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宇[1](2021)在《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是高中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应有育人效力的不二法门,也是提升物理教师思政育人工作能力和高中生思政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就是充分依循教育政策指引,充分发掘物理课程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物理教学打造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物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除了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思政内容的开发设计,还要进一步盐融于汤般浸润到物理教学全过程。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首先在搜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课程思政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建构,尝试梳理归纳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必要性等。其次,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进一步依据杜威的道德教育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出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和“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三条路径。并对三条路径进行具体解释,绘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图。再次,以路径一和路径二为辅助,以路径三为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实施于实际的教学中。最后,通过结合李克特量表设计出测量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情况的问卷,并布置习题检测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的程度。利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反思不足,提出优化路径的教学建议。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提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学生思政素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并且在知识掌握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由于该路径尚未成熟,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欠佳之处,针对这些欠缺提出教学建议有三。其一,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二,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其三,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同时,在整体研究过程在也发现出了不足和遗憾。第一,研究样本不足。第二,研究时间较短。第三,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后继课程思政深入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尹悦[2](2021)在《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是物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国家课程体系的时期,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意义的物理教科书的诞生时期,更是我国传统物理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转型时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研究选取20世纪以来11个时期的12套样本教科书,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对教科书中的电磁学部分进行梳理分析,科学地总结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电磁学内容的变迁特点,理性分析其变迁原因,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的深刻影响,由此得出启示,以期为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未来编纂提供历史参照,并为一线教师进行电磁学教学工作时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问题。第二章讨论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三章从宏观层面研究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课程性质以及所属教科书的变迁历程。第四章从中观层面讨论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组织的变迁历程。第五章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第六章总结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特点,分析其变迁原因并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发现,电磁学部分的变迁历程受到社会、科技、政治等外部因素以及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如下特点:教科书中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前移;课程性质逐渐演进为既注重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属教科书册数由一册到二册逐渐变为多册;电磁学部分所占教科书的篇幅比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其篇幅所占总体篇幅比重约占总体教科书的30%左右;章节安排从分立化趋向于知识点相互结合的集中化;栏目设置的类型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多样化;插图分类逐渐均衡化,插图总量呈现波折式增长趋势;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由直线式转向螺旋上升式,知识点的数量整体呈现波折状态;实验的类型逐渐增多,数量在波动中增长;题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类型及功能逐步多样化;电磁感应现象内容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的一个过程;语言表达在合乎各版本教科书所属时期的用语及用书习惯的同时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有趣味性。据此,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要坚持教科书试验与教科书研究相结合;教科书编写要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有益经验;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既要体现当前时代特征,同时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科书的内容呈现要与核心素养相结合,凸显教科书的育人功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段仕平[3](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信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理念相接触。特别是作为当代的初中生,通过网络媒体,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在纷至沓来,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没有坚定的心中信仰,就有很可能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自我,甚至畸形发展。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却也茫然,这时候对学生进行价值理念的“思政”教育也就尤为重要,正所谓“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种下优秀的民族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本身就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不仅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也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体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辨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依据,必要性以及优势和特点。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策略:其一,做好思政元素融入的顶层设计,注重挖掘初中物理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及其它道德正能量的元素;其二,运用好物理课堂教学的固有环节,设立思政教育目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做好思政元素课后评价;其三,适时的开展初中物理的延伸探究,探究与学生兴趣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其次本文在策略的指导下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几个实践路径,分别是创设物理情境,体现人文情怀;融合物理观念,感受哲学思想;再现物理过程,体验科学方法和态度;拓展物理运用,塑造人生立场。然后本文在策略和实践路径的基础上,以《简单机械》教学内容为例在初二八年级两个平行班中展开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以实验自己“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经过实验分析,得出:其一,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不会对学生成绩带来负面影响。