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爱福丁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贾延圣[1](2010)在《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文中认为为探索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用药后1 d 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150.0 g/hm2、187.5 g/hm2、225.0 g/hm2对棉花蚜虫的防效分别为71.23%、84.75%和88.91%;用药后3 d,防效分别为76.74%、93.15%和94.39%;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82.30%、94.87%和96.79%。其中,187.5 g/hm2和225.0 g/hm2的用药量对棉花蚜虫具有优良的防效。
李中新[2](2008)在《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文中认为银杏(Ginkgo biloba L.)是起源于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繁茂于侏罗纪时期,第三纪和第四纪地球的巨变和随后的冰川摧毁了世界上银杏树,凭借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得以幸免,因此素有“植物活化石”、“植物界熊猫”之美誉。银杏是闻名遐迩的药用植物,特别对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具有显着疗效,并相继开发出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饮品等,同时银杏还具有抗虫特性。鉴于植物源杀虫剂对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银杏抗虫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目前研究的靶标害虫比较少,尤其缺乏对农业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螨的研究,另外,国内外对银杏的抗虫活性成分也没有一致的观点。本文旨在明确银杏和火炬树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的抗性,进而筛选抗螨性成分及提取工艺。分别采用培养皿法测定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以及在限制性条件下银杏叶对两种叶螨生存和产卵的影响;利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采集、GC-MS测定银杏叶挥发性成分,“Y”型嗅觉仪测定它们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分别利用8种银杏单体成分、1种银杏总酸测定它们对叶螨的拒食性和触杀性;另外,比较了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联合乙醇和乙醚提取、溶剂提取与碱性溶液结合提取和乙醚萃取与大孔树脂吸附三种工艺的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毒力。结果证明:1、银杏叶对两种叶螨的拒食率均为100%;在限制性条件下叶螨在银杏叶上的生存时间缩短、产卵被抑制。2、初步鉴定出壬酸、十四酸、十五酸、十六酸、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二苯甲酮、丁羟甲苯、4,6-二特丁基-2-甲基苯酚、3-甲基-2-丁烯醇、5,7-二甲基-1,8-萘啶-2氨、1-甲基-9H-吡哆[3,4-b]吲哚-7-醇和1-苯-5-(1-蒎)-4-己烯-2-炔酮等12种银杏叶挥发性成分。3、在两组气味源中(银杏叶-苹果叶、银杏叶-空气),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率分别为22.2%、21.3%和23.5%、24.8%,与对照气味源选择率差异显着;从银杏活性成分中筛选出对二斑叶螨拒食率较高的异鼠李素、山奈素、银杏内酯C,A,B和十三烷基银杏酸,对山楂叶螨拒食率较高的山奈素、异鼠李素、银杏内酯A,B、白果内酯和银杏总酸。银杏内酯A对山楂叶螨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74.06%,其次为十三烷基银杏酸(52.36%),而其他所测成分均在25%以下。4、银杏叶粉经乙醚萃取与DM130大孔树脂吸附后的流出液对山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达93.25%,其次为80%乙醇洗脱液(76.4%),而甲醇:乙酸乙酯(80:20 V/V)洗脱液和5% NaOH洗脱液的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下;银杏叶粉经冷水浸提、70%乙醇处理和乙醚富集后对山楂叶螨的校正死亡率达91.38%,而微波处理银杏叶粉水浸液及有机溶剂与碱性溶液结合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效果较差。5、本文采用与银杏近乎相同的方法研究了火炬树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的抗性。结果证明:两种叶螨对火炬叶的选择率在10%以下;在限制性条件下叶螨在火炬树叶上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产卵被抑制。6、初步鉴定出十八烯、α-法呢烯、1,12-十三二烯、4-庚醇、4-甲基-1-丙烯-3-醇、3,7,11-三甲基-2,6,10-二十二三烯-1-醇、苯甲酸乙酯、水杨酸甲酯、4,6-二特丁基-2-甲基苯酚、丁基化羟基甲苯和2-甲基-2-丁烯酸等11种火炬叶挥发性成分。7、在两组气味源中(火炬叶-苹果叶、火炬叶-空气),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对火炬叶的选择率分别为9.3%、28.9%和5.6%、28%,与对照气味源选择率差异显着;火炬叶粉经95%乙醇回流提取、DM130树脂柱吸附后的石油醚:乙酸乙酯(65:35 V/V)洗脱液对山楂叶螨24 h的死亡率为100%,初步鉴定其毒性成分为弱极性酸性物质和酚类化合物。银杏和火炬树均系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具有优良抗性的非寄主植物,银杏叶挥发物和非挥发性次生物质均对叶螨的选择行为造成影响,且拒食性优于触杀性,但银杏内酯A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效果尤为突出,并筛选出银杏叶粉经乙醚萃取与DM130大孔树脂吸附提取工艺和火炬叶粉经95%乙醇回流提取、DM130树脂柱吸附后石油醚:乙酸乙酯(65:35 V/V)洗脱提取工艺,必将对银杏、火炬树抗螨性研究和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文吉辉[3](2007)在《印楝素对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的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对我国棉花、花卉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害十分严重。在烟粉虱的防治中,由于常规药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氯类以及烟碱类等)的不合理使用以及药剂固有的缺点,产生了一系列的农药公害问题,如:污染环境、人畜中毒、杀伤天敌、“3R”(Residue,Resistant,Resurgence即残留、抗性及害虫再猖獗)等严重问题。21世纪的农药是能影响、控制和调节各种有害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过程,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合理的生态平衡前提下,使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有害生物得到较好抑制的生物活性物质。印楝素(Azadirachtin)杀虫剂就是这样一类农药。国内外报道表明,印楝素对多种害虫具有毒杀、忌避、调节生长发育等作用。