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扩频通讯实现生理数据无线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强[1](2021)在《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震采集技术精度的不断提升,地震勘探数据也日益增多,对地震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地震采集系统依靠电缆进行数据传输,但它们承受着高昂的维护和后勤费用。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无线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电缆传输。新兴的无线传输主要是通过采集站和基站的组网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实时传输,该种技术的门槛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基站的架设,一旦发生故障便可导致传输系统的瘫痪,并且在日常维护存在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时下热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吉林大学无缆地震仪的基础上对采集站节点的无线硬件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地震数据传输的路由协议。对无线地震采集节点进行了无线传输主板的硬件设计,无线主板硬件系统由无线传输电路和外置天线构成,无线传输电路由嵌入式射频控制芯片QCA9563、高集成度的四端口千兆以太网交换机QCA8337N、网络变压器G2401S、开关控制电路以及2.4GHz射频电路组成,采集的数据通过以太网单元将数据传输到无线传输电路的主控单元QCA9563中,QCA9563对所有数据进行汇总处理,通过SPI接口对交换机芯片进行控制,通过GMII(Gigabit Medium Independent)接口进行数据的高速交互,信号经2.4GHz频段射频电路进行传送,无线传输主板硬件的设计实现了地震数据的多跳传输。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负载均衡路由协议,该协议对地震数据传输路径的拥塞度以及能量为目标,构建了路径代价评价函数模型,通过对每条路径评价函数的计算,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由作为数据传输路径,且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路由进行维护,利用HELLO分组周期性的广播实现对路径信息进行更新,若检测到更为合适的路径时,则选择更为合适的路径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随着网络资源的变化,随时选择最适合的传输路径进行地震数据的传输,并与目前典型的协议进行仿真对比,确保了协议的可行性。对无线部分的硬件的进行测试,射频输出功率为27d Bm,波动在2d Bm范围内;误差向量幅度小于-28d B;中心频率波动范围在±20ppm;接收灵敏度不大于-65d Bm;最大接收电平大于-20d Bm;功耗最大为5.6W,指标都在预期范围内。还进行了无线地震传输系统组网测试,在这个过程中搭建了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对组网方案进行验证,测得每个节点的传输速率在410kbit/s,系统的平均吞吐量约为12MB/s,系统数据传输时延平均370ms左右,系统平均丢包率约为7%,皆符合预期指标。本设计可以满足地震数据监测的实时性等各种要求,新构建的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克服了原有的基站架设难度高等问题,使得整个系统便携性提高,组网高效快捷。
邓昊[2](2021)在《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传染病房监测一直是医疗的难题之一。不同于普通病房,传染病房对无接触远程监测的需求更高。医护人员可以远程无接触地监测患者生理特征数据,从而降低医护人员患病风险。本文选取了一种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方案。患者的生理特征监测数据通过电力线进行传输,在不增加通信成本的情况下,实现远程监测。由于医院内的供电情况比较稳定,电力线通信受到的干扰很小,数据可以有效快速地进行远程传输。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系统设计为传染病房的远程监测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针对传染病患者研究了生理指标采集的相关方法,设计了去除心电信号的基线漂移算法,并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主控单元、数据监测单元和数据传输单元。主控单元采用的是以S3C2440A处理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数据监测单元实现了对人体的体温、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数据传输单元是将数字信号通过调制解调器来实现数据的传输。硬件设计提供了生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的硬件平台。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生理数据采集的驱动程序设计、上位机程序设计和电力线通信协议设计。软件设计实现了基于Linux嵌入式系统下的传感器驱动、人机交互以及数据管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实现对多种生理信号的远程监测。本文利用电力线通信技术实现了对传染病房患者生理信号的远程监测,并且对患者监测结果进行了可视化设计和数据管理。本设计为传染病房监测提供了可行方案,将有利于传染病房监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李帅[3](2021)在《基于LoRa的畜禽养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畜禽养殖步入大规模工厂化进程,使得畜禽的养殖密度大大增加,带来了疾病传播的隐患,为此有必要对养殖环境密切监控,合理调整控制设备,营造适宜的饲养条件,减少畜禽产品染病途径,防止畜禽发生大规模爆发性死亡。养殖环境监测不同于其他农业环境监测,不仅监测面积大、信号干扰多、对监测系统的现场布置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要。现有的总线通信方式和以往的短途无线通信,存在布线复杂、传输距离短、稳定性差、搭建成本高的弊端,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LoRa的畜禽养殖远程监测系统,以STM32为控制核心,根据物联网架构提出数据采集节点、集中单元、远程终端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设计了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LoRa模块、LCD模块、GPRS模块等。