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叶面肥的增产效果

大豆叶面肥的增产效果

一、大豆叶面肥增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英花[1](2021)在《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新疆塔额垦区出现甜菜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甜菜产量不稳定,含糖率降低,影响农民收益。施用植物生长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生长、提高叶面光合速率、减缓逆境胁迫,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微量元素如锌和硼,参与植物叶片光合、糖合成以及将其作为贮藏器官有效地运入甜菜根中,进而提高甜菜产量和含糖率。喷施植物生长物质进行化控技术改善甜菜生产质量的研究尚不深入,存在浓度使用不当的问题;微量元素对大田甜菜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大多数以苗期的盆栽研究为主。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甜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通过喷施油菜素内酯、亚精胺、烯效唑和增甘膦,研究各生长物质单独使用及复配组合对甜菜生长、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较优的植物生长物质与微量元素锌和硼配合使用,研究复配施用度甜菜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和产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组合。本研究可为新疆塔额垦区的甜菜增产增糖生产施用新型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肥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于新疆塔额垦区168团1连进行植物生长物质筛选的田间试验,即在甜菜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物质,供试甜菜品种为“Beta 468”。主要从三个时期进行试验,(1)苗期:油菜素内酯(0.10、0.20、0.30 mg/L)、亚精胺(35、70、105 mg/L)、油菜素内酯(0.20mg/L)+亚精胺(70 mg/L);(2)叶丛期:烯效唑(15、30、45 mg/L)、亚精胺(100 mg/L)、烯效唑(30 mg/L)+亚精胺(100 mg/L);(3)糖分积累期:增甘膦(125、250、375 mg/L)、亚精胺(70、140、210 mg/L)、增甘膦(250 mg/L)+亚精胺(140 mg/L)。2020年于新疆塔额垦区163团3连开展了叶丛期微量元素叶面喷施、烯效唑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田间试验,供试甜菜品种为“Beta 468”。具体试验处理为:5 g/L硫酸锌(Zn)、2 g/L四水八硼酸钠(B)、2 g/L四水八硼酸钠+5g/L硫酸锌(Zn+B);30 mg/L烯效唑(Un)、5 g/L硫酸锌+30 mg/L烯效唑(Un+Zn)、2 g/L四水八硼酸钠+30mg/L烯效唑(Un+B)。【结果】(1)苗期喷施0.20 mg/L油菜素内酯,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0.53 mg/g,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增加,产量和产糖量分别提高33.73%和25.33%,效果相对较优;其次为浓度105 mg/L亚精胺,与其他喷施处理相比含糖率最高,产糖量较CK提高了16.07%,油菜素内酯和亚精胺的复配组合与单一的油菜素内酯和亚精胺相比,产量和含糖率差异不显着。(2)叶丛期喷施30 mg/L烯效唑,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0.58 mg/g,叶丛高度降低4.28%,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17.48 t/hm2,根冠比增加0.36,根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19.86%和19.17%,为叶丛期最佳处理。在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含糖量等方面,烯效唑与亚精胺复配的效果与单一物质喷施相比效果无显着差异。(3)在糖分积累期喷施125 mg/L增甘膦,地下部干物质积累较CK增加17.58%、根冠比增加2.25,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较CK减少14.35%,产量和产糖量分别增加9.76%和12.07%,为该时期较优处理。在干物质积累、产量、含糖率方面,复配组合与单一物质喷施相比差异不显着。(4)在甜菜苗期、叶丛期、糖分积累期进行喷施处理,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均表现为叶丛期喷施处理的效果最优。(5)叶丛期喷施微量元素锌(5 g/L)和硼(2 g/L)的复配、硼、锌,能显着提高叶丛高度,其中锌和硼能增加叶柄长度,喷施处理能显着提高光合性能,促进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块根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块根碳氮代谢酶活性。其中以锌和硼的复配效果最优,其次为硼和锌,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13.21%、4.78%和2.85%,含糖率增加了3.36%、2.13%和0.19%,产糖量增加了15.72%、6.25%和4.89%。(6)叶丛期喷施烯效唑(Un)及烯效唑和微量元素复配(Un+Zn,Un+B)喷施,都能显着增加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CA酶活性、光合性能,提高了碳氮代谢酶活性,提高产量和含糖率,烯效唑(30mg/L)和硼(2g/L)复配、烯效唑(30mg/L)和锌(5g/L)复配喷施的效果均较优。【结论】甜菜叶丛期喷施30 mg/L烯效唑能够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和含糖率。叶丛期喷施微量元素硼(2 g/L)和锌(5 g/L)的复配喷施可以促进甜菜生长、提高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块根碳氮代谢,提高甜菜产量。叶丛期30 mg/L烯效唑和2 g/L硼复配、30 mg/L烯效唑和5 g/L锌复配喷施能够调控植株生长,促进块根碳氮代谢,提高产量和含糖率,均为较优的植物生长物质和微量元素复配的组合。

吕欣河[2](2021)在《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水量减少、淡水资源紧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现象,开展不同灌溉量水平微咸水W1(60mm)、W2(70mm)、W3(80mm),微量元素肥(钼肥、铁肥)灌施对土壤和枸杞生长、产量的影响,并与常规种植进行比较,寻求适合当地枸杞种植的微咸水-微肥灌施模式,配套翻耕技术、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技术集成一套技术模式,并对集成技术模式进行示范跟踪与效益评价,达到节约淡水、合理利用微咸水、保证农作物产量、不破坏农田水土环境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0~60cm土层中土壤含水率变化剧烈,主要是根系吸水导致,而60~100土层含水率相对稳定在18.41%~33.82%。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初始盐分较高,随时间呈波状规律变化,前期变化较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差异逐渐增大。土壤盐分随微咸水灌溉量的增加而上升,土壤电导率80mm处理较70mm、60mm、常规灌水高出10.6%、24.0%、57.8%,生育期结束至秋浇前土壤电导率持续上升。(2)枸杞生长各指标的生长量与生长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现倒“V”形趋势,转折点在70mm灌水量。同一灌水量下,钼肥与铁肥混合喷施能明显提高枸杞植株各生长指标。常规灌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下产量最高,为5166kg/hm2,70mm微咸水+钼肥铁肥混合喷施处理为微咸水灌溉中产量最高,为4950kg/hm2,仅比常规种植低4.18%。微咸水灌水量超过70mm时枸杞鲜果产量有所降低,80mm较70mm降低了4.63%。各处理鲜果百粒重在53.46~66.78g区间变化,微咸水灌溉降低枸杞鲜果百粒重,比对照降低了3.8%。喷施微肥处理的枸杞比未喷施微肥百粒重高出0.88%~20.11%,微肥能增加枸杞百粒重。(3)集成技术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比常规种植全生育期高2%;土壤电导率较常规低7%;集成模式下枸杞的株高、地径、新枝、冠幅、产量分别比常规高8.00%、14.73%、7.36%、33.3%、8.22%。集成模式投入比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24.87%,总收益提高了41.43%,投入产出比为1:2.068,提升了当地枸杞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综上,W2灌水量(70mm)与钼肥铁肥混合灌施的集成模式更适合于河套灌区的枸杞种植,可以实现在节约淡水资源的条件下提升当地枸杞产量的目标。

