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会[1](2020)在《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癌症、肿瘤和其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在增高,加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及老年人口中空巢化、孤独死现象的日趋严重,使“如何保障老年人口生命终末期的生存质量,使之安详、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正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对“如何通过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给老人更舒适、更有人性关怀的临终体验”的研究略显匮乏。基于日益增长的安宁疗护需求及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受关注少、研究滞后的现状,本文尝试性地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通过建筑空间设计实现对生命终末期老人的人本关怀和安宁疗护,以及如何将安宁疗护的人本思想通过建筑空间设计有效地提高物质空间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对老年人进行需求调查,了解老年人对安宁疗护空间环境的期望及安宁疗护需求,在此基础上,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配置需求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国外发达国家优秀的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出可用于指导我国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点和经验。接着,对上海地区的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展开实地调研,归纳出我国现阶段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并归纳出各功能空间的设计要点,给出相应的设计示例。
刘文豪[2](2020)在《临终关怀中医疗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疗护,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护理模式。针对的群体主要是终末期患者,为其从生理和心理层面进行照料和疏导。其理念不再是为延续患者的生命,而是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使其更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相较于安乐死,临终关怀的护理模式无疑更为缓和且更能为人所接受。目前临终关怀在我国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相关立法仍处于缺失状态,现已出台的相关文件较为笼统,未能真正从制度上规范其运作方式,可操作性也有待商榷。而且司法实务中的相关典型案例也寥寥无几。为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细则并扩充典型案例来为相关法律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或参考。临终关怀的服务不具有强制性,需要权利人进行选择。这在本质上会涉及到生命权的选择问题。抛开生命质量问题不谈,临终关怀撤除积极治疗的医学手段和措施有放弃生命之嫌,这一点与安乐死在某种程度上相类似。但是考虑医疗水平、道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与安乐死相比,临终关怀无疑更适合我国国情.另一方面,因其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在临终关怀选择的环节中可能涉及特殊的刑事法律问题,特别是当生命权的个人决定权与社会决定权之间产生冲突时,应当说个人决定权更需要得到保护。此外,需要梳理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等不同角色在临终关怀乃至生命权的选择上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防范相应法律风险。一旦开展临终关怀,照护人员的职业技能素养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临终关怀的质量和水平。我国刑法专门针对医疗资质的相关问题设立了非法行医罪,禁止没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人从事医疗活动,但如何认定行为主体是否符合刑法范畴上的“医生执业资格”,在理论上也具有争议,存在多种学说。相较而言,“单证说”更为合理。同时,需要对实务中行为人的医疗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明晰与界定,并对临终关怀患者的护理中使用强镇痛药等管控药物的处方行为进行分析,探讨行为人是否具备这类资质以及对应的刑事法律风险。而且,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又决定了大多数医务人员都是护理人员。近年间,国内医学界呼吁国家出台相应法规赋予护士一定的处方权,虽然现在仍未将护士纳人合法行医的主体范畴,但赋予护士处方权对于临终关怀等一类医疗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在完善法律机制的基础上保障并发展护士的处方权。此外,临终关怀照护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刑事法律问题有其自身特点,其中以医疗事故罪为典型罪名。一方面,针对复杂多样的医护方式和手段,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对涉及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罪名进行甄别和认定,并厘清刑事与非刑事之间的边界问题。另一方面,实务中涉及医疗事故罪的量刑特点为法定量刑幅度较小、上限较低且法定刑种类较少,需要剖析当前法定量刑特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同时,建议将医疗事故罪这一业务过失犯罪的法定最高刑予以适当提高,以此来增强刑罚适用的伸缩性,并结合临终关怀模式的特殊性,提出增设罚金刑等举措以丰富法定刑种类。
景迎[3](2019)在《老年人安宁疗护问题研究 ——以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让每一位在痛苦中等待死亡的老年终末期患者死得更为自然、安宁,老年人安宁疗护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项慈善事业,也担负着影响整个世界生死观的重任,它是人类最高尚的“夕阳工程”,必将对这个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疾病谱系的变化,老年终末期治疗费用的上升及人们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生命末期的生存质量,老年人安宁疗护更有其存在的价值。它让临终老年群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好地实现“尊严死”,患者家属得到最大的心灵慰藉,节约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涉及千家万户,折射文明风尚,关乎国家形象,给那些在死亡线上痛苦煎熬的老年患者以安宁疗护,既是一种人文关怀,又是国之良策。但是,由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理念由西方引入,在实现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利于推进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老年临终患者的生命尊严。