采集节点通过Ra-02模块LoRa调制以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向集中单元传输数据,集中单元通过SIM800C模块GPRS技术流量计费方式实现数据到服务器的上传,对鸡舍中的温湿度、颗粒物粉尘、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七个环境因子实现了远程采集显示存储分析。在空旷地带对系统通信距离与丢包率进行了实验,在楼内对信号强度与误码率进行实验,系统有效通信距离在300m范围、丢包率5%,四层楼层遮挡下信号强度-135dBM、误码率-20dB。结果表明该系统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稳定满足养殖环境监测需求。在石家庄一栋鸡舍内选取九个参考点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现场对比试验,系统运行正常采集到的环境参数均在国家标准之内,分析并总结了该栋舍环境分布规律。其中NH3与CO2与位置关系呈现极显着正相关(P<0.05),NH3、CO2、PM10纵向差异显着,湿帘侧与风机侧参数浓度分别相差0.4mg/m3、385.6mg/m3、5.64μg/m3。舍内湿帘侧平均温度明显小于风机侧1~3℃。湿度主要集中于中间侧及湿帘侧,第一列平均湿度高于第五列2~5%RH。舍内(CO2浓度主要集中在风机侧,第五列平均浓度高于第一列20mg/m3,CO2昼夜变化明显,夜晚平均浓度高于白天平均浓度900mg/m3。分析了舍内环境参数分布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该系统实现了畜禽养殖中的远程自动监测,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实时精准采集了环境参数,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牛士会[4](2020)在《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煤矿井下主动、全面、可靠的感知,本文将信息物理系统应用在煤矿井下,构建了煤矿信息物理系统体系架构,并从煤矿井下人环物感知方法、感知数据处理方法、感知系统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其感知层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算法定位精度低且消耗的锚节点较多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SSI的迭代加权质心定位算法。该算法将RSSI测距算法与迭代质心算法与相结合,首先设置阈值来判断节点类型,之后在迭代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权值系数来降低误差,并对误差进行修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计算简单而且定位误差较小,提高了定位精度。针对煤矿井下感知数据庞大的传输与计算量,本文采用分布式压缩感知算法对其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分析了煤矿井下感知节点的空间相关性,接着对感知数据进行稀疏变换,建立相应的联合稀疏模型,最后提出了一种阈值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对信号进行重构。该算法的创新点主要是在算法迭代前的预处理,即通过设置阈值选择可靠原子及删除不可靠原子。仿真结果表明,该重构算法不仅有很高的重构精度,而且还降低了复杂度。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由感知节点、簇头节点、汇聚节点和移动节点组成的煤矿井下感知系统。感知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STM32、各种类型传感器以及无线传输模块LoRa构成,主要作用是对煤矿井下感知数据进行采集、传输;簇头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和无线传输模块组成,负责将一定区域内的感知节点传送的数据进行复制、放大和转发;汇聚节点主要由主控芯片、无线传输模块和以太网接入模块组成,接收簇头节点信息,再通过以太网通信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移动节点安装在井下人员的安全帽上,不仅对井下环境以及井下人员体内血氧含量等数据进行采集与传输,最重要的还有进行人员定位,以便及时掌握井下人员的状态和分布。最后做了模拟实验,对LoRa通信网络测试和移动节点的定位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网络通信能力很好、丢包率很低,移动节点定位误差很小,定位精确。图[54]表[10]参[82]
闫哲[5](2020)在《智能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和亚健康人群比例逐年升高,针对个体体征参数监护的无线物联网概念被提了出来。通过医疗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远程监控人体生理参数信息。同时,对人体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体温这几项重要参数进行连续测量,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生理状况,对疾病和突发状况的预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智能医疗监护系统,由自主设计研发的前端监护硬件设备和医疗监护平台组成,可实现无线体征参数采集与传输,在提高护士监护效率的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临床感受。其中前端硬件监护设备包括:血压监测模块、体征参数监测模块和Lora基站;系统服务器和护士站客户端共同构成了医疗监护平台。该系统可以在医院和社区医疗场景中使用,也可以推广到家庭或个人健康监测上,功能上具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体温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功能。针对血压监测功能,使用光电传感器采集信号的方法虽然可以摆脱袖带的束缚提升舒适度,但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一直都是应用中的难题。本文使用小波Mallat算法对采集的脉搏波信号进行处理,使用两路PPG信号得出脉搏波传导时间,再结合本文提出的个体化参数标定方法确定出专属被测对象的估算模型,进一步提升血压测量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所有参数数据通过Lora无线通信的方式实时发送到Lora基站,再由基站上传到医疗监护平台,监测平台能够将被监测对象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动态显示、存储和管理,从而实现实时监护的目的,对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术后患者的临床感受和重症监护病人的体征信息实时监测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集成设计出具体的硬件系统实物,并使用Java语言基于MVC模式开发了相应的监测平台,页面设计简洁,包含患者信息管理、监控界面设计、数据管理和用户管理四部分。