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求发展,在经验中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实践

在实践中求发展,在经验中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实践

一、在实践中求发展 在体验中搞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廖芬香[1](2021)在《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春华[2](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提出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张译木[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强农民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群体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道德素质,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养成正确价值观、积极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民群体层次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元,现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难以实现其有效性。因此,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群体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建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的必要保证。本文依循在历史研究中梳理问题、在文本阅读中提炼观点、在现实反思中建构体系的研究理路,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主要阐述自主性视角下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概念的梳理界定,有针对性的挖掘到了研究的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第三章,阐述自主性理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基础。分别从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循序渐进阐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心路历程。第四章,从农民自主性角度透视从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阐述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深度描写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模式及运行机制。第六章,深度剖析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阻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于乡村振兴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机制的建议。

吴莹莹[4](2020)在《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听说”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将迈入一个新台阶。口语交际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依然重读写而轻听说。有鉴于此,本文拟探讨小学低学段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等。第一章是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概述。本文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对话教学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依据,分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确定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能力点和素养点,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具有教学内容生活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语言灵活性和教学课堂互动性特点。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二是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第二章探究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环节,首先是对基本学情进行分析;其次研究教材,在此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细化为三维目标;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教师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和口语交际素养。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是借助语言、借助表演和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交际真实性生活性情景,其次是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教学,教师做好示范演示,依据口语交际主题分类进行针对式训练,在课后布置口语交际作业;接着结合其他课程等联合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以及课本剧表演等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后评价环节,以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为评价主体,从参与意识、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及时性、鼓励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策略;最后以评价量表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第三章运用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设计三类口语交际篇目。本文将口语交际篇目分为交往类、独白类以及议论类。交往类以一年级上册《我们做朋友》和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动物》为例,独白类以一年级上册《小兔运南瓜》和二年级上册《做手工》为例,议论类以二年级下册《图书馆借阅公约》为例,从情景导入、明确交际要求,最后进行交际训练为课堂流程,以期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冉小凤[5](2019)在《铜仁市碧江区农村小学低段识字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段识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一直没有动摇过,识字被视为学好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进行正常阅读与写作的必备条件。课标指出:“识字是低段的中心任务”,即低段的语文得抓牢抓实识字教学,为今后各科学习铺好路子。语文界很多专家、研究者都致力于识字研究,研究成果也是硕果累累。归纳关注的焦点:有的偏向于识字兴趣的研究,有的偏向于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的探讨,还有的偏向识字理论探索等等,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适用性,识字教学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城乡教育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孩童的成长与学习的差异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识字必须因材施教、识字策略必须取舍得当。然而,在实际的农村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区和偏差,误把识字简单理解为“多认几个生字”或“重复地抄字记字”,识字方法固化,没有具体考虑农村小学孩童的学情。农村小学孩童厌字情绪越演越烈,导致农村小学识字教学水平较低下,语文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农村小学,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农村小学孩童这一“特殊群体”。论文的绪论部分重点围绕选题缘由、研究理论现实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展开详细概述,在借鉴、总结前人识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论文有用的理论依据。从而分析农碧江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探析出切合碧江农村小学实际的识字策略,丰富识字形式,提升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本论文除了结语和绪论外,正文共有三章,现简要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是对识字教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地位及目的进行简要的阐述研究。主要是对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概念的界定,清晰认识研究的目标范围。重点阐述了识字的地位和目的,为后文写作提供理论方向,让一线教师对识字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识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识字更不是简简单单的记住几个生字,识字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孩童的表达交流、提升阅读、习作品质的能力的过程。同时,识字不仅是在传承古人优秀文化,也是在培养孩童的智慧。第二章主要是关于碧江区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和问题分析,笔者根据师生识字问卷重点分析出如下问题:一是农村小学孩童来源特殊,特殊于“源于农村小学家庭、家校沟通不到位、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少数民族居多,以方言交流为主”;二是农村小学孩童学习力特殊,特殊于“识字动力不足、识字方法单一、识字习惯欠缺”;三是农村小学教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语文教师非语文类专业、识字方法固化、盲目抄写等等。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的识字教学现状,笔者试图探究出优化农村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主要从三个大方面入手,一是想方设法提兴趣,二是通力协作抓习惯,三是优化农村小学教师资源。