为明确印楝素对烟粉虱是否具有这些生物活性,本硕士论文就印楝素对烟粉虱各虫态的毒力效果、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的生物活性、对成虫寄主选择和产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采用印楝素防治烟粉虱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指导。结果摘要如下。室内毒力测定时,用无离子水把印楝素乳油稀释成0.3125、0.625、1.25、2.5、5.0、10.0 mg/L六个浓度,以清水为对照。采用黄瓜叶片浸液法和叶柄内吸法测定了印楝素乳油对烟粉虱成虫、一日龄卵、五日龄卵和1~4龄若虫的毒力。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0.3125~10.0 mg/L)内,两种施药方式下烟粉虱各虫态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印楝素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着增大,印楝素浸液处理的校正死亡率高于内吸处理。印楝素浸液处理对烟粉虱成虫、一日龄卵、五日龄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三龄若虫、四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分别为3.0246、2.2019、5.7109、0.5909、0.7465、1.6948和2.6603 mg/L,而内吸处理的LC50值分别为6.016、4.0321、6.0537、0.8614、0.9941、2.2419和4.4533 mg/L。参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设置两个亚致死浓度(0.15和0.30 mg/L)和清水对照处理烟粉虱一、五日龄卵,研究了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实验种群发育、存活和繁殖及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喷雾处理—日和五日龄卵均使幼期(卵至成虫羽化)发育历期显着延长0.92 d至2.84 d,幼期存活率显着降低56.3%至89.6%,若虫体形大小显着减小,雌成虫寿命显着降低29.8%至48.6%,单雌总产卵量显着降低49.8%至72.5%。清水对照、0.15 mg/L和0.30 mg/L印楝素溶液处理一日龄卵时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27、0.0742和0.060;净增殖率分别为36.40、7.29和5.33;处理五日龄卵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26、0.114和0.059;净增殖率分别为39.19、23.59和4.90。测定了印楝素对烟粉虱成虫寄主选择和产卵的影响。试验中将印楝素乳油用清水配制成1.25、2.5、5.0和10.0 mg/L 4个浓度,以清水作对照。采用叶面喷雾和灌根2种方法处理黄瓜植株。10 mg/L印楝素叶面喷雾和灌根48 h后,校正寄主选择忌避率分别为82.7%和48.5%,72h后分别为91.0%和61.9%。叶面喷雾48 h和72 h后寄主选择忌避中浓度RC50值分别为0.317和0.237 mg/L,灌根时分别为10.301和4.191 mg/L。叶面喷雾和灌根后72h的产卵忌避中浓度分别为1.241和5.833 mg/L。在不同浓度的多选择试验中,成虫对叶面喷雾或灌根处理植株的选择性与浓度负相关。随印楝素施药浓度的增大忌避作用增强,而且对寄主选择的忌避作用随施药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综合上述结果,印楝素浸液处理对烟粉虱各虫态的毒杀效果高于叶柄内吸,烟粉虱低龄若虫期是采用印楝素防治的最佳时期;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发育、存活和繁殖以及种群增殖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印楝素显着抑制烟粉虱成虫寄主选择和产卵。因此,印楝素可望成为防治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徐荣侠[4](2007)在《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园林花木害虫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研究了苏州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制了绿化苗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据作者调查研究,苏州等地花木害虫和天敌已知有422种,隶属于12个目88个科(包括甲壳纲鼠妇目1个科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个科),其中含有2个新种,46个江苏新记录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布种类数最多的4个目为:同翅目77种,鞘翅目56种,鳞翅目235种,半翅目33种。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桔小实蝇在苏州的寄主范围、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研制的苏州园林花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具有害虫识别诊断、防治咨询等功能,实现了园林害虫诊治的信息化,希冀将对园林花木的植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害虫的防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陈琳[5](2007)在《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药创制研究中,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开发新农药品种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以具有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不仅可以更快、更经济的发现活性更高的类似物,而且因其内在的性能使产品更易符合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之需要。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我们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出了三个重要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分别是1,5-二苯基-1-戊酮(A),1,5-二苯基-2-烯-1-戊酮(B)和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C)。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5-二苯基-1-戊酮和1,5-二苯基-2-烯-1-戊酮对棉花蚜虫和麦二叉蚜具有较好的触杀毒性和拒食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47和0.23g/L,毒性实验表明化合物A和B对小鼠,白鼠和家兔毒性较低,属微毒级。化合物1,5-二苯基3-羟基-1-戊酮对菜粉蝶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是0.48g/L。我们发现这些化合物与杀线虫剂Daphneolone,查尔酮,二氢查尔酮,黄烷酮等均具有C6-Cn-C6的基本结构,这个C6-Cn-C6基本结构可能对杀虫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寻找到高效低毒的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本文以C6-C5-C6为结构模板,采用分子相似方法,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未见任何报道。通过氢谱和气质联用谱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并对目标化合物的灭蚜活性进行了生物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用杂环取代苯环能够提高化合物的活性,其中化合物呋喃甲酸苯丙酯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0.85 g/l。这将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
