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一、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妙丽[1](2021)在《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评价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内服在本病的应用提供证据支持。2.观察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在本病的应用提供临床经验。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的文献资料,按照纳排标准,收集中药内服治疗VVC的临床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手册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频数统计分析常用内服中药治疗VVC的用药特点。2.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按就诊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克霉唑阴道片外用,1片/次,单次用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扶正抗菌汤。记录治疗前后相关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评分、阴道微生态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复发及不良反应等情况,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患者真菌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三个月复发情况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Meta分析:纳入33个研究,共3922例受试者。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单纯西药相比,在真菌转阴率、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症候积分、阴道瘙痒、白带异常、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阴道分泌物改善时间、IFN-γ水平、IL-6水平、IL-8水平、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一/二/三/六个月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明显(P<0.05);在显效率/好转率、症状体征总积分、外阴瘙痒改善时间、TNF-ɑ水平和IL-4水平方面疗效相当(P>0.05)。纳入文献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中药使用以补气健脾药、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较为常见,疏肝、凉血、活血单药出现频率亦较高。2.疗效观察:(1)转阴率:试验组转阴率为74.19%,对照组转阴率为82.76%,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治疗后阴道微生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一定改善(P<0.05),试验组“阴部瘙痒”、“倦怠嗜睡”、“纳少便溏”、“中医次症”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带下质地”、“中医主症”、“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中医次症”和“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主症”疗效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中医主症”、“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5)总有效率:治疗后试验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三个月后试验组“面色(?)白或萎黄”、“倦怠嗜睡”、“纳少便溏”、“神疲懒言”和“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余总有效率相当(P>0.05)。(6)复发:三个月后,试验组复发4.8%,对照组复发17.4%,差异不明显(P>0.05)。(7)安全性:患者在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Meta分析提示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相比常规西药,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促进炎性因子水平恢复,降低远期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规范化应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临床VVC常用中药以健脾、清热、祛湿为主,多配伍疏肝理气药、活血凉血药。2.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能取得较高的真菌转阴率和较低的远期复发率,能明显改善早期及远期的中医证候。3.相比克霉唑阴道片,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在中医次症总有效率,早期/远期中医次症、中医证候疗效,远期中医主症疗效方面更有优势。4.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疗效确切,较为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董嘉琤[2](2021)在《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不同地区阴道念珠菌病临床分离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讨论我国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情况。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525株阴道念珠菌(白念珠菌503株,光滑念珠菌14株,热带念珠菌5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525株阴道念珠菌中仅1株白念珠菌对雷夫康唑耐药,中国大陆9省收集的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比例为0.19%(1/525),对氟康唑的耐药比例为5.52%(29/525)。结论:在体外药敏实验中,中国不同地区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较高,提示可以考虑雷夫康唑在阴道念珠菌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估及耐药机制初探目的:研究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了雷夫康唑、氟康唑的体内抗真菌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耳念珠菌受到雷夫康唑、氟康唑胁迫后,毒力和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雷夫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米卡芬净、阿尼芬净、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2.使用大蜡螟作为耳念珠菌的感染模型,通过测定大蜡螟的生存率、真菌菌载量,观察大蜡螟的组织切片,综合评价不同浓度的氟康唑、雷夫康唑的体内抗耳念珠菌作用。3.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黏附作用相关基因(ALS5、HYR3),水解酶相关基因(SAP5、PLB1),真菌胞壁、胞膜以及胞外基质相关基因(ERG2、KRE6、EXG、ENG1)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质谱图像,观察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对氟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低于新型唑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与艾沙康唑、泊沙康唑以及棘白菌素相当。2.不同浓度氟康唑、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体内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CBS10913、CBS12766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生存曲线、菌载量提示抗真菌药物可以明显提高耳念珠菌感染的大蜡螟的生存率,降低其菌载量。组织切片中,高浓度雷夫康唑组的大蜡螟真菌团块最少。3.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毒力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1)MALDI-TOF MS: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质谱图显示不同道尔顿的蛋白组分的表达量出现变化。