黄琴[3](2020)在《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植物激活蛋白(Verticillium dahliae Asp-f2 Like,缩写为VDAL)小麦种子包衣和春季不同苗龄喷施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生长动态和发育、产量的形成进程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期为VDAL的冬小麦高产调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于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以藁优2018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北省藁城市梅花镇刘家庄村开展了 VDAL种子包衣、普通包衣、光籽不包衣为主区,春生第4、5、6叶龄及齐穗期喷施VDAL和不喷施为副区的双因素裂区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在起身期总茎数达到最高峰,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起身期VDAL种子包衣处理的茎数高于普通包衣与种子无包衣。以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以获得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最大茎(穗)数。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起身期的差异较小,拔节后变化趋势表现为增长较快,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孕穗期达到最大值,以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叶面积指数较大。2.不同时期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花后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进行先升高,在花后14天达到最高,开花21d后迅速下降,花后28d旗叶SPAD值均表现为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净光合速率(Pn)在花后13天达到最高,而后逐渐降低,其中花后13天和18天以春生第4与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花后21天,以春生第4、6与齐穗期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小麦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表现为随开花时间的后移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喷施激活蛋白水平花后旗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显着性差异,花后以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最大,说明喷施激活蛋白可以影响旗叶光合特性。3.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开花后灌浆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花后21天达到最大,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获得最大灌浆速率。不同时期喷施VDAL激活蛋白的冬小麦千粒重增长过程是先缓慢增长,后快速增长,呈“S”型曲线变化,春生第4~6叶喷施激活蛋白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千粒重。3种水平下的理论最高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一致,在花后18d左右达到最大,喷施激活蛋白增大了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总小穗数和穗粒数以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千粒重表现为春生第4-5时期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籽粒产量以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最高,其次是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4.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成熟期继续积累达到最大值。3种包衣下各处理的氮素积累总量和茎鞘氮素含量均以春生第4叶最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成熟期各器官含氮量,籽粒>茎鞘>叶片>穗轴。3种包衣水平下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茎鞘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表现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以春生第4或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茎鞘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高。说明越早喷施激活蛋白能够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和开花期氮素积累量。5.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获得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可以获得较高的蛋白质产量;3种包衣水平下分别以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拉伸长度、湿面筋与容重较大,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较长。基于以上内容,得出本文的结论:使用VDAL种子包衣,并在春生第4叶龄喷施可以获得最多的穗数,最高的产量,维持较高的花后光合能力,积累更多的干物质。春生第5叶龄喷施VDAL可以获得最高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利于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因此,VDAL种子包衣,且在春生第4-5龄叶面喷施是冬小麦增产的有效技术途径。

刘莹[4](2020)在《硅调控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抗倒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完善东北春玉米高产高效抗倒栽培技术,通过大田裂区试验,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在7.5×104株/hm2密度下设置四种施硅方式,分别为奥利硅基(颗粒硅,Si-Pa.)、Energia-M浸种(硅浸种,Si-So.)、Energia-M叶面喷施(硅喷施,Si-Sp.)和不施硅对照处理(CK);四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240(N240)kg-N/hm2。研究施硅方式与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抗倒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硅方式和硅氮互作显着影响产量(P<0.01),施氮量影响不显着。产量最高的处理为颗粒硅+N180。其中,仅考虑施硅方式表现为颗粒硅>硅浸种>硅喷施>无硅;仅考虑施氮量表现为N180>N240>N120。同时,在三个施氮水平,低氮(N120)、中氮(N180)和高氮(N240)下,施硅处理相比对照组分别增产10%以上。因此施硅肥使春玉米增产显着,尤其是在低氮和高氮水平下。增施硅肥可以改善玉米的穗部性状,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2)硅肥施用方式显着增加春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光合势(Leaf area duration,LAD)和叶绿素的含量(P<0.01)。颗粒硅+N180光能利用率最高,LUE为3.62%。且产量与株高、茎粗、光能利用率、叶绿素含量成显着正相关。推测硅肥可以影响玉米不同氮肥处理下的株型、光能利用等方面而改善玉米的生长状况,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3)本试验条件下,施硅方式、施氮量以及硅氮互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转运。施硅方式和硅氮互作显着影响氮肥的农学利用效率(Agronomic efficiency of applied N,AEN);施氮量和硅氮互作则显着影响氮肥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applied N,PFPN)。在同一施硅方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逐渐下降。硅氮互作对氮素收获指数(Nitrogen harvest index,NHI)的影响显着,施硅方式和施氮量影响不显着。氮素转运效率(Nitrogen translocation efficiency,NTE)各处理之间无显着影响。施硅方式对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Nitrogen contribution proportion,NCP)有显着性影响,但施氮量对其影响不显着。(4)施硅方式均可以显着降低玉米倒伏率10%以上,表现为硅浸种(5.67%)<颗粒硅(6.23%)<硅喷施(7.01%)<CK(23.00%)。施硅方式和施氮量对推倒强度的影响显着,推倒强度与倒伏率成显着负相关(P<0.01)。施硅显着增加玉米的机械强度、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和节间硅的含量,并显着降低玉米第三节节间长。因此硅肥可以影响玉米不同氮肥处理下的抗倒伏性能,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吴玥[5](2020)在《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热风是主要发生在小麦灌浆期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明确干热风的致灾机理,以及新型化学制剂对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和机理,对保障我国小麦稳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自主研制的可移动式干热风模拟装置,研究不同时期、等级干热风对小麦生理和粒重的影响,明确干热风灾害的危害特征和冬小麦的响应机制。