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病患者中TT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亨晶[1](2021)在《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s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始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32例抗病毒已产生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病毒学应答组,同时选择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就诊后给予抗病毒治疗,于治疗0W、治疗4W、12W当日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低速离心法离心所有组别患者的外周血,收集其血清,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ALT、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ELISA检测所有组别血清中s Sema4D、TNF-α、IFN-γ、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结果:1.对照组血清中sSema4D的表达为1475.40±187.76 pg/ml,病毒学应答组为1321.09±197.36pg/ml,试验组治疗0W时为1146.73±254.51 pg/ml。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0W、病毒学应答组s Sema4D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试验组治疗0W比较,病毒学应答组的s Sema4D水平明显升高(P<0.05)。2.试验组治疗0W及治疗4W、12W后s Sema4D表达分别为1146.73±254.51 pg/ml、1214.70±144.14 pg/ml、1269.35±168.96 pg/ml。试验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逐渐恢复,HBV DNA降低,s Sema4D的表达逐渐升高,与治疗0W比较,治疗12周时具有显着性(P<0.01)。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TNF-α的表达逐渐降低,与治疗0W相比,治疗4周、治疗12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和IL-10的表达逐渐增高,与治疗0W相比,治疗4W、治疗12W均具显着性差异(P<0.01)。4.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显着增高,与治疗0W相比,治疗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治疗0W时sSema4D的表达与ALT、HBV DNA呈负相关(P<0.05),与IFN-γ和IL-10呈正相关(P<0.05),与TNF-α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试验组抗病毒治疗前后s Sema4D的水平与CD4+T和CD8+T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1.sSema4D低表达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有关。2.sSema4D可联合ALT、HBV DNA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范晶华[2](2019)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为期111.83月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恩替卡韦)和非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每24~48周进行一次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及血清学应答情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2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HBV准种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三组间无配对关系),即未治疗组、治疗1年组和治疗10年组(病毒学突破组),分别取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进行HBV准种研究。对于治疗1年组,我们根据患者治疗1年以后病毒应答的时间情况,分为A组(1年<HBV应答时间<3年)和B组(3年<HBV应答时间<6年)。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对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准种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点的HBV准种差异,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年时HBV准种的特征与之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及RT基因的准种进化规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一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抗-HBs共存的HBV准种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比较及荟萃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经过长期NAs抗病毒治疗,HBVDNA的对数值(log10 IU/mL)治疗后降为 1.28(1.28,1.40)IU/mL 低于治疗前的 6.92(5.06,7.89)IU/mL(P<0.05),恩替卡韦组较非恩替卡韦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随访结束时,病毒学突破人数为28人,突破率为26.17%,恩替卡韦组与非恩替卡韦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时HBV DNA不可测为病毒学突破的保护因素(HR=0.235(0.103,0.538),P<0.05)。67.9%患者 HBsAg 定量低于 1500 IU/ml,6.54%(7例)患者HBsAg消失并于治疗24~48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消失率为 71.21%,血清转换率为 40.91%。患者HBeAg消失与基线HBV DNA、ALT水平、HBV DNA转阴时间无关(P>0.05)。6 例患者(5.61%,6/107)发生恶性肿瘤,其中 3 例(2.80%,3/107)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为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PRI指数治疗后为 0.44(0.31,0.56),低于治疗前 1.05(0.53,1.75)(P<0.01),随访结束后患者肝硬度值为4.9(4.0,6.2)KPa。第二部分:我们采用24例慢乙肝患者451条HBV RT克隆序列用于下游分析,研究不同抗病毒效果患者的病毒学机制,结果如下:1.A组40%(2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75%(6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治疗10年组50%(3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和治疗10年组均有50%的患者积累了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2.在RT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治疗1年组的复杂度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且治疗1年或10年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RT基因的核苷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9734)均显着高于 B 组(Sn=0.8875,P=0.0393)和治疗 10 年组(Sn=0.8524,P=0.0141)。A组和B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目及平均非同义替换数目水平相当,均低于治疗10年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基因的氨基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8874)显着高于治疗10年组(Sn=0.7098,P=0.0473),但三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1年组(A组和B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治疗10年组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为简单的拓扑结构。治疗1年组(A和B组)平均枝长(0.0029±0.00029)显着大于未治疗组(0.0012±0.0003,P=0.0137)。A 组平均枝长(0.0028±0.0005)和 B 组的平均枝长(0.003±0.0004)均显着大于治疗10年组(0.002±0.0004)(P<0.001),但A组和B组的平均枝长差异不显着(P=0.6368)。4.我们对三组患者HBVRT的选择压力(ω=dN/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患者HBV均经历了正选择,治疗10年组积累了更多的正选择信号。在基因型B、C及B/C中,三组患者具有相似的ω值分布趋势。在B/C基因型中,A组的选择压力(ω=0.296±0.0332)和B组的选择压力(ω=0.291±0.0469)没有差异,均低于治疗10年组(ω=0.5679±0.1722)。5.治疗1年时RT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163,R=-0.6493)。RT的准种复杂度(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相应的ALT 水平呈负相关(P=0.0437,R=-0.5661;和 P=0.0117,R=-0.673)。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和平均非同义替换数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第三部分:本研究分析1例HBsAg和抗-HBs共存的基因型为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准种基因组特征,该病毒准种基因组具有高度复杂的准种异质性和高频的HBsAg突变,其中69%的克隆发生PreS缺失和HBsAg氨基酸变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PreS缺失与HBsAg和抗-HBs共存具有相关性,总体风险估值为 4.09(95%CI(2.18,7.68))。[结 论]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患者不同程度获益,与HBV准种异质性密切相关。在抗病毒药物压力下,HBVRT准种的异质性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早晚有关,该基因的准种的高复杂度可能提示治疗应答佳。在治疗1年时,高复杂度的HBV准种,有利于HBV DNA和ALT水平下降,但低水平的ALT反而不利于HBVDNA清除。抗病毒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积累了较多的耐药突变、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不利于病毒学应答,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治疗10年组具有较为简单的进化模式与更多的正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毒学突破有关。个案HBV基因组准种分析与Meta分析表明,高频的preS1缺失,与HBsAg与抗-HBs共存相关。
