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中西医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葛荣荣[1](2021)在《经络梳理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眩晕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运用经络梳理护理方法改善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的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可能机制,为提高脑卒中后患者康复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省某三甲中医院脑病科和康复科门诊与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中,处于康复期且有眩晕症状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在为全部患者分别对症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行常规护理,试验组予以经络梳理护理,每天早上北京时间5点之后进行干预,每次20分钟,每天3次,一处每次梳刮5~6组,整个头部平均一组梳刮100下左右为宜,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日服用一片,此外还包括环境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实验开始后持续干预时间为四周。试验过程中,患者因个人因素和依从性不良等原因自愿退出共19例,治疗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0例,完成试验101例。此次试验选取受试开始前和受试结束后两个时间点进行观察和疗效评估,根据相关量表评价指标量化结果,并采用SPSS 2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价疗效。结果:(1)经过四周的治疗后,每周一进行患者的回访,询问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并对眩晕症状的改善进行疗效评分记录,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1%,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0%,试验干预治疗卒中后康复期眩晕的疗效显着;两组受试者基本临床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2)根据DHI积分量表,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功能和躯体症状缓解情况,依据总积分之和的增减变化,发现梳刮治疗法治疗后产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距(p<0.05),经络梳刮治疗前后对比受试者的情感积分总额得出无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p>0.05);(3)在中医疗效验证角度通过对比,完成试验后,受试组临床有效率达到88.2%,相比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对比受试前后积分量表,经络梳刮干预针有助缓解康复期肢体发麻或头晕不能站立等局部症状症候群,其差异值具有明显的研究意义(p小于0.05);(4)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对比干预前后患者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四周前后实验室血液粘度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试验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心慌胸闷,嘱期调整睡眠和饮食后观察,未做其他处理,3天后患者自述症状减轻,对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四周治疗结束后,对产生不良事件患者进行各项指标的复查,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值结论:(1)干预后各积分对比,经络梳理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康复期眩晕患者的眩晕主症,能够有效缓解胸闷心慌、肢体麻木的相关症状,发作的频次有所减少,为患者提高生存质量,临床的安全性比较高,具有可行性和复制性;(2)在血流变学方面,经络梳理护理可有效降低相关的血液粘度,进而减轻血管阻力,增强相关血管的血流,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缺血状况可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推广运用。
武彩庆[2](2021)在《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关数据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患中风,其中近6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残疾。随着当前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多元主体下的社区康复工作取得硕果,面对中风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理应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服务,同时社会工作在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影响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主要通过个案介入及总结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路径和方式,并从系统评价证据、社工工作方法、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风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探讨当社区康复期的中风患者产生焦虑、压抑等负性情绪问题后,社会工作者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基于案主自身的情况,帮助案主扭转不合理认知,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伤事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本文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分析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采取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社区康复对于中风患者的效果,并选取L市A社区内中风后于社区康复一年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了解到中风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面临的负性情绪问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协助案主建立面临疾病的正确应对方式,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模式,改善案主因中风引发的负性情绪、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介入下的中风患者社区康复工作能够帮助案主缓解情绪问题、增进社会交往、提升自我认同、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秩序,同时社会支持网络的修复能够延伸个案介入效果的长效性,对于案主的后续康复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社区康复服务向纵深发展。
魏利娇[3](2020)在《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以ITHBC为理论依据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方法1.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5月-11月脑病科患者,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3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进行医院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出院4周、出院12周时采用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估;干预前、出院12周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2.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数据由双人进行核对录入。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α=0.05(双侧)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共有61例用于统计分析,干预组31例,对照组3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5.77±2.578)分、(36.71±2.085)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1.40±1.812)分、(34.33±1.953)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5.84±0.898)分、(21.00±0.966)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3.17±0.913)分、(19.77±1.33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10.32±1.013)分、(8.03±0.948)分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9.00±0.910)分、(7.20±0.96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4周及出院12周时,干预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61±1.116)分、(7.68±0.979)分均高于对照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23±0.935)分、(7.37±1.066)分,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66.13±5.433)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56.50±5.