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对急诊病人鉴别分诊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段则明[2](2020)在《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几年,我国急诊中心中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经历了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自2016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三大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后,三大中心建设迎来规模的爆发增长。急诊中心的闭环式、中心化发展浪潮开启。以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为代表的现代急诊中心正式成为大型综合医院建设与更新的新趋势。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医疗条件最优越的中心城市,急诊中心的精细化建设尤为重要。但是三大中心建设也面临诸多问题。在规范方面,关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规范并未及时更新,致使医院急诊中心建设无规可循。在医院方面,并没有成熟的三大中心建设案例可以参考,现有的三大中心多是功能房间散点拼凑式的结合,没有实体的专门区域设置。本文立足于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围绕现存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解析法、实态调研法、学科交叉法和图解分析法展开研究。通过筛选,确定调研范围,在调研范围内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和西京医院做重点研究。总结出这些典型案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现状特点。存在问题主要为:(1)大型综合医院三大中心均为散点联合式的布局,相较于单元化整合布置形式抢救效率较为低下。(2)急诊中心规模与医院规模不匹配。很多医院为急诊中心预留的面积较少,导致急诊中心空间较为拥挤。(3)空间流线组织效率低下,很多急诊中心的内部流线没有形成闭环,导致患者走回头路形成拥堵。(4)忽视室内空间品质。这些问题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研究提供了思路。单元化整合布置更加适合急诊中心追求高效的性质;规模面积不是限定急诊中心的硬性条件,要结合分级诊疗和医院的专科优势进行布局;对空间组织的分析发现网格型空间布局是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形式;人性化环境需要被逐渐重视,在设置有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应在一级标识中增加三大中心的标识系统,帮助直接前往三大中心的患者作出提示。增加知觉环境方面的考虑。其次,通过对其他几个典型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和南京六座城市的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并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两个角度予以解读,系统梳理这些典型案例的设计要点。最终应用到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中。接着从规划到空间布局再到功能房间设计对急诊中心的建筑设计做出系统论述。(1)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的空间布局分为竖直方向的空间布局和水平方向的空间布局.(2)对基于三大中心的急诊中心内主要功能房间进行了量化分析,包括复合手术室、抢救室、重症监护室、留观室、输液室等。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一个实际案例中,更加直观的展示实际理念及设计要点。案例采用竖直方向的布局方式,以创伤中心为例,通过对创伤中心的平面功能空间、流线分析等展示研究成果。
孙文卓[3](2020)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了解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特点,临床路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设计开发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版临床路径;2.将构建的临床护理路径投入临床应用,研究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1.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制定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临床路径表初稿。确定专家纳入标准及专家名单,运用两轮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增减、修改,构建出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2.将构建的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投入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并进行急诊护理处治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典型胸痛患者和不典型胸痛患者,共计305例。2018年7月-2019年3月为实施护理路径前阶段,共1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月-11月为实施护理路径阶段,共14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分诊正确率、急诊处治时间等,验证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了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该临床护理路径包括接诊分诊,辅助检查、初步处理,解读检验结果、协助排查心梗,初步分流,协助鉴别诊断5个一级指标;包含院前处置、问诊内容、优先安置于抢救室就诊、做好转运准备等在内的25个二级指标;包含是否完成首次心电图采集、是否使用药物、MEWS评分、疼痛评分等在内的54个三级指标。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95.24%,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1.90%、45.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判断系数0.982,熟悉程度0.748;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0.23、0.30。2.通过该护理路径表在临床的使用,老年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正确率从89.38%提高到96.55%(P<0.05);在急诊科的平均处治时间从51.99min缩短到39.86min(P<0.05);观察组患者处治后疼痛评分从5.23下降到2.16(P<0.05)。