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璐,张月琴,余晓菲,蔡瑞珍[1](2021)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对角膜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穿孔患者14例14眼,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中取自体角膜基质片填垫于角膜穿孔处。分别于术后第1、7、14天,第1、3、6、9、12个月记录患者视力、眼压、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感染是否复发、角膜植片及前房情况;术后第1、6、12个月行眼前节OCT检查,查看角膜植床植片层间结构及前房与虹膜结构。根据术后1年的随访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4 d,平均(3.01±0.59)d。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前房形成良好,无双前房出现。角膜植片与植床贴服良好,植片轻度水肿。术后2周,无角膜感染溃疡复发,14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前房形成良好。术后3个月,角膜移植片透明,眼前节OCT示角膜植床植片层间贴附良好,前房情况稳定。术后1年,9眼最佳矫正视力≥0.3,所有患者视力显着提高,术后未见难治性青光眼出现。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填垫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角膜穿孔。
刘艳[2](2012)在《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I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初步判断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方法 将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42只,体重1.8-2.2k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MMC对照组;D组:有效组份1组;E组:有效组份2组;F组:有效组份3组;G组:有效组份4组。将B、C、D、E、F、G六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测量眼压,观察滤过泡形成情况;检查术口愈合及眼部一般情况。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术眼滤过道全层组织,HE染色后观察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及成纤维细胞个数,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滤过泡区域Tenon囊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C、E组眼压回升缓慢,第4周时眼压仍为最小,该两组眼压值与A、B、D、F、G组眼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E组术后都能维持有效滤过泡,B组滤过泡在术后两周内基本都变为无功能滤过泡或滤过泡消失,D、F、G组在术后第4周都有部分滤过泡存在。成纤维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除D组与F组间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意义。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除C组与E组、B组与G组、F组与G组组间胶原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一般情况及第4周标本光镜观察,MMC组有一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各有效组份组眼部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病变。结论(1)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术后眼压异常回升,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在正常兔眼上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可成功建立滤过性手术模型。(3)青光安有效组份2和MMC都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4)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 口服给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优于MMC。可能成为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全新安全药物。
张馨,郝小波[3](2011)在《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压升高而致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视野缺损,最终导致失明的眼病。该病病因不明,其主要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但房角却始终是开放的。组织学检查提示小梁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内皮细胞脱落
刘娅利,陈晓明[4](2006)在《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历史和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从19世纪的水蛭吸血到今天的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型术,青光眼治疗在方法学上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迁。随着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不断有更安全、更有效的新抗青光眼手术被设计和应用。然而,回顾一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对青光眼的进一步研究可能带来启发和思考。
焦健,王家顺,夏琳杰[5](2001)在《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黎季松[6](1998)在《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文中提出报告1990~1996年在实施抗青光眼手术的126例中,经门诊随访检查,发现有7例眼压未能得到控制,占5%。7例眼压均在3.25kPa以上,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作巩膜瓣层下小梁切除术5例,虹膜嵌顿术1例,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1例。经前房角镜等检查,发现滤口粘连3例,有滤口但滤过泡瘢痕形成2例,晶体阻塞,虹膜周切口膜形成2例。引起手术失败的原因有:手术时机掌握不当,手术操作粗糙,创面易出血,烧灼止血过多,手术切口不合理,手术损伤虹膜、晶体等。并提出了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后的处理及今后手术问题的对策:①早期手术失败病例用5-Fu球结膜下注射加眼球按摩术;②巩膜瓣松解加眼球按摩术;③白内障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7例通过上述处理后眼压下降至正常。并提出了青光眼术后要合理运用散瞳剂,使瞳孔处在活动状态,使用皮质类固醇以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开展显微手术等。
郑蓥蓥,张玉秋,王晓蕾,孙兴怀[7](2020)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长期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于我院行P50型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的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209例(283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组13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组12眼、发育性青光眼(DG)组94眼、继发性青光眼(SG)组42眼,比较了手术成功率,术后眼压、视力,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及并发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7±10.7)个月。术后36个月,POAG组的完全成功率(68.8%)明显高于PACG组(40.0%)和SG组(47.6%),DG组的完全成功率(65.1%)明显高于SG组(47.6%),以上P值均<0.05。各组青光眼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不同随访时间各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视力均在术后1周明显下降(P<0.05),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SG组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1.05±1.13)明显高于POAG组(0.51±1.22)、PACG组(0.83±0.84)及DG组(0.63±0.90),P值均<0.05。SG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48%)高于POAG组(15.56%)和DG组(21.28%),P值均<0.05。结论 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POAG和DG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PACG和SG的治疗则需根据临床情况谨慎选择。