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2.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程江华[4](2020)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力量练习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4周的临床试验,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并与传统康复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期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效果更好的康复方法,从而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临床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80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人。分别为常规康复组(RRG routine rehabilitation group);常规康复+鼠神经生长因子组(m NGF 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常规康复+鼠神经生长因子+核心力量训练组(CS core force)。患者均接受康复医学科的常规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40min,每周5次。m NGF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每日肌肉注射1 ml鼠神经生长因子;CF组在常规康复+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的基础上,再每日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每次45min,每天1次,共治疗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治疗后,m NGF组与RRG组比较NIHSS、FMA评分均有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评分也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周治疗后,CF组与m NGF组比较NIHSS、FMA、MBI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力量练习加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能显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效果显着优于传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引入鼠神经生长因子和核心力量练习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显着提升康复治疗的效果,显着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黄小春[5](2019)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治疗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将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实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生理功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心理状况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躯体功能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生理智能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为5.27±1.23,对照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为6.53±1.09,比较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率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患者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生理职能,心理状况,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孟宪梅[6](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黄婉琳[7](2019)在《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检索、评价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指南、系统评价或随机对照试验,构建基于西医指南与中医文献证据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阅读,自制“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修改后,形成该部分最终问卷。应用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四家三甲医院及一家社区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58名神经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2.系统地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站与数据库,筛选并评价卒中后抑郁相关指南的质量,对纳入的指南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整合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相关的推荐意见。3.系统地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并评价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系统评价或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形成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相关的推荐意见文本,并通过专家会议法对中医适宜护理技术相关的推荐意见强度进行判断,最终形成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推荐意见。4.将推荐意见汇总形成将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初稿,并通过专家会议法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通过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适用性调查,分析方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通过对58名神经内科注册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观察、识别、评估、干预、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知晓度低,执行现状较差;临床缺乏明确的、科学的、统一的卒中后抑郁护理操作规范或护理实践方案,下一步应充分考虑国内卒中后抑郁护理实践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整合相关循证证据,构建适合我国临床环境现况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2.通过系统地检索各指南网站与电子数据库,共获得204部指南,最终纳入7篇卒中后抑郁护理相关指南,整理出39条推荐意见。3.通过检索各中英文数据库,研究者未检索到符合纳排标准的相关系统评价。进一步检索随机对照试验,最终纳入15篇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整理出4条推荐意见。通过专家会议法,借鉴GRADE标准,4条推荐意见强度判断均为弱推荐。4.将上述43条推荐意见汇总形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初稿,结合13位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形成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终稿,共包含31条推荐意见。5.通过15位神经内科护士、医生、护理管理者及护理教育者的临床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方案整体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评分均超过80%;调查对象对不同模块干预内容的临床意义与可行性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结论1.目前临床缺乏明确、科学、统一的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应整合西医护理与中医护理的相关证据,构建基于循证的护理实践方案,以指导临床护士操作,提升护理实践质量。2.《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实践方案》是基于我国卒中后抑郁护理实践现况、最佳证据、相关循证资源及医疗护理专家的意见形成的护理实践方案。