蒋燕芬[6](2019)在《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研究 ——以某市H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材料,这些自然材料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的教育价值。这些自然材料不仅有独特的几何形状,在纹理和质地以及物理属性上都呈现出了多样性,使得自然材料成为农村幼儿园很好的美工区材料。自然材料的独特形态和自然美感,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个案农村幼儿园中34位教师以及小、中、大班119位家长的调查、与园所领导以及一线教师半结构式访谈,了解自然材料在该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投放及运用现状,寻找在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指导策略。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具体阐述了研究问题的缘起、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理论解读和综述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重点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的具体手段和整理资料的过程。第三章,运用调查法和观察法对自然材料、幼儿教师、幼儿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了解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运用的困难与优势,并进行总结。第四章,通过对自然材料、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四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其运用困难的原因,主要存在:自然材料本身以及收集、投放、运用中局限性;教师观念陈旧、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指导,教师缺乏开发利用自然材料的信心和动力以及对幼儿经验的提炼、总结;家长观念落后、家园配合力度不够;幼儿园经费不足、支持少,培训机会少、作用小。第五章,根据以上原因,本研究尝试从材料、教师、家长、幼儿园四方面提出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运用的指导性策略。

刘刚[7](2018)在《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张燕[8](2017)在《基于班级共同体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少年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天性一样根深蒂固,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小学作为学习的启蒙阶段,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促进学生吸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然而在当下,学习习惯的培养重权威而轻民权,重整齐划一而少灵活变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个人意愿难以自由通畅地表达。这种灌输强制性的培养模式下形成的习惯只是表面的纪律和秩序,难以达成个体生命的联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是新课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追求。本研究提出以构建班级共同体来培养学习习惯,旨在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认同协商,不断构建自己懂礼知孝的身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承载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每个生命个体带着不同的学习轨迹、生活烙印、性格品质来到班集体,在相互介入、彼此合作中不断认同和协商,构建自己的身份。将班级共同体引入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中,主要是让学习习惯的异质因素,通过生命个体对懂礼知孝的共同愿景的信奉和追求,在礼的实践中相互支持、彼此关怀、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研究选取金华市一所有代表的小学,进行为期4个月的扎根研究。通过梳理分析,笔者将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萌发与摸索阶段:文化创生;徘徊与接续阶段:赋予权力;尝试与探索阶段:认同协商;推进与飞跃阶段:边缘中心化。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整理、分析相关文献,梳理小学课堂学习习惯的研究现状,把握其整体研究动态。在进入研究现场时,笔者通过访谈和观察,凝练班级文化,创生懂礼知孝的共同愿景;形成共同信念之后通过好习惯助我成长系列班会,赋予权力,让班级个体共同参与制定,将懂礼知孝的共同愿景物化成弟子规版课堂学习习惯规范;然后通过开展学习习惯的帮扶活动,建立学生的合作互惠关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认同协商,树立懂礼知孝的个人目标;研究后期,让处于班级边缘的学生进一步意义协商,构建懂礼知孝的学生个体身份,以期成为班级的核心人员,达成认同礼并愿时时践行礼的共识,建立懂礼知孝的班级生命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时刻对班级共同体视角下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现实适切性进行检测和完善。在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培养中,班级成员相互介入,参与弟子规版学习习惯的共同事业,共享懂礼知孝的技艺库,不断进行意义协商和身份构建,形成班级共同体。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阶段不是线性的发展轨迹,而是非线性的回归,班级成员通过反思性实践,参与生命的互动,在动态、生成的环境中进行创造性地表达。研究虽有不足,却也形成了一些成效,主要是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以及积累了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素材和经验。

姜海超[9](2014)在《“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嘉定区C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教育却面临着一个可怕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正在逐步削弱、萎缩。现实的课堂中往往呈现出一派冷漠的气象,学生不愿举手发言,即使是被叫起来,也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他们往往习惯于听老师讲,有时即使说了,往往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只能用一些单调、肤浅、没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尤其对于一些农村小学,口语教学的困境更明显,主要表现在,多数生源为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们由于忙于生存、教育意识不够等原因,造成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不力,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见识相对较少,阅读面窄,极少与孩子平等地对话、沟通,造成表达的困难。这些都成为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难题。作者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并结合上海市嘉定区C小学这所典型的农村小学,结合其特色的“新田园”教育这一理念,开展本项研究。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意义、目标及方法、理论基础等进行阐述,而通过国内外研究的述评并结合嘉定区C小学“新田园教育”理念下的经验成果开展本项研究。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嘉定区C小学3-5年级进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现状调查,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并对调查实施的结果、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认识培养的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成为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而第三部分是研究的重点部分,设计新田园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施总方案,并依据研究与实施的总目标,进行“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主要通过“新田园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设置,尤其是以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进行《新田园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校本课程设计,探究语文常态课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最后,对“新田园教育”理念下的社团活动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口语表达五步教学法,并通过口语表达的多维评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自然环境、与他人相处,提高了语言表达、沟通及应变能力,以及综合的文化素养。