其二,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三,展开“融入思政元素”的初中物理教学能渗透“思政”的价值观。可见“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接下来文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几个问题,原因以及解决策略,以期对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提供一点启示。本文的研究在当前提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拓展了中学物理课程思政的内涵,将对当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育观,教学价值观,育人策略有一定的启示。其次,“思政元素”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上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层次教学目标体现,所以本文将有助于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深层次教育目标,有利于初中物理教学工作的展开。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宝欣[5](2020)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在本论文中,我们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这一问题,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调查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较弱、德育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德育教育缺乏量化标准、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方式不佳、德育教育渗透内容乏味、德育教育渗透形式单一等六个方面。我们也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四大对策,它们分别是: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基本素养;建立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接着,按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九个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微案例,每个微案例的教学时长为3-5分钟,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分别是:“声的利用”德育微案例、“角色模拟”课外活动的德育微案例、“运动的描述”德育微案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德育微案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德育微案例、“运动的快慢”德育微案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德育微案例、“光的直线传播”德育微案例、“密度与社会生活”德育微案例,在这些德育微案例中,我们注重构建德育环境,做到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爱护环境、自立自强、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勇敢正直、关爱他人、团结合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社会责任感等美好品质。最后,我们采用了“等组前测一一后测实验设计模式”,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了教育实验,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和设计的“德育教育微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激发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刘冬明[6](2020)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文中提出农村生源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学生家长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落后,都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农村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发展,需要清楚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具体的薄弱环节,具体农村科学教学现状仍需要做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就农村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做研究。本论文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改理念等为理论为支撑。论文详细分析小学课程标准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对应部分衔接特点,具体分析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课程性质衔接。论文集中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中衔接知识部分。论文调查分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基本情况与教师基本知识水平。在分析调查基础上提出对教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教学衔接建议。本论文研究依据课标与教材对比分析,发现在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有多方面衔接,苏教版小学课程教材与人教版初中课程教材存在着递进重复衔接关系特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紧密,做好小学教学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小学科学素养对初中物理素养提升意义非同一般,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知识上面做了调查,调查结论是小学科学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认知欠缺,研究小学科学教育与初中物理教育衔接确有必要。教学衔接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者与管理者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有效程度,教育衔接研究有助于使小学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教学衔接把小学与初中构建完整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衔接,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做出努力,论文从三个层面对教学衔接提出建议。
赵欣怡[7](2020)在《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提出清末以来,我国教育不断变化与发展,经历了波折坎坷的前进过程。其中,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发展与其习题的设置与编写的发展与革新相互关联,相互伴随。习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清末(1904年)以来14套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习题为研究对象,整理“力学”部分内容,并进行统一汇总。首先,以各时期物理教科书发展变化为背景,以各时期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习题的要求为依据,选取各时期教科书中“力学”部分内容为本研究习题的分析重点,并统一分析比较。其次,以14套教科书中习题设置(表层分析)与特征(深层分析)比较分析,揭示各个时期教科书中习题的变化规律与特点。最后,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习题使用情况,并分析多位一线教师对习题的想法与建议。基于此,本研究从三个视角出发揭示各时期社会背景与意识形态对教科书中习题的影响,继而为依据,对现今的教科书习题留存的问题与习题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通过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发展,与时代发展变化和教科书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经历了坎坷曲折的过程。我国物理教科书编写与内容设计先后借鉴日本、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教科书经验,从翻译、改编他国教材到独立编写教材,成立出版社统编各年级各学科教科书,教科书在“多样化”的进程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其次,物理课程标准(物理大纲)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与变革,对教科书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结论二:对于习题的表层分析,(1)我国各个时期物理教科书习题中的位置与栏目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各个时期教科书的特征与规律。(2)习题数量变化的差异,反映教科书发展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要求。就小节习题来说,习题数量随年代的变化由无到有,由增多到减少再到增多的变化趋势;章节习题的数量随时代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3)习题类型变化趋势、特征、内容随各时期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各个时期习题类型经历不同的曲折变化。结论三:对于习题的深层分析,(1)习题平均知识含量水平随时代的变化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其发展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现今教学的需求和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其中,2019年版本习题平均知识含量最高,1904年版则最低。(2)14套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中“无背景”习题数量最多,“生活情景”与“科技生活”背景习题数量总数大致相同。“文化历史”较其他背景习题最少。“实验探究”与“体育运动”背景习题随教科书和时代进步的变化而增加。(3)开放性习题的影响因素为:时代背景与习题题型有关。各个时期物理教科书中开放性习题的数量和习题类型息息相关。(4)建国前与后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习题总广度不一致,后者大于前者;各时期平均深度变化趋势不大,保持习题平均深度变化稳定;习题难度趋势并非线性变化,呈现不稳定状态,总深度部分决定了各时期教科书中力学部分习题的难度。(5)习题的层次性在各个时期表现不一致,但是总体符合课程标准(大纲)与教科书习题编制要求。结论四:传承各时期有益教学思想,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是我国高中物理习题的发展方向;需考虑不同地域、学校、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使用有不同的方式;多维度、多角度、多功能习题,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引导适应各类考试是习题的主要功能。
