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冷却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

雾化冷却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

一、雾冷却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1](2021)在《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电力系统的低碳化、清洁化及高效化改造是我国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现“3060”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火力发电作为我国占比最高的发电形式,其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省份。虽然这些省份有充足的煤炭资源,但水资源相对匮乏,碳减排及大气污染物的减排任务重、难度大等伴生问题突出。由于这些省份普遍承担着西电东送的重要任务,因而也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电力系统的能、水、排矛盾。如何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碳减排任务的同时,有效的实现供能结构优化,发电水耗节约,即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北方区域电力系统的现状,本文以层次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以选定的4个典型的北方区域为研究案例,通过多模型组合及不同的情景设置,来研究不同环境约束下这些区域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以实现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关系的协同优化。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现阶段能源系统中的耦合理论及能源系统中的能-水-排耦合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梳理,并对区域电力系统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能源系统在能、水及排放三要素耦合方面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研究过程中尚存的问题;同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证了在我国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系统梳理了层次模型理论框架,并论证了采用层次模型实施能-水-排耦合优化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最后,论文归纳了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类型及其对优化过程造成的潜在影响,并梳理了潜在的不确定性控制方法及策略。(2)基于多重预测手段进行电力需求量、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仿真。在开展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各预测项是影响电源结构的先导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系统能-水-排耦合优化的潜在前置条件,因而提高对区域电力系统中长期电力需求、随机机组出力及其利用小时数的预测精度将直接影响到优化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综合应用包括传统复合预测模型、蒙特卡洛随机模拟、支持向量机(SVM)及随机森林(RF)等预测手段,结合不同的预测场景,对系统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预测,并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的比选,有效的提升各预测项的预测精度,从而为能-水-排整体优化精度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构建了基于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框架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针对传统的单目标或多目标模型在优化建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单目标模型难以对多要素问题的协同优化关系进行有效的反映,多目标优化模型难以对不同要素间的主、次关系进行有效刻画等问题,本文采用混合整数双层规划模型为基础模型框架,将不同的耦合要素,包括电源结构调整策略,发电水资源消耗优选策略及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策略同时纳入到优化框架中,通过将不同优化要素设置于不同的目标层,来实现不同目标的主次优化顺序,进而结合不同优化目标的优先级次序,得到相应的优化结果;通过对不同目标层进行调整,来对比分析不同优化要素处于不同优化层次时的结果差异。通过模糊满意度算法,有效的量化不同目标优先级条件下系统整体的满意度水平,从而得到优化的可行解。本文基于河北、内蒙及山西三个能、水、排矛盾突出的主要北方区域进行双层优化建模。首先基于电厂级优化尺度,以河北省15座现役大型火力发电场为研究案例,研究其低碳化改造方案,并寻找能-水-排协同优化路径;其次,将电厂级优化扩展至区域级优化,基于内蒙古的优势新能源资源禀赋,寻找碳达峰约束条件下,实现内蒙古新能源最大消纳目标下的低碳化电源结构调整路径,并兼顾能-水-排协同最优;最后,结合山西省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方案,充分考虑其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实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能-水-排协同优化目标。(4)构建了兼顾跨区域输电过程中虚实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多层优化模型。在双层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的框架基础上,本文将其进一步扩展,通过将下层目标进行分解,得到了以上层目标为主导层的多层优化模型,该模型可将能-水-排耦合研究过程中的所有研究要素均以目标函数的形式进行表示。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重要性分析理论及改进的重力模型,可以有效的对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源于不同供电区域的虚拟水资源及大气排放进行定量测算和来源区分,从而为进一步界定跨区域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排污责任提供可行的政策支撑。此外,通过机会约束规划方法的引入,该模型也重点关注了研究区域的供电安全问题,并给出了不同供电安全水平下的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方案。(5)基于多重不确定性控制方法的多风险控制策略。在能-水-排耦合研究国过程中,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电力需求不确定性,风、光出力不确定性,不同机组利用小时数不确定性及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等。这些不确定性最终会导致模型输入参数的不确定性,进而对能-水-排耦合优化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将层次模型与区间参数规划方法,两阶段随机优化方法,机会约束规划等不确定性方法的结合,进一步有效的实现对系统优化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量化与控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多要素耦合优化建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控制。