黄迪皋[10](2011)在《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期(1949年-1951年)、初创期(1952年-1956年)、成型期(1957年1965年)、停滞期(1966年-1976年)、重整期(1977年-1982年)、规范期(1983-2000)、完善期(2001-今)等七个阶段。60年的历程,作为我国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哪些独特价值和优势?国外有没有相应的制度?它对新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21世纪的今天,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条件不复存在,它遇到了哪些挑战?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将走向何方?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疑虑,恰好成为了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采取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时间与问题结合的方式安排结构框架,力求在了解各个阶段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新中国6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变迁,并结合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着重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教研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体系,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基本理清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新中国这种从上至下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主要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并在总结世界各国教研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外推走向内生,改变自上而下的单一教研模式,推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制度。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本论文有关文献研究进行了分析以及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及设计。第二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初创与定型。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的出现既是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水平、改造旧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可否认,它的出现对于提高新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教研制度基本确立了以行政力量推动教学科研发展的“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体系。第三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中国教研制度产生以后,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发展变迁都有其领域内外的环境变化并对教研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文革”之初,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的破坏,政府教研机构名存实亡,教研制度的建设陷入低谷,教研活动无法开展;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艰巨任务。这一时期,全国省、地、县级教研部门陆续恢复重建、改建或新建,中小学普遍设立了教研组,四级教研体制基本形成,成为中国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新的世纪,“外推型”教研制度进一步规范发展但也遇到了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外推型”教研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基础,教研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第四章:“外推型”教研制度的经验与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研制度,因局势动荡而起伏,也伴随着时势的稳定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走的是一条从上至下、由外力推动的“外推型”教研制度。这种制度在保障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的集中供给、保证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但是随着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外推型”教研制度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章试图理性分析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揭示这种制度的现实困境。第五章:中小学教研制度的走向与构建。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从国外舶来移植,在艰难中创生,经历了激进式的教育革命、制度流变与偏离、规范化发展。目前面临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重心的下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面对众多的现实困境,推动教研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代需要、继续保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国际中小学教研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推动校本教研,努力使“外推型”教研制度向“内生型”教研制度转变,那就要确立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改革教研体系结构,创新教研实施机制。