(2)定量RT-PCR: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8组基因的表达,发现CBS12766毒力及耐药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BS10913。雷夫康唑组与氟康唑组相比,基因表达上调幅度更大。结论:雷夫康唑对15株耳念珠菌均体现了较好的抗菌活性,提示雷夫康唑也许能够应用于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相关疾病。大蜡螟实验证明CBS12766毒力强于耳念珠菌标准株CBS10193,雷夫康唑在体内实验中也体现了较强的抗耳念珠菌活性。通过比较基因的表达状态,我们发现耳念珠菌面对抗真菌药物的胁迫,会选择高表达耐药以及毒力相关的基因,以应对外界环境压力。与氟康唑相比,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造成的外界环境压力更大。第三部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抗耳念珠菌的作用评价目的: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的体外抗耳念珠菌作用,分析二者联用是否有协同抗耳念珠菌的作用。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观察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并根据MIC测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估两药联合抗真菌作用效果。结果:计算FICI可知,15株耳念珠菌的FICI范围为0.75~2,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只有单纯的相加作用,无明显协同作用。观察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发现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用能够减少伊曲康唑体外药敏实验中的“拖尾现象”。结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仅体现相加作用。但肉眼观察两者联用体现了对耳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对以后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梦月[3](2020)在《体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抗真菌益生菌的发掘》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探索体癣微生物菌落结构的演替规律;针对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两种常见致病真菌,利用本实验室所保藏的益生菌筛选出最佳抗真菌菌株,探索其抑菌机理和产生的抑菌物质,并与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敏感性检测。从而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皮肤表面患处和距离患处3 cm远(患旁)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了解其演替规律。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采集25例皮肤病患者的患处和患旁的50份皮屑样品,提取总基因组DNA,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结果显示,在门的分类等级上,大约98%的序列属于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在属的分类水平上,皮肤患处和患旁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种类上的相似性,数量上的差异性。相对丰度排名前3的细菌属为Pseudomonas、Corynebacterium、Staphylococcus,不同之处在于皮肤患旁中乳酸杆菌属比皮肤患处的相对丰富。所有样品的真菌菌落结构也较为相似,大约97%的序列属于Basidiomycota和Ascomycota,在属的分类水平上,皮肤患处和患旁样品的真菌群落结构也存在相同的优势菌群,最丰富的两个属分别是Cryptococcus和Trichophyton,Cryptococcus在患处和患旁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1.0%和50.1%,Trichophyton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3.7%和17.9%,不同之处在于皮肤患处的白色念珠菌比皮肤患旁的丰富,马拉色菌则相反。通过鉴定皮肤病患者中皮肤表面的细菌和真菌群落,为皮肤疾病或屏障结构受损下的微生物菌群鉴定研究奠定了基础。乳酸菌能分泌多种抗菌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本研究通过真菌培养和鉴定,针对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两种优势致病真菌,利用本实验室自主建立的益生菌库,筛选出一株抗真菌效果最佳的益生菌,结果均为植物乳杆菌YM-4-3,将其发酵后探讨其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机理,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抑菌物质破坏了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为了更准确的了解盐胁迫下植物乳杆菌YM-4-3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将两者进行液体共培养,对白色念珠菌进行48 h抑菌实时监测,结果在含有2.0%Na Cl的MRS肉汤培养基中,抑菌效果最好。两者共培养12 h后,p H值从小到大依次为:2.0%Na Cl<0.9%Na Cl<0.0%Na Cl<3.0%Na Cl。随后探讨抑菌物质的化学本质,发现其主要是有机酸、细菌素等,且不耐高温。通过q PCR技术检测不同盐浓度培养下细菌素的表达差异,探索盐胁迫下植物乳杆菌素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将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和白色念珠菌共培养于含有0.0%-3.0%Na Cl的MRS肉汤培养基中,从转录组水平,对培养36 h的该菌株的植物乳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植物乳杆菌受到Na Cl的诱导后,在2.0%Na Cl的MRS肉汤培养基中,细菌素的表达量普遍上升。最后,应用微量稀释法对六种常见抗真菌药物和四种不同盐浓度下益生菌发酵上清浓缩液进行体外抗真菌效果的评价,探讨其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从而为解决传统药物治疗中诸如药物不良反应和真菌耐药性等问题奠定理论基础。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酮康唑和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明显;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抑制效果敏感。添加不同盐浓度的发酵上清浓缩液会降低抑菌效果,且发酵上清浓缩液最小抑菌浓度较高,但是抑菌效果明显,对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抑菌效果。

梅小燕,黄静,陈宇丽[4](2020)在《阴道念珠菌病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阴道念珠菌病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9月进行阴道念珠菌病检查的非妊娠妇女600例,采用Etest法对检查出的80例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进行体外抗药敏试验。结果非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检出率为13.33%(80/600)。80例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构成率分别为92.50%、6.25%、1.25%和3.75%,有3例患者是混合念珠菌感染,分别有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1例,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2例,混合感染率为3.75%(3/80)。白念珠菌对氟康唑、氟胞嘧啶、酮康唑、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分别为89.19%、97.30%、91.89%、72.97%和98.65%。结论阴道念珠菌病是妇科常见病,其主要的致病菌是白念珠菌。