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发现与红细胞疾病有关的蛋白质(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芳[1](2021)在《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翻译工具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有目共睹,优秀的翻译工具也因此受到语言服务商的肯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诚然,机器翻译还有进步空间,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机器翻译的译文还不足以达到客户要求。而逐渐兴起的译后编辑可以有效修正机器翻译的勘误。机器翻译结合译后编辑的模式(MTPE)既能保留机器翻译的高效,又能保有人工翻译的质量。因此,在世界各地,许多语言服务商已经广泛使用该模式进行翻译。本文是一篇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实践而产出的实践报告,源文本是一本名叫《基因开关》(The Switch)的科普类书籍。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该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同时兼具感召功能。源文本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及术语,行文严谨、逻辑清晰,适合采用MTPE模式进行翻译。因此,笔者在SDL Trados翻译软件的帮助下,利用谷歌机器翻译引擎Google Translate预翻译文本,然后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和校对。基于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多维质量标准MQM模型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总结了谷歌翻译的错误类型,包括欠额翻译、未翻译、错误翻译、错误语法、理解困难;并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准确性和流畅性角度给出译后编辑的策略,包括补充、替换、重组句子结构、调整语序、重写,并辅以例句加以解释说明。
周永林[2](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沈慧艳[3](2021)在《学习进阶在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内容聚焦大概念以实现“少而精”的课程设计原则,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主动深入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从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拟围绕重要概念进行学习进阶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进阶路径并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分子与细胞》(2019年版)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教学研究内容,进行如下研究:(1)明确重要概念和水平层级:通过研读分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等书籍,明确“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重要概念下的次位概念以及学生在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层级。(2)开发测试工具:构建预设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开发《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测试工具,以筛选合适的对象并了解、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3)构建重要概念学习进阶框架:通过试题测试和访谈形式验证并修订重要概念学习进阶框架并以全景图法呈现。(4)教学实践:围绕上述构建的重要概念学习进阶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并用于实践教学。(5)教学实践结果分析:通过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收集相关数据,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本研究重要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效果和意义。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实施差异化教学后,经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总体上,实验班在教学后显着提高(22.80±4.82 VS 27.95±5.20,P=0.000<0.05),对照班前后未见显着差异(P=0.709>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前,未见显着差异(P=0.328>0.05),在教学后,两班可见显着差异(P=0.000<0.05)。在维度1上,实验班在教学后显着提高(6.60±2.51 VS 7.93±2.57,P=0.001<0.05),对照班实验前比实验后测试成绩好,教学效果不显着;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前,未见显着差异(P=0.063>0.05),在教学后,两班可见显着差异(P=0.000<0.05)。在维度2上,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后均显着提高(P实=0.000<0.05,P对=0.000<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前,未见显着差异(P=0.379>0.05),在教学后,两班可见显着差异(P=0.032<0.05)。在维度3上,实验班教学后显着提高(7.50±1.93 VS 9.20±2.04,P=0.000<0.05),对照班未见显着差异(P=0.207>0.05);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前,未见显着差异(P=0.914>0.05),在教学后,两班可见显着差异(P=0.022<0.05)。结论:(1)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概念学习且学生在次位概念1、2、3、4上的学习有了显着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概念的教和学,即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构建概念体系和生命观念的形成,具有促进教学相长的作用。(2)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作铺垫,发展其核心素养。
吴梁莹[4](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文中指出核心素养为宗旨成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基本理念之一,意味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将致力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新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新的教材观逐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应该主动地获取知识。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参与和实施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得到学生参与新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二,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有待加强。得到教师实施新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不够重视;其二,教师缺乏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知识;其三,教师的教材观还未完全转变。