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论文文献综述)
詹艳杰[1](2021)在《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研究》文中提出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唐代山水游记中所展开的关于唐代生态审美观的研究是可观的。一方面,这体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所形成的对山水自然的观看之道,这种由哲学思想层面影响文人自身的自然审美观,继而下沉至山水游记文学作品中,因此表明了从文学美学角度,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生态美学意蕴。然而,另一方面,一次的山水审美经验是暂时的,而且由于文人自身遭遇的诸多其他因素,自然审美欣赏中的生态性并不决然等同于文人在所有自然风景、人文交际或为人处世的审美欣赏场域中持有的自然观或人生观都是包含着融合谐调的生态审美智慧。故而,本文运用创新性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三个维度来考察唐代山水游记所呈现的唐代人与自然、他人及自身之间的相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结合文本解析、文献研究、问题探讨、宏观观照、美学阐释与理论探讨等多种方式:既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具体文献中发掘和归纳唐代山水游记所展现的生态审美观,注重考察内容的原生性;又以具体文学作品为原点出发,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关注作者自身在思想观念、生活境遇等方面的内外因素,以及社会多元文化、时代精神风貌等多重背景,注意历史语境的丰富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侧重对唐代山水游记的文学研究(文学背景、兴起原因和发展类型,柳宗元对于唐代山水游记的典型意义等)进行梳理,并论述山水游记与生态审美之间的关系,指出山水游记对于研究一个时代的生态审美观具有重要价值,为本文后续章节的论述提供研究的合法性。(二)从生态审美过程的发生背景出发,重点探讨唐代山水游记所展示的唐代人的生态审美发生方式,即人与山水的互动特征,为什么游山水,游什么样的山水,怎么游山水,等等。(三)根据唐代山水游记中具有抒情性审美情境特征的文本内容,提炼并归纳唐代人在山水游览之间所发生的生态审美情感体验,即对人与自然、天地之道、人生之道、人与万物之关系的感性体验,具体表现为以“生”、“乐”、“和”、“韵”的感性情感体验。(四)根据唐代山水游记中富有鲜明哲理特征的文本内容,分析和概括唐代人生态审美观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生之关系的哲理思考。(五)对前面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思考唐代生态审美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之所以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分析唐代山水游记所展开的生态审美观与文人思想观念(儒家、道家、佛学)、文学抒情观念之间的关系。
郭新钰[2](2021)在《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山水诗更是中国山水诗发展的顶峰。人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山水诗人的创作灵感和素材都来源于自然山水,唐代山水诗的文本可以反映出唐代诗人的生态审美意识,诗人也从对自然的观照中,发现自然的自性美,在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自然对自身心灵的修炼与净化作用,从这种对自然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是唐代山水诗的概述。首先梳理历代山水诗的发展历史,分析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定位和相比于前代的进步性。之后,从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分析唐代山水诗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最后,分析影响唐代山水诗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态地理环境因素。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们生存。地理类型多样,山水资源众多,庄园文化盛行。(2)思想文化因素。唐代三教并行,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中都包含着广泛、深刻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这些思想都影响了唐代山水诗人的文学创作。(3)政治因素。盛唐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治文化政策中的科举取士制度影响了唐代文人的生活轨迹。从科举考试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入仕,都需要奔波于求学或宦游途中,从而拓展了唐代文人亲近自然和观察自然的视野。第二章主要探讨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分析了生态审美意识的内涵。第二节探讨了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的关系。第三节简要概括了唐代山水诗中所体现的主要的生态审美意识,如,尊重自然的自性美,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章对王维的山水诗做了个案研究,内容包含了王维的山水诗的评价,审美特点,结合王维的个人生活经历分析了佛教思想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影响。第三节分析了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对自然自性美的尊重和与自然为友的生态审美意识。