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储存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影响

样品储存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影响

一、试样的放置时间对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秀云,张敏[1](2021)在《几种蔬菜不同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研究》文中指出针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采用GB5009.33—2010盐酸奈乙二胺法测定了福州市民经常食用的豆芽、上海青等五种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五种蔬菜热烫水煮后,亚硝酸盐含量均下降,其中快白、豆芽降低显着,分别下降了72.1%、63.0%,其次是油麦下降42.9%、韭菜下降了36.4%,最少的是上海青,下降了14.3%;两种状态下的蔬菜在常温和低温下存放24小时内的亚硝酸盐含量均呈现起伏波动变化,波动范围在0.39~3.87mg/kg之间,其变化趋势是上升的,但含量均在安全食用范围内。

高文静[2](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酸菜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与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酸菜是以白菜等为原料,通过益生菌发酵而成的一类发酵蔬菜,口感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然而,酸菜会出现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若过量摄入,可引发多种癌症。本实验以鄂尔多斯地区市售酸菜为检测对象,测定其中亚硝酸盐含量,同时对酸菜的发酵过程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添加常见的辛辣调味品及维生素C,研究其对亚硝酸盐含量的降低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对按照地理位置采样获得的15家销售点的45份市售酸菜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为20.90±0.04mg/kg,高于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20mg/kg的限量规定;其中,最高含量为26.71±0.03mg/kg,最低含量为15.95±0.14mg/kg;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样品为27份,占比60.0%。(2)以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检测指标,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首先在确定最佳发酵菌种为乳酸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酸杆菌:鼠李糖乳杆菌=1:1:1)的基础上,对接种量、食盐浓度、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实验;然后选择具有显着影响的食盐浓度、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及初始pH进行四因素三水平L9(34)的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乳酸菌接种量为1.5g/500g、发酵时间为26天、食盐浓度为9.0%、发酵温度为25℃、初始pH为6.0。在该条件下,酸菜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为5.12mg/kg,较优化前(6.21mg/kg)降低17.6%。(3)在最优发酵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分别添加葱、姜、蒜、维生素C及茶多酚,研究不同辛辣调味品及维生素C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确定葱、姜、蒜、维生素C及茶多酚对亚硝酸盐含量的抑制作用最优添加量的基础上,通过将葱、姜、蒜各自最优添加量的一半分别与维生素C和茶多酚进行1:1比例复配。结果表明,复配添加对亚硝酸盐含量的抑制作用更强,其中大蒜与维生素C的组合以及大蒜与茶多酚的组合均表现出优于其余两种组合的效果,亚硝酸盐含量的检出量分别为2.81mg/kg和1.72mg/kg。证明通过添加调味料与抗氧化剂的复配可以更好的抑制亚硝酸盐的产生。

郑连姬[3](2020)在《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食品安全包含了食品的卫生安全和消费健康安全。近年来,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营养平衡失调产生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食物中油脂含量高,特别是其脂肪酸组成不合理,是重要诱因。重庆麻辣火锅,为重庆特色餐饮方式,已风靡全球。重庆麻辣火锅底料(简称火锅底料,下同)由过量的动物性脂肪(牛油为主)、辣椒、花椒、姜、蒜等经高温炒制、熬制而成。作为一种重庆特色调味食品,火锅底料现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并远销国内外,不仅仅应用于火锅,家庭烹饪炒菜、调味也广为使用。渝菜味型也是脱胎于麻辣火锅风味。火锅底料历年来曾出现过卫生安全性问题,如―毒毛肚、工业色素、工业石蜡、火锅老油‖等;火锅食用时,火锅底料经长时间、反复高温加热,其中的危害因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会发生何种变化;在火锅煮制过程中,会不断加入蔬菜、肉品、海鲜等,是否会引起亚硝酸盐、硝酸盐、胆固醇的超标;以上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系统研究,随着火锅底料走向世界,对其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会更为严格。火锅底料含有大量动物性脂肪、辣椒、花椒等麻辣刺激性物质,食用火锅易引起消费者胃肠道不适,出现滑肠、腹痛等症状,可能导致直肠炎、结肠炎等消化道疾病。如何确保食客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没有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保证食用火锅对身体健康安全,课题组创新性将安全的食材配方,创制的魔芋桑叶复配粉(简称复配粉,下同),对消除食用火锅引起的肠胃不适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为保证重庆火锅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全面、系统研究了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和消费健康安全性及干预作用效果机理。首先,通过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检测、暴露风险评估及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评价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从重庆企业和火锅餐饮店采集100组不同的火锅底料,采用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火锅底料中的危害因子:7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铅、砷、汞、镉、铬及过量时对人体带来危害的金属元素锌、锰、铁、铜)、酸价、过氧化值、亚硝酸盐、丙二醛、苯并(a)芘、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进行检测,采用蒙特·卡罗(Monet Carlo)模拟技术对以上危害因子进行暴露风险评估。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的煮制时间、反复煮制次数对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硝酸盐、极性组分、反式脂肪酸、胆固醇等危害因子的含量变化进行了检测。