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课外活动实验两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虹[1](2021)在《民族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凉山州盐源县中学校为例》文中指出
杨原香[2](2021)在《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指出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何冬秀[4](2020)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高考改革前置了生涯决策,它赋予学生拥有选择高考科目的权利和倒逼学校关注和发展生涯教育。高中生物学课程重视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高度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面对文理分班时,高一学生茫然无措而不能准确做出选择,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迫在眉睫。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因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无法真正依据兴趣爱好、社会需求和职业目标选择选考科目和未来职业;因高中学校进行有关职业方面的指导少且方式单一,学生更希望以轻松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前测发现:全体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在生涯发展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材内容、校园环境和生物兴趣小组,笔者设计了3个生物课外活动并进行实践。实践后发现,将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还推动了高中生物学的发展。实践后测结果显示:全体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低,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但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异性。前后测结果比较发现: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明显提高实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能力,各维度发展不平衡,各年级提高的效果均不一致,呈现出高二年级略高于高一年级。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实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辟新途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层面:第一,将职业规划教育制度化并出台实施细则,把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学校考核体系之中;第二,注重从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自上而下全力推行高中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专业决策辅导。第三,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可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职业规划教育选修课或系列专题课。(2)生物教师层面:第一,加强对生物学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的培训力度,鼓励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第二,以生物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材料。第三,开设生物学职业规划教育选修课或系列专题课,结合学科自身特色编写校本教材。第四,开展职场体验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在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做兼职或志愿者。第五,尝试与其他学科合作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3)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业辅导和开展的生涯辅导活动,多与子女探讨学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话题。
李新龙[5](2020)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根本条件。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立足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性强是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通过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国内在此学段开展的生物学实践活动主要有生物学实验和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培养高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和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天水市四所省级示范学校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所学校只有天水市第一中学开展了生物学实践活动。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多以“知识竞赛类”和“模型制作类”为主;其他三所学校均未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或生物学教师不够重视生物学实践活动、学校课时安排紧张和师资力量匮乏。结合调查结果梳理了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与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由此提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最后,设计了“模型制作类”、“生物调查类”、“实验探究类”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种类型的活动案例,并在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级三个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对实践结果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学实践活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以研究性学习成果为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作用比较显着。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学生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刘胭脂[6](2020)在《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实用类文本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与表达交流水平,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实用类文本相较于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来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实用,实用”,更突出了实用二字,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紧密联系,具有实用性强、贴近日常生活等特点。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实用类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实用类文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也缺少兴趣,打不起精神。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实用类文本在教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原因主要为广大一线教师忙于一线教学,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来进行学术研究,而在校生在学校钻研学术,缺乏实践能力。所以实用类文本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因此,为了让实用类文本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现状是我们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基本材料,与全国高考卷相结合,围绕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实用类文本相关情况进行整体梳理,对实用类文本相关概念特点进行说明。