教材二次开发要基于教材,做到超越教材,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特色分析,总结人教版新教材的特点有:第一,整体结构简洁,遵循知识内在逻辑;第二,注重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第三,栏目功能显着,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还提出教材二次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有:课标为本原则、核心素养四位一体原则、情境创设真实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基于以上四项原则和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提出基于生命观念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1)增加生物学事实,促进概念教学、(2)丰富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基于科学思维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1)“问题情境式”教学,激发科学思维、(2)调整习题的呈现时机,开发潜在功能、(3)模型建构,培养建模思维;基于科学探究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1)在适当时机增加小实验,让学生参与设计和实施、(2)对定性实验进行定量化处理,全面提升探究能力;基于社会责任的教材二次开发策略:(1)生活化教学情景,唤起社会责任感、(2)精选生物学社会议题,强化责任意识、(3)开展生命科学史专题探究,体会科学精神。最后,基于所提出的原则、方法和策略,精选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二次开发,以期为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谢海婷[5](2021)在《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注重生命观念中信息观的构建,新增了“生物信息学与人类基因组”模块。生物信息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信息方面的数据,几乎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大量可供生物学教学的生物信息资源未被开发。因此,本研究选取一个综合型的数据库——NCBI数据库(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开发适用于高中生物学课程的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生物信息数据库的相关知识,构建学生的信息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认知学习理论、多元化智能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选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归纳国内外关于课程资源与NCBI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意义;问卷调查当地生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及NCBI数据库的了解程度;研习高中生物新教材,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两本教材为依据,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出与高中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的数据库,获取并处理成图像资源,依据NCBI数据库的资源具有的形式多样性、内容科学性、价值潜在性等优势,总结归纳开发NCBI数据库资源需要遵循有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匹配性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制作并发放成果评价问卷;利用基于NCBI数据库所开发的成果,制作三个详细的教学案例,并对“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选择广西某中学的两个实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以检验开发成果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最后整理归纳形成论文。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运用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前后,其学习兴趣、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均值方程t检验显着(双尾)值皆为0.0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辅助高中生物学教学是可行的。(2)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出紧密结合生物知识点的课程资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生命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当地生物教师对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知与运用能力比较缺乏,但对于该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工具给予期望。在对开发成果进行评价时,本研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大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优秀,并指出开发的数据图像效果直观。这说明了虽然当前大部分生物教师对于生物信息数据库的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意识薄弱,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指导与培训,越来越多的生物教师也会加入到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的队伍中。因此,笔者认为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重要性,应鼓励生物教师以及生物教学研究者积极对其开发利用。本研究中的开发成果以及教学设计可为生物教师今后对生物信息数据库进行开发利用作为参考,希望能够集中各方力量建立属于国人自己的高中生物信息数据库课程资源平台,以便适应新课标要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形成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刘倩[6](2021)在《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充分反映科技发展和学科发展前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如今,生物学研究正蓬勃发展,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将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切入点。生物学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学教学中,能筑牢学生生物学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赋予课堂生命力和时代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生物学前沿知识种类繁杂、体系庞大,且涉及的理论深奥复杂,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将前沿知识有效应用于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本研究以探究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有效策略作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梳理教科书和高考试题涉及的前沿知识,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前沿知识融入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前沿知识教学面临的问题,构建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研究进展,并将“生物学前沿知识”的概念界定为生物学领域最新取得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热点。