二、在实践中求发展 在体验中搞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实践中求发展 在体验中搞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新教师
        2.3.2 校本培训
    2.4 新教师的特征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2.6.3 终身教育理论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7.1 专业知识
        2.7.2 专业精神
        2.7.3 专业能力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3.1 学校介绍
        3.1.1 基本概况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3.2 调查结果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4.1 学校介绍
        4.1.1 基本概况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4.2 调查结果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5.1 学校介绍
        5.1.1 基本概况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5.2 调查结果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涵义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特征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作用
    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2.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抓手
        2.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2.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民主化建设提供群众基础
    2.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理论依据
        2.4.1 自主性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2.4.2 自我效能理论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第3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历程
    3.1 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萌芽
        3.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1-1924)
        3.1.2 大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4-1927)
        3.1.3 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27-1937)
        3.1.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1937-1949)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3.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实践及效果
    3.3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及实践
        3.3.1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
        3.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及教训
        3.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
        3.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训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基本元素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撑
        4.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需求
        4.1.2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
        4.1.3 乡村振兴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
    4.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理想信念教育
        4.2.2 民主法治教育
        4.2.3 道德观念教育
    4.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点
        4.3.1 面对文化多元化与价值冲突
        4.3.2 经济利益多元化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
        4.3.3 社会结构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
    4.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
        4.4.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4.4.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及运行机制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现实考量
    5.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1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及成就
        5.1.2 “主体弱位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成就
        5.1.3 “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优势及成就
    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的问题
        5.2.1 群众个体能力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
        5.2.2 思想政治教育脱嵌于农民的日常需求
        5.2.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
    5.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中存在问题的根源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需求脱节
        5.3.2 制度设计限制了农民主动性的发挥
        5.3.3 农民自身局限削弱了自主行动能力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6.1 发挥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6.1.1 形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知
        6.1.2 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活动
        6.1.3 提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能力
    6.2 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
        6.2.1 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
        6.2.2 在劳动中提高农民的光荣感
        6.2.3 在业余生活中强化农民的兴趣感
    6.3 强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机制
        6.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主体需求机制
        6.3.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吸纳农民兴趣机制
        6.3.3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目的
第一章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概述
    第一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依据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
        二、情境教学理论
        三、对话教学理论
        四、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口语交际能力点
        二、口语交际素养点
    第三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二、教学目标的实践性
        三、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四、教学课堂的互动性
    第四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间情感交流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第二章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过程探究
    第一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课前准备
        一、分析小学低学段学情
        二、研究口语交际教材
        三、制定口语交际教学具体目标
        四、设计口语交际教学语言
    第二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二、加强互动,促进针对性学习
        三、结合其他课堂,优化教学方法
        四、组织课外活动,构建语言环境
    第三节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评价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评价策略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第三章 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实例初探
    第一节 交往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我们做朋友》教学设计
        二、《有趣的动物》教学设计
        三、教学反思
    第二节 独白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小兔运南瓜》教学设计
        二、《做手工》教学设计
        三、教学反思
    第三节 议论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图书馆借阅公约》教学设计
        二、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铜仁市碧江区农村小学低段识字现状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目标
    五、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识字教学相关理论概念、定位及目的
    第一节 农村小学识字教学基本概念定义
        一、农村小学
        二、低段
        三、识字教学
    第二节 识字在语文“课标”中的定位及识字目的
        一、识字在课标中的定位
        二、识字教学的目的
第二章 关于碧江区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现状调查报告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关于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问卷反馈
        一、农村小学生源特殊
        二、农村小学孩童学习力特殊
        三、农村小学教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第三章 农村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改进策略
    第一节 想方设法提识字兴趣
        一、识字,从训练说普通话话开始
        二、用“趣”激发“识”的动力
        三、激励的语言激发“识”的兴趣
        四、用比较的情景培养“观”的能力
        五、寓识字于生活来巩固识字
        六、归类识字,学以致用
    第二节 通力协作培养识字习惯
        一、家校携手,共育孩童习惯
        二、培养自觉的识字习惯
        三、培养孩童主动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第三节 优化教师资源
        一、语文教师应知应晓的识字方法
        二、为农村小学配备专业语文教师
        三、培养“学习、实践、反思”型教师
        四、加强文字学学习,灵活运用字理识字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研究 ——以某市H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1 自然材料对幼儿身心发展有教育价值
        1.1.2 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幼儿美工活动提供了条件
        1.1.3 农村幼儿园教师在使用自然材料开展美工区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自然材料
        1.3.2 农村幼儿园
        1.3.3 美工区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幼儿园运用自然材料的价值研究
        1.4.2 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研究
        1.4.3 自然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4.4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1.4.5 小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访谈法
        2.2.3 观察法
        2.2.4 个案研究法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程序
        2.4.1 确定研究个案
        2.4.2 问卷调查的实施及资料收集
        2.4.3 访谈的实施及资料收集
        2.4.4 观察的实施及资料收集
3 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运用的现状调查
    3.1 自然材料方面
        3.1.1 自然材料在美工区中的投放种类
        3.1.2 自然材料在美工区中的投放比例
        3.1.3 自然材料在美工区中的更换频率
        3.1.4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方式
    3.2 幼儿教师方面
        3.2.1 幼儿教师对自然材料的重视程度
        3.2.2 幼儿教师在美工区投放材料的依据
        3.2.3 幼儿教师投放自然材料的顾虑及障碍
        3.2.4 幼儿园对自然材料运用的支持
    3.3 幼儿参与方面
        3.3.1 幼儿的参与情况
        3.3.2 幼儿对自然材料的兴趣
        3.3.3 家长对幼儿参与美工活动的支持
    3.4 现状调查小结
4 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运用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4.1 自然材料方面
        4.1.1 自然材料本身的局限性
        4.1.2 自然材料收集渠道单一
        4.1.3 材料投放目的性不强,更换频率低
        4.1.4 自然材料玩法单一,缺少辅助工具
    4.2 幼儿教师方面
        4.2.1 教育观念陈旧,缺乏专业理论的系统指导
        4.2.2 教师缺乏开发利用自然材料的信心和动力
        4.2.3 教师缺乏对幼儿经验的提炼、总结
    4.3 家长方面
        4.3.1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4.3.2 家园配合的力度不够
    4.4 幼儿园方面
        4.4.1 经费不足,支持少
        4.4.2 培训机会少,作用小
5 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建议
    5.1 材料方面
        5.1.1 自然材料的收集应多方面考虑
        5.1.2 自然材料的投放应体现目的性和层次性
        5.1.3 可将各种材料多元组合,动态性应用
    5.2 幼儿教师方面
        5.2.1 农村幼儿教师应主动尝试转变观念
        5.2.2 教师应自主学习用自然材料开展美工活动
        5.2.3 教师应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总结提炼
    5.3 家长方面
        5.3.1 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幼儿游戏观察,提升家长观念
        5.3.2 多途径向家长宣传自然材料的宝贵价值,调动家长积极性
    5.4 幼儿园方面
        5.4.1 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5.4.2 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对材料的研讨和案例分享等活动
6 结语与反思
    6.1 结语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一) 论文研究背景
        (二) 论文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主题及研究现状
        (二) 国内相关研究视角及研究现状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研究法
        (三) 实地考察(田野作业)
        (四) 历史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思想资源与学科理据
    一、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民族团结教育思想资源
        (一) 中国着名人士的民族团结思想
        (二) 当代西方学者相关民族团结的思想
    三、民族团结教育中民族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 民族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向
        (二) 教育学中德育理论的导行
        (三) 社会学中公民文化理论的建基
第二章 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一) 民族、团结与民族团结涵义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
    二、民族团结是民族的社会团结理念阐释
        (一) 民族团结概念的正名
        (二) 关于民族的社会团结的基础
第三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一)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二) 新中国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起始与进步阶段(1949-1964)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中断与延宕阶段(1965-1978)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79-2008)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骤起与强化阶段(2009-2016)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先导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实行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群众路线
        (四)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民生发展途径
        (五)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了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
        (六)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创造实施了双语教育举措
第四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疆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疆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 新疆中小学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二) 新疆高等院校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三) 新疆城市社区、农牧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实效的对策
第五章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
    一、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政策基础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要实行“一区一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体制改革”
        (三)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共领域”创设
    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经济保障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民生基础保障”与“民生发展均衡”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达社会构建”
    三、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转型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公民社会转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社会形成”
    四、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发展策略
        (一)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文化汲取”
        (二)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现代文化建设”
    五、以公民文化建设为目标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以社区为公民文化建设基地——让现代公民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
        (二)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社会化一一由政府组织实施之单线模式改进为由政府部门、民间社团、宗教团体和族群组织实施及个人自为多线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多元化——由教育主体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模式改进为各族群各阶层各类人均为教育主体,即既为教育者又为受教育者模式
        (四)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隐性化——由政策宣讲、理论说教、知识传授教育模式改进为社会交往、互助合作、活动开展模式
        (五)民族团结教育对象针对化——由教育对象不区分笼统教育状态改进为区分对象运用适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模式
        (六)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丰富化——由教育内容僵化资源贫乏状态改进为挖掘各类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模式
        (七)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参与化与操作化一一由单一的政府主导宣传教育领域模式改进为多领域活动参与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査问卷
附录二: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三: 新疆高等院校民族团结教育调查问卷与提纲
附录四: 新疆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城市社区农牧区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着作目录