赵一凡[2](2021)在《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火电厂锅炉一次风机所配备的高压电机目前大多采用工频运行液耦调节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减少生产用电比率,减少生产污染排放是当今火电厂所追求的改造目标。一次风机是火电厂的主要耗电设备,而现有一次风的液耦调节控制方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且存在着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和高压电缆造成冲击、液耦卡涩等弊端,对一次风机的控制方法急需进行改造。本文对陕西某煤矸石电厂2×300MW机组两台一次风机现有液耦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用高压变频的控制方法,对该厂一次风机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设计了以拓扑结构单元串联多电平的高-高电压型变频器为核心的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变频器的选型、变频器控制电源以及冷却系统等;设计了一次风变频节能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一次风压检测和恒压控制系统(在DCS上实现PID控制)、基于PLC的变频器的联锁控制和现地控制,实现了该煤矸石电厂两台一次风机的变频改造。本文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对经过变频改造之后的一次风机三个月试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负荷下的节电率达到30%-50%。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A侧在270MW负荷工况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98.21A,在21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49.18%;B侧电机在300MW负荷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127.28A,在15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59.39%。共计节约电量315万度,节能效果显着,预计改造运行后四年可以收回成本。并且通过变频改造之后,可以实现DCS系统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利用高压变频器的旁路结构,实现了工频变频之间的自动切换,提高了一次风机系统的稳定性。

张阳海,顾桂萍[3](2021)在《高压微雾蒸发冷却系统在100kW短波发射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对100kW短波发射机冷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取高压微雾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的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控制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郭毅[4](2020)在《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火力发电厂具有规模和装机容量更大、输配电范围广、效率更高等特点,因而对其整体安全性要求更高,但其复杂的系统和生产工序为安全运行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由于电能输出容量随负荷变化剧烈,其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生产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对电力生产长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生产特点,将火力发电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考虑,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安全文化及安全信息等6个因素(即4M-C-I)全面分析,构建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体系;确定了电厂生产阶段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评价尺度;通过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提出了火力发电厂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模型;基于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设计出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生产阶段的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完善了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控制策略、风险控制程序、风险控制方法以及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升了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吴鑫[5](2020)在《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电力消费迅速增长,为减少环境污染,以新兴清洁能源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迅速发展,提高了燃气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但是,燃气轮机的性能在较大程度上受进口空气温度的影响,且当进气温度下降时,燃机发电量及热效率都将提高,即在压气机前端加装进气冷却系统可以提高燃气轮机的性能。在众多进气冷却方式中,直接蒸发冷却只需以水为冷源,有着投资需求少、环境友好且耗能低等优点。从而确定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分析燃机循环在工作时各部分能量的变化,从理论上说明了降低压气机进气温度对提高燃机性能的必要性。在分析直接蒸发冷却设备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直接蒸发冷却过程建立计算模型,研究了直接蒸发冷却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对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直接蒸发冷却段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采用Fluent软件对简化后填料表面的温度场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对比发现,模拟和实验所得结果基本一致:(1)当其它参数为定值,水流速由0.01 m/s上升至0.4 m/s时,空气出口温度随水流速的提高而降低,但是水流速的改变对出口空气温度的影响较小,且水流速提高的同时也会造成水流分布不均匀的情况,致使冷却效果变差。因此水流速只能适当提高,宜控制在0.1 m/s~0.2 m/s;(2)当其它参数为定值,进气风速在1.6 m/s~3.2 m/s间变化时,风速增大会提高传质系数,使得冷却效果变好,但是风速变大还会造成空气与水的接触时间变短,从而降低冷却性能。根据模拟以及实验得知,风速对空气与水接触时间的影响大于对传质系数的影响,且风速宜控制在2.2 m/s~2.6 m/s;(3)当其它参数为定值,进气温度由30°C上升至39°C时,相对湿度降低,出口平均温度和进出口空气的温降均随空气进气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是蒸发冷却效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可推断空气在高温低相对湿度的环境下有更高的冷却潜能。