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相关教学内容、呈现栏目、呈现方式和反映学科核心素养几方面梳理人教版五册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涵盖的学科前沿知识,并统计了2016-2020年高考生物学试题涉及的学科前沿知识。明确高中教学和高考对前沿知识的要求,侧面印证前沿知识对于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对前沿知识的了解情况、学习现状和学习态度三个维度了解生物学前沿知识的教学现状,采用课堂观察法对一线生物学教师的常态课堂进行观察,分析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面临的困难。为改善教学现状,提出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设计学科前沿知识教学案例在实践中的应用,并邀请两名一线教师评课,进行案例分析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前沿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均持积极态度,部分教师会主动搜集生物学前沿知识,并将前沿知识通过新课导入、习题巩固等方式融入教学。但总体来看,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广度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前沿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联系不紧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科前沿知识教学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即科学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并沿课堂内、外两条路线提出了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的策略:课堂内可以通过导入新课、知识拓展、深度学习、习题巩固四个环节融入前沿知识;课堂外可以采用发放前沿知识卡片、举办前沿知识科普讲座以及指导学生自主获取前沿知识三条路径。最后,通过教学实践表明了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可行性。本研究提出了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进行生物学前沿知识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刘春丽[7](2021)在《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调控成肌细胞增殖和分化。MSTN蛋白表达量以及活性的降低,均导致动物骨骼肌质量增加。运动使MSTN的m RNA的表达降低;但MSTN敲除小鼠,肌肉肥大却易疲劳,通过运动能够削弱肌肉的过度肥大恢复骨骼肌的功能。MSTN缺失会改变肌肉能量的代谢途径,运动会诱发红细胞能量代谢途径的改变。本试验对4头MSTN基因编辑牛(MT)和4头野生型牛(WT)运动前(Q)和运动后(H)红细胞蛋白质组进行研究。探讨MSTN、运动以及红细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MSTN基因编辑牛运动前(MTQ)、野生型牛运动前(WTQ)、MSTN基因编辑牛运动后(MTH)、野生型牛运动后(WTH)各组共鉴定到且有定量值的蛋白数分别是843、819、846和835。通过比较8头牛运动后与运动前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运动对牛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共有37个蛋白上调,1个蛋白下调,上调的蛋白主要功能涉及蛋白酶体复合物亚基有26S蛋白酶体复合物20S核心颗粒的α1亚基(PSMA6)、α3亚基(PSMA4)、β1亚基(PSMB6)、β5亚基(PSMB5)以及19S调节颗粒的Rpn1(PSMD2)、Rpn2(PSMD1)、Rpn3(PSMD3)、Rpt6(PSMC5);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关键酶PGM2、PFKM、PKLR、GALK1以及PRPS1。研究表明运动引起了红细胞的氧化损伤,红细胞通过增强戊糖磷酸途径产生更多的还原性NADPH,清除ROS,同时调集蛋白酶体降解受损的蛋白,维持细胞内稳态。通过比较4头MT和4头WT运动前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MSTN基因编辑对牛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共有25个蛋白上调,88个蛋白下调,这些蛋白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代谢的调控、生物应激和凝血止血等。表明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的抗菌能力以及凝血能力可能降低。通过比较4头MT和4头WT运动后与运动前红细胞蛋白质组变化的差异蛋白,分析MSTN基因编辑对牛运动前后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共有9个蛋白上调,29个蛋白下调,这些蛋白主要功能涉及黄素核苷酸的代谢和生物合成c GMP的生物过程等。表明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抵制运动所引起的氧化损伤的抗氧化能力增强。
仲侃[8](2021)在《组织血型抗原相关复杂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链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到多种生命过程中。以糖链形式存在的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因其多样的结构和生物学作用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组织血型抗原最初被认为是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针对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血清学方面。后续研究发现组织血型抗原以糖蛋白、糖脂和游离寡糖的形式广泛地表达在红细胞外的其它组织及体液中。组织血型抗原糖链具有一系列重要生物学功能,除了在输血、血液分型等方面发挥作用外,其还可以作为细胞膜表面信号分子的直接受体,参与细胞识别、粘附、细胞间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衰老、癌细胞异常增殖和转移,病原体感染等重要生命过程。尽管组织血型抗原具有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然而其结构上的多样性与合成上的挑战性,使得组织血型抗原相关糖链的获得性成为制约其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研究的关键制约瓶颈。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得结构确定的组织血型抗原成为糖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本论文以组织血型抗原相关复杂糖链为合成目标,利用化学酶法合成策略完成了组织血型抗原Sda系列糖链的系统性合成,并运用多酶串联反应完成了系列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的合成。主要内容如下:1.组织血型抗原Sda相关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Sda抗原与ABH(O)等组织血型抗原类似,以糖链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红细胞、组织和体液中。Sda血型抗原在溶血、神经性疾病、肿瘤及疟疾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Sda血型抗原结构复杂多样,因此Sda抗原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阐明。仅有的几例化学合成均以简单Sda抗原糖链为目标,需要经过多步保护与脱保护操作,过程复杂繁琐、整体收率低,不适用于该系列糖链的多样化合成。已知的酶法合成途径采用来自于哺乳动物的糖链合成相关酶,酶的来源受限,催化效率低、底物适应性差,难以应用于Sda抗原相关糖链的大量合成。