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急诊科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轮德尔菲咨询专家的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协调程度好,表明对于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路径表,专家意见较一致,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正确率,缩短了患者急诊处治时间,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可见急诊科对于老年胸痛患者的早期正确处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王明萍[4](2019)在《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急诊分诊是患者到急诊科就诊的第一关,护士的分诊能力决定了分诊质量,如果分诊失误,则有可能延误抢救治疗时机,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甚至引起医患纠纷。本文将近几年对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调查进行综述,总结目前我国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建议,以提高分诊准确性,完善急诊护理工作。
王海燕,叶改花,李萍[5](2019)在《2008年—2017年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8年—2017年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研究现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高级检索功能,系统检索2008年1月—2017年12月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基金分布、文献类型分布、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9篇文献,其时间分布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分别发表在53种期刊,其中收录两篇及以上文献的期刊10种;69篇文献中有57篇文献由两名及以上作者合作完成;文献共获得18项课题基金资助;文献类型分布以临床研究最多,其次为经验介绍;研究内容集中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的量化评分、生化指标、影像资料、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分诊流程建立、人员培训、分诊记录单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结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研究问题已逐渐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关注,但其研究内容单一、研究方法科学性不强,不断提高护士团队协作能力,发展急诊专科建设,建立急诊护士准入制度是高质量急诊分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朱爱群,张静平,张慧琳,张艳辉[6](2017)在《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急诊中的信效度评价:一项1?106例急诊成人患者的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成人急诊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湖南省湘雅二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106例成人急诊患者。由12名护士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对急诊患者进行分诊。依据随机排班方式,每班各安排2名护士分别作为分诊指导者和分诊协助者,对每位患者进行独立分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急诊资料(入急诊时间、方式、主诉、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分诊资料(分诊级别、分诊科室)、医生接诊时间(即候诊时间)、处理时间、去向和结局。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的信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三区四级分诊标准的效度。结果①研究初期2周共纳入254例患者进行信度评价,分诊指导组与分诊协助组护士分诊结果的总体内部一致率为72%,总体一致性Kappa值为0.686〔95%可信区间(95%CI)=0.608~0.757,P<0.001〕。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共1?125例患者在研究期间于急诊科就诊,排除不配合或拒绝治疗、资料不完整及院前死亡患者后,共1?106例患者纳入分析。随三区四级分诊级别升高,患者候诊时间、处理时间延长,留观率升高,抢救率及住院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急诊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和总病死率降低〔分诊1~4级患者候诊时间(min):1.00(1.00,1.75)、1.00(1.00,5.00)、8.00(2.00,23.00)、10.00(4.50,28.00),处理时间(min):1.00(1.00,10.00)、6.00(1.00,23.00)、48.00(25.00,105.00)、87.00(41.00,140.00),留观率:4.76%、10.94%、55.91%、42.86%,抢救率:95.24%、87.94%、20.81%、0%,住院率:57.14%、70.98%、53.62%、20.41%,住院时间(d):19.50(9.75,28.00)、11.00(8.00,17.00)、12.00(8.25,17.00)、10.50(8.75,15.25),急诊病死率:19.05%、6.92%、1.41%、0%,住院病死率:16.67%、15.09%、6.25%、0%,总病死率:28.57%、17.63%、4.76%、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三区四级分诊标准鉴别危重患者(1级和2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4(95%CI=0.831~0.878);敏感度为78.62%,特异度为89.89%,误诊率为10.11%,漏诊率为21.38%。结论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区分急诊患者的病情严重度。
