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

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

一、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保珍[2](2020)在《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文中提出半跏思惟像是佛教美术中少有的以形式命名的造像,流行于印度贵霜后期的犍陀罗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成为汉地佛教造像的重要类型,并远播朝鲜半岛及日本。本文以印度与中国的半跏思惟像为中心,从图像学角度对其姿体形态、服饰装具、场景标识等造型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造像的身份尊格、图像含义、信仰形态等问题展开探讨,以揭示半跏思惟像的发生和演变历程,系统阐释半跏思惟像的本质含义。印度半跏思惟像由半跏坐姿和思惟手势结合而成,前者象征王者身份,后者表现人物悲悯、忧虑等心理状态,二者早在印度无佛像时代已经出现,到贵霜时趋于定型。根据表现形式,印度半跏思惟像分为“佛传图”、“说法图”及“尊像”三个系列。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主要表现悉达多太子身处世俗爱欲与修行觉悟之间的艰难抉择,并隐喻太子“思惟成佛”的觉悟途径。“说法图”与“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多与交脚菩萨对称布局,二者可能是化导众生的观音和上证菩提的弥勒。“说法图”另有半跏思惟附属图像,对应天人菩萨的闻法姿态。单尊半跏思惟像形式各异,身份限于释迦与观音,抑或两者并存。中国半跏思惟像较早见于吴晋时期的南方墓葬及稍后的克孜尔石窟。十六国、北魏时期,半跏思惟像广布于中原北方地区的石窟寺及受其影响的造像碑、造像塔中,形式特征虽不相类同,但多与犍陀罗的“树下静观图”或“说法图”有关。北魏晚期,半跏思惟像在龙门石窟完成“树下思惟”图式的汉化定型,影响延续至隋代中期的莫高窟壁画。东魏、北齐时,单尊半跏思惟像在曲阳、邺城、青州形成地域风格中心,“太子思惟像”的表现程式及其象征含义得以固化。隋唐以后,佛教趋向多元化发展,半跏思惟像隐含的身份尊格与信仰观念逐渐淡化,并由此走向衰落。

王冠宇[3](2019)在《河北南宫后底阁出土菩萨造像老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河北南宫市紫冢镇后底阁村发现白石佛教造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立即对遗址范围勘查并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一批风格鲜明、雕凿精美、时代跨度长的佛教造像,其主要是由如来像、菩萨像、弟子像组成,笔者则是对这批菩萨像在观察整理描述的基础上,进行类型学研究,分析和总结该地区菩萨像时代和地域特征。并对比曲阳,邺城,青州等地区出土菩萨像研究,认为这批菩萨像各历史时期的形制特点与周边地区出土菩萨像相似,但仍表现出该地造像的独特元素,体现出吸收融合多地区造像特点的艺术面貌。同时对之后全面研究南宫后底阁遗址菩萨像及探讨与其它地区造像间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包括佛教在这一地区发展的历史背景,后底阁遗址概况及笔者前期工作。梳理前人对曲阳,邺城,青州等周边地区菩萨像研究,阐明本文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对这批菩萨像进行类型学研究,其中,材质为白石、青石、陶三种,形制主要分为背屏式、龛式以及圆雕菩萨像,题材内容结合菩萨像姿态、组合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批菩萨像中体量小、单体圆雕、粗糙简陋者数量多,表明多以平民个人供奉为主,题材上有观音、思惟、地藏、一铺多尊等。第三部分,对比周边地区造像,将这批菩萨像进行分期断代,分析时代特征的异同。并结合第二部分的研究成果,认为东魏北齐主要为背屏观音菩萨立像、单体思惟菩萨像,隋唐则流行单体圆雕立像、地藏像。东魏菩萨衣饰复杂精美,北齐时期衣纹简洁,隋唐菩萨衣纹璎珞装饰繁缛。第四部分,通过释读铭文,研究这批菩萨像中观音菩萨、思惟菩萨、地藏菩萨及其他特殊题材信仰,一方面体现当时菩萨题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挖掘信仰背后反映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状况。

李晔[4](2019)在《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菩萨造像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题材。本文将研究空间界定为山西,时间界定在北朝时期,以山西北朝菩萨造像为研究对象。山西地域之间的菩萨造像题材与风格有所差异,原因与政治中心及佛教中心的变迁有关。晋北地区以交脚弥勒为主,晋中及晋东南地区多是观音,晋南多倚坐弥勒菩萨,单体半跏思惟较少。菩萨造像包括弥勒、观音、大势至、文殊、半跏思惟题材,菩萨造像元素包括头冠、服饰佩饰、背光、手势及底座等。本文主要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图像与文献结合,以菩萨造像元素的分析作为本文的重点,分类并探讨产生源流,分别推测出其演变的路线,认为山西北朝菩萨造像受多方面影响,且菩萨的服饰与佩饰受印度笈多与南朝影响较多。