论文首先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研究背景出发,分析该研究内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梳理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研究现状,归纳现有文献研究的优势和不足,将福利多元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作为文章写作的理论基础,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指导论文写作。其次,分析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原因,并将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关键时间节点及事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目前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机构覆盖率低,分布不平衡且专业性不足、运转资金和服务资源匮乏、专业从业人员缺乏、社会认同和接受度低。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制度的制约、社会支持严重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传统文化背景及观念的差异。最后,在对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的案例分析和对发达国家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经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就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一是国家要加快顶层设计,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强化制度保障;二要引导市场和相关组织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局面,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发展水平;三要完善教育体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强化队伍建设;四要重视对社会民众的宣传教育,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提高对“尊严死”的接受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五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模式,通过不同的模式,促进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
刘斌志,郑先令[4](2019)在《论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文中提出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在不断拓展其服务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政策、资源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尤其是核心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开展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价值、知识及技巧三个维度,具体包括文化敏感、安然死亡、立体关怀、绘泽生命、功能维系、信仰剖释、内部顾问、死亡教育、危机干预、缅怀往事和灵性照护共计十一个方面。根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可以分别通过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政策来培养、提升和夯实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申先捷[5](2017)在《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迅速增长的新的服务需求。在发达国家,由志愿者、全科医生、宗教人士等构成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非常成熟。而在我国社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服务建设亟待提上议事日程。传统的医疗服务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临终关怀所需具备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以及痛苦减轻,由此人们已经愈发感受到建立完善专业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紧迫性。近30年来,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始终处在全国主导地位,且在试点推行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事业从起步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社会关注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临终关怀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临终关怀服务事业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整合紧缺的临终关怀医疗护理资源,实现全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均衡发展,在培育专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人才、设施建设等方面有着更大的提升完善空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上海市的高龄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访问,重点分析现行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表象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观念理念、资源分配、利益阻碍等深层次原因为落点,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社情以及传统观念,对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寻找我国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探索建立以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机构为平台,居家临终关怀服务为主导,医疗机构和心理疏导机构为配合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通过研究调查发现,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主要在硬软件设施的配套落实、专业人员的培养、公众引导宣传等方面有待提高。此外,临终关怀政策仅限于特定人群中部分人员,政策覆盖面不足,导致不能有效顾及到整个群体,这与临终关怀服务的初衷有所偏离。结合上海市的城市发展,社区——家庭为单位的临终关怀服务是加大服务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加强建设完善点对点的覆盖体系,尽快出台服务标准,有利于临终关怀服务事业的推广。为更好地让老年临终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平和安详的方式走完最后的旅程,笔者通过本次研究尽可能提出合理、可行符合国情、社情的临终关怀服务解决方案,借以推广临终关怀服务的服务覆盖面,强化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为上海市老年临终关怀服务事业建言献策,实现老年人真正的“安心上路”。