朱瑞雪[7](2017)在《基于急诊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的PBL教学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构建急诊科本科实习护生PBL教学方案,探讨其在提升急诊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的应用效果及实习护生对PBL教学方案的感受体会,发现PBL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临床PBL教学方案,为急诊科室临床带教培养具备急诊临床能力的实习护生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回顾,对目前国内外PBL教学方案及护生临床能力研究进行综述,根据高等院校教学大纲对急诊科实习护生要求初步拟定急诊PBL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流程、案例)及实习护生急诊临床能力评价表,并通过三轮专家咨询,确定实习护生急诊PBL教学方案及急诊临床能力评价表。第二部分:采用整群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护生,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N=21)和PBL组(N=20)。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室常规的护理带教。PBL组实施本研究构建的急诊PBL教学方案。采用《临床教学环境测量问卷》、《学生评估量表》、《急诊临床能力评价表》比较急诊科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研究对象自身前后实施效果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接受急诊PBL教学方案的实习护生12例,以PBL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感受及问题为焦点,一对一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C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归纳,形成相关主题。结果:第一部分:选取了15名专家,三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856,经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了急诊临床能力PBL教学方案,包括PBL教学方案的流程、急诊PBL案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性心力衰竭)及本科护生急诊临床能力评价问卷(7个维度,26个条目)。PBL教学方案的内容效度为0.868,急诊临床能力量表内容效度为0.799,Cronbach’sα为0.826,信、效度良好。第二部分:干预前两组实习护生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干预后:(1)临床教学环境认可情况:干预组实习生对学习过程体会满意情况、临床教学环境学习知觉认可的情况、对临床带教老师知觉认可(除小组人际关系条目外)、对学术自我知觉情况、对环境知觉认可、对社交自我知觉项目及对学习效果认可情况均显着高于对照组。(2)课堂表现情况:干预组四周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总分为(88.27±2.62)分,对照组为(84.31±2.4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在第三周、第四周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护理实习生(P<0.01);(3)急诊临床能力水平:干预两周后,PBL组急诊临床能力得分为(7.01±0.13)分,处于良好等级,对照组得分(6.56±0.28)分,处于一般等级,各维度中除临床处置能力外,干预组急诊临床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四周后,PBL组急诊临床能力得分为(8.06±0.24)分,处于较好等级,对照组得分(6.99±0.31)分,处于良好等级,各维度中除临床管理能力外,干预组急诊临床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四周带教老师对护生急诊临床能力的评价与护生自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4)理论成绩:干预组得分为(89.55 1.93)分,对照组为(83.71±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三部分:PBL教学方案在护理本科实习生中实施良好,形成6个主题:提升临床处置能力、增强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临床科研能力、提高临床教学能力、加强心理素质能力。PBL教学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即角色固化形成依赖、护理实习生问题提出过于表浅、查找解决问题方案的途径匮乏、反馈解决方案时操作技能的演练环节较短暂。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诊临床能力PBL教学方案及急诊临床能力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PBL教学方案中的教学案例临床情境符合实习护生的需求。PBL教学方案可以提高本科实习护生的急诊临床能力,实施周期应持续延长,效果更佳。该教学方案执行情况较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带教老师在实施PBL过程中应关注护生在分配角色、提出问题、查找问题答案途径等方面,及时识别学生类型,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次问题并注重PBL案例中操作技能演练的环节。
张秋爽[8](2016)在《PDCA管理模式对护士分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PDCA管理模式在急诊分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对护士分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由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2名主管护师组成PDCA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PDCA管理模式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理解实施PDCA管理的意义,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由PDCA管理小组对分诊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规范所有护理表格的书写,以保证后期数据的准确性。以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为调查对象,此时间段内的患者按照常规的就诊流程就诊,即由分诊护士分诊评估后挂号至相应科室,医生诊治病人后由抢救护士进行相应处置。PDCA管理小组成员对此时间段内相关的急诊急救护理质量进行现状调查,找出目前急诊科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包括分诊准确率偏低,患者满意度偏低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偏长。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计划改进措施,实施方案、定时监控检查,持续质量改进。