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维护技术系列讲座之一

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维护技术系列讲座之一

一、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其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检修技术系列讲座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徐荣超[1](2021)在《车载娱乐高低温自动化测试系统》文中认为

葛男男[2](2021)在《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的无人机图传系统难以在功能及性能上皆满足全自主的电力巡检方案需求,结合无人机巡检远距离飞行、负载不宜过重等特性,本文设计了一款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具备自主巡检所需功能,满足高清、实时、传输距离远和轻量化的要求。该系统提高了巡检效率,对输电线路巡检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为确保服务器在一键下发起飞指令后,图传系统能够配合无人机完成全自主的线路巡检工作,本文根据实际巡检任务来制定合理严格的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并分析图传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要求,进而提出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选择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及通信链路方案。(2)在系统硬件设计方面,考虑到系统的轻量化要求,针对图传系统功能要求选用以太网模块、4G模块、CAN模块、存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作为ARM核心板的外围必要电路,对这些模块的关键器件参数进行分析与选型,并完成各模块电路的优化设计。针对关键模块电路干扰问题,设计CAN隔离电路、网络隔离变压器电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叠层设计、器件布局、多层电路板布线三个方面进行PCB电路板的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系统的体积、质量,达到轻量化效果。(3)在系统软件设计方面,为了解决系统同一时间处理的任务量及数据量较大问题,在应用层程序设计上采用多线程开发技术,在数据结构上设计环形缓存区,实现了多任务并发执行,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针对视频流延时的问题,设计基于RTSP流媒体传输协议的视频流传输方案,提高了视频流传输的实时性。针对系统定点拍照时存在受外界干扰而出现图片模糊的问题,设计基于参考模型的滑模控制器,通过控制无人机飞行的稳定性来提高图片拍摄的清晰度。此外,本文进行了Linux操作系统裁剪与移植,Linux设备驱动设计以及应用软件开发,按照巡检任务执行逻辑实现巡检任务和控制指令下发、飞行数据传输、相机控制、定点拍照并上传以及实时视频传输的功能。最后与自主研发的巡检无人机进行现场实际巡检作业,从功能和性能方面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孙怡琳[3](2021)在《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针对当前物流公司管理商用车车队存在的各类安全性问题以及现有车联网系统存在的下列不足,包括防盗功能不够完善,数据传输安全性不高,通信规范程度有待提升,汽车电子软硬件耦合性高等,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应用于物流公司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其中主控制器以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为标准开发,远程平台与车载终端实现JT808交通标准通信,车内网络实现CAN总线安全通信,该系统可以帮助商用车实现互联互通,协助物流公司实现车队安全管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为彻底隔离底层硬件和上层软件,提升代码重用性与可靠性,提高开发效率,本文设计了基于AUTOSAR开放软件架构的安全防盗主控制器。基于AUTOSAR分层架构,将主控制器功能设计成应用层中软件组件形式,并设计软件组件之间交互的接口,同时将主控制器的外设驱动、通信以及调度中断以模块化形式在基础软件层实现。2.为防止CAN通信总线上明文传输的数据受到攻击,本文在XXTEA异或加密算法和HMAC认证算法的技术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动态加密机制来提升CAN通信安全性,并设计了计数器更新机制来规避计数器溢出风险。该机制有效防御了针对CAN总线的重放攻击和数据篡改攻击。3.面向物流公司数量庞大的商用车终端接入和通信数据规范化需求,设计了一个基于JT808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使用负载均衡模块将大量接入终端均匀分布到各个服务器上,使用连接中心模块实现终端鉴权、上行数据的解码和下行数据的编码。4.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由前端输入模块、主控制器、远程信息处理终端、设备接入平台、远程信息管理平台组成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具有刷卡解锁、远程控制、授权时间段管理、终端接入及鉴权、用户隔离和信息查询等功能,并对该系统展开安全风险评估和系统功能测试。