杜婉[6](2017)在《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余年,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深,人口结构发生显着变化,人口抚养比上升,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力数量减少且年龄偏向于老化,而老年人的数量剧增且年龄越来越高。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老龄化的速度与规模均过于超前。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健康服务需求从医疗延伸到预防保健与长期护理。我国面临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双重压力,慢性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随之增加。另外,大量增加的老年人群是多种慢病、恶性肿瘤、癌症高发人群,这些人群都是临终关怀潜在需求对象。但是和老龄化速度比,我国临终关怀相对落后。本研究在老龄化背景下,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分析老龄化对我国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在了解临终关怀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临终关怀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借鉴我国台湾临终关怀相关经验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临终关怀需求量大、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老龄化对我国临终关怀的需求产生了很大促进作用,然而对临终关怀供给却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因此临终关怀的任务将进一步加重,大力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临终关怀供给存在以下问题:发展缓慢缺乏活力、存活困难举步维艰、临终关怀变养老院。本文从运作模式僵化陈旧、资金匮乏不到位、服务项目不完善、教育培训不充足方面论述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借鉴了台湾的临终关怀模式、资金筹集与支持、艺术治疗项目、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后,提出更新临终关怀模式、资金筹集多渠规范、服务项目多元化、教育培训普及化的对策,为我国临终关怀发展提供参考。
塔娜[7](2015)在《家庭功能缺失下的女性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应用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导致我国国内居民首位死亡原因。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医疗费用昂贵,生命质量差,医疗资源效用无法最大化,使得临终关怀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晚期癌症患者已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服务对象。本人有幸进入了G省肿瘤医院宁养院,接受了该院一个家庭功能缺失的女性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任务。社会工作者面对家庭功能缺失的晚期癌症患者,应当根据其缺失的家庭功能制定相应的临终关怀个案方案,社会工作者除了对临终病人的照料外,更多的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解决实际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临终关怀某一个案进行个案研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临终关怀的工作过程、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运用的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工作中相对于专业心理师和普通义工,主要承担着支持者、倡导者、组织管理者、资源筹措者等角色,这些工作是临终关怀工作其他领域的服务者所无法执行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基于目前家庭功能缺失下的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有实践资料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以社会工作视角探讨个案工作介入类似此类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以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为个案工作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希望本人的此次实践研究能够为今后同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社会各相关部门能够提高对临终关怀的重视,让内地的社会工作发展和临终关怀事业更上一层楼。而社工在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家庭功能缺失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的过程中,会遇到在机构内认可度不高、缺乏专业人士协助以及社工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更好运用社工的专业服务方法介入类似临终关怀案例,值得类似机构的管理者和社工去思考与探索。
王晓博[8](2012)在《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关注,自然助益假说等理论的提出,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恶劣的环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而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帮助非健康人士促进康复。国外关于康复性景观有着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将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的康复性景观之路是时代的需求。本文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工程实践等方法,在明确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引入、国内外对于康复性景观研究的分析及实地调研,对康复性景观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对康复性景观的内涵进行合理的界定,明确康复性景观的概念、特点,对康复性景观与恢复性环境、园艺疗法、景观疗法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康复性景观的分类,对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第二,将相关学科,主要是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理念与具体操作层面与康复性景观进行结合性研究。