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空翻和转体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晓悦[1](2021)在《技巧啦啦操强队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以2017-2019年世锦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赵婵[2](2021)在《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文中认为1952年,高低杠列入奥运会,成为女子体操四项之一,作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难、新、力、稳、美、智”是制胜的关键,其中“新”是推动高低杠发展的灵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低杠因不断注重“动作创新”获取了很多优异成绩,一度成为了世界高低杠技术发展的引领者。近几年,我国高低杠创新能力有所削弱,相比高低杠强国,动作创新数量、质量和速度逐渐下降,高低杠创新理论研究较为匮乏,国内外运动员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因此,推动我国高低杠实现新的突破,迈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成为高低杠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对高低杠动作创新进行系统探究,也是科学研究努力的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归纳推理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体操规则为高低杠动作创新指明了方向,高低杠器械为高低杠动作创新提供了条件,规则和器械的改革与不断完善,促进了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短期内高低杠动作难度创新面临着挑战,未来运动员将向H组高难度发起进攻。(2)高低杠动作类型创新潮流经历了从上法类、换杠类,到下法类、同杠飞行类、回环类,再重回“同杠飞行”类的创新发展,未来“加难创新”是高低杠动作创新的主要形式。(3)高低杠动作创新数量和速度,呈现了由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创新”,到70年代90年代的“稳步创新”,再到21世纪后的“低速创新”3个阶段,未来短期内高低杠动作创新仍以“少量低速”态势缓慢发展。(4)高低杠动作结构经历了从“单元素”到“双元素”再向“多元素”的发展,且当前以创新“多元素结构动作”为主。(5)人们对高低杠动作艺术的鉴赏从动作的“体型美”到技术的“难度美”,逐步转向成套的“编排美”,高低杠连接串从二连、三连、四连、五连、六连的连续发展重回“二连”为主的动作编排。(6)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外在因素包括规则导向、场地器械、训练条件与环境、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的激励,内在因素包括运动员个人条件和教练员个人能力。(7)未来我国高低杠创新发展中,保证D分是底线,提高E分是保障,将我国转体类动作发挥到极致,同国际上“空翻翩飞”的创新潮流相融合,打造中、美相融的新颖编排风格,引领世界高低杠创新潮流。
宿元[3](2020)在《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一项使用单板滑雪板在特定规格雪上U型场地内进行比赛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比赛项目。作为我国冬季运动的潜优势比赛项目,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已成为我国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雪上项目中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又一突破口。深入认识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制胜因素有助于发挥理论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指导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利于提高后备人才选拔和培育的科学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影响该项目制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视角着重探讨了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技术表现指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主要由主导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制约性因素和调节性因素4种类型的因素构成。其中,由运动员技术水平因素和动作编排战术因素所构成的技术表现因素是制胜系统的主导性因素;运动员的体能、心理、智能和经验所构成的支持性因素是运动技术表现的重要基础;场地条件和竞赛规则等外部制约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限制作用;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节和参赛战术调整等调节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调节作用。运动员之间的竞技比赛即是在这种制胜系统相互作用下的竞争。(2)单板滑雪U型场技巧运动员全套比赛动作由多个“滑行—起飞—滞空—着陆”循环构成,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四个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研究认为:滑行环节是人体机械能在势能与动能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滑行技术不但是实现势能和动能转化的中介,而且是决定起飞高度和滞空时间的关键,运动员对人体重心位置、雪板转动力矩及雪板压力的控制决定了滑行技术的质量。在起飞环节中,运动员对雪板回弹力的控制以及对起飞角度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起飞质量和飞行轨迹的重要条件。在滞空环节中,人体转动惯量和滞空时长是决定运动员空中翻转角度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善滑行技术提高滞空时长能为空中动作的完成创造条件。在着陆环节中,对着陆位置、着陆面角度、雪板角度和身体姿态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能否顺利完成着陆动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运动员能否连续完成参赛动作的关键。(3)通过对2010、2014、2018年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共计568例比赛视频样本研究后发现,严重失误率高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的特点之一,摔倒、失速、身体触及雪面等严重失误主要发生在着陆环节,然而造成失误则主要是由于空中翻转动作完成质量不高以及起飞时对雪板的控制力不足等间接原因所导致的着陆准备不足。