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

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

一、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论文文献综述)

冯磊[1](2019)在《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优化与临床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①优化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并对其体外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②构建西藏小型猪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模型,并使用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救治,评价其体内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①在我们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控制系统、外观及管路系统,实现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小型化、智能化,实现人工肝管路的灵活应用,一套管路实现三种治疗模式。②对优化后的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进行体外安全性评价。③进一步,优化课题组模拟肝衰竭血清的配制方法,并用该模拟肝衰竭血清评价该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体外安全性及有效性。④通过颈静脉置管输注不同剂量的D-gal(0.45 g/kg、0.40 g/kg和0.35 g/kg),比较不同剂量西藏小型猪的临床表现、生存时间、肝功肾功能、凝血功能、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变化。⑤使用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救治西藏小型猪ALF模型,观察比较ALF组、假治疗组和治疗组的临床表现、生存时间、肝功肾功、凝血功能、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变化。结果:①成功的优化了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实现一体化、小型化、智能化,并优化获得了人工肝管路;②人工肝支持系统各项功能均运行正常,蠕动泵、肝素泵、供血不足传感器、漏血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气泡传感器、温度控制系统、压力监测系统和称量计均正常运行;③成功的优化了模拟肝衰竭血清的配制方法,经过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处理后,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着降低,上机过程中机器运转稳定,未出现异常状况。④给予0.45 g/kg D-gal的西藏小型猪生存时间为39.7±5.9 h;给予0.40 g/kg D-gal的西藏小型猪存活时间较0.45g/kg组动物生存时间长,为53.0±12.5 h;给予0.35 g/kg D-gal的西藏小型猪存活时间最长,生存时间为61.3±8.1h,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窗,符合理想ALF模型的标准。输注D-gal后,各组西藏小型猪生化指标逐渐升高,D-gal剂量越高,生化指标达到峰值的时间越早。⑤经过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后,与ALF组和假治疗组相比,治疗组肝衰模型猪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下降,生存时间显着延长;病理结果提示:治疗组肝细胞损伤有所缓解,肝细胞再生明显。结论:①我们成功的优化了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并通过模拟肝衰竭血清验证了其体外安全性及有效性;②成功构建了西藏小型猪ALF模型,并使用其对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体内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蒋晓钦,肖凌云,李琰,慕珂珂[2](2011)在《检验设备管理体会》文中认为随着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检验医学技术在近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血液学检验、临床生化临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大部分已实现半自动化或全自动化,特别是近几年来PCR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检验设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楚华[3](2009)在《基于ARM7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研究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生化分析仪是一种集光、机、医和电于一体的医疗临床诊断设备,主要用于临床检验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当人体组织发生病变时,病人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将会发生变化,准确而快速的检测出这些生化指标,可以为医生诊断和确定病人病情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检测快速、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性能优越的小型生化分析仪是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了解生化分析仪原理和生化测试基础,根据生化分析仪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设计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对硬件和软件功能做出明确和合理的分配。以嵌入式技术为核心,选用当前32位的ARM7处理器LPC2124,研究了ARM的体系结构,搭建了智能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硬件平台,详细介绍了生化分析仪各个功能模块的控制方法;并根据系统各模块的特点,阐述了系统PCB的设计和制作原则,提高了该硬件平台的抗干扰能力。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软件设计方面,本文详细介绍了ADS1.2调试环境,以及仿真调试工具H-JTAG;按照系统功能要求和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了显示模块、键盘处理模块、A/D转换模块、实时时钟模块和温度控制模块等。同时本文还论述了程序调试的一般方法,总结了在软件设计和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和一些解决方案。最后对整个系统相关功能进行实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试验室调试和测试证实了上述研发成果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为本生化分析仪最终完成以及以后的研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系统的任务调度方法和生化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王红,倪维[4](2008)在《RT-1904C型半自动生化仪的故障检测程序及保养》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雷杜RT-1904C型半自动生化仪故障排除的检测程序,分析检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结果并提供了正确的处理方法。探讨了有效的维护保养方法。