李拓[5](2019)在《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系统性的研究了东魏北齐时期流行于河北地区的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两个基本问题。首先从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定名问题入手,在此节中回顾了数十年来不同学者有关此种造像的命名,并综合了在各地所出土的此种造像的样式,将之命名以“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随后的第二节则介绍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出土分布情况。在第二章中就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在第一节中讨论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形制,并将其分类;紧随其后的第二节则探讨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造像题材;在第三节中对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中最精美样式的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形制和功用。第三章则主要从图像流变角度讨论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形成过程,在本章中笔者主要对北朝和南朝的四川地区所流传的相关图像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这些相关图像如何逐渐转变为双树盘枝式背屏造像。本文的第四章主要讨论了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与当时所盛行的一些佛学流派之间的关系,即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产生受到了哪些佛学流派的影响,在本章的最后一节中进行了升华,分析了“双树”概念和图像在南北朝末年的神圣化倾向。

户新慧[6](2018)在《历史因缘与广福风度 ——山东青州广福寺研究》文中指出前周至春秋战国,青州地属齐国,及秦时又属临淄郡。隶属关系加上地理位置相邻,根据佛教传播规律,可认为青州佛教受齐都临淄的影响,启于阿育王时代。至西晋,青州取代临淄成为山东政治中心,由于政治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佛教兴盛的程度,因此两晋至刘宋,青州佛教获得快速发展。此后,青州地入北魏,在北魏最高统治者崇佛和青州经济繁荣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佛教急剧发展并形成了第一个建寺高峰期,广福寺正依此势成于北魏末年。北朝时期,广福寺的繁荣发展,形成了本文所称的“广福风度”,它是这个时期“青州风格”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之一。北朝极其尚佛,造成寺院和僧尼数量急剧增加、造像之风愈演愈烈,佛教已发展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盛极而衰,随着北周武帝灭佛,广福寺佛法、佛风转入低谷。隋朝的建立是周武法难后青州佛教由衰变盛的转折点,此时广福寺因隋仁寿舍利塔在青州的地位达到鼎盛,而后因青州佛教活动重心转移到云、驼二山,唐朝时地位有所下降。宋朝以后,广福寺的发展与青州佛教同势,逐渐走向衰落,民国战乱后废圮。2005年,这座尘封了近两个世纪的千年古刹在其遗址上重建,其在当代独特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已开始显现。本文以时间顺序为脉络,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与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所研究的青州范围,其次简要梳理广福寺建寺之前青州的历史沿革和佛教的发展情况,为下文广福寺的建成做背景铺垫。第三部分分析了广福寺的建寺因缘和北朝广福风度形成的原因,并且从文化融合角度对影响造像风格的形成因素进行了阐释。第四部分介绍了广福寺周武法难后隋唐时期的再兴和宋朝之后的渐次颓圮。第五部分总结了广福寺重建的因缘和当代广福寺的社会文化功能。

管厚任[7](2018)在《青州北朝背屏式石刻佛教造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青州作为九州之一,区域基本为今天的山东省,在南北朝时期为南北交汇地带,是重要文化和战略地区。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佛教造像,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典型特征为背屏式石造像和薄衣贴体的单体式造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州造像的发达固然有大时代环境的影响,但其造像又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价值。以往论者多着眼于对其单体式造像论述,强调其样式的新颖及其与印度秣菟罗造像样式关系。但背屏式造像一方面可以说是南北朝时期造像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其背屏造像中的龙与嘉莲的元素并非仅仅为地方样式特色,而是其图像创新的体现。但是,对于此图像论述者多言南朝或北朝对其影响及关系,对于其样式源头的印度北部犍陀罗和中部秣菟罗造像的关联却涉及较少,因此大背景不够全面。