李云德[6](2006)在《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结线虫病是发生在蔬菜等植物上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不仅可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同时根结线虫危害危害作物又加重了枯萎病、根腐病等土传性真菌病害和部分细菌病害的发生[1] [2]。我国目前开发的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的主要品种有:甲基异柳磷、呋喃丹、丁硫克百威、杀线威、涕灭威、威百亩、溴甲烷及克线丹、三唑磷等。这些品种中由于多年使用,已产生严重的抗药性,效果逐年下降,而且有的品种属于高毒农药,危害较大,在部分地区已禁止使用[3][4][5][6]。因此开发防治根结线虫的高效低毒无公害的生物农药显得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历经多年,在13种国内外杀线虫剂农药中,筛选出国产农药5%神农丹。通过32次药剂试验、200余次示范证明:该药剂是当代优秀的强内吸杀线虫剂,同时可兼治蚜、螨、虱、蚧等顽固性害虫。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用量和多种施药方式,在防治各种植物线虫上,成功的摸索出最佳施药期,施药量和施药方式,使5%神农丹的综合用效应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剂型的农药品种,为防治甘薯、烟草、花生等作物上检疫性线虫病方面探讨出一条成功的防治新途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5%神农丹不用水,不用专用药械,地下施药,上下灭虫的施药方式,解决了广大丘陵旱区缺水,缺药械,运输不畅等防治病虫中的实际困难,为促进旱区普及病虫防治,提高防治质量,提供了一条简便宜行的新措施。研究还表明,5%神农丹隐蔽施药的方式,减少了地面打药次数,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天敌昆虫,有利于生态平衡;可兼治了传毒昆虫,减轻了植物病毒病的发生,提高了作物的抗逆力,促进了植物健壮生长,最终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多次反复试验示范,在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烟草根结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果树、花卉等作物害虫上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其防效相当于15%铁灭克,高于3%呋喃丹15%,防治成本比铁灭克低压40%,在同等防治效果下,每公顷防治成本低10%左右。随着5%神农丹推广工作的进展,将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夺取连年丰收发挥重要作用。
刘江华[7](2006)在《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扩繁技术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从欧洲引进的多花沃氏金链花和欧洲红花山楂在北京地区的物候期及其生长节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树种的扩繁技术和关键栽培技术。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的枝条生长和茎干增粗在一年会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5、6月份,一个在8月份左右。两树种在北京地区适应性良好,金链花通过保护可安全越冬,红花山楂可不用保护安全越冬。 2、多花沃氏金链花和苏格兰金链花早春地热扦插适宜选择珍珠岩作为基质;多花沃氏金链花插条用NAA800mg/L处理,平均生根率达51.6%,苏格兰金链花选用1.0~1.5cm粗度插条,平均生根率可达56.7%。 3、金链花夏季全光喷雾扦插适宜选择粗砂作为基质,NAA800mg/L处理,生根率达63.3%;通过环割刻伤处理枝条结合NAA400mg/L处理,插条生根率达到76.7%。 4、苏格兰金链花(多花沃氏金链花嫁接砧木)种子用浓硫酸处理120min后播种,出苗率最高,可达71.3%。 5、通过2%NaOH溶液处理、浓H2SO4溶液处理或干湿交替处理,可使砧木山楂种子次年萌发并提高出苗率,不同种的山楂种子所适用的最佳处理方式不同。 6、金链花可修剪成自然开心形应用或做为棚架等的垂直绿化材料;红花山楂通过轻截、中截、重截、极重截等方式整形成圆柱状作为树篱应用,或修剪成自然开心形应用。 7、危害金链花的虫害主要有朱砂叶螨、尺蠖、蛴螬等,病害主要有锈病、干腐病等;危害红花山楂的虫害主要有山楂叶螨、蚜虫、尺蠖等,病害主要有花腐病等。通过正确的苗圃栽培管理和适当的药剂防治,可基本控制病虫害的为害。
刘光华[8](2006)在《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的配制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悬浮剂以其在药效、安全、经济等方面综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剂型的特点而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发展中的新剂型。本文研究了新型植物源农药—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并用研制的制剂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及应用技术研究,得到结果如下: 1、用流点法和HLB值法,筛选出了润湿分散剂。 2、成功配制出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系列制剂,并确定了加工工艺。 (1)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1号的配方:22g盐酸黄连素+1g聚丙烯酸钠+1g硅藻土+1g白碳黑+1g膨润土+0.5gCMC+15ml甲醇+10ml乙腈+5ml乙二醇+5ml 1号乳化剂+水 (2)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2号的配方:22g盐酸黄连素+1g聚丙烯酸钠+1g硅藻土+1g白碳黑+1g膨润土+0.5gCMC+15ml甲醇+10ml乙腈+5ml乙二醇+5ml 2号乳化剂+水 (3)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的配方为:22g盐酸黄连素+1g聚丙烯酸钠+1g白碳黑+15ml甲醇+10ml乙腈+5ml乙二醇+5ml 3号乳化剂+1ml丙二醇+0.5ml高渗剂+热水 产品为黄色的均相液体,与水以任何比例混合,无油状物悬浮或固体沉淀。 3、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活性高。 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对蚜虫较强的触杀作用: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500倍液,96h的死亡率高达92.5%,校正死亡率达91.89%。拒食作用测定结果表明,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蚜虫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500倍液在24h后拒食效果为75%。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半夏立枯丝核菌的抑制活性较强,400、8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82.14%,57.14%;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白术根腐菌的抑制活性较强,400、8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87.50%,65.95%;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水稻稻瘟菌的抑制活性较强,400、8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99.52%,82.02%。 4、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苗稻瘟病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500倍液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5.5%、82.5%,与40%富