赵文新[5](2008)在《乌司他丁预防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机体是一种全身性的强刺激,能引起机体缺血缺氧再灌注损害并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应激引起过度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害、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syndrome,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心脏外科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CPB过程中器官保护是心血管外科基础临床研究热点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对CPB所致的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研究较多,也比较深入,而近来逐步认识到肠道是应激反应的始动器官和重要靶器官之一,其关键在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导致细菌/内毒素移位。CPB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属于学科交叉范畴,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对其发生及其机制研究较少。临床CPB后消化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0.41~3.7%,但死亡率高13.9~52%,因此研究CPB过程中肠屏障损伤的发生机制及探讨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完整的肠粘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蠕动、肠道免疫功能等,其中最关键的是肠粘膜上皮屏障。在肠粘膜高度旺盛的新陈代谢背景下,严重创伤缺血缺氧—再灌注后,过度的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既往认为应激状态后肠粘膜坏死是肠屏障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肠屏障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小动物特制微型膜肺和转流泵装置的生产和采用闭胸穿刺法手术操作技术,使得建立经济实用、微创、操作简便可靠、更接近临床过程的全流量、常温大鼠CPB模型成为可能,为CPB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提供理想载体。乌司他丁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广谱酶抑制剂,抑制多种水解酶的活性,抑制炎症介质的过度释放及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的药理作用,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对重要器官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CPB后大鼠肠粘膜屏障形态和功能的损害,以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发生与肠粘膜上皮的过度凋亡在肠粘膜损害中的机制,并通过乌司他丁预处理研究其预防作用和机制。本研究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插管法建立大鼠常温体外循环动物模型1.1目的插管法建立大鼠经济实用、微创、操作简便可靠、更接近临床过程的全流量、常温大鼠体外循环实验模型。1.2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14只350~500g,麻醉后给予气管穿刺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股动脉置管接监护仪,实时监测动脉血压并按时采集动脉血气标本。血液经蠕动泵输送至特制微型膜肺氧合后经由右颈动脉实施灌注。模型采用林格氏液、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少量大鼠供血进行预充,总量为22ml,晶胶比为1:1,灌注流量120~160ml·kg-1·min-1,平均转流时间60min。1.3结果14只大鼠中2只死于CPB建立过程中的出血,2只因颈静脉插管遇阻力,导致深度不够引流不通畅失败。模型成功率71%,CPB平均转流时间60min,转流量达到120~160ml·kg-1·min-1,接近大鼠的心排出量,符合完全转流的要求。实验中动物血流动力学稳定,氧合器氧合性能完全符合满意CPB标准。CPB期间大鼠血气显示常常有酸中毒,其余血气和电解质基本正常。在CPB停止过程中,大鼠血压、心率开始下降,虽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但仍明显低于转流前,加之血液严重稀释,大鼠不能长期存活,一般在7小时内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1.4结论采用插管法,通过右颈静脉腔房引流、右颈动脉灌注的方法可建立大鼠闭合胸腔的全流量CPB实验动物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经济可行。微型化的环路设计能够为建立稳定的大鼠CPB提供保证,微型膜肺和蠕动泵能够满足大鼠CPB的氧合和血流动力学要求。这一模型术后短期存活率高,充分发挥相关病理、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检测能力,可使与CPB相关的基础研究系列化、规模化,有较大应用前景。2.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及其机制2.1目的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观察CPB后大鼠回肠粘膜形态和屏障功能的损伤以及血浆炎症因子的浓度变化,探讨CPB后肠粘膜屏障的损害的临床意义。通过蛋白和基因水平的检测,探讨是否存在大量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过度凋亡,在CPB大鼠肠粘膜屏障损害的可能机制。