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发展了酶法模块化组装策略,并结合化学合成,完成了 15个复杂Sda组织血型抗原的系统性合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设计了 7个酶法组装模块分别用于6个不同糖苷键的构建。每个酶法组装模块均包含相应的糖核苷酸合成相关酶和糖基转移酶,可以从简单单糖一步完成相应糖苷键的合成。(2)从化学合成的2个O-聚糖core2、core3以及本课题组已报道合成的type 1、type2、core 1、lacto-N-neotetraoside寡糖中间体出发,通过酶法组装模块的串联使用,实现了 12 种复杂型 Sda抗原 type 1 Sda antigens(Ⅱ-1,Ⅱ-2),type 2 Sda antigens(Ⅱ-3,Ⅱ-4),core1 Sda antigens(Ⅱ-5,Ⅱ-6),core2 Sda antigens(Ⅱ-7,Ⅱ-8),core 3 Sda antigens(Ⅱ-9,Ⅱ-10),paragloboside Sda antigens(Ⅱ-11,Ⅱ-12)和3种ABO抗原与Sda抗原的杂合型抗原 A-Sda antigen(Ⅱ1-13),B-Sdaantigen(Ⅱ-14),H-Sda antigen(Ⅱ-15)的高效、大量、系统性合成。2.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的酶法合成蛋白质的N-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自然界中发现的N-聚糖复杂多样,这主要是由单糖砌块的多样性和多种连接方式以及它们在生物系统中复杂的组装过程导致的。N-聚糖结构多样性赋予其丰富的生物学功能。N-聚糖参与多种重要生命过程,如蛋白质折叠和降解、糖蛋白酶活性抑制、细胞粘附和运输、细胞信号转导、受精和胚胎发育、病原体识别和免疫反应等。此外,细胞表面含有组织血型抗原表位的N-聚糖通常与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有关。因此,阐明含有组织血型抗原表位N-聚糖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其参与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开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血型相关N-聚糖因其结构复杂、合成难度巨大,成为糖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针对N-聚糖的合成已开发出包括化学法、化学酶法、固相合成等策略。但是,已报道的合成工作中很少涉及含组织血型抗原的复杂N-聚糖结构。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发展了多酶串联反应用于合成组织血型抗原相关的复杂N-聚糖,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从蛋黄粉中提取含有N-聚糖的唾液酸化N-聚糖糖肽,经酶解肽链,唾液酸苷酶脱除唾液酸和芴甲氧羰基(Fmoc)保护异头位氨基酸的氨基,得到对称性双分支N-聚糖九糖中间体。将对称九糖经过半乳糖苷酶LacZ选择性去半乳糖基化,得到不对称双分支N-聚糖八糖中间体。(2)利用8个不同的糖基转移酶,并以核苷活化的单糖UDP-Gal、UDP-GalNAc、UDP-GlcNAc、CMP-Neu5Ac、GDP-Fuc 为糖基供体,分别从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双分支N-聚糖九糖和八糖关键中间体出发进行糖链延伸,完成了含有ABH、Lex、Ley、poly-LacNAc、唾液酸化LacNAc等不同抗原表位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双分支复杂N-聚糖系列糖链的多样化合成。本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一下三个方面:(1)创新性地利用细菌来源的β1,4-N-乙酰氨基半乳糖基转移酶CjCgtA实现了之前仅有哺乳动物来源糖基转移酶B4GALNT2才能完成的Sda抗原表位的合成,结合多酶模块化组装和化学合成首次完成了 15种复杂型和杂合型Sda抗原的系统性合成。(2)从蛋黄粉中提取的唾液酸化N-聚糖糖肽出发,通过酶解肽链、唾液酸苷酶脱除唾液酸,引入易于产物检测的Fmoc保护基,以及半乳糖苷酶选择性水解大量制备了双分支对称性N-聚糖九糖和不对称性八糖关键中间体,并利用八种不同的糖基转移酶进行串联反应完成糖链的延伸,实现了系列组织血型抗原相关复杂N-聚糖糖链的多样化合成。(3)本论文所使用的细菌来源糖基转移酶及糖核苷酸合成相关酶具有底物适应范围宽泛,催化效率高等优点,避免了化学合成中复杂的保护基操作和反复的纯化步骤,易于实现复杂糖链的大量合成。
张萌[9](2021)在《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1]。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整个脑卒中的15%,在所有脑卒中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高血压脑出血大概占所有脑出血的70%,同时,高血压也是目前已知诱发脑出血的最大危险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脑出血负担最重的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世界水平的两倍。然而,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血管病变机制十分不明晰。因此,较为系统地研究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的重大需求。单细胞测序可以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进行多组学的高通量测序研究,反映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以及基因结构等信息,揭示细胞之间的异质性,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机制,以及其诊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手段寻找高血压脑出血相关的血细胞中独特的差异基因、细胞类型或亚类型,为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为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或靶点。方法:本研究将8月龄的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28-34g)通过皮下埋血管紧张素Ⅱ(1000 ng/kg/min)的微量渗透泵并同时配合饮水中添加L-NAME(100mg/kg/天)的形式构建自发性的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在模型给予后每日三次观察小鼠的行为学特征来评估脑出血临床症状[2],中风症状出现后对小鼠血液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处理:分别收取对照组、高血压组、模型三天组和脑出血组的外周血液样本,裂解红细胞,将得到的全部血液白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及差异基因分析等,绘制疾病状态下血细胞图谱,找出与高血压脑出血病变相关的血液中特殊的细胞类型,通过进一步的分类和注释,获得这些异质性的细胞中新的细胞亚型C8 cluster,通过IPA分析转录调控因子筛选对关键的亚型细胞C8 cluster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NRF2,以及与脑血管破裂密切相关的调控通路。通过给小鼠体内注射NRF2激活剂CDDO-EA(2 mg/kg)探究对C8 cluster的影响,通过H&E染色,MRI检测多种手段观察出血点个数和出血量大小,从而研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结果:我们对14个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共捕获12万个白细胞,并注释出六大类型细胞,包括粒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红细胞。我们根据这六种细胞各自存在异质性又分为21个不同的细胞亚群。有部分细胞亚群在不同的疾病进展时期存在数量比例上的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后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中,粒细胞显着增多而淋巴细胞大量减少,这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加重出血和死亡风险。高血压脑出血样本中Adam8、Mmp9、Adam19、Ctsd等蛋白水解酶基因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提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蛋白水解酶,分解蛋白质以及胶原,破坏血管壁结构,进而引发了高血压脑出血。