对经PDCA管理之后的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再次进行统计调查,比较改善前和改善后对应的指标,包括急诊分诊准确率,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时间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将改善前和改善后的急诊分诊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改善前和改善后分别为89.1%和95.3%,采用卡方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分诊准确率中,可以显着提高分诊准确率,提高急诊分诊管理质量。对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时间进行PDCA管理,同时将急危重症患者分为脑出血、心肌梗死、呼吸衰竭和严重创伤4组,对各组的抢救时间(x±s)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算出t值分别为8.114、6.189、4.328和3.637,所有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PDCA管理后,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将改善前和改善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别为84.4%和93.4%,两组进行卡方检验,计算χ2值为651.7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分诊质量管理,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PDCA管理小组对2015年10月至12月的急诊分诊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出10月至12月的分诊准确率、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与改善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巩固调查阶段的急诊分诊质量优于改善后的急诊分诊质量,并且在持续的质量改进。结论: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显着提高护士的分诊能力,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着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急诊分诊的管理质量。PDCA管理模式可被用作护理管理层简单可靠的质控管理工具。
姜鲜银,许贵如,张莹,田含章,李映兰[9](2015)在《急诊分诊护士分诊能力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急诊分诊是指对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检分类,确定治疗或进一步处理的优先顺序的过程[1]。近20年来,很多国家已经逐步规范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但随着急诊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迅速增加,急诊拥挤现象随之出现。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统计,仅20002010年急诊就诊人数增加了50.8%,过高就诊量造成患者等候或就诊时间过长、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增加等后果[2]。成功的分诊能迅速、准确地对患者的病情
秦淼[10](2015)在《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与设施体系规划的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不断发展,近年来,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急救医疗体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在急救技术日益精湛的同时,我国的急救设施体系呈现出因地域、经济、人口等因素造成的多元性,而缺乏对其进行类型化研究;在急救设施的建筑设计方面也缺乏基于实例的较为详细的设计标准研究。本文针对以上两个现存的问题,运用实地调研与统计等方法展开研究。在对急救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本研究选定了近年来新建成的部分医院急诊部建筑为研究对象,这些医院在很多方面代表了对中国医院建筑近期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功能、面积、布局等多方面的统计与比较研究;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急救标准的解读探讨急救设施标准的制定。在对急救设施体系的研究中,本文总结了国内急救设施体系现状,在概括国内现有急救模式的同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的结论包括:从功能、面积等方面提出急救设施建设标准的具体细则;国内不同急救设施体系的适用情况及国外急救设施体系借鉴点;医院急诊部功能布局优化方法;医院急诊部流程与流线优化方法。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微观层次上的实际建筑案例的统计研究与宏观层次上的城市体系研究,为医疗急救设施体系的完善与医院急诊部的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二、浅谈对急诊病人鉴别分诊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对急诊病人鉴别分诊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建设 |
1.1.2 分级诊疗制度 |
1.1.3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政策出台 |
1.1.4 典型疾病类型的特征变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概述 |
2.1 分类 |
2.1.1 散点式联合布置 |
2.1.2 单元化整合布置 |
2.2 胸痛中心 |
2.2.1 发展历程 |
2.2.2 分级诊疗 |
2.2.3 医疗工艺 |
2.2.4 功能布局 |
2.3 卒中中心 |
2.3.1 发展历程 |
2.3.2 分级诊疗 |
2.3.3 医疗工艺 |
2.3.4 功能布局 |
2.4 创伤中心 |
2.4.1 发展历程 |
2.4.2 分级诊疗 |
2.4.3 医疗工艺 |
2.4.4 功能布局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急诊中心现状及案例研究 |
3.1 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概况 |
3.1.1 医院数量 |
3.1.2 医疗水平 |
3.1.3 区位分布 |
3.1.4 发展趋势 |
3.1.5 总图现状 |
3.2 西安地区基于急诊中心的三大中心建设概况 |
3.2.1 胸痛中心 |
3.2.2 卒中中心 |
3.2.3 创伤中心 |
3.3 调研范围与对象选择 |
3.3.1 调研范围 |