其次,基于以上卫生安全性,以灌胃火锅底料的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灌胃不同剂量复配粉,评价火锅底料对胃肠道健康安全性及复配粉的干预机理。采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不同分组小鼠血脂和肝脂水平,以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HE染色法制备肝脏及盲肠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描述不同分组小鼠组织切片的病理状态。无菌条件采集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盲肠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最后,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基于PPAR和AMPK/SREBPs信号通路,验证复配粉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因火锅底料引起的胃肠不适的分子机理。主要包括分析脂蛋白脂酶(LPL)、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肝X受体α(LXR-α)、CCAT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等m RNA及蛋白的基因表达。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火锅底料标准的修改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为指导消费者对重庆麻辣火锅有更好的健康消费体验提供保障,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火锅底料的卫生安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火锅底料、复配粉主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水分、灰分、蛋白质、钠、碳水化合物、胆固醇含量分别为6.5 g/100g、10.8 g/100g、9.4 g/100g、3.39×103 mg/100g、9.0 g/100g、62.6 mg/100g。脂肪含量为64.3 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60 g)的1.07倍。总能量为2691 k J/100g,其中2379 k J/100g由脂肪提供,占总能量88%,超过每日膳食中脂肪提供能量比例不宜超过总能量30%的规定。49种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UFA)、反式脂肪酸(TFA)占总脂肪酸的比例分别为61.847%、35.017%、3.9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分别占总UFA的比例为31.791%、3.227%。火锅底料中钠含量为3.4×103 mg/100g,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0×103 mg)的1.7倍。火锅底料中花椒麻味物质含量为457.3 mg/kg,辣椒素含量为129.0 mg/kg。复配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钠、碳水化合物、能量分别为5.8 g/100g、0.2 g/100g、0.8 g/100g、0 g/100g、0 mg/100g、57.6 g/100g、134.1 k J/100g。膳食纤维含量为35.5 g/100g,超过每日营养素参考值(25 g)的1.42倍。2)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首先,建立了一种可以同时测定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高效、快速、准确的氧化铝柱-高压液相色谱法。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一次性采用乙醇和正己烷:丙酮(v/v 9:1)混合溶液分步提取,经氧化铝柱净化后,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高压液相色谱仪,分时间段变波长(07 min 440 nm;79 min 548nm;913 min 480 nm;1320 min 520 nm)条件下,以0.02 mol/L乙酸铵(p H=4.0)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外标法定量。然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铅、极性组分、苯并(a)芘不合格率为1%,酸价不合格率为18%,砷、过氧化值、丙二醛、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规定。最后,基于100组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的测定数据,建立危害因子暴露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重庆居民砷、汞、铜、锌、锰、亚硝酸盐、反式脂肪酸、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风险的概率为0%;铅、镉、铬、铁、过氧化值、丙二醛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小于10%。酸价、极性组分、苯并(a)芘对重庆居民带来危害风险的概率大于10%。3)研究火锅底料反复加热和长时间煮制菜肴过程对危害因子的影响。火锅汤料是由油、水和粉末、固态物质构成的复杂油水混合体系,汤料含有的成分会随着烫煮的菜品一起进入消费者体内。结果表明,模拟食用火锅前后火锅汤料中硝酸盐、极性组分、胆固醇含量显着增加(p<0.05),亚硝酸盐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火锅汤料中亚硝酸盐、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火锅底料反复煮制5次(1次=5 h),火锅汤料中极性组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4)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以60只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火锅底料模型组(Model control group,MC)、复配粉高(High dose group,HD)、中(Medium dose group,MD)、低(Low dose group,LD)剂量组。除BC组,其余分组小鼠分别灌胃0.1 m L/10g重庆火锅底料(Chongqing hotpot seasoning,CHS),30 min后,所有受试物组灌胃复配粉(灌胃剂量为364、182、91 mg/kg),连续灌胃4 w。试验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AST、ALT、AKP、INF-γ、IL-1β、IL-6水平显着升高(p<0.05),IL-10、IL-4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HDL-C与LDL-C的比值显着降低(p<0.05)。MC组肝板排列尚规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伴肝细胞点灶坏死,盲肠组织肠腺排列稀疏不规整,上皮细胞脱落、完整性破坏、黏膜层变薄,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有炎性细胞浸润。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导致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肝损伤和肠道炎症反应的发生。与MC组相比,HD组血清及肝脏组织中T-CHO、TG、LDL-C、AST、ALT、AKP、INF-γ、IL-1β、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NF-α、IL-10水平有下降趋势,IL-4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肝脏、盲肠组织形态接近于BC组。