伍宵[3](2017)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人们对乙肝病毒认识的不断深入,乙肝病毒基因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地理位置和人口学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人群,种族,乙肝病毒感染率及生活方式等相关,本文旨在探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中国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不同肝病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这项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评估未来乙肝病毒感染的疾病负担,并且有助于发展乙肝病毒感染的控制措施。方法在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检索从2000年到2014年间有关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的文章,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纳入,然后再按照地区、民族及感染类型的不同将不同基因型归类,最终应用Meta分析来研究中国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在数据库检索出560篇有关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原始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有220篇文献符合条件进行数据收集及数据统计,我们得知中国的HBV基因型主要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区域1(北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1%、22.2%、69.1%、3.8%、0.5%和1.5%,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2(中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2%、62.6%、27.4%、3.8%、0.5%和2.4%,其中B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3(南部地区)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0.6%、36.3%、49.4%、2.8%、2.6%和3.4%,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着高于区域2的27.4%(P<0.05);区域4(青藏高原)感染HBV HBV基因型A、B、C、B/C、D和其他型分别为6.0%、22.5%、11.7%和59.3%,其中C/D混合型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区域(P<0.05)。不同民族的基因型分布也显着不同,藏族人群的C/D混合型比例(49.3%)显着高于其他民族(所有P<0.05),哈萨克族的D基因型比例(58.1%)显着高于其他民族(所有P<0.05)。此外,以慢性HBs Ag携带显的统计学差异。并且HBs Ag的水平随着疾者作为对照组,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硬化、肝癌显着相关(ORs:1.979、3.888、4.399,所有P<0.001)。结论中国主要基因型为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不同地区和民族的HBV基因型分布也显着不同,中国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以C基因为主,中部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并且本研究表明B基因型可能是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的起源基因,同时本研究表明藏族人群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以C/D混合型为主,回族和维吾尔族人群中的乙肝病毒基因型主要为C基因型和D基因型,D基因型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族,另外,研究表明C基因型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细胞癌等。
瞿祖一[4](2001)在《TT病毒国内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TV是 1997年由日本学者真弓忠发现的一种新病毒 ,被认为是一种有可能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新的DNA病毒 ,称输血传播病毒 ,也称TT病毒。本文介绍了TTV的发现、自然史追踪、病原学、检测、致病性、传播途径、病理表现和在非甲 -庚型肝炎患者中的检出率。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它可能是导致非甲 庚型肝炎的重要病原。有些研究还认为 ,TTV可能是导致肝炎慢性化的病原之一 ,也是导致爆发型肝炎或肝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仍有一些研究者认为 ,TTV感染不一定致病 ,其致病性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已证实 ,TTV还存在非血液传播的途径 ,肠道传播是重要的 ,我国已证实有肠道传播型TTV引起的集体病毒性肝炎流行。
二、肝病患者中TT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病患者中TT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耗材 |
1.4 实验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收集临床资料 |
2.2 分离血清及PBMC |
2.3 ELISA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CD8~+T的相对数量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三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CHB患者血清中s Sema4D的表达 |
3 CHB患者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的变化 |
4 CHB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 |
4.1 CHB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10的表达 |
4.2 CHB患者T细胞亚群的检测 |
5 sSema4D与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 |
6 sSema4D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1 sSema4D与TNF-α、IFN-γ、IL-10的相关性分析 |
6.2 sSema4D与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Sema4D在自身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HBV RT区准种进化模式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HBsAg和抗-HBs共存乙肝病毒基因型Ⅰ感染者HBV准种特征及相关文献回顾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TT病毒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TV的发现 |
2 TTV的自然史追踪 |
3 TTV的病原学 |
3.1 TTV理化性状 Makoto Mayumi等证实, TTV是一种单链DNA病毒, 无包膜, 直径为50nm。 |
3.2 TTV的基因分型 |
3.3 各国TTV基因型比较 |
4 TTV的检测 |
5 TTV的致病性 |
5.1 TTV与肝炎有关的论点 |
5.2 认为TTV和肝炎无关的论点 |
6 TTV的传播途径 |
6.1 输血传播 |
6.2 肠道传播 |
6.3 母婴传播 |
7 TTV感染的病理表现 |
8 非甲-庚型肝炎患者中TTV检出率 |
四、肝病患者中TT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溶性Sema4D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亨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D]. 范晶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3]中国慢性HB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的Meta分析[D]. 伍宵.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4]TT病毒国内外研究进展[J]. 瞿祖一.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