陈宇[4](2021)在《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12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中国建筑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了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总量为10亿吨标准煤当量(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21.7%;建筑碳排放为21亿t CO2,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重2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于区域建筑供能中,通过不同能源协同互补,提高系统能源效率。目前,在电能传输、变换、储存等环节均采用传统铜电缆/铜电感和压缩气体存储,存在极大的能源损耗和极高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建筑能源供给终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引入超导电力和低温燃料两大技术手段,提出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和安全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能互补、能源耦合的技术原理,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了终端超导综合能源的系统构架。引入超导电力技术,提高“源-网-储-荷”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低温燃料技术,降低能源存储和输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系统容量和能源耦合效率。(2)基于本质安全化的设计方法,引入超导限流单元、增加备用系统、增加器件散热能力等实施手段,完成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性能评估,最终从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角度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以跨区域建筑能源输运为导向,设计了大容量型、低成本型复合能源管道结构方案,并完成了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优化和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液化天然天管道的输运距离仅为140km,而引入液氮保护层的新型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距离高达1120km。(4)以数据中心和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架了冷电联供和冷热电气四联供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引入超导斩波供电和液氮潜热供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供能设计;医院建筑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供电、多种能源供应及多种医用供气,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供能设计。结果表明:对比室温斩波电路,低温斩波电路效率从92.5%提升到97.6%;对比终端最后一公里铜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效率从90%提升到99.65%;对比传统高压气体存储,相同体积液化天然气和液氧容量分别增加到2.5和5.3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在系统能效提升方面,本文研究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有机融合了大容量、低损耗的超导电缆模块,自触发、高可靠的超导限流模块,快响应、高效率的超导储能模块,及低损耗、高可靠的低温斩波模块。在本质安全设计方面,引入常压低温液体限制能量逸散风险以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配备综合能源后备冗余以增加系统抵御外部安全隐患的可靠性。

马俊源[5](2021)在《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数据分析记录仪广泛应用在农业研究、食品、医药、化工、气象、环保、电子、实验室等领域中。工程车辆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其对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实时性极为苛刻,因此工程车辆对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具有迫切需求。工程车辆在资源采集、物料运输、建筑工程等领域中作用巨大,现今的工程车辆由于具备的传感器、各种电子设备的丰富,进行数据采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数据记录仪上传速度与存储容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提速,尤其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记录仪本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数据记录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数据记录仪的设计研究,对于保障工程车辆系统的稳健运行,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功能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物联网工程车辆的数据记录,设计了一套由采集器和中控台两部分组成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了能够实时的反应工程车辆状态,提高数据上传速度与存储效率,本文将车载数据记录仪分为两个主要设计内容:用于采集车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器和用于展示数据与人机交互操作的中控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根据车载平台的应用环境,对多种无损压缩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数据的传递速度与存储效率是受到硬件制约的,但是可以利用数据压缩算法,用减小数据体积的方式,间接增加数据上传与存储的效率。以采集器上传时对数据压缩的实时性要求以及中控台数据存储的压缩效率要求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比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哈夫曼编码、LZO编码等无损压缩算法,最终实现了适用于中控台的高效率压缩算法哈夫曼编码和适用于采集器的注重实时性的LZO编码算法程序。最后提出了针对本数据记录平台的算法改进和两种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硬件方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采用双路CAN总线满足了对工程车辆信号源的采集需求;通过USB有线与蓝牙无线通讯,满足上传数据到中控台或PC的功能。设计了基于IMX6UL的数据记录仪中控台,其中,蓝牙无线模块实现了和采集器的实时无线通讯;触摸显示器实现了中控台作为上位机终端的人机交互功能;4G模块实现了中控台联网功能。软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了采集器与中控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实现。采集器软件结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I以及STM32的性能特点,在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上完成了μC/OS-III的移植,并编写了μC/OS-III下的CAN总线设备和无线网络等驱动程序,完成了满足采集器需求的应用程序设计。中控台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对中控台的功能进行开发,包括基于QT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流程、数据压缩存储功能的实现、数据上传的实现等。本文最后设计了针对数据记录仪功能与性能的测试。通过对数据记录仪的数据压缩性能的实测,LZO编码的压缩速度为微秒级,满足采集器的实时性要求,提高了数据上传效率;通过哈夫曼编码算法对实际工程车辆数据进行压缩,平均压缩率约为37%,改进后的哈夫曼编码完全适用于中控台,有效压缩了采集数据,节约大量SD卡空间。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准确清晰,与信号源完全一致;中控台与采集器通讯及时,传输数据完整无误;中控台的人机交互界面工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数据记录仪采集系统工作良好、运行稳定,适用于工程车辆应用环境。

