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三叠世复理石相追踪来自南极利文斯顿岛的化石

晚三叠世复理石相追踪来自南极利文斯顿岛的化石

一、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论文文献综述)

袁文芳,陈世悦,曾昌民,张关龙[1](2006)在《牛庄洼陷古近纪浊流沉积中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文中指出在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陆相浊流沉积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形态特征几乎和深海分子相媲美,并且在该遗迹化石的宿主岩性中,还发现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说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曾发生过海侵或与海相关,这不仅为争论了20多年的“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油气勘探方向也具有指导意义。

王海方,胡斌,张关龙,陈世悦,鄢继华[2](2005)在《东营凹陷古近系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文中指出在东营凹陷纯梁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遗迹组构具有高丰度和低分异度的特征。观察发现,湖相Paleodictyon不仅比海相Paleodictyon的网孔长度和潜穴直径小得多,且网格形态趋于不规则化。通过对遗迹化石的遗迹组构分析,初步推测Paleodictyon形成于与浊流有关的深湖-半深湖环境,这一认识丰富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环境意义。

施振生,朱筱敏,胡斌,郭长敏[3](2005)在《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岩心观察和标本鉴定,在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深水沉积中识别出大量遗迹化石,包括Mermoides 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 sp 、Gordia sp 、Helminthoidichnitessp 、Planolitesbeverlegensis、Neonereitesuniserialis和Planolites sp ,它们是无脊椎动物线虫、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腹足类等形成的牧食迹和进食迹。这些遗迹化石中的Neonereitesuniserialis为由一系列小球粒排成的蛇曲形痕迹,不分枝,长约7cm ,宽约2mm ,呈顶凸痕保存于灰色、深灰色页岩中。Mermoidesche zhenensis为微小简单、不规则弯曲的觅食拖迹,长1~3cm ,宽1~2mm ,近平行或略倾斜层面分布于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中,内迹保存。根据遗迹化石的共生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可分出2个遗迹组合:Mermoidesche zhenensis遗迹组合和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Mer moidesche zhenensis遗迹组合丰度和分异度较高,组成分子有Mermoides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sp 、Gordiasp 、Helminthoidichnitessp 和Planolites beverlegensis,其中以Mermoides chezhenensis的大量出现为组合代表。该组合出现于灰色、深灰色泥岩中,反映了富氧的半深湖环境。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组成分子为Neonereites uniserialis和

杨洪[4](2003)在《一位古生物学家的遗迹——杨式溥教授(1925—2002)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贡献》文中指出回顾和总结了杨式溥教授一生为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其公开发表的论着为基础 ,论述了杨式溥在中国石炭纪地层学、腕足动物化石、古遗迹学以及古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的贡献 ,并简要评述了他的学术思路和治学特色。杨式溥对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石炭纪的腕足动物化石的研究为中国石炭纪地层的内部界线划分、对比、化石组合、地理区系及沉积类型提供了重要证据。杨式溥是中国古生态学和古遗迹学的奠基人 ,他全面系统地引入了古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 ,并在全国高校首次开设了有关课程。他对中国各时代、不同沉积相中的遗迹化石的系统描述和遗迹相的研究开拓了中国古生物学的新领域。杨式溥执教半个多世纪 ,为中国地质和古生物事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文后附有以出版年代为序的杨式溥所着文献的完整目录。

杨式溥,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5](2001)在《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文中研究说明南极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的迈尔斯陡崖组主要是浅变质的石英长石杂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等组成的复理石 ,厚度可能超过 30 0 0m ,形成于浊积扇的上扇和下扇部分 ,时代可能为晚三叠世。在复理石相岩石中发育一套深水的遗迹化石 ,共有 15个遗迹属、16个遗迹种 ,其中有 1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 ,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 ,未鉴定到遗迹种 ;建立 1个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 ,除新遗迹属种外 ,其余 14个遗迹属 ,15个遗迹种都曾经在深海复理石相浊积岩内发现过 ,其中Belorhaphe,Glockerichnus,Lophoctenium ,Rhabdo glyphus,Paleodictyon ,Sublorenzinia ,Spirophycus,Strobilorhaphe,Tuberculichnus,Cochlichnus等 ,属于浊流前产生在复理石相泥岩内的高度分异的雕画迹 (Graphoglyptida) ,它们产于泥岩却保存为上覆砂岩底面的铸型凸起。另外Fucusopsis和Neonereites却产生在砂岩内代表浊流后形成的沉积后遗迹组合。文内还描述 3种浊流常见的无机构造 ,并与上述遗迹化石进行比较