最后,以泉州地区为例,根据燃机在加装直接蒸发冷却进气系统前后参数的变化分析了该系统的有效性。数据表明:案例中的发电厂在加装直接蒸发冷却进气系统的一年里,有7236小时满足运行进气冷却系统的要求,占全年总时长的87.1%。另外,与原燃气轮机相比,改进后燃气轮机的月进气温度降低了3.6°C~9.7°C,年发电量上升了37380 MW·h,收益达86.2万,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朱莉[6](2020)在《《水轮机操作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水轮机操作手册》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译者于2018年9月在语言家翻译社完成了《水轮机操作手册》中的3.8到3.11共四个章节的英汉翻译任务,原文字数约为3万字,译文字数约为6万字。文本主要包括水轮机的保证性能、参照标准、工作范围、运行水位以及模拟实验等内容。本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目的论探讨的是基于原文的翻译行为,这一行为需要协商和执行,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预期结果;三原则中“目的原则”最为重要,即是说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连贯原则”强调译文必须内部连贯,为译文读者所理解。“忠信原则”强调原文和译文间必须连贯。在《水轮机操作手册》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主要遇到专业术语,被动句和长难句翻译三大困难。在目的论指导下,译者针对在水轮机操作性文本中的三个难点,采取了相应的翻译技巧。第一、采用选词法翻译专业术语,以实现专业术语表达准确的翻译目的;第二、采用顺译法和转换法翻译英语被动句,以达到译文忠实连贯的目的;第三、采用重组法,词序调整法和拆分法翻译英语长难句,从而达到译文连贯、忠实的目的。译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化解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圆满完成了翻译任务,为客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本报告可为科技文本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徐春婷[7](2020)在《同步调相机对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远距离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容量大,结构复杂,由于故障导致的电压跌落和过电压对系统的冲击比较大,严重时会导致连续换相失败,影响电能传输质量,使两端交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挑战。目前应用于换流站的同步调相机是新一代调相机,其具有传统同步调相机的优点,且容量更大,响应速度更快,造价更低,在远距离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研究同步调相机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是极为必要的。本文首先利用同步调相机工作原理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分析其无功特性,利用仿真软件建立基于滑模变结构励磁控制系统的同步调相机仿真模型。其次建立IEEE三机九节点交流系统仿真模型以便于验证同步调相机的动态性能,分析其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建立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以便于分析同步调相机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无功特性及其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建立的多个仿真模型,在交流线路处设置对称短路故障、不对称短路故障和无功负荷突变三种工况来分析同步调相机在纯交流系统和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动态响应特性、无功补偿能力,以及其对系统电压的支撑能力。最后对比分析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同步调相机分别投入在送端和受端换流站时的动态响应情况,无功补偿能力,以及其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两端换流站电压的支撑能力。

赵昀[8](2019)在《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及改善措施》文中指出阐述了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了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解决故障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保证火力发电厂的安全运行。

卫慧敏[9](2019)在《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冷端释热系统是包括燃煤发电系统在内的热力循环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有足够补充水的地区,通过气水接触的自然通风式蒸发冷却(湿式冷却)系统因其高效的冷却方式得到大规模应用。然而,在水资源匮乏的中国北方,补充水价格相对昂贵,湿式冷却的经济性大幅下降,气水不接触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备受青睐。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采用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依靠换热设备前后空气的密度差驱动空气流动,并以空气和循环水不接触的对流换热为主要散热方式,这使得其换热网络体积庞大,工程造价较高;另一方面,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性能易受到环境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温和环境风作用下的性能下降,以及低温面临的冻结风险。而现有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运行调节策略因换热网络的复杂性较为粗放,具体表现在:建模计算时将换热管束假定为定壁温边界条件,带来了计算误差;对运行调节策略引起的热负荷波动以及运行泵功变化两种不同品位能量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设计方法和运行策略主要基于试验得到的可行域,并依托尝试或智能算法进行遍历,缺乏全局优化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别从理论模型、评价指标以及优化方法三个层次开展研究:首先,理论模型上,针对当前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模拟方法上的误差,在充分考虑换热器内流体在流向上的温度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对换热器进行数值计算的新效能。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在换热器迎面风速下为3m/s时,采用新效能的数值模拟结果计算准确率可提高3%。其次在评价指标上,针对燃煤电站这一特殊的发电做功系统,基于循环水、蒸汽回路的质量能量守恒和抽汽参数的弗留格尔公式,利用科学计算商业软件MATLAB建立热力系统模型。通过将冷端与热力系统进行耦合计算,把传热强化引起的热负荷浮动转化为固定发电负荷下煤耗的变化,进而基于煤耗、功耗的折算得到系统的供电煤耗作为优化指标,实现了换热量和功耗这两种不同品位的能量比较计算。