我们发现了一群独特的粒细胞亚型C8uster,该亚型在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建模后持续显着增多,在造模后第3天数量最多。这提示C8的增多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非脑出血后的伴随现象。同时我们发现C8与其他粒细胞相比,具有较为独特的差异表达基因,高表达Gp5、Itga2b等基因。为进一步明确C8在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我们通过IPA分析C8的差异基因获得C8 cluster转录调控因子NRF2。通过在小鼠体内给予NRF2激活剂CDDO-EA干预C8数量探究其对高血压脑出血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CDDO-EA可以通过降低C8 cluster的数量降低小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减少脑出血体积、脑出血灶数量,保护脑出血的发生发展。结论: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刺激后,小鼠外周血中粒细胞显着增多同时淋巴细胞大量减少,且高血压脑出血模型组分泌的蛋白水解酶显着增加。中性粒细胞中的Gp5+Itga2b+细胞亚群,即C8 cluster在高血压脑出血的进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减少血液中C8 cluster数量可以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王建花[10](2021)在《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疟疾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是致病力最强的疟原虫,其在人体红细胞内48 h的发育期是致病的主要时期。尽管基于青蒿素的治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疟手段,然而抗青蒿素虫株的出现及世界性扩散使疟疾疫苗及新型抗疟药的研制迫在眉睫,但在疟原虫的生物学及致病机理还有待深入揭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是调节蛋白质功能的重要环节,参与蛋白质修饰和解除修饰的分子是研制生物药物的重要靶点。目前,针对恶性疟原虫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已有不少,如恶性疟原虫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棕榈酰化、磷酸化、小泛素(SUMO)化,非组蛋白磷酸化、乙酰化、泛素化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虫体发育和致病的调控机制,但目前的研究多针对虫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个时间点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没有解决虫体在整个发育过程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各种修饰之间的动态变化与虫体发育繁殖的关系。此外,有关宿主红细胞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在虫体-宿主相互作用的意义还缺乏研究。本研究使用十种翻译后修饰泛抗体(酪氨酸磷酸化,赖氨酸乙酰化、巴豆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泛素化、三甲基化、丙酰化、丙二酰化、戊二酰化、琥珀酰化)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中的动态修饰水平进行了Western blotting鉴定;并采用TMT(Tandem mass tag)标记的方式对虫体发育过程的六个时间点(8,16,24,32,40,48 h)的染虫红细胞及健康红细胞样品进行了质谱鉴定,针对恶性疟原虫及其宿主红细胞六种翻译后修饰(磷酸化、乙酰化、巴豆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泛素化、N-糖基化)的动态丰度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各修饰的功能、时空分布及相关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繁殖调控,疟原虫基因表达调控及致病相关因子的调控四个方面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面分析了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嘌呤补救合成三个关键代谢通路相关调控酶的修饰种类和动态变化。本研究绘制了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虫体及宿主红细胞蛋白质的六种翻译后修饰的动态图谱,从修饰的角度揭示了恶性疟原虫在红内期的发育变化规律。其中,巴豆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N-糖基化三种修饰的研究结果及恶性疟原虫对宿主红细胞蛋白质的动态修饰研究是在疟原虫相关研究方面最新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翻译后修饰广泛参与了基因表达、裂殖子对红细胞的入侵、红细胞重塑、免疫逃避、营养代谢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相比健康红细胞,染虫红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和泛素化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在虫体刚入侵红细胞时这两种修饰最为明显。红细胞的N-糖基化在恶性疟原虫释放和入侵阶段的丰度发生了极其显着的变化,并且非唾液酸依赖的红细胞受体(如CR1,Basigin等)很多被糖基化修饰。本研究绘制了最全面的恶性疟原虫组蛋白及其变体的修饰图谱,并将以前研究中鉴定到的修饰位点进行了标注,为“组蛋白密码”的解析和组蛋白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我们筛选了调控基因转录与表达相关的蛋白质,针对已知的蛋白质互作关系及修饰位点的丰度变化水平绘制了相互作用网络图。研究发现,在基因表达过程中,含有组蛋白的核小体的结构变化与乙酰化关系最为密切,转录过程以及翻译起始主要被磷酸化调控,而翻译延伸和核糖体加工被多种修饰共同调控。恶性疟原虫代谢通路调控酶的修饰分析表明,糖酵解途径中的限速酶丙酮酸激酶(PK)在滋养体早期被乙酰化和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在红内期发育晚期这两种蛋白质被巴豆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和磷酸化修饰共同调控;嘌呤挽救途径的关键酶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发生了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乙酰化和巴豆酰化修饰;人体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发生了磷酸化和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本研究完成了恶性疟原虫及及所寄生的红细胞蛋白质最为全面的动态表观遗传学分析,从翻译后修饰的角度解析了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发育和致病机理,为揭示疟原虫生物学特征和新型抗疟药的研发奠定重要基础。
二、科学家发现与红细胞疾病有关的蛋白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发现与红细胞疾病有关的蛋白质(论文提纲范文)
(1)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Part One Practice-based Research |
1 Introduction |
1.1 Procedure of the Project |
1.2 Source of the Project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Book |
1.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An Overview of the Machine Translation |
2.2 Introduction to Google Translate |
2.3 Definition of Post-editing |
