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文献综述)
林静敏[1](2021)在《高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工程制图"课程作为高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专业技能课程,在培养学生成为动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文化内涵放在核心位置。为更好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专业教学团队在建设双师德育队伍、完善思政考评体系、案例引领深度融合、融入爱党爱国元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教学思路创新,有序推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协同并进,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王光艳[3](2021)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课程思政作了重要论述,教育部对课程思政作了安排部署,各高校也进行了落实。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在目的、理念、特点、方法、思维等方面有具体的要求。基于机械制图课程特点,应把古代中国工程图学、做人做事的准则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相关章节、环节,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责任意识、正直诚信友善的品质、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大局意识、自强意识、保密意识。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奔豪[5](2021)在《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思政教育要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化与细化,越来越多的中职教师己经着手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然而,当前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案例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从选题的背景和价值阐明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了解已有的研究基础以及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方向。然后就课程思政和思政元素的概念进行科学性解读,针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进行阐述,本文对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等三方面要素展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同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育性教学理论,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遵循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理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一致性理念以及主导性与主体性目标一致性理念,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理念。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结果,整理分析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现状以及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造成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专业教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使得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以及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会造成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笔者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包括深挖《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认真梳理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围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整理形成三条课程思政知识主线,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然后针对教学过程进行课程思政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合作探究教学以及课堂情境创设;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将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相关视频或者案例的分享,组织课外专题活动以及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最后,分别就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三个方面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制图练习前后测、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学生感受的词云图分析以及教师专家点评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效果分析并总结反思。经过实践结果表明,通过文中提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研究中发现的《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中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梁玉龙[6](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文中认为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实施学科德育。数学作为小学核心课程,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具有独特的学科德育价值。目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精神、思想的传递,没能较好地发挥数学学科德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研读学科德育相关文献,基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冀教版),梳理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河北省X市J县所辖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应对策略。本研究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2.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3.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4.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5.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6.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本研究主要通过教材、教师、学校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原因分析。最后,为有效促进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针对问题的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应对策略:1.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2.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3.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4.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路明[7](2021)在《近代学制视野下高等艺术教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晚清社会积贫积弱,文化和教育的危机对于中华民族堪为灾难。挽救危亡的根本集中到教育变革之上。学制作为教育变革的对象首当其冲。象征新学的学制系统为教育近代化的建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的近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也由此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学制也是在时代背景之下的一个变量的建设过程。作为本文研究高等艺术教育的原点,围绕学制的建立、更迭、废止、重塑、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着重探讨其发生、发展对于高等艺术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本文研究以近代由国家主导设计的《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四部学制为基本脉络(见附录)。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研究开端,至1949新中国成立作为本文陈述和讨论的基本时间逻辑。可以说,在学制的建立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制度化建设上经历了学习泰西、师法日本、借鉴美国的演变历程,复杂多变的时局也是促成每一次抉择和转换的历史背书。本文考察的高等艺术教育指涉三大场域,其一是晚清尚未有学制建立时的实业学堂教育,通过对各类实业学堂相关图绘课程的考察,初步建立起高等艺术教育的最初面貌,其中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为考察中心;其二,依据晚清陆续推出的两个学制,在学制指导下的相关制度规约中梳理出以两江师范学堂为考察中心的早期图画手工教育;其三是民初学制的建立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完善,以上海美专、北京美专和杭州艺专为考察中心,兼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学系的师范艺术教育。四部学制确立了从军工学堂的“图绘”到高等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再到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考察在这个视阈中的高等艺术教育的自我生长与不息变动,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反思,为当代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朱文博,纪海慧,李海渊,郭淼现[8](2021)在《“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探讨》文中提出"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面大量广,具有育人的先导性,因此,该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通过讲解图纸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并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介绍与制图相关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细致的工作素养,以及一丝不苟、踏实敬业的"工匠精神",最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
张海霞[9](2020)在《制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首先论述了《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然后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探索了在制图课程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方法包括丰富制图课堂的德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将爱国主义落实在行动等三个方面,使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苏文桂,李俚,李竞,卢煜海,李海平[10](2020)在《《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目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导向,强调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引领,对《工程制图》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建立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
(一)“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概述 |
(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
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
(二)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
(三)实践教学忽视课程思政的融入 |
(四)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形式过于生硬 |
三、高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思路 |
(一)双师协同,建设高效德育队伍 |
(二)自上而下,完善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
(三)升华提炼,思政案例引领深度融合 |
(四)精准推送,融入爱党爱国元素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
2 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
2.1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 |
2.2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 |
2.3 课程思政的特点是立体多元 |
2.4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 |
2.5 课程思政的思维是科学创新 |
3 基于机械制图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
3.1 在绪论部分讲古代中国工程图学,增强文化自信 |
3.2 在制图的国家标准部分讲做人做事的准则,培养遵纪守法意识和责任意识 |
3.3 在投影理论部分讲为人处世,引导同学们做人做事要正直、诚信、友善 |
3.4 训练想象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或结构形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