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葛改[5](2020)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菌学特征及宿主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致病病原菌菌学特征及患者Th1、Th2、Th17相关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致病菌和宿主免疫水平两方面探讨RVVC的可能发病机制,为RVVC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RVVC、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分离培养致病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比对菌种分布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收集患者及正常人血清,检测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RVVC组/VVC组发病年龄范围分别为27-52岁/16-55岁,平均年龄为35.1岁/31.3岁,25-34岁年龄段高发。RVVC组发病年龄、平均年龄均晚于VVC组(P>0.05)。年龄、宿主及外界因素、遗传因素、菌种分布以及念珠菌菌株皆为诱发因素。本次实验共收集了98株菌,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93株(94.9%),光滑念珠菌(C.glabrata)3株(3.1%),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2株(2%)。RVVC组中非白念珠菌(non-albicans Candida species,NAC)比例(10%)高于VVC组(3.9%)(P>0.05)。两组药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lbicans对米卡芬净的敏感性最高(100%/100%),对特比奈芬耐药率最高,其次为两性霉素B(耐药率为88.9%/98.7%)、伊曲康唑(14.7%/0%)。NAC耐药率普遍高于C.albicans。RVVC组血清IFN-γ、TNF-α水平低于VVC组,IL-4水平高于VV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RVVC组IL-17A/IL-17F/IL-6/IL-10/IL-2低于VVC组,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VVC/VVC都是多因素的疾病,RVVC/VVC病原菌多为C.albicans(94.9%),而C.glabrata为NAC的首位致病菌,RVVC病原菌菌学特征与普通VVC均无差异。治疗敏感药物有棘白菌素类、第二、三代三唑类药物,第一代唑类药物已出现部分耐药现象。从宿主免疫学角度来看,Th1/Th2相关细胞免疫在RVVC中起着重要作用,而Th17相关免疫有待进一步验证。

王海亮[6](2019)在《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白色念珠菌是寄生于70%健康人皮肤、生殖器、肠粘膜的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导致皮肤粘膜或全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介入诊断和器官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同时非白色念珠菌菌株不断增加,目前,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耐药的念珠菌菌株数量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念珠菌性间擦疹是发生在腋窝、乳房下、腹股沟等皮肤部位,以红斑、糜烂、渗出、脓疱为主要特征,主要由白念珠菌局部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湿润和浸渍的皮肤褶皱是白色念珠菌生长的有利因素,且念珠菌具有多形性,可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形态转换,并且可以形成生物膜,以此来逃避人免疫细胞的识别及对抗抗真菌药物的杀伤作用。中医学有“湿热生虫”的理论,并将念珠菌归属于虫邪范畴,苦寒燥湿法是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随着念珠菌对现存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念珠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话题。我国的中草药资源丰富,在预防和治疗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在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方面均存在多样性,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探索。深入了解念珠菌的生物学特点、致病特点,了解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及中药的性质,利用现代中药学及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发研究新的抗念珠菌药物极具价值。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及现代中药学理论,选择具有苦寒性质的中药救必应为研究对象,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为开发新的抗念珠菌药物奠定基础。目的: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探讨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观察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原则,选取我科120例符合标准的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救必应溶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对照组:氟康唑注射液冷湿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1周为1疗程,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过程中皮损症状积分的变化,比较临床总有效率和真菌转阴率。2.采用划线转种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念珠菌性间擦疹菌株进行鉴定。3.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通过救必应酸干预后对四种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的变化研究救必应酸的抑菌效能。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细胞结构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高效液相色普法观察救必应酸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5.Weston-blot、RT-PCR探索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Ras-cAMP-PKA通路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77.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0%,治疗组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皮损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转阴率77.8%,对照组转阴率88.0%,两组真菌转阴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2.从门诊念珠菌性间擦疹患者中分离和鉴定的104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共67株,占总数的66.4%,非白色念珠菌占总数的33.6%。3.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考察救必应酸对4种念珠菌共16株念珠菌的MIC,结果显示: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4种菌株的MIC范围为8-32μg/mL;对白色念珠菌菌株CCZYY002 SMIC50为256μg/mL;救必应酸对热带念珠菌的4种菌株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光滑念珠菌的MIC为32-128μg/mL;救必应酸对克柔念珠菌的MIC为128-256μg/mL。救必应酸浓度介于8-1024μg/mL时,对四种念珠菌属生长曲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浓度的救必应酸均能平稳抑制四种念珠菌的生长。4.透射电镜下救必应酸可使白色念珠细胞细胞壁变薄,细胞核碎裂,胞质分散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256μg/mL、512μg/mL救必应酸分别导致9.232±2.6%和23.703±3.2%的PI阳性细胞,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56μg/mL的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下降至5.60±1.02μg/mL,与生长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5.