第四章对孟浩然的山水诗进行了个案研究,第一节分析了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模式,他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主要是动态漫游的,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直寻兴会的自然审美模式。第二节分析了孟浩然山水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和诗意栖居的生态存在观。第五章通过对韦应物山水诗的个案研究,分析了韦应物山水诗的风格和地位,韦应物山水诗中所体现的空灵之感,对不同种类绿色意象的使用。第二节分析了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包括尊重自然的自性美,与自然合一,顺应自然,净化心灵等方面。结语在总结唐代山水诗歌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进一步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当代性启示。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树立个人的生态品格,促进生态美育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启迪与教育意义。
奥日莎[3](2020)在《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诗歌艺术的探寻是一次发现诗歌之美的历程。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盛唐诗歌更是唐诗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盛唐一代之所以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迹与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展开论述,把握盛唐诗歌在共时层面的总体艺术特征,探索盛唐诗歌在历时层面上与前代审美的渊源关系及后世影响。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盛唐诗歌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主要从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国家自由开放、主动选择高尚的社会角色以及前代文学的铺垫四个方面来分析盛唐诗歌走向兴盛的原因。第二部分,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从审美观、情感观与语言观三个角度出发探究盛唐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具体而言体现在清真自然、风骨之力、至真至情与词约旨达上。第三部分,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魏晋风度”及其审美观。主要讨论“魏晋风度”及其审美观对于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讨论魏晋“一往情深”“求真适意”“慷慨任气”“言意之辨”与自然审美观对盛唐诗歌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讨论盛唐诗歌对具体魏晋诗句的接受化用情况。第四部分,盛唐诗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从文学与美学两个角度讨论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价值影响。
关志强[4](2020)在《魏晋六朝自然观与山水审美研究 ——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悠游山水、玩味自然,在魏晋时期是最为高贵风雅之事。风流之余,将自然之美诉诸笔端,则成就了被认为是最合乎中国古典意境美学之追求的山水艺术,这是外在的自然第一次被士人作为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来观照与表现。那么为何只有到了魏晋时期,自然山水才由哲学之境发展到艺术之境,自然山水之美才真正被发现、被欣赏,这正是本论文试图回答的本源性问题。文章在廓清魏晋自然观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自然观念的转变对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自觉的审美主体的建构为着力点,以魏晋时期山水审美的范本——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例,对魏晋时期自然美真正得以凸显和独立的原由进行了哲学—美学上的考察。第一章的第一节与第二节追索考察“自然”这一概念从先秦到两汉时期的逻辑演进过程,重点阐述先秦儒家的比德自然观、道家的无为自然观,两汉时期董仲舒的神学自然观与王充的元气自然观,交待了魏晋自然观的理论背景。第三节围绕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阐明自然观在魏晋时期的新变。第三章分析魏晋六朝自然观影响下的士人审美观,他们放情任性、率性自然,他们追求简约玄澹、超然玄远,这正标志着一个艺术化了地、审美化了地主体的人开始出现。分而论之,第三章第一节阐述了魏晋六朝士人面对自然进行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第二节分析了魏晋六朝士人观照自然的方式;第三节点明了魏晋六朝士人自然审美的趋向。第四章以魏晋时期自然审美的范本——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例,分析魏晋自然观影响下自然审美的观照对象、体验方式以及自然美的呈现形态、审美价值。