(4)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评价体系的高度、难度、多样性和完成质量4个维度中筛选出的9项技术表现指标对296例运动员参赛动作的视频样本进行视频分析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平均滞空时长”、“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多样化”、“完成效果”6项指标是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指标,运动员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取得与上述指标均领先于其他运动员有关,但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起决定性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则是以“平均滞空时长”、“完成效果”和角度类指标为核心的技术表现指标群。(5)根据决定比赛成绩的技术表现指标所对应的指标维度,在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中对运动员比赛制胜起决定作用的运动技术表现因素可以归结为“高”、“难”、“稳”这三个特点。其中“高”即是要充分提高运动员的滞空高度和滞空时长;“难”即是要在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指标上都要达到一定的领先水平;“稳”除了要在整套比赛动作完成过程中保持流畅性以外,还包括在着陆阶段不出现严重失误。
崔艳[4](2020)在《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美的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女子竞技体操的发展,高难度动作在空间视角下的链接使人眼花缭乱。除高难度动作外,美也是女子竞技体操发展的重要因素,女子竞技体操追求美,美是女子竞技体操的灵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观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的美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对女子竞技体操美的欣赏和理解,改观女子竞技体操“高难险”的印象,促进体操的发展。以女子竞技体操四个项目动作技术特点为契入点,从身体动作空间、场地器械空间、心理品质空间、视觉听觉空间等方面综合探究女子竞技体操的美。研究结果如下:(1)从身体动作空间来说,运动员的肢体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空间角度。在已有的动作空间上形成“点、线、面”变化的多维、多角度、立体可感的身体动作空间。在身体动作空间下,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美主要体现在:人体姿态美。人体姿态美又可细化为:身体美、姿态美、力量美、曲线美等。(2)从场地器材空间角度来说,场地器材空间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运动员成套动作的编排符合运动员特点。在难度的运用上也可以更有利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在成套动作路线设计上也可以更为流畅,使动作串联更加科学完美。运动员要在比赛中稳定发挥自己的竞赛水平,就要对场地器材空间有更好的把握。(3)从心理品质空间来说,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具备鲜明的个性、积极地情感、顽强的意志。在训练中具备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运动员的心理品质不仅展现运动员个人的风貌,也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种族的风貌。比赛中自信从容,展现极佳的精神风貌,即使在比赛中出现失误仍然可以表现出“败不馁”的大度。(4)从视觉听觉空间来说,服装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展现身体曲线美和力量柔韧以及姿态美。颜色鲜艳的服装不仅可以给观众视觉冲击,并且可以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增强成套动作的感染力。音乐不仅可以增加运动员的情感表达,也可以体现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审美水平。
李峰[5](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寻功能性训练对体操运动员身体稳定性的综合性影响,促进功能性训练在体能训练中的开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通过对体操运动员落地的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之有效,具有针对性切实提高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通过对人体运动感知、运动和静态的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稳定性、腿部力量、动作属性和落地动作表达六个落地稳定性指标进行评价;选取泰安体校体操专业运动员18名为实验对象,设置实验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能训练方式,为期8周,通过所得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8周系统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显着提高了运动员的FMS测试、平衡盘单腿鹤立以及特定落地动作测试成绩(P<0.01),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2)通过8周系统针对性的功能性训练,显着提高了泰安体校体操运动员的闭眼原地踏步、两点平板支撑、立定跳远测试成绩(P<0.05),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3)通过8周系统针对的功能性训练,运动员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提高非常显着(P<0.01),传统体能训练此项指标测试成绩也有显着提高(P<0.05);(4)8周的功能性训练。能够显着提高运动员坐蹬力量/体重测试成绩(P<0.05),传统体能训练对此项指标测试成绩的提高非常显着(P<0.01);(5)8周的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体操运动员的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和非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测试成绩提高都不显着(P>0.05)。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对落地动作以及过程的技术分析,应综合考虑触地前的准备姿势、着地时双脚落地位置、落地缓冲时间和着地后身体姿态的调控四个方面来考虑。