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本系统各模块均能满足设计要求,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系统小型化、功耗低,电源供电模块可满足长时间的监护要求,在医疗监护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徐旭升[6](2020)在《山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优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灌溉施肥技术的短板逐渐显现出来,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农业现代化已然成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设备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本文在研究了中国山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基础上,以智能减耗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山地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针对山区供电系统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太阳能电板的自动化供电系统。利用单片机实现对各子系统的电能传输。同时采用双电池的蓄电装置,达到充电与放电的分离,不仅延长电池寿命,更增加供电电流的平稳性,使供电系统更加的高效化、智能化。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主要由数据信息传输子系统、自动灌溉子系统和太阳能电源子系统与PLC控制器组成。数据信息传输子系统是整个灌溉系统的神经网络,串联整个系统协调运作。自动灌溉子系统负责对控制中心传输的信息作出反应。系统分为灌溉与施肥部分,既可协同工作,又可单独运作。本文中设计了一款肥料搅拌装置,将固态化肥进行充分搅拌均匀。太阳能电源系统以太阳能供电为主,市电为次。最后以茶树为例,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具有运行高效、反应迅速等特点,灌溉施肥过程能准确将水分和养料提供到作物的根部,确定了山地自动化灌溉与施肥的可行性。同时对施肥量进行精准控制,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约资源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王一波[7](2019)在《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域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针对低功耗、广覆盖、大接入、低成本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其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类场景的应用需求,低功耗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技术应运而生。LPWAN技术因具有低功耗、长距离、多连接等特点,已迅速成为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和智慧水务等大范围、大规模的物联网场景的主流技术。LoRa(Long Range)作为LPWAN中的代表性技术之一,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较为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以LoRa为基础,对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LoRa技术的实现原理和特点,验证LoRa对于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场景下应用的可行性。根据国内外LoRa技术的应用情况,对LoRa技术和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进行研究分析,采用传统的物联网三层技术构架设计本系统的框架结构。根据低功耗广物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分析节点、网关和服务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以及应具备的软件功能和硬件性能,设计了节点、网关的硬件结构,以及服务器的基本构架。(2)根据节点、网关的硬件结构,结合实际应用场景,首先对节点、网关硬件进行选型分析,最终确定硬件采用的的芯片及模块的型号规格;然后对节点、网关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实现。(3)设计适合本系统的LoRa低功耗广域网的通信协议,实现系统节点与网关、网关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及节点、网关和服务器的相关功能,并对节点、网关和服务器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实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本文设计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系统,实现了LoRa技术在低功耗、远距离、低成本的物联网场景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物联网应用远距离和低功耗不可兼得的难题。并将该系统结合现代农业,进行了实地部署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系统优化方向,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张琴[8](2019)在《基于LoRa的低功耗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国内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但在水产养殖水质监测方面,大部分养殖户仍采用依赖于人工经验的传统养殖模式,无法对水质做出科学的判断而影响行业的发展。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产养殖水质监测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目前绝大部分工厂化养殖模式的水质监测采用Zigbee、WiFi、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但对于监测面积较大的池塘养殖区域来说,存在通信距离短、抗干扰性差、功耗高等缺陷。