基于自然和干热风模拟棚环境,研究自主研发的不同类型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机理,筛选制剂最佳应用时期和组合配方,为丰富我国干热风灾害危害特征和全面提升小麦干热风灾害化学防控能力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干热风胁迫加速小麦叶绿素的降解,导致叶片早衰;造成小麦旗叶丙二醛MDA的大量累积,提高了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释放了更多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WSP和可溶性糖WSS),破坏了小麦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平衡;造成小麦粒重降低,引起减产。各干热风胁迫对小麦粒重的危害特征不同,表现为:灌浆中期小麦穗的下、中、上部,第1粒位>第2粒位>第3粒位;灌浆后期则主要发生在小麦穗的下、中部,第2粒位>第1粒位>第3粒位;灌浆中期干热风>灌浆后期干热风,重度干热风>轻度干热风。2.干热风胁迫下,各制剂能不同程度地增强冬小麦的抗氧化能力。制剂可以降低MDA含量,减轻过量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同时促进渗透调节物质WSP和WSS的释放,提高了干热风胁迫下小麦的抗逆调节能力,增强了对酶和生物膜的保护作用。制剂对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的增加则增强了小麦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3.干热风胁迫下,各制剂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叶片持绿能力和保水功能,有利于促进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和同化;与对照相比,促进作用随小麦生育进程逐渐增强。制剂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灌浆速率,有效延长灌浆持续期。制剂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穗数,显着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有效缓解干热风胁迫引起的小麦减产;其中拌种对提高穗数的效果最好,拔节期叶面喷剂对增加穗粒数的作用最好,花期叶面喷剂更有利于提高千粒重。4.比较各制剂对干热风胁迫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效应,叶面喷施对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的效果优于拌种处理,花期喷施处理效果优于拔节期喷施;拌种与叶面喷施组合具有协同作用,三种制剂复合效果优于两种复合效果,其中微量拌种与拔节期、花期喷施的复合效果最好。

赵坤[6](2020)在《固氮蓝藻和叶面肥对水稻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寒地水稻生产中过量施肥造成茎杆徒长、大面积倒伏、水稻产量低等问题,研究固氮蓝藻生物肥和叶面肥对水稻生育、抗倒伏能力、产量及品质等的影响极其重要。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基地和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管理区开展,以垦粳8号、龙垦201号和龙粳3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筛选培育高素质秧苗的肥料及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生物肥和叶面肥。旨在固氮蓝藻生物肥与叶面肥为黑龙江省水稻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固氮蓝藻的秧苗素质表现最佳,茎基宽、地上地下鲜重和干物重、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分别较对照提高13.10%、40.93%、54.10%、41.07%、68.42%、43.59%、61.42%及77.44%。2.在两种插秧密度下,插秧密度为行距30 cm×穴距12 cm时,施用固氮蓝藻(产量达7956.57 kg/hm2)和密高(产量达7992.07 kg/hm2)均增加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6.34%和6.81%。3.施用密高可显着降低小区的茎秆节间长度,较对照降低14.88%,增强茎秆节间抗折力、节间粗度和干物重,分别较对照增加55.75%、12.79%和42.68%。同时,固氮蓝藻+密高配施,可显着降低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分别较对照降低10.48%、14.57%。4.施用密高的小区产量达9456.32 kg/hm2,较对照提升8.46%,通过增加了穗数从而提高产量。而施用密高可增加盆栽的水稻产量达18.36 g/穴,较对照提升3.20%;施用密高显着增加二次枝梗的千粒重。5.施用密高可提高盆栽中稻米的整精米率与食味品质,食味评分达到84.53分,较对照高出2.56分,同时降低了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综上所述,故推荐插秧密度为行距30 cm×穴距12 cm下,施用密高可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

朱和[7](2020)在《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宁夏银川贺兰山地区百瑞源枸杞为供试作物,针对枸杞园区水肥利用效率较低,土壤水肥气热盐耦合与产量、品质关系尚不明确等实际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和正交试验,系统的研究了水肥气热耦合、叶面施肥、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枸杞管理及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水、肥、气、热四因素影响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影响顺序、单因素变化规律及显着性,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对不同处理枸杞产量分析表明,影响枸杞鲜果产量的四因素主次顺序为:灌溉定额(B)>施肥量(C)>通气量(A)>根区温度(D),灌溉定额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土壤通气量和根区温度对产量影响不显着,本试验影响产量的各因素最优组合为A1B1C1D1,即土壤深耕,灌溉定额为4815m3/hm2,追肥量为高肥(纯氮量1395kg/hm2,纯磷量360kg/hm2,纯钾量270kg/hm2),覆PP无纺布增温抑草。这个最优组合产量可以达到9281.55kg/hm2,比对照增加25.37%,同时枸杞植株光合作用较强,果实品质较好。(2)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选用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两种叶面肥,研究了不同浓度叶面肥混合喷施对宁杞五号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叶面肥影响枸杞生长指标、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单因素变化规律和两因素最优组合,确定了最优处理。对各处理枸杞产量进行分析,当尿素浓度一定时,施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对应的枸杞产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中浓度>低浓度>高浓度;当磷酸二氢钾浓度一定时,施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对应的枸杞产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中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且尿素不同水平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最优处理为T5,即尿素浓度为3g/L,磷酸二氢钾浓度为1g/L,此时产量最大为8637.84kg/hm2,比对照增加 30.37%。(3)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了三因素影响枸杞生长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主次影响顺序、单因素变化规律及显着性,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方案。对不同处理枸杞产量分析表明,影响枸杞鲜果产量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枸杞品种(A)>施肥量(C)>灌溉定额(B),枸杞品种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极显着,灌溉定额对产量影响显着。综合考虑各因素,本试验最优组合为A1B1C1,即种植宁杞七号,当灌溉定额为4815m3/hm2,追肥量为高肥(纯氮量1395kg/hm2,纯磷量360kg/hm2,纯钾量270kg/hm2),此时各项指标相对较好,这个最优组合产量可以达到9068.0kg/hm2,比对照增加了 29.18%。