徐晓天[6](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马志豪[7](2021)在《用于某BCM自动测具的CAN分析仪及上位机开发》文中指出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上电子元件的数量激增。部分车厂的高阶车款上已包含超过一百个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两百颗微控制器(MCU),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中。这种趋势促使了BCM的功能增多。而随着BCM功能的增多,BCM的测试任务也变得更为复杂,BCM自动测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本论文针对某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的某款BCM自动测试工具,开发了一款CAN分析仪,用于将上位机的命令发送给自动测试工具,将自动测试工具返回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程序进行处理。同时开发了相应的上位机程序用来配合BCM自动测试工具完成BCM的测试任务。该款CAN分析仪使用STM32F405作为主控芯片,分别控制以太网芯片W5500和CAN芯片TJA1051,以实现CAN和以太网进行协议互转的功能。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主要芯片的选型、硬件电路设计和焊接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及考量,选用TJA1051芯片作为CAN的收发芯片、W5500芯片作为以太网的收发芯片,并以STM32F405芯片作为整个硬件设备的主控制芯片。然后根据芯片手册设计CAN分析仪电路,并进行PCB布板,以确保芯片间供电、信息交流等的需要。最后交给相关商家打样后焊接制作成品。(2)CAN编码设计。BCM自动测试工具内部的模块通过CAN信号进行控制,故为了能够控制BCM自动测试工具,设计了一套相对应的ID和报文格式。(3)CAN分析仪的程序设计。本课题使用STM32F405芯片作为整个设备的主控芯片,使用uPython语言对产品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实现了CAN分析仪主动向上位机程序发起TCP通信连接请求和CAN信号与以太网信号之间协议转换的功能。(4)上位机程序的设计。设计了上位机程序作为TCP服务端的通信逻辑,针对BCM自动测试工具设计了发布测试命令的逻辑和对BCM自动测试工具返回的测试相关参数进行验证的逻辑。(5)实机测试及结果分析。依照企业规定,检测CAN分析仪的协议转换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测试目标。在实际产线中,连接CAN分析仪与BCM自动测试工具,对实际BCM板卡进行功能测试,检测该款CAN分析仪能否正常完成BCM出厂前的功能测试任务。经测试CAN分析仪满足了企业要求,上位机程序和CAN分析仪可以配合BCM自动测试工具完成BCM的功能测试任务。

刘宗胜[8](2021)在《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基础建设快速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工程机械需求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在高强度工作以及环境恶劣强况下机械磨损严重,因此需要润滑减少磨损。智能润滑润滑系统是减少机械部件摩擦和磨损,增加机械使用寿命,实现智能润滑。研究适合工程机械润滑系统架构,增强润滑系统抗干扰和输出稳定性。设计润滑系统控制器实现润滑智能化润滑策略控制和故障检测功能。本文对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多代理技术设计了润滑传感系统架构,提出了支路式代理模型,包括润滑支路代理(主控制器)和传感器代理,实现多润滑点同时检测和各支路油量调节,对润滑传感架构采用OPNET仿真和润滑系统检测实验。支路节点通信正常,传感检测装置实现降低油脂沉积12%、节省油脂23%以及减少油脂污染和降低设备故障率。设计末端检测使润滑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末端检测实现了对润滑系统末端润滑点的实时监控,通过控制器对润滑点数据采集并上传给上位机,数据处理之后在监控界面显示出来。基于J1939协议润滑系统设计,首先对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以及润滑系统控制功能、结构功能、监控功能设计。然后在总体方案指导下进行控制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完成润滑系统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并根据电路原理图在使用Altium Designer软件上进行PCB绘制进行测试。完成上位机系统开发和设计,设计了润滑系统监控界面,实现润滑参数设置、润滑数据存储以及故障功能,可以直观监测末端润滑点运行状态。润滑系统实验测试。搭建了智能润滑系统实验平台,首先对润滑系统通信调试,系统通信正常。然后在实验平台进行高温、常温、低温三种情况下,对普通三级结构和多代理架构下润滑系统油脂输出测试,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分析,在多代理技术架构下润滑系统输出稳定性高。

