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

集成电路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

一、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三锋[1](2021)在《低功耗生物信号采集前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一方面,如心电(electrocardiograph,ECG)、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EEG)、肌电(electromyography,EMG)等生理信号的实时采集,实现了对心血管疾病、癫痫等患者的长期监护,达到了及时治疗和预防的目的,缩短了医患交互的时间和空间,降低了医疗成本,释放了紧张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可穿戴生理信号采集被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健康教育等交叉新兴产业。例如,脑机接口建立了人脑与其它设备之间的交流与控制通道,从而衍生出无限的可能: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EMG采集等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沉浸式娱乐产业的发展;与机械电子、外骨骼机器等技术的结合,减轻了人类负重,提升了人类体能极限,甚至使得科幻电影中的超级人类成为可能。本文主要研究了非侵入条件下的生理电信号采集前端电路设计。其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在强环境干扰下的小信号读取。强干扰包括来自环境的电磁干扰,例如电力线导致的50/60 Hz干扰,以及各种伪影干扰。由于目标信号非常微弱,因此要求电路具有系统层次的强的抗干扰能力,这要求电路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输入阻抗和低噪声。同时还要求低功耗的电路设计以增加设备续航时间。本文首先给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了生物电信号采集基础,主要包括生物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分类和信号特征、生物电极的工作原理和分类,以及生物电信号采集过程中的非理想因素。接着分析研究了生物电信号采集前端的主要电路结构和技术,并且针对性的介绍了关于功耗优化、阻抗提升、共模抑制比(common-mode rejection ratio,CMRR)、伪电阻设计、电极失调电压抑制、输出纹波抑制和输入共模范围提升等方面的技术。由于相对简单的结构和较低的功耗,电容耦合仪表放大器(capacitively-coupled instrumentation amplifiers,CCIA)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电信号采集前端电路。然而,该结构的缺点是抗干扰能力较弱,CMRR通常只有60-90 dB。在该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技术用于提高CCIA的共模抑制能力:1)包含伪电阻的虚地点斩波结构:通过将用于共模偏置和确定高通角频率的伪电阻置于斩波回路中,缓解了虚地点斩波放大器由于伪电阻失配引入的低频CMRR降低的问题。2)基于逐次逼近的电容失配校正回路:在提出的新虚地点斩波放大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逐次逼近的电容失配校正回路。回路进一步降低了电容器的失配,将CCIA的CMRR从传统的60-90dB提升到了110 dB左右。3)共模复制技术:在深入分析了影响CMRR性能的因素后,提出了共模复制技术。通过将输入共模复制到CCIA的输出端,极大抑制了信号支路中的共模电流流动,从而显着提升了CMRR。测试结果显示,采用该技术的CCIA具有在50 Hz大于130 dB的CMRR,比目前学术界采用该结构放大器的最高指标提升了20 dB。4)自调节偏置:通过共模复制和自调节偏置,差分支路上晶体管的所有节点都跟随输入共模变化。这保证了晶体管的所有端电压之差保持稳定,从而增加了放大器的输入共模范围。测试结果显示,在900 mV的共模输入范围内,放大器能提供大于110 dB的共模抑制能力。5)共模电流中和技术:通过使用共模复制技术,芯片的共模输入阻抗只受限于输入管脚的寄生,尤其是静电保护器件的寄生。本论文提出了共模电流中和技术,等效出一个与输入管脚共模寄生电容容值相仿的负电容,从而抵消了输入管脚的共模寄生。测试结果显示,芯片具有50 GΩ的共模输入阻抗,从而实现了在1 MΩ|10 nF电极阻抗失配条件下大于102 dB的整体CMRR。其中,第1、2点是博士期间第一个流片项目的主要创新点,第3、4点是博士期间第二个流片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分别将在第四、五章详述。通过与其它相似设计的比较,本论文的两个仪表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均达到领先水平。

吴健民[2](2021)在《适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模拟前端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逐步重视,便携式的医疗设备近年来飞速发展。相比传统的医疗设备,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价格更便宜,也更容易普及,并且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出现让人们随时随地检测身体状况成为可能,可以让人们及时地发现并治疗疾病。模拟前端电路(AFE)是生理电信号采集系统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将直接决定采集信号的质量,抗干扰能力等。因此,体积小、功耗低、性能好的模拟前端电路已经成为生理电信号采集系统的研究热点。生理电信号的采集要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生理电信号本身频率低和幅度低,这令其对噪声,特别是低频噪声非常敏感。二是采集过程中要面临诸如工频干扰、运动伪影、电极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生理电信号的采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设计者一一解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模拟前端电路。该前端电路包括一个电容耦合斩波仪表放大器(CCIA)和一个开关电容滤波器。斩波放大器对于低频噪声和失调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非常适合用于心电信号的采集。然而斩波的引入却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导致输入阻抗的降低,二是在输出产生残余纹波,三是无法隔绝直流失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设计加入了三个辅助环路,他们分别是:纹波抑制环路(RRL),中反馈环路(PFL)和直流伺服环路(DSL)。本文采用标准130nm CMOS工艺,在1.2V电源电压下,完成上述前端电路的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该模拟电路带宽为0.5Hz-200Hz,增益为40d B,输入阻抗为264MΩ,共模抑制比为130d B@50Hz,等效输入噪声为3.8μV(0.5-200Hz),总功耗为2.06μW,其中辅助环路的功耗约占总功耗的25%,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可用于心电信号的提取和放大。

梁志明[3](2020)在《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科学、微电子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医疗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医疗监测为目的生物电信号记录技术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癫痫等脑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颅内电极脑电记录对癫痫病灶的精确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颅内脑电信号无创口长时间脑电记录,提高病灶定位的精确度,可以大大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和降低手术治疗对脑组织的损伤,对现有的临床工作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植入式多通道脑电记录系统的研制在癫痫诊疗应用中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脑电信号幅度小、源阻抗高,实现高频神经放电脉冲的捕捉,对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的低噪声以及高输入阻抗范围的宽带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记录电极所引入的直流失调、工频等干扰会严重影响脑电信号的记录质量,对模拟前端芯片的信号调理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文从医疗诊断应用出发介绍了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其电特性,分析了脑电信号的电极传感模型以及影响脑电信号完整性的干扰因素,重点研究脑电信号调理模拟前端芯片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以及抗干扰技术,实现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整体性能的有效提高。为了深入了解电路中各功能模块以及元件参数和模拟前端斩波放大器各性能指标的关系,指导芯片设计过程的参数选择范围及调整方向,基于谐波传递矩阵(HTM)分析方法,分析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系统传递特性,得到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频率补偿方法,并在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参数设计的经验基础上,定量分析补偿特性。