(2)针对体操落地稳定性的功能性训练方案包括落地动作矫正训练、身体功能性训练之基础体能训练和动作功能性提高动作进阶提高升华段性训练三个阶段,综合完成三阶段训练,可以对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提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3)综合性的筛选出,影响体操落地稳定性的四个体能评价指标、一个功能性动作指标和一个落地动作完成表达指标,分别为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腿部肌肉群力量、FMS测试和落地动作完成表达,通过为期8周的系统实验,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以及通过在教练员动作训练分析会的充分讨论,所选指标能够有效评定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3)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落地稳定性的提高,侧重点不同,功能作用不一。主要表现在:功能性训练对动作功能性、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腿部肌肉群力量和落地动作完成表达的提高比传统体能训练更加显着,而在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的促进作用上,实验数据显示,两者均不显着,促进功能相似;在腿部肌肉群力量的坐蹬力量/体重测试中,数据显示传统体能训练反而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实验数据,统筹分析,功能性训练对落地稳定性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和传统的体能训练对提高落地稳定性有不同的强调。主要是对运动技能、身体均衡控制能力、核心肌肉群的强度、耐力和稳定性、腿部肌肉组强度和落地动作表现的技能训练的改善,比传统的身体训练更为有效。从增强运动神经系统均衡感知能力的角度来看,实验数据显示两种效果都不是很明显,促进功能相似,腿部肌肉群力量/体重测试中,数据显示传统的身体训练有明显的效果。结合实验数据及整体分析,功能性训练对着地稳定性产生的训练效果要比现有的体能训练好得多。
王建勋[6](2020)在《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对比分析的研究 ——以2018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啦啦操运动起源于美国,历经百年积淀啦啦操运动已经从美国走向了世界大舞台。啦啦操运动从1998年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接触啦啦操运动时间较短,并且在2017年迎来新周期的更替,所以国内优秀的花球啦啦操队伍与国际高水平的队伍在竞技水平与成套编排能力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性。为快速发展国内花球啦啦操竞技水平以及能在国际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以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青少年组集体花球啦啦操前九名成套为切入点,选取成套动作、成套音乐、空间运用和服装与道具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当前中外队伍在编排上存在的差距性,并了解当前世界高水平队伍在竞赛成套编排发展的趋势,从而完善我国不同年龄阶段的啦啦操理论指导体系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青少年组阶段的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成套动作编排中,基本动作与难度动作所占的比重低。而且在基本动作编排中缺少其他舞种风格的元素,以及针对花球技术动作的不完善。在难度动作编排上存在不合理的难度选择。在团队配合的编排中也是存在数量少,缺少团队默契性和创新性。(2)在音乐要素的编排中国,缺少能够与观众和裁判产生共鸣的曲目,以及动作与音乐的一致性。(3)在成套空间运用的编排中,队形的数量需和队形的流动性都应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而且在空间层次中缺失层次感和多样性(4)在服装与道具的编排中,服装的主颜色的体现不明显,而且在选择色系中没有考虑颜色的搭配。在道具的使用中缺少花球的使用动作和花球颜色的多样性。本文根据以上结论,并提出中国队在成套编排的建议:(1)在成套动作编排中,成套编排建议增加背景线,在基本动作中完善花球技术和增加其他舞种的编排,在难度动作编排中合理安排难度动作的类型,并且注重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团队配合中增加团队一致性的动作组合。(2)在成套音乐元素编排中,选取符合自己队伍且能产生共鸣和节奏强烈的音乐,在音乐合成中注意音乐特效的选取。(3)在空间运用的编排中,合理编排集体花球啦啦操的集体流动队形,而且还应增加队形数量。在空间层次中发掘更多的层次变化,凸显成套的层次性和多样性。(4)在服装与道具中,中国队在服装上应凸显属于自己队伍风格的颜色和图案,并在花球使用上建议尝试双色花球进行编排,以及进一步发掘花球动作的编排。
王顺硕[7](2020)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实际训练效果,促进身体功能性训练在体操项目体能训练中的应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首先对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技术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体操项目特征设计一套有效提高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其次筛选出本体感觉、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及稳定性、下肢力量、动作功能性和落地动作表现六个落地稳定性评价指标;然后选取18名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设计对照实验进行8个周的训练干预,实验组运用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对照组运用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案;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8个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能够非常显着地提高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的FMS测试、平衡盘单脚立以及规定落地动作测试成绩(P<0.01),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2)8个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能够显着地提高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的闭眼原地踏步、两点平板支撑、立定跳远测试成绩(P<0.05),而传统体能训练对以上指标测试成绩提高作用不显着(P>0.05);(3)8个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提高非常显着(P<0.01),传统体能训练对此项指标测试成绩也有显着提高(P<0.05);(4)8个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能够显着提高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坐蹬力量/体重测试成绩(P<0.05),传统体能训练对此项指标测试成绩的提高非常显着(P<0.01);(5)8个周的身体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山东省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和非优势侧膝关节主动30°测试成绩提高都不显着(P>0.05)。