2.4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4.1 Domestic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4.2 Foreign Studies on Post-editing |
2.5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
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
3.2 Post-editing |
4 Error Categories and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
4.1 The Model of Multidimensional Quality Metrics |
4.1.1 Background of the MQM Model |
4.1.2 Content of the MQM Model |
4.1.3 The Rationality of Using the MQM Model |
4.2 Error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
4.3 Error Analys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QM Model and Post-editing Methods |
4.3.1 Accuracy |
4.3.1.1 Mistranslation |
4.3.1.2 Untranslated Content |
4.3.1.3 Under-translation |
4.3.2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uracy |
4.3.2.1 Replacement |
4.3.2.2 Supplementation |
4.3.3 Fluency |
4.3.3.1 Grammar |
4.3.3.2 Unintelligibility |
4.3.4 Post-edit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uency |
4.3.4.1 Reorganiz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
4.3.4.2 Adjusting the Word Order |
4.3.4.3 Rewriting |
5 Conclusion |
5.1 Implication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Part Two Translation Project |
(2)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
4.1 齐墩果酸 |
4.2 熊果酸 |
4.3 山楂酸 |
4.4 科罗索酸 |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学习进阶在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高中生物学教学实际的需要 |
二、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三、落实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学习进阶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和过程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发生认识论 |
第二节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节 螺旋式课程理论 |
第四节 概念转变理论 |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进阶构建 |
第一节 创建学习进阶假设 |
一、学习进阶起点、终点和维度的设定 |
二、学习进阶假设水平的表述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的开发 |
一、编制试题 |
二、学习进阶水平与试题 |
三、测量工具的试测 |
第三节 学习进阶假设的验证 |
一、维度1 的验证结果分析 |
二、维度2 的验证结果分析 |
三、维度3 的验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进阶的构建 |
第四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进阶实践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学习进阶研究案例 |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案例 |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学案例 |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案例 |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测验总成绩结果和分析 |
二、各维度测验成绩结果和分析 |
三、答题情况、访谈结果和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修改前) |
附录2 《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修改后) |
附录3 《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难度、区分度统计表 |
附录4 实验班在《细胞的基本结构》试题中的答题情况表 |
附录5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新课改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现实要求 |
二、探究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适应性成为现实需要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材二次开发成为现实关切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三、教材 |
四、教材二次开发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新时代的课程理念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编制设计及实施 |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和现状分析 |
第二节 教师问卷统计分析 |
一、教师问卷编制设计及实施 |
二、教师问卷调查的统计和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特色分析 |
一、整体结构简洁,遵循知识内在逻辑 |
二、注重情境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
三、栏目功能显着,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前期分析、方法和策略 |
第一节 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 |
一、课标为本原则 |
二、核心素养四位一体原则 |
三、情境创设真实性原则 |
四、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二节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前期分析 |
一、课标分析 |
二、学生分析 |
三、教师分析 |
四、教材分析 |
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
一、增加教材内容 |
二、有选择地删减教材内容 |
三、替换教材内容 |
四、调整教材的顺序 |
第四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
一、基于生命观念的教材二次开发 |
二、基于科学思维的教材二次开发 |
三、基于科学探究的教材二次开发 |
四、基于社会责任的教材二次开发 |
第五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案例设计 |
案例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案例 |
案例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案例 |
案例3《细胞的分化》教学案例 |
案例4《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教学案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学生版) |
附录2 关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使用现状调查(教师版) |