提出了一种全集成的新型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的前端电路架构,由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斩波仪表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以及通道选择开关等组成。其中,为了满足高输入阻抗范围宽带化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结构,使前端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原始输入阻抗,在此基础上引入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电路,使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具有高输入阻抗宽带化的效果;针对脑电记录过程中共模干扰抑制的高性能要求,设计了共模反馈(CMFB)环路,使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CMRR)以及输入共模摆幅容忍度;为抑制记录电极极化所产生的直流失调,设计了直流伺服环路(DSL),在直流伺服环路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4阶段开关电容积分器,使用小容量片上电容实现了较大的积分时间常数,从而使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高通截止频率延伸到了1Hz以下,并在积分OTA上采用全差分斩波放大结构抑制环路闪烁噪声;在闭环斩波结构的线性放大级中引入了微分型反馈环路,同时实现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频率补偿以及纹波抑制。基于0.18μm CMOS工艺,针对设计的模拟前端芯片进行了两次流片验证。第一次芯片结构是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的24通道模拟前端;第二次流片在第一次流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拟前端芯片的输入阻抗,引入了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技术。芯片测试结果显示,未引入负阻抗补偿前斩波放大器本身具有280MΩ的较高输入阻抗,引入补偿后提升到了5.7GΩ,并且在100Hz频率处仍然可以达到4.6GΩ,1GΩ输入阻抗的信号带宽为300Hz,达到或超过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该放大器结构具有较好的共模及电源抑制特性,在50Hz交流工频处CMRR为98d B,PSRR为83d B。最大输入共模电压容忍度≥320m Vpp,最大输入直流失调容忍范围大于±150m V。模拟前端的-3d B带宽为0.6Hz-5.4k Hz,增益从39.8-52.9d B可编程,中频带等效输入噪声谱密度为125n V/rt Hz,在0.5Hz-1k Hz积分带宽内的等效输入噪声为4.1μVrms。所实现的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的单通道功耗为1.8μW,所得到的噪声效率因子为5.3,电路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可编程放大器增益的配置,可以满足不同电极以及植入部位的应用需求。为了验证所设计芯片在生物电信号记录方面的性能,在没有使用右腿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基于三电极导联法进行了心电放大测试,通过示波器,在带限设置下测量所设计前端芯片的输出波形,得到较为清晰的心跳脉冲节律。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设计模拟前端电路在输入阻抗以及共模抑制特性方面的良好性能,为后期植入动物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益林[4](2020)在《太赫兹成像系统前端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赫兹波泛指频率在100GHz到10THz之间的电磁波,又称为亚毫米波或者远红外光。其电磁频谱处于传统电子学向光子学的过渡区,因此具有频带宽、量子能量低、透射性好等优点。太赫兹技术在高速通信、生物医疗、射电天文、空间探测、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众多应用中,成像技术一直是太赫兹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太赫兹成像系统可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微小目标探测、复杂环境下的目标探测以及隐身目标探测,可用于战场环境侦察、公共场所安全检查、医学疾病诊断、无损探伤等领域。太赫兹成像前端的研究水平,包括高稳定度太赫兹波源和高灵敏度探测器的性能指标,一直是决定太赫兹成像技术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固态太赫兹技术,从半导体器件机理和建模入手,对太赫兹成像系统中的关键电路(倍频器和混频器)开展深入研究,旨在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赫兹肖特基二极管、高性能太赫兹关键电路和太赫兹成像前端,推动太赫兹成像系统的全面国产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太赫兹混频技术。混频器是太赫兹接收机的核心电路,决定了接收机的整体性能。本文自肖特基二极管建模与参数分析入手,提出二极管“场–路”结合的建模方法。为了提升混频二极管性能从而提升太赫兹混频器的整体性能,分析了二极管寄生参量对混频器变频损耗和噪声温度的影响,并提出了低寄生参量混频二极管的设计方法,该研究成果可以在未来指导国产太赫兹混频二极管结构和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基于混频二极管理论,利用国产混频二极管研制了220GHz和330GHz混合集成分谐波混频器,性能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结合单片集成电路的发展,利用国产二极管工艺研制了220GHz砷化镓单片集成混频器。通过将肖特基混频二极管集成在电路基片上提升电路集成度。同时优化二极管结构尺寸,减小二极管寄生参量,从而降低混频器的变频损耗和噪声温度。实验结果与仿真预测吻合较好,验证了二极管建模准确性和电路优化方法的有效性。(2)太赫兹高效率倍频技术。固态倍频链路是当前太赫兹雷达发射前端的主要实现形式。本文针对220GHz视频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需求,利用国产肖特基变容二极管开展高效率220GHz三倍频器研究。首先从变容二极管的工作机理和建模方法入手,建立了二极管的精确三维电磁仿真模型。考虑肖特基二极管热效应对二极管和电路性能的影响,本文将“电–热”分析方法引入倍频器研究中。通过建立倍频二极管“电–热”仿真模型,将二极管阳极结温度纳入倍频器的电路仿真中,以此提高电路分析的准确性;这种方法的使用在国内尚属首次。基于倍频器热仿真分析,本文选用具有高热导率的Al N基板进行220GHz三倍频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220GHz三倍频器峰值输出功率为38.2m W,峰值倍频效率为17.8%,为当前所有公开文献中同频段三倍频器之最。同时,基于“电–热”分析的仿真方法与传统的仿真方法相比,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更为一致,验证了本文使用的“电–热”分析法的有效性。(3)太赫兹集成接收前端研究。小型化和集成化已成为当前太赫兹前端和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开展220GHz宽带集成接收前端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本振倍频器与太赫兹混频器不经匹配直接相连会导致混频器和宽带接收机前端性能的恶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负载牵引阻抗提取方法和谐波平衡仿真法的太赫兹接收机前端中混频器与本振倍频器的级间匹配方法。利用该方法研制的220GHz集成接收前端性能优于220GHz混频器与110GHz倍频器直接级联得到的接收机前端,同时,模块整体尺寸减小了50%,在保证前端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接收机前端的小型化。(4)太赫兹成像前端系统验证。在完成太赫兹成像前端关键电路的基础上,本文继续开展太赫兹成像系统实验研究,通过太赫兹成像结果检验太赫兹成像前端的性能。首先利用220GHz和330GHz低噪声混频器搭建了辐射计实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220GHz辐射计和330GHz辐射计的亮温灵敏度分别为0.46K和0.33K。随后利用两个频段的辐射计搭建了太赫兹机械扫描被动成像系统。系统成像效果良好,验证了太赫兹被动成像前端的良好性能。除此之外,本文同时开展了330GHz逆合成孔径雷达和220GHz视频合成孔径雷达的实验研究。本文中报道的330GHz混合集成混频器、220GHz混合集成混频器和220GHz高效率倍频器为这两套主动成像系统的核心模块。这两套高分辨雷达系统的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太赫兹主动成像前端的性能。