从造像表现来说,魏晋南北朝正是中国人物画的成型期,有对后世影响重大的顾恺之、戴逵父子、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等,且受佛教和佛教美术影响都长于佛画,无论是“瘦骨清像”还是“曹衣出水”,都是对绘画风格的形容,这些特征也都反映到了雕塑造像上。因此本时期佛教造像亦深受到绘画风格的影响,在青州造像上亦可以领略到这些具体特征。从图像比较的角度看,传世的南北朝时期的金铜造像形式本身与青州背屏式造像的形式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样式与石造像可以互证。而南北朝造像铭文的不同也反映出不同的世俗关系,这在青州造像中都有具体的反映。制作技巧和材料特性也是影响佛教造像的部分,这一方面也作出了科学分析。另外,青州的人口流动应为青州造像的石雕技术的突然成熟提供了可能。但是,与造像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相关佛经,僧人传教的方式即“设像行道”。因此,佛教造像必然直接反映相关佛教经意。考查本期流行的弥勒经和法华经等经意也可以更准确地揭示造像形式的涵义。而且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建设,青州造像的研究和再利用更具有现实意义,借助于3D技术成型,可以更加方便研究和学习,必然可以为这一进程发挥重要意义。

杨晓慧[8](2018)在《东魏北齐单体菩萨头冠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魏北齐山东青齐地区、河北邺城地区、山西南涅水出土的单体菩萨头冠。全文共有绪论和四个章节,前三章主要是分地区讨论菩萨头冠样式,第四章是对三个地区的菩萨头冠样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地区,首先是因为地理位置的接近,在北朝时期,邺城与青州地区,作为佛教文化活动的活动中心,佛教的发展较为普遍,而沁县(作为并州地区所管辖的范围内),在北齐皇帝多次巡幸并、邺两都之间,应会带来一些文化上的互动与交流。从出土资料来看,皆具有一定的造像相似性与独特性,仔细观察会有一定的规律出现。为了达到对北朝晚期单体菩萨头冠多方位的研究,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对这三个地区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与观察菩萨头冠的细节特征和穿戴方式,再通过整理与分析,归纳菩萨头冠的样式类型,集中讨论山东、河北、山西这三个地区的菩萨造像头冠样式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对石窟寺菩萨的头冠类型样式的梳理,发现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响堂山石窟与单体菩萨头冠类型样式多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由皇家出资建造的云冈、龙门、巩县石窟对三个地区单体造像有很大影响。这三个地区菩萨头冠样式虽有相似,但也存在很大差异性,除了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之外,最大的可能性是各地选用材质的不同,同时也与当地传统文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源于这种思路,本文采用传世文献、佛教经典、石窟遗存、考古出土等材料,在方法上不仅考虑到造型、材料等艺术本体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外来风格、工匠、本土样式与时代的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综合研究东魏北齐单体菩萨头冠这一问题。

杨晓雪[9](2017)在《青州地区佛教造像中南朝文化因素探析》文中指出青州地区佛教造像,在南北朝佛教造像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青州地区不断出土佛教造像。1992、1996年,青州龙兴寺考古发掘共400余件佛教造像,令世人震惊。有学者根据其造型特点,称其为"青州风格"。青州地区佛教造像,自北魏时期兴起至北宋时期,长达500年,盛衰不败,与南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六国时期石赵、后晋、前秦国所建的广固城,青州镇就在此城内。安帝隆安四年(400)慕容德建立南燕,改名青州。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灭南燕,至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拔东阳城,其间有60年青州属于东晋南朝的领土,其间应与南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风格渊源之——"南朝佛教造像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以小见大,分析"青州风格"与南北朝佛教造像之间的联系,同时与山东周边地区佛教造像的特点作比较。通过类型学排序,重点探讨与南朝佛教造像有关的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前人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历史文献,结合实地调查,重点对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佛衣和佛头像、菩萨装饰、造像题材、造像题记等各方面的文化因素,与南朝佛教有关的文化因素进行类比研究。