鲁梦怡[5](2019)在《山水画的兴起与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初步形成》文中研究说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时期,宗白华先生曾称之为精神极自由、极解放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精神的时期。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兴起,与当时以玄学为主的多种思想的盛行密不可分。以玄学为主的多种思想的出现促使士人们开始亲近自然,从文人雅集、宗教践履以及园林造景等活动中,不难看出士人们越来越自觉地置身于自然山水;而随着山水审美意识的萌芽,自然也开始更多的呈现出审美性的特征。通过这一时期以山水诗和游仙诗为代表的诗歌创作以及《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可以看到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意象的描摹和表现,由侧重外在之形转向强调内在之神。山水画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和时代氛围下逐渐兴起,并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中国绘画艺术最为重要的类别之一,而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所塑造新的审美趣味和人文情怀,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山水精神。通过探究山水画兴起所关联的这一时期的自然审美意识的萌发,从而溯源在早期画论中,山水审美主题的初步形成及其在中国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那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分为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山水图像语言和功能性质的转变,一是魏晋自然审美观影响下的山水审美主题的探讨。关于前者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对从新石器时代到西汉时期存在的各种彩陶、墓室壁画、画像砖石进行研究,阐述山水元素一直存在并不断的发展变化;进而,对魏晋时期的《画云台山记》、《画山水序》、《叙画》三篇画论进行探讨,分析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科所经过的变化历程;最后,探索当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即自然山水不再作为背景出现,形成独立的审美对象,艺术功能也从实用、附属、陪衬转变为审美。关于后者则以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为例进行具体文本解读,通过研究澄怀味象中从山水之象到山水之道、明神降之中形神之辩、卧游中生命经验的提升与超越等主题中所蕴含的山水审美意识,梳理早期山水图像语言的特殊性和山水审美主题的初步形成。
翁林颖[6](2019)在《魏晋诗歌中的季节书写》文中指出季节要素进入文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文人的季节意识经历了由朦胧到明晰的发展变化。魏晋时期的季节书写沿着两条诗学路径发展。路径一:沿袭先秦两汉以来形成的“感时兴怀”模式,将季节作为时间流逝的表征以及触发情感的媒介。季节本身不是独立的审美要素,而是诗人情感的附属品。诗人在抒情时往往会借助各种季节意象,这些季节意象之所以能够被选择进诗歌,与古人“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路径二:发展出倾向“体物”描写的季节书写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季节物色跳脱出时间流逝的悲感,而成为诗人“观”的对象。诗人对季节物色的态度,由感伤转向了游赏。东晋时期,玄风大畅,诗人借山水以悟道,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季节物色作为审美客体的地位。但从总体上看,魏晋时期还未出现纯粹以季节景物为描写对象的诗,季节书写基本上离不开与“情”和“理”。另外,季节物色的文字描写牵涉到诗人感官体验的具体化。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审视季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魏晋诗人笔下的季节风貌。而且,诗人们在观察季节物色时,习惯于“仰观俯察”,这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审美观照方式。本文可视为“诗歌中的季节书写”的断代研究,聚焦魏晋时期,希望对魏晋诗学能有新的发现。
王丽晨[7](2019)在《玄学自然观与玄言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是魏晋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之一,玄学的产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它不仅具有哲学本体论的含义,还具有形而下的现实自然界的指向性以及对士人人生理想的指代。魏晋士人又往往兼有玄学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因而,思想和内心活动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面貌。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以玄学自然观念对魏晋士人所产生的影响为参照,进而研究玄学自然观念对玄言诗创作的影响。最早对“自然”进行论述的是老庄哲学,指向一种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状态。庄子则有意识地发展了“人性自然”,将自然引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中。接踵而来的魏晋玄学沿老庄哲学的思路继续前行,对“自然”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扩展。“名教与自然的矛盾”是正始至西晋时期玄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魏晋士人对待理想与现实的态度。王弼率先提出“名教合乎自然”,稀康、阮籍较之王弼更为激烈一些,他们倡导应“越名教而任自然”。争论至西晋郭象时期,声势渐小,“名教即自然”的提出有效缓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士人们正是在这不断反复的论争之中,寻找着能够栖息自己心灵的理想世界,精神的独立自由逐渐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东晋时期的玄学理论并未进步,但支遁新逍遥义的提出,使东晋士人们更专注于追求自己心灵的超越。玄学自然观对玄言诗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创作内容及主题的影响,一是对其审美意蕴的影响。玄学自然观念可使人涤除心中情累、追求超脱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自正始游仙诗始就有所体现。经过两晋诗人的不断创作实践,至东晋时期已发展为对逍遥自得的玄学人格的追寻,玄学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越来越深。山水自然,既是魏晋士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又是他们感悟玄理的直接媒介,山水景物逐渐沾染上玄学色彩。于诗歌创作而言,景物与玄理的结合使诗歌呈现出一种高远清逸之态。随着诗歌内容的变化,诗歌的整体风貌也在悄然变化,自然意象成了承载玄学理想的媒介。诗人对其类型化与概括化地描写使诗歌具有自然简约之美。既有情致,又有理趣,是玄言诗创作的独特之处,诗人的淡泊情致与诗中的超拔理趣,使诗歌具有淡泊超拔之美。最终,清雅的诗风与玄远的诗境相得益彰,造就了别样的清远飘逸之美。