在理念上,吸收医学与环境心理学治疗与康复的整体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心理与生理的统一观,及因人而异与以人为本的观念,文化与社会因素兼容并蓄的观念;从人体患病的机理,和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中,发现康复性景观的特征及禁忌。在具体操作层面,借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明确康复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目标;从康复治疗技术中提炼出康复目的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总结适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要素、组织规律等。第三,以类型为出发点,对医院的外部环境、临终关怀花园及疗养景观等康复性景观进行探讨,将国外的理论在中国进行适用研究,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本身进行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功能及设计要点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案例对理论做进一步解读。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的知识与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康复性景观找到相对科学的理论支撑;将医院外部环境中,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进行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对临终关怀花园进行探讨,填补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加入疗养景观的内容,完善与拓展对康复性景观的认识。
傅翔,王卓[9](2004)在《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论述药师在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职能。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和美国医院药剂师学会的陈述加以总结 结 果:国外先进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姑息和临终关怀需要药师大量的活动。结论:积极参与临终关怀事业,将是我国药学工作者 重要的职责,也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 |
1.1.2 我国死亡质量指数排名偏低 |
1.1.3 安宁疗护需求日益增长 |
1.1.4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研究匮乏 |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范围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需求探析 |
2.1 安宁疗护的意义及发展历程 |
2.1.1 人本关怀 |
2.1.2 发展历程 |
2.2 老年人安宁疗护需求调研 |
2.2.1 调研结果分析 |
2.2.2 身体需求 |
2.2.3 心理需求 |
2.2.4 社会需求 |
2.2.5 精神需求 |
2.3 老年人安宁疗护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
2.3.1 老人生活区 |
2.3.2 医护临床区 |
2.3.3 辅助功能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案例研究 |
3.1 研究国外案例的目的意义与案例选取原因 |
3.1.1 研究国外案例的目的与意义 |
3.1.2 案例选取原因 |
3.2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
3.2.1 案例基本信息统计 |
3.2.2 美国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
3.2.3 日本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
3.2.4 欧洲安宁疗护建筑案例解析 |
3.3 国外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经验总结 |
3.3.1 功能配置“多样化”和“多功能化” |
3.3.2 护理单元“组团化”和“小型化” |
3.3.3 安宁病房“私密化”和“开敞化” |
3.3.4 空间氛围“居家化”和“情感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调研及分析 |
4.1 调研说明 |
4.1.1 案例选择 |
4.1.2 调研步骤 |
4.1.3 调研概况 |
4.2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调研——以上海为例 |
4.2.1 上海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病区 |
4.2.2 新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3 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4 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5 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6 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7 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8 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9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2.10 南桥镇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 |
4.3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存在的共性问题 |
4.3.1 功能配置问题 |
4.3.2 空间设计问题 |
4.3.3 空间使用管理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探索 |
5.1 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 |
5.1.1 建筑空间环境与自然交互唱和 |
5.1.2 建筑空间设计注入人性情感 |
5.1.3 建筑空间私密与开敞恰到好处 |
5.1.4 建筑空间增强“适应性” |
5.1.5 建筑空间功能配置多样性 |
5.2 老人生活区的空间设计 |
5.2.1 安宁病房 |
5.2.2 关怀室 |
5.2.3 公共活动空间 |
5.2.4 精神支持空间 |
5.3 医护临床区的空间设计 |
5.3.1 疗愈性空间 |
5.3.2 门诊评估室 |
5.3.3 护士站 |
5.4 辅助功能区的空间设计 |
5.4.1 配餐室 |
5.4.2 协助式浴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临终关怀中医疗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临终关怀中的刑事法律问题 |