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体操落地过程的技术分析应从着地前的准备姿势、着地时双脚落地位置、落地缓冲时间和着地后身体姿态的控制四个方面来考虑。(2)针对体操落地稳定性的身体功能性训练方案应包括功能动作矫正训练、身体功能性基础训练和动作功能性进阶训练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对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落地稳定性的提升取得良好的效果。(3)筛选出体操落地稳定性的四个体能评价指标、一个功能性动作指标和一个落地动作表现指标,分别为本体感觉功能、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及稳定性、下肢力量、FMS测试和落地动作表现,实验证明所选指标能够有效评定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4)身体功能性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对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提高有不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动作功能性、平衡能力、核心力量及稳定性、下肢力量和落地动作表现的提高比传统体能训练更加显着,而两者对本体感觉功能的促进作用均不显着;在下肢力量的坐蹬力量/体重测试中传统体能训练表现出明显优势。从总体来看,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的训练效果优于传统体能训练。
李兆明[8](2020)在《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腾越及其连接,是现代体操单杠项目加分重点区域,也是单杠项目核心难度价值所在,是该项目的灵魂,腾越动作充满多样性、惊险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单杠运动变得惊艳、丰富和增加未知等因素,腾越连接瞬间点燃观众视觉的高潮,增加单杠项目的观赏性。能在该项目腾越及其连接的难度动作中占有绝对优势,就具有夺得这个项目制高点的能力,也是男子竞技体操团体冠军的重要法码之一。广东男子体操队的竞技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男子体操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体操精英,曾培养出肖俊峰、许志强、李春阳、黄华东、卢裕富、冯敬、梁富亮等奥运冠军及世界冠军。广东男子体操队自从2001年起,曾经连续三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队伍。但随着FIG评分规则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移,广东男子体操队全国顶尖的团体地位受到各方各面的冲击。在2019年两次全国性大赛单杠项目中仅有1人获得第四和1人获得第八,全年与奖牌无缘,更不用说争夺金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关于广东男子体操运动员单杠项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广东男子体操队能够充分表现单杠特征的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习得数量、人口进行数据化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其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探讨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广东男子体操队单杠项目在国内比赛表现平平,基本处于二三流竞技水平,腾越应用方面,有所侧重。腾越动作将以运用D组以上的科瓦克斯类、特卡切夫类和叶格尔类居多,而马尔凯洛夫类、京格尔类及盖罗德类基本不使用。单个腾越难度值有所提升(达G组),腾越连接完成人口较少,仅1人次使用腾越连接。在同一类腾越动作需要储备完成4个或以上的腾越动作才能具备腾越连接技术的习得及应用能力。2、广东男子体操运动员在单杠项目上曾经具备空翻类连接加分能力,皆因作战思路偏软,腾越连接加分价值与稳定性没有达到需求的平衡,空翻类腾越连接少有出现。3、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连接选用上一直建立在科瓦克斯类和特卡切夫类这两种腾越类型的平台上,究其原因:这两个类别,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可参照的案例较多,在使用人口上有保证,能达到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效果,没有选择其他类型腾越连接或复合型腾越连接。4、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连接使用量与国内外单杠水平相差甚远,只有国内二分之一水平,只有世界好手的八分之一。5、广东男子体操单杠腾越及其连接的完成人口储备不足,在单杠项目腾越选用人口能够达到国内水平八成左右,但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陈巧巧[9](2020)在《2019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成套动作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集体花球项目是舞蹈啦啦操的分支,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竞技性,其竞技性决定啦啦操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赛事成绩为最终目的,规则通过技术、团体协作能力、编排、总体评价进行评分,其中技术、编排及团队协作是影响竞赛成绩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参赛队伍的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2017—2020周期啦啦操竞赛规则》对2019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成套动作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成套动作技术特征为:基本手位以屈臂类动作为主,动作清晰有力,控制力强,具体使用有极大显着性差异,使用最多的为“加油”,未达到均值(9)的有21个基本手位动作;舞蹈动作凸显了街舞风格,以分段完成为主,在完成舞蹈动作时能较好的将动作与风格元素相结合;技术技巧动作中转体类动作使用最多,跳跃类动作次之,其后分别为平衡与柔韧类、翻腾类、托举与配合类动作。(2)成套动作团体协作能力特征为:动作与音乐风格的同步性较高,在进行动作编排时充分考虑了动作与音乐风格是否搭配,但出现动作与音乐节奏不同步情况发生;空间使用的高度与宽度都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动作完成一致性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有待加强。(3)成套动作编排特征为:音乐严格遵守了竞赛规则使用,主要由提示音+不同风格舞曲+特效构成;队形变化中固定队形使用多于流动队形,多以综合队形表现出来;对空间使用主要采用地面与站立结合,对比动作使用较多;所用花球颜色以白色为主,美国队、斯洛文尼亚队、芬兰队和英格兰队对花球进行了特殊使用;各队动作新颖,且难度系数较大,以部分完成形式为主,双类型组合较多,其中转体类难度动作运用最丰富。