何玉仙[9](2006)在《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其严重危害给各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等许多常规杀虫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在一些地区烟粉虱对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也是十分普遍和广泛。本论文以福建省不同地区烟粉虱田间种群为研究对象,从烟粉虱生物型鉴定、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及抗药性机理、室内抗性选育及抗性机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实施烟粉虱的综合治理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采用mtDNA分子标记以及西葫芦银叶测定,对2003~2004年从福建省8个具有代表性地理区域采集的烟粉虱样品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8个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片段序列上的所有位点都是一样的,它们与Texas-B,Israel-B,India-B,Morocco-B,France-B1,France-B2,Beijing-B,Argentina-B,Reunion-B1、Reunion-B2、Reunion-B3等11个B型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变异性很小(序列相似性为99.6~100%),总体上属于同一进化枝,与Morocco-Q、Colombia-A1、Colombia-A2烟粉虱种群在mtDNA COI基因720bp序列上差异较大,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枝;8个烟粉虱种群均可引起典型的西葫芦银叶症状。综合上述结果,说明福建省8个烟粉虱种群均属于生物型“B”。 采用浸叶生测法和内吸生测法测得的烟粉虱成虫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抗性比值分别为1.22、3.28、2.49倍和1.37、4.27和3.26倍,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浸叶生测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烟粉虱1、3、7、15、20日龄成虫的LC50为0.6795~0.8577mg·L-1,平均LC50为0.7759mg·L-1,差异不显着。吡虫啉对自然混合日龄成虫的LC50为0.7118~0.8549mg·L-1,平均LC50为0.7839mg·L-1,4次测定结果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自然混合日龄与经饲养的不同日龄成虫的LC50之间也无显着性差异。分别以棉花叶和茄子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测定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认为可以采用与田间实际用药情况相接近的成虫浸叶生测法进行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测定,而且可采用自然混合日龄成虫代替饲养的相同日龄成虫直接进行抗药性测定,棉花叶和茄子叶均可作为抗药性测定的试验材料。 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建立了13种杀虫药剂(敌敌畏、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灭多威、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阿维菌素)对烟粉虱敏感品系的敏感毒力基线,确定了它们的LC50和区分剂量,为烟粉虱种群抗药性监测提供依据。 分别监测了福建省福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烟粉虱田间种群
曹瑾[10](2005)在《生物农药BtA防治蔬菜和枸杞害虫田间药效试验与示范》文中指出蔬菜和枸杞作为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但化学农药残留超标却成为阻碍蔬菜和枸杞两大产业发展的瓶颈。为此深入研究试验示范以BtA为代表的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技术,对控制蔬菜和枸杞等作物病虫危害,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3年研究和初步推广,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结果如下: (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天霸(BtA)对小菜蛾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其600倍液浸叶饲喂小菜蛾5天后校正死亡率可达98.83%。。 (2)甘蓝小菜蛾的防治试验表明:天霸600、800、1000倍液各浓度对小菜蛾都有显着的防治效果。药后第5天,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剂速灭杀丁和辛硫磷,800倍液的防效达到91.35%,虽然其速效较差,但其药效持续时间长,至12天仍有88.55%以上的防治效果,可以初步确定经济型的使用浓度应为800倍左右。 (3)BtA生物农药防治蔬菜蚜虫药效试验表明:天霸800倍液对番茄上的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至12天仍有77%以上的防治效果,最长控治期达25天以上。 (4)BtA生物农药防治枸杞蚜虫药效试验表明:天霸800倍液对枸杞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药效期较长,药后12天还能具备80%以上的防效。 (5)BtA生物农药在蔬菜、枸杞中残留测定结果表明:天霸800倍液药后第1、第2天检测,残留量极低,至第三天残留量测定已检测不出。 (6)BtA生物农药对天敌种群结构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所选甘蓝菜地,其优势害虫种群为蚜虫和小菜蛾,天敌主要是粉蝶绒茧蜂,随着气温的升高,蚜虫、小菜蛾和粉蝶绒茧蜂的优势度加大。与吡虫啉相比,BtA对天敌的杀伤要小。 (7)在药效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宁夏蔬菜、枸杞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出了经济适用、推广性强的以BtA为主体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出了一套无公害优化防治措施,并制定了防治方案。建立了BtA生物农药应用示范基地1200亩,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促进了宁夏无公害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1.8%爱福丁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8%爱福丁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药剂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实施 |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银杏中的活性成分 |
1.1.1 黄酮类(Flavonoides) |
1.1.2 萜内酯类化合物(Ginkgolides) |
1.1.3 银杏酚酸(Ginkgolic acids) |