韩煜[8](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性理念,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作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笔者通过在中学教育实习期间的考察和调研发现:高中物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比初中提高了许多,使得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了台阶性的困难。那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下,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其困难、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是许多物理教师需要应对的新问题。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首先,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调查,以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确定其具体研究内容。其次,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等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论述了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再次,结合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编制了问卷和访谈提纲,并分别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其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方面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等五个方面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笔者以高中物理中的《功》和《欧姆定律》两节课为例,将提出的相关教学策略运用到课堂中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践。最后,笔者对课题的研究情况和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赵明月[9](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国家和公民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掀起核心素养研究的热潮,建构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国际教育界近几年研究的重点。我国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南,落实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依托各学科教学。教育者们基于学科特性把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随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也被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对落实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贯彻实施和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了解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进行调查,和用访谈法对高中物理教师进行访谈。进行问卷设计时,笔者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基础上,基于物理学科特性把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素养融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维度中,把健康生活素养和核心素养跨学科特性融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中,设计了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和全面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从教师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教师平时上课的教学方式、教师对物理实验的态度以及实验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访谈。通过对高中生进行调查和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已具备一定水平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但整体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应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结果总结分析、认真研读2017年版物理课程标准和阅读有关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应遵循的七项基本原则即循序渐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生活化原则、人文化原则、建构性原则、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评价性原则。教学不只是教师和学生的事,更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帮助与支持。利用假期时间对物理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学校要加强物理学科实验室建设;建立物理学科专用教室,满足走班教学的需要等,对政府和学校应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做的保障做了总结。最后在总结分析现行物理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怎样上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和实验课,并基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017年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内容设计了具体的物理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教学案例。本研究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充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给广大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刘海静[10](2020)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教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学科人教版补充更新了很多的栏目。这些教材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教材内容,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和理解,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科学漫步”栏目是教材栏目的一个代表。“科学漫步”栏目指的是在教材正文内容后面设置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介绍与正文相关内容的八个栏目之一。“科学漫步”栏目的设置,力图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拓展学生知识广度等。从近十年的研究资料,通过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了解到一线教师对“科学漫步”栏目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一线教师对“科学漫步”栏目的认知度较低,仅有30%的教师认为“科学漫步”栏目比较重要,没有明确该栏目的积极意义,发挥不出“科学漫步”栏目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不尽人意,仅有19%的教师经常设计“科学漫步”内容,大部分教师反映由于教学任务重,而“科学漫步”栏目作为非高考必考内容,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带领学生学习。为了系统研究“科学漫步”栏目,按照所涉及到的内容把“科学漫步”栏目分为:概念规律认知型、生活实践应用型和自然科学技术型三类,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实例分析“科学漫步”栏目的功能:对相关内容的运用与延伸和对物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最后提出对“科学漫步”栏目的建议:在“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上:以“量子力学”为例,指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典型的素材;以“范德格拉夫静电加速器”为例,提出增加示波器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下日本向我国捐赠物的箱子上的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马云回赠“青山一道,风雨同担”的诗文,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强大,为此可在“科学漫步”栏目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人文精神。在“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上:教师可将“科学漫步”栏目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在平常教学中要多以“科学漫步”栏目编写习题。