霍文杰[10](2020)在《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个项群,10个不同风格的舞种。其中,拉丁舞分为5个项目,即伦巴舞(rumba)、恰恰舞(cha-cha-cha)、桑巴舞(samba)、斗牛舞(paso doble)和牛仔舞(jive)。本研究选取了具有柔媚抒情、缠绵浪漫特点的伦巴舞中不可或缺的walk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图像解析法获取优秀选手和普通专项学生体育舞蹈伦巴舞七种walk动作运动学特征,包括: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身体重心位移、速度、时间运动特征和身体两侧髋关节与肩关节的角度变化,髋、膝、踝关节,主、动力腿髋、膝、踝关节的速度以及动作主力腿与动力腿髋、膝、踝关节的角度运动特征等内容进行测试、统计与分析,其意义在于揭示该动作技术运动过程特点和规律,为日后诊断与分析体育舞蹈训练中伦巴舞的高水平有特色的技术动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探寻伦巴舞中七种walk动作身体各关节部位运动轨迹,从而增强体育舞蹈科学训练的方法和运动方面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结论如下:1.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身体重心位移特征:优秀选手在X、Y、Z三个轴运动方向表现均为优秀,尤其是X轴前后方向身体重心运动位移较为明显;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左右身体重心位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X轴前后方向和Z轴垂直方向重心位移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专项学生在Y轴方向上身体重心位移达到了优秀选手的水平,但X轴前后方向和Z轴垂直方向位移与优秀选手还有较大的差距。2.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身体重心速度特征:优秀选手身体运动重心整体表现上较为优秀,身体重心速度控制的快慢稳定;X轴check forward walk动作中,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具有显着性差异;Y轴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身体重心速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Z轴back walk动作中,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具有显着性差异。3.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身体重心时间特征:不同选手在音乐节奏的切分方面表现不同,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在身体重心位移时间上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从每个动作具体阶段的时间来看,伦巴舞walk动作不同阶段的身体重心位移时间出现了差异性,专项学生身体重心移动的时间特征不佳,动作的连贯性出现问题。4.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身体两侧肩关节角度与髋关节角度特征:专项学生的身体两侧肩关节角度偏小,其髋关节角度在check forward walk等多个动作中存在一定的错误和问题,即身体髋关节与肩关节扭转角度过小,动作完成幅度不够。5.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速度特征:优秀选手在主力腿与动力腿髋、膝关节速度变化上均表现优异,专项学生主力腿和动力腿在髋、膝关节速度中均表现不足,证明专项学生在walk动作出脚时存在抢节拍的情况,优秀选手和专项学生在主、动力腿踝关节速度变化上没有明显的参数指标变动,不具有显着性差异。6.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角度特征:专项学生主力腿髋关节和踝关节角度在delay back walk、delay forward walk(直腿)两个动作上偏大,膝关节角度偏小;动力腿髋关节和膝关节角度在这两个动作上偏小,踝关节角度偏大。证明专项学生身体动作整体流动性和舒展性不足,动作优美度比优秀选手差,身体重心推动不到位,支撑性较差。
二、人的空翻和转体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的空翻和转体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要性 |
1.1.2 高低杠对我国竞技体操发展的重要性 |
1.1.3 中国高低杠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4 高低杠动作创新研究的客观需求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录像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归纳推理法 |
2.2.6 历史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 |
3.1.1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界定及分类 |
3.1.2 高低杠动作创新内容分类的依据 |
3.2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发展演变 |
3.2.1 高低杠器械和规则与动作发展的相关性 |
3.2.2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的阶段变化 |
3.3 奥运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 |
3.3.1 高低杠动作难度创新特征分析 |
3.3.2 高低杠动作组别创新特征分析 |
3.3.3 高低杠动作类型创新特征分析 |
3.3.4 高低杠动作数量创新特征分析 |
3.3.5 高低杠动作创新形式创新特征分析 |
3.3.6 高低杠动作结构创新特征分析 |
3.3.7 高低杠动作编排创新特征分析 |
3.3.8 高低杠动作艺术创新特征分析 |
3.4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因素 |
3.4.1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外在因素 |
3.4.2 影响高低杠动作创新发展的内在因素 |
3.5 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对我国的启示 |
3.5.1 动作难度向“H组”发展 |
3.5.2 动作组别向“回环”延伸 |
3.5.3 动作类型向“飞行”开创 |
3.5.4 创新数量向“少量”转变 |
3.5.5 创新形式向“加难”延续 |
3.5.6 动作结构向“多元”进阶 |
3.5.7 动作连接向“短连”靠拢 |
3.5.8 动作艺术向“编排”转换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5 研究的前期准备 |
2.文献综述 |
2.1 竞技体育运动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
2.2 技能主导类难美型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1 技术表现因素 |
2.2.2 体能水平因素 |
2.2.3 战术编排因素 |
2.2.4 心理和智能因素 |
2.2.5 场地环境和器材因素 |
2.3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特征研究 |