(一) 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
(二) 临终关怀中涉及的刑事法律问题 |
二、临终关怀中生命权的主体与法律风险 |
(一) 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的生命观之异同 |
(二) 生命决定权的主体资格与刑事风险辨析 |
三、临终关怀中关涉医疗资质的刑事法律风险 |
(一) 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资格认定 |
(二) 非法行医罪的刑事法律风险 |
(三) 护士处方权的刑事法律风险 |
四、临终关怀涉及医疗事故的刑事法律风险 |
(一) 医疗事故罪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二) 医疗事故的定罪问题解析 |
(三) 医疗事故罪的量刑与刑罚问题解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老年人安宁疗护问题研究 ——以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2.1.1 安宁疗护 |
2.1.2 老年人安宁疗护 |
2.1.3 安乐死 |
2.2 理论基础 |
2.2.1 福利多元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优势视角理论 |
第3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 |
3.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原因 |
3.1.1 国家政策推动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大 |
3.1.2 死因顺位变化和临终治疗费用上升 |
3.1.3 家庭结构改变和家属照料压力增大 |
3.1.4 民众“尊严死”意识增强和观念转变 |
3.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发展阶段 |
3.2.1 理念引进吸收阶段:1980—1986年 |
3.2.2 孕育萌芽和探索起步阶段:1987—2000年 |
3.2.3 发展高峰和黄金阶段:2001 年至现在 |
第4章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4.1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平衡、专业性不足 |
4.1.2 运转资金和服务资源匮乏 |
4.1.3 专业从业人员缺乏 |
4.1.4 社会认同和接受度低 |
4.2 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医疗卫生制度和体制的制约 |
4.2.2 社会支持不足 |
4.2.3 学科教育体系不完善 |
4.2.4 传统文化背景及观念的差异 |
第5章 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的案例分析 |
5.1 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概况 |
5.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内容与特色 |
5.2.1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内容 |
5.2.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特色 |
5.3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和不足 |
5.3.1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 |
5.3.2 老年人安宁疗护的不足 |
第6章 发达国家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启示 |
6.1 发达国家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经验 |
6.1.1 英国:募资渠道多样,民众参与程度高 |
6.1.2 美国:机构类型齐全,照护形式多样 |
6.1.3 德国:服务人性化,长护保险减轻患者负担 |
6.2 对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启示 |
6.2.1 参与主体多元化 |
6.2.2 服务形式多样化 |
6.2.3 医疗体系人性化 |
第7章 完善我国老年人安宁疗护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健全政策和法律体系,强化制度保障 |
7.1.1 加快顶层设计,推进发展进程 |
7.1.2 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
7.2 多元主体参与,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
7.2.1 引入市场机制,激化运营模式 |
7.2.2 加强相关组织建设,提高发展质量 |
7.3 注重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
7.3.1 完善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才 |
7.3.2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 |
7.4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接受度 |
7.5 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城乡老年人安宁疗护模式 |
7.5.1 农村地区 |
7.5.2 城市地区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附录 |
致谢 |
(4)论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现状 |
(一) 当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成果 |
(二) 当前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困境 |
(三) 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关键 |
二、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能力体系的构建 |
(一) 价值层面的能力 |
1. 文化敏感的理念。 |
2. 安然死亡的理念。 |
3. 立体关怀的理念。 |
(二) 知识层面的能力 |
1. 绘泽生命的知识。 |
2. 功能维系的知识。 |
3. 信仰剖释的知识。 |
4. 内部顾问的知识。 |
(三) 技术层面的能力 |
1. 死亡教育的技术。 |
2. 危机干预的技术。 |
3. 缅怀往事的技术。 |
4. 灵性照护的技术。 |
三、我国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
(一) 通过专业教育培养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
(二) 通过职业教育提升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
(三) 通过政策引导夯实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
(5)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和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现状 |
一、上海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上海市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政策分析 |