优化方法上,基于炽分析方法,推导得到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火积)平衡方程,替代了其局部换热网络的热平衡方程,减少了中间温度变量,为优化提供了更简洁的热量侧数学描述。结合其流动控制方程和结构约束,以发电系统额定负荷下的供电煤耗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固定热负荷下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全局优化设计运行的数学描述。进而基于新效能模拟得到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进口空气分布情况,以该参数作为求解优化模型的边界条件,得到对应优化目标的运行设计参数。最后以山西北部某660 MW超临界燃煤电站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上述设计运行优化:针对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本文基于(火积)分析的视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别提出了对应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对两者优化结果,发现基于能量平衡法的优化结果和基于(火积)平衡法的优化结果非常接近,产生误差的原因源于约束平衡方程带来的收敛阈值。而采用(火积)分析方法构建的(火积)耗散平衡控制方程可以有效减少中间变量,简化了求解难度。设计优化结果对应的年均摊运行费用大幅度下降,其优化选型结果主要式减小了冷却塔的尺寸,增加换热器管束的换热面积。针对环境风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火积)理论和传热流动控制方程,分别提出了夏季和冬季的优化控制策略。从冷端角度节煤量高达1.2g/(kWh),同时有效保证了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针对夏季负荷需求和节水的矛盾,结合传统干式冷却和湿式冷却方案,本文提出了两种自然通风联合冷却方案和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比传统冷却方案,发现联合冷却方案具有显着的节水和节能性,并且可以避免湿冷出口水雾的形成,减少污染的产生。其经济性取决于当地水煤价格,以2018年当地煤水价格为基准,联合冷却系统可节约运行成本700元/运行小时。

张翔[10](2019)在《基于Aspen Plus的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能耗与水耗分析优化》文中认为富氧燃烧技术作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CO2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研究。本文选取经济性上更具优势的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基于过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进行建模,从系统的能耗分析、压力评价、集成优化、水耗分析等方面对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进行评价。首先建立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全流程模型,在整体操作压力提升到12.5bar的工况下,系统的毛效率提高到45.83%(HHV)和47.67%(LHV)。此外,采用的空分系统(air separation unit,ASU)和CO2压缩纯化系统(CO2 com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unit,CPU)改善了整体性能。对于脱除SOx和NOx采用的直接接触式冷却塔(direct contact column,DCC)装置,在净化烟气的同时回收大量热量,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因此,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实现了35.71%(HHV)或37.15%(LHV)的净效率,相对于常压富氧燃烧系统提升了7.41%(HHV)和7.51%(LHV)。继而在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操作压力对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整体性能影响的灵敏度分析。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加,在更高的露点情况下烟气中可以回收更多可用的潜在焓。虽然ASU压缩在较高压力下消耗更多能量,但CPU需要较少的辅助能量。系统在12.5bar的工作压力附近可以实现最大效率。此外基于夹点分析和热集成方法分析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10条冷热物流,发现在10℃的最小温差下,全系统最大热量回收值超过240MW,系统净发电效率值增加了0.63%。最后,对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运行水耗与生命周期水耗进行分析。从六个耗水单元的取水量和耗水量分析可以看出,水的使用主要在蒸汽循环冷却部分。从燃料供应、基础设施、系统运行和化学品生产四个方面来评价系统生命周期水耗,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的生命周期取水量为3225.04 L/MWh,生命周期耗水量2165.63 L/MWh。在整个生命周期,系统运行阶段所占的比例最大,按照取水量计算系统运行阶段取水量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取水量的87.58%。

二、雾冷却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冷却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的规划范围
        1.2.2 区域电力系统多要素耦合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不确定性研究现状
        1.2.4 电力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区域电力系统能-水-排耦合理论基础
    2.1 区域电力系统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层次模型理论
        2.2.2 耦合理论
        2.2.3 不确定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厂低碳改造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3.1 模型构建
        3.1.1 双层优化模型
        3.1.2 双层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3.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3.2.1 研究区域
        3.2.2 情景设置
        3.2.3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省级电源结构低碳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4.1 模型构建
        4.1.1 PCIO模型
        4.1.2 不确定性分析
    4.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4.2.1 研究区域
        4.2.2 情景设置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基于多重不确定性及省级电源结构清洁化调整的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5.1 模型构建
        5.1.1 ISMBLP模型
        5.1.2 电力需求预测
    5.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域