2.3.1 运动器材特征 |
2.3.2 竞赛环境特征 |
2.3.3 运动场地特征 |
2.3.4 专项技术特征 |
2.3.5 专项体能特征 |
2.3.6 心理能力特征 |
2.3.7 竞赛规则特征 |
2.3.8 运动损伤特征 |
2.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
2.4.1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视角 |
2.4.2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方法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深度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视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
4.1 制胜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
4.1.1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素 |
4.1.2 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因素 |
4.1.3 运动员的编排战术因素 |
4.1.4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因素 |
4.1.5 运动员的智能因素 |
4.1.6 教练员的难度战术安排因素和对运动员心理的调节因素 |
4.1.7 场地环境和器材条件因素 |
4.1.8 赛制因素和评分方法因素 |
4.2 制胜系统各因素的分类及制胜系统的构成逻辑 |
4.3 本章小结 |
5.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运动技术力学理论支撑 |
5.1 滑行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
5.1.1 滑行的基本力学基础 |
5.1.2 滑行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
5.1.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滑行的力学特点 |
5.1.4 在雪上U型场地内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与能量损耗特点 |
5.1.5 提高在U型场地滑行速度的理论与方法 |
5.2 起飞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
5.2.1 起飞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
5.2.2 在雪上U型场地内起飞技术的力学特点 |
5.2.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提高起飞技术效果的理论与方法 |
5.3 滞空环节的力学特点 |
5.3.1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转体动作的力学基础 |
5.3.2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空翻动作的力学基础 |
5.3.3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复合翻转动作的力学基础 |
5.3.4 提高空中翻转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
5.4 着陆环节的力学特点 |
5.4.1 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
5.4.2 在雪上U型场地内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
5.4.3 提高着陆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6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技术表现指标研究 |
6.1 技术表现指标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
6.1.1 有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指标分析 |
6.1.2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
6.1.3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的组间比较 |
6.1.4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与比赛成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
6.2 影响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
6.3 决定比赛成绩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美的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1.有助于扩宽对女子竞技体操空间的认知 |
2.发展女子竞技体操“美”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体育美学的研究 |
2.关于竞技体操中美的研究 |
3.关于竞技体操审美的研究 |
4.关于体育项目空间视角的研究 |
5.关于竞技体操的空间研究 |
(四)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支撑 |
(一)空间与女子竞技体操空间构成 |
1.空间概念以及空间形式 |
2.空间特点及女子竞技体操的空间 |
(二)美与女子竞技体操的美 |
1.美以及美的本质 |
2.女子竞技体操美的特点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的特点分析 |
1.女子竞技体操四项特点分析 |
2.女子竞技体操空间特点分析 |
(二)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美的形式分析 |
1.身体动作空间下女子竞技体操的人体姿态美 |
2.场地器材空间下女子竞技体操的难度编排美 |
3.心理品质空间下女子竞技体操的内在精神美 |
4.视觉听觉空间下女子竞技体操的艺术展现美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1 对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 |
2.1.2 关于功能性训练应用的研究 |
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
2.2.1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3 关于落地稳定性与运动损伤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3.3 技术路线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操落地过程技术分析 |
4.1.1 着地前的准备姿势 |
4.1.2 着地时双脚的落地位置 |
4.1.3 落地缓冲的时间 |
4.1.4 着地后身体姿态的调控 |
4.2 训练方案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训练方案设计 |
4.2.2 体操落地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后对比分析 |