1.1.4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
1.2 银杏活性成分的提取 |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
1.2.1.1 水提法(饶路,1995;罗兰等,2003) |
1.2.1.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1.2.1.3 超临界CO_2提取法(CO_2-SFE)(罗兰等,2003;苏瑞强等, 1998) |
1.2.1.4 树脂法(李兆龙等,1994) |
1.2.1.5 酶法(李兆龙等,1994;纵伟,2000) |
1.2.1.6 高速逆流色谱提取法(罗兰等,2003;张富捐,2002) |
1.2.1.7 超声波法(罗兰等,2003;张富捐,2002 ;郭国瑞等,2001) |
1.2.2 内酯类化合物的提取 |
1.2.3 银杏酚酸的提取 |
1.2.4 其他成分的提取(邓永智等,2001) |
1.3 银杏活性成分分析方法 |
1.4 银杏提取物在防治农业害虫中的应用 |
1.5 火炬树研究概况 |
1.5.1 形态特征 |
1.5.2 生长习性 |
1.5.3 火炬树的开发利用 |
1.6 二斑叶螨与山楂叶螨的研究 |
1.6.1 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的生物学 |
1.6.2 影响叶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因素 |
1.6.3 抗药性研究 |
1.6.3.1 抗药性研究报道进程 |
1.6.3.2 两种叶螨的抗药性比较 |
1.6.4 两种叶螨种群间的竞争 |
1.6.5 综合防治措施 |
1.6.5.1 农业防治 |
1.6.5.2 生物防治 |
1.6.5.3 化学防治 |
1.6.5.4 抗螨植物的研究现状 |
1.7 结语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叶螨 |
2.2 叶片来源 |
2.3 叶螨的饲养 |
2.4 银杏单体成分 |
2.5 银杏单体溶液的配制 |
2.6 主要试剂和设备 |
2.7 银杏叶和火炬叶对叶螨的生存和产卵抑制作用测定 |
2.8 叶螨对银杏叶和火炬树叶的选择性测定 |
2.9 叶螨对银杏单体成分的选择性测定 |
2.10 “Y”型嗅觉仪生物测定 |
2.11 固相微萃取(SPME)采集叶片挥发物 |
2.12 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 |
2.13 触杀性测定 |
2.14 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和溶剂萃取 |
2.15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银杏叶与酸碱中和法 |
2.16 银杏叶乙醚萃取结合柱层析提取 |
2.17 有机溶剂提取火炬树叶成分 |
2.18 大孔树脂吸附提取火炬树叶成分 |
2.19 薄层硅胶制备 |
2.2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银杏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生存与产卵力的影响 |
3.1.1 银杏叶对叶螨生存力的抑制作用 |
3.1.2 银杏叶对叶螨的产卵抑制作用 |
3.2 两种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和挥发物测定 |
3.2.1 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 |
3.2.2 “Y”型嗅觉仪测定 |
3.2.3 银杏叶挥发性成分 |
3.3 银杏抗螨性成分筛选 |
3.3.1 叶螨对黄酮苷元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
3.3.2 叶螨对银杏内酯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
3.3.3 叶螨对银杏酚酸的选择性和触杀作用 |
3.3.4 银杏单体成分对叶螨的作用效果比较 |
3.4 银杏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4.1 微波处理银杏叶水浸液和溶剂萃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4.2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与酸碱中和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4.3 乙醚萃取结合柱层析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5 火炬树的抗螨性 |
3.5.1 叶螨对火炬树叶的选择性 |
3.5.2 火炬树叶对叶螨生存力的影响 |
3.5.3 火炬树叶对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
3.6 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
3.6.1 挥发性成分分析 |
3.6.2 挥发性成分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
3.7 火炬树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7.1 有机溶剂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3.7.2 大孔树脂吸附提取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4 讨论 |
4.1 银杏叶对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生存与产卵力的影响 |
4.1.1 银杏叶对叶螨生存的影响 |
4.1.2 银杏叶对叶螨产卵的影响 |
4.1.3 银杏抗虫性与产卵力的关系 |
4.2 两种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和挥发物测定 |
4.2.1 叶螨对银杏叶的选择性 |
4.2.2 银杏叶挥发性成分 |
4.3 银杏抗螨成分筛选 |
4.3.1 叶螨对银杏单体成分的选择性 |
4.3.2 银杏单体成分对叶螨的触杀作用 |
4.4 银杏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4.5 火炬树叶抗螨性 |
4.5.1 影响叶螨选择的因素 |
4.5.2 火炬树叶对叶螨的生长发育抑制 |
4.6 火炬树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对叶螨选择行为的影响 |
4.7 火炬叶粗提物对山楂叶螨的触杀性 |
4.8 银杏、火炬树抗螨性效果比较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印楝素对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的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一节 烟粉虱研究动态 |
1 烟粉虱的起源、分布及生物型 |
2 烟粉虱生物学特性与寄主范围 |
3 烟粉虱的发生与为害 |
4 烟粉虱的抗药性 |
5 烟粉虱综合治理策略 |
第二节 印楝研究动态 |
1 引言 |
2 印楝简介 |
3 印楝中的杀虫活性物质 |
4 印楝素杀虫剂的主要杀虫活性及其机理 |
5 印楝农药与作物病害及植物线虫防治 |
6 印楝素农药对其它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
7 印楝制剂商品化及我国开发研究现状 |
8 印楝素对烟粉虱的影响 |
9 印楝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
第二章 印楝素不同处理方法对烟粉虱的室内毒力测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寄主植物和药剂 |
2.2 印楝素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 |
2.3 印楝素对烟粉虱卵的毒力 |
2.4 印楝素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印楝素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 |
3.2 印楝素对烟粉虱卵的毒力 |