了解实用类文本的共性和个性,分析实用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包括激发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第二部分对实用类文本在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文数量和比例、教师教的现状和学生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实用类文本教学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实用类文本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在教学过程设置方面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内容、优化教法,丰富活动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教师要做到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对知识进行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加强对学生写作训练的指导等。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举措希望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王海凤[7](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罗容[8](2020)在《“3+1+2”新高考模式对重庆市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1+2”高考模式作为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主推的一种高考模式,是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中的一次大胆尝试,涉及高考方式、高考内容、评价机制、录取方式等多个维度的变化,其本质在于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探究了“3+1+2”新高考模式对重庆市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针对研究主题,本次对永川区三所不同中学的高二年级部分生物选考学生以及永川区97%的高中生物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累计收到学生有效调查问卷1037张、教师有效调查问卷76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层面:(1)由于“3+1+2”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组合,因此“3+1+2”新高考模式在学生层面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欢迎;但是在政策宣讲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约62.85%的受访学生甚至对高考生物的赋分机制不了解;(2)采用“3+1+2”新高考模式后,学生认为其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作业质量较以往均存在一定的提升,但是学习主动性仍然有所欠缺、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仅34%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学习且超过75%的学生没有生物相关的假期学习活动计划;(4)“3+1+2”新高考模式实施后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异较文理分科时期更显着,54%的学生希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分层教学;(5)就职业规划而言,约38.18%的受访学生反映自己没有职业规划,而存在职业规划的学生,其职业规划的引导也主要来源于学校教师。2、教师层面:(1)高中生物教师对“3+1+2”新高考模式的相关政策均存在一定的了解,且超过75%的生物教师对“3+1+2”新高考模式持支持态度;(2)高二年级生物老师反映实施“3+1+2”新高考模式以来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作业质量较以往均存在一定的提升;(3)“3+1+2”新高考模式实施以后,高中生物教师反映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同一班级学生差异更加明显、生物实验员和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实验教学要求;(4)“3+1+2”模式实施以后,为了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升学的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式使用方面存在一定调整;(5)就“职业规划”教育的引导而言,目前有21.05%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了积极的宣讲,但是效果依然不够明显,部分教师甚至担心由于自己认知的缺乏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次还针对永川区高二年级部分生物老师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了学生对生物重视度不够、教师工作量增加、生物实验教学设施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同时咨询了受访教师在提高生物学学科地位以及教学效果方面的建议。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教师访谈所得到的启发,本次研究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生物教师等多个层面提出以下策略:就教育管理部门而言,除了做好教育政策的宣传,还应结合“3+1+2”模式下的学生选课特点,优化教学资源的配备;就学校而言,应重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与学生选科的重要性,尽快建立、健全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就生物教师而言,应该丰富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注重提升个人教育教学素养,落实分层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标”和“高考大纲”的指导下优化课堂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赵俊[9](2020)在《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于人才培养更趋于全面化。在此时代背景下,教育便成了应对众多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家长和教师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以满足国家对适应时代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受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实矛盾,我国着名教育家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祛除语文学习中“拘泥于教材、学习渠道狭窄、以成绩是举”的弊端,也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当代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启发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结合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具体内涵,将从五个方面探究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第一部分是关于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概念界定,并详细概括“大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一体两翼”的基本蕴涵;第二部分是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对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进行阐释;第三部分是基于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验证;第四部分是经过笔者的广泛调查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和基本缺陷;最后是结语部分,由于个人能力的局限性,笔者对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认识还非常粗浅,部分教学理念依然处于探索过程中,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完善。
姜莉[10](2020)在《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高校的支持与参与,电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与大学化学和生产生活有重要联系的学习内容。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学原电池教学为切入点,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探索如何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本研究所利用的电化学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文献和高校实验室,优化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开展相关讲座和实验活动。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1)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原电池中外文文献的研读,设计和开展了“探索电池之谜”和“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两个讲座,并经迭代优化,形成相对成熟的讲稿。(2)通过对南师大电化学省重点实验室资源的分析和文献研读,设计和实施了中学生进入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活动(“锌空电池实验”“锂离子电池实验”)以及基于文献的中学实验活动(“水果电池”“动力小马达”“铝空电池实验”)。(3)通过收集上述活动的反馈和分析思考,形成研究结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以文献和高校实验室资源作为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是可行的。(2)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途径可以是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可在课外活动中进行。(3)提高科普讲座和实验活动品质的关键要素是“内容选择”、“互动设计”、“团队合作”和“资源配置”。论文最后对研究不足进行了反思。