通过q RT-PCR检测,结果发现经256μg/mL救必应酸干预后,白念珠菌胞内部分氧化还原相关基因Ras1、Cdc35、和Tpk1的转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Ras1,Cdc35和Tpk1分别下调了38%和30%和2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生物被膜12 h,救必应酸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菌株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均下调,与空白组相比,下调36%和27%和24%。实验结论:1.救必应溶液冷敷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皮肤念珠菌生长,促进真菌转阴,无不良反应。2.本机构医院中念珠菌性间擦疹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占一定比例。3.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对生长曲线产生一定影响。4.救必应酸可破坏白色念珠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碘化丙啶染色发现PI阳性细胞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合成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死亡。5.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上部分关键基因Ras1、Cdc35、Tpk1和RAS1、CDC35、TPK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及生物膜的形成。

罗兰兰[7](2019)在《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RVVC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Th17细胞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和黏膜屏障保护中的重要性愈渐明确。大量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IL)-17在人类和小鼠抵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中具有明显且令人惊讶的特异性作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作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病,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已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Th17细胞介导的局部免疫反应在RVVC患者和RVVC动物模型中的重要作用,为寻找新的RVVC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收集21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和21例RVVC患者的阴道冲洗液,收集21例正常人的阴道冲洗液作为对照,对于妊娠、3天内有阴道冲洗、类固醇治疗不到3个月、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免疫缺陷以及近期存在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予以排除。采用ELISA检测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比较Th17细胞与炎症进展的相关性。利用雌激素建立大鼠假发情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阴道接种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方式,成功构建大鼠RVVC模型。在炎症感染期间,腹腔注射卤夫酮溶液改变内源性Th17细胞数量,采取眼眶静脉丛釆血法收集大鼠外周血,流式检测Th17数量,记录大鼠阴道灌洗液中IL-17和IL-2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通过阴道分泌物培养监测阴道炎症的进展过程。研究结果:21例VVC和21例RVVC患者阴道冲洗液中IL-17(918.507±415.504pg/mL;728.849±290.267pg/mL)和IL-23的表达(160.541±58.548pg/mL;186.173±71.879p g/mL)均显着高于正常人(520.613±116.075pg/mL,P<0.05;92.795±49.796pg/mL,P<0.05)。流式检测结果提示,腹腔注射卤夫酮溶液可以减少大鼠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数量。减少Th17细胞数量后,大鼠阴道冲洗液中IL-17和IL-23表达水平也随之下调。两种细胞因子的下调水平与Th17细胞数量的减少相一致,随着这两种细胞因子表达的下调,大鼠阴道载菌量明显增加,局部感染加重。研究结论:通过减少Th17细胞数量可下调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而加重RVVC进展。

庞秋宇[8](2019)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符合入组要求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临床病例,探讨我国VVC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对病原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线索。了解致病菌的基因型分布,初步探讨疾病发生以及耐药性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拟确定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将收集到样本通过芽管厚壁孢子试验、科马嘉显色培养基、质谱法(MALDI-TOF MS)以及分子生物学四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同时收集调查问卷中患者的相关信息,统计并分析VVC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推荐的方案M27-A3的相关要求,采用酵母菌微量稀释法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检测收集的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特比萘芬等8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通过采用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对鉴定为白念珠菌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用荧光标记的引物进行扩增,纯化后的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扫板,使用Genescan软件对片段的大小进行分析,确定白念珠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1、从2016年到2018年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皮肤病医院收集符合入组条件合计649个临床样本。其中单纯VVC有368例,占总样本的56.7%;复杂性VVC有299例,占总样本46.1%,其中RVVC有81例,SVVC有131例,妊娠VVC有68例,非念珠菌感染有3例,其他合并糖尿病和免疫抑制剂有15例。2、在649个临床样本中,白念珠菌检出数量为576株,所占比率高达88.75%。非白念珠菌数量合计73株,其中光滑念珠菌的数量最多为57株,克柔念珠菌次之9株,近平滑念珠菌4株,其他非念珠菌3株。3、576株白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敏感率最高为99%,伏立康唑的敏感率最低为81.8%。氟康唑的耐药率最高,有41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产生耐药,耐药率达到7.1%。以流行病学折点(ECV)判定,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数量最多;泊沙康唑次之。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4、57株光滑念珠菌对泊沙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克柔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最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最低。近平滑念珠菌对六种药物都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5、576株白念珠菌一共得到43种基因型,其中30-45基因型菌株数量最多,白念珠菌的基因型主要为30-45、31-45和32-45,三种基因型所占比率之和达到55.56%,超过总样本数一半,呈明显优势分布。16-16、17-17、22-22三种基因型中单纯VVC的占比接近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为单纯VVC的优势基因型。复杂VVC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30-45、32-45、31-45和32-456、氟康唑耐药株位于30-45、32-45、32-48、30-47、32-46、34-45重复数较高的基因型较多。伏立康唑耐药株的基因型主要为38-46、30-46、30-47。伊曲康唑MIC值较高的菌株基因型主要为30-45、30-47、30-46。结论:1、白念珠菌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念珠菌感染比例也在增加,同时发现部分混合感染病例。复杂VVC的患者数目有所增长,应引起重视。复杂VVC的危险因素为妊娠和糖尿病,有无性生活,2545年龄阶段为易感人群,发病率较高。2、同一株白念珠菌可对多种药物产生交差耐药,治疗白念珠菌引发的VVC,可选择唑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氟康唑耐药率较高因此不推荐治疗RVVC。特比奈芬用于治疗VVC无效。不推荐使用唑类药物治疗非白念珠菌引起的VVC,可选择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替代。3、白念珠菌的基因型主要分布在为3032-45,单纯VVC的白念珠菌致病菌更加倾向为纯合子。复杂VVC的基因型和耐药株的基因型更倾向于分布在重复数较高的基因型。