说明复配粉的干预可改善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预防肝损伤及肠道炎症反应。5)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盲肠内容物中微生物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肠道微生物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总共注释到10门,21纲,32目,62科和160属的细菌。试验中测定的OTU分属于以下10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螺旋菌门(spirochaetae)、saccharibacteria、蓝细菌(cyanobacteria)及软壁菌门(tenericutes)。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所有样本中均属于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之和均大于80%。与BC组相比,MC组小鼠肠道菌群OTU数低,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F/B)高,乳杆菌目含量降低,肠杆菌目含量升高,与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相对较少、脂肪转运和代谢相关微生物相对较多,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降低。说明火锅底料的摄入降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结构多样性、减少肠道代谢产物SCFA含量。与MC组相比,HD组OUT数显着增加,盲肠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升高,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总SCFA含量显着增加(p<0.05),丁酸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仍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的机理。6)复配粉对饲喂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MC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火锅底料的饲喂,导致小鼠肝脏中与脂肪分解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与脂肪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MC组相比,HD组LPL、CPT1、CYP7A1、PPAR-α、AMPK-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LXR-α、C/EBP-α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PAR-γ表达水平不显着(p>0.05),但有下降趋势。说明复配粉可促进调节生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的分解,进一步通过分子机理,验证复配粉通过干预肠道微生态改善火锅底料小鼠机体脂代谢紊乱及肠道炎症。

吴文彬,谢磊磊,李理,彭莉[4](2020)在《昆明呈贡新鲜及加工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检测昆明市呈贡地区种植的青菜、花菜、番茄、四季豆、萝卜5种具有代表性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 5种蔬菜含量排序为:青菜>萝卜>番茄>四季豆>花菜。花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低(0.232 mg/kg),青菜中亚硝酸盐最高(1.09 mg/kg),样本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国家食品卫生标准4mg/kg范围内。室温25℃保存下的蔬菜,青菜、番茄、四季豆等蔬菜都会在72或96 h内出现亚硝酸盐高峰;但低温4℃保存下的蔬菜,低温能延缓亚硝酸盐峰值出现;蔬菜加工过程中煮制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影响不大;根茎、果实类的煮熟蔬菜在低温密封保存过程中72 h均未超标,但考虑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和微生物的存在,叶菜放置不易超过24 h,其余蔬菜放置不易超过48 h。

靖玉[5](2020)在《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亚硝酸盐毒性和致病性的深入研究,水中亚硝酸盐的脱除和检测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第一部分将聚乙烯醇(PVA)与壳聚糖(CS)进行共混,得到壳聚糖聚乙烯醇混合凝胶,再利用超支化吉米奇季铵盐与其交联制备出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QCPC)。实验考察了QCPC的结构、形貌、机械性能和溶胀性能;研究了QCPC对水体环境中亚硝酸钠(NaNO2)的吸附性能,并从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QCPC对NaNO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在288K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200.00mg/g。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QCPC脱除NaNO2的最佳条件:吸附时间15h、投加量0.8g/L、pH=8、温度25℃。QCPC重复使用3次后,NaNO2的脱除效果能达到70%以上。本研究第二部分以QCPC为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的结合相,构建QCPC-DGT装置,用于富集检测水体中的NO2-。在25°C时,NO2-的扩散系数Dcell=(2.94±0.32)×10-6cm2·s-1(n=3)。用0.05mol/L NaOH作为结合相凝胶吸附NO2-的洗脱剂,洗脱效率达到78.53%。QCPC-DGT对NO2-的累积在离子强度(0.0010.1mol/L NaCl)和pH(411)范围内没有显着性差异。QCPC-DGT对NO2-有效吸附容量可达72.18μg/cm2。实验结果表明,QCPC-DGT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相结合可用于水体环境中NO2-的原位采集和测量。

陈明,江弘远,曹峰[6](2020)在《不同储存时间、加工及储存对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研究了5种叶菜类饲料(白菜、青菜、包菜、菠菜、生菜)在室温下(20~25℃)敞口储存7 d,不同储存温度(20、5℃),不同加工温度(220、80℃)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目的是得到叶菜类饲料适宜的储存温度,储存时间以及适宜的加工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室温下(20~25℃)下储存7 d后,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都在第6天达到峰值,并在达到峰值后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菠菜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更加明显。另外,两种不同温度的加工中,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钠的含量220℃比80℃亚硝酸钠的含量高6×10-4~1×10-3mg·kg-1。220℃处理放置24 h后,白菜和青菜中亚硝酸钠含量要比80℃处理放置24 h后中的含量要多3×10-4~9×10-4mg·kg-1,但菠菜、包菜、生菜的亚硝酸钠含量要多3×10-4~1.2×10-3mg·kg-1。5种叶菜类饲料中亚硝酸盐在不同储存温度条件下含量有所不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为:常温>低温。试验结果显示,叶菜类饲料不适宜长时间储存,更适合冷藏,储存时间应控制在4 d以内,加工温度约80℃更好。