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意义,选题内容涉及空间、时间范围,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分期和特点。整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发掘资料,将出土的佛教造像按材质分为铜质、石质造像两大类进行研究,每一类分为背屏式、单体圆雕造像、造像碑三种形制进行佛衣型式研究。佛衣分为上衣搭肘式、袒胸通肩式、袒右式、通肩式四型,根据铜质造像高度、背光宽窄程度,分为北魏早期、北魏后期至东魏时期、北齐三个时期。石质造像根据佛衣变化特征,分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得出铜质、石质造像每一期的特点,可知青州地区所承袭的南朝文化因素,在北魏初期最为深刻,之后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并不断受周边地区佛教文化的影响。第三部分:南朝佛教造像特点研究。将出土的佛教造像按材质分为铜质、石质造像两大类。整理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资料,并结合目前的学术研究成果,概括南朝铜、石质佛教造像特点。第四部分:青州地区佛教造像中的南朝文化因素。主要从佛衣、佛头像、菩萨装饰、造像题材、造像题记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每一型式佛衣源流分析,可知青州地区上衣搭肘式、袒胸通肩式、通肩式佛衣部分吸收南朝佛教造像文化因素,袒右式佛衣源于中原佛教文化的影响,并根据佛衣塑造风格,分析了东晋南朝时期的书画风格以及对青州佛教造像风格的影响;青州地区佛造像中磨光肉髻、螺发有可能是受到南朝佛教文化因素的影响,水波纹肉髻见于北方,南方造像发现较少;菩萨装饰,在披巾繁简变化、叉形穗状璎珞、仿泥条贴塑表现技法方面深受南方佛教文化因素影响;造像题材主要从弥勒信仰、飞天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弥勒为南北朝时期的共同崇信,但依时间先后来看,青州地区弥勒造像活动,有可能是由中原传入,而成都地区石刻造像的信仰与青州地区信仰有着惊人相似,青州地区信仰有可能受到南方影响。从时间来看,南方地区飞天造型出现时间早于青州地区。并且,南朝"秀骨清风"式飞天形象、乐器组合、墓葬美术中的仪仗构图和人物形象与青州地区造像风格十分相似;根据造像的铭刻题记,可发现南、北朝迁徙的世家大族在传播佛教文化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五部分:总结。青州地区佛教造型、装饰等文化因素受到南朝佛教造像很大影响,但也吸收河北、中原地区佛教造像的因素影响,而且青州地区自东汉起本身就有崇佛传统,有着很强的社会基础,地方佛教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青州风格"的形成。第六部分:附录。

王晓[10](2016)在《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第一个繁荣时期,也是青齐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时期。北朝时期,青齐地区为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重心,当时造像风气比较兴盛,目前所发现佛像与造像题记数量比较多。本文对青齐地区出土的佛造像题记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并对佛造像题记的结构类别、造像者籍贯、祈愿文内容以及与河洛地区关系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本文共搜集了242则北朝青齐地区佛造像题记,其中包含目前专家学者有所忽视的地方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造像题记。首先,本文对造像题记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根据造像题记的内容结构,青齐地区造像题记可分为A、B两大类,进而再根据内容与蕴含元素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类,探讨各类造像题记内容结构的兴衰变化与各地区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其次,本文对包含造像者籍贯、北朝地名及寺院名称的78则造像题记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共涉及到的郡有乐陵郡、高阳郡、齐郡、渤海郡、平昌郡、乐安郡等15郡,县有乐陵县、阳信县、高阳县、新城县、安次县等30县,通过与相关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探讨当时青齐地区的郡县设置及其废立、更名时间等问题,并对造像题记中所涉及的成罗买寺、永宁寺、皆公寺、广固南寺、南阳寺、太安寺等21所佛寺建立时间、沿革等问题作了初步考证。再次,造像题记中关于地方佛教信仰的内容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各造像题材与祈愿文内容流行时间与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北朝青齐地区各造像题材与祈愿文内容的发展脉络与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后,本文通过对青齐地区与河洛地区造像题记内容结构、崇奉对像、祈愿文内容等方面地比较分析,探讨了二地区北朝佛教文化的异同,进而分析了青齐地区佛教文化的源流问题。