3.3 印楝素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生物活性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寄主植物和药剂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性比的影响 |
3.2 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若虫体形大小的影响 |
3.3 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雌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 |
3.4 印楝素亚致死浓度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印楝素不同施用方式对烟粉虱寄主选择和产卵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寄主植物和药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印楝素对烟粉虱成虫寄主选择及产卵的忌避作用 |
3.2 烟粉虱成虫对印楝素不同浓度处理黄瓜植株的选择性 |
3.3 烟粉虱成虫对印楝素不同施药方式处理黄瓜植株的选择性 |
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4)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花木害虫研究进展 |
1.2.1 花木害虫种类调查研究概况 |
1.2.2 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1.2.3 主要害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
1.2.4 主要害虫防治方法研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花木害虫和天敌种类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研究工具 |
2.1.3 研究方法 |
2.2 花木害虫和天敌种类名录 |
3 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桔小实蝇研究概况 |
3.1.1 发生概况 |
3.1.2 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研究进展 |
3.2 桔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
3.2.1 寄主与危害 |
3.2.2 年生活史 |
3.2.3 生活习性 |
3.2.4 综合防治措施 |
4 结角蝉属一新种研究 |
4.1 国内外角蝉研究进展 |
4.1.1 国外角蝉研究概况 |
4.1.2 国内角蝉研究概况 |
4.2 新种记述 |
4.2.1 分类 |
4.2.2 形态特征 |
5 为害山茱萸的一叶蝉新种研究 |
5.1 叶蝉科分类研究进展 |
5.1.1 世界叶蝉科分类研究概况 |
5.1.2 中国叶蝉科分类研究概况 |
5.2 新种记述 |
5.2.1 分类 |
5.2.2 形态特征 |
6 园林花木害虫诊治多媒体专家系统研制 |
6.1 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
6.1.1 国外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
6.1.2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
6.2 研究结果 |
6.2.1 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 |
6.2.2 推理机和推理模型 |
6.2.3 专家系统的主体构造与功能 |
6.3 专家系统的实现 |
6.3.1 病虫害诊治 |
6.3.2 诊断实例 |
6.4 问题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一、中文名索引 |
二、学名索引 |
发表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棉蚜概述 |
2 瑞香狼毒的研究概况 |
3 结构优化对新药发现的意义 |
4 本实验的思路和意义 |
第一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合成 |
1 试剂和仪器 |
2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类似物的杀虫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 总结 |
第三章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或已接收的论文 |
致谢 |
(6)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物学持性 |
1.2 线虫为害特点 |
1.3 农业综合防治 |
1.4 药剂防治 |
1.5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杀线虫剂的筛选 |
2.1.1 试验目的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验处理 |
2.2 5%神农丹不同施药方式、施药量的研究 |
2.2.1 试验目的 |
2.2.2 供试药剂 |
2.2.3 试验方法 |
2.3 5%神农丹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最佳施药量试验 |
2.3.1 试验目的 |
2.3.2 试验方法 |
2.4 5%神农丹防治烟草药效试验 |
2.4.1 试验目的 |
2.4.2 供试药剂及处理 |
2.4.3 试验设计 |
2.5 5%神农丹对花生根结线虫的药效试验 |
2.5.1 试验目的 |
2.5.2 试验方法 |
2.6 5%神农丹对果树的药效试验 |
2.6.1 试验目的 |
2.6.2 试验方法 |
2.7 5%神农丹防治花卉害虫药效试验 |
2.7.1 试验目的 |
2.7.2 试验方法 |
2.8 5%神农丹防治玉米害虫药效试验 |
2.8.1 试验目的 |
2.8.2 试验方法 |
2.9 5%神农丹防治棉花蚜虫 |
2.9.1 试验目的 |
2.9.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杀线虫剂的筛选 |
3.2 5%神农丹不同施药方式、施药量的研究 |
3.3 5%神农丹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
3.4 5%神农丹防治烟草病虫害 |
3.5 5%神农丹防治花生根结线虫 |
3.6 5%神农丹防治果树害虫 |
3.7 5%神农丹防治花卉害虫 |
3.8 5%神农丹防治玉米害虫 |
3.9 5%神农丹防治棉花蚜虫 |
第四章 结论 |
4.1 神农丹防治害虫的优点 |
4.2 神农丹的应用技术 |
4.3 应用5%神农丹应注意的事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扩繁技术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的扩繁技术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1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物候期观察及其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
1.2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扩繁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扦插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1 金链花扦插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2 红花山楂扦插技术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
1.2.2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1 金链花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2 红花山楂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1 金链花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2 红花山楂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引种金链花和红花山楂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3.1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整形修剪技术研究进展 |