        5.2.2 情景设置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虚拟物质核算的区域能-水-排耦合优化模型
    6.1 模型构建
        6.1.1 重要性分析
        6.1.2 SBDP模型
        6.1.3 重力模型
    6.2 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情景设置
        6.2.3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研究背景
        1.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必要性
        1.1.2 一次风机调速改造方法的研究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及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
        1.2.1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
        1.2.2 高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分析
    1.3 本课题研究任务
2 一次风机的变频控制机理
    2.1 一次风的产生机理及作用
    2.2 一次风机液力耦合器调节原理
    2.3 一次风机变频调节原理
    2.4 变频器控制机理
        2.4.1 变频器基本构成
        2.4.2 变频器恒压频比控制结构
    2.5 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
        2.5.1 高压隔离变压器
        2.5.2 功率单元结构
        2.5.3 主控制系统
    2.6 小结
3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设计
    3.1 变频器选型
    3.2 高压变频器控制原理
    3.3 高压变频器集成设计
    3.4 变频/工频切换方式设计
    3.5 变频器散热系统设计
    3.6 小结
4 一次风机变频调速的DCS逻辑控制
    4.1 一次风信号测量与滤波
    4.2 基于DCS的PID控制
        4.2.1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4.2.2 分离PID模块HSVPID
    4.3 DCS控制逻辑原理
    4.4 小结
5 项目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分析
    5.1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小时耗电量
    5.2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电机电流
    5.3 变频改造后综合数据分析
    5.4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3)高压微雾蒸发冷却系统在100kW短波发射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高压微雾冷却系统
    2.1 高压微雾冷却系统的组成
        (1)净化水系统
        (2)微雾主机
        (3)温感探头
        (4)温控器
    2.2 高压微雾冷却系统的工作过程
    2.3 高压微雾冷却系统的工作模式
        2.3.1 本地模式
        (1)本地手动模式
        (2)本地自动模式
        2.3.2 实时模式
        (1)实时模式工作原理
        (2)实时模式的优点
3 喷雾效果检测
4 系统特点
5 结论

(4)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生产概况
    2.1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概况
        2.1.1 生产工艺
        2.1.2 主要设备
    2.2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2.3 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深度调峰火电厂安全风险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建立
    3.1 火电厂安全风险种类划分
    3.2 火电厂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与流程
        3.2.1 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2 安全风险辨识流程
    3.3 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1 设备风险因素分析
        3.3.2 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因素分析
        3.3.3 作业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3.3.4 安全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3.4 深度调峰火电厂A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3.4.1 火电厂安全指标选择原则与建立步骤
        3.4.2 指标体系的确立
    3.5 基于LEC法的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A的安全风险评估
        3.5.1 风险评价结果
        3.5.2 安全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调峰火电厂A生产阶段安全风险管理
    4.1 4M-C-I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4.2 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4.2.1 策略等级
        4.2.2 策略核心
    4.3 风险控制程序
    4.4 安全风险控制方法
        4.4.1 三全管理法
        4.4.2 风险源动态管理方法
    4.5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4.5.1 以本质安全为中心,构建“三票”管理常态化
        4.5.2 强化安全保障机制,形成风险控制保障体系
        4.5.3 加大安全投入,建立企业安全基金
    4.6 本章小结
5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5.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
        5.1.1 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流程
        5.1.2 安全风险PDCA循环管理
    5.2 “4M-C-I”安全风险管理成效
        5.2.1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5.2.2 企业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良好
        5.2.3 企业安全指标向好
        5.2.4 企业安全文化作用突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不同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1.2.1 不同进气冷却方式的原理
        1.2.2 不同进气冷却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直接蒸发冷却的国外研究现状
        1.3.4 直接蒸发冷却的国内研究现状