陈壮光[5](2020)在《适用于神经刺激集成电路的电荷平衡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学科交叉合作发展的步伐愈迈愈快,作为医疗与集成电路领域的科研结晶——神经刺激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热点。神经刺激器不仅可以治疗某些物理上的神经损伤,还可以通过对神经造成刺激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作为一类医疗产品,不仅需要完成对某一特定疾病的治疗,其本身还必须保证安全性,以免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然而,目前的神经刺激器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即是其执行刺激操作后电极上不能回归初始的状态,即电极上存在一部分由神经刺激器所带来的电荷。目前,人类对自身身体的探索还未能达到穷究其实的地步,而每个个体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残留的电荷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仍然只停留在实验阶段,未能代表所有的个体。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神经刺激器的适用性,许多降低电极上残存电荷量的电荷平衡技术应运而生。本文所提出的电荷平衡技术为:通过在主DAC与电极这两个神经刺激器的主要构成部分之外构建一个间接性的同步检测系统,从而实现在不干扰执行刺激操作的前提下完成对电极上电荷量的实时监测。该同步检测系统由电流缩小电路,电流积分器与电压比较器电路构成。通过分析电路误差对电极上失衡电荷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对失衡电荷进行补偿的补偿电路,进而实现了单个刺激周期下失衡电荷数量小于15p C。除此之外,针对多个刺激周期结束后积累的失衡电荷导致电极电压偏移的情况,本文使用短脉冲插入补偿技术确保电极电压偏移量小于±25m V。基于该电荷平衡技术的神经刺激器电路采用TSMC 180nm工艺进行电路设计与版图设计,后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电荷平衡技术的可行性。

齐彦宇[6](2020)在《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文中认为1J85软磁材料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性材料,具备高的起始磁导率,被广泛的应用于低频或高频输入输出变压器、共模电感和高精度电流互感器等对灵敏度有严格要求的器件中。起始磁导率作为判断磁性元件性能优劣的关键参数之一,准确测量起始磁导率无论对于软磁材料的生产、研发、验收还是形成工业制成品或者作为其他器件的原材料等环节都至关重要。本课题针对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这一参数,分析在测量过程中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研制高精度测量1J85起始磁导率的测量仪。本课题以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的测量信号微弱为研究重难点,遵循软磁合金静态磁性能测量的国家标准,并结合国内外磁特性测量仪的优缺点,通过查阅软磁材料及其参数的测量方法的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确定系统的总体测量方案;针对1J85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测量信号微弱的特点,分析了影响电子积分器精度的因素,对电子积分器的硬件进行优化,通过选择运算放大器,设计双极性对称电源、补偿调零电路,确定积分时间常数、积分电阻和积分电容等措施,提高电子积分器的稳定性和精度;为实现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解决实验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设计了以STM32F103RCT6为核心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搭配液晶显示模块以及软件算法,来降低电子积分器的积分漂移、提高其测量精度;遵循伏秒发生器标定电子积分器的工作原理,完成了伏秒发生器的幅值信号、脉宽控制和控制单元电路的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校准精度,可以用于电子积分器的标定。最后,以陕西省计量院提供的样品测量值作为真值,对1J85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进行测量,将最终的测量结果与真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课题设计的测量系统可以对软磁材料的起始磁导率进行有效测量,且测量误差小于5%。

张爱林[7](2020)在《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半导体工艺尺寸不断缩小使得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不同功能的电路模块成为可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是指把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的电路。因为面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自动化技术进步不足,所以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平仍停留在需要大量人工干预的状态。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迫切地需要自动化设计的方法与工具。混合信号电路自动化设计的目的是要提高电路的设计效率、减少设计错误、缩短验证周期。在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中,模拟电路设计自动化程度和快速应对设计指标调整的能力,往往能很大程度地改善整个混合信号芯片系统的设计效率与流片的成功概率。考虑到混合信号电路种类的广泛性,本论文选择其中一类设计较为困难的ΣΔ调制器电路(Sigma-Delta Modulator,SDM)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研究该类电路的设计自动化问题。ΣΔ调制器电路是一种含反馈的误差校正类电路,其中含有运算放大器、积分器、比较器、开关电容等多种模拟类电路,也含有与模数、数模转换有关的数字电路,是典型的混合信号电路。虽然ΣΔ调制器电路是一种能对电路非理想特性自校正的电路,但是仍需要仔细分析模拟电路部分的非理想特性是如何影响ΣΔ调制器电路的整体性能的,才能有针对地采纳最低成本的电路模块,以适应系统级ΣΔ调制器电路的众多设计指标。良好的设计自动化方法能为这些环节的工作提供设计辅助,提高电路设计的工作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并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本文研究了ΣΔ调制器电路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以及信噪失真比(Signal-to-Noise and Distortion Ratio,SNDR)特性的快速计算问题。在ΣΔ调制器电路设计中SNR或SNDR的计算问题是电路自动综合的一个关键瓶颈问题。快速而准确的SNR/SNDR计算方法可以加快ΣΔ调制器电路的优化迭代速度,从而能辅助电路设计者在更加广泛的设计空间寻找最优解。另一方面,由于ΣΔ调制器电路可能包含连续时间元件和离散时间元件,又包含周期时钟信号。传统的SNR/SNDR性能评估方法是采用晶体管级电路仿真,每一次迭代仿真都可能耗费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文献中也有采用行为级仿真获得对SNR/SNDR的评估,但准确度依赖于行为级电路模型的准确度,而且大多时候需要人工构造行为模型。本文发展了一种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通过引入符号化近似级数获得系统级ΣΔ调制器电路SNR/SNDR的符号化解析公式。从而在电路参数发生改变时不需要再反复运行电路仿真,而且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准确度。此项计算技术为自动化综合出ΣΔ调制器电路扫除了一项计算障碍。具体地,本文为基于开关电容的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开发了符号化SNR近似解析公式,并完成了一款自动化解析软件。该软件能以描述开关电容的电路网表作为输入、自动产生符号化传输函数,然后自动产生SNR/SNDR的近似计算公式。为了进一步方便电路设计人员使用该方法,本文还使用Verilog-A语言在业界通用的Cadence AMS工具环境中开发了SNR行为计算模块,从而可以与业界通用的混合信号设计工具对接,达到了实用化目的。我们测试了基于该模型和软件的多种SNR计算分析,如面向电路工艺偏移的快速统计分析、电路非理想特性的随机变化对SNR/SNDR性能的影响。与传统采用电路仿真的方法相比,本文开发的计算模型和解析软件取得了速度上的显着改善,并保持了极小的精度损失。进一步,本文还研究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非理想特性并为其建立了时域响应模型,并且为此引入了符号化建模方法。由于所构造的模型是一种符号化参数模型,只要电路结构不发生改变,只有电路参数值发生改变时,就不必重新生成积分器模型。该符号化模型可以用于快速准确地预测开关电容积分器的高阶零极点引起的非理想性行为,也可用于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行为仿真,可减少手工构造积分器模型的工作时间。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影响ΣΔ调制器电路的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分析方法,发展了一种能基于运放的分级约简非线性模型以及非线性参数的提取方法,建立了面向积分器非线性特性符号化分析方法,导出了可读的符号化谐波解析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m/ID方法的非线性多项式系数提取方法,用解析公式与数据拟合方法相结合,获得了分级约简模型的系数公式,从而改进了纯数据拟合方法在电路综合中不可复用的局限性。本文进一步把基于解析公式的非线性表征方法应用于运放电路和积分器电路的谐波计算中,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继续研究了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分析模型,提出了用符号化解析公式直接进行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快速分析方法。此方法可取代传统的基于电路仿真的谐波失真分析方法,并有助于在参数变化和电路结构变化等需要反复仿真的问题中提高行为仿真效率,并保证可靠的仿真精度。本文研究的符号化电路分析方法是一种中立方法,其思想和分析方法经适当修改后可拓展至其它类型的混合信号电路。