侯林宏[8](2019)在《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时期的山水审美在我国山水审美艺术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预示着古代山水审美艺术的萌芽。这一时期,自然山水对士人们而言不单纯是山水美景,更是寄托了文人对审美艺术的追求和复杂情感,用来隐喻乱世的悲哀。作为这一时期重要学说之一的玄学,可谓山水精神的主要推进者。自魏晋之后,文人雅士对于佛学愈加推崇,这个时期的佛学使得山水艺术之美升华到了精神境界和生命意义的高度。本文对魏晋山水诗画审美艺术的分析,不仅能够探讨古代山水诗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能从中领悟到现代山水诗画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涉及跨学科研究,因此,本文在研究中结合历史文献调研,并运用文本分析、类比演绎、理论联系实践等多种方法,对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文人审美意识的兴起、变迁和呈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并且论述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魏晋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对魏晋时期兵戈扰攘、胡汉化合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同时指出该时期人物品藻的转变以及儒释道三教融合、崇尚隐逸之风等文化背景。为进一步探讨魏晋时期文人山水审美意识打下社会、文化基础。第三部分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兴起与变迁。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以及魏晋时期文人通过山水诗画传达自己的审美品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山水诗画文人审美意识从开拓到丰富、再到成熟的整个变迁过程。第四部分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文人审美意识的呈现。这一章节同样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着重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表现形式来展现山水诗画的审美意识。第五部分是对魏晋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总述。第六部分为结论。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论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目前未有专门的专着对魏晋时期山水诗画的审美意识进行论述,仅有较少的几篇硕博论文与期刊文献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将山水诗与山水画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希望从魏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的审美呈现窥视出文人审美意识的变迁。本文着重讨论魏晋时期山水、诗歌和绘画三者之间的关系,将看似分散的山水诗画主题、理论和审美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话语框架之下,以期为研究早期山水诗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为中国诗歌绘画变迁的线索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次论文研究的结论是:魏晋的山水诗画审美透露出魏晋玄学不仅关注自然山水,也关注欣赏自然山水的文人自身,是一种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情感追求的审美意识。在我国山水审美意识整个哲学发展历程中,魏晋玄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分离的社会文化问题,促进现代化艺术创造和提升人格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蔡文静[9](2018)在《论桂林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文中认为桂林的山容水貌在诗人的书写下成了"人化的自然",文人学士笔下的山水诗也由于政治历史、粤西自然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自然审美观。本文从古代的桂林山水诗文本出发,在粤西文化视域下探讨桂林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古代诗人以山水为吟咏中心,白描直叙、比拟夸张,或赞或叹,将桂林的佳山秀水、奇山异水之景与诗词歌赋融合,由外向内,层层展现山水带来的美感,于文字中展现纯自然的独特审美价值,也从这种审美中获得感受诗人内在的情感志趣以及山水与世人内在的旨趣韵味的文学审美价值。