袁祯[9](2021)在《基于多维数据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状态在线监测终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汽车大国。要实现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则必须发展新能源汽车,同样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充电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极为重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将充电桩列为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然而目前充电桩的检定需要检测人员携带大量设备奔赴现场工作,不仅检定效率低下,而且消耗巨大的人力财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对直流充电设施的在线状态监测,本文设计并研发了一款在线监测终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现阶段直流充电设施的检定规程,明确在线监测终端的功能需求,并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在线监测终端采集直流充电设施工作时的充电数据以及环境数据,并将以上多维数据存放至本地存储卡中,随后通过4G网络传输至在线监测平台,以供检定人员在线监测直流充电设施的工作状态。(2)对在线监测终端进行分模块设计。采用STM32F105芯片作为主控制器,CAN总线模块采集直流充电设施工作充电数据,Si7021温湿度传感器和MQ-2烟雾传感器采集直流充电设施工作环境数据,Micro SD卡进行多维数据存储,SIM7600CE作为4G模块进行多维数据传输。根据在线监测终端功能需求,对以上各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合理设计,并采用KeilμVision5平台编写软件程序,使整个在线监测终端更加经济、高效。(3)设计一款直流充电设施状态在线监测平台,以验证在线监测终端实际功能与理论设计是否一致。并在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内对在线监测终端进行功能测试以及整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在线监测终端满足直流充电设施状态在线监测基本要求。

付玉[10](2021)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PTR-TOF-MS)是一种对物质成分进行快速测定的仪器,其基本原理是:离子源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离子与引入漂移管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离子化后的待测物经离子传输系统聚焦、冷却,获得相同的初始动能,但是因为质荷比不同,其在质量分析器的恒定电场中运动时,经过相同距离所需时间也不同。该仪器依据这个原理对物质成分或结构进行快速定性、定量分析,具有检测范围广,扫描速度快、仪器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监测、防恐、宇宙探索等领域。目前,随着研究人员对该技术的不断探索,PTRTOF-MS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与国外成熟的质谱技术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处于核心技术国产化的阶段。为了推动仪器的研制工作,并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根据仪器组成原理及结构特点,对PTR-TOFMS测控系统进行开发。质谱仪器精密复杂,需要进行控制的电学参数、外围设备较多,质谱仪的使用者往往并非研发人员,若依赖人工调节不但耗时还会引入误差,因此仪器需要集成化的测控系统,通过友好的上位机交互界面控制PTR-TOF-MS各个外围设备有序工作。根据质谱仪组成结构,将仪器控制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包括高压直流分析器电源,射频电源、脉冲电源、中低压电源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据此,本文将主要工作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1)按照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测控网络,将各个模块作为CAN总线中的节点,接入测控网络中,CAN总线通信速率可达1 Mbps,满足通信需求。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有利于仪器智能化、标准化设计,方便后期仪器维护及更新。(2)针对每一个模块的功能需求,分别从硬件电路、底层软件、性能调试等方面实现了独立控制板的设计,各个控制板间既互相独立又能相互通信。(1)主控制板中集成了ARM处理器,并移植了u C/OS-III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能实时管理多个任务。主控制板与上位机之间通过以太网建立连接,主控制板将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发送至CAN总线网络中,并实现对真空状态(<10-3 Pa)的监控。(2)高压直流电源控制板选用高精度高压电源模块结合数模转换芯片和模数转换芯片实现电源输出及读取,利用分段线性插值的方法使电源的输出精度达到0.1V。(3)射频电源信号源控制板用于产生射频信号,输出频率范围为18MHz,频率设置误差小于0.5%,当输出频率为3 MHz时,信号源在3小时内的稳定度为0.13%,配合后级放大装置,用于四极杆离子传输系统,以提高离子传输效率。(3)将各个功能模块接入测控网络中,构建PTR-TOF-MS的测控系统。利用搭建了该测控系统的自制小型高性能PTR-TOF-MS对人体呼吸气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TR-TOF-MS仪器整体性能优良,运行稳定、可靠。