2.2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pran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n=10),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SH组,n=10)体外循环组(cardiopulmonary bypass group,CPB组,n=10);SH组大鼠在相应部位插管,同时经股动脉10min内缓慢推注预充液22ml,但不进行CPB转流,2h后活杀动物采取标本;CPB组转流结束后2h活杀动物采取标本。光镜、检查末段回肠粘膜绒毛高度和Chiu损害评分:电镜检查肠粘膜超微结构改变: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DAO活性、D-乳酸和NO浓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6浓度变化。血浆检测数值予以校正,以排除预充液稀释的干扰。TUNEL法检测肠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检测肠粘膜TNFα、iNOS、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PT-PCR法检测肠粘膜TNFα、iNOS、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变化。2.3结果本研究中CPB组小肠部分绒毛水肿、绒毛两侧大量分离伴部分绒毛顶端破损,片状坏死脱落,固有层血管充血、淋巴细胞浸润伴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N组和SH组形态学明显好于CPB组,小肠绒毛形态较正常。Chiu评分显示CPB后肠粘膜损害较N组和SH组明显(P<0.01)。电镜观察N组和SH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整齐,柱状上皮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CPB组主要表现为小肠上皮细胞死亡的两种不同形式:凋亡和肿胀性死亡,微绒毛稀疏、排列不整、呈倒伏状、部分缺如、上皮细胞间连接增宽、部分紧密连接开放、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部分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核边集于核膜下并可见凋亡小体脱落于肠腔内,固有层水肿较明显并可见到增多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涧。部分凋亡细胞继发坏死,表现为胞浆内细胞器崩解,丢失,胞膜不完整。还可见肿胀性死亡的上皮细胞,其核膜及胞膜破坏,胞浆内线粒体等细胞器崩解。大鼠经历CPB后出现肠屏障功能损害,CPB组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较N组和SH组明显升高(P<0.01),SH组较N组略有升高但差异无显着性。大鼠CPB后处于全身炎症应激反应状态,血浆TNFα、IL-6、NO浓度较N组和SH组明显升高(P<0.01);SH组血浆TNFα、NO浓度较N组也明显升高(P<0.05)。线性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肠粘膜绒毛高度与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高度负相关;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与血浆TNFα、IL-6、NO浓度之间高度正相关。CPB组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AI较N组和SH组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AI与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血浆TNFα、IL-6、NO浓度之间显着正相关。CPB组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TNFα、iNOS、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N组和SH组明显升高(P<0.01):N组和SH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Bcl-2蛋白和mRNA表达有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而Bcl-2/Bax比值下降与N组和SH组之比较有显着性。2.4结论大鼠CPB后肠粘膜出现形态学损害和屏障功能损害并处于全身炎症反应状态,线性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肠粘膜形态和屏障功能损害在CPB后全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CPB后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上调局部缺血缺氧-再灌注、炎症因子TNFα,自由基NO生成过度以及促凋亡因子Bax上调有关,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上调是CPB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主要机制。3.乌司他丁预防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机制研究3.1目的采用转流前大、小不同剂量两组乌司他丁预处理,通过观察大鼠CPB后小肠粘膜损害的病理、生理指标和炎症因子、细胞凋亡的改变,并探讨其应用于CPB后肠粘膜屏障保护的可行性和机制。3.2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n=10)体外循环组(CPB组,n=10):乌司他丁小剂量组(U1组,n=10),乌司他丁大剂量组(U2组,n=10),CPB开始转流前U1组经股动脉给予乌司他丁4万U/kg,U2组经股动脉给予乌司他丁10万u/kg,乌司他丁两组转流和采取标本同CPB组,SH组与CPB组同前。持续监测大鼠CPB后平均动脉压与心率2h;光镜检查末段回肠粘膜绒毛高度和Chiu损害评分:电镜检查肠粘膜超微结构改变;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浆DAO活性、D-乳酸、NO浓度改变: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IL-6浓度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小肠粘膜凋亡指数,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检测肠粘膜TNFα、iNOS、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PT-PCR法检测肠粘膜TNFα、iNOS、Bcl-2、Bax、Caspase-3mRNA表达变化。3.3结果乌司他丁干预组大鼠CPB后平均动脉压与心率下降较CPB组改善,以U2组为着(P<0.05)。U1、U2组大鼠肠粘膜充血,间质小血管扩张,仍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绒毛变矮、局灶性绒毛上皮脱落,但形态明显好于CPB组,绒毛高度和Chiu评分显示U1、U2组肠粘膜损害较CPB组改善明显(P<0.05),但U1、U2组间无明显差异。电镜观察见:U1、U2组较CPB组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较整齐,柱状上皮细胞结构大部分完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部分紧密连接开放、线粒体肿胀减轻、内质网轻度扩张,仍可见少量凋亡细胞,较CPB组明显改善。