罗建[8](2019)在《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整机系统对作为模拟数字桥梁的模数转换器(ADC)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型ADC已经难以胜任。为适应这些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对高性能混合型ADC的研究势在必行。流水线逐次逼近型ADC(Pipelined SAR ADC或Pi-SAR ADC)作为典型的混合型ADC,结合了Pipeline ADC和SAR ADC两种架构的特点,兼具速度、精度及功耗上的优势,是近几年高性能ADC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Pi-SAR ADC关键技术为研究课题,基于SAR ADC和Pipeline ADC的理论基础及现有Pi-SAR ADC技术基础,对Pi-SAR ADC的架构优化技术、高线性度采样保持电路技术、低功耗残差放大技术、失配校正技术及基于Pi-SAR ADC的时间交织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一款16位125 MSPS采样率的两通道时间交织Pi-SAR ADC中对提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物理验证,在1.2 V电源电压下以约8 mW的功耗实现了82.73 dBc的无杂散动态范围(Spurious-Free Dynamic Range,SFDR),72.44 dBc的信噪失真比(Signal-to-Noise-and-Distortion Ratio,SNDR),有效位(Effective Number of Bits,ENOB)为11.74 bits,优值(Figure-of-Merit,FOM)为18.9 fJ/conv.-step。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动态电容失配校正技术和一种基于输出特性曲线二阶导数的增益失配校正技术。前者利用MOS管栅极寄生电容校正高速SAR ADC中比较器输入对管非线性寄生电容引起的动态电容失配,以两个MOS器件的代价提高了线性度及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后者通过求ADC输出特性曲线在残差转移曲线级间转折点附近的二阶导数,并据此进行级间增益校正。该技术用在分裂式(Split)Pipeline ADC中进行增益校正时,仅需1.5×104个校正周期。(2)提出了一种基于寄生电容补偿的高速高线性度采样保持电路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采样开关边上并联一个相同尺寸相反类型的MOS管,以该MOS管的源漏寄生电容以及源衬/漏衬寄生二极管电容补偿采样开关非线性寄生电容及输入信号馈通,提高了线性度;采用带衬底电压切换技术的上极板栅压自举π型CMOS共模开关技术,减小了上极板共模开关非线性电阻对线性度的影响。相比于传统栅压自举采样保持电路,线性度提高了11 dBc。此外,为提高SAR ADC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触发逻辑的高速准静态锁存器电路。相比于传统SAR逻辑单元电路,采用该技术后速度提升了60%的同时功耗减小了约50%。(3)提出了两种比较器延时信息辅助SAR ADC量化的技术:电压域与时域结合的2b/cycle高速量化技术以及延时信息辅助局部过采样技术。两种技术都基于SAR ADC中比较器延时随输入幅度线性增大而单调下降的理论基础。前者与传统2b/cycle技术相比,比较器数量更少且参考延时由可控延时链产生;相比于传统1b/cycle量化,可在低压下实现相同量化速度,两种情况下均有利于降低功耗。后者与传统局部过采样技术相比不需要额外过采样周期,可在保证相同采样率的前提下实现降低噪声提高SNR的目的。(4)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荷采样的低功耗高稳定性动态开环残差放大技术。该技术基于电荷采样原理,可实现低噪声;采用全异步时序,简化时钟脉冲信号产生电路,提高了速度及稳定性同时减小电路噪声;采用全新采样时序避免了电流源开关的电荷注入以及时钟馈通;最后提出的增益PVT(Process,Voltage and Tempreature)稳定技术解决了积分器类开环动态残差放大器(Residual Amplifier,RA)增益随PVT变化的问题。在PVT变化时,相比于不采用该增益稳定技术,增益变化量分别减小81.13%、94.51%及98.32%。

张程高[9](2019)在《用于生物电信号采集的高性能模拟前端电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现代医疗的行业需求,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生物电信号监测系统向着微型化、可穿戴、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生理电信号采集模拟前端电路是可穿戴生物电信号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所获取信号的质量、量化精度、干扰抑制能力等,低功耗、低噪声、高度集成的模拟前端电路已经成为未来先进电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生物电信号幅值普遍在微伏至毫伏级别,频率在几十赫兹左右,同时生物电极与人体接触不稳定,因此生物电信号的采集极易受到电路中低频噪声、电源工频、运动伪影以及电极失调等因素的干扰。这就为高性能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研究了生物电信号采集处理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在模拟前端电路中实现低功耗、低噪声、高输入阻抗以及消除干扰的技术,突破了高性能、低功耗、小体积可穿戴模拟前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效提升了生物电信号检测系统的整体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生物电信号以及生物电极的特征,阐述了生物电信号采集的模拟前端电路方案与关键技术问题,并列出了模拟前端电路的指标要求。研究了电路系统与晶体管级的噪声优化方法,研究了低功耗模拟前端电路的实现方案,研究了提高前端电路等效输入阻抗的方法,给出了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的电路实现技术。研究了生物电信号干扰的产生机理与消除方法,实现了对电极直流失调、工频干扰、基线漂移等干扰的消除。本文实现了一种低噪低功耗高输入阻抗伪差分斩波模拟前端电路,该电路用于实现ECG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为了满足WBAN对生物节点芯片的功耗、性能、面积等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低功耗前端电路架构,其中集成了伪差分电容耦合斩波放大器、开关电容滤波器、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引入伪差分结构和负电容电路来增强电路输入阻抗。采用斩波调制技术有效降低了电路的1/f噪声和输入失调电压,并加入了直流反馈环路抑制电极直流失调电压,以及纹波抑制环路抑制输出信号中的斩波纹波,为了抑制工频干扰加入了右腿驱动电路。为了适用于不同个体与环境下心电信号的采集应用,该前端电路实现了增益可配置。基于SMIC 0.18μm CMOS工艺进行了电路和版图设计,并完成了流片、封装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前端电路的功耗为84μW,输入阻抗为2.5GΩ,输入积分噪声为0.7μVrms,CMRR为87.3dB,PSRR为81.8dB,整体有效位数为12.7bit,电路各项指标均满足可穿戴应用设计要求。本文还提出了一种低功耗的电流复用的ECG信号模拟前端接口电路,该接口电路的信号采集与处理路径由电流复用斩波仪表放大器、开关电容滤波器、LSB-first SAR ADC构成,并且加入了右腿驱动电路来消除50/60Hz工频电源线干扰。该CMOS模拟前端电路中多个通道复用同一电流复用运算放大器,从而降低了前端仪表放大器的功耗。通过新型电阻电容相结合的斩波耦合方式提高了电路输入阻抗。同时针对心电信号低频低活跃度的特性,在SAR ADC中采用新型的LSB-first时序算法极大地降低了模数转换功耗。基于TSMC 65nm CMOS工艺对该接口芯片进行了电路搭建、仿真、版图设计,并完成了电路测试。该接口电路芯片面积为0.52mm2,功耗为7.9μW,输入阻抗大于2.4 GΩ,等效输入积分噪声为1.6μVrms,CMRR为93dB,PSRR为85dB,整体有效位数为9.4bit,并且该接口电路具有±300mV的电极直流抑制能力。

徐驰[10](2019)在《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加速度传感器具有功耗低、体积小、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可批量生产且不受电磁场干扰等优势在军事、科技和商业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致力研发MEMS加速度传感器具有科技战略性意义。在MEMS加速度传感器系统中,机械敏感结构与后级检测电路组成了 Sigma-Delta调制器,并通过在机械敏感结构后级联电学积分器来提高Sigma-Delta调制器的性能。Sigma-Delta调制器是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范围、带宽、精度、稳定性和噪声整形能力对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Sigma-Delta调制器可分为二阶Sigma-Delta调制器和高阶Sigma-Delta调制器。二阶Sigma-Delta调制器就是将机械敏感结构包含在闭环系统内作为二阶环路积分器,其系统具有绝对稳定性,但检测精度、动态范围、噪声整形能力和灵敏度等方面性能并不能达到高精度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标准。高阶Sigma-Delta调制器是在二阶机械敏感结构后级联电学积分器所得到,具有理想的噪声整形能力、灵敏度、信噪比和动态范围等优势,但系统待整定参数多且需要严格选取参数保证闭环系统稳定。因此,研究高阶Sigma-Delta调制器参数设计方法和提高高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稳定性具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分数阶电学积分器替换传统整数阶电学积分器,嵌入Sigma-Delta调制器系统中,构造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分数阶积分器本质上是由多个相位超前滞后环节所构成,通过分数阶次和系数的共同作用,可以为Sigma-Delta调制器配置多个对系统性能和系统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的“分数阶形式”的零极点。