李丹丹,巩皓,刘国富,闫得朋,袁玉莹,肖知新,白珍建,崔国文[8](2019)在《不同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喷施叶面肥是提高苜蓿产草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探明不同叶面肥成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筛选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的叶面施肥方案,本试验以生长第2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材料,在春季返青期一次性土壤施肥基础上,于刈割前20天分别喷施苜蓿专用叶面肥(自主研制,专利申请号:201810124670.2)、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0.3%尿素+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亚铁+0.05%钼酸铵这7种叶面肥(分别简称叶面肥A,B,C,D,E,F,G),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每年刈割3茬,观测不同叶面肥对‘东农1号’紫花苜蓿高度、茎叶比、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均可显着提高紫花苜蓿垂直高度、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其中叶面肥G处理下,全年总干草产量达14 595.81 kg·hm-2,比对照提高17.70%;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5.43%,比对照提高3.12%。叶面肥A处理纯增经济效益和产投比分别达2 414.57元·hm-2和2.63,是叶面肥G处理的2.65倍和8.77倍。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在寒地黑土农区喷施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A处理)相对投入较少,产出较多,综合效益最高。

邓思涵[9](2019)在《不同类型叶面铁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作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为我国65%以上人口提供主食。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相对应而来的重金属污染随之普遍,其中水稻重金属污染也日渐突出。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农田镉(Cd)污染点位超标率达7.0%,位于8种无机污染物之首。土壤中镉一方面影响土壤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降低土壤肥力,另一方面被水稻吸收后,可能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严重者甚至会直接造成水稻植株死亡。因此研究水稻中重金属镉污染及阻控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在株洲县某中度污染区开展大田试验和采集长沙县某轻度污染土壤开展盆栽试验,最后再由盆栽试验推广至大田试验验证效果。探究水稻不同叶中镉含量与稻米中镉含量关系及喷施不同叶面肥铁肥后对水稻光合作用影响、叶片中抗氧化酶系统影响及铁含量和重金属镉含量影响。以期对农田重金属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随机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叶中Cd含量与谷壳、糙米中Cd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中第一叶中Cd含量与糙米Cd含量相关性最明显(R2=0.8578),为运用叶面肥阻控稻米富集Cd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四种市场上随机购买的叶面肥(Ca肥、Si肥、N肥、Fe肥)均能有效促进水稻产量和降低稻米中Cd含量,其中叶面Fe肥增产效果最佳可增产27.27%,同时可减低糙米中Cd含量32.66%。(2)在轻度Cd污染盆栽条件下,喷施四种不同类型叶面Fe肥(Fe2+、Fe3+、Fe(Ⅱ)、Fe(Ⅲ))较CK相比可以提高水稻2.45%~13.14%的产量,提升效果最佳在中浓度Fe(Ⅱ)。喷施适量浓度的Fe(Ⅱ)和Fe(Ⅲ)可以提升水稻叶中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作用率,还能降低叶片中胞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同时可以显着增加水稻叶片中POD、SOD和CAT含量,且增加效果明显优于Fe2+和Fe3+,但过量喷施可能会导致叶片中MDA含量上升。喷施四种叶面Fe肥可以显着提升叶、谷壳和糙米中Fe含量,但在茎中和根中提升效果不明显。喷施四种叶面Fe肥均能有效降低叶中Cd含量,但只有在中高浓度喷施下才能有效降低糙米和谷壳中Cd含量,最高可降低糙米中29.03%Cd含量。本研究为大田推广试验提供依据。(3)在中度污染的大田条件下验证盆栽试验,喷施四种不同类型叶面Fe肥可以提高水稻0.99%~9.68%产量。喷施适量浓度的Fe(Ⅱ)和Fe(Ⅲ)可以提升大田中水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作用率和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大田喷施叶面Fe肥对水稻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没有明显影响。这与前期盆栽试验结果相类似。喷施中高浓度的Fe(Ⅱ)和Fe(Ⅲ)可以显着提升水稻叶片中POD、CAT含量,同时降低MDA含量。在大田中喷施叶面Fe肥对水稻叶片中SOD活性影响不大。喷施中高浓度Fe(Ⅱ)和高浓度Fe(Ⅲ)可以明显增加水稻糙米、谷壳、叶和茎中Fe含量,但在根中提升Fe效果不明显。喷施高浓度Fe2+、Fe(Ⅲ)和中浓度Fe(Ⅱ)可以显着降低谷壳、叶和茎中Cd含量。喷施四种叶面Fe肥对稻米中Cd含量虽有降低趋势但没有显着降低效果,最高可降低糙米中12.90%含量,其总体效果不及盆栽试验,故建议与其他阻控水稻吸收Cd的措施相结合。

何秀娟[10](2019)在《CSN、CPPU及BR复配叶面营养对羊草幼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草(Lemymus chinensis(Trin.))是一种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的多年生牧草,对畜牧业的发展及草原生产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叶面肥相比传统肥料,是一种能显着提高肥效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使用有可能会产生相互促进的效果。油菜素内酯(BR)、复硝酚钠(CSN)和氯吡脲(CPPU)是三种生物活性很强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本试验采用盆栽的方式,将上述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氮磷钾叶面营养喷施羊草幼苗,研究其对羊草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配比方案,探讨其生理机制,为羊草的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经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喷施后,羊草的鲜重、干重、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含N量、含K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4种抗氧化酶活性较CK(喷蒸馏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综合分析表明,均为处理(尿素3%+磷酸二氢钾2%+复硝酚钠10 mg/L+氯吡脲0.5 mg/L)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达到显着性差异;但羊草株高较CK差异不显着,植株含P量与CK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综上所述,复配喷施CSN+CPPU与NPK叶面营养能有效促进羊草的生长,提升羊草的品质及产量。其中,尿素3%+磷酸二氢钾2%+复硝酚钠10 mg/L+氯吡脲0.5 mg/L处理为10种处理中的最佳方案。2.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复配喷施适当浓度的BR与氮磷钾叶面营养对羊草的株高、干鲜重、光合色素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正交极差分析,发现BR是影响羊草株高、游离氨基酸及K含量的主要因素,尿素是影响羊草干鲜重、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含N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主要因素,磷酸二氢钾是影响羊草根系活力、含P量、酸性磷酸酶(ACP)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主要因素。综合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从不同指标角度分别确定最佳配比:从形态指标分析,选择尿素1%,磷酸二氢钾0.5%或1%,BR 0.1mg/L;从光合色素含量分析,由于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1、2、3水平间无显着性差异,所以选择各因素水平为尿素0%或1%或2%,磷酸二氢钾0%或0.5%或1%,BR 0.01mg/L或0.1mg/L;从渗透调节物质分析,选择各因素最佳水平为尿素2%,磷酸二氢钾1%,BR 1mg/L;从氮磷钾元素积累来看,选择尿素1%或2%或3%,磷酸二氢钾1%或2%,BR 1mg/L;从NR、ACP和MDH活性分析,选择尿素2%,磷酸二氢钾1%,BR 1mg/L。综合分析结果表明:BR复配NPK叶面营养能有效促进羊草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且BR与NPK复配对羊草的生长发育具有协同作用。正交结果分析,综合考虑各形态及生理指标,选择最佳浓度配比为尿素1%2%,磷酸二氢钾1%,BR 0.1mg/L1mg/L。

二、大豆叶面肥增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叶面肥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甜菜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2.2 叶面肥的研究进展
        1.2.3 植物生长物质对作物生长的研究