吴文彬,谢磊磊,彭莉[7](2019)在《云南叶菜蔬菜炒制及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文中提出实验检测了昆明市呈贡地区种植的大白菜、青菜、芹菜和韭菜4种具有代表性的叶菜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这四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排序为大白菜>芹菜>青菜>韭菜。韭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低是0.992 mg·kg-1,大白菜中亚硝酸盐最高是1.21 mg·kg-1,样本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国家食品卫生标准4 mg·kg-1范围内。炒制蔬菜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蔬菜加工过程中炒制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有影响,但变化的比例不高;炒熟的叶菜类蔬菜低温密封保存48 h时,亚硝酸盐含量都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4 mg·kg。

贾庆超,游新侠[8](2019)在《农家冻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通过模拟农家日常生活中冻菜的放置加工方法,研究农家冻菜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人们在蔬菜的合理储存、加工、食用时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对人体危害提供科学的指导。研究将芹菜、苤蓝、水晶白萝卜、大白菜进行加盐量为0.016 g/g,在低温(1℃)条件下储藏30 d并测定此时间段内的亚硝酸盐含量。研究表明:冷藏0~30 d时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芹菜0.474 mg/kg~1.193 mg/kg、苤蓝0.494 mg/kg~0.82 mg/kg、水晶白萝卜0.489 mg/kg~1.057 mg/kg、大白菜0.523 mg/kg~0.496 mg/kg,且亚硝酸盐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达到峰值后又会降低。随着冷藏时间的持续延长,亚硝酸盐含量不断降低直到趋于稳定状态。试验的回收率为93%,表明试验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597%,远小于2%,表明仪器精密度完全可以满足试验精密度的要求。根据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对于蔬菜类食品规定亚硝酸盐含量不得超过20 mg/kg,食用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周玉敏[9](2019)在《植物乳杆菌MG-1半固态发酵真姬菇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真姬菇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食用菌,采后由于强烈的呼吸作用、生理代谢活动、菌体水分散失和微生物侵染等问题,其贮藏期较短,导致其商品价值较低。真姬菇在市场上目前主要的消费品种是生鲜产品,国内对于发酵真姬菇的研究很少有文献报道,国外也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可利用植物乳杆菌的特性对真姬菇进行半固态真空发酵,避免普通发酵方式在发酵成熟后进行切分、包装带来的二次污染,降低亚硝酸盐含量,避免防腐剂对身体带来的危害,防止有毒代谢产物的产生,改善其风味和质地,延长产品的贮存期,提高真姬菇的附加值。本试验利用实验室保存的MG-1植物乳杆菌用于真姬菇发酵,以不同接种量、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为单因素,以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和感官品质评价为加权综合指标,进行筛选;再以相同加权指标进行响应面法优化复合发酵条件;最后对接种真姬菇灭菌方式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不同接种量、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为单因素,以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和感官品质评价为加权综合指标,进行筛选,试验结果:接种量5%加权综合得分为0.984;食盐浓度8%加权综合得分为0.988;发酵温度31℃加权综合得分为0.975;发酵时间10d加权综合得分为0.967;(CK组)92%水分含量加权综合得分为0.907。得出结果:接种量5%、食盐浓度8%、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10d。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食盐浓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真姬菇品质影响较大;故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接种量、食盐浓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四个因素为自变量,以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和感官品质评价为加权综合指标,根据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最优发酵组合为:接种量为5%、食盐浓度为7.7%、发酵温度为31℃、发酵时间为10d。在此条件下,重复验证试验得出,发酵第10d时,与自然发酵相比,亚硝酸盐含量降低了86.3%、总酸含量升高了16.4%、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40.3%g、硬度上升了17.4%,色差降低了3.5%、感官评分升高了19.8%;亚硝酸盐含量低于中国酱腌菜中亚硝酸盐限量标准(≤20mg/kg),总酸含量低于中国泡菜中总酸含量限量标准(≤1.5g/100g)。高压蒸汽灭菌(121℃)、常压蒸汽灭菌(100℃)、巴氏水浴灭菌及蒸汽灭菌(85℃)、微波灭菌(800W)对发酵真姬菇产品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灭菌组中800W-180s能完全杀灭微生物,可显着降低亚硝酸盐含量(0.033mg/kg),总酸含量不变(0.78%),减少游离氨基酸损失(2223.mg/100g);可以较好的维持真姬菇的色泽(14.60)和硬度(4.3kg/cm2),使其保持较好的外观和风味(81.5分);与试验中其它灭菌方式相比,作用时间短,灭菌温度低,作用效率高,能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减少游离氨基酸损失,能较好的保持真姬菇品质;亚硝酸盐含量远低于酱腌菜中亚硝酸盐限量标准标准(≤20mg/kg),总酸含量低于泡菜中总酸含量限量标准(≤1.5g/100g),微生物指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因此800W-180s是最适宜的真姬菇灭菌方式。