二、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其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检修技术系列讲座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其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检修技术系列讲座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及非功能要求
        2.1.1 巡检任务执行逻辑
        2.1.2 功能和非功能性要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执行流程
        2.2.2 系统整体框架
    2.3 系统软硬件平台选择
        2.3.1 系统硬件平台选择
        2.3.2 系统软件平台选择
        2.3.3 系统通讯链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
    3.2 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3.2.1 ARM核心板
        3.2.2 以太网模块
        3.2.3 CAN模块
        3.2.4 4G模块
        3.2.5 数据存储模块
        3.2.6 电源模块
    3.3 PCB设计
        3.3.1 PCB叠层设计
        3.3.2 器件布局
        3.3.3 多层电路板布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
    4.2 控制器设计
        4.2.1 无人机速度运动模型
        4.2.2 参考模型设计
        4.2.3 基于MRSMC的速度控制器设计
    4.3 系统应用层软件开发
        4.3.1 多线程开发设计
        4.3.2 数据读取子线程设计
        4.3.3 数据更新子线程设计
        4.3.4 数据发送子线程设计
        4.3.5 视频流传输子线程设计
        4.3.6 图片上传子线程设计
    4.4 Linux操作系统移植
        4.4.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4.2 u-boot移植
        4.4.3 Linux内核移植
        4.4.4 根文件系统构建
    4.5 Linux驱动设计
        4.5.1 以太网驱动设计
        4.5.2 CAN驱动设计
        4.5.3 4G驱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
        5.1.1 硬件电路测试平台
        5.1.2 硬件基础电路测试
        5.1.3 硬件模块接口测试
    5.2 系统整体测试
        5.2.1 系统测试平台及环境
        5.2.2 系统功能测试
        5.2.3 系统性能测试
        5.2.4 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及研究现状
        1.2.1 汽车电子软件发展现状
        1.2.2 AUTOSAR发展现状
        1.2.3 车辆网络通信技术
        1.2.4 车辆防盗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文工作和章节安排
2.基于AUTOSAR的整体系统架构设计
    2.1 AUTOSAR技术基础
    2.2 系统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
        2.2.1 系统设计目标
        2.2.2 系统总体架构
        2.2.3 系统主要功能
    2.3 防盗相关方法实现
        2.3.1 信息预置
        2.3.2 解锁流程
        2.3.3 上锁流程
    2.4 系统实现关键点
        2.4.1 基于AUTOSAR软件架构设计主控制器
        2.4.2 CAN总线安全通信
        2.4.3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实现
    2.5 本章小结
3.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AUTOSAR架构下主控制器分层结构
    3.2 AUTOSAR开发环境搭建
        3.2.1 硬件平台
        3.2.2 软件平台
    3.3 应用软件层设计
        3.3.1 Simulink工作流
        3.3.2 软件组件模型设计
        3.3.3 软件组件代码生成
    3.4 基础软件层设计
        3.4.1 MCU驱动
        3.4.2 PWM驱动
        3.4.3 CAN驱动
        3.4.4 配置文件移植
    3.5 本章小结
4.车辆总线安全通信机制
    4.1 CAN总线网络安全分析
    4.2 小型加密算法
    4.3 HMAC认证算法
    4.4 基于XXTEA和 HMAC算法的动态加密机制设计
        4.4.1 安全消息报文设计
        4.4.2 发送端加密认证流程
        4.4.3 接收端解密验证流程
        4.4.4 计数器值更新机制
    4.5 安全通信机制性能测试
        4.5.1 加密有效性验证
        4.5.2 数据新鲜性验证
        4.5.3 数据完整性验证
        4.5.4 工作效率测试
    4.6 本章小结
5.基于JT808 协议的车-云交互平台
    5.1 JT808 车-云网络通信标准
    5.2 远程信息处理终端
    5.3 基于JT808 协议的设备接入平台设计与实现
        5.3.1 总体架构设计
        5.3.2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5.3.3 连接中心模块实现
        5.3.4 其他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远程信息管理平台
    5.5 本章小结
6.智能远程防盗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及功能测试
    6.1 安全风险分析
    6.2 安全风险对策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区域建筑供能安全事故分析
    1.4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原理
    2.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
    2.3 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3 跨区域建筑的超导能源输运系统设计及安全运行评估
    3.1 超导能源输运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3.2 超导能源管道建模分析
    3.3 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评估
    3.4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数据中心的冷电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4.1 技术背景
    4.2 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4.3 超导斩波供电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4 液氮潜热供冷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5 超导冷电联供装置样机集成
    4.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4.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面向医院建筑的冷热电气四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5.1 技术背景
    5.2 系统概念构架
    5.3 系统基本原理
    5.4 系统冷热电气四联供建模
    5.5 系统负荷能耗案例分析
    5.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5.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数据采集记录仪研究现状
        1.2.1 数据记录仪国内研究现状
        1.2.2 数据记录仪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记录仪的总体设计
    2.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及技术参数
        2.1.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
        2.1.2 数据记录仪技术参数分析
    2.2 数据记录仪总体方案
    2.3 数据记录仪关键技术
        2.3.1 CAN总线车辆信息采集技术
        2.3.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3.3 数据压缩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记录仪压缩算法选取实现
    3.1 压缩算法概述
    3.2 压缩算法分析
        3.2.1 香农编码算法
        3.2.2 费诺编码算法
        3.2.3 哈夫曼编码算法
        3.2.4 LZO编码算法
    3.3 数据压缩算法实现
        3.3.1 采集器LZO压缩算法实现
        3.3.2 中控台哈夫曼压缩算法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记录仪硬件设计
    4.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硬件设计
    4.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硬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记录仪软件设计
    5.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软件设计
        5.1.1 硬件驱动程序
        5.1.2 μC/OS-III系统搭建
        5.1.3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应用层软件设计
    5.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软件设计
        5.2.1 Linux移植
        5.2.2 QT概述与环境搭建
        5.2.3 GUI界面设计
        5.2.4 主程序设计
        5.2.5 4G联网程序
        5.2.6 中控台采集器通讯协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平台设计
    6.2 功能测试
        6.2.1 CAN数据采集测试
        6.2.2 采集器与中控台通讯测试
        6.2.3 中控台人机界面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实现哈夫曼算法代码
附录B 采集器中控台通讯关键代码
附录C LZO算法测试代码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3.1 本章引言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4.1 本章引言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用于某BCM自动测具的CAN分析仪及上位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课题来源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品简介和CAN编码设计
    2.1 应用场景
    2.2 CAN分析仪及BCM自动测试软件介绍
        2.2.1 CAN分析仪介绍
        2.2.2 BCM自动测试软件介绍
    2.3 CAN通信原理介绍
    2.4 TCP通信原理介绍
        2.4.1 网络连接——“三次握手”
        2.4.2 TCP网络数据传输
        2.4.3 网络断开——“四次挥手”
    2.5 自动测试工具CAN编码设计
        2.5.1 CAN ID设计
        2.5.2 报文格式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N分析仪电路与嵌入式程序开发
    3.1 CAN分析仪开发环境介绍
    3.2 主要芯片选型及其电路设计
        3.2.1 主控制电路
        3.2.2 CAN功能电路
        3.2.3 以太网功能电路
        3.2.4 TF扩展功能电路
        3.2.5 Micro USB功能电路
        3.2.6 电源电路
        3.2.7 PCB布板
    3.3 CAN分析仪嵌入式程序开发
        3.3.1 CAN通信功能实现
        3.3.2 以太网通信功能实现
        3.3.3 协议转换功能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M自动测试上位机程序设计
    4.1 上位机开发环境介绍
    4.2 BCM自动测试上位机程序功能介绍
    4.3 TCP服务端通信模块设计
        4.3.1 TCP服务端通信模块功能
        4.3.2 TCP服务端通信程序设计
    4.4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4.1 信号处理模块功能
        4.4.2 信号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机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CAN分析仪功能测试
    5.2 产线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成果