晏亮[9](2018)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体外药敏分析以及Candida Africana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分析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是女性的常见病,病原菌包括最常见的白念珠菌以及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许多药敏研究报道了VVC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然而新疆地区VVC致病菌的菌种分布以及体外药敏的信息很少,因此本研究对新疆地区236株VVC念珠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并依照M27-A3方法检测了其对11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棘白菌素类以及新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显示236株VVC念珠菌由207株白念珠菌、18株光滑念珠菌、9株克柔念珠菌、1株近平滑念珠菌、1株热带念珠菌构成。新疆VVC白念珠菌分离株对棘白菌素类体外敏感性好,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劣于另外两种棘白菌素类;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性好;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好,但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差,且对伏立康唑耐药率高于其他报道;对新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好,但MIC值明显低于IFI念珠菌分离株;部分菌株对三唑类药物出现交叉耐药现象。新疆VVC光滑念珠菌分离株和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卡泊芬净敏感性差,但对米卡芬净、阿尼芬净敏感性好;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体外敏感性好;对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差,对新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好;伏立康唑对光滑念珠菌分离株MIC50/90为0.5/1 ug/ml,克柔念珠菌分离株对伏立康唑敏感性好。唯一的近平滑念珠菌对11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但唯一的热带念珠菌对卡泊芬净、伊曲康唑剂量依赖,对氟康唑、伏立康唑耐药,对其余7种抗真菌药物敏感。第二部分Candida Africana的分子鉴定Candida africana是白念复合体中的一个新物种,其能形成芽管但不能形成厚膜孢子,不能利用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海藻糖和DL-乳酸作为唯一的碳源,实验室普通的鉴定手段难以将其从白念复合体中区分开来。Candida africana易感染/定植女性阴道粘膜,全球各地都有分离出该物种的报道,但目前对这一新物种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分布及特征等信息了解尚少。本研究收集了来自新疆和上海的VVC菌株,运用HWP1基因扩增测序方法成功鉴定出4株Candida africana分离株,并对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发现3株属于亚洲特有的ST型—ST型782,另1株属于新的ST型(提交MLST数据库后被命名为ST型3432)。这4株Candida africana分离株对11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敏感性。

阚思玥[10](2018)在《中国10城市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分离与鉴定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我国不同地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WC)的临床病例,对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探讨我国VVC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来自全国12家医院的临床拟诊为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将收集到样本行真菌镜检后接种于沙堡氏琼脂培养基培养,挑取典型菌落接种于牛奶吐温琼脂培养基,用芽管及厚壁孢子形成试验分离白念珠菌,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若仍有未能鉴定的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一步鉴定;同时用调查表收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统计并分析VVC患者相关临床流行病学数据。结果:共收集到602例WC病例,年龄为16至64岁,平均年龄为32.71岁,以25~35岁感染最多(60%)。单纯性VVC患者为295例,占49%;复杂性VVC为307例(51%),其中,复发性 VVC(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为90 例(30%),重度 VVC(severe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SWC)为 126 例(41%),妊娠VVC为71例(23%),非白念珠菌VVC为63例(21%),合并未控制的糖尿病VVC为2例(1%)。14%的复杂性VVC为上述多种情况并存。共分离到白念珠菌539株(89.5%),光滑念珠菌48株(8%),克柔念珠菌7株(1.1%),近平滑念珠菌4株(0.7%),其他菌4株(0.7%)。更年期以上组(>45岁)的非白念珠菌感染率与青年组(≤30岁)和中年组(31~45岁)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杂性VVC的可疑危险因素为妊娠、糖尿病及念珠菌种类;RVVC的可疑危险因素是南北地区差异。结论:本研究为国内首个包括南方和北方的多中心、大样本的VVC临床流行病学及其相关病原菌的研究。育龄期女性是患VVC的主要群体。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的比例接近,其中RVVC约占复杂性VVC的1/3。白念珠菌是中国大陆地区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念珠菌以光滑念珠菌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非白念珠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第二章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目的:检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方案M27-E4,测定第一章收集的菌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和特比萘芬等11种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中,卡泊芬净敏感率最高(98.5%),其次为氟康唑(89%)和伏立康唑(82%);氟康唑耐药率最高(8%),卡泊芬净耐药率最低(0.6%);两性霉素B的野生型菌株比率最高(98.3%),伏立康唑最低(55%)。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伏立康唑等唑类药物交叉耐药的菌株占3.5%(20/539),其中60%(12/20)的患者为复杂性VVC,30%(6/20)为RVVC。光滑念珠菌对卡泊芬净敏感率较高(90%),氟康唑均剂量依赖敏感;光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及泊沙康唑均为野生型,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菌株比率为15%。泊沙康唑和克霉唑对白念珠菌的MIC90最低(0.06ug/ml)。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的MIC90均>64ug/ml。复杂性VVC中氟康唑的MICs明显高于单纯性VVC(P<0.05),氟康唑中RVVC的非野生型菌株比率也明显高于其他VVC(37%vs.23%,P<0.05)。伊曲康唑中复杂性VVC和RVVC的野生型菌株比率在80%以上,均明显高于氟康唑(P<<0.01)。非白念珠菌中氟康唑、克霉唑、泊沙康唑、制霉菌素和卡泊芬净的MICs明显高于白念珠菌(P<0.05)。结论:我国多个地区VVC分离的大部分白念珠菌对临床常用唑类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敏感,可用上述唑类药物作为经验性治疗;但氟康唑不宜作为治疗复杂性VVC特别是RVVC的首选药物。所有菌株对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均较高。特比萘芬对念珠菌体外作用效果欠佳,不推荐用于VVC的治疗。