二、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 |
1.1.2 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师思政工作水平 |
1.1.3 实施课程思政有效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
1.4.2 关于课程思政价值的研究 |
1.4.3 关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 |
1.4.4 关于课程思政原则的研究 |
1.4.5 关于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 |
1.4.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课程思政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性审视 |
3.1 课程思政的内涵 |
3.1.1 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
3.1.2 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 |
3.2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
3.2.1 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2 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3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
3.2.4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图谱 |
3.3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1 课程思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2 课程思政在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3.3 课程思政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
3.4.1 实施对象的感知价值 |
3.4.2 课程内容的呈现质量 |
3.4.3 授课方式的推陈出新 |
3.4.4 社会环境的榜样影响 |
3.4.5 实施主体的传道素养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 |
4.1.1 内容开发特色性原则 |
4.1.2 元素融入有机性原则 |
4.1.3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原则 |
4.2 路径一“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2.1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2.2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2.3 典型案例设计:以“运动的描述”一章为例 |
4.3 路径二“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3.1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3.2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3.3 典型习题设计:以“相互作用”为例 |
4.4 路径三“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
4.4.1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
4.4.2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
4.4.3 典型案例设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
第五章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研究设计 |
5.1.1 路径选取及应用说明 |
5.1.2 研究目的 |
5.1.3 研究假设 |
5.1.4 研究变量 |
5.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
5.1.6 实验测量工具 |
5.2 问卷的编制 |
5.2.1 问卷编制的依据 |
5.2.2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的编制 |
5.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实验过程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3.3 实验结论与反思 |
5.4 教学建议 |
5.4.1 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5.4.2 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
5.4.3 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 |
附录二 后测习题作业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教科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教科书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教科书 |
1.3.2 电磁学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科书的变迁历程 |
2.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研究 |
2.1.1 新中国成立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1.2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迁历程 |
2.2 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1 新中国成立前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2.2 新中国成立后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进历程 |
2.3 各时期课程标准(大纲)对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影响分析 |
2.3.1 课时安排 |
2.3.2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
第三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宏观变迁研究 |
3.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在位置的变迁研究 |
3.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课程性质的变迁研究 |
3.3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所属教科书的变迁研究 |
第四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中观变迁研究 |
4.1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呈现方式的变迁研究 |
4.1.1 篇幅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2 章节安排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3 栏目设置的变迁历程分析 |
4.1.4 插图设计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 各时期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内容组织的变迁研究 |
4.2.1 正文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2 实验的变迁历程分析 |
4.2.3 题目的变迁历程分析 |
第五章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的微观变迁研究——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 |
5.1 样本教科书中“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变迁分析 |
5.2 “电磁感应现象”中有关概念的话语变迁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特点 |
6.1.1 宏观层面 |
6.1.2 中观层面 |
6.1.3 微观层面 |
6.2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原因 |
6.2.1 外部影响因素 |
6.2.2 内部影响因素 |
6.3 20 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变迁的启示 |
6.3.1 从教科书编写角度 |
6.3.2 从教科书使用角度 |
6.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的缘起 |
2.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含义、依据及其必要性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含义 |
1.德育与思政教育 |
2.融入概念辨析 |
3.初中物理教学与思政元素 |
4.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依据 |
1.政策依据 |
2.学习理论依据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
2.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
3.推动物理课堂的高效变革 |
4.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学科优势及其特点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 |
1.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
2.初中物理教学中丰富的“思政元素”资源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特点 |
1.人文特点 |
2.科学特点 |
3.思辨特点 |
4.创新特点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的策略探索 |