因此,采用分数阶电学积分器能够扩展Sigma-Delta调制器的稳定域。同时,针对所构造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采用混沌粒子群优化(Chao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PSO)算法在更大的系统稳定域内进行参数寻优,简化Sigma-Delta调制器参数设计复杂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创造了更大的参数选取空间。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结构设计、参数优化、性能提高和硬件实现方面。同时对所优化设计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噪声整形能力、信噪比、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具体工作可归纳为:首先,构造了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整体架构、建立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仿真模型、提出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参数选定机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系统仿真模型,借助CPSO算法以系统高信噪比为目标函数、分数阶积分器系数和整个闭环系统增益为待寻优参数,进行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优化设计。将参数优化结果带回系统模型中进行系统信噪比、稳定性、噪声基底、动态范围等分析。对比分析了本文所提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与传统整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在稳定性、噪声基底和信噪比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将分数阶零相位积分器运用于所设计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中,在不引起系统相位滞后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噪声整形能力。同时,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分析了 Sigma-Delta调制器中1-bit量化器的非线性问题,得到本文所设计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对系统非线性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其次,将干扰观测器思想引入到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中,有效消除了模型参数失配造成的系统误差和系统内外部扰动,提高了整个MEMS加速度传感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稳定性。本文采用伯德理想(Bode’s ideal cutoff,BICO)滤波器替换干扰观测器中的低通Q滤波器,在BICO滤波器的理想抗扰性能基础上,将BICO滤波器的阶次从整数域拓展到实数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鲁棒稳定性。通过CPSO算法优化所提BICO滤波器的分数阶次,设计带有分数阶干扰观测器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最后,进一步优化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结构和参数。选取精度较高的分数阶积分器的数值实现算法,确定分数阶积分器的定点系数和分数阶积分器硬件实现结构,进行分数阶积分器的FPGA硬件实现,为后续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硬件实现做准备。然后,将ADC模块、分数阶积分器模块、1位比较器和同步时钟发生模块集成在一个FPGA芯片上,进而与MEMS机械敏感结构芯片、模数混合ASIC芯片集成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进行联合调试,建立了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系统的测试平台。将所设计的PCB测试板放置于超静音室的隔震台上进行系统本底噪声测试。采用数字采集卡采集PCB的输出1-bit数字码流,在MATLAB软件上进行噪声功率谱分析,验证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噪声整形性能。本文所提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MEMS加速度传感器高性能化的理论发展,并为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二、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功耗生物信号采集前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医疗健康
        1.1.2 体育运动
        1.1.3 脑机接口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生物电信号采集基础
    2.1 生物电信号
        2.1.1 心脏电信号
        2.1.2 大脑电信号
        2.1.3 常见生物电信号总结
    2.2 采集电极
        2.2.1 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电化学反应
        2.2.2 皮肤-电极阻抗模型
    2.3 非理想干扰
        2.3.1 空间电磁干扰
        2.3.1.1 三电极采集系统
        2.3.1.2 两电极采集系统
        2.3.2 伪影干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电信号采集前端电路设计综述
    3.1 仪表放大器性能指标
        3.1.1 放大器带宽与增益
        3.1.2 输入参考噪声与噪声能效因子
        3.1.3 共模抑制比
        3.1.4 共模和差模输入阻抗
        3.1.5 共模和差模输入范围
        3.1.6 电极失调电压抑制范围
        3.1.7 总谐波失真
    3.2 低频非理想消除的动态电路技术
        3.2.1 斩波调制
        3.2.1.1 斩波调制原理
        3.2.1.2 斩波调制对共模抑制比的影响
        3.2.1.3 斩波调制的主要非理想特性
        3.2.2 自调零
        3.2.2.1 输出失调存储
        3.2.2.2 输入失调存储
        3.2.2.3 噪声折叠
    3.3 生物电信号采集仪表放大器主要结构
        3.3.1 三运放
        3.3.2 电流反馈仪表放大器
        3.3.3 电流平衡仪表放大器
        3.3.4 电容耦合仪表放大器
        3.3.5 斩波稳定电容耦合仪表放大器
    3.4 高性能仪表放大器电路设计技术
        3.4.1 亚阈值区偏置
        3.4.2 电流复用
        3.4.3 输入阻抗提升
        3.4.4 共模抑制比提升
        3.4.4.1 右腿驱动
        3.4.4.2 斩波和自调零
        3.4.4.3 校正和修调
        3.4.4.4 电源调节
        3.4.4.5 其它
        3.4.5 伪电阻
        3.4.6 电极失调电压抑制
        3.4.6.1 电流模式DSL
        3.4.6.2 电压模式DSL
        3.4.6.3 数字和模拟混合的电压模式DSL
        3.4.7 输出纹波抑制
        3.4.7.1 反馈通路实现
        3.4.7.2 信号通路实现
        3.4.7.3 其它
        3.4.8 共模输入范围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用伪电阻斩波和电容失配校正的CCIA设计
    4.1 CMRR提升技术和设计考虑
        4.1.1 CCIA的CMRR分析
        4.1.2 伪电阻斩波
        4.1.2.1 斩波引入的剩余失调电压
        4.1.3 基于逐次逼近的电容失配校正
    4.2 电路实现
        4.2.1 跨导放大器
        4.2.2 两级积分和比较器
        4.2.3 非理想因素
        4.2.4 噪声分析
    4.3 流片实现及测试结果
        4.3.1 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用共模复制的 130 dB CMRR的CCIA设计
    5.1 CMRR分析
    5.2 共模复制的原理和设计考虑
        5.2.1 共模复制的原理
        5.2.2 采用共模复制时的设计考虑
    5.3 核心OTA实现
        5.3.1 自屏蔽
        5.3.2 共模输入范围
    5.4 整体设计实现
        5.4.1 共模复制精度
        5.4.2 伪电阻
        5.4.3 片上ESD和片外PCB寄生
        5.4.4 第二级放大器
        5.4.5 噪声分析
    5.5 流片实现及测试结果
        5.5.1 测试结果
        5.5.2 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总结
    6.3 未来展望与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适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模拟前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生物电信号及模拟前端系统架构概述
    2.1 生物电信号简介
        2.1.1 生物电信号的产生
        2.1.2 生物信号的分类及特征
    2.2 生物电极种类及模型简介
        2.2.1 生物电极种类及特征简介
        2.2.2 生物电极-皮肤模型