        1.2.4 硼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5 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及浓度筛选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栽培管理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甜菜叶丛期叶面喷锌、硼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栽培管理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甜菜叶丛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产质量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栽培管理
        2.3.3 试验设计
        2.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植物生长物质的种类及浓度筛选研究
    3.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1.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处理后对甜菜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
        3.1.2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的影响
        3.1.4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3.1.5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的影响
    3.2 烯效唑、亚精胺调控甜菜叶丛生长的研究
        3.2.1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片数、株高的影响
        3.2.2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烯效唑、亚精胺对甜菜叶丛期干物质积累、根冠比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烯效唑、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3.2.5 烯效唑、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
    3.3 增甘膦、亚精胺对块根糖分积累期增糖效应的研究
        3.3.1 增甘膦、亚精胺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2 增甘膦、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根长、根围的影响
        3.3.3 增甘膦、亚精胺对收获时甜菜产量、含糖率及产糖量的影响
    3.4 不同喷施时期对甜菜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3.5 讨论
        3.5.1 油菜素内酯、亚精胺对甜菜苗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5.2 烯效唑、亚精胺调控甜菜叶丛生长的研究
        3.5.3 增甘膦、亚精胺对块根糖分积累期增糖效应的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叶丛期叶面喷锌、硼对甜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株高、叶柄长度和叶片数的影响
    4.2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光合性能的影响
    4.3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CA活性的影响
    4.4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5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根长和根围的影响
    4.6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GOGAT、GS和 NR活性的影响
    4.7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块根转化酶、SS和SPS的影响
    4.8 叶丛期叶面喷施锌和硼对产量、含糖率的影响
    4.9 讨论
    4.10 小结
第五章 叶丛期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甜菜产质量的影响
    5.1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株高、叶柄长度的影响
    5.2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5.3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叶绿素含量和CA活性的影响
    5.4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5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块根GOGAT、GS、NR的影响
    5.6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叶丛期块根SS、SPS、Inv的影响
    5.7 叶面喷施烯效唑和锌、硼复配对收获时根产量、含糖率的影响
    5.8 讨论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
        1.2.2 水肥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2.3 水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2.4 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研究区气象
        2.1.3 研究区土壤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水盐的测定
        2.3.2 枸杞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枸杞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微咸水微肥灌施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3.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3.2 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3.3 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4 微咸水与微肥灌施对枸杞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对枸杞株高的影响
        4.1.1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量的影响
        4.1.2 全生育期对枸杞株高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2 对枸杞地径的影响
        4.2.1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4.2.2 全生育期对枸杞地径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3 对枸杞新枝的影响
        4.3.1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量的影响
        4.3.2 全生育期对枸杞新枝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4 对枸杞冠幅的影响
        4.4.1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量的影响
        4.4.2 全生育期对枸杞冠幅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
    4.5 对枸杞生育期产量变化的影响
    4.6 对枸杞果实果形指数的影响
    4.7 对枸杞果实百粒重的影响
    4.8 小结与讨论
5 枸杞种植条件下微咸水-微肥优化灌施集成技术模式构建
    5.1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5.2 集成技术模式构建的边界因素
    5.3 集成技术模式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
        5.3.1 技术模式概述
        5.3.2 核心技术
        5.3.3 配套技术
    5.4 集成技术模式的建立
6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及评价
    6.1 集成技术模式的应用效果
        6.1.1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6.1.2 集成模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电导率变化的影响
        6.1.3 集成模式对枸杞生长变化的影响
        6.1.4 集成模式对枸杞产量变化的影响
    6.2 集成技术模式评价
        6.2.1 集成技术模式的社会效益评价
        6.2.2 集成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6.2.3 集成技术模式的环境效益评价
    6.3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0 激活蛋白的研究概括
        1.2.1 激活蛋白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1.2.2 激活蛋白对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
        1.2.3 激活蛋白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叶面喷肥对小麦籽粒参数的影响