本文根据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的发展需求,将低功耗广域网LoRa无线技术运用到其中,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技术的低功耗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对低功耗局域网和低功耗广域网的几种常用通讯技术进行对比和分析,结合LoRa技术的特性,将该技术运用到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的设计中,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2)分析系统需求,确定系统的硬件设计部分,包含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的硬件方案。传感器模块、主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节点,传感器节点向下通过传感器采集水温和PH值,向上利用LoRa无线技术将数据发送至汇聚节点。汇聚节点不仅需要和传感器节点进行通信,还需把数据汇总后利用串口传输至上位机。(3)在嵌入式软件开发方面,利用IAR集成开发环境对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设计了应用程序。根据水产养殖的需求和控制生产成本的要求,选择了对水质影响较大的水温和PH值两个参数,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完成了将数据打包,并进行发送和接收的通信功能,同时实现了系统与上位机的通讯。(4)在上位机软件开发方面,利用Visual Studio 2015的开发环境,使用C#语言完成一款具有友好界面的上位机监测平台,将通过串口接收到的数据,采取图形显示的方式,对各个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水质参数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直观地显示水质参数的波动,建立了水质参数数据库,可查看以往的历史数据,并设置警戒值便于操作人员查看分析。(5)通过对影响系统功耗因素的分析,得出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达到降低系统功耗的目的。硬件部分选择基于LoRa技术的SX1278射频芯片和STM8L微处理器作为主控芯片,从而保证系统拥有较低的功耗。软件部分首先使用功率控制技术,根据监测区域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发射功率来降低系统的功率,其次,针对系统通信时因竞争信道而引发碰撞导致能量消耗的情况,设计了以TDAM协议为基础的LoRaMAC通信协议,避免了节点之间的冲突、增加了工作周期内节点的休眠时间。(6)对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进行模拟测试,包含系统通信距离测试、功耗理论计算、组网测试和功能测试。通信距离测试结果表明丢包率小于10%,监测范围在2km内的情况下,通信质量良好;节点在工作周期为10min,电池容量为2800mAh的供电情况下,节点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9409个小时;系统使用星型组网方式,采用LoRaMAC通信协议搭建无线网络,通过上位机界面表明系统功能正常,满足预期的设计目标。综上所述,系统各项测试符合设计要求,系统具有功耗低、远距离传输、节点放置灵活等特点,在水产养殖水质监测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左伟[9](2019)在《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拥挤,这给消防救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消防员在执行搜查和救援任务的同时,由于过度疲劳、身处险境等因素而不能及时撤离事故现场,导致消防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依靠现代高科技救援设备便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因此研发出一套可靠、安全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是十分迫切的事情。本文基于此背景,受企业委托,研发出一套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该系统分为前端和后端,其中前端核心为佩戴于手腕处的多功能腕表,辅助以腰部转发模块作为信息中转部件;后端核心是搭载windowsXP操作系统的三防笔记本电脑,此电脑将作为后台对消防员进行实时监测。还有一个内核为i5处理器的电脑作为服务器提供信息的存储和转发功能。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分为三个部分:1)智能腕表模块采集人体心率、人体温度、行走步数、人员所处的气压高度、指南针、北斗定位和授时等功能;2)腰部转发模块将腕表采集的信息准确无误的发送给后台,同时还具有北斗定位功能3)后台的实时监控和指挥。本文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设计腕表电路,利用超低功耗单片机APOLL0512为核心,外接多种传感器实现各种信息的采集。通过433MHz和4G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后台。软件部分:用C语言编写智能腕表和腰部模块的单片机程序。产品初期,经过大量的测试并完善功能,现各项指标均已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已通过国家和企业的标准,经过市场的使用,反馈良好。
张建新[10](2016)在《可穿戴设备中ZigBee无线传输网络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老年慢性病人便捷、经济、实时监护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基于这一现状,对基于可穿戴技术的可穿戴设备监护系统中的无线传输网络,ZigBee的可靠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使用MATLAB的m函数和Simulink仿真软件,以ZigBee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IEEE802.15.4标准为依据,对ZigBee数据传输系统进行建模。对ZigBee所用到的DSSS扩频、OQPSK调制、基带成型滤波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其次,根据可穿戴设备监护系统应用环境的特点,对工作环境中的干扰进行分析与仿真。在医院中,该系统的主要干扰为热噪声干扰和CCI; CCI按照干扰来源不同又可分为2.4 GHz通信频段的其他无线通信信号干扰和其他ZigBee网络信号干扰。本文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干扰信号的特点,提出了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的优化方法。具体对热噪声干扰选用通频带较小的升余弦滚降成型滤波器来改善系统抗干扰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误码率情况下,优化后系统信噪比较原系统信噪比减少了大约3dB。主要针对CCI,本文采用接收端增加LMS自适应滤波器的方法来改善系统抗干扰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干扰信号幅度影响下,改进后系统较原系统误码率减小,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得到优化。