三、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
四、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问卷调查分析 |
第四章 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上海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存在的问题 |
二、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国外临终关怀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
一、英国:以宗教为依托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
二、美国:以“四位一体”构成为特色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
三、日本:以专业人员“1对1”为特色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
四、德国:以温馨亲情路线为特色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
五、国外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上海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服务的建议 |
一、加强临终关怀服务政策的扶持与贯彻力度 |
二、促进多方协作,整合临终关怀服务资源 |
三、注重临终关怀服务的人文关怀与心理干预 |
四、大力推广、创新社区临终关怀服务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现状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临终关怀研究 |
1.2.1.1 老龄化背景下的临终关怀 |
1.2.1.2 临终关怀问题与对策研究 |
1.2.2 国外临终关怀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拟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口老龄化 |
2.1.2 临终关怀 |
2.2 相关理论 |
2.2.1 生命质量理论 |
2.2.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2.3 成本效益理论 |
3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
3.1 我国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现状 |
3.1.1 需求现状分析 |
3.1.2 供给现状分析 |
3.2 我国临终关怀供给存在的问题 |
3.2.1 发展缓慢缺乏活力 |
3.2.2 存活困难举步维艰 |
3.2.3 临终关怀变养老院 |
4 临终关怀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运作模式僵化陈旧 |
4.1.1 独立的临终关怀院 |
4.1.2 附设临终关怀病房 |
4.1.3 家庭型的临终关怀 |
4.1.4 社区型的临终关怀 |
4.2 资金匮乏不到位 |
4.2.1 医保体制覆盖有限 |
4.2.2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
4.3 服务项目不完善 |
4.3.1 缺少艺术治疗项目 |
4.3.2 缺乏生前预嘱项目 |
4.3.3 人员短缺素质不高 |
4.4 教育培训不充足 |
4.4.1 传统生死伦理观束缚 |
4.4.2 为尽孝道而过度治疗 |
4.4.3 受传统医学观的忽视 |
5 台湾临终关怀经验借鉴 |
5.1 安宁共同照护模式 |
5.2 健保住院资金支持 |
5.3 音乐治疗服务项目 |
5.4 生死教育与临终关怀教学 |
6 完善临终关怀对策建议 |
6.1 更新临终关怀模式 |
6.1.1 共同照护临终关怀模式 |
6.1.2 网络化的临终关怀模式 |
6.1.3 多平台机构的合作模式 |
6.1.4 改进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
6.2 资金筹集多渠规范 |
6.2.1 医保政策支持,减少医保预算 |
6.2.2 多渠筹集资金,发展福利属性 |
6.3 服务项目多元化 |
6.3.1 发展特色音乐治疗项目 |
6.3.2 添加生前预嘱服务项目 |
6.3.3 智能临终关怀资质队伍 |
6.4 教育培训普及化 |
6.4.1 死亡教育科普 |
6.4.2 临终关怀教育 |
6.4.3 科研团队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家庭功能缺失下的女性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应用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2.1 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2.1.1 晚期癌症患者的需要 |
2.1.2 家庭功能缺失下的女性晚期癌症患者的需要 |
2.1.3 传统临终关怀的局限性 |
2.1.4 个案工作的优越性 |
2.2 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2.2.1 家庭功能理论支撑 |
2.2.2 宁养院项目的支持 |
2.2.3 患者配合方面 |
第3章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的呈现与分析 |
3.1 接案阶段 |
3.1.1 个案筛选 |
3.1.2 与案主初步建立关系 |
3.1.3 案主基本情况 |
3.2 预估阶段 |
3.2.1 案主面临的问题 |
3.2.2 案主的需求评估 |
3.3 计划阶段 |
3.3.1 确定服务目标 |
3.3.2 制定服务计划 |
3.4 介入阶段 |
3.5 结案 |
第4章 个案工作介入的过程评估与成效评估 |
4.1 介入过程评估 |
4.1.1 介入服务初期阶段的评估 |
4.1.2 介入服务开展准备阶段的评估 |
4.1.3 介入服务开展阶段的评估 |
4.1.4 结案及巩固阶段的评估 |
4.2 介入服务效果评估 |
4.2.1 案主的评估 |
4.2.2 自我评估 |
4.2.3 案主亲属及宁养院方面的评估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5.1 局限 |
5.2 反思 |
5.3 个案工作介入类似患者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8)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环境与健康问题面前的责任 |
1.1.2 对风景园林的内容丰富与价值强调 |
1.1.3 探索适合中国的康复性景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研究分析: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及国外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
1.3 研究的内容简介 |
1.3.1 标题的衍变 |
1.3.2 研究内容的组织 |
1.3.3 研究内容的缺憾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查阅 |
1.4.2 实地调研 |
1.4.3 工程实践 |
1.4.4 其它方法 |
1.5 论文的框架 |
2 康复性景观之解析 |
2.1 康复性景观的含义 |
2.1.1 康复性景观的概念 |
2.1.2 康复性景观的特点 |
2.1.3 康复性景观与恢复性环境之间的差异 |
2.1.4 康复性景观与园艺疗法、景观疗法之间混淆的厘清 |
2.2 康复性景观的分类简介 |
2.2.1 依据康复性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
2.2.2 依据康复性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