4.3.1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运动神经系统平衡感知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身体平衡调控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4 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耐力及稳定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5 腿部肌肉群力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6 落地稳定性动作表现的前后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 C FMS解决方案建议表 |
附录 D 基础阶段和动作进阶提高升华阶段训练内容 |
附录 E 功能动作筛查测试记录表 |
附录 F 国际体联对男子体操落地错误扣分的规定 |
附录 G 8-12岁年龄组规定动作及难度值 |
致谢 |
(6)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对比分析的研究 ——以2018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的研究 |
2.1.3 啦啦操竞赛规则变化的研究 |
2.1.4 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啦啦操起源与发展 |
2.2.2 国外啦啦操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视频分析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竞赛规则下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内容 |
4.2 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成套动作对比分析 |
4.2.1 基本动作的对比分析 |
4.2.2 难度动作的对比分析 |
4.2.3 团队配合的对比分析 |
4.3 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音乐要素对比分析 |
4.3.1 音乐合成的分析 |
4.3.2 音乐编排的分析 |
4.4 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空间要素对比分析 |
4.4.1 队形运用的对比分析 |
4.4.2 层次变化的对比分析 |
4.5 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的服装与道具运用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2.1.1 对身体功能性训练概念的界定 |
2.1.2 关于身体功能性训练应用的研究 |
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的研究 |
2.2.1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关于体操落地稳定性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3 关于落地稳定性与运动损伤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操落地过程技术分析 |
4.1.1 着地前的准备姿势 |
4.1.2 着地时双脚的落地位置 |
4.1.3 落地缓冲的时间 |
4.1.4 着地后身体姿态的控制 |
4.2 训练方案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1 训练方案设计 |
4.2.2 体操落地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前后对比分析 |
4.3.1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本体感觉功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4 核心力量及稳定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5 下肢力量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6 落地稳定性动作表现的前后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B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 C FMS解决方案建议表 |
附录 D 基础阶段和进阶阶段训练内容 |
附录 E 功能动作筛查测试记录表 |
附录 F 国际体联对女子体操落地错误扣分的规定 |
附录 G 8-12岁年龄组规定动作及难度值 |
致谢 |
(8)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单杠项目的历史沿革 |
1.3.2 单杠编排的相关研究 |
1.3.3 腾越历史的相关研究 |
1.3.4 腾越配备、构成及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5 其他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2.2.5 个案分析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2.2.7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现状与分析 |
3.1.1 腾越动作选用 |
3.1.2 腾越动作储备 |
3.1.3 腾越连接现状 |
3.2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影响因素 |
3.2.1 作战指导思想 |
3.2.2 腾越选择方向 |
3.2.3 摒弃连接缘由 |
3.2.4 专业人口不足 |
3.3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 |
3.3.1 腾越应用情况 |
3.3.2 腾越应用趋向 |
3.3.3 腾越应用差距 |
3.4 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动作及其连接的展望 |
3.4.1 广东单杠 |
3.4.2 腾越类别 |
3.4.3 腾越连接 |
3.4.4 技术拓展 |
3.4.5 夯实技术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信息 |
附录2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附录3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4 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5 运动员腾越数据调查表 |
附录6 专家问卷评价表 |
附录7 调查访谈交流提纲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9)2019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成套动作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关键概念界定 |
1.4.1 团体协作 |
1.4.2 编排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视频分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参赛前八名基本特征 |