二、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2)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半跏思惟像的印度起源
    第一节 佛传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纳亲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二、“树下静观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三、“决意出家图”中的悉达多太子
        四、“降魔成道图”中的魔王
        五、“涅盘图”中的世俗人物、佛弟子与天神
    第二节 “说法图”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第三节 尊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胁侍
        二、单尊半跏思惟像
    第四节 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一、“与驭者、爱马作别图”中的太子思惟像
        二、“占梦图”和“占相图”中的摩耶夫人思惟像
        三、天神思惟像
        四、婆罗门仙人思惟像
    第五节 半跏思惟像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第二章 半跏思惟像初传中国
    第一节 南方吴晋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形式溯源
        三、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志分析
        四、半跏思惟像的传入路径
    第二节 克孜尔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三、非标准式半跏思惟像
    第三节 北方十六国时期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
第三章 汉地半跏思惟像的本土化呈现
    第一节 石窟造像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云冈石窟中的半跏思惟胁侍和“白马吻足”
        二、敦煌莫高窟中半跏思惟像的时代类型
        三、麦积山石窟中交脚与半跏思惟对称构图
        四、龙门石窟中的“树下思惟”图式
        五、其他石窟中的半跏思惟像
    第二节 造像碑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形制特征
        二、半跏思惟像的图像含义与信仰形态
        三、对南朝造像碑相关图像的探讨
    第三节 造像塔中的半跏思惟像
        一、半跏思惟像的生成与演变
        二、半跏思惟像的组合形式与图像含义
    第四节 单体半跏思惟像
        一、太平真君三年半跏思惟像的意义
        二、太和时期金铜观音像与“树下思惟”
        三、河南“三尊像”中的半跏思惟菩萨
        四、曲阳造像中的“太子思惟”
        五、邺城造像中的“白马吻足”
        六、青州造像中的南朝因素
        七、其他单体造像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北朝墓葬美术中的半跏人物形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河北南宫后底阁出土菩萨造像老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 南宫后底阁遗址菩萨像分类研究
    2.1 材质与体量
    2.2 形制特征分析
        2.2.1 、背屏式菩萨像
        2.2.2 、龛式菩萨像
        2.2.3 、圆雕菩萨像
    2.3 菩萨像题材内容分析
        2.3.1 、菩萨像姿态
        2.3.2 、菩萨像组合
        2.3.3 、菩萨像题材
第三章 菩萨像时代与样式
    3.1 东魏中后期
        3.1.1 、菩萨样式特征
        3.1.2 、与周边地区东魏菩萨像对比研究
    3.2 北齐至隋
        3.2.1 、菩萨样式特征
        3.2.2 、与周边地区北齐至隋菩萨像对比研究
    3.3 唐代
        3.3.1 、菩萨样式特征
        3.3.2 、与周边地区唐代菩萨像对比研究
第四章 菩萨像题材与信仰
    4.1 观音菩萨
        4.1.1 、观音与双观音菩萨题材
        4.1.2 、题记中反映观音菩萨信仰分析
    4.2 思惟菩萨
        4.2.1 、思惟与双思惟菩萨题材
        4.2.2 、题记中反映思惟菩萨信仰分析
    4.3 地藏菩萨
        4.3.1 、地藏菩萨题材
        4.3.2 、题记中反映地藏菩萨信仰分析
    4.4 其他特殊题材与信仰
        4.4.1 、“龙吐莲花”式背屏题材
        4.4.2 、“龙树背龛式”题材
        4.4.3 、龛式题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山西北朝佛教发展概述
    第一节 北朝各代佛教概况
    第二节 山西地区北朝的佛教发展
    第三节 山西地区北朝的菩萨信仰
第二章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遗存