田春柳[8](2020)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伴有瞳孔异常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伴有虹膜破损、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包括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568岁,平均(43.75±12.27)岁。所有患者均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转化为LogMAR)、眼压、瞳孔直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以及视功能问卷得分的差异,观察手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运用SPSS25.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指标术前以及术后的对比观察,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之间的检验运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平均UCVA为1.82±0.84,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8±0.17、0.63±0.21、0.53±0.19、0.49±0.19、0.48±0.19,和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7,P<0.05),术后1周及1月之间的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为0.39±0.23,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1±0.20、0.54±0.23、0.43±0.19、0.41±0.20、0.38±0.18;术前与术后3天、1周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月、3月、6月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的增长BCVA有所恢复,术后1周与1月间的BC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平均为(15.19±2.92)mmHg,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2±3.89)mmHg、(15.80±4.91)mmHg、(14.38±2.02)mmHg、(14.26±2.10)mmHg、(14.29±1.85)mmHg,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瞳孔直径(6.52±0.62)mm,术后为(3.63±0.32)mm,二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瞳孔最长径和最短径的差值平均为(1.45±1.55)mm,术后(0.67±0.4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患者的瞳孔居中呈近圆,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积。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为(241.00±39.30)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250.94±47.74)μm、(267.94±53.36)μm、(257.06±48.66)μm、(252.69±47.38)μm,术后CRT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为(287.56±62.38)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302.75±59.98)μm、(305.81±61.89)μm、(304.75±62.13)μm、(302.69±61.37)μ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畏光、羞明症状缓解,对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调查,除了眼部不适和色觉两项在手术前后的得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术后子量表评估得分均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术中1例出现前房少量出血,经止血操作后出血停止;术后3例眼压高,经降眼压眼药水点眼或临床观察之后得到恢复;1例出现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还能够最大程度恢复眼前节形态,消除畏光、眩光等症状,进而满足患者对提高视觉质量的追求。
安良宝[9](2020)在《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两种不同术式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术的疗效,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选择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方式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进行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9例(40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A、B两组,A组18例(19眼)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B组21例(21眼)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以上患者手术均由该医院同一位手术医生完成。收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 24.0软件对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眼压异常、玻璃体积血与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记录缝线暴露、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再脱位、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晚期并发症。结果:1.A组手术时间34.3±7.4min、B组22.7±8.0min,A、B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2.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5±0.24,B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7±0.26,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861,P>0.05)。术后1周A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48±0.17,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6±0.14,A、B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P<0.05)。术后6个月A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log MAR0.25±0.15,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24±0.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53,P>0.05)。得出B组术式较A组术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提升视力更快,长期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恢复相当。3.A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80±332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6±31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972,P>0.05),术后6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14±321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75±29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843,P>0.05)。得出两组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数减少相当。4.眼压:收集患者术后1天,1周及3个月眼压数值;术后1天A组1例低眼压,予以包扎术眼,安静休息,1周后恢复正常;术后1天A组有2例高眼压,B组有1例高眼压,但均未超过30mmhg,予以2%美开朗滴眼液,日2次滴术眼,术后1周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术后3个月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5.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A组角膜水肿1例(5.3%),高眼压2例(10.5%),低眼压1例(5.3%),玻璃体积血1例(5.3%),;B组高眼压1例(4.8%),玻璃体积血2例(9.5%)。