    2.3 干扰分析
        2.3.1 电极失调电压
        2.3.2 噪声干扰
        2.3.3 工频干扰
        2.3.4 运动伪影
    2.4 模拟前端系统结构及分析
        2.4.1 模拟前端系统设计关键
        2.4.2 模拟前端系统构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前端系统各模块结构分析
    3.1 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3.2 关键电路模块
        3.2.1 仪表放大器
        3.2.2 开关电容滤波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路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4.1 电路原理
        4.1.1 MOS-bipolar伪电阻
        4.1.2 电容耦合斩波放大器
        4.1.3 正反馈环路(PFL)
        4.1.4 纹波抑制环路(RRL)
        4.1.5 直流伺服环路(DSL)
        4.1.6 交替电容网络
        4.1.7 开关电容滤波器
    4.2 电路仿真及分析
        4.2.1 MOS-bipolar仿真及分析
        4.2.2 主运放参数仿真及分析
        4.2.3 斩波仪表放大器(CCIA)各模块参数仿真及分析
        4.2.4 斩波仪表放大器(CCIA)整体仿真结果
        4.2.5 滤波器仿真
        4.2.6 模拟前端电路整体性能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技术现状
        1.2.2 国内研究技术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脑电传感理论及调理方案分析
    2.1 脑电信号特征
        2.1.1 脑电信号的产生
        2.1.2 脑电信号的电特性
        2.1.3 脑电信号的医疗诊断应用
    2.2 记录电极传感特性分析
        2.2.1 记录电极传感模型
        2.2.2 记录电极信号传感特性
        2.2.3 脑电传感信号完整性分析
    2.3 植入式多通道脑电信号记录系统
    2.4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2.4.1 脑电信号调理方案
        2.4.2 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入式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设计关键技术
    3.1 全集成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3.2 前端电路关键电路模块分析
        3.2.1 低噪声低功耗仪表放大器
        3.2.2 低通滤波器
        3.2.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3.3 斩波放大器的系统分析方法
        3.3.1 HTM模型理论
        3.3.2 斩波器的HTM模型
        3.3.3 开环斩波系统的HTM模型
        3.3.4 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HTM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系统芯片研究与设计
    4.1 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4.2 斩波仪表放大器
        4.2.1 斩波仪表放大器主要放大电路分析
        4.2.2 直流伺服环路
        4.2.3 频率补偿及纹波抑制
        4.2.4 阻抗提升电路设计与分析
    4.3 低通滤波器
    4.4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4.5 多通道选择开关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1 24通道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2 负阻抗补偿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太赫兹成像系统前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及前端发展动态
    1.3 太赫兹主动成像系统及前端发展动态
    1.4 太赫兹关键电路发展动态
        1.4.1 太赫兹混频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1.4.2 太赫兹倍频器国内外发展动态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平面肖特基二极管的太赫兹混频器研究
    2.1 引言
    2.2 平面肖特基混频二极管
        2.2.1 肖特基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及关键参数
        2.2.2 混频二极管三维电磁模型
        2.2.3 低寄生参量太赫兹混频二极管
        2.2.4 表面沟道肖特基二极管制作工艺
    2.3 太赫兹混合集成分谐波混频器研究
        2.3.1 太赫兹混合集成混频器优化方法
        2.3.2 220GHz混合集成分谐波混频器
        2.3.3 330GHz混合集成分谐波混频器
    2.4 2 0GHz宽带单片集成混频器
        2.4.1 单片集成混频器技术
        2.4.2 220GHz单片集成混频二极管优化
        2.4.3 220GHz单片集成混频器仿真优化
        2.4.4 220GHz单片集成混频器实验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态太赫兹高效率三倍频器研究
    3.1 引言
    3.2 肖特基倍频二极管分析与建模
        3.2.1 肖特基变容二极管理论
        3.2.2 肖特基倍频二极管建模与分析
    3.3 太赫兹三倍频器研究
        3.3.1 太赫兹三倍频电路
        3.3.2 太赫兹倍频二极管“电–热”模型
        3.3.3 太赫兹高效率倍频器研究
        3.3.4 220GHz高效率三倍频器仿真优化
        3.3.5 220GHz高效率三倍频器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赫兹集成接收前端研究
    4.1 引言
    4.2 太赫兹集成接收机前端研究背景
    4.3 110GHz宽带三倍频器
        4.3.1 110GHz宽带三倍频器电路
        4.3.2 110GHz宽带三倍频器仿真优化
        4.3.3 110GHz宽带三倍频器实验研究
    4.4 220GHz宽带集成接收机前端仿真优化
        4.4.1 分立模块组合太赫兹接收机前端性能分析
        4.4.2 太赫兹接收机前端中倍频器与混频器级间匹配优化方法
        4.4.3 220GHz宽带集成接收机前端仿真
    4.5 220GHz宽带集成接收机前端实验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赫兹成像前端系统验证
    5.1 引言
    5.2 太赫兹被动成像系统验证
        5.2.1 太赫兹被动成像简介
        5.2.2 太赫兹平面扫描被动成像系统组成
        5.2.3 太赫兹宽带辐射计研究
        5.2.4 天线、伺服系统及数据采集
        5.2.5 太赫兹平面扫描被动成像系统实验结果
    5.3 太赫兹主动成像系统验证
        5.3.1 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5.3.2 330GHz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5.3.3 220GHz视频合成孔径雷达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适用于神经刺激集成电路的电荷平衡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神经刺激器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神经刺激器刺激方式与电荷平衡的实现
    2.1 电极模型
    2.2 神经刺激器的刺激方式
    2.3 神经刺激器电荷平衡的实现方式
        2.3.1 阻塞限流电容器
        2.3.2 电流匹配技术
        2.3.3 电极短路技术
        2.3.4 主动电荷平衡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路设计
    3.1 整体电路设计
    3.2 主DAC电路
    3.3 电流分流器电路
        3.3.1 电路设计
        3.3.2 电流缩放因子失配影响分析及补偿
    3.4 电流积分器电路
        3.4.1 电路设计
        3.4.2 泄漏电流补偿
        3.4.3 失调电压影响分析及补偿
    3.5 电压比较器电路
        3.5.1 电路设计及电路延迟影响分析
        3.5.2 失调电压影响分析及补偿
    3.6 补偿电路
    3.7 短脉冲插入电路
    3.8 带隙基准电路
        3.8.1 一阶带隙基准电路
        3.8.2 互补电压及二阶带隙基准电路
        3.8.3 亚阈值电流补偿及三阶带隙基准电路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结果
    4.1 电流产生电路仿真结果
        4.1.1 主DAC输出节点扰动分析
        4.1.2 主DAC输出分析
        4.1.3 电流缩小系数仿真分析
    4.2 电流积分器仿真结果
        4.2.1 可调积分电容阵列与固定积分电容仿真分析
        4.2.2 泄露电流仿真分析
    4.3 电压比较器仿真结果
        4.3.1 输出延迟仿真分析
        4.3.2 比较器失调电压仿真分析
        4.3.3 整体失调电压仿真分析
    4.4 补偿电路仿真结果