二、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提取
        1.6 文献质量评估
        1.7 统计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图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安全性评价
        2.5 Meta分析结果
        2.6 纳入文献用药特点
    3 讨论
        3.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讨论
        3.2 纳入文献质量讨论
        3.3 Meta分析结果讨论
        3.4 异质性讨论
        3.5 发表偏倚讨论
        3.6 敏感性讨论
        3.7 用药特点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扶正抗菌汤联合克霉唑阴道片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VVC的疗效观察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立项依据
        4.2 祖国医学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4.3 对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探讨
        4.4 对扶正抗菌汤的方药分析
        4.5 西医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认识
        4.6 结果分析与探讨
        4.7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带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
    前言
    第一节 阴道念珠菌临床标本的菌种鉴定及保存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及冻存液的制备
        2.2 真菌接种、传代与冻存
        2.3 真菌的菌种鉴定
        3.实验结果
    第二节 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准备
        2.2 微量稀释法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二章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估及耐药机制初探
    前言
    第一节 耳念珠菌的培养与鉴定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2 接种培养并观察菌落形态
        2.3 耳念珠菌的鉴定
        3.实验结果
        4.实验结论
    第二节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实验准备
        2.2 微量稀释法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三节 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体内药物敏感性评估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内容
        2.1 实验准备
        2.2 测定适宜的菌液浓度制作大蜡螟感染模型
        2.3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生存曲线
        2.4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菌载量
        2.5 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组织切片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四节 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毒力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MALDI-TOF MS对蛋白变化的描述
        2.2 定量RT-PCR对基因表达的研究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第三章 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抗耳念珠菌的作用评价
    前言
    1.材料与设备
    2.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联合用药的测定和评价方法
        2.2 实验准备
        2.3 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联合用药的抗真菌作用
    3.实验结果
    4.结果讨论
全文总结
论文相关综述 耳念珠菌鉴定,治疗和防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加学术活动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体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抗真菌益生菌的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真菌病的概述
        1.1.1 真菌病的分类
    1.2 体癣的概述
        1.2.1 体癣病的危害
        1.2.2 常见体癣病原真菌的介绍
    1.3 皮肤微生物
        1.3.1 皮肤与皮肤微生物
        1.3.2 皮肤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1.3.3 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
        1.3.4 皮肤微生物研究进展
    1.4 真菌治疗的研究现状
        1.4.1 抗真菌药物的机理
        1.4.2 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介绍
        1.4.3 益生菌概述
        1.4.4 植物乳杆菌的性质
        1.4.5 植物乳杆菌的功能
        1.4.6 益生菌抗真菌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体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1.6.2 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研究
        1.6.3 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研究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体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用试剂及配制
        2.2.4 数据分析软件和数据库
    2.3 实验方法
        2.3.1 DNA提取
        2.3.2 细菌16SrDNA和真菌ITS区域扩增及高通量测序
        2.3.3 测序结果分类鉴定
        2.3.4 多样性指数和系统发育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样品信息
        2.4.2 样品序列信息和多样性指数
        2.4.3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4.4 不同位置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2.4.5 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2.4.6 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2.4.7 不同患病部位真菌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对红色毛癣菌的抑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3 皮肤真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3.3.4 乳酸菌对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