        1.2.5 叶面喷肥对冬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1.2.6 激活蛋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基本苗与总茎数
        2.3.2 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叶面积指数(LAI)
        2.3.3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2.3.4 旗叶光合作用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6 旗叶面积的测定
        2.3.7 灌浆速率测定
        2.3.8 粒重增长的模型建立
        2.3.9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2.3.10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3.11 籽粒品质参数指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3.1.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茎(穗)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3.1.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的影响
    3.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3.2.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前后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3.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3.3.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面积的影响
        3.3.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3.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荧光特性的影响
    3.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3.4.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千粒重增长过程的影响
        3.4.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模型参数的影响
        3.4.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4.5 VDAL激活蛋白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5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氮量积累转运的影响
        3.5.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
        3.5.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期氮素积累和分配比例的影响
        3.5.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和分配比例的影响
        3.5.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后氮素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3.6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6.1 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参数的影响
        3.6.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粉制仪参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4.2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光合的影响
    4.3 关于叶面喷施对冬小麦氮素转运的影响
    4.4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稿件录用通知单
附件

(4)硅调控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硅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2.2 硅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调控
        1.2.3 氮的吸收转运和再分配
        1.2.4 氮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的调控
        1.2.5 硅对氮素的调控
    1.3 前人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
        1.4.1 硅调控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1.4.2 硅调控对春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1.4.3 硅调控对春玉米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1.4.4 硅对垦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2.2 田间采样及调查试验方案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硅调控对春玉米产量构成及冠层结构的影响
    3.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产量及穗部构成的影响
        3.1.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3.1.2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穗部构成的影响
        3.1.3 产量与穗部形状的相关性
    3.2 硅调控对春玉米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3.2.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光能利用的影响
        3.2.3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3.2.4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透光率的影响
        3.2.5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6 产量对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产量及其构成
        3.3.2 冠层结构
    3.4 小结
第四章 硅调控春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4.1 硅调控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4.1.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2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4.1.3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4.1.4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2 硅调控对春玉米氮素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4.2.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4.2.2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氮素分配的影响
        4.2.3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氮素转运的影响
        4.2.4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2.5 施硅方式和施氮量对春玉米氮代谢的影响
        4.2.6 施硅对氮素积累的综合分析
    4.3 讨论
        4.3.1 碳代谢
        4.3.2 氮代谢
    4.4 小结
第五章 硅调控对春玉米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1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倒伏率和推倒强度的影响
    5.2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3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立秆特性的影响
    5.4 施硅处理对春玉米第三节间长和硅含量的影响
    5.5 土壤中硅的含量
    5.6 植株内硅的含量
    5.7 施硅对倒伏性能综合分析
    5.8 讨论
        5.8.1 倒伏
        5.8.2 硅在植物中的分布
        5.8.3 土壤硅含量
    5.9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热风概述
        1.2.2 干热风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冬小麦干热风灾害防控研究
        1.2.4 化学调控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干热风灾害田间模拟试验
        2.2.2 干热风调控制剂田间筛选试验