大鼠经乌司他丁干预CPB后出现肠屏障功能损害,U1、U2组血浆DAO活性、D-乳酸浓度较SH组仍明显升高(P<0.05),但较CPB组明显下降差异显着(P<0.05),U2组较U1组下降更明显差异(P<0.05)。U1、U2组大鼠CPB后全身炎症反应减轻,U1、U2组血浆TNFα、IL-6、NO浓度较CPB组明显下降(P<0.01):U2组较U1下降更明显差异(P<0.05),U2组血浆TNFα、NO浓度较SH组升高不明显(P>0.05);U1、U2组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AI较CPB组明显下降(P<0.01),但仍明显高于SH组,U1、U2组间无明显差异。U1、U2组较CPB组大鼠肠粘膜上皮细胞TNFα、iNOS、Bax、Caspase-3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Bcl-2仅略有下降与CPB组比较没有显着性,U2组TNFα、iNOS、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均较U1组有明显下降(P<0.05)。3.4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大鼠CPB后循环稳定,减轻肠粘膜形态改变和屏障功能的损害,减轻过度全身炎症反应,乌司他丁通过改善CPB后肠粘膜上皮对局部缺血缺氧再灌注的耐受、抑制炎症因子TNFα、自由基NO过度生成以及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下调来减少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保护CPB后肠粘膜屏障功能。同时显示乌司他丁的预防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刘洋[6](2007)在《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外扩增的造血干/祖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制备成熟的血细胞来输注人体。人脐带血能够给细胞移植治疗和再生医学提供大量的优质造血细胞。但是来自单份脐带血的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脐带血在重建成人造血机能中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体外扩增体系来大规模扩增造血干/祖细胞。静态培养体系,如组织培养瓶等,具有许多局限性,已被证明不适合大规模扩增造血干/祖细胞。因此,需要发展生物反应器技术来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先进的生物反应器可以改善静态培养体系存在的传质限制,能够较好地保持培养体系的稳定。本研究利用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otating wall vessel,RWV),并采用适合的培养模式,如单纯悬浮培养以及微胶囊化基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来体外大规模扩增人脐带血来源的造血干/祖细胞。另外,本研究还建立了静态以及RWV动态微囊化共培养模式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微囊化共培养体系的传质代谢问题。首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被单独培养在RWV生物反应器和组织培养瓶中,使用含有血清和较低剂量外源生长因子组合(5.33ng/ml IL-3,16ng/ml SCF,3.33ng/ml G-CSF,2.13ng/ml GM—CSF,7.47ng/m1 FL and 7.47ng/ml TPO)的培养液进行8天的体外培养。每24小时检测两种培养体系中的总有核细胞数以及培养液的pH值和渗透压。在0h,144h以及197h,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种体系中的细胞进行CD34分析。并且在0h,72h,144h和197h,进行相应的集落形成能力检验。在培养过程中,两个体系的pH值和渗透压都保持在适合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的范围内。实验发现RWV反应器结合稀释换液的方法有效地扩增了造血干/祖细胞。在培养结束时(197h),总有核细胞扩增了435.5±87.6倍,CD34+细胞扩增了32.7±15.6倍,粒巨系祖细胞扩增了21.7±4.9倍。然而在组织培养瓶中,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CD34+细胞和粒巨系祖细胞数量随时间逐渐减少。此部分实验说明,RWV生物反应器可以给脐带血造血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了造血干细胞和其他细胞的联系,并且更有效地利用了较低剂量的外源生长因子。另外,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基质细胞在体外较好地支持了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生长,尤其是较早期的造血干细胞。因此,使用一种合理的共培养模式来实现基质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滋养作用就很重要。大多数共培养研究都采用了直接接触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不适于临床应用。微胶囊技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免疫保护手段,它可以提供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本研究确定了适合包埋基质细胞的海藻酸钙微胶珠,并进行了强度检验。之后,基质细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包埋在直径为2.1mm的海藻酸钙微胶珠中,进行7天的体外微囊化培养。培养结束后,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在微胶珠中能够良好生长,说明这种微囊化基质细胞可以被用来和造血干/祖细胞进行共培养。随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微囊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支持下进行了体外静态扩增。实验使用了三种培养液,共培养持续7天。实验发现,不论是否添加血清,微囊化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扩增都有显着影响。静态共培养7天后,在不添加血清,只补充常规剂量生长因子组合(SCF 50ng/ml,FL 50ng/ml,TPO 50ng/ml and IL-325ng/ml)的实验组中,总有核细胞数扩增了15±2.85倍,CD34+细胞扩增了5.33±0.32倍,混合集落扩增了5.6±1.21倍,其扩增效果相似于添加20%血清的实验组。而对照组中,如没有微囊化基质细胞支持的实验组,总有核细胞密度变化不大,CD34+细胞和混合集落没有得到有效扩增。这部分实验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微囊化基质细胞可以有效支持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此外,有研究证实在灌注式以及固定床式反应器中进行的共培养体系没有取得良好的扩增效果,这说明基质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缺乏有效的相互作用,即在这些反应器中,两种细胞不能保持近距离的持续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动态共培养体系来实现两种细胞间的有效相互作用,并且易于培养后两种细胞的完全分离。