        3.3.5 植物乳杆菌YM-4-3对红色毛癣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3.3.6 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4.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4.3 红色毛癣菌的生长速率
        3.4.4 盐胁迫下抗真菌乳酸菌的筛选
        3.4.5 植物乳杆菌YM-4-3抑制红色毛癣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3.4.6 药敏试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YM-4-3菌株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引物
        4.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乳酸菌对病原真菌的抑菌试验
        4.3.2 植物乳杆菌YM-4-3抑菌效果的实时监测
        4.3.3 氯化钠对植物乳杆菌YM-4-3产酸的影响因子
        4.3.4 乳酸菌来源抑菌物质化学本质及作用特性研究
        4.3.5 荧光定量PCR
        4.3.6 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盐胁迫下抗真菌的乳酸菌筛选
        4.4.2 植物乳杆菌YM-4-3抑菌效果的实时监测
        4.4.3 氯化钠对植物乳杆菌YM-4-3产酸的影响因子
        4.4.4 乳酸菌来源抗真菌物质化学本质的研究
        4.4.5 YM-4-3菌株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4.4.6 药敏试验结果
        4.4.7 发酵上清浓缩液的pH值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阴道念珠菌病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阴道念珠菌病检查
        1.2.2 阴道分泌物采集和镜检
        1.2.3 菌种鉴定和保持
        1.2.4 药敏试验和MIC值判断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VVC检出率和患者临床症状
    2.2 阴道念珠菌病菌种分布
    2.3 74株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2.4 9株非白念珠菌的敏感性
3讨论

(5)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菌学特征及宿主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学术会议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培训情况

(6)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综述二 念珠菌性间擦疹的研究现状
    综述三 中药抗念珠菌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临床研究
    第一章 救必应溶液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一资般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研究
    第二章 念珠菌性间擦疹致病菌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资料标本的收集
        2.2 培养基的制备
        2.3 真菌镜检及革兰染色
        2.4 菌种鉴定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救必应酸体外念珠菌药敏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 药敏试验
        2.2.1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2.2.2 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最低抑制生物膜浓度(SMIC_(50))
        2.2.3 救必应酸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的影响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对四种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2 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50
        3.3 救必应酸可对念珠菌属的生长曲线产生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救必应酸抑制白色念珠菌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构建(同实验二)
        2.2 透射电镜下观察救必应酸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结构的影响
        2.3 碘化丙啶染色法观察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渗透性改变的影响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检测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变化
        2.5 qRT-PCR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相关基因Ras1、Cdc35、Tpk1的表达的变化
        2.6 Western blot法检测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Ras-cAMP-PKA)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3 实验结果
        3.1 救必应酸可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超微结构产生影响
        3.2 救必应酸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细胞的结构损伤产生影响
        3.3 救必应酸可降低白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
        3.4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Tpk1的表达
        3.5 救必应酸可下调Ras-cAMP-PKA通路RAS1、CDC35和TPK1 蛋白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图

(7)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RVVC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VVC与 RVVC的研究近况
        1.1.2 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局部免疫系统与RVVC的关系
        1.1.3 Th17细胞和IL-17在RVVC中的作用
        1.1.4 IL-23在RVVC中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IL-17、IL-23在RVVC患者体内的表达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采集
        2.2.2 Human IL-17 ELISA检测
        2.2.3 Human IL-23 ELISA检测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17和IL-23 高表达
    2.4 讨论
第三章 Th17 细胞在RVVC大鼠阴道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饲养条件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试剂与耗材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建立大鼠假发情模型
        3.2.2 假丝酵母菌悬液制备
        3.2.3 构建VVC模型
        3.2.4 流式检测大鼠外周血Th17 细胞
        3.2.5 建立大鼠RVVC模型
        3.2.6 检测大鼠阴道灌洗液IL-17、IL-23 表达量
        3.2.7 监测RVVC大鼠阴道载菌量
        3.2.8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成功建立大鼠RVVC模型
        3.3.2 卤夫酮溶液抑制大鼠内源性Th17 细胞增殖
        3.3.3 大鼠阴道灌洗液中IL-17与IL-23 的表达
        3.3.4 减少Th17 细胞数量加重RVVC大鼠阴道感染