罗兰[10](2016)在《王维自然审美观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从王维诗歌、散文、画论相结合的整体视域,在梳理中国古代“自然”概念和简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自然审美观念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王维的生平事迹和唐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唐代的佛教思想和禅宗理论对王维的影响,从整体上对王维的自然审美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通过与宗炳绘画理论的比较,突出了王维自然审美观的时代性和历史价值。从先秦的“比德”说到魏晋南北朝的“畅神”说,为王维的自然审美观奠定了历史发展的基础。对自然景物的“空灵化”表现是王维自然审美观的主要特征,王维的诗歌作品集中体现了空灵的寂静之美、顺势之美和超越之美。“审象于净心”是王维自然审美观的核心思想,他的诗歌、散文及画论表现出对审美主体“净心”和“清妙”的要求以及对诗文、绘画造境中“意”的重视。王维的自然审美观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佛教思想密切相关,他的自然审美观既是他对佛教南北禅宗思想的体悟,又是他的人生经验在艺术创作中的反映。王维属于唐代,唐代儒、释、道、交流、多民族融合的时代思潮造就了王维,他的自然审美观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智慧的一个典型。王维自然审美观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对我们建构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唐代山水游记与生态审美 |
第一节 山水文学与山水游记 |
一、魏晋南北朝山水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
二、唐代山水游记的发展 |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典范意义 |
第二节 唐代山水游记兴起之原因 |
一、自由强大的社会保障 |
二、多元融通的思想文化 |
三、漫游天下的时代风气 |
四、文学运动的有力推动 |
第三节 山水游记与生态审美 |
一、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山水游记 |
二、山水游记与生态审美之交融 |
第二章 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发生 |
第一节 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活动 |
一、宴游雅集 |
二、多元隐逸 |
三、贬谪行旅 |
四、政事宗教 |
第二节 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地域 |
一、中原地区 |
二、江南地区 |
三、川渝地区 |
四、岭南地区 |
第三节 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特征 |
一、生态审美态度 |
二、生态审美方式 |
三、生态审美思考 |
四、生态审美情境 |
第三章 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之情感体验 |
第一节 生态审美情感体验之生命意识 |
一、对自然物性的生命感知 |
二、对活泼生机的生命体认 |
第二节 生态审美情感体验之“双重乐感” |
一、人与自然融通相忘的造适之乐 |
二、人与自然谐调相处的与民同乐 |
第三节 生态审美情感体验之和谐精神 |
一、人与人之群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
二、人与自身内在精神的平和圆融 |
第四节 生态审美情感体验之境界韵味 |
一、以意境深趣为情境韵味 |
二、以形神安宁为心理韵味 |
第四章 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之哲理思考 |
第一节 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生态审美哲理思考 |
一、唐人眼中的山水自然性质 |
二、生态审美观的形成方式和侧面反映 |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审美原则 |
第二节 对宇宙人生的生态审美哲理思考 |
一、所延伸的关于人生观的思考 |
二、所延伸的关于宇宙观的思考 |
第五章 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之思 |
第一节 儒道释与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观 |
一、儒家与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 |
二、道家与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 |
三、佛学与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 |
第二节 文学抒情观念与唐代山水游记中的生态审美观 |
一、唐代诗文创作中的文学情感与生态审美观 |
二、唐代文艺理论中的文学情境与生态审美观 |
三、典型分析:以柳宗元山水游记为中心 |
余论: 对唐代生态审美观艺术呈现的引申思考 |
一、基于本真的生态哲思与抒情诗意 |
二、游走在文学与生态审美之间 |
附录:唐代山水游记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代山水诗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 |
一、孕育期:先秦到西晋 |
二、形成期:东晋—隋 |
三、昌盛期:唐朝—五代 |
四、继续发展期:宋元明清 |
第二节 唐代山水诗的流变 |
第三节 唐代山水诗的成就 |
第四节 唐代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一、生态地理环境因素 |
二、思想文化因素 |
三、政治文化因素 |
第二章 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
第一节 生态审美意识之界定 |
第二节 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
第三节 唐代山水诗与生态审美意识 |
一、尊重自然的自性美 |
二、与自然和睦相处,亲之友之 |
第三章 王维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第一节 王维山水诗的审美模式 |
第二节 王维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一、对自然“自性美”的尊重 |