宋文君[10](2019)在《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油麦菜在近年来广受人们欢迎,但是其叶片面积较大,呼吸速率快,不易保存。国内外有很多对果蔬采前进行施硒肥、叶面喷硒等处理的研究,表明了硒不仅可以提高果实硒含量,并且可对果实起到保护作用,减少氧化带来的衰老,也有对采后果蔬用亚硒酸钠浸泡处理的研究,表明了硒处理可以减缓果蔬衰老速度,延长贮藏期。本论文以鲜切油麦菜为试材,研究亚硒酸钠对鲜切油麦菜贮藏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以及对鲜切油麦菜重金属的拮抗作用,从而为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品质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经亚硒酸钠处理后油麦菜品质有明显提高。鲜切油麦菜分别用0.5 mg/L、1.0mg/L、1.5 mg/L、2.0 mg/L、2.5 mg/L亚硒酸钠浸泡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与对照相比,用2.0 mg/L的亚硒酸钠浸泡20 min可以明显减缓油麦菜贮藏中失重率上升(P<0.05),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的下降速度,并且对其褐变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亚硒酸钠处理延缓了鲜切油麦菜品质下降速度,可以有效的延长贮藏期。(2)亚硒酸钠处理鲜切油麦菜,明显的减缓了其衰老速度。亚硒酸钠有效减缓了油麦菜中的GSH-Px活性下降,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同时也可以抑制硝酸盐含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说明亚硒酸钠可以维持油麦菜细胞膜的完整性,清除体内自由基,减缓机体衰老速度,提高鲜切油麦菜的品质。通过对比整颗处理和鲜切处理,鲜切组油麦菜的丙二醛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硝酸盐含量在贮藏期间均低于整颗处理组,鲜切处理组在第二天亚硝酸盐含量仅为2.7 mg/kg,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整颗处理组和鲜切处理组的GSH-Px活性在第6天值分别为25.85 U/g.FW和28.39 U/g.FW,高于对照组约2.5倍,差异显着(P<0.05),说明亚硒酸钠对鲜切油麦菜的保鲜效果好于整颗处理。(3)亚硒酸钠处理鲜切油麦菜可以较好地保留其香气物质。试验结果显示亚硒酸钠处理鲜切油麦菜可以延缓其可溶性糖的降解,亚硒酸钠处理组与对照组中香气成分含量与种类都有差异,亚硒酸钠使鲜切油麦菜总香气成分流失缓慢,其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香气成分的47%64%,为特征香气,贮藏前4天,处理组和对照组差距不大,从第4天开始,亚硒酸钠处理组的香气成分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特别是含醇类物质和酸类物质,处理组的鲜切油麦菜中酯类物质在贮藏期间变化趋势较对照组平缓,处理组油麦菜的烃类物质、酮类物质在贮藏期间均比对照组高,硫化合物在贮藏末期明显高于处理组(P<0.05),说明亚硒酸钠处理在后期可以有效保留油麦菜香气物质,保留其食用风味。(4)亚硒酸钠处理可以降低鲜切油麦菜中重金属残留,并且可以减缓Fe的流失,增加油麦菜中Se含量。在4℃条件下贮藏过程中,亚硒酸钠处理组油麦菜重金属上升较对照组缓慢,其中亚硒酸钠处理组中Cr、Cd、Pb、As、H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并且鲜切油麦菜Fe和Se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硒含量第四天为0.25 mg/kg,是对照组的5倍,差异显着(P<0.05),贮藏期间最高达到0.28 mg/kg,说明亚硒酸钠可以抑制Cr、Cd等重金属的上升,减缓Fe的下降,同时也增加了油麦菜中的硒含量。亚硒酸钠处理可以延缓鲜切油麦菜在贮藏期间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GSH-Px活性的下降,延长贮藏期;同时可以抑制硝酸盐含量的累积,对重金属有抑制作用,降低重金属对其的毒害作用,延长其贮藏品质;并且通过试验发现亚硒酸钠可以有效保留油麦菜香气物质,保留其食用风味。

二、试样的放置时间对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样的放置时间对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蔬菜不同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方法及原理
        1.1.1 实验方法
        1.1.2 原理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2.1 试剂
        1.2.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对象及样品处理
        1.3.1 实验对象
        1.3.2 样品处理
    1.4 实验步骤
        1.4.1 提取、净化
        1.4.2 亚硝酸盐的测定
        1.4.3 亚硝酸盐含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2)鄂尔多斯地区酸菜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酸菜
        1.1.1 酸菜概述
        1.1.2 酸菜的营养价值
        1.1.3 酸菜的发酵工艺
        1.1.4 酸菜存在的安全隐患
    1.2 亚硝酸盐
        1.2.1 亚硝酸盐概述
        1.2.2 NIT对人体的危害
        1.2.3 NIT的检测方法
    1.3 NIT的转化与代谢途径
        1.3.1 N-亚硝基化合物简介
        1.3.2 NIT的体外代谢
        1.3.3 NIT的体内代谢
    1.4 蔬菜中的亚硝酸盐
    1.5 酸菜发酵中的亚硝酸盐
        1.5.1 酸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变化影响因素
        1.5.2 酸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抑制研究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检测样品及取样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待测样品预处理
        2.2.3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2.4 酸菜的最佳发酵工艺
        2.2.5 酸菜中亚硝酸盐的抑制
        2.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市售酸菜产品中亚硝酸盐含量
    3.2 酸菜的最佳发酵工艺
        3.2.1 最佳发酵菌种的筛选
        3.2.2 乳酸菌接种量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3 食盐浓度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4 发酵时间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5 发酵温度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6 初始pH对酸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7 正交优化
    3.3 酸菜中亚硝酸盐的抑制
        3.3.1 大蒜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2 生姜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3 大葱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4 Vc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5 茶多酚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6 调味料与Vc复配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3.3.7 调味料与茶多酚复配对亚硝酸盐的抑制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火锅及火锅底料
    1.2 火锅及火锅底料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研究进展
        1.2.1 反式脂肪酸
        1.2.2 极性组分
        1.2.3 亚硝酸盐及硝酸盐
        1.2.4 酸价、过氧化值
        1.2.5 金属
        1.2.6 丙二醛
        1.2.7 苯并(a)芘
        1.2.8 非食用色素
    1.3 火锅底料和食用火锅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及研究进展
        1.3.1 高脂膳食及脂代谢相关基因
        1.3.2 高脂膳食与肠道菌群
        1.3.3 脂肪酸与肠道微生物