    4.5 短脉冲插入电路仿真结果
        4.5.1 充电脉冲插入仿真分析
        4.5.2 放电脉冲插入仿真分析
    4.6 带隙基准电路仿真
    4.7 整体电路仿真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版图与测试
    5.1 版图
    5.2 测试电路板设计
    5.3 测试方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软磁材料发展状况及磁性测量综述
        1.2.1 软磁材料发展状况
        1.2.2 磁性测量综述
    1.3 电子积分技术的发展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组织架构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软磁材料的基本参数
    2.2 磁性测量原理
        2.2.1 电磁感应原理
        2.2.2 积分器测量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
    2.4 电子积分器校准方案确定
    2.5 小结
3 电子积分器设计及系统稳定性分析
    3.1 电子积分器原理
    3.2 积分器实际误差分析
        3.2.1 积分漂移
        3.2.2 非线性误差
    3.3 电子积分器时间常数的误差分析
    3.4 电子积分器电路设计
        3.4.1 运算放大器的选择
        3.4.2 双极性对称电源的设计
        3.4.3 补偿调零电路的设计
        3.4.4 积分电路的设计
    3.5 模拟开关设计
        3.5.1 放大器多量程选择开关
        3.5.2 积分器测量开关
    3.6 PCB设计
        3.6.1 布局
        3.6.2 布线
        3.6.3 接地
        3.6.4 滤波
    3.7 系统稳定性分析
        3.7.1 双极性对称电源的稳定性
        3.7.2 补偿电路的稳定性
        3.7.3 时间常数的选择
        3.7.4 补偿电路对零点漂移的影响
    3.8 小结
4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4.1 数据采集系统综述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STM32最小系统设计
        4.2.2 按键模块设计
        4.2.3 显示模块设计
        4.2.4 电源模块设计
    4.3 软件程序设计
        4.3.1 软件功能概述
        4.3.2 核心控制模块
        4.3.3 数据采集模块
        4.3.4 数据处理模块
        4.3.5 液晶显示模块
    4.4 小结
5 伏秒发生器的设计
    5.1 标定原理
    5.2 工作原理
    5.3 幅值信号电路设计
    5.4 脉宽信号电路设计
        5.4.1 脉宽信号硬件设计
        5.4.2 脉宽信号软件设计
    5.5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5.5.1 模拟开关选择
        5.5.2 控制单元电路设计
    5.6 伏秒发生器电路
    5.7 小结
6 测量实验及数据分析
    6.1 积分器标定实验
    6.2 样品测量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4 结构安排
    1.5 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5.1 符号化分析方法
        1.5.2 线性电路的符号化分析方法
        1.5.3 非线性电路的符号化分析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ΣΔ调制器基本原理与电路设计自动化需求
    2.1 简介
    2.2 模数数据转换器概述
        2.2.1 采样与过采样
        2.2.2 量化与量化噪声
        2.2.3 噪声整形
    2.3 ΣΔ调制器的基本电路构造
        2.3.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
        2.3.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
    2.4 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2.4.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2.4.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非理想性
    2.5 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2.5.1 离散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2.5.2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的电路仿真与电路综合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的符号化信噪比计算方法与模型实现
    3.1 研究背景
    3.2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电路的信噪比分析方法回顾
        3.2.1 现有信噪比计算存在的问题
        3.2.2 符号化噪声传输函数的自动化生成
        3.2.3 符号化分析程序设计与实现
    3.3 符号化信噪比的快速计算
    3.4 Verilog-A模型实现
        3.4.1 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系统综合流程
        3.4.2 Verilog-A模型描述
    3.5 实验结果
        3.5.1 信噪比计算的数值精确度
        3.5.2 蒙特卡洛仿真
        3.5.3 系数优化
    3.6 本方法在非理想开关电容ΣΔ调制器中的应用
        3.6.1 积分泄漏
        3.6.2 有限直流增益对信噪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及在ΣΔ调制器仿真中的应用
    4.1 研究背景
    4.2 运放时域模型回顾与本研究的动机
    4.3 全差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
    4.4 全差分开关电容积分器的符号化时域模型的验证
    4.5 符号化时域模型在ΣΔ调制器行为级仿真中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级CMOS运算放大器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近似计算方法
    5.1 研究背景
    5.2 单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5.2.1 单个晶体管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5.2.2 共源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5.2.3 共源共栅级电路的非线性特性计算
    5.3 数值验证
        5.3.1 谐波失真的解析公式
        5.3.2 单级运放谐波失真的数值验证
        5.3.3 RC积分器谐波失真的数值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符号化谐波失真计算方法
    6.1 研究背景
    6.2 谐波失真的符号化计算方法
    6.3 连续时间ΣΔ调制器电路的谐波失真分析模型
        6.3.1 由单级运放构成的CTSDM1的分析模型
        6.3.2 由两级运放构成的CTSDM1的分析模型
        6.3.3 由单级运放构成的CTSDM2的分析模型
        6.3.4 由两级运放构成的CTSDM2的分析模型
    6.4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
    7.3 研究展望
附录A 第三章的Verilog-A代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介绍与技术回顾
    2.1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介绍
    2.2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架构优化技术
        2.2.1 无前置采样保持电路设计技术
        2.2.2 冗余技术
    2.3 高速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实现技术
        2.3.1 高速逐次逼近逻辑电路
        2.3.2 高速高精度比较器电路
        2.3.3 高速低功耗电容式数字模拟转换电路
        2.3.4 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失配校正技术
    2.4 低功耗残差放大技术
        2.4.1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残差放大器
        2.4.2 低功耗动态残差放大器
        2.4.3 残差放大器失配校正技术
    2.5 基于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的时间交织技术
        2.5.1 全交织技术
        2.5.2 部分交织技术
        2.5.3 时间交织模数转换器失配校正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架构设计及失配校正
    3.1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架构设计
        3.1.1 两步式Pipelined SAR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
        3.1.2 流水线级精度优化
        3.1.3 残差转移方案
        3.1.4 冗余技术与速度的关系