        2.2.3 干热风调控制剂模拟棚筛选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试验田田间小气候的观测
        2.3.2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测定
        2.3.3 离体叶片失水速率(RWL)的测定
        2.3.4 叶面积指数(LAI)的测定
        2.3.5 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的测定
        2.3.6 旗叶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的测定
        2.3.7 穗粒位粒重的测定
        2.3.8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3.9 籽粒灌浆进程的测定
        2.3.10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基于干热风灾害的田间模拟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测定项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的影响
        3.3.2 干热风对冬小麦旗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3 干热风对冬小麦穗粒位粒重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田间的干热风调控制剂研究
    4.1 试验方法
    4.2 测定项目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冬小麦花后田间小气候的日变化
        4.3.2 不同制剂对花后冬小麦叶片持绿能力的影响
        4.3.3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旗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4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3.5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4.3.6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拟棚的干热风调控制剂研究
    5.1 试验方法
    5.2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灌浆期模拟后棚内田间小气候的日变化
        5.3.2 不同制剂对花后冬小麦叶片持绿能力的影响
        5.3.3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旗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3.4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5.3.5 不同制剂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综合讨论
        6.1.1 干热风胁迫对冬小麦旗叶生理和穗粒位粒重的影响
        6.1.2 不同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固氮蓝藻和叶面肥对水稻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肥料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1.2.2 固氮蓝藻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1.2.3 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肥料下水稻秧苗素质的试验设计
        2.2.2 不同肥料在两种插秧密度下产量品质的试验设计
        2.2.3 两种肥料下产量品质及抗倒性效果的试验设计
    2.3 秧田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秧苗形态的测定
        2.3.2 根系形态的测定
    2.4 本田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分蘖动态及SPAD值的调查
        2.4.2 叶面积及地上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2.4.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4 茎秆抗折力的测定
        2.4.5 产量测定
        2.4.6 品质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肥料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1.1 二叶一心期株高和茎基宽的比较
        3.1.2 二叶一心期干物重及根冠比的比较
        3.1.3 二叶一心期根部性状的比较
        3.1.4 三叶一心期株高和茎基宽的比较
        3.1.5 三叶一心期干物重及根冠比的比较
        3.1.6 三叶一心期根部性状的比较
    3.2 不同肥料在两种插秧密度下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3.2.1 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3.2.2 稻米品质的比较
    3.3 盆栽条件下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3.3.1 株高的动态变化
        3.3.2 茎蘖数的动态变化
        3.3.3 SPAD值的动态变化
        3.3.4 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比较
        3.3.5 抗倒伏及其相关性状的比较
        3.3.6 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3.3.7 稻米品质的比较
    3.4 小区条件下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3.4.1 株高的比较
        3.4.2 茎蘖动态的比较
        3.4.3 SPAD值的比较
        3.4.4 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的比较
        3.4.5 抗倒伏及其相关性状的比较
        3.4.6 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3.4.7 稻米品质的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肥料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肥料与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
    4.4 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不同肥料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5.2 不同肥料与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品质筛选的影响
    5.3 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抗倒性的影响
    5.4 固氮蓝藻和密高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2 水气耦合研究进展
        1.2.3 水热耦合研究进展
        1.2.4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进展
        1.2.5 叶面施肥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情况
    2.4 水文地质
    2.5 土壤情况
    2.6 经济情况
第三章 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枸杞物候期
        3.3.2 不同覆膜方式下枸杞根区温度变化情况
        3.3.3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理指标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枸杞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分析
        3.3.7 不同处理对枸杞灌溉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叶面施肥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实施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枸杞物候期分析
        4.3.2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理指标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肥和品种组合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实施
        5.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枸杞物候期
        5.3.2 不同处理对枸杞生长指标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枸杞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对枸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枸杞灌前、灌后土壤含水率分析
        5.3.6 不同处理对枸杞灌溉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水肥气热耦合对宁杞一号枸杞产量品质的影响