    第一节 晋北地区菩萨造像
    第二节 晋中地区菩萨造像
    第三节 晋东南地区菩萨造像
    第四节 晋南地区菩萨造像
第三章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题材分析
    第一节 弥勒菩萨
    第二节 观音、大势至菩萨
    第三节 半跏思惟菩萨
    第四节 维摩诘、文殊、普贤菩萨
    第五节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题材分布
第四章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的造像元素分析
    第一节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的宝冠
        一、山西北朝菩萨造像宝冠的类型分析
        二、宝冠及相关要素的源流
        三、各代、各地之间的对比
    第二节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的服饰与胸饰
        一、山西北朝菩萨服饰与胸饰类型分析
        二、服饰及胸饰的源流
        三、各代、各地之间的对比
    第三节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的背光
        一、山西北朝菩萨背光的分类
        二、背光形制与纹样的源流
        三、各代、各地之间的对比
    第四节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其它相关造型
第五章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与其它地区的联系
    第一节 与其它地区图像的比较
    第二节 与其它地区题材的比较
结论
附录一 :山西北朝铜质菩萨造像统计
附录二 :山西北朝单体石质菩萨造像统计
附录三 :图片总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现状
第一章: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命名和分布
    第一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命名问题
    第二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分布
第二章: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艺术研究
    第一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分类
    第二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题材
    第三节:ⅡAb型造像相关研究
        1.ⅡAb型造像的艺术特征
        2.ⅡAb型造像的性质用途
    第四节:Ⅰ型造像中的“龙树”问题
第三章: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的流变
    第一节:北朝“双树下坐佛”源流
    第二节:四川地区所见“双树下坐佛”
    第三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定式的形成
        1.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定式的形成
        2.南北朝时期地区之间的佛教交流
第四章: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与南北朝佛学
    第一节:邺城和曲阳的佛教
    第二节: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与佛学诸流派
        1.涅盘学
        2.净土信仰
        3.禅学
    第三节:浅谈“双树”概念和图像的神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历史因缘与广福风度 ——山东青州广福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佛教史研究及相关的史料
        (二)青州佛教造像研究
        (三)其它相关文献资料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广福寺建寺之前的青州佛教
    一、建寺前青州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一)东汉前——隶属齐国
        (二)两晋至刘宋——山东政治中心
    二、建寺前青州佛教的发展情况
        (一)初传期至家庭佛堂期
        (二)规范化寺院时期
第二章 广福寺从初成到急剧发展
    一、建寺及所建因缘
    二、北朝急剧发展的背景
        (一)最高统治者崇佛
        (二)青州经济繁盛
    三、北朝造像成就
        (一)佛像
        (二)菩萨像
        (三)飞天
        (四)背屏舍利塔
        (五)文化融合促使造像形成独特风格
第三章 广福寺的再兴与渐次颓圮
    一、隋朝广福寺的再次兴盛
    二、唐朝广福寺地位的降低
    三、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