3.2 规则的评判标准 |
3.3 前八名成套动作技术特征 |
3.3.1 花球动作技术的执行特征 |
3.3.2 舞蹈动作技术的执行特征 |
3.3.3 技术技巧动作的执行特征 |
3.4 前八名成套动作团体协作能力特征 |
3.4.1 动作与音乐的同步性特征 |
3.4.2 动作的统一特征 |
3.4.3 空间的一致性特征 |
3.5 前八名成套动作编排特征 |
3.5.1 音乐性、创造性、原创性特征 |
3.5.2 舞台效果、视觉效果特征分析 |
3.5.3 难度等级特征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1.1 拉丁舞起源与发展 |
1.1.2 拉丁舞国内外开展现状 |
1.1.3 伦巴舞的发展与现状 |
1.1.4 伦巴舞walk技术动作重点与难点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研究综述 |
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2.1.1 伦巴舞运动技术特点的相关研究现状 |
2.1.2 伦巴舞中walk动作相关研究现状 |
2.2 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研究综述 |
2.2.1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2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相关研究现状 |
2.3 图像分析系统在相关项目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
2.3.1 图像分析系统在体操类项目运用的相关研究 |
2.3.2 图像解析系统在武术类项目运用的相关研究 |
2.3.3 图像解析系统在竞技健美操项目运用的相关研究 |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三维图像解析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技术特征分析 |
4.2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运动学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1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位移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2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速度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3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时间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4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身体两侧肩关节与髋关节的角度变化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5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的速度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2.6 伦巴舞七种不同做法walk动作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运动角度特征测试结果分析 |
4.3 讨论分析 |
4.3.1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位移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4.3.2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速度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4.3.3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重心运动时间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4.3.4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两侧肩关节与髋关节运动角度变化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4.3.5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运动速度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4.3.6 伦巴舞walk动作身体主力腿和动力腿髋、膝、踝关节运动角度总体特征讨论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伦巴舞中walk动作身体运动重心位移方面结论 |
5.1.2 伦巴舞中walk动作身体运动重心速度方面结论 |
5.1.3 伦巴舞中walk动作身体运动重心时间方面结论 |
5.1.4 伦巴舞中walk动作身体两侧髋关节与肩关节的角度变化特征结论 |
5.1.5 伦巴舞中walk动作七种不同做法主、动力腿髋、膝、踝关节的速度变化特征结论 |
5.1.6 伦巴舞中walk动作七种不同做法主、动力腿髋、膝、踝关节的角度变化特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人的空翻和转体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技巧啦啦操强队成套动作编排特征研究 ——以2017-2019年世锦赛为例[D]. 尹晓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奥会会高低杠动作创新特征分析[D]. 赵婵.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D]. 宿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4]空间视角下女子竞技体操美的形式研究[D]. 崔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3)
- [5]功能性训练对提高适龄男体操运动员着地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 李峰.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6]中外集体花球啦啦操成套编排对比分析的研究 ——以2018年世界啦啦操锦标赛为例[D]. 王建勋.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7]身体功能性训练对山东省队女子体操运动员落地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顺硕.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广东男子竞技体操单杠项目腾越类动作及其连接的应用研究[D]. 李兆明.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9]2019啦啦操世锦赛集体花球前八名成套动作特征研究[D]. 陈巧巧.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伦巴舞中walk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分析[D]. 霍文杰.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