RWV反应器和微胶囊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在RWV生物反应器以及24孔培养板中,使用含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lginate-chitosan-alginate,ACA)微胶囊来支持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液不添加血清,补充常规剂量生长因子组合,进行了7天的共培养。实验发现,在共培养过程中,两个体系的pH值和渗透压都保持在适合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的范围内。RWV反应器和稀释换液的方法有效地扩增了造血干/祖细胞。在培养结束时(168h),反应器中总有核细胞扩增了约107倍,CD34+扩增了约26倍,CFU-Cs约19倍。而在培养板中,总有核细胞扩增了约10倍,CD34+细胞和混合集落变化较小。此部分实验说明,在RWV反应器中,微囊化基质细胞可以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最后,由于许多因素会影响到微胶囊化共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如微胶珠直径、微胶珠包埋细胞密度以及RWV培养液循环充氧的速率等,本研究还建立了数学模型来研究不同参数条件下,微囊化共培养体系的传质代谢问题。此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微囊化共培养体系中葡萄糖、乳酸和溶解氧的主体浓度以及微胶珠内外的浓度分布情况,应用此模型将有助于微胶囊化共培养体系的优化。

朱永强[7](2007)在《加减桃核承气汤(消渴平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及对正常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经方桃核承气汤加减对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的疗效及对正常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探讨加减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①以手术致大鼠左侧肾动脉狭窄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成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动物模型。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血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丙二醛、血清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并分析各项指标在实验各组中的差异。②将5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以加减桃核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灌胃,阳性药物对照组以消渴丸灌胃,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7天,实验结束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分析各组差异。结果:加减桃核承气汤能改善糖尿病高血压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征;降低血糖(P<0.01)、抑制血压升高(P<0.01)、低密度脂蛋白(P<0.01)、甘油三酯(P<0.01)、总胆固醇(P<0.01)、全血高切粘度(P<0.01)、全血中切粘度(P<0.01)、全血低切粘度(P<0.01)、红细胞压积(P<0.01)、血浆粘度(P<0.01)、纤维蛋白原(P<0.01)、血清丙二醛(P<0.01);能够增加体重(P<0.01)、高密度脂蛋白含量(P<0.01),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P<0.01)。且加减桃核承气汤对正常小鼠空腹血糖水平无不良影响。结论:加减桃核承气汤能够增加体重,降低血糖、血脂、血清丙二醛含量,改善血流变,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血压上升,且对正常机体无不良影响。气阴两虚、瘀血浊毒内阻是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主要病机,益气养阴、活血祛浊为其有效治法,加减桃核承气汤是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有效方剂。

史建国[8](2006)在《微生物发酵过程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发酵工业是一个品种繁多,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工业体系。产品包括酒类、有机酸、抗生素、酶制剂、淀粉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有机溶剂、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激素、单细胞蛋白等。应用领域涉及医药、卫生、轻工、化工、农业、能源、环保等诸多行业;其中,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产量居世界前列。发酵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发酵过程的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是发酵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发展方向。传感器技术作为发酵过程信息的发生源,对实现发酵过程的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发酵生产上发酵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不高,落后于其他领域。用于发酵生产中的传感器主要是进行罐内物化参数的测定。此类传感器的性能较稳定,应用也较为普遍,实现了部分参数的在线监控。但与发酵最优化的自动控制目标相去甚远,即难以成功建立对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反馈性控制。因为发酵过程是一个非性线、多变量和随机性的动态过程,发酵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被控对象。温度、溶氧、pH、培养基成分、细胞形态、细胞浓度、产物组成及含量等均是发酵过程的重要控制参数。随着计算机及控制技术的突飞猛进,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的完善,发酵过程控制系统愈来愈多,应用范围亦越来越广。但是,工业上实现发酵过程最优化自动控制的实例却不多,仍以人工控制和半自动控制为主。其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细胞代谢的生化参数信息的缺乏。 葡萄糖(还原糖)作为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和能源,是发酵过程中重要的生化控制参数,它在培养基中的含量及在发酵过程中的浓度变化直接影响发酵产品的质量、收率和生产成本。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常采用传统的手工滴定法或比色法进行还原糖的测定,这些方法操作繁琐、人为误差大,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也严重阻碍了发酵过程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解决还原糖测定的传感器技术成为发酵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朱昊,郭宏,章恩耀,王佳,赵子英[9](2005)在《光电比色法生化分析实验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利用智能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开发的生化分析实验,尝试在精密仪器专业学生中进行跨学科和启发式实验教学。