2.2.3 依据康复性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
2.2.4 依据康复性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
2.3 康复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
2.3.1 康复性景观走出医疗机构的围墙 |
2.3.2 康复性景观的观念与功能渗透入景观的各个领域 |
3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理念的影响 |
3.1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康复性景观观念上的影响 |
3.1.1 医学观念对康复性景观的指导 |
3.1.2 环境心理学与康复性景观的契合 |
3.1.3 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观念上的影响 |
3.2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形成对康复性景观的品质要求 |
3.2.1 人体患病的机理对康复性景观功能及氛围的引导 |
3.2.2 压力缓解理论对自然之价值的强调 |
3.2.3 注意力恢复理论对景观康复性功能实现途径的启示 |
3.2.4 应激理论对康复性景观的补偿性要求 |
3.2.5 先天本能与后天习得在康复性景观中的综合应用 |
4 医学与环境心理学对康复性景观的具体指导 |
4.1 对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
4.2 康复性景观的规划设计目标 |
4.2.1 康复性景观的品质目标 |
4.2.2 针对不同使用者的康复目标 |
4.3 康复治疗技术在康复性景观中的应用 |
4.3.1 能在康复性景观中应用的康复治疗技术 |
4.3.2 常见疾病在康复性景观中的康复治疗 |
4.4 康复性景观中的要素、规律与时空性 |
4.4.1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形态要素 |
4.4.2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感官要素 |
4.4.3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物质要素 |
4.4.4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组织规律 |
4.4.5 符合康复性景观品质要求的空间与时间 |
5 医院中的康复性景观——医院外部环境 |
5.1 中国医院外部环境简介 |
5.1.1 中国医院外部环境的特点及改进对策 |
5.1.2 中国医院建设热潮的到来及医院外部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
5.2 国外理论在中国医院外部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 |
5.2.1 国外理论在中国医院外部环境中的适用可能 |
5.2.2 医院总体规划与医院外部环境 |
5.2.3 医院建筑设计与医院外部环境 |
5.2.4 医院外部环境本身的建设 |
5.2.5 医院管理维护与医院外部环境 |
5.2.6 医院外部环境用后评估与再建设 |
5.3 医院外部环境结合案例的研究 |
5.3.1 北京电力医院改扩建项目外部环境研究 |
5.3.2 北京望京医院的南侧绿地方案探讨 |
6 临终关怀中的康复性景观——临终关怀花园 |
6.1 临终关怀花园简介 |
6.1.1 临终关怀花园与临终关怀 |
6.1.2 伴随临终关怀而发展的临终关怀花园 |
6.1.3 临终关怀花园的使用者 |
6.1.4 临终关怀花园的类型 |
6.1.5 临终关怀花园的特点 |
6.1.6 临终关怀花园的功能 |
6.1.7 临终关怀花园与其它康复性景观的关系探讨 |
6.2 中国临终关怀花园设计要点 |
6.2.1 对基本行为需求的满足 |
6.2.2 考虑晚期病人的身体状况而设计 |
6.2.3 考虑面对死亡的特殊心理而设计 |
6.2.4 使人们了解临终关怀花园的使用 |
6.3 临终关怀花园结合案例的研究 |
6.3.1 休斯顿临终关怀院花园 |
6.3.2 台湾悲伤疗愈花园 |
7 疗养性质的康复性景观——疗养景观 |
7.1 疗养景观的特点 |
7.1.1 使用者自主参与性的增强 |
7.1.2 康复性景观中的“伊甸园” |
7.2 景观疗养因子与康复 |
7.2.1 景观疗养因子与慢性疾病 |
7.2.2 景观疗养因子与延缓衰老 |
7.2.3 景观疗养因子与亚健康 |
7.3 不同类型的疗养景观 |
7.3.1 山地疗养景观 |
7.3.2 温矿泉疗养景观 |
7.3.3 森林疗养景观 |
7.3.4 海滨疗养景观 |
7.3.5 沙漠疗养景观 |
7.3.6 喷泉疗养景观 |
7.3.7 位于良好自然景观内的名胜古迹及古村落 |
7.4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 |
7.4.1 疗养院简介 |
7.4.2 疗养院总体规划与康复性景观 |
7.4.3 疗养院建筑与康复性景观 |
7.4.4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内部规划设计 |
7.4.5 疗养院的康复性景观结合案例的研究 |
7.5 作为特殊疗养地的长寿村 |
7.5.1 长寿村的特点及对康复性景观的启示 |
7.5.2 长寿村结合案例的研究——中国广西巴马 |
8 结语 |
8.1 从困惑到欣慰的研究历程 |
8.2 未来研究方向的确立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姑息关怀和临终关怀 |
2 药学服务与姑息关怀 |
3 姑息和临终关怀中药师的地位和价值体现 |
4 姑息和临终关怀中药师的职责[5] |
4.1 评估药疗医嘱的合理性,保证定时提供有效的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
4.2 在临终关怀团队中开展药物咨询和教育 |
4.3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
4.4 随时提供临时配置的非标准制剂 |
4.5 处理药品费用问题 |
4.6确保在病人身故后安全合法地处理剩余的药品 |
4.7与管理和准许机构建立并保持有效的联络 |
4.8 文件和信息管理 |
5 姑息关怀的常用药物及疗法 |
6 结语 |
四、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李东会. 苏州大学, 2020(02)
- [2]临终关怀中医疗刑事法律风险的防控研究[D]. 刘文豪. 山东大学, 2020(11)
- [3]老年人安宁疗护问题研究 ——以青岛四家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为例[D]. 景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论老年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J]. 刘斌志,郑先令.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5]上海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研究[D]. 申先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6]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现状与发展研究[D]. 杜婉. 武汉大学, 2017(06)
- [7]家庭功能缺失下的女性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个案工作应用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为例[D]. 塔娜. 贵州大学, 2015(03)
- [8]以医疗机构外部环境为重点的康复性景观研究[D]. 王晓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9]姑息和临终关怀中的药师职能[J]. 傅翔,王卓.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