3.3.2 对象分类与选择 |
3.4 西安地区典型案例现状分析 |
3.4.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水平组合) |
3.4.2 西安市第三医院(竖向组合) |
3.4.3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独立布置) |
3.5 急诊中心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分析 |
3.5.1 现状问题 |
3.5.2 原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急诊中心规划布局 |
4.1 总图梳理 |
4.1.1 院前广场 |
4.1.2 外部流线 |
4.1.3 规模大小 |
4.1.4 部门联系 |
4.2 空间组织方式 |
4.2.1 建筑布局 |
4.2.2 空间布局 |
4.3 内部流线组织 |
4.3.1 人流流线组织(包括医护人员、病患及其他流线) |
4.3.2 物品流线组织(包括洁净、污染物品流线) |
4.3.3 救护车辆流线组织(包括陆地、空中流线) |
4.4 人性化环境设计 |
4.4.1 标识系统 |
4.4.2 知觉环境 |
4.5 本章小结 |
5 急诊中心的功能构成 |
5.1 急诊中心概述 |
5.1.1 传统急诊中心 |
5.1.2 基于三大中心建设的急诊中心 |
5.2 诊疗区 |
5.2.1 分诊台 |
5.2.2 诊区 |
5.2.3 候诊空间 |
5.2.4 治疗室 |
5.2.5 清创室 |
5.3 急救区 |
5.3.1 抢救室 |
5.3.2 手术室 |
5.3.3 洗胃室 |
5.4 留观区 |
5.4.1 留观室 |
5.4.2 输液室 |
5.4.3 急诊病房 |
5.4.4 重症监护室(ICU) |
5.5 其他相关区域 |
5.5.1 公共区 |
5.5.2 医护办公区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实践-西安凤城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 |
6.1 医院概况 |
6.2 创伤中心建筑设计 |
6.2.1 创伤中心位置与规模 |
6.2.2 功能空间 |
6.2.3 流线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单元化整合布置 |
7.1.2 三大中心 |
7.1.3 人性化环境 |
7.2 展望 |
7.2.1 急救车急救前移 |
7.2.2 物流机器人立体网络 |
7.2.3 标准化急救单元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二.图目录 |
三.表目录 |
四.调研问卷 |
致谢 |
(3)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临床路径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诊护士分诊能力存在的问题 |
1.1 分诊能力不足 |
1.2 分诊能力测评指标不全 |
1.3 分诊能力培训体系不健全 |
2 急诊护士分诊能力影响因素 |
2.1 个人因素 |
2.1.1 资历浅薄, 临床经验少 |
2.1.2 工作强度大, 护患沟通不良 |
2.2 社会因素 |
2.2.1 就诊人数过多 |
2.2.2 分诊标准不明确 |
3 提升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措施 |
3.1 规范分诊护士准入原则 |
3.2 统一分诊标准 |
3.3 强化急诊护士分诊能力培训 |
3.4 建立健全的急诊护士分诊能力评价体系 |
3.5 改进分诊工具, 完善分诊设备 |
4 结论 |
(5)2008年—2017年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时间分布 |
2.2 文献期刊分布 |
2.3 文献作者分布 |
2.4 文献基金分布 |
2.5 文献类型分布 |
2.6 文献研究内容 |
3 讨论 |
3.1 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分诊研究现状 |
3.2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文献基金分布 |
4 小结 |
(7)基于急诊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的PBL教学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本科护生PBL教学方案及急诊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方法 |
第四节 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第三章 急诊临床能力PBL教学方案的初步应用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本科护生急诊临床能力PBL教学方案的体会及存在的问题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研究结论及其意义 |
第一节 创新性 |
第二节 局限性 |
第三节 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提升急诊实习护生临床能力的PBL教学方案应用研究进展 |
1.PBL概念 |
2.PBL在急诊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
3.PBL教学法对急诊临床护生临床能力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PDCA管理模式对护士分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诊分诊质量管理的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急诊分诊护士分诊能力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诊能力研究现状 |
1.1 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
1.2 能力测评尚未完善 |
1.3 能力培训未成体系 |
2 问题与对策 |
2.1 问题总结 |
2.1.1 个人因素 |
2.1.2 社会因素 |
2.2 对策与建议 |
2.2.1 规范准入原则 |
2.2.2 健全培训系统 |
2.2.3 统一分诊标准 |
3 小结 |
(10)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与设施体系规划的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工程图纸 |
下篇 工程研究报告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用语定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
1.3.1 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 |
1) 美国 |
2) 英国 |
3) 日本 |
4) 中国 |
1.3.2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 |
1) 理论研究——急救站医疗设施资源配置的近期研究成果 |
2) 各国实践 |
1.3.3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 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相关基础研究 |