晚期并发症:A组缝线暴露5例(26.3%),人工晶体脱位1例(5.3%),网膜脱离1例(5.3%),黄斑水肿1例(5.3%),虹膜夹持1例(5.3%);B组黄斑水肿1例(4.8%),虹膜夹持1例(4.8%),随访观察中。A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6.3%,B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4.3%;A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1.1%,B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5%;因只有A组手术方式术中需悬吊缝线,所以A组晚期缝线暴露并发症未作为两组比较内容。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B组低于A组,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悬吊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均能显着提高和改善缺少有效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两种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均可作为此类手术的选择。2.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是近年人工晶体悬吊固定的新技术,手术用时短,术后视力提升恢复迅速,规避了传统和既往改良悬吊手术中缝线相关并发症,其他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同时手术所用耗材少,患者花费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选病例数有限,缺乏大样本对照;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的长期稳定性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王雪琼,李军,黎卫平[10](2017)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由于眼内压升高从而引起视乳头损害以及视野缺损的一种眼部常见疾病。降低眼内压仍然是其基础的治疗,在降低眼内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于视神经功能的保护以及其他治疗处理。本文对POAG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二、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和手术器械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方法 |
2.4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 |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6 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检查 |
2.7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2.8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结果 |
1.1 眼压 |
1.2 滤过泡形成情况 |
1.3 术口愈合情况及前房深浅炎性反应 |
2 滤过性手术术后标本的光镜观察 |
2.1 正常对照组(A组) |
2.2 手术对照组(B组) |
2.3 MMC对照组(C组) |
2.4 组份1治疗组(D组) |
2.5 组份2治疗组(E组) |
2.6 组份3治疗组(F组) |
2.7 组份4治疗组(G组) |
3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4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滤过道瘢痕形成情况与手术成败 |
2 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与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关系 |
3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青光安组份对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影响 |
5 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梁切除术 |
1.2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 |
1.3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 |
1.4 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虹膜嵌顿术 |
2 深层巩膜咬切术或灼瘘术 |
3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
4 结语 |
(4)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历史和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青光眼手术的发展史 |
2 抗青光眼手术的现状 |
2.1 解除瞳孔阻滞的手术 |
2.2 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 |
2.3 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滤过性手术) |
2.4 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
3 展望 |
(5)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
1.本组32例 (32只眼) , 均系住院青光眼患者。 |
2.手术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7)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长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手术成功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手术成功率 |
2.3 眼压及抗青光眼药物 |
2.4 视力 |
2.5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8)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主要设备和药品 |
2.1 主要设备 |
2.2 主要药品 |
3 方法 |
3.1 术前检查及准备 |
3.2 手术步骤 |
3.3 术后处理 |
3.4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裸眼视力(UCVA) |
2 最佳矫正视力(BCVA) |
3 眼压 |
4 瞳孔直径 |
5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
6 自觉症状和视功能问卷 |
7 并发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术前检查 |
三、手术方法 |
四、术后检查数据收录采集 |
五、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定义 |
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
三、青光眼引流装置 |
1.历史及简介 |
2.青光眼引流装置分类 |
四、现状及前景 |
四、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对角膜穿孔的临床应用价值[J]. 王璐璐,张月琴,余晓菲,蔡瑞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02)
- [2]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D]. 刘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5)
- [3]开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 张馨,郝小波.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01)
- [4]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历史和现状[J]. 刘娅利,陈晓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06(06)
- [5]板层下周边虹膜切除并嵌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J]. 焦健,王家顺,夏琳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01(06)
- [6]抗青光眼手术失败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 黎季松.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8(01)
- [7]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长期临床观察[J]. 郑蓥蓥,张玉秋,王晓蕾,孙兴怀.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0(04)
- [8]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D]. 田春柳. 青岛大学, 2020(01)
- [9]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D]. 安良宝.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现状[J]. 王雪琼,李军,黎卫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