二、通过扩频通讯实现生理数据无线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扩频通讯实现生理数据无线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现状 |
1.3.2 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系统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线传感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方法研究及总体设计 |
2.1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
2.1.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 |
2.1.2 无线传感网络特点以及应用场景 |
2.2 无线传感网络体系研究 |
2.2.1 无线传感网络通讯技术 |
2.2.2 无线传感网络拓扑结构 |
2.2.3 无线传感网络路由协议 |
2.3 无线传感网络协议栈及QoS机制 |
2.3.1 无线传感网络协议栈 |
2.3.2 无线传感网络QoS跨层机制 |
2.4 多径QoS多径路由协议 |
2.4.1 IACR协议 |
2.4.2 EA-TPGF协议 |
2.5 总体设计及技术指标 |
2.5.1 需求分析 |
2.5.2 总体设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地震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3.1.1 无线地震数据采集节点硬件总体设计 |
3.1.2 无线主板硬件总体设计 |
3.2 无线主板主控模块设计 |
3.2.1 主控单元设计 |
3.2.2 存储单元设计 |
3.2.3 以太网单元设计 |
3.3 无线主板射频模块设计 |
3.3.1 射频模块总体设计 |
3.3.2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3.3.3 开关切换电路设计 |
3.3.4 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系统路由协议设计 |
4.1 自适应负载均衡路由协议设计 |
4.1.1 路由协议的总体概述 |
4.1.2 路由协议约束模型设计 |
4.1.3 路由协议自适应权重设计 |
4.2 路由协议实现过程 |
4.2.1 路由请求阶段 |
4.2.2 路由回复阶段 |
4.2.3 路由维护阶段 |
4.3 网络性能仿真及分析 |
4.3.1 OPNET仿真平台介绍 |
4.3.2 性能指标及仿真环境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系统野外测试 |
5.1 无线地震节点开发测试 |
5.1.1 无线地震节点硬件开发 |
5.1.2 无线地震节点硬件测试 |
5.2 野外无线地震数据传输系统测试方案 |
5.2.1 测试方案设计 |
5.2.2 测试准备及过程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3.1 测试工具及环境 |
5.3.2 时延测试 |
5.3.3 丢包率测试 |
5.3.4 吞吐量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疗监测的研究现状 |
1.2.2 生理指标监测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3 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关键技术和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电力线通信技术 |
2.2.1 OFDM技术 |
2.2.2 电力线信道干扰与消除 |
2.3 生理信号监测技术 |
2.3.1 体温监测技术 |
2.3.2 心电信号监测技术 |
2.3.3 血压信号监测技术 |
2.3.4 脉搏与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 |
2.4 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主控制单元设计 |
3.1.1 存储器电路设计 |
3.1.2 UART接口设计 |
3.1.3 JTAG接口设计 |
3.1.4 蜂鸣器报警电路设计 |
3.1.5 LCD液晶显示接口电路设计 |
3.2 数据传输单元设计 |
3.2.1 载波通信信道选择方式 |
3.2.2 数据接收与发送模式 |
3.2.3 耦合滤波接口电路设计 |
3.3 数据监测单元设计 |
3.3.1 人体温度监测电路设计 |
3.3.2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3 血压采集电路设计 |
3.3.4 心率与血氧采集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 各模块程序设计 |
4.2.1 主控程序设计 |
4.2.2 体温监测程序设计 |
4.2.3 心电监测程序设计 |
4.2.4 血压监测程序设计 |
4.2.5 血氧饱和度监测程序设计 |
4.2.6 QT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服务器设计 |
4.3.1 系统服务器的搭建 |
4.3.2 Tomcat安装 |
4.3.3 SQLite的安装 |
4.4 帧格式设计 |
4.5 服务器端网页设计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载波通信功能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1 无干扰源载波通信测试 |
5.1.2 有干扰源载波通信测试 |
5.2 指标监测功能测试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1 体温监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2 血压监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3 血氧饱和度监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5.2.4 心电监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 网页界面显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3)基于LoRa的畜禽养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畜禽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需求分析和基于LoRa的传输技术 |
2.1 关键环境因子 |
2.1.1 温度 |
2.1.2 湿度 |
2.1.3 有害气体 |
2.1.4 颗粒物粉尘 |
2.2 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
2.3 LoRa技术 |
2.3.1 LoRa概述 |
2.3.2 LoRaWAN协议 |
2.3.3 LoRa数据包格式 |
2.3.4 LoRa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监测系统整体架构 |