姜玉波[8](2019)在《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的现状;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对其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情况;明确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之间的相关性;为减轻患者述情障碍程度、指导临床和社区康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从吉林省五所三级甲等医院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75名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本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296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275份。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社会关系质量量表、残疾接受度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患者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中文版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分别应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等指标来描述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和述情障碍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比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P<0.05时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总分为(43.95±6.83),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方面上有显着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康复期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总分为(102.41±17.90),其中低残疾接受度的人群占11.6%、中度接受人群占41.8%、高残疾接受度人群占46.5%。在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有无配偶、家庭月收入、医保类型与患病时间上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康复期脑卒中患者述情障碍总分为(61.64±13.45),其中24%的人群为非述情障碍者、27.3%为中度述情障碍者、48.7%存在较明显的述情障碍症状。述情障碍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医保类型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社会关系质量与残疾接受度呈正相关(r=.509,P≤0.01);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分别呈负相关(r=-.440,P≤0.01、r=-.611,P≤0.01)。结论:社会关系质量与残疾接受度影响康复期卒中患者的述情障碍程度,且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社会关系质量与残疾接受度存在正相关性;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分别与述情障碍呈负相关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提示着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更要注重患者心理健康,通过改善患者的社会关系质量,从而来提高残疾接受度,最终减轻其述情障碍的发生。
赵俊强[9](2018)在《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一项实施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吞咽困难是卒中患者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并发了吞咽困难常常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如误吸性肺炎、支气管肺部感染、生活质量下降等等。而护士主导的吞咽困难早期识别和管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致死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团队于2015年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开展了基于指南的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短期效果。然而团队成员在项目实践一年后的调研中发现,实践科室对于审查指标的依从性较前期有所降低,一些变革力度较大的指标甚至难以持续。为了维持变革成果,推动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我们有必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境了解项目的持续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促进项目持续高效地进行。目的:了解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和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项目持续性应用行动计划并进行临床实践,进而推动患者结局的改善,护士知识水平和循证护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组织循证文化氛围的增强。方法:本项实施性研究以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为行动框架,结合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性模型展开。以项目实践科室(包括护士、患者、医生、科室流程图、记录单等)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知识测验了解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现状,进而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影响项目持续的因素。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及项目持续的影响因素,结合专家论证会制定《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持续性应用行动计划书》(包括更新的项目实践方案及推进项目持续的行动策略)。实施该计划书,并采用前后对照研究从患者、护士和组织层面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12条审查指标中,文件表格相关的审查指标2、5、7、8执行率为100%;实践操作方面的审查指标1、4、6执行率仅为26.67%、0%、0%;操作技能、教育培训和理论知识方面的审查指标3、9、10的执行率为75.00%、37.50%和12.50%;对患者及其家属(照护者)健康宣教的审查指标11和12的执行率仅为33.33%。整体执行率较前期明显降低。影响项目持续的因素包括,项目特点:必要性、首优性和完整性和适应性;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培训与宣传、基础设施以及质控体系;合作意识:护患配合度、医护配合度和科研与临床配合度等。②方案制定环节共纳入6部循证实践指南;对前期循证实践方案中吞咽困难的筛查时间、筛查工具、治疗手段、营养风险筛查和分级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调整或补充;并基于此制定了吞咽困难筛查的SSA表格、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表、吞咽困难的分级管理方案,修订了护士的知识手册和患者的健康教育手册,改进了床尾标识,拟定了推进项目持续的行动策略。③通过组建团队、项目启动会、实践前准备、临床实践和专项质控等步骤实施了方案。④项目开展前后患者的SSA筛查得分、知识测验得分、生活质量得分有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满意度提高,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知识水平和循证护理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层面循证实践项目中的表格、手册、宣传单等得到充分使用并建立了纸质版和电子版脑卒中吞咽困难数据库将资料留存。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性较前期明显提高。项目提高了科室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证据意识和科研合作意识;促进了周边科室对循证实践成果和循证理念的引入;组织层面也开始营造循证氛围、加大投入、促进合作并推广循证实践成果,同时实践项目对于医院层面“专科化—专科护士—专项质控”一体化提供了思考。结论:①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性较差,有来自项目特点(必要性、首优性、完整性和适应性)、组织环境(人力、培训与宣传、基础设施、质控体系)和跨专业团队合作(医、护、患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方面的因素影响项目持续。②循证实践项目持续过程中需要结合临床情境和现有最佳证据对实践方案进行更新和优化。同时基于项目持续的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推动项目持续高效地进行。③循证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临床问题对实践方案进行调整或修正。④本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能够促进患者吞咽困难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住院满意度和知识水平;能够促进护士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循证护理能力的改善;能够推动项目持续,提高组织的循证文化氛围,并为“专科化-专科护士-专项质控”提供思考。
苏茂玲[10](2018)在《延续护理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焦虑抑郁和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该院治疗的脑出血康复期患者13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延续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后,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自我效能水平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SAS、HAMA、SDS、HAMD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 自我效能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出血康复期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干预, 可显着改善其焦虑抑郁与自我效能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康复。