1.做好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顶层设计 |
2.运用好物理课堂教学的固有环节 |
3.适时的开展初中物理的延伸探究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探索 |
1.创设物理情境,体现人文情怀 |
2.融合物理观念,感受哲学思想 |
3.再现物理过程,体验科方法和态度 |
4.拓展物理运用,塑造人生立场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验探索 |
1.实验设计 |
2.实验过程 |
3.分析总结 |
4.结论与讨论 |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问题,原因与改进策略 |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
1.思政元素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问题 |
2.课堂教学与课堂育人问题 |
3.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问题 |
4.教学中教师理念与技巧问题 |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元素探索遇到的问题原因 |
1.初中物理教学中重智轻德的实践惯性 |
2.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意识薄弱 |
3.初中物理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比较单一 |
4.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缺乏有效指导 |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改进策略 |
1.深化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认识 |
2.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水平 |
3.关注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收获 |
4.提高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主动性与能力 |
五、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 |
3.1 皮亚杰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2 科尔伯格的思想品德发展理论 |
3.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3.4 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教育文件、重要讲话 |
第4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
4.1 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
4.2 量其特点、因材施教 |
4.3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
4.4 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
4.5 正身端品、专一尽心 |
4.6 宽严相济、诱禁结合 |
第5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 |
5.1 与教师有关的问题 |
5.2 与德育环境有关的问题 |
5.3 与德育内容和方式有关的问题 |
第6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
6.1 提升初中物理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
6.2 建立健全德育教育渗透评价体制 |
6.3 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渗透氛围 |
6.4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
第7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微案例 |
7.1 在“声的利用”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2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的角色模拟渗透德育 |
7.3 在《运动的描述》的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
7.4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设计如下环节 |
7.5 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6 在《运动的快慢》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7 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8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7.9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
第8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实践 |
8.1 教育实验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2.研究理论依据 |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新课改理念 |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前言简介与初中物理前言简介研究 |
3.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对比研究 |
3.3 小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对比研究分析 |
3.4 实施建议对比 |
4.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衔接研究 |
4.1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对应初中知识内容的分册对比研究 |
4.2 教材文本整体对比研究 |
4.3 以磁现象为例分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的教材衔接 |
4.4 教学案例分析 |
5.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衔接基础状况调查 |
5.1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5.2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知识调查分析 |
5.3 小学科学教师衔接态度调查分析 |
5.4 小学生对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衔接认识调查分析 |
6.教学衔接建议 |
6.1 教师层面教学衔接建议 |
6.2 学校层面的教学衔接教学建议 |
6.3 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教学衔接建议 |
7.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7)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科书中习题的使用现状 |
1.1.2 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对教科书习题的挑战 |
1.1.3 网络数字信息时代影响教科书习题的方向 |
1.1.4 “力学”部分习题学习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研究范围 |
2.2 教科书及其习题研究 |
2.2.1 教科书研究 |
2.2.2 物理教科书习题研究 |
2.2.3 习题的比较研究 |
2.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框架 |
第四章 习题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
4.1 研究基础 |
4.2 教科书习题文本分析框架 |
4.2.1 课程内容与教科书章节划分 |
4.2.2 习题编写特点的分析维度 |
4.3 习题使用调查框架的建构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变迁因素与力学部分选取研究 |
5.1 高中物理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大纲)历史背景变迁研究 |
5.2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教科书习题的影响 |
5.3 各时期物理教科书选取“力学”习题章节与内容 |
第六章 习题特点的变迁研究 |
6.1 习题位置与栏目变迁研究分析 |
6.2 习题的数量变迁研究分析 |
6.2.1 各个时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习题数量统计 |
6.2.2 习题数量变化的原因分析 |
6.3 习题的类型变迁研究分析 |
6.3.1 各个时期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类型数量统计 |
6.3.2 习题类型变迁的发展与特点 |
6.4 习题知识含量水平(ZS)分析 |
6.5 习题背景分析 |
6.6 习题的开放性分析 |
6.7 习题难度分析 |
6.7.1 习题难度的计算模型建构 |
6.7.2 赋值标准的建构 |
6.7.3 计算过程与结果 |
6.8 习题层次性变化分析 |
第七章 习题的调查研究 |
7.1 教师使用教科书课后习题情况问卷调查 |
7.1.1 调查目的 |
7.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7.1.3 教师问卷与访谈维度的设计 |
7.1.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1 习题的设置与特征研究 |
8.2 启示与编写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3 核心素养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阐述 |
2.1.1 素养的概念 |
2.1.2 核心素养的概念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4 物理教学 |
2.1.5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与教学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3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4 调查问卷的实施 |
3.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3.2.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3.2.3 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3.2.4 核心素养情况分析 |