    3.4 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Th17细胞在白色念珠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1.Th17细胞的发现
    2.Th17细胞在黏膜免疫中的作用
        2.1 IL-17A及其生物学功能
        2.2 IL-17F及其生物学功能
        2.3 IL-22
        2.4 IL-26
    3.Th17分化的转录调控
    4.参与Th17 谱系极化的细胞因子
    5.Th17细胞的调节
    6.Th17细胞与念珠菌感染
    7.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危险因素
    1.2 病原菌
    1.3 致病机制
    1.4 药物治疗
    1.5 基因分型技术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培养基制备
    2.2 临床标本收集与分类
        2.2.1 标本收集
        2.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3.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2.3.2 菌株的冻存
        2.3.3 病原菌的鉴定
        2.3.3.1 芽管及厚壁孢子实验
        2.3.3.2 科马嘉实验
        2.3.3.3 质谱法
        2.3.3.4 分子生物学方法菌种鉴定
    2.4 实验结果
        2.4.1 菌株鉴定结果
        2.4.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种分布
        2.4.2.1 临床样本菌种分布
        2.4.2.2 年龄与妊娠分析结果
        2.4.2.3 妊娠VVC患者
        2.4.2.4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3.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3.2 体外药敏试验方法
        3.2.1 药物母液的配制
        3.2.2 菌悬液的配制
        3.2.3 质控
        3.2.3.1 质控株的选择
        3.2.3.2 质控的频率
        3.2.4 无菌药敏96 孔板的配制
        3.2.4.1 药液的稀释
        3.2.4.2 加入菌悬液
        3.2.5 结果判读
        3.2.6 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药敏结果
        3.3.1 白念珠菌药敏结果
        3.3.2 非白念珠菌药敏结果
        3.3.3 复发VVC和严重VVC的MIC值分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念珠菌基因型与疾病和耐药性相关研究
    4.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1 主要仪器与耗材
        4.1.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活化
        4.2.2 提取DNA
        4.2.3 微卫星法基因分型
        4.2.3.1 PCR扩增
        4.2.3.2 PCR产物纯化
        4.2.3.3 扫板
        4.2.4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PCR扩增结果
        4.3.2 基因型结果
        4.3.2.1 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2 妊娠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3 单纯VVC和复杂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2.4 复发性VVC和严重VVC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
        4.3.3 耐药菌株与基因型的关系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9)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体外药敏分析以及Candida Africana的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分析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二部分 CandidaAfricana的分子鉴定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中国10城市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 材料
        1.1 仪器
        1.2 标本来源
        1.3 主要试剂及其制备
    2 方法
        2.1 参与医院情况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VVC的诊断标准
        2.4 临床诊断分类标准
        2.5 标本采集及培养
        2.6 菌株培养和鉴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地区分布情况
        3.2 年龄分布情况
        3.3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种类分布
        3.4 一年内用药史
        3.5 致病菌菌种鉴定情况
        3.6 复杂性VVC的危险因素
        3.7 RVVC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3.8 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4 讨论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1 材料
        1.1 仪器
        1.2 菌株
        1.3 主要试剂及配方
    2 方法
        2.1 配制药物
        2.2 配制菌悬液
        2.3 加样培养和判定结果
        2.4 实验菌株对受试药物敏感性判读
    3 结果
        3.1 受试菌株的MIC测定结果
        3.2 受试菌株的敏感性判读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在读期间参加会议
在读期间参加培训
致谢

四、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抗菌汤治疗脾虚湿注型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观察[D]. 吴妙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D]. 董嘉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体癣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抗真菌益生菌的发掘[D]. 李梦月.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阴道念珠菌病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研究[J]. 梅小燕,黄静,陈宇丽. 中国处方药, 2020(04)
  • [5]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菌学特征及宿主Th1、Th2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血清水平研究[D]. 葛改.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6]救必应酸对念珠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救必应溶液对念珠菌性间擦疹病的临床疗效评价[D]. 王海亮.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RVVC关系的研究[D]. 罗兰兰. 江苏大学, 2019(03)
  • [8]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及基因型研究[D]. 庞秋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体外药敏分析以及Candida Africana的分子鉴定[D]. 晏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10]中国10城市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流行病学及其病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研究[D]. 阚思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标签:;  ;  ;  ;  ;  

杭州地区220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