二、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中西医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中西医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经络梳理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眩晕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试验中止 |
1.6 病例脱落 |
1.7 患者出组后处理 |
1.8 样本量的确定 |
1.9 观察指标 |
2.研究方法 |
2.1 总体研究设计 |
2.2 试验患者分组 |
2.3 试验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估临床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对照组及试验组受试筛选后基线资料记录与比较 |
2.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干预后临床效比较 |
3.对照组及试验组干预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积分比较 |
4.对照组及试验组干预后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5.对照组及试验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计分参考与比较 |
6.对照组及试验组干预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7.试验完成后对照组及试验组的血流变相关指标差别比较 |
8.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
讨论 |
1.从痰瘀互结证治疗脑卒中康复期眩晕的立论依据 |
2.经络梳理护理经络研究 |
3.对照组药物选用分析 |
4.疗效分析 |
5.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护理应用于脑卒中眩晕患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中风问题日益严重 |
(二)社区康复发展迅速 |
(三)中风患者缺乏社区康复支持 |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系统评价法 |
(二)访谈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运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二、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三、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相关系统评价 |
四、社会工作介入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现状 |
五、已解决的问题及尚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中风患者社区康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一、文献检索策略 |
(一)纳入排除标准 |
(二)数据提取 |
(三)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四)研究数据的合成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一)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三、森林图 |
(一)日常生活活动评分 |
(二)抑郁水平 |
四、偏倚检验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及问题诊断 |
一、中风患者的基本情况 |
(一)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
(二)受损的社会关系网络 |
二、案主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
(一)案主的选择 |
(二)案主自述 |
(三)案主家属描述 |
三、案主的问题评估 |
(一)负性情绪严重 |
(二)日常生活失序 |
(三)社会支持不足 |
四、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的个案介入 |
一、介入过程 |
(一)前期准备 |
(二)建立专业关系、会谈及接案 |
(三)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目标及计划 |
(四)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过程 |
(五)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介入评估 |
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局限 |
(一)证据与实务的结合有待加强 |
(二)理论应用存在不足 |
(三)实务内容较为单一 |
(四)介入经验具有局限性 |
三、对研究主题的展望 |
(一)规范社区康复需要更多关注和实践 |
(二)研究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
(三)技术化手段有待探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理论依据 |
5 概念界定 |
6 理论框架 |
7 研究假设 |
8 技术路线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样本量确定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Questionnaire of Exercise Adherence, EAQ) |
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
4 研究内容 |
4.1 文献回顾 |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3 制定干预方案 |
4.4 实施干预 |
4.4.1 对照组 |
4.4.2 干预组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情况 |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 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基线比较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基线比较 |
4 干预效果评价 |
4.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各维度比较 |
4.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比较 |
4.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比较 |
4.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比较 |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讨论 |
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
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分维度的影响 |
2.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 |
2.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 |
2.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
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1 局限性 |
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研究现状 |
1 我国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 |
2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 |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干预性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力量练习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
2.2 脑卒中康复方法研究现状 |
2.3 鼠神经生长因子在脑卒中康复中的运用 |
2.4 核心力量训练在脑卒中康复中的运用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实验中止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分组 |
3.2.2 主要疗效评估量表 |
3.2.3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患者的一般资料 |
4.2 治疗前后FAM、NIHSS、MBI评分结果比较 |
4.2.1 治疗前后FAM评分结果比较 |
4.2.2 治疗前后 NIHSS 结果比较 |
4.2.3 治疗前后 MBI 结果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5.1 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
5.2 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知情同意书及主要使用评估量表 |
(5)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的情况 |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的情况 |
3 讨 论 |
(6)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文献回顾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相关概念定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 |