二、生物课外活动实验两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课外活动实验两则(论文提纲范文)
(4)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高考改革的开展 |
1.1.2 高中生物学科特点 |
1.1.3 高中学校文理分班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推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探索实施新途径 |
1.3.2 丰富高中生物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推动高中生物学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职业生涯 |
2.1.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2.1.3 课外活动 |
2.1.4 生物课外活动 |
2.2 理论依据 |
2.2.1 课外活动的发展过程 |
2.2.2 生涯发展理论 |
2.2.3 人—职匹配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 设计调查问卷 |
3.2 调查对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 |
3.3.2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4 现状调查总结与分析 |
第4章 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
4.1 实践前测及结果分析 |
4.1.1 实践前测 |
4.1.2 实践前测结果分析 |
4.2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基于教材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2.2 基于校园生态环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2.3 基于生物兴趣小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素材 |
4.3 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 |
4.3.1 活动一:基于教材内容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2 活动二:基于实习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3 活动三:基于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生物课外活动 |
4.3.4 活动总结 |
4.4 实践后测 |
4.4.1 实践后测结果分析 |
4.4.2 实践前后测结果比较 |
4.4.3 实践后测总结与反思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现状调查结果 |
5.1.2 实践结果 |
5.2 建议 |
5.2.1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学校层面 |
5.2.2 生物教师层面 |
5.2.3 家庭层面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案例分析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可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
1.3.2 可以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1.3.3 可以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创新能力培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1.2 生物学实践活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2.2 研究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哲学理论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创新能力 |
2.3.2 实践活动 |
2.3.3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 |
2.4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
2.4.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2.4.2 有利于为国家发展需求孕育科技创新人才 |
2.4.3 有利于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
2.4.4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
2.5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
2.5.1 启发性原则 |
2.5.2 量力性原则 |
2.5.3 因材施教原则 |
2.5.4 可行性原则 |
2.5.5 实践性原则 |
2.5.6 循序渐进原则 |
3.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数据的统计 |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3.2 教师访谈的结果 |
4.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
4.1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
4.2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
4.2.1 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4.2.2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4.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4.2.4 提高教师对培养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
4.2.5 建立健全活动方案和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
4.2.6 根据地域性生物资源优势拓展实践活动类型 |
4.2.7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
5.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 |
5.1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创新性原则 |
5.1.3 开放性原则 |
5.1.4 课堂内外结合原则 |
5.2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案例 |
5.2.1 “模型制作类”案例 |
5.2.2 “生物调查类”案例 |
5.2.3 “探究实验类”案例 |
5.2.4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实用类文本特性、教育价值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实用类文本概念 |
二、实用文概念 |
三、应用文概念 |
第二节 文本特征 |
一、共性特点 |
二、个性特色 |
第三节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 |
一、培养阅读能力 |
二、提高核心素养 |
三、增强社会能力 |
第二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选文分析和教学现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材编排情况 |
一、选文的数量和比例 |
二、实用类文本信息概况 |
第二节 高中实用类文本现状调查 |
一、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二、教师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三节 高考中实用类文本相关链接 |
一、考纲要求 |
二、高考中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布现状 |
三、高考中出现实用类文本写作分布现状 |
第三章 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合理选择教材 |
一、选材与时俱进 |
二、扩大选文范围 |
三、习题有效拓展 |
第二节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
一、创新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眼球 |
二、选择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讲授方式 |
四、丰富课外活动,锻炼学生技能 |
第三节 提升教师实用类文本教学素养 |
一、转变教育理念,培养阅读能力 |
二、整合教育资源,进行专题训练 |
三、跨学科的融合,注重知识迁移 |
四、加强写作训练,做到读写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 |