        (一)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
        (二)隋唐造像不及北朝的原因
    四、宋至清渐次颓圮
第四章 当代广福寺的重建
    一、新的历史机缘下广福寺的重建
    二、当代广福寺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功能的复兴
        (二)教育功能的恢复与改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调研照片

(7)青州北朝背屏式石刻佛教造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节 课题研究概况
        一 选题说明
        二 先期研究概况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青州石刻背屏造像背景综述
    第一节 何谓背屏式造像
    第二节 北朝晚期的青州政治、社会情况与宗教信仰和佛教造像之关系
第二章 青州地区的石刻背屏式造像
    第一节 青州地区现存的北朝背屏式石造像的分布情况
        一 中心:青州龙兴寺和其他
        二 北部:博兴广饶
        三 西部:临淄
        四 南部:临朐
        五 东南部:诸城
    第二节 青州背屏造像历史分期及特点
        一 北魏晚期
        二 东魏时期
        三 北齐早期
    小结
第三章 背屏式造像的来源与传播
    第一节 背屏式造像在印度地区的兴起与发展
        一 贵霜健陀罗地区
        二 贵霜秣菟罗地区
        三 笈多王朝时期
    第二节 背屏式石刻造像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发展概况
        一 北朝地区
        (一) 背屏式造像早期(十六国)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 北魏迁洛前北朝的(西部、北部)地区
        (三) 北魏迁洛后至魏分裂河南、河北为主的中原地区背屏造像
        二 南朝地区
        小结
    第三节 青州与中原及南朝(成都)背屏式造像的比较
        一、与北朝中原地区像制关系
        二 与南朝像制的比较
        三 由发愿文比较
        小结
第四章 青州背屏式石刻造像的内容、表现方式及影响
    第一节 造像组合内容分析
        一 主尊与胁侍菩萨
        二 翔龙
        三 飞天
        四 宝塔
        五 佛光与火焰纹
        六 莲座
    第二节 背屏与底座关系的演进(与金铜造像关系)
    第三节 青州背屏式造像的影响
第五章 影响青州造像形式的因素
    第一节 佛教义理与造像的形式关系
        一 法华经信仰与造像的关系
        二 弥勒经信仰与造像的关系
    第二节 造像石质特点与雕刻表现关系
    第三节 艺匠来源与造像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东魏北齐单体菩萨头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有关山东地区出土造像的研究
        二、有关邺城地区出土造像的研究
        三、山西沁县南涅水出土造像的研究
        四、有关菩萨头冠的专门性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山东青州地区单体菩萨头冠
    第一节 青齐地区菩萨头冠的类型分析
        一、石菩萨造像
        二、素烧白陶菩萨像
        三、鎏金铜菩萨像
    第二节 青齐地区菩萨头冠的发展脉络
        一、北魏中晚期至东魏前期
        二、东魏中晚期-北齐末年
    第三节 有关青齐地区菩萨头冠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青齐各地区菩萨头冠特点
        二、与四川地区出土南朝菩萨像造像比较
        三、世俗艺术的影响
        四、青齐地区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
        五、问题再思
第二章 河北地区单体菩萨头冠
    第一节 邺城地区
        一、邺城地区单体菩萨头冠的分类
        二、邺城遗址北朝石造像分期与菩萨头冠特点
    第二节 曲阳修德寺
        一、北魏后期到东魏前期
        二、东魏后期-北齐前期
        三、北齐中后期-隋代
        四、冠的类型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山西沁县南涅水单体菩萨头冠
    第一节 南涅水石刻馆调查说明
    第二节 风格与样式
        一、四面造像石
        二、单体造像
    第三节 南涅水石刻馆菩萨头冠的年代分期
    第四节 菩萨头冠的类型对比分析
        一、单件像
        二、造像碑
        三、四面造像塔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山东、河北、山西地区单体菩萨的造像关系
    第一节 风格样式的异同
        一、头冠的类型样式分析
        二、纹样分析
        三、材质
    第二节 历史背景与地理位置
    第三节 与石窟寺菩萨造像头冠样式的比较
        一、麦积山石窟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巩县石窟