    3.2 失调失配校正及电容失配校正
        3.2.1 失调失配校正
        3.2.2 电容失配校正
    3.3 基于二阶导数的增益失配校正
        3.3.1 基于二阶导数的校正原理
        3.3.2 影响因素分析及算法验证
    3.4 双通道时间交织Pipelined SAR ADC及失配校正验证
        3.4.1 Pipelined SAR ADC时间交织技术的实现
        3.4.2 双通道全交织Pipelined SAR ADC校正方案研究
        3.4.3 双通道时间交织Pipelined SAR ADC失配校正方案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器关键电路设计
    4.1 高线性度采样保持电路设计
        4.1.1 前级采样保持电路
        4.1.2 后级采样保持电路
    4.2 高速低功耗逐次逼近逻辑电路设计
        4.2.1 数据触发逻辑
        4.2.2 高速低功耗准静态锁存器电路
        4.2.3 准静态锁存器的漏电问题分析
    4.3 比较器延时辅助量化技术的实现
        4.3.1 比较器延时辅助每周期多位量化的实现
        4.3.2 比较器延时辅助过采样量化的实现
    4.4 基于电荷采样的低噪声动态残差放大器设计
        4.4.1 低功耗动态残差放大器
        4.4.2 增益PVT稳定技术的实现
        4.4.3 非理想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6位125 MSPS Pipelined SAR ADC的物理实现与测试
    5.1 电路与版图
        5.1.1 主体电路
        5.1.2 版图及后仿真
    5.2 芯片性能测试
        5.2.1 芯片照片及测试板设计
        5.2.2 静态参数测试
        5.2.3 动态参数测试
        5.2.4 功耗测试
    5.3 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用于生物电信号采集的高性能模拟前端电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生理电信号与模拟前端电路系统概述
    2.1 各类生理电信号幅频特性
    2.2 生物电极与干扰分析
        2.2.1 生物电极电学模型
        2.2.2 各类干扰信号原理分析
    2.3 各类干扰消除方案与前端电路技术指标要求
        2.3.1 生理电信号采集与干扰消除方案
        2.3.2 模拟前端电路性能指标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前端电路关键模块与技术
    3.1 生理电信号采集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3.2 关键电路模块
        3.2.1 仪表放大器(IA)
        3.2.2 可变增益放大器(PGA)
        3.2.3 可变带宽滤波器(PBF)
        3.2.4 模数转换器(ADC)
    3.3 低噪声、高性能模拟前端关键技术
        3.3.1 晶体管级噪声优化技术
        3.3.2 源极退化技术
        3.3.3 斩波调制技术
        3.3.4 自调零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噪声高输入阻抗心电信号采集模拟前端电路
    4.1 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4.2 电路实现
        4.2.1 伪差分电容耦合斩波仪表放大器实现
        4.2.2 开关电容滤波器
        4.2.3 连续时间Sigma-delta调制器
        4.2.4 右腿驱动电路
    4.3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功耗电流复用心电信号模拟前端电路
    5.1 低功耗电流复用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5.2 电路实现
        5.2.1 仪表放大器
        5.2.2 LSB-first SAR ADC
        5.2.3 复用逻辑电路
    5.3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EMS数字加速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Sigma-Delta调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分数阶微积分相关知识
    1.5 本文研究意义和研究目标
    1.6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和系统模型
    2.1 引言
    2.2 微机械敏感结构
    2.3 电容检测原理
    2.4 前置放大器模型
    2.5 静电力反馈原理
    2.6 Sigma-Delta调制器
        2.6.1 基本原理
        2.6.2 Sigma-Delta调制器构造
    2.7 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系统模型
    2.8 分数阶微积分定义
        2.8.1 常见函数
        2.8.2 分数阶微积分数学表达
    2.9 分数阶微积分的Laplace变换
    2.10 分数阶系统描述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和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数学模型
    3.3 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稳定域分析
    3.4 4.5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
    3.5 4.5阶Sigma-Delta调制器参数优化
        3.5.1 CPSO算法
        3.5.2 优化过程
        3.5.3 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
    3.6 5.5阶Sigma-Delta调制器参数优化
        3.6.1 优化过程
        3.6.2 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
    3.7 基于分数阶零相位积分器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
        3.7.1 分数阶零相位积分器
        3.7.2 带有FOZPI的5.5阶Sigma-Delta调制器
    3.8 1-bit量化器非线性问题分析
        3.8.1 滑模控制
        3.8.2 基于Sigma-Delta调制器的滑模面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有干扰观测器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干扰观测器原理分析
    4.3 干扰观测器的鲁棒性分析
    4.4 Q(s)滤波器的设计
        4.4.1 整数阶Q(s)设计
        4.4.2 分数阶Q(s)滤波器的设计
    4.5 基于分数阶干扰观测器的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
    4.6 基于BICO-DOB的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硬件实现
    5.1 引言
    5.2 分数阶积分器系数优化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分数阶积分器系数定点化
    5.5 3.5阶Sigma-Delta调制器的硬件实现
        5.5.1 模拟电路部分
        5.5.2 数字电路部分
        5.5.3 系统工作逻辑
        5.5.4 环路积分器运算
        5.5.5 RTL电路生成
    5.6 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四、适用于集成电路的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功耗生物信号采集前端研究[D]. 张三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适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电路的模拟前端设计[D]. 吴健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梁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太赫兹成像系统前端技术[D]. 杨益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适用于神经刺激集成电路的电荷平衡技术研究与实现[D]. 陈壮光.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1J85软磁材料起始磁导率测量仪的研制[D]. 齐彦宇.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7]面向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的符号化分析方法研究[D]. 张爱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Pipelined SAR模数转换关键技术研究[D]. 罗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9]用于生物电信号采集的高性能模拟前端电路关键技术研究[D]. 张程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7)
  • [10]分数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和实现[D]. 徐驰.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集成电路大时间常数积分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