(8)基于班级共同体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1. 当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存在的困境
        2. 班级共同体与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培养的共识
    (二) 相关研究综述
        1. 总体分析
        2. 学习习惯的内容研究
        3. 研究综述总结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 学习习惯
        2. 课堂学习习惯
        3. 班级共同体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实施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 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基于班级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阶段
    (一) 萌发与摸索阶段:文化创生
        1. 建立懂礼知孝的共同愿景
        2. 制定教师引导版课堂学习习惯规范
        3. “好习惯助我成长”主题班会
    (二) 徘徊与接续阶段:赋予权力
        1. 建立习礼教师共同体
        2. 参与:开展好习惯,益终身系列班会
        3. 物化:生成弟子规版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
    (三) 尝试与探索阶段:认同协商
        1. 课桌整理活动
        2. 坐姿训练营
        3. 我为西部小朋友送本书
    (四) 推进与飞跃阶段:边缘中心化
        1. 淘气三人组
        2. 多血质学生
        3. 礼孝积分现场拍卖会
三、研究总结及成效
    (一) 研究总结
        1. 回归式设计:非线性的嘉赞
        2. 参与式设计:生命的互动
        3. 反思性设计:实践的艺术智慧
    (二) 研究成效
        1. 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2. 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意识
        3. 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4. 积累了课堂学习习惯建立的素材和经验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学习习惯标准难以统一
        2. 课堂观察记录难以量化
        3. 家校行为习惯表现不一致
        4. 班级共同体构建单薄
    (二) 研究反思
        1. 研究者的角色意识
        2. 研究关系问题
        3. 研究伦理问题
    (三) 研究展望
        1. 加强学生身份认同与协商
        2. 深化家校合作
        3. 拓宽学习习惯培养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观察量表
附录二: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整理(学生)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嘉定区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1.1.3 研究方法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国内相关研究
    1.3 理论基础
第二章 C小学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内容
        2.1.4 调查实施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2.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2.2.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三章 C小学“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
    3.1 C小学“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总方案
        3.1.1 培养方案的总目标
        3.1.2 方案的内容设计
        3.1.3 方案设计的维度与特点
    3.2 “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25——以语文学科为例
        3.2.1 培养目标
        3.2.2 三-五年级课程内容
        3.2.3 课堂教学年段设计与实施
        3.2.4 “新田园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27——以语文学科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
    3.3 “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29——社团活动
        3.3.1 活动目标
        3.3.2 活动资源
        3.3.4 活动的多维评价
        3.3.5 导游社团活动课例分析
    3.4 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实施成效
        3.4.1 实施的成效
        3.4.2 反思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附件