3.2 数据采集节点硬件设计 |
3.2.1 传感器选择 |
3.2.2 微处理器选型 |
3.2.3 LoRa通信模块 |
3.3 集中单元硬件设计 |
3.3.1 电源模块设计 |
3.3.2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3.3 GPRS模块 |
3.3.4 LCD模块 |
3.3.5 存储模块 |
3.3.6 运行及报警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硬件开发工具及操作系统介绍 |
4.1.1 Keil开发工具 |
4.1.2 RTOS操作系统 |
4.2 数据采集节点程序设计 |
4.3 集中单元程序设计 |
4.3.1 GUI图形接口线程 |
4.3.2 LoRa无线通讯线程 |
4.3.3 GPRS通讯线程 |
4.4 远程终端管理中心设计 |
4.4.1 web服务器 |
4.4.2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应用分析 |
5.1 系统测试 |
5.1.1 通信距离测试 |
5.1.2 信号强度测试 |
5.2 现场试验 |
5.2.1 试验设计 |
5.2.2 原始数据处理 |
5.3 结果分析 |
5.3.1 鸡舍环境整体相关性与差异性 |
5.3.2 温度变化规律 |
5.3.3 湿度变化规律 |
5.3.4 二氧化碳变化规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矿CPS架构及其感知层的总体设计 |
2.1 煤矿信息物理系统特点 |
2.2 煤矿CPS体系架构 |
2.3 感知层总体结构 |
2.4 感知层关键技术 |
2.4.1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
2.4.2 抗干扰技术 |
2.4.3 无线网络定位技术 |
2.4.4 压缩感知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CPS感知层人环物感知方法研究 |
3.1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方法 |
3.1.1 基于信号强度指示的定位方法 |
3.1.2 迭代加权质心算法 |
3.1.3 定位坐标的修正 |
3.1.4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
3.3 煤矿井下环境感知方法 |
3.4 煤矿井下设备感知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CPS感知层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
4.1 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 |
4.2 感知节点空间相关性分析 |
4.2.1 EA半径变差函数 |
4.2.2 失真度函数 |
4.3 基于DCS的煤矿CPS数据处理算法原理 |
4.4 分布式压缩感知信号模型 |
4.5 感知数据的稀疏变换 |
4.5.1 基于FFT的感知节点数据的稀疏变换 |
4.5.2 簇头节点的数据联合稀疏模型 |
4.6 分布式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优化 |
4.6.1 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 |
4.6.2 基于回溯的匹配追踪算法 |
4.6.3 阈值稀疏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 |
4.7 分布式压缩感知重构算法的仿真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煤矿CPS感知系统的实现 |
5.1 感知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5.1.1 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
5.1.2 电源模块设计 |
5.1.3 LoRa通信模块设计 |
5.1.4 报警模块电路设计 |
5.1.5 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
5.2 感知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
5.3 簇头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5.4 簇头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
5.5 汇聚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5.5.1 交互模块电路设计 |
5.5.2 以太网通信模块设计 |
5.6 汇聚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
5.7 移动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5.7.1 心率血氧传感器设计 |
5.7.2 人体运动状态检测传感器设计 |
5.8 移动节点软件流程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6 煤矿CPS感知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 |
6.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介绍 |
6.2 感知网络实验测试 |
6.2.1 感知网络通信测试 |
6.2.2 LoRa模块数据延时性测试 |
6.3 人员定位算法实验 |
6.4 压缩感知算法仿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智能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医疗监护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总体框架 |
2.2 系统功能设计与分析 |
2.2.1 连续血压监测模块分析 |
2.2.2 体征参数监测模块分析 |
2.2.3 医疗监护平台设计需求分析 |
2.3 无线通信方案选择 |
2.4 监测系统相关技术 |
2.4.1 Lora网关通信技术 |
2.4.2 B/S网络和MVC模式 |
2.4.3 数据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血压测量算法研究 |
3.1 血压测量方法 |
3.1.1 听诊法 |
3.1.2 示波法 |
3.1.3 动脉张力法 |
3.1.4 脉搏波传导时间法 |
3.2 脉搏波传导时间与动脉血压的关系 |
3.3 脉搏波传导时间的获取 |
3.3.1 单路脉搏波特征参数法 |
3.3.2 心电+脉搏波信号法 |
3.3.3 两路脉搏波信号法 |
3.4 新型个体化参数标定方法的提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医疗监护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总体框架 |
4.2 主控制器模块 |
4.2.1 电源电路设计 |
4.2.2 复位电路设计 |
4.2.3 时钟电路设计 |
4.3 前端功能设计 |
4.3.1 血压监测模块 |
4.3.2 体征参数监测模块 |
4.4 Lora基站通讯模块 |