致谢 |
(5)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生物信息数据库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物课程资源 |
2.1.2 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1.3 NCBI数据库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学习理论 |
2.2.2 多元化智能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物学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概况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的发放与信效度检测 |
3.2 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的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
3.2.2 教师以生物信息数据库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
3.3 问卷调查小结 |
第4章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
4.1 生物信息数据库简介 |
4.2 NCBI数据库资源优势 |
4.3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 |
4.3.1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
4.3.2 NCBI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果 |
第5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案例 |
5.1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案例 |
5.1.1 教学背景 |
5.1.2 教学目标设计 |
5.1.3 教学过程 |
5.2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案例 |
5.2.1 教学背景 |
5.2.2 教学目标设计 |
5.2.3 教学过程 |
5.3 “人类遗传病”教学案例 |
5.3.1 教学背景 |
5.3.2 教学目标设计 |
5.3.3 教学过程 |
第6章 基于NCBI数据库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1 教师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1.1 问卷设计 |
6.1.2 问卷调查结果与评价分析 |
6.2 学生对开发成果的评价与分析 |
6.2.1 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设计与实验对象选择 |
6.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2 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利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3 NCBI数据库辅助高中生物课堂效果评价量表 |
附录4 “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应用 NCBI 数据库课程资源的教学思路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的前沿知识资源统计 |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前沿知识资源统计 |
二、高考生物学试题涵盖的前沿知识统计 |
三、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获取途径 |
第四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学科前沿知识学习的现状调查 |
二、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的课堂观察 |
三、调查结果讨论 |
第五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
一、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原则 |
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 |
第六章 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案例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评价 |
三、案例实施反思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前沿知识统计 |
附录2 生物学前沿知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3 教学案例专家评审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MSTN基因的研究概况 |
1.1.1 MSTN基因的简介 |
1.1.2 MST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1.3 MSTN基因的应用 |
1.2 MSTN基因与运动的关系 |
1.2.1 运动对MSTN基因的影响 |
1.2.2 MSTN突变动物的运动能力 |
1.3 运动与红细胞的关系 |
1.3.1 红细胞的特点 |
1.3.2 红细胞的代谢 |
1.3.3 红细胞在运动中的作用 |
1.3.4 运动对红细胞造成的影响 |
1.4 课题设计 |
第二章 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红细胞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2.2.2 红细胞蛋白定性结果 |
2.2.3 二甲基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结果 |
2.2.4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运动对牛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
2.3.2 MSTN对牛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
2.3.3 MSTN基因编辑对牛运动前后红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组织血型抗原相关复杂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链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
1.1.1 糖链的结构多样性 |
1.1.2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 |
1.2 糖链合成研究进展 |
1.2.1 常见的糖苷化方法 |
1.2.2 糖链合成中的保护基 |
1.2.3 糖链合成策略 |
1.3 组织血型抗原概述 |
1.3.1 组织血型抗原的生物学功能 |
1.3.2 组织血型抗原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组织血型抗原Sd~a相关糖链的酶法合成 |
2.1 Sd~a抗原的结构和功能 |
2.1.1 Sd~a抗原的结构 |
2.1.2 Sd~a抗原的功能 |
2.2 Sd~a抗原的合成研究进展 |
2.3 课题设计 |
2.4 合成路线 |
2.4.1 O-聚糖核心结构Ⅱ-27和Ⅱ-28的化学酶法合成 |
2.4.2 α2,3-唾液酸化糖链中间体Ⅱ-41-Ⅱ-52的酶法合成 |
2.4.3 复杂型Sd~a抗原Ⅱ-1-Ⅱ-12的系统性酶法合成 |
2.4.4 杂合型Sd~a抗原Ⅱ-13-Ⅱ-15的酶法合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的酶法合成 |
3.1 N-聚糖的结构与功能多样性 |
3.2 N-聚糖的合成研究进展 |
3.2.1 N-聚糖的化学合成 |
3.2.2 N-聚糖的固相合成 |
3.2.3 N-聚糖的化学酶法合成 |
3.3 课题设计 |
3.3.1对称性N-聚糖九糖III-23和不对称性N-聚糖八糖III-24的制备 |
3.3.2 糖基转移酶催化反应的一般方法 |
3.3.3 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Ⅲ-26-Ⅲ-44的合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全文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实验部分 |