(10)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渊源:启迪、醒悟与经历
        二、困惑:印象、感触与忧思
        三、价值:探究、把握与指导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说
        一、教研与制度
        二、教研制度
        三、外推与内生
        四、校本教研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教研制度及其演变
        二、教育科研(教研)及其机构
        三、校本教研及其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设计
        一、研究方法论的选择
        二、研究框架的敲定
        三、价值取向的思考
        四、创新期望及其实现
第二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初创与定型(1949-1965)
    第一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酝酿
        一、国家需要:国家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严峻现实: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成为时代迫切的需求
        三、艰难探索:新学制改革实验的实施与推行
        四、全面学苏:学校教研组织的订立
    第二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初创
        一、保障供给: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萌芽
        二、强制规范:学校教研组织机构建设的制度化
    第三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成型
        一、标志性事件: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定型
        二、配套工程:学校教研机构与规范的制度化
第三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停滞与偏离(1966-1976)
        一、学校教育工作基本停止
        二、学校教研体系的废弃与偏离
        三、政府教研机构名存实亡
    第二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重整与发展(1976-2000)
        一、拨乱反正:外推型教研制度的恢复重建
        二、优化配置: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规范发展
        三、锦上添花:外推型教研制度的机制更新
    第三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转型时期(2001-)
        一、教研制度关系结构发生变化
        二、教研管理体制机制不断翻新
        三、学校教研机构与规范体系有所调整
第四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经验与困境
    第一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
        一、保障有限教研资源集中供给
        二、保证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
        三、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第二节 外推型教研制度的基本经验
        一、通过行政部门及其附属机构实现政府主导
        二、保持"供给保障"与"精神支持"相辅相成
        三、力图"发展导向"与"规范调控"相互支撑
    第三节 新中国教研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前提改变:外推型经验难以适应当下需求
        二、规制缺失:教研经费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三、推进乏力:学校教研机制创新阻力重重
第五章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走向与构建
    第一节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未来走向与分析
        一、学校成为教研制度的创新主体
        二、校本教研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
        三、教师成为校本教研开放系统的中枢
    第二节 国际先进教研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一、欧美中小学教研的相关制度
        二、日本中小学教研的相关制度
        三、苏联(俄罗斯)教研的相关制度
        四、印度及其他国家教研的相关制度
    第三节 中小学教研制度的未来与构建:内生型教研制度
        一、内生型教研制度之内涵
        二、内生型教研制度是中小学教研制度未来走向的必然选择
        三、内生型教研制度的具体构建
结语
    一、厘清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探究了中小学教研制度的主要成就
    三、剖析了"外推型"教研制度的现实困境
    四、提出了中国教研制度的基本走向和未来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后记

四、在实践中求发展 在体验中搞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廖芬香. 西南大学, 2021
  • [2]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研究[D]. 张译木. 吉林大学, 2020(08)
  • [4]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D]. 吴莹莹.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铜仁市碧江区农村小学低段识字现状分析与对策[D]. 冉小凤.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6]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美工区中的运用研究 ——以某市H幼儿园为例[D]. 蒋燕芬.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D]. 刘刚. 山东大学, 2018(12)
  • [8]基于班级共同体的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叙事研究[D]. 张燕.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9]“新田园式”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嘉定区C小学为例[D]. 姜海超.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10]从外推走向内生 ——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D]. 黄迪皋.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在实践中求发展,在经验中创新——农村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若干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