1.3.1.1 金链花整形修剪技术研究进展 |
1.3.1.2 红花山楂整形修剪技术研究进展 |
1.3.2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
1.3.2.1 病害的防治研究进展 |
1.3.2.2 虫害的防治研究进展 |
2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物候期观察及其生长规律研究 |
2.1 试验场地地理位置及气候等比较 |
2.2 观测方法和内容 |
2.2.1 物候期观测 |
2.2.2 枝条生长节律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金链花的物候期观测结果 |
2.3.2 金链花生长节律测定结果 |
2.3.3 红花山楂物候期观测结果 |
2.3.4 红花山楂生长节律测定结果 |
2.3.5 小结 |
3 金链花扩繁技术研究 |
3.1 金链花早春电热温床扦插研究 |
3.1.1 试验材料、场地与设备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不同扦插基质 |
3.1.2.2 不同外源激素 |
3.1.2.3 不同插条类型 |
3.1.2.4 插条管理及调查统计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3.1 不同扦插基质对金链花早春扦插成活的影响 |
3.1.3.2 不同外源激素在不同基质中的扦插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3.3 不同插条类型在不同基质中的扦插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3.4 早春地热硬枝扦插试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
3.1.3.5 小结 |
3.2 金链花夏季全光喷雾扦插研究 |
3.2.1 试验材料、场地与设备 |
3.2.2 试验方法 |
3.2.2.1 不同扦插基质 |
3.2.2.2 不同外源激素 |
3.2.2.3 不同插条类型 |
3.2.2.4 插条环割处理 |
3.2.2.5 多效唑处理 |
3.2.2.5 插条管理及调查统计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3.1 不同扦插基质对金链花夏季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3.2 不同激素处理对金链花夏季扦插试验的影响 |
3.2.3.3 不同枝条类型对金链花夏季扦插试验的影响 |
3.2.3.4 环割处理和多效唑处理对金链花扦插试验的影响 |
3.2.3.5 金链花全光喷雾嫩枝扦插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
3.2.3.6 小结 |
3.3 金链花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研究 |
3.3.1 试验材料与场地 |
3.3.2 试验方法 |
3.3.2.1 热水处理种子 |
3.3.2.2 浓硫酸处理种子 |
3.3.2.3 播种基质选择 |
3.3.2.4 种子生活力鉴定 |
3.3.2.5 出苗情况统计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3.1 热水处理对苏格兰金链花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3.3.3.2 浓硫酸处理对苏格兰金链花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3.3.3.3 不同播种基质对苏格兰金链花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3.3.3.4 大田播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3.3.3.5 小结 |
4 红花山楂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场地 |
4.2 试验方法 |
4.2.1 化学处理方法 |
4.2.1.1 酸蚀处理 |
4.2.1.2 碱液处理 |
4.2.2 物理处理方法 |
4.2.2.1 干湿交替处理 |
4.2.2.2 浸种烘干处理 |
4.2.2.3 热水处理 |
4.2.3 低温沙藏层积处理 |
4.2.4 出苗率调查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化学方法处理结果 |
4.3.1.1 酸蚀处理对种子沙藏后出苗率的影响 |
4.3.1.2 碱液处理对种子沙藏后出苗率的影响 |
4.3.2 物理方法处理对种子沙藏后出苗率的影响 |
4.3.3 不同处理方式下山楂种子出苗率的综合比较 |
5 金链花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
5.1 金链花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5.1.1 金链花常规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5.1.2 金链花棚架等应用形式的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5.1.3 小结 |
5.2 金链花病虫害防治研究 |
5.2.1 金链花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
5.2.1.1 朱砂叶螨的防治研究 |
5.2.1.2 尺蠖的防治研究 |
5.2.1.3 蛴螬的防治研究 |
5.2.2 金链花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
5.2.2.1 金链花锈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
5.2.2.2 金链花干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
5.2.3 小结 |
6 红花山楂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
6.1 红花山楂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6.1.1 红花山楂自然开心形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6.1.2 红花山楂圆柱形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6.1.3 小结 |
6.2 红花山楂病虫害防治研究 |
6.2.1 红花山楂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
6.2.1.1 山楂叶螨的防治研究 |
6.2.1.2 蚜虫的防治研究 |
6.2.1.3 尺蠖的防治研究 |
6.2.2 红花山楂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
6.2.2.1 红花山楂花腐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
6.2.3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物候期观察及其生长规律研究 |
7.2 金链花扦插技术研究 |
7.3 金链花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研究 |
7.4 红花山楂嫁接砧木繁殖技术研究 |
7.5 金链花和红花山楂关键栽培管理技术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的配制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农药剂型加工 |
1.1.1 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
1.1.2 农药剂型加工的现状与展望 |
1.2 农药悬浮剂与剂型加工 |
1.2.1 农药悬浮剂 |
1.2.2 农药悬浮剂的理论基础 |
1.2.2.1 悬浮剂的稳定性 |
1.2.2.2 悬浮剂的指标控制 |
1.2.2.3 悬浮剂润湿分散剂的选择方法 |
1.2.3 农药悬浮剂的剂型加工 |