徐宏瑛[10](2001)在《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优化与临床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优化与体外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第一节 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优化及体外安全性评价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模拟肝衰竭血清的体外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体内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第一节 大动物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构建与评价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西藏小型猪ALF模型的体内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1 引言
        2 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专利说明书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2)检验设备管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的使用
2 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2.1 保证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2.2 标本的预处理
    2.3 保持样品架的清洁
    2.4 对于仪器中特别容易堵塞的部位进行定期的处理
    2.5 消耗品使用
    2.6 故障处理
    2.7 仪器的使用记录
3 经验与体会

(3)基于ARM7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的分类以及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化分析仪的原理和结构
    2.1 引言
    2.2 生化测试基础
        2.2.1 生化分析的原理
        2.2.2 生化分析的步骤
        2.2.3 生化分析的方法
        2.2.4 工作曲线与工作方程
        2.2.5 生化校准
    2.3 半自动化生化分析仪的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3.1 嵌入式处理器LPC2124简介
    3.2 LPC2124控制器的外围电路的设计
        3.2.1 电路最小系统
        3.2.2 JTAG接口电路
        3.2.3 光路系统
        3.2.4 温控系统
        3.2.5 液路系统
        3.2.6 前端数据采集和调理电路
        3.2.7 其他外围接口模块
    3.3 系统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化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4.1 ADS集成开发环境和H-JTAG仿真器的应用
        4.1.1 ADS集成开发环境
        4.1.2 H-JTAG仿真器的介绍和应用
    4.2 生化分析仪的软件结构
    4.3 生化分析仪的程序设计
        4.3.1 启动代码程序设计
        4.3.2 键盘处理程序
        4.3.3 实时时钟模块程序设计
        4.3.4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
        4.3.5 数据存储模块程序
        4.3.6 LCD液晶显示模块
        4.3.7 温度控制模块程序
        4.3.8 打印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调试和性能测试
    5.1 系统调试
        5.1.1 硬件调试
        5.1.2 软件调试
        5.1.3 系统联调
        5.1.4 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5.2 实验结果和分析
        5.2.1 AD7705的测试结果
        5.2.2 实验测试结果
        5.2.3 误差分析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乌司他丁预防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插管法建立大鼠常温体外循环动物模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及其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乌司他丁预防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致谢

(6)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干细胞
    1.2 造血干细胞及其应用
        1.2.1 造血干细胞的定义以及分类
        1.2.2 造血干细胞的发生与发育
        1.2.3 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
        1.2.4 造血干细胞移植
        1.2.5 造血干/祖细胞的其他应用
    1.3 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1.3.1 影响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的主要因素
        1.3.2 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1.3.3 生物反应器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1.4 海藻酸钠生物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4.1 微胶囊
        1.4.2 海藻酸钠微胶囊
        1.4.3 海藻酸钙微胶珠