        6.1.2 叶面施肥对枸杞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1.3 水肥耦合对不同品种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 个人简介
    2. 从事的科研课题
    3. 发表论文

(8)不同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品种
        1.2.2 供试肥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1.4.2 产草量的测定
        1.4.3 营养指标的测定
        1.4.4 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株高和茎叶比的影响
    2.2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产草量的影响
    2.3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经济效益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株高和产草量的影响
    3.2 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9)不同类型叶面铁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镉对水稻的生长危害
    1.3 阻控水稻富集重金属的措施
        1.3.1 水稻富集重金属的来源
        1.3.2 阻控措施
    1.4 叶面肥技术
        1.4.1 水稻吸收的特点
        1.4.2 叶面肥的类型
        1.4.3 叶面肥的特点
        1.4.4 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作用
        1.4.5 影响叶面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效果因素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水稻叶镉与米镉含量的相关性及叶面肥阻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外随机采样试验
        2.1.2 叶面肥阻控试验
        2.1.3 样品分析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水稻植株中各个部位镉含量
        2.2.2 水稻不同叶中镉含量与水稻籽粒中镉含量的关系
        2.2.3 叶面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4 叶面肥对水稻根、茎和叶中Cd含量的影响
        2.2.5 叶面肥对水稻稻米中Cd含量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设计方案
        3.1.3 植物、土壤样品测定
        3.1.4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2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影响
        3.2.3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叶中酶的影响
        3.2.5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植株中铁含量的影响
        3.2.6 轻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植株中镉含量的影响
        3.2.7 轻度镉污染区水稻植株中铁含量与镉含量关系图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方案
        4.1.3 植物、土壤样品测定
        4.1.4 光合作用和叶绿素的测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2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叶面铁肥对水稻叶片中叶绿素的影响
        4.2.3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不同类型叶面铁肥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4.2.4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不同类型叶面铁肥对水稻叶中酶的影响
        4.2.5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不同类型叶面铁肥对水稻中铁含量的影响
        4.2.6 中度镉污染区四种不同类型叶面铁肥对水稻中镉含量的影响
        4.2.7 中度镉污染区水稻植株中铁含量的与镉含量关系图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CSN、CPPU及BR复配叶面营养对羊草幼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羊草的概况
        1.1.1 羊草的植物学特征
        1.1.2 羊草的分布及生长特性
        1.1.3 羊草在生产中的价值
        1.1.4 羊草的研究现状
    1.2 叶面肥的应用进展
    1.3 复硝酚钠与氯吡脲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1.3.1 复硝酚钠对植物的作用及应用
        1.3.2 氯吡脲对植物的作用及应用
    1.4 BR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应用
第2章 引言
    2.1 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CSN和 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的影响
        3.3.2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光合色素的影响
        3.3.3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4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叶片N,P,K含量的影响
        3.3.5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抗氧化酶的影响
        3.3.6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的影响
        4.3.2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光合色素的影响
        4.3.3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根系活力、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4.3.4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叶片N,P,K含量的影响
        4.3.5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NR、ACP、MDH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CSN+CPPU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5.1.2 BR复配NPK叶面营养对羊草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四、大豆叶面肥增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生长物质和锌、硼对塔额垦区甜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陈英花.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微咸水微肥灌施及配套措施对枸杞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吕欣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黄琴.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硅调控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抗倒性能的影响[D]. 刘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5]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与机理研究[D]. 吴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6]固氮蓝藻和叶面肥对水稻生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赵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7]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朱和. 宁夏大学, 2020(03)
  • [8]不同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益比较[J]. 李丹丹,巩皓,刘国富,闫得朋,袁玉莹,肖知新,白珍建,崔国文. 草地学报, 2019(06)
  • [9]不同类型叶面铁肥阻控水稻富集镉的研究[D]. 邓思涵.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10]CSN、CPPU及BR复配叶面营养对羊草幼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研究[D]. 何秀娟.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豆叶面肥的增产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