        五、响堂山石窟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青州地区佛教造像中南朝文化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内容涉及范围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分期与特点
    第一节 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青州地区铜质造像的分期与特点
    第三节 青州地区石质造像的分期与特点
第二章 南朝造像特点研究
    第一节 南朝铜质造像特点
    第二节 南朝石质造像特点
第三章 青州造像中的南朝造像因素分析
    第一节 佛衣和佛头像
    第二节 菩萨装饰
    第三节 造像题材
    第四节 造像题记
结语
附录
    附表一: 青州地区纪年铭文铜质造像统计表
    附表二: 青州地区纪年铭文石质造像统计表
    附表三: 青州地区铜质菩萨造像统计表
    附表四: 南朝铜质造像统计表
    附表五: 青州地区伎乐飞天统计表
    附表六: 成都地区伎乐飞天统计表
    附表七: 青州地区佛教造像(造像碑)题记概况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0)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论文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论文研究内容
        (二)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出现的背景与原因
    一、青齐地区佛教发展概况
    二、青齐地区佛教造像活动的兴起
    三、青齐地区造像题记兴起的原因
    四、小结
第二章 北朝青齐地区出土造像题记概况
    一、造像题记出土概况
        (一)青州地区
        (二)齐州地区
        (三)沧州地区
    二、传世文献中的造像题记材料
        (一)青州地区
        (二)齐州地区
        (三)沧州地区
    三、小结
    附录一、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登记表
    附录二、临淮王像碑
第三章 青齐地区造像题记内容结构分析
    一、A类造像题记内容结构研究
    二、B类造像题记内容结构介绍
    三、小结
第四章 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所涉地名与寺院名称研究
    一、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中地名分析
        (一)魏县
        (二)新台县
        (三)博昌县
        (四)剧县
        (五)乐安郡高阳县
    二、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中寺院名称探讨
    三、小结
第五章 青齐地区造像题记所反映的佛教信仰
    一、青齐地区民众崇奉对象
        (一)释迦造像
        (二)弥勒造像
        (三)观世音造像
        (四)卢舍那造像
        (五)无量寿佛造像
        (六)多宝像
        (七)太子思维像
        (八)定光像
        (九)像
    二、造像记祈愿文内容研究
        (一)轮回转世的观念
        (二)“离苦得乐”的思想
        (三)托生西方净土
        (四)“值佛闻法”
        (五)龙华三会
        (六)成佛
        (七)世俗祈愿
    三、青齐地区造像题记所反映的造像组织
    四、小结
第六章 北朝青齐地区与河洛地区造像题记之比较
    一、造像题记内容结构的异同
    二、造像题材与祈愿文之比较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学术、学位论文
致谢

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2]半跏思惟像研究 ——从印度到中国[D]. 张保珍.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河北南宫后底阁出土菩萨造像老古学研究[D]. 王冠宇. 西北大学, 2019(12)
  • [4]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D]. 李晔.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东魏北齐双树盘枝式背屏佛造像研究[D]. 李拓.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6]历史因缘与广福风度 ——山东青州广福寺研究[D]. 户新慧.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7]青州北朝背屏式石刻佛教造像研究[D]. 管厚任.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8]东魏北齐单体菩萨头冠初步研究[D]. 杨晓慧. 北京服装学院, 2018(04)
  • [9]青州地区佛教造像中南朝文化因素探析[D]. 杨晓雪. 南京大学, 2017(08)
  • [10]北朝青齐地区造像题记研究[D]. 王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