2)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规划相关基础研究 |
3) 急救医疗设施建设标准国内外比较研究 |
4)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 |
1.4.2 研究方法 |
1.5 调研对象概览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相关基础研究 |
2.1 急诊部(急诊急救部)在医院中的位置 |
2.1.1 与门诊部结合型 |
2.1.2 与医技部结合型 |
2.1.3 与住院部结合型 |
2.1.4 独栋型 |
2.1.5 综合型 |
2.1.6 小结 |
2.2 功能模块 |
2.2.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2.2.2 急诊区 |
1) 急诊区诊室的科室设置 |
2) 急诊区诊室的诊室形态 |
2.2.3 急救区 |
1) 抢救室 |
2) 观察室 |
2.2.4 儿科急诊急救区 |
2.2.5 医技区 |
1) 布局 |
2) 功能 |
2.2.6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 |
2.2.7 急诊病区 |
2.2.8 注射输液区 |
2.2.9 公共区 |
2.2.10 办公区 |
2.2.11 供应区 |
2.3 功能模块的面积比例 |
2.3.1 社区医院急诊部 |
2.3.2 中型综合医院急诊部(急诊急救部) |
2.3.3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急救部 |
2.3.4 区域急救中心型医院急诊急救部 |
2.4 功能模块的布局优化 |
2.4.1 社区医院急诊部 |
1) 布局实态调研结果 |
2) 急救流程归纳(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医院两种) |
3) 基于急救流程的布局优化 |
2.4.2 中型综合医院急诊急救部 |
1) 布局实态调研结果 |
2) 中型综合医院急诊部急救流程归纳 |
3) 基于急救流程的布局优化 |
2.4.3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急救部 |
1) 布局实态调研结果 |
2)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急救部急救流程归纳 |
3) 基于急救流程的布局优化 |
2.4.4 区域急救中心型医院急诊急救部 |
1) 布局实态调研结果 |
2) 区域急救中心型医院急诊部急救流程归纳 |
3) 基于急救流程的布局优化 |
2.4.5 小结 |
2.5 与国外案例的比较研究 |
2.5.1 国外案例研究 |
1) Yuma Center |
2) John Muir Health Center |
2.5.2 比较 |
1) 功能模块的种类 |
2) 功能模块的布局 |
2.5.3 对我国的启示 |
第3章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规划相关基础研究 |
3.1 国内急救医疗设施类型化研究 |
3.1.1 综述 |
1) 依托医院型 |
2) 院前独立型 |
3.1.2 依托医院型 |
1) 概述 |
2) 120调度中心独立设置模式——广州 |
3) 120调度中心设置在城市级医院内的模式——重庆 |
4) 120院前急救中心独立设置型——昆山 |
3.1.3 院前独立型 |
1) 概述 |
2) 代表城市1——上海 |
3) 代表城市2——北京 |
4) 代表城市3——沈阳 |
3.1.4 消防型 |
3.1.5 考察 |
1) 理想模式 |
2) 现状的原因与制约点 |
3.2 急救圈域划定的方法与理论 |
3.2.1 急救半径 |
3.2.2 急救反应时间 |
3.2.3 结论 |
3.3 小结 |
第4章 比较研究 |
4.1 急救医疗设施建设标准及国内外比较研究 |
4.1.1 功能配置的要求标准 |
1) 美国 |
2) 阿联酋 |
3) 中国 |
4) 比较 |
4.1.2 空间与面积要求标准 |
1) 美国 |
2) 阿联酋 |
3) 某国 |
4) 中国 |
5) 比较 |
4.2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层次划分及其理念 |
4.2.1 中国 |
4.2.2 美国 |
4.2.3 日本 |
4.2.4 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结论 |
5.1.1 急救医疗设施建设标准 |
5.1.2 急救医疗设施体系规划 |
5.1.3 急诊功能布局优化方法 |
5.1.4 急诊流程与流线优化方法 |
5.2 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对象一览 |
附录二 调查对象信息资料 |
01. 周市人民医院 |
02. 锦溪人民医院 |
03. 巴城人民医院 |
04. 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05. 华山医院北院 |
06. 瑞金医院嘉定分院 |
07.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分院 |
08. 金山医院 |
09.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医院 |
10. 奉贤中心医院 |
11. 曙光医院 |
12. 瑞金医院 |
13. 华西医院 |
14. 湘雅医院 |
15. 鼓楼医院 |
16. 苏北人民医院 |
17.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18. 北京朝阳医院 |
19. Yuma center |
20. John Muir Health Center |
附录三 相关规范 |
1. 国内规范 |
2. 国外规范 |
四、浅谈对急诊病人鉴别分诊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西安地区大型综合医院急诊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段则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文卓.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急诊护士分诊能力的调查研究[J]. 王明萍.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46)
- [5]2008年—2017年我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病人急诊分诊文献计量学分析[J]. 王海燕,叶改花,李萍. 循证护理, 2019(04)
- [6]三区四级分诊标准在急诊中的信效度评价:一项1?106例急诊成人患者的随机抽样横断面研究[J]. 朱爱群,张静平,张慧琳,张艳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05)
- [7]基于急诊本科实习护生临床能力的PBL教学方案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朱瑞雪. 苏州大学, 2017(05)
- [8]PDCA管理模式对护士分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张秋爽.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9]急诊分诊护士分诊能力研究现状[J]. 姜鲜银,许贵如,张莹,田含章,李映兰. 齐鲁护理杂志, 2015(09)
- [10]急救医疗设施建筑设计与设施体系规划的相关基础研究[D]. 秦淼. 东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