        1.3.5 总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热力学模型
    2.1 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的需求
    2.2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过程分析
        2.2.1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湿交换原理
        2.2.2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质交换基本方程
        2.2.3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热流交换方向分析
    2.3 直接蒸发冷却设备的工作原理
    2.4 直接蒸发冷却的性能评价
    2.5 直接蒸发冷却的热力学模型
        2.5.1 建立模型
        2.5.2 求解模型
        2.5.3 直接蒸发冷却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蒸发冷却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台介绍
    3.2 实验设备简介
        3.2.1 风机
        3.2.2 空气处理段
        3.2.3 直接蒸发冷却段
        3.2.4 测量仪器
    3.3 实验方案
        3.3.1 实验参数的确定
        3.3.2 实验过程
    3.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接蒸发冷却的数值模拟及与实验数据的对比
    4.1 CFD及 Fluent简介
    4.2 数值计算物理模型的建立
        4.2.1 计算区域几何模型的简化
        4.2.2 基本假设
        4.2.3 控制方程
        4.2.4 湍流模型
        4.2.5 求解算法
        4.2.6 多相流模型
    4.3 边界条件
    4.4 基本设置
    4.5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4.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6.1 不同冷却水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6.2 不同进口空气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6.3 不同进气干球温度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4.7 蒸发冷却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的比较分析
        4.7.1 不同冷却水流速下的对比分析
        4.7.2 不同进口空气流速下的对比分析
        4.7.3 不同进气干球温度下的对比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1 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5.2 参数的选取
    5.3 运行效果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水轮机操作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2 Glossary Building
    2.3 Expertise Build-up by Reading Parallel Texts
    2.4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5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kopos Theory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by Applying Skopos Theory
    3.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1 Technical Terms
        3.1.2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3.1.3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Solutions by Applying Skopos Theory
        3.2.1 Diction
        3.2.2 Linear Translation
        3.2.3 Conversion
        3.2.4 Inversion
        3.2.5 Division
        3.2.6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Evaluation of the Task
    4.1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4.2 Suggestion for Future Studie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7)同步调相机对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无功补偿的研究现状
        1.2.3 同步调相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无功特性及无功补偿分析
    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等值模型
    2.2 换流站的无功特性
        2.2.1 换流站消耗的无功功率
        2.2.2 换流站换相失败机理
    2.3 换流站无功补偿设备及其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2.3.1 换流站无功补偿设备
        2.3.2 换流站无功补偿容量
        2.3.3 换流站无功补偿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同步调相机及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建立
    3.1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同步调相机模型
        3.1.1 同步调相机工作原理
        3.1.2 同步调相机数学模型
        3.1.3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励磁控制系统
    3.2 九节点交流输电系统模型
    3.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模型
        3.3.1 送端和受端交流系统模型
        3.3.2 换流站模型
        3.3.3 滤波模型
        3.3.4 直流输电线路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步调相机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仿真分析
    4.1 同步调相机的无功特性
    4.2 同步调相机对交流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仿真分析
        4.2.1 稳定运行
        4.2.2 短路故障
        4.2.3 无功负荷突变
    4.3 同步调相机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仿真分析
        4.3.1 稳定运行
        4.3.2 短路故障
        4.3.3 无功负荷突变
    4.4 同步调相机送受端位置对比仿真分析
        4.4.1 受端交流系统三相短路故障