        1.3.4 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
        1.3.5 花椒素、辣椒素对肠道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火锅底料和复配粉理化组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火锅底料、复配粉理化成分测定结果
        2.3.2 火锅底料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结果
        2.3.3 火锅底料辣椒素测定结果
        2.3.4 火锅底料麻味物质测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火锅底料的危害因子检测及暴露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火锅底料中各危害因子的含量
        3.3.2 火锅底料中危害因子膳食暴露评估
        3.3.3 暴露评估风险指数
        3.3.4 致癌风险
        3.3.5 暴露风险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火锅底料在煮制过程中危害因子的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模拟食用火锅前后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2 煮制时间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3 反复煮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4 煮制菜品荤菜(猪肉)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3.5 蒸煮菜品蔬菜(莴笋叶)对火锅汤料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生化指标、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切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一般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5.3.2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3.3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脂、肝脂水平的影响
        5.3.4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5.3.5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血清、肝脏AST、ALT、AKP水平的影响
        5.3.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5.3.7 盲肠组织病理切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组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6.3.2 不同分组盲肠内容物微生物Alpha和 Beta多样性的差异分析
        6.3.3 核心微生物组成及相对丰度
        6.3.4 功能基因预测
        6.3.5 不同分组小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测定结果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复配粉对灌胃火锅底料小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mRNA表达
        7.3.2 小鼠肝脏组织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4)昆明呈贡新鲜及加工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原料与试剂
    1.3 溶液配制
2 试样测定
    2.1 样品的加工
    2.2 样品的保藏
    2.3 样品前处理
    2.4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数据记录及结果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计算公式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贮藏方式对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3.3.2 蔬菜煮制时间对其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3.3 煮熟的蔬菜在低温密封保存下亚硝酸盐的变化
4 结果与讨论

(5)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亚硝酸盐
        1.1.1 亚硝酸盐的来源
        1.1.2 亚硝酸盐的危害
        1.1.3 亚硝酸盐的去除
        1.1.4 亚硝酸盐的检测
    1.2 亚硝酸盐的吸附材料
        1.2.1 膳食纤维
        1.2.2 纳米材料
        1.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1.2.4 其他材料
    1.3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
        1.3.1 DGT的基本原理
        1.3.2 DGT装置
        1.3.2.1 DGT的扩散相
        1.3.2.2 DGT的结合相
        1.3.3 DGT技术的应用
        1.3.3.1 DGT在水体中的应用
        1.3.3.2 DGT在沉积物中的应用
        1.3.3.3 DGT在土壤中的应用
        1.3.4 DGT技术的研究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性
2 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QCPC的制备及表征
        2.3.1 QCPC的制备
        2.3.2 QCPC的表征
        2.3.2.1 水通量的测定
        2.3.2.2 溶胀性能的测定
        2.3.2.3 机械性能的测定
        2.3.2.4 SEM表征
        2.3.2.5 红外光谱
    2.4 QCPC吸附水中亚硝酸盐
        2.4.1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量亚硝酸盐
        2.4.1.1 溶液的配制
        2.4.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4.2 QCPC吸附NaNO_2的单因素实验
        2.4.2.1 时间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4.2.2 投加量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4.2.3 p H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4.2.4 温度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4.3 正交实验
        2.4.4 吸附选择性
        2.4.5 吸附动力学
        2.4.6 吸附等温线
        2.4.7 吸附脱除循环再生实验
        2.4.8 QCPC对模拟水体中NaNO_2的脱除
    2.5 结果与讨论
        2.5.1 QCPC的制备
        2.5.1.1 PVA与CS用量的影响
        2.5.1.2 季铵盐用量的影响
        2.5.2 QCPC的表征
        2.5.2.1 水通量的测定
        2.5.2.2 溶胀性能的测定
        2.5.2.3 机械性能的测定
        2.5.2.4 SEM表征
        2.5.2.5 红外光谱
        2.5.3 QCPC吸附NaNO_2的单因素实验