1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讨论 |
2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部分 卒中后抑郁相关证据综合 |
1 卒中后抑郁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证据综合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证据综合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四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形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六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现状——护士调查问卷》 |
附录3 AGREEⅡ指南质量评价表 |
附录4 OQAQ 系统评价质量评价表 |
附录5 RCT 研究偏倚风险评估表 |
附录6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推荐意见强度的判断依据 |
附录7 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终稿 |
附录8 |
附录9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现状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0 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
附录11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8)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质量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残疾接受度的现状及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述情障碍现状及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5 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残疾接受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述情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5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39) |
5.2 创新性 (39) |
5.3 本研宄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已发表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9)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一项实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一、脑卒中吞咽困难概述 |
(一)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二)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流行病学特征 |
(三) 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临床特征 |
(四)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危害及后果 |
(五)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筛查和评估方法 |
(六)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早期识别和管理研究现状 |
二、循证实践概述 |
(一) 证据,证据体和临床实践指南概述 |
(二) 证据和循证实践方案的更新和优化 |
(三) 循证实践方案持续性应用研究进展 |
(四) 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应用现状 |
三、实施科学与实施性研究概述 |
(一) 实施科学的概念 |
(二) 实施科学的发展历程 |
(三) 实施科学的理论框架 |
(四) 实施性研究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
(五) 实施性研究的实施步骤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前期研究基础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五、相关概念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一、基于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
二、NHS持续性模型 第四章 现况调查 |
一、循证实践项目持续性的现况调查 |
(一) 目的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二、循证实践项目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调查 |
(一) 目的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第五章 制定方案 |
一、目的 |
二、方法 |
(一) 指南检索 |
(二) 更新临床实践的推荐条目 |
(三) 初拟项目持续性应用行动计划书 |
(四) 专家论证会 |
(五) 形成项目持续性应用计划书终稿 |
三、结果 |
(一) 指南检索结果 |
(二) 临床实践的推荐条目更新结果 |
(三) 项目持续性应用计划书的初拟、修订与完善 |
四、讨论 第六章 实施方案 |
一、目的 |
二、实施步骤 |
(一) 组建循证实践团队 |
(二) 项目启动会 |
(三) 实践前的准备 |
(四) 临床实践 |
(五) 循证专项质控 |
(六) 推进项目持续的行动策略 |
(七) 质量控制 |
三、讨论 第七章 效果评价 |
一、目的 |
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资料收集方法与工具 |
(三) 质量控制 |
(四) 保护人权的措施 |
(五) 数据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一) 护士及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二) 项目实施在患者层面的影响 |
(三) 项目实施在护士层面的影响 |
(四) 项目实施在组织层面的影响 |
四、讨论 |
(一) 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对患者层面的影响 |
(二) 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对护士层面的影响 |
(三) 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对组织层面的影响 第八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前期研究中纳入循证实践方案的指南推荐意见 |
附录2 前期循证实践方案中纳入的审查指标及其审查方法 |
附录3 前期循证实践项目实施前后各审查指标执行率的对比 |
附录4 NHS持续性模型评分系统 |
附录5 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护士知识测验问卷 |
附录6 SSA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 |
附录7 SSA筛查表格填写说明 |
附录8 SSA护士操作考核标准 |
附录9 吞咽功能临床评估标准 |
附录10 吞咽功能临床评估表 |
附录11 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 |
附录12 脑卒中吞咽困难护理分级管理方案 |
附录13 修订版脑卒中吞咽困难知识手册 |
附录14 修订版脑卒中吞咽困难健康教育手册 |
附录15 脑卒中吞咽困难健康教育宣传海报 |
附录16 脑卒中吞咽困难床尾标识卡 |
附录17 脑卒中吞咽困难循证实践项目专项质控管理方案 |
附录18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识别与管理患者知识测验问卷 |
附录19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
附录20 循证护理能力评定量表 |
附录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与实验动物伦理审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中西医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络梳理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眩晕的疗效观察[D]. 葛荣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社区康复期中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武彩庆. 兰州大学, 2021(02)
- [3]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D]. 魏利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核心力量练习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D]. 程江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5]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黄小春.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5)
- [6]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卒中后抑郁患者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D]. 黄婉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社会关系质量、残疾接受度与述情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姜玉波. 延边大学, 2019(01)
- [9]脑卒中吞咽困难识别与管理循证实践项目的持续质量改进:一项实施性研究[D]. 赵俊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10]延续护理对脑出血康复期患者焦虑抑郁和自我效能的影响[J]. 苏茂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