4.5 硬件系统实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前端监护系统程序设计 |
5.1 前端监护系统总体程序设计 |
5.2 Lora基站程序设计 |
5.3 OLED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
5.4 脉搏波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5.4.1 脉搏波信号的采集 |
5.4.2 脉搏波信号的预处理 |
5.4.3 脉搏波信号的特征点提取 |
5.5 心率血氧体温参数的获取 |
5.5.1 心率的获取 |
5.5.2 血氧饱和度的获取 |
5.5.3 体温的获取 |
5.5.4 体征参数模块系统测试 |
5.6 血压的获取 |
5.6.1 血压参数初始算法 |
5.6.2 血压参数改进算法 |
5.6.3 新型标定方法对精度的提升 |
5.6.4 误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医疗监护平台开发设计 |
6.1 监护平台功能介绍 |
6.2 系统服务器设计 |
6.2.1 服务器结构设计 |
6.2.2 数据库设计 |
6.2.3 串口通信设计 |
6.3 WEB页面的设计与实现 |
6.3.1 信息管理页面设计 |
6.3.2 体征参数监护页面设计 |
6.3.3 数据管理页面设计 |
6.3.4 用户管理 |
6.4 Lora传输性能测试 |
6.4.1 Lora丢包测试 |
6.4.2 Lora传输时延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山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山地水肥一体化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整体架构 |
2.2 数据信息传输子系统 |
2.2.1 移动网络技术的选择 |
2.2.2 无线通讯技术对比 |
2.2.3 LoRa扩频传输技术 |
2.2.4 土壤信息感知技术 |
2.3 自动滴灌子系统 |
2.3.1 滴灌类型的确定 |
2.3.2 自动滴灌的系统整体设计 |
2.4 太阳能电源子系统设计 |
2.4.1 太阳能电池板选型 |
2.4.2 太阳能电池板阵列设计与布置方案 |
2.4.3 太阳能光伏蓄电池选型 |
2.4.4 太阳能控制器选型 |
2.4.5 太阳能充电装置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施肥系统结构设计与软件控制 |
3.1 施肥系统结构设计 |
3.1.1 施肥部分结构概述 |
3.1.2 灌溉系统工作原理 |
3.2 施肥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过滤装置模块的选型 |
3.2.2 控制设备模块选型 |
3.2.3 土壤EC和PH值感应器模块选型 |
3.2.4 驱动电机装置选型 |
3.2.5 电磁换向阀装置选型 |
3.3 施肥系统多任务程序设计 |
3.4 整套全自动施肥系统的实现 |
3.4.1 整套全自动施肥系统组件连接 |
3.4.2 自动化施肥系统控制中心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灌溉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软件研发 |
4.1 系统灌溉参数设计与校核 |
4.1.1 土壤含水率检测设计 |
4.1.2 滴灌的压力分布计算与分析 |
4.1.3 系统灌水量参数设计 |
4.2 基于PLC控制的灌溉系统硬件设计 |
4.2.1 自动滴灌模块硬件设计 |
4.2.2 太阳能电源稳压模块设计 |
4.2.3 灌溉系统电磁阀模块控制设计 |
4.3 基于PLC控制的灌溉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3.2 数据信息传输程序设计 |
4.3.3 基于LoRa无线传感的太阳能电源充电软件设计 |
4.3.4 土壤含水率检测程序设计 |
4.3.5 天气预报嵌入Lab VIEW的设计方法 |
4.4 灌溉系统程序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肥一体化在山地茶树灌溉中的应用 |
5.1 茶树灌溉系统的研究 |
5.2 茶树灌溉水肥一体化结构设计 |
5.2.1 试验设计与安排 |
5.2.2 茶树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 |
5.2.3 应用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内容安排 |
第2章 低功耗广域物联网基础 |
2.1 LPWAN技术概述 |
2.1.1 LPWAN技术特点 |
2.1.2 LPWAN典型代表 |
2.2 LoRa技术基础 |
2.2.1 LoRa扩频技术 |
2.2.2 LoRa的帧结构 |
2.2.3 LoRa的配置参数 |
2.3 LoRa的调制解调 |
2.4 LoRa的低功耗 |
2.5 LoRa技术特点与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技术构架设计 |
3.2 系统结构组成 |
3.2.1 节点结构设计 |
3.2.2 网关结构设计 |
3.2.3 服务器架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选型 |
4.1.1 微处理器选型 |
4.1.2 LoRa射频模块选型 |
4.1.3 以太网通信模块选型 |
4.1.4 传感器模块接口选型 |
4.2 节点硬件电路设计 |
4.2.1 节点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4.2.2 传感器接口设计 |
4.2.3 LoRa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2.4 电源模块设计 |
4.2.5 节点硬件PCB设计 |
4.3 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4.3.1 网关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4.3.2 W5500 模块电路设计 |
4.3.3 电源模块设计 |
4.3.4 网关硬件PCB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LoRa射频模块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1 SX1278的SPI接口 |
5.1.2 SX1278 的初始化 |
5.1.3 数据的发送与接收 |
5.1.4 LoRa射频模块基本功能测试 |
5.2 节点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协议格式 |
5.2.2 节点注册登录 |
5.2.3 传感器信息采集与上报 |
5.2.4 节点低功耗处理 |
5.2.5 节点基本功能测试 |
5.3 网关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传输协议格式 |
5.3.2 W5500 模块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3 设备的注册登录 |
5.3.4 数据处理与上报 |
5.3.5 网关基本功能测试 |
5.4 服务器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1 管理应用服务的功能设计 |
5.4.2 数据库设计 |
5.4.3 系统平台实现 |