        2.5.3.1 时间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5.3.2 投加量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5.3.3 p H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5.3.4 温度对QCPC吸附NaNO_2的影响
        2.5.4 正交实验
        2.5.5 吸附选择性
        2.5.6 吸附动力学
        2.5.7 吸附等温线
        2.5.8 热力学参数
        2.5.9 吸附脱除循环再生实验
    2.6 QCPC对模拟水体中NaNO_2的脱除
    2.7 QCPC吸附机理探讨
    2.8 本章小结
3 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在DGT技术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制备DGT凝胶
        3.3.1.1 扩散相凝胶
        3.3.1.2 结合相凝胶
        3.3.2 NO_2~-扩散系数的测定
        3.3.3 QCPC-DGT结合相的洗脱
        3.3.4 QCPC-DGT测定NO_2~-的方法学研究
        3.3.5 p H和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3.5.1 p H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3.5.2 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3.6 QCPC-DGT对NO_2~-的有效吸附容量
        3.3.7 QCPC-DGT富集测定自然水体中的NO_2~-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O_2~-扩散系数的测定
        3.4.2 QCPC-DGT结合相的洗脱
        3.4.3 QCPC-DGT测定NO_2~-的方法学研究
        3.4.4 p H和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4.4.1 p H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4.4.2 离子强度对QCPC-DGT测定NO_2~-的影响
        3.4.5 QCPC-DGT对NO_2~-的有效吸附容量
        3.4.6 QCPC-DGT对NO_2~-的检出限
        3.4.7 QCPC-DGT富集测定自然水体中的NO_2~-
    3.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不同储存时间、加工及储存对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叶菜类饲料样品
        1.1.2 试验仪器
        1.1.3 试剂及其浓度
    1.2 试验方法
        1.2.1 储存时间
        1.2.2 加工方法
        1.2.3 不同储存温度
    1.3 待测液的制备
    1.4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的制作
    1.5 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采用文献进行测定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储存时间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2 两种加工温度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3 不同储存温度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储存时间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2 不同加工方式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3不同储存温度对5种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7)云南叶菜蔬菜炒制及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1.2 原料与试剂
    1.3 溶液配制
2 试样测定
    2.1 样品的加工
    2.2 样品的保藏
    2.3 样品前处理
    2.4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数据记录及结果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结果分析
        3.2.1 炒制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变化
        3.2.2 炒制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3 保存时间对炒制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8)农家冻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4 亚硝酸盐含量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3 方法验证
        2.3.1 加标回收率
        2.3.2 精密度测定
3 结论

(9)植物乳杆菌MG-1半固态发酵真姬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用菌加工现状
        1.1.1 干制食用菌
        1.1.2 自然发酵
        1.1.3 人工接种发酵
    1.2 发酵方式
    1.3 真姬菇加工现状
    1.4 发酵食用菌的安全性问题
        1.4.1 亚硝酸盐
        1.4.2 微生物安全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植物乳杆菌发酵真姬菇工艺条件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1.1 供试材料
        2.1.1.2 试剂
        2.1.1.3 主要仪器设备
        2.1.2 方法
        2.1.2.2 试验初始条件
        2.1.2.3 单因素试验
        2.1.2.4 真姬菇发酵指标的测定
        2.1.2.5 综合加权指标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标准曲线
        2.2.2 接种量对真姬菇发酵的影响
        2.2.2.1 接种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2.2.2 接种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影响
        2.2.2.3 接种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2.4 接种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2.2.2.5 接种量对真姬菇的影响加权综合得分
        2.2.3 发酵时间对真姬菇发酵的影响
        2.2.4 盐浓度对真姬菇发酵的影响
        2.2.4.1 盐浓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2.4.2 盐浓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影响
        2.2.4.3 盐浓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4.4 盐浓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2.2.4.5 接种量对真姬菇的影响加权综合得分
        2.2.5 发酵温度对真姬菇发酵的影响
        2.2.5.1 发酵温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2.5.2 发酵温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影响