二、与自然为友 |
第四章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第一节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特点 |
一、“动态漫游”的自然审美模式 |
二、“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观 |
三、“直寻兴会”的自然审美模式 |
第二节 孟浩然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一、人与自然平等共生 |
二、诗意栖居的生态存在观 |
第五章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第一节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特点 |
一、空灵之感 |
二、清幽淡雅,充满绿意 |
三、暮雨冷寂,云月悠远 |
第二节 韦应物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 |
一、尊重自然的自性发展 |
二、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一 |
三、顺应自然,净化修心 |
第六章 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当代性启示 |
第一节 树立共生观念,构建平等共生的人类生存环境 |
第二节 树立“诗意地栖息”的生态审美理想 |
第三节 促进美育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盛唐诗歌兴盛的社会文化原因 |
(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
(二)国家自由开放 |
(三)主动选择高尚的社会角色 |
(四)前代文学的铺垫 |
二、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
(一)审美观:清真自然与风骨之力 |
1.清真自然 |
2.风骨之力 |
(二)情感观:至真至情 |
1.以诗缘情 |
2.物我合一 |
(三)语言观:词约旨达 |
1.精约的表达 |
2.韵外之致 |
三、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的形成与“魏晋风度”及其美学观 |
(一)对“魏晋风度”的接受 |
1.一往情深 |
2.求真适意 |
3.慷慨任气 |
(二)对魏晋美学观的接受 |
1.言意之辨与形神之论 |
2.自然审美观 |
(三)对魏晋诗句的化用 |
四、盛唐诗歌艺术价值 |
(一)文学价值 |
1.对于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开拓 |
2.开启“唐宋诗之争”序幕 |
(二)美学价值 |
1.体现盛唐人的诗性思维 |
2.自然审美观的进一步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魏晋六朝自然观与山水审美研究 ——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自然观是进入古典山水美学的理论路径 |
2、自然观是构成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要素 |
(二)研究现状 |
1、魏晋自然观念的理论形态分析 |
2、魏晋自然审美观念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魏晋自然观及其理论背景 |
(一)先秦自然观述略 |
1、自然比德 |
2、自然无为 |
(二)汉代自然观述略 |
1、神学自然 |
2、元气自然 |
(三)魏晋的自然与名教之辨 |
1、名教本于自然 |
2、越名教而任自然 |
3、名教即自然 |
三、魏晋六朝士人的自然审美观 |
(一)审美心理 |
1、澄怀 |
2、物感 |
3、深情 |
(二)观照方式 |
1、观物取象 |
2、以形写神 |
(三)审美趋向 |
1、清远 |
2、自然 |
四、谢灵运的自然审美实践 |
(一)山水 |
1、崇山峻岭 |
2、澄溪广川 |
(二)天文 |
1、四季 |
2、气象 |
(三)植物 |
1、花草树木 |
2、象征之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山水画的兴起与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初步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山水画的兴起及其图像特征 |
第一节 魏晋以前山水的图像表现 |
第二节 魏晋以来主要山水画家及其作品 |
第三节 山水画的独立与功能变化 |
第二章 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初步形成 |
第一节 玄学语境下的“自然”及自然的审美化 |
第二节 道教与佛教思想中的自然审美意识 |
第三节 从人物品藻、诗歌意象中看自然的审美转换 |
第三章 早期山水画论的审美主题 |
第一节 “澄怀味象”-从山水之象到山水之道 |
第二节 “明神降之”-形似与神似之辩 |
第三节 “卧以游之”-生命经验的提升与超越 |
结语 |
参考资料 |
致谢 |
(6)魏晋诗歌中的季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溯源:魏晋之前的季节书写 |
第一节 上古文献中的四时 |
一、《大戴礼记·夏小正》 |
二、《管子》 |
三、《礼记·月令》 |
第二节 《诗经》和《楚辞》中的季节书写 |
一、《诗经》中的季节书写 |
二、《楚辞》与“伤春悲秋”的时序意识 |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中的季节书写 |
一、季节意象 |
二、季节:触发情感的媒介 |
第二章 “感时兴怀”模式下的魏晋诗歌之季节呈现 |
第一节 “感时兴怀”的思想基础——气类感应 |
第二节 以“叹逝”为核心的季节书写 |
第三节 “引譬援类”思维方式下的季节书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物”诗思下的季节呈现 |
第一节 打破季节与“叹逝”的情感联结 |
第二节 公宴诗与游览诗中的摹景体物 |
第三节 西晋季节描写的代表诗人——傅玄 |
一、源于辞赋的季候描写 |
二、以季节为题材的诗作 |
第四节 东晋诗歌中的季节书写 |
第四章 视觉与听觉中的季节描写 |
第一节 对季节的视觉描写 |
一、多彩的季节 |
二、俯仰之间的视觉流动 |