        4.4.2 送端交流系统三相短路故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及改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导致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原因
    1.1 发电机温度过高
    1.2 电气接地问题
    1.3 发电机电压值不稳
    1.4 备用电源异常切换
2 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解决故障的应对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避免发电机过热
    2.2 加强安全措施,确保接地线设计科学合理
    2.3 严密监视,避免电压不稳问题
    2.4 加强设备检修,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行
3 结语

(9)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的研究方法
    1.3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概述
        1.3.1 自然通风湿式冷却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概述
        1.3.2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概述
        1.3.3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性能强化措施
        1.3.4 小结
    1.4 基于(火积)理论的换热系统优化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的理论模型
    2.1 电站热力循环
        2.1.1 电站热力循环侧计算模型
        2.1.2 电站热力循环侧模型验证
    2.2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的一维模型
        2.2.1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一维模型
        2.2.2 自然通风湿式冷却系统的一维模型
        2.2.3 自然通风式冷却系统的一维模型验证
    2.3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三维模型
        2.3.1 基于定壁温边界条件假设的三维数值模型
        2.3.2 基于效能-传热单元数法的三维数值模型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研究
    3.1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阻力特性分析
        3.1.1 塔体阻力计算
        3.1.2 结果验证
    3.2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
        3.2.1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年均摊运行费用分析
        3.2.2 基于能量平衡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
        3.2.3 基于(火积)平衡的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
        3.2.4 结果分析及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冬季运行优化研究
    4.1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冬季冻结状况分析
    4.2 百叶窗优化调节方法
        4.2.1 百叶窗优化调节模型
        4.2.2 空气侧优化结果
    4.3 循环水优化调节方法
        4.3.1 循环水优化调节模型
        4.3.2 循环水侧优化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夏季设计运行研究
    5.1 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循环水分配优化方法
        5.1.1 循环水优化调节模型
        5.1.2 循环水侧优化结果
    5.2 自然通风式联合冷却系统的设计研究
        5.2.1 空气侧串联的自然通风式联合冷却系统
        5.2.2 空气侧并联的自然通风式联合冷却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及本文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Aspen Plus的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能耗与水耗分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增压富氧燃烧研究进展
    1.3 热力系统过程模拟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过程建模及分析
    2.1 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模拟方法
    2.2 流程描述及模型实现
    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压力分析与集成优化
    3.1 系统压力分析
    3.2 全系统热量集成
    3.3 本章小结
4 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水耗分析
    4.1 运行水耗分析
    4.2 基于LCA水耗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未来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雾冷却系统在发电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力系统规划的区域能—水—排锅合模型研究[D]. 刘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 赵一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高压微雾蒸发冷却系统在100kW短波发射机中的应用[J]. 张阳海,顾桂萍. 广播电视信息, 2021(01)
  • [4]深度调峰火力发电厂生产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郭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燃气轮机进气蒸发冷却系统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吴鑫.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6]《水轮机操作手册》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朱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7]同步调相机对直流输电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徐春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中故障原因及改善措施[J]. 赵昀.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9(10)
  • [9]自然通风干式冷却系统的设计及运行优化研究[D]. 卫慧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基于Aspen Plus的分级增压富氧燃烧系统能耗与水耗分析优化[D]. 张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雾化冷却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