5.1 一般方法 |
5.1.1 酶的表达 |
5.1.2 酶的纯化 |
5.2 组织血型抗原Sd~a相关复杂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 |
5.2.1 化学法合成核心结构core2和core3 |
5.2.2 酶法合成Sd~a系列糖抗原 |
5.3 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的酶法合成 |
5.3.1 N-聚糖九糖Ⅲ-23和N-聚糖八糖Ⅲ-24的制备 |
5.3.2 组织血型抗原相关N-聚糖Ⅲ-25-Ⅲ-44的多酶串联合成 |
5.4 化合物Ⅱ-1-Ⅱ-15的二维核磁解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键化合物NMR核磁谱图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白细胞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
2.1.1 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 |
2.1.2 脑卒中分型 |
2.1.3 高血压与脑卒中 |
2.1.4 白细胞相关类型分类 |
2.1.5 外周血淋巴细胞 |
2.1.6 外周血粒细胞 |
2.2 NRF2与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2.2.1 NRF2简介 |
2.2.2 NRF2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2.3 单细胞测序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常用试剂及材料来源 |
3.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Ang Ⅱ渗透泵的制备 |
3.2.2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模型 |
3.2.3 小鼠血压测定 |
3.2.4 小鼠高血压脑出血行为学检测 |
3.2.5 MRI影像学的检测 |
3.2.6 高血压脑出血小鼠解剖取材 |
3.2.7 冰冻切片 |
3.2.8 H&E染色 |
3.2.9 小鼠脑血管的分离及其RNA提取 |
3.2.10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3.2.11 Bradford法蛋白浓度测定 |
3.2.12白细胞RNA提取 |
3.2.13 血液白细胞分离方法 |
3.2.14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 |
3.2.15 T-SNE聚类可视化方法 |
3.2.16 UMAP聚类可视化方法 |
3.2.17拟时序方法 |
3.2.18 GO/KEGG富集分析方法 |
3.2.19 GSEA分析方法 |
3.2.20 IPA分析 |
3.2.21 CDDO-EA激活剂的配制与使用 |
3.2.22免疫荧光染色 |
3.2.23 单细胞上机测序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数据质控与整合分析 |
4.2 Marker基因分析及分群注释 |
4.3 白细胞聚类分群结果 |
4.4 样本间细胞类型比例及基因表达分布比较 |
4.5 免疫细胞分群注释结果 |
4.6 粒细胞分群及功能注释 |
4.7 C8 cluster的功能分析 |
4.8 流式细胞分选C8 cluster验证高血压脑出血小鼠外周血中C8作用 |
4.9 NRF2转录因子激活剂减少C8数量并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恶性疟原虫生物学概述 |
1.1.1 疟疾及恶性疟原虫 |
1.1.2 恶性疟原虫对人体宿主细胞的入侵 |
1.1.3 恶性疟原虫对红细胞的重塑 |
1.2 恶性疟原虫发育繁殖的调控 |
1.2.1 疟原虫基因组及基因水平的调控 |
1.2.2 疟原虫基因的转录后调控 |
1.2.3 疟原虫表观遗传学修饰 |
1.2.4 疟原虫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调控 |
1.3 恶性疟原虫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进展 |
1.3.1 磷酸化 |
1.3.2 泛素化与类泛素化 |
1.3.3 甲基化 |
1.3.4 乙酰化 |
1.3.5 棕榈酰化 |
1.3.6 糖基化 |
1.3.7 巴豆酰化和2-羟基异丁酰化 |
1.3.8 其他酰化修饰 |
第二章 恶性疟原虫及宿主红细胞蛋白质动态翻译后修饰水平的初步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红内期不同时间点染虫红细胞样品制备方法 |
2.1.2 蛋白质提取和质控方法 |
2.1.3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泛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蛋白质提取的质控结果 |
2.3.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泛抗体检测结果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恶性疟原虫及宿主红细胞蛋白质六种翻译后修饰联合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红内期不同时间点染虫红细胞样品制备方法 |
3.1.2 蛋白质组与翻译后修饰组的质谱鉴定方法 |
3.1.3 蛋白质组和翻译后修饰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3.2 技术路线 |
3.3 数据可信性分析 |
3.3.1 质谱质控检测 |
3.3.2 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
3.4 恶性疟原虫及宿主红细胞六种翻译后修饰联合分析结果 |
3.4.1 恶性疟原虫及宿主红细胞蛋白质组和修饰位点鉴定结果 |
3.4.2 六种修饰的主要功能、时空分布及相关性 |
3.4.3 翻译后修饰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48h内的发育繁殖调控 |
3.4.4 翻译后修饰对恶性疟原虫基因表达的调控 |
3.4.5 翻译后修饰对恶性疟原虫致病相关分子的调控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翻译后修饰对恶性疟原虫关键代谢通路的调控及修饰酶抑制剂的抗疟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 |
4.1.2 修饰酶抑制剂的抗疟活性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翻译后修饰对恶性疟原虫关键代谢通路的调控 |
4.2.2 翻译后修饰酶抑制剂的抗疟作用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科学家发现与红细胞疾病有关的蛋白质(论文参考文献)
- [1]谷歌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策略 ——《基因开关》第一至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吴芳芳. 浙江大学, 2021(08)
- [2]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3]学习进阶在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中的研究[D]. 沈慧艳.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 吴梁莹.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NCBI数据库的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D]. 谢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6]学科前沿知识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研究[D]. 刘倩.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7]MSTN基因编辑牛红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D]. 刘春丽. 内蒙古大学, 2021
- [8]组织血型抗原相关复杂糖链的化学酶法合成研究[D]. 仲侃. 山东大学, 2021(10)
- [9]血液白细胞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D]. 张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D]. 王建花. 沈阳农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