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杨式溥[6](2000)在《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迈尔斯陡崖组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扇的上、下部分 ,发育着许多海相遗迹化石。在采集到的样品中鉴定共有 1 5个遗迹属、1 6个遗迹种 ,其中有1 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 ,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 ,未鉴定到遗迹种 ;并建立了 1个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是文献中从未发现的。除新遗迹属种外 ,其余 1 4个遗迹属 ,1 5个遗迹种都曾经在深海相浊积岩内发现过 ,Belorhaphe、Glockerichnus、L ophoctenium、Rhabdoglyphus、Pale-odictyon、Sublorenzinia、Spirophycus、Strobilorhaphe、Tuberculichnus、Cochlichnus等属于浊流前产生在深海相泥岩内的高度分异的雕画迹 (Graphoglyptida) ,它们产于泥岩却保存为上覆砂岩底面的铸型凸起。Fucusopsis和 N eonereites却产生在砂岩内代表浊流后形成的沉积后遗迹组合。这些遗迹化石属深水的 Nereites遗迹相 ,为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增添了可靠依据

沈炎彬,邓希光,欧阳舒,郑祥身,刘小汉[7](2000)在《南极利文斯顿岛上三叠统Miers Bluff组及其与相当地层对比》文中研究说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 Miers Bluff组 (MBF)是一套岩层倒转、强烈变形、浅变质的浊流沉积地层 ,主要由砂岩、泥岩、粉砂岩及含砾砂岩组成 ,具有很好的韵律层 ,形成鲍玛序列 ,通常被认为属于近海底扇浊流沉积 ,并当作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最近发现的孢粉化石指明其时代属晚三叠世 ,从而解决了久来时代的疑问(石炭—三叠纪 ,二叠—三叠纪 ,或前侏罗纪 )。分布在南极半岛格雷厄姆地的特里尼蒂半岛群、南奥克尼群岛的杂砂岩—页岩组、智利南部乔诺斯群岛乔诺斯变质杂岩的 Potranca组以及新西兰惠灵顿的 Torlesse杂岩应是时代相当、岩性及沉积环境相似的岩层。三叠纪末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 ,这一浊流地层褶皱、变形、隆升 ,具有相同的构造风格 ,是冈瓦纳古陆在侏罗纪早期开始裂解前夕一次构造事件的重要佐证

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8](1999)在《西南极利文斯顿岛含砾泥岩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分布的一套主要由复理石相岩石组成的低级变质沉积岩(迈尔斯陡崖组)被认为是中- 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以前含砾泥岩在迈尔斯陡崖组局部地点曾有零星报道,但详细的地质填图确认此地有四层含砾泥岩分布。研究表明,这些含砾泥岩可能是水下碎屑流沉积,其生成环境可能是海底扇中扇的水道。对比在南极半岛所发现有大量的含砾泥岩,则进一步表明利文斯顿岛早期地质特征可与南极半岛相比,两者在中- 新生代岩浆弧形成之前处于相同的构造环境。

二、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5)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采集位置
2 遗迹化石描述
    2.1 遗迹化石概况
    2.2 遗迹化石描述
    2.3 无机成因构造特征

(6)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采集位置及遗迹化石种类
3 遗迹化石描述
四沉积环境讨论

(7)南极利文斯顿岛上三叠统Miers Bluff组及其与相当地层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Miers Bluff组
    1 主要岩性及地层划分
    2 同位素年龄
    3遗迹化石
    4 微植物化石
    5 沉积环境
    6 古气候
二、区域对比

(8)西南极利文斯顿岛含砾泥岩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含砾泥岩的地质特征
3 成因及地质意义
4 结论

四、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论文参考文献)

  • [1]牛庄洼陷古近纪浊流沉积中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J]. 袁文芳,陈世悦,曾昌民,张关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6(01)
  • [2]东营凹陷古近系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王海方,胡斌,张关龙,陈世悦,鄢继华. 新疆石油地质, 2005(04)
  • [3]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J]. 施振生,朱筱敏,胡斌,郭长敏. 古地理学报, 2005(02)
  • [4]一位古生物学家的遗迹——杨式溥教授(1925—2002)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贡献[J]. 杨洪. 古生物学报, 2003(04)
  • [5]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J]. 杨式溥,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 古生物学报, 2001(01)
  • [6]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J]. 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杨式溥. 地质科学, 2000(04)
  • [7]南极利文斯顿岛上三叠统Miers Bluff组及其与相当地层对比[J]. 沈炎彬,邓希光,欧阳舒,郑祥身,刘小汉. 地层学杂志, 2000(04)
  • [8]西南极利文斯顿岛含砾泥岩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邓希光,郑祥身,刘小汉. 极地研究, 1999(03)

标签:;  ;  ;  ;  ;  

晚三叠世复理石相追踪来自南极利文斯顿岛的化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