    1.5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在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的扩增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及药品
        2.2.2 仪器设备
        2.2.3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值和渗透压
        2.3.2 总有核细胞扩增
        2.3.3 CD34~+细胞以及CFU-GM的扩增
        2.3.4 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浓度
    2.4 对比和展望
    2.5 小结
3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剂及药品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3.2 海藻酸钙微胶珠
        3.3.3 兔骨髓间充南干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3.4 实验结果
        3.4.1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3.4.2 海藻酸钙微胶珠
        3.4.3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囊化培养
    3.5 讨论
4 静态下微囊化基质细胞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及药品
        4.2.3 实验动物
        4.2.4 脐带血
    4.3 实验方法
        4.3.1 微囊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制备
        4.3.2 含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微胶珠的强度检验
        4.3.3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4.3.4 微囊化静态共培养
        4.3.5 总有核细胞计数
        4.3.6 流式CD34分析
        4.3.7 集落形成能力检测
        4.3.8 静态共培养期间微囊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生长因子的定量检测
        4.3.9 静态共培养体系中葡萄糖和乳酸浓度的测定
        4.3.10 静态共培养后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死活检测
        4.3.11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海藻酸钙微胶珠的强度检测
        4.4.2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和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短期体外静态共培养
5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5.1 前言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剂及药品
        5.2.3 实验动物
        5.2.4 脐带血
    5.3 实验方法
        5.3.1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5.3.2 ACA微胶囊的强度检验
        5.3.3 RWV生物反应器
        5.3.4 RWV反应器内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和微囊化间充质干细胞的短期共培养
        5.3.5 pH和渗透压检测
        5.3.6 总有核细胞计数
        5.3.7 流式CD34分析
        5.3.8 集落形成能力检测
        5.3.9 葡萄糖、乳酸的测定
        5.3.10 动态共培养后微囊化间充质干细胞的活性
        5.3.11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ACA微胶囊的强度检验
        5.4.2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和微囊化间充质干细胞的短期动态共培养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造血干/祖细胞与微囊化基质细胞共培养的传质数学模型
    6.1 前言
    6.2 微囊化共培养模式传质代谢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6.2.1 模型的建立
    6.3 计算结果与讨论
        6.3.1 静态共培养模拟计算
        6.3.2 动态共培养模拟计算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加减桃核承气汤(消渴平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及对正常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摘要

(8)微生物发酵过程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还原糖检测技术研究状况
        1.2.1 国外还原糖检测技术研究状况
        1.2.1.1 滴定分析
        1.2.1.2 层析技术
        1.2.1.3 分光光度法
        1.2.1.4 生物传感器
        1.2.1.5 流动注射分析
        1.2.2 国内还原糖检测及相关技术现状
        1.2.1.1 滴定分析
        1.2.2.2 分光光度法
        1.2.2.3 生物传感器
        1.2.2.4 其它仪器分析
        1.2.3 小结
        1.2.3.1 主要特点
        1.2.3.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基本原理
    2.3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2.3.1 总体设计
        2.3.2 单片机及其扩展I/O口
        2.3.2.1 单片机
        2.3.1.2 程序/数据存储器
        2.3.1.3 译码器
        2.3.1.4 地址锁存器
        2.3.1.5 可编程并行I/O接口器件的扩展
        2.3.3 A/D转换电路
        2.3.4 键盘
        2.3.5 显示
        2.3.6 微型打印机
        2.3.7 信号采集、放大电路
        2.3.8 电机控制
        2.3.9 系统抗干扰
    2.4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软件设计
        2.4.1 总体设计
        2.4.2 主程序
        2.4.3 数据采集子程序
        2.4.4 数据处理程序
        2.4.5 打印程序
        2.4.6 键盘程序
        2.4.7 清洗键程序
        2.4.8 复位键程序