(8)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智能润滑系统的介绍
        1.2.2 国内外润滑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润滑系统技术与结构研究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智能润滑系统方案及架构研究
    2.1 智能润滑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润滑系统功能设计
        2.2.1 控制功能设计
        2.2.2 结构功能设计
        2.2.3 监控功能设计
    2.3 润滑方案选型
        2.3.1 润滑油脂选型
        2.3.2 润滑油泵选型
        2.3.3 润滑点的选择
        2.3.4 传感器的选型
    2.4 润滑系统通信协议
    2.5 分布式润滑系统架构研究
        2.5.1 基于多代理技术架构模型
        2.5.2 润滑系统传感架构设计与分析
        2.5.3 系统架构通信测试
        2.5.4 润滑系统架构仿真
    2.6 传感检测研究
        2.6.1 分数阶拉曼效应检测原理
        2.6.2 传感器检测网络设计
        2.6.3 故障检测指标设定
    2.7 本节总结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3.2 芯片选择与基本电路
        3.2.1 芯片选型
        3.2.2 控制基本电路
    3.3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4 CAN总线电路设计
    3.5 电源稳压电路设计
    3.6 霍尔电流检测电路模块设计
        3.6.1 霍尔电流检测整体电路设计
        3.6.2 电流采集实验分析
    3.7 泵站OLED显示电路设计
    3.8 PCB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主函数及加注程序设计
    4.3 润滑系统运行检测算法设计
    4.4 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4.5 OLED显示界面设计
    4.6 霍尔电流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4.7 末端检测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润滑系统测试与上位机设计
    5.1 智能润滑系统实验测试
        5.1.1 系统通信调试
        5.1.2 润滑系统输出测试
    5.2 基于QT软件的界面设计
    5.3 上位机润滑点监控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9)基于多维数据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状态在线监测终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直流充电设施在线监测终端机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充电设施介绍
    2.2 CAN总线技术
        2.2.1 CAN通信简介
        2.2.2 CAN总线工作原理
    2.3 4G通信技术
    2.4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4.1 监测系统整体构架
        2.4.2 监测终端方案设计
        2.4.3 监测平台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流充电设施在线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3.1 监测终端硬件架构
    3.2 主控制板电路
        3.2.1 主控制芯片选型
        3.2.2 主控制芯片最小系统
        3.2.3 主控制板原理图设计
        3.2.4 主控制板PCB绘制
    3.3 电源电路
    3.4 CAN模块电路
    3.5 传感器电路
        3.5.1 温湿度传感器
        3.5.2 烟雾传感器
    3.6 4G通信模块电路
    3.7 储存卡模块电路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流充电设施在线监测终端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方案
    4.2 软件开发平台
        4.2.1 软件开发方式选择
        4.2.2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4.3 CAN通信程序
        4.3.1 CAN报文
        4.3.2 CAN通信及解析
        4.3.3 CAN通信程序设计
    4.4 传感器程序
        4.4.1 温湿度传感器程序
        4.4.2 烟雾传感器程序
    4.5 4G通信模块程序
    4.6 存储卡模块程序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流充电设施在线监测终端功能测试与实验
    5.1 监测平台设计
        5.1.1 平台架构设计
        5.1.2 平台功能介绍
    5.2 监测终端硬件电路测试
    5.3 监测终端软件程序测试
        5.3.1 CAN模块测试
        5.3.2 4G模块测试
    5.4 监测终端及平台测试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技项目