3.3 教师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3.3.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3.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3 访谈结果分析 |
3.4 调查的总结 |
3.4.1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总结 |
3.4.2 对教师访谈情况的总结 |
第4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
4.1 初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上的策略 |
4.1.1 深入学习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课程要求上的差异 |
4.1.2 积极组织初高中物理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了解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
4.1.3 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认识,提前做出准备 |
4.2 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上的策略 |
4.2.1 寻找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点,建构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
4.2.2 注重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4.2.3 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数理结合,降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难度 |
4.3 初高中物理思维方式上的策略 |
4.3.1 渗透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4.3.2 注重科学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4.3.3 引导学生质疑批判,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
4.4 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上的策略 |
4..4.1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4.2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
4.4.3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
4.4.4 利用物理学史和STSE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
4.5 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上的策略 |
4.5.1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4.5.2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5.3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第5章 教学设计与实践 |
5.1 教学案例一:《功》 |
5.1.1 教学情况分析 |
5.1.2 教学目标确立 |
5.1.3 教学过程设计 |
5.1.4 教学反思 |
5.2 教学案例二:《欧姆定律》 |
5.2.1 教学情况分析 |
5.2.2 教学目标确立 |
5.2.3 教学过程设计 |
5.2.4 教学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2.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的新要求 |
1.2.3 缓解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4 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素养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3.1 学生问卷调查 |
3.1.1 问卷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调查发放与回收 |
3.1.3 问卷调查设计 |
3.1.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3.2.3 访谈结果总结 |
第4章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和保障 |
4.1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 |
4.1.1 循序渐进性原则 |
4.1.2 时代性原则 |
4.1.3 生活化原则 |
4.1.4 人文化原则 |
4.1.5 建构性原则 |
4.1.6 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
4.1.7 评价性原则 |
4.2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
4.2.1 政府教育部门方面 |
4.2.2 学校方面 |
第5章 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
5.1 概念课 |
5.2 规律课 |
5.3 实验课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理论依据与研究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3 STSE教育思想 |
2.2 研究综述 |
2.2.1 教材栏目研究现状 |
2.2.2 “科学漫步”栏目研究现状 |
2.3 概念界定 |
2.3.1 教材 |
2.3.2 栏目 |
2.3.3 “科学漫步” |
3 “科学漫步”栏目问卷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2 问卷设置与实施 |
3.3 问卷分析 |
3.3.1 对“科学漫步”栏目的认知现状分析 |
3.3.2 对“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
3.3.3 问卷结果 |
4 “科学漫步”栏目分类与统计 |
4.1 “科学漫步”栏目的分类标准 |
4.2 “科学漫步”栏目的类型 |
4.2.1 概念规律认知型 |
4.2.2 生活实践应用型 |
4.2.3 自然科学技术型 |
4.3 “科学漫步”栏目统计 |
4.3.1 统计方法 |
4.3.2 统计呈现 |
4.3.3 统计分析 |
5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功能 |
5.1 功能一:对相关内容的运用与延伸 |
5.1.1 对相关内容的延伸 |
5.1.2 对相关内容的运用 |
5.2 功能二:对物理核心素养的落实 |
5.2.1 对“物理观念”的落实 |
5.2.2 对“科学思维”的落实 |
5.2.3 对“科学探究”的落实 |
5.2.4 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落实 |
6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建议及案例 |
6.1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建议 |
6.1.1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建议依据 |
6.1.2 结合学生认知,选取典型素材 |
6.1.3 联系实际生活,解析物理奥秘 |
6.1.4 渗透中华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
6.2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案例 |
6.2.1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材编写案例制作原则 |
6.2.2 案例一:对“量子力学”的补充 |
6.2.3 案例二: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改进 |
6.2.4 案例三:在“磁场和磁现象”的增加 |
7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建议及案例 |
7.1 “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建议依据及案例制作原则 |
7.2 纳入教学计划 |
7.2.1 项目式研究 |
7.2.2 协作式研究 |
7.2.3 田野式研究 |
7.3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
7.3.1 翻转课堂 |
7.3.2 导生制 |
7.3.3 分组教学 |
7.4 以“科学漫步”为素材编制习题 |
7.4.1 文字式 |
7.4.2 图像式 |
7.4.3 图表式 |
8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物理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D]. 李培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2]20世纪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电磁学部分的变迁研究[D]. 尹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研究[D]. 段仕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 刘宝欣.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苏教版小学科学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以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为例[D]. 刘冬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7]清末以来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中习题的变迁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赵欣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研究[D]. 韩煜. 扬州大学, 2020(05)
- [9]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D]. 赵明月. 河南大学, 2020(02)
- [10]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科学漫步”栏目的教学研究[D]. 刘海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