5.4.4 系统平台基本功能测试 |
5.4.5 实例应用与系统整体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LoRa的低功耗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几种无线通讯技术的比较 |
2.3.1 低功耗局域网 |
2.3.2 低功耗广域网 |
2.4 LoRa无线技术 |
2.4.1 扩频调制技术 |
2.4.2 LoRa传输时间 |
2.4.3 LoRa技术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节能技术分析 |
3.2 主控芯片 |
3.3 无线通信模块 |
3.4 传感器模块 |
3.4.1 温度传感器 |
3.4.2 PH传感器 |
3.5 PCB设计与实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2 软件节能设计 |
4.3 系统MAC协议实现 |
4.3.1 MAC协议简介 |
4.3.2 .LoRaMAC协议的实现 |
4.4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
4.5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
4.6 SX1278 软件设计 |
4.7 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性能测试 |
5.1.1 通信距离测试 |
5.1.2 功耗计算 |
5.1.3 组网测试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智能腕表方案设计 |
2.4 LORA无线通讯技术研究 |
2.4.1 Lora技术 |
2.4.2 扩频因子 |
2.4.3 编码率 |
2.4.4 信号带宽 |
2.5 腰部通讯中继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总体硬件设计 |
3.3 智能腕表电路设计 |
3.3.1 内部组成框图 |
3.3.2 心率传感器设计 |
3.3.3 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
3.3.4 Lora通讯硬件设计 |
3.4 腰部通讯中继电路设计 |
3.4.1 内部结构框图 |
3.4.2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图 |
3.4.3 北斗定位设计 |
3.4.4 4G通讯设计 |
3.4.5 电源模块设计 |
3.4.6 开关机控制电路 |
3.4.7 单片机模块设计 |
3.4.8 看门狗电路设计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总体软件设计 |
4.3 主要子程序设计 |
4.3.1 电压电量采集程序 |
4.3.2 无线通讯程序 |
4.3.3 4G网络通讯程序 |
4.3.4 北斗定位程序 |
4.3.5 看门狗定时器程序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总结 |
5.1 引言 |
5.2 硬件电路测试 |
5.2.1 电源电路测试 |
5.2.2 充电电路测试 |
5.2.3 单片机电路测试 |
5.3 北斗定位测试 |
5.4 通讯测试 |
5.4.1 433MHz无线通讯测试 |
5.4.2 4G网络通讯测试 |
5.5 整体测试 |
5.5.1 整体测试指标 |
5.5.2 整体测试材料 |
5.5.3 整体测试环境 |
5.5.4 整体测试方案 |
5.5.5 测试数据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智能腕表实物图 |
附录2 :腰部中继设备电路原理图 |
附录3 :腰部中继设备PCB图 |
附录4 :后台指挥终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可穿戴设备中ZigBee无线传输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现状 |
1.3 ZigBee无线传输网络 |
1.4 可穿戴设备监护系统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ZigBee数据传输系统仿真 |
2.1 ZigBee数据传输系统的仿真 |
2.1.1 DSSS扩频技术 |
2.1.2 基带OQPSK调制 |
2.1.3 基带OQPSK数据成型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干扰分析及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
3.1 热噪声干扰 |
3.2 同频干扰 |
3.2.1 来自WiFi、蓝牙等其他无线通信信号的同频干扰 |
3.2.2 来自其他ZigBee无线传输网络信号的同频干扰 |
3.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系统误码率的优化 |
4.1 优化系统成型滤波器 |
4.2 应用LMS自适应滤波器优化误码率 |
4.2.1 LMS自适应滤波器Simulink仿真设计 |
4.2.2 系统优化对比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通过扩频通讯实现生理数据无线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地震数据传输技术研究及实现[D]. 李学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电力线通信技术的传染病房监测系统设计[D]. 邓昊.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基于LoRa的畜禽养殖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 李帅.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煤矿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层的研究[D]. 牛士会.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智能医疗监护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闫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山地水肥一体化的灌溉系统优化设计[D]. 徐旭升.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7]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系统设计研究[D]. 王一波. 深圳大学, 2019(09)
- [8]基于LoRa的低功耗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琴.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消防员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左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可穿戴设备中ZigBee无线传输网络的研究[D]. 张建新. 内蒙古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