        2.4.9 “开/关”键程序
    2.5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测定系统的构建
        2.5.1 引言
        2.5.2 斐林试剂
        2.5.2.1 斐林试剂的化学反应过程
        2.5.2.2 斐林试剂的配制
        2.5.3 还原糖传感系统的结构
        2.5.4 还原糖传感器应用测试流程
        2.5.5 操作步骤
        2.5.6 测定结果计算公式
第三章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结构功能分析
    3.1 温度传感器
        3.1.1 温度传感器的基本特征
        3.1.1.1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3.1.1.2 半导体集成电路传感器
        3.1.2 温度传感器的应用性能测试
        3.1.2.1 材料与方法
        3.1.2.2 结果与分析
    3.2 加热方式
        3.2.1 欧姆加热
        3.2.2 欧姆加热性能测试
        3.2.2.1 材料与方法
        3.2.2.2 结果与分析
    3.3 光电转换系统
        3.3.1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3.3.2 光敏传感器
        3.3.3 光电转换系统的结构
        3.3.4 光电转换系统的性能测试
        3.3.4.1 材料与方法
        3.3.4.2 结果与分析
    3.4 液体系统
        3.4.1 蠕动泵
        3.4.2 注射泵
        3.4.3 单向阀
        3.4.4 液体泵应用性能试验
        3.4.4.1 材料和方法
        3.4.4.2 结果与分析
    3.5 搅拌系统
    3.6 微型滴定池
    3.7 传感器响应曲线
        3.7.1 响应曲线的基本特征
        3.7.2 加热气泡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3.7.3 样品浊度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3.7.4 亚铁氰化钾对响应曲线的影响
    3.8 传感器性能指标
        3.8.1 精密度和准确度
        3.8.1.1 材料与方法
        3.8.1.2 结果与分析
        3.8.2 线性测试
        3.8.2.1 材料与方法
        3.8.2.2 结果与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在线检测系统
    4.1 引言
    4.2 淀粉的水解
    4.3 在线检测系统
        4.3.1 线检测装置
        4.3.2 自动控制电路
        4.3.3 系统程序
        4.3.4 系统功能
    4.4 在线检测系统的设定(主程序)
        4.4.1 电源
        4.4.2 程序设定
        4.4.3 开机
        4.4.4 定标
        4.4.5 样品取样及稀释
    4.5 使用方法
        4.5.1 试剂
        4.5.2 操作方法
    4.6 在线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4.6.1 试剂与方法
        4.6.2 结果与分析
        4.6.2.1 精确度与精密度
        4.6.2.2 线性试验
    4.7 淀粉水解过程还原糖在线检测
        4.7.1 材料与方法
        4.7.2 结果与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5.1 谷氨酸发酵样品还原糖测定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2.1 精密度
        5.1.2.2 回收率
        5.1.2.3 测定方法的比较
    5.2 淀粉制糖过程中还原糖测定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淀粉糖化过程的还原糖测定
        5.2.2.2 淀粉糖化终点样品还原糖的测定
        5.2.2.3 浓缩淀粉糖样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5.3 葡萄酒还原糖的测定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2.1 精密度
        5.3.2.2 回收率
        5.3.2.3 测定方法的比较
    5.4 淀粉糖生产过程还原糖在线检测
        5.4.1 材料与方法
        5.4.2 结果与分析
    5.5 还原糖和葡萄糖测定与谷氨酸发酵控制
        5.5.1 淀粉糖液的还原糖和葡萄糖测定
        5.5.1.1 材料与方法
        5.5.1.2 结果与分析
        5.5.2 谷氨酸发酵过程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测定
        5.5.1 材料与方法
        5.5.2 结果与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优化与临床前评价[D]. 冯磊.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2]检验设备管理体会[J]. 蒋晓钦,肖凌云,李琰,慕珂珂. 实用医药杂志, 2011(12)
  • [3]基于ARM7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研究和设计[D]. 王楚华. 江苏大学, 2009(09)
  • [4]RT-1904C型半自动生化仪的故障检测程序及保养[J]. 王红,倪维. 中国医疗设备, 2008(05)
  • [5]乌司他丁预防大鼠体外循环后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实验研究[D]. 赵文新. 福建医科大学, 2008(12)
  • [6]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研究[D]. 刘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2)
  • [7]加减桃核承气汤(消渴平胶囊)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的实验研究及对正常小鼠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D]. 朱永强. 福建中医学院, 2007(02)
  • [8]微生物发酵过程还原糖光度传感器的研究[D]. 史建国. 山东大学, 2006(12)
  • [9]光电比色法生化分析实验的开发[J]. 朱昊,郭宏,章恩耀,王佳,赵子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07)
  • [10]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J]. 徐宏瑛. 江西医学检验, 2001(06)

标签:;  

自制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蠕动泵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