第二节 对季节的听觉描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玄学自然观与玄言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玄学自然观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 “自然”即自然而然 |
一、《老子》之“自然” |
二、《庄子》之“自然”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自然观念: “自然”与“名教”之争 |
一、合乎自然的名教: 以王弼为代表 |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
三、名教即自然: 以郭象为代表 |
第三节 东晋时期的自然观念: “自然”在日常生活中 |
第二章 玄学自然观与玄言诗的自然创作 |
第一节 自然与游仙之思: 愿与俗人别 |
一、正始游仙诗的超脱自由 |
二、郭璞游仙诗的现实观照 |
第二节 自然与至人理想: “理苟皆是,何累于情” |
一、西晋玄言诗中的归去情怀 |
二、东晋玄言诗中的玄学人格 |
第三节 自然与山水: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一、嵇康、阮籍的玄言诗萌芽 |
二、东晋玄言诗的崛起 |
三、东晋玄言诗的后续 |
第三章 玄学自然观与玄言诗的自然审美 |
第一节 自然简约之美 |
一、概括化与类型化的自然景物 |
二、以白描为主的客观描写 |
第二节 淡泊超拔之美 |
一、诗人的淡泊情致 |
二、诗中的超拔理趣 |
第三节 清远飘逸之美 |
一、清雅的诗风 |
二、玄远的诗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魏晋时期社会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一、兵戈扰攘 |
二、胡汉化合 |
第二节 文化背景 |
一、人物品藻 |
二、玄风蔚然,儒释道三教融合 |
(一)玄风盛行 |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 |
三、崇尚隐逸之风 |
第二章 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审美意识的兴起与变迁 |
第一节 山水诗的兴起 |
一、山水诗的产生 |
二、陆机的“新声妙句” |
三、谢灵运的“造语天然” |
四、谢朓的“诗中有画” |
五、刘勰的“析辞尚简” |
第二节 山水画的确立 |
一、山水画的萌芽 |
二、宗炳的《画山水序》 |
三、王微的《叙画》 |
第三节 山水诗画审美意识的变迁 |
一、山水审美意识的开拓 |
(一)山水之美与政治之丑的对比 |
(二)山水之美与闾阎之陋的对比 |
二、山水审美意识的丰富 |
(一)以“意”为核心的审美模式 |
(二)纤秾绮丽的审美趣味 |
(三)以情观景的审美方式 |
三、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 |
(一)审美活动自然环境的变化 |
(二)审美活动社会环境的变化 |
(三)审美活动文化环境的变化 |
第三章 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审美意识的呈现 |
第一节 山水诗画中的自然美 |
一、主题中的自然观 |
(一)山水画主题中的自然观 |
(二)山水诗主题中的自然观 |
二、风格中的自然观 |
第二节 山水诗画中的社会美 |
一、生死感慨对题材的影响 |
二、隐逸情愫对意境的影响 |
三、比德对主题的影响 |
第三节 山水诗画中的艺术美 |
一、山水意象中的情景交融 |
二、山水意境中的天人合一 |
第四章 魏晋文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
第一节 山水的人化与审美山水 |
一、审美主体的自觉 |
二、山水的审美化 |
第二节 士夫文人的山水审美意识 |
一、对自然—自然天成 |
二、对人生—万物静观皆自得 |
三、对社会—乐生达生,忧乐圆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论桂林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山水境界作为咏味的中心,礼赞自然 |
二、以山水作为表现的中心,情感激荡 |
三、以山水境界作为怡神悦志的中心,审美顿悟 |
(10)王维自然审美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研究思路 |
2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的发展 |
2.1 中国哲学史上的“自然”概念 |
2.2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自然审美观发展概述 |
2.3 王维空灵化自然审美观的形成 |
3 王维诗歌中的自然审美观 |
3.1 空山新雨:空灵的寂静之美 |
3.2 水穷云起:空灵的顺应之美 |
3.3 拂衣而隐:空灵的超越之美 |
4 王维散文及画论中的自然审美观 |
4.1 自性内照,审象净心 |
4.2 天机清妙,是中深趣 |
4.3 诗画清敦,文人画始 |
5 王维与宗炳画论思想比较 |
5.1 宗炳“应目会心”说与王维“意在笔先”说 |
5.2 王维“审象于净心”与宗炳“澄怀味象”比较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山水游记的生态审美观研究[D]. 詹艳杰. 山东大学, 2021
- [2]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 郭新钰. 山东大学, 2021
- [3]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D]. 奥日莎.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4]魏晋六朝自然观与山水审美研究 ——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例[D]. 关志强. 长安大学, 2020(06)
- [5]山水画的兴起与魏晋自然审美观的初步形成[D]. 鲁梦怡.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魏晋诗歌中的季节书写[D]. 翁林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玄学自然观与玄言诗研究[D]. 王丽晨. 扬州大学, 2019(02)
- [8]魏晋时期山水诗画中的文人审美意识探究[D]. 侯林宏. 四川音乐学院, 2019(08)
- [9]论桂林山水诗的自然审美观[J]. 蔡文静. 桂学研究, 2018(00)
- [10]王维自然审美观研究[D]. 罗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