致谢 |
(7)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
一、“学监制”的续存 |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
一、“导师制”的先行 |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3+1+2”新高考模式对重庆市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3+1+2”模式简介及高中生物面临的机遇 |
2.1 “3+1+2”新高考模式的内涵特征 |
2.2 “3+1+2”模式与传统高考的差异 |
2.3 高中生物在高考改革中面临的机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3+1+2”新高考模式对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 调查方法 |
3.2.1 问卷调查法 |
3.2.1.1 学生问卷的设计 |
3.2.1.2 教师问卷的设计 |
3.3 问卷结果分析 |
3.3.1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3.3.2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3.4 “3+1+2”新高考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分析 |
3.4.1 学生层面 |
3.4.1.1 对新高考的看法 |
3.4.1.2 生物学科的兴趣与重视度 |
3.4.1.3 课堂学习情况 |
3.4.1.4 课后学习情况 |
3.4.1.5 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
3.4.2 教师层面 |
3.4.2.1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
3.4.2.2 教学效果 |
3.4.2.3 教学面临的挑战 |
3.4.2.4 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 |
3.4.2.5 对新高考模式的看法 |
第4章 “3+1+2”模式下高中生物应对策略研究 |
4.1 教育主管部门 |
4.1.1 及时收集信息,做好“3+1+2”新高考政策解读工作 |
4.1.2 调查学校实验室设备、实验员配置的相关情况,及时给于帮扶 |
4.1.3 利用教师交流学习契机,合理配置生物教师 |
4.2 学校层面 |
4.2.1 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
4.2.2 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
4.2.3 关注走班学生,落实监管人员 |
4.3 生物教师层面 |
4.3.1 加强生物教研组建设 |
4.3.2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3.3 贯彻分层教学理念 |
4.3.4 主动收集新高考相关信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
4.3.5 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时间,增强学生交流学习的主动性 |
4.3.6 积极探索,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4.4 学生层面 |
第5章 反思与展望 |
5.1 反思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大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一、时代发展因素 |
二、个人发展因素 |
第二节 “大语文教育”思想内容 |
一、联系社会、家庭、学校生活 |
二、着眼整体教育 |
三、坚持完整结构 |
四、重视训练效率 |
第三节 何为“一体两翼” |
一、“一体”——课堂教学 |
二、“左翼”——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
三、“右翼”——强化语文学习环境 |
第二章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一体”视角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尝试 |
一、“大语文教育”思想与多种学科相结合 |
二、从“一体”教学实践中探索人文精神 |
第二节 “左翼”视角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尝试 |
一、“大语文教育”思想与课(校)内外活动相结合 |
二、从“左翼”教学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 |
第三节 “右翼”视角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尝试 |
一、“大语文教育”思想与课(校)内外环境相结合 |
二、从“右翼”教学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
第三章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价值的现实验证 |
第一节 调查方法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二、访谈调查结果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价值及不足 |
第一节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 |
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传承 |
二、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发展 |
第二节 “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不足 |
一、理论上的不足 |
二、实践上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问卷调查 |
附录B:调查访问提纲 |
致谢 |
(10)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有利于科学教育进步 |
1.2.2 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 |
1.2.3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电池化学史在原电池教学应用的研究 |
2.2 前沿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2.3 优化中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
2.4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3 终身学习理论 |
第4章 实践研究相关基础分析 |
4.1 电化学文献分析 |
4.1.1 化学电池的历史 |
4.1.2 化学电池的发展 |
4.1.3 新型化学电池的开发与利用 |
4.1.4 21世纪化学电源展望 |
4.2 高校实验室资源分析 |
4.2.1 实验室条件分析 |
4.2.2 实验室成果分析 |
4.3 中学电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
4.3.1 中学电化学教学内容分析 |
4.3.2 中学电化学学习者分析 |
第5章 实践研究设计与实施 |
5.1 实践研究的思路 |
5.1.1 总体思路设计 |
5.1.2 具体活动设计 |
5.2 实践活动原则 |
5.2.1 设计和实施专题科普讲座的原则 |
5.2.2 设计和实施课外实验的原则 |
5.3 实践活动过程 |
5.3.1 设计和开展专题讲座 |
5.3.1.1 面向初中生的“探索电池之谜”专题讲座 |
5.3.1.2 面向高中生“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专题讲座 |
5.3.1.3 视频拍摄及制作 |
5.3.2 设计和开展课外实验 |
5.3.2.1 初中生走进高校实验室 |
案例1高校实验室活动——锌空电池实验 |
案例2高校实验室活动——走进锂离子电池实验室 |
5.3.2.2 面向初中生开展趣味电池实验 |
实验1 以“水果电池”为课题的实验 |
实验2 以“动力小马达”为课题的实验 |
5.3.2.3 面向高中生开展的铝空气电池的制作实验 |
5.4 实践活动小结与思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生物课外活动实验两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凉山州盐源县中学校为例[D]. 张新虹.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核心素养下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研究[D]. 杨原香. 西南大学, 202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高中生物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D]. 何冬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 李新龙.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6]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刘胭脂. 河南大学, 2020(02)
- [7]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D]. 王海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3+1+2”新高考模式对重庆市永川区高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 罗容. 西南大学, 2020(01)
- [9]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赵俊.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10]利用电化学研究成果优化中学原电池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中学课外活动为载体[D]. 姜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