        2.2.5.3 发酵温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5.4 发酵温度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2.2.5.5 温度对真姬菇的影响加权综合得分
        2.2.6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发酵的影响
        2.2.6.1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2.2.6.2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的影响
        2.2.6.3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2.6.4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发酵过程中感官品质的影响
        2.2.6.5 水分含量对真姬菇的影响加权综合得分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响应面优化植物乳杆菌发酵真姬菇工艺条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2.3 接种量和食盐浓度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4 接种量和发酵温度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5 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6 食盐浓度和发酵温度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7 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8 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真姬菇综合发酵指标影响
        3.2.9 验证试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灭菌方式对发酵后真姬菇贮存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2.2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总酸含量的影响
        4.2.3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2.4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色差的影响
        4.2.5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硬度的影响
        4.2.6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微生物的影响
        4.2.7 灭菌方式对发酵真姬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油麦菜
    2 硒
    3 硒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研究
        3.1 采前富硒研究
        3.2 采后硒处理研究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贮藏品质影响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处理方法
        表1-1仪器设备
        2.5 指标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亚硒酸钠处理时间对鲜切油麦菜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亚硒酸钠对油麦菜硝酸盐含量和GSH-Px活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处理方法
        2.5 指标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4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5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处理方法
        2.5 指标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3.2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还原糖含量影响
        3.3 亚硒酸钠处理对油麦菜中香气成分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亚硒酸钠对鲜切油麦菜金属含量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仪器设备
        2.4 处理方法
        2.5 指标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Se含量的影响
        3.2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Fe含量的影响
        3.3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Cr含量的影响
        3.4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Cd含量的影响
        3.5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As含量的影响
        3.6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Pb含量的影响
        3.7 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Hg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试样的放置时间对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蔬菜不同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研究[J]. 程秀云,张敏. 海峡科学, 2021(01)
  • [2]鄂尔多斯地区酸菜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与控制措施[D]. 高文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安全性综合评价及复配粉肠道干预机理[D]. 郑连姬. 西南大学, 2020(01)
  • [4]昆明呈贡新鲜及加工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J]. 吴文彬,谢磊磊,李理,彭莉. 食品工业, 2020(05)
  • [5]季铵化壳聚糖聚乙烯醇交联膜对NO2-的吸附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D]. 靖玉. 渤海大学, 2020(12)
  • [6]不同储存时间、加工及储存对叶菜类饲料亚硝酸盐含量影响研究[J]. 陈明,江弘远,曹峰. 饲料博览, 2020(01)
  • [7]云南叶菜蔬菜炒制及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J]. 吴文彬,谢磊磊,彭莉. 现代食品, 2019(13)
  • [8]农家冻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J]. 贾庆超,游新侠.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12)
  • [9]植物乳杆菌MG-1半固态发酵真姬菇工艺研究[D]. 周玉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10]亚硒酸钠处理对鲜切油麦菜贮藏品质的影响[D]. 宋文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样品储存时间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