(10)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TR-TOF-MS发展历程及应用
        1.2.1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发展历程
        1.2.2 飞行时间质谱仪发展历程
        1.2.3 PTR-TOF-MS应用
        1.2.4 PTR-TOF-MS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现代质谱仪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PTR-TOF-MS 技术原理及仪器组成
    2.1 质谱仪基本原理
    2.2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原理及结构
        2.2.1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原理
        2.2.2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结构
    2.3 飞行时间质谱仪外围设备控制分析
        2.3.1 仪器整体测控网络设计方案
        2.3.2 控制需求分析
3 PTR-TOF-MS 测控系统电路设计
    3.1 基于CAN总线的测控网络构建
        3.1.1 CAN总线电路设计
    3.2 主控制板电路设计
        3.2.1 真空测控系统电路设计
        3.2.2 以太网通信电路设计
    3.3 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高压程控电源设计
        3.3.1 设计方案
        3.3.2 高压程控电源电路设计
        3.3.3 供电电源设计
    3.4 离子传输区四极杆射频信号源设计
    3.5 PCB设计要点及实物
4 测控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主控制板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1.1 u C/OS-III的移植与应用
        4.1.2 以太网通信软件设计
        4.1.3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1.4 真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4.2 高压直流电源测控软件设计
        4.2.1 直流电压控制软件设计
        4.2.2 直流电压检测软件设计
        4.2.3 电源标定
    4.3 DDS信号控制软件设计
5 系统测试
    5.1 电信号测试
        5.1.1 高压直流信号测试
        5.1.2 射频信号源测试
    5.2 仪器整体性能测试
        5.2.1 仪器开启及工作环境设置
        5.2.2 人体呼出气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其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检修技术系列讲座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车载娱乐高低温自动化测试系统[D]. 徐荣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面向输电线路巡检的无人机图传系统设计[D]. 葛男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3]基于AUTOSAR标准架构的智能远程防盗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怡琳. 浙江大学, 2021(01)
  • [4]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D]. 陈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D]. 马俊源.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6]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用于某BCM自动测具的CAN分析仪及上位机开发[D]. 马志豪.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8]工程机械智能润滑系统研究与设计[D]. 刘宗胜.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9]基于多维数据的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状态在线监测终端研究[D]. 袁祯. 南昌大学, 2021
  • [10]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付玉. 四川大学, 2021

标签:;  ;  ;  ;  

汽车电气数据总线概述及应用——CAN-BUS汽车多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维护技术系列讲座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