3.5 讲读组合体视图方法,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 |
3.6 在工程图样的计算机绘制部分讲国际竞争,激发学生的自强意识 |
3.7 讲图纸的保密,增强保密意识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政策导向 |
2.社会发展的使命要求 |
3.教师职业性质的趋向性 |
4.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迫切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课程思政 |
2.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
(二)理论基础 |
1.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
2.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设计分析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法 |
4.调查内容 |
(二)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现状调查 |
1.中职学生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看法 |
2.思政元素在学生制图学习中的体现情况 |
(三)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调查 |
1.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形式 |
2.教师对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 |
3.机械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1.课程思政内容存在局限,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
2.课程思政缺乏连续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保持较差 |
3.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深入,与思政元素未形成联系 |
2.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与教学相脱离 |
3.课程思政限于课堂教学,未充分利用多渠道教育 |
四、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建议与对策 |
(一)深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课程思政知识主线 |
1.以“制图国家标准”为知识主线,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 |
2.以“图样尺寸注法”为知识主线,训练学生的工匠精神 |
3.以“图样的表达法”为知识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二)教学过程融入思政,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合理恰当 |
1.各类情境创设,讨论交流共鸣 |
2.课堂精讲多练,讲练评相结合 |
3.合作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渠道多样化 |
1.相关视频资源分享,交流感受陶冶情感 |
2.组织课外专题活动,参与体验提高认知 |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毕业生经验分享交流 |
五、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
(一)渗透职业精神案例——以《0-1 图样的内容与作用》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实施过程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二)渗透工匠精神案例——以《1-2 尺寸注法》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三)渗透探究精神案例——以《5-2 画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与步骤》为例 |
1.教学内容分析 |
2.教学设计意图 |
3.教学过程实施 |
4.教学效果分析 |
5.教学实施反思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
附录二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 |
附录三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四 组合体视图画法学习任务书 |
附录五 尺寸标注前后测题目及答案 |
附录六 尺寸标注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七 组合体视图画法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
附录八 部分批改后学生试卷 |
附录九 教学案例实施教师评课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
1.1.2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发展 |
1.1.3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忽视德育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德育 |
1.4.2 学科德育 |
1.4.3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问题及思路 |
1.6.1 研究问题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
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 |
2.1.1 教育性教学理论 |
2.1.2 立德树人教育理论 |
2.1.3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
2.2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学科德育元素 |
2.2.1 爱国主义教育 |
2.2.2 数学审美 |
2.2.3 科学精神 |
2.2.4 生态文明意识 |
2.2.5 优良品质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工具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访谈提纲设计 |
3.3 研究对象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3.3.2 教师访谈对象 |
3.3.3 课堂观察对象 |
3.4 研究实施过程 |
3.4.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3.4.2 教师访谈实施过程 |
3.4.3 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3.5.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3.5.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
4.1.1 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 |
4.1.2 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 |
4.1.3 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4.1.4 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 |
4.1.5 学科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 |
4.1.6 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 |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教材蕴含的德育元素隐蔽,部分德育素材偏旧 |
4.2.2 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偏低,德育实施能力不足 |
4.2.3 学校对学科德育管理缺失,缺乏学科德育引导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优化应对策略 |
5.1 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 |
5.1.1 优化教材编排,为学科德育实施助力加油 |
5.1.2 突出时代特色,与学科德育实施同频共振 |
5.2 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 |
5.2.1 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
5.2.2 用心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数学学科德育内涵 |
5.2.3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学科德育理论水平 |
5.2.4 学习优秀案例,提升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 |
5.2.5 精心设计作业,发挥作业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
5.2.6 勤于自我反思,增强实施学科德育点的机智 |
5.3 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 |
5.3.1 通过数学文化强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
5.3.2 积极践行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
5.3.3 通过数学日记深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
5.3.4 通过项目学习有效落实数学学科德育 |
5.4 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
5.4.1 组织集体研究,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
5.4.2 优化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
5.4.3 重视学科德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
5.4.4 开展数学活动,丰富学科德育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近代学制视野下高等艺术教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基本思路及意义 |
第一章 学制的前奏:晚清学堂教育勃兴 |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想与施策 |
第二节 近代学堂的开蒙与兴起 |
第三节 学堂教育与学校教育之辩 |
第四节 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代表的图绘课程考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制萌发:晚清图画手工教育发轫 |
第一节 日本艺术教育改革与引介 |
第二节 废旧立新与《壬寅学制》的初创 |
第三节 《癸卯学制》与近代学校艺术教育制度的确立 |
第四节 以两江师范学堂为代表的师范艺术教育考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学制更迭:民初高等艺术教育拓进 |
第一节 《壬子癸丑学制》的承续 |
第二节 美国学制影响下的《壬戌学制》 |
第三节 近代美育思想对学制的推动 |
第四节 近代艺术教育家的践行与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学制推广: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探索 |
第一节 不息变动的私立上海美专 |
第二节 首创美术专门教育的国立北平艺专 |
第三节 兼容并包的国立杭州艺专 |
第四节 师资养成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制审视:近代学制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
第一节 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使命 |
第二节 学制规约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路径 |
第三节 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音 |
第四节 近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反思与启迪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
2“工程制图”思政课程建设规划 |
2.1 课程教学内容 |
2.2 课程思政元素及融入点 |
3“工程制图”思政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
4 结束语 |
(9)制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2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 |
2.1 从制图第一课开始追溯《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制定历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
2.2 结合授课知识点展示中国智造新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 |
2.3 授课训练中自始至终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讲责任、讲诚信 |
3 创新制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方式 |
3.1 紧跟时事热点,使学习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前沿阵地 |
3.2 采取新的教育方法,从身边船院优秀学生的事迹出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4 确保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
5 结 语 |
(10)《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背景 |
2课程特点 |
3学情分析 |
4《工程制图》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
四、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电子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J]. 林静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1(04)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J]. 王光艳.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D]. 林奔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D]. 梁玉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7]近代学制视野下高等艺术教育演进研究[D]. 路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探讨[J]. 朱文博,纪海慧,李海渊,郭淼现. 南方农机, 2021(03)
- [9]制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 张海霞.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10]《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苏文桂,李俚,李竞,卢煜海,李海平. 装备制造技术,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