1.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
1.4 盐酸黄连素的研究现状 |
1.5 蚜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 |
1.6 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现状态 |
1.7 本研究的思路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供试生物 |
2.2 研究方法 |
2.2.1 盐酸黄连素的提取 |
2.2.2 盐酸黄连素的含量测定 |
2.2.3 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的制备 |
2.2.3.1 表面活性剂 HLB值的测定 |
2.2.3.2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
2.2.3.3 助溶剂的选择 |
2.2.3.4 增稠剂和悬浮稳定剂的选择 |
2.2.3.5 防冻剂的选择 |
2.2.3.6 渗透剂用量的确定 |
2.2.3.7 剂型加工中制剂主要表观指标的测定 |
2.2.4 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生物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4.1 对甘蓝蚜的触杀活性测定 |
2.2.4.2 对甘蓝蚜拒食活性的测定 |
2.2.4.3 对病原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
2.2.5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水稻苗期叶瘟盆栽实验 |
2.2.6 对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盐酸黄连素的含量 |
3.2 湿润分散剂的选择结果 |
3.3 助溶剂的选择结果 |
3.4 增稠剂和悬浮稳定剂的选择结果 |
3.5 防冻剂的选择结果 |
3.6 渗透剂氮酮用量的确定 |
3.7 制剂最佳配方的确定 |
3.8 盐酸黄连素悬浮剂的加工工艺 |
3.8.1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1号和2号的加工工艺 |
3.8.2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的加工工艺 |
3.9 配方主要技术指标的测定结果 |
3.10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对甘蓝蚜的触杀活性结果 |
3.11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3.11.1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太子参叶斑菌的毒力测定 |
3.11.2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半夏立枯丝核菌的毒力测定 |
3.11.3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白术根腐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
3.11.4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水稻稻瘟菌的毒力测定 |
3.12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水稻苗期叶瘟盆栽试验结果 |
3.13 大田药效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方法 |
4.2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加工工艺的确定 |
4.3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
4.4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3号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4.5 20%盐酸黄连素水悬剂开发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9)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引言 |
第一章 福建省烟粉虱生物型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西葫芦银叶测定 |
1.3 DNA提取 |
1.4 PCR反应条件 |
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6 PCR产物纯化 |
1.7 序列测定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西葫芦银叶测定 |
2.2 PCR扩增产物 |
2.3 测序结果分析 |
2.4 烟粉虱种群遗传距离和系统聚类树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烟粉虱对烟碱类杀虫剂抗药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生物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成虫抗约性不同生测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
2.2 吡虫啉对烟粉虱不同日龄、混虫日龄成虫的毒力 |
2.3 烟粉虱成虫抗药性不同试验材料测定结果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
第一节 烟粉虱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及区分剂量的确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生物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 |
1.3 抗药性监测 |
1.3.1 抗性测定 |
1.3.2 抗性个体频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2.2 烟粉虱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
2.3 烟粉虱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
2.4 烟粉虱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 |
2.5 烟粉虱抗性倍数和抗性个体频率的相关性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福建省烟粉虱抗药性水平评价 |
3.2 区分剂量在抗药性监测中的作用及意义 |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生物型的关系 |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药剂选择压力的关系 |
第四章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机理研究 |
第一节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的生化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化学试剂及供试杀虫剂 |
1.3 酶抑制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1.4 酯酶(EST)活性测定 |
1.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
1.6 乙酰胆碱酯酶(ACHE)动力学性质测定 |
1.7 抑制中浓度Ⅰ_(50)测定 |
1.8 单头烟粉虱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测定 |
1.9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酶抑制剂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
2.1.1 酶抑制剂对毒死蜱的增效作用 |
2.1.2 酶抑制剂对乐果的增效作用 |
2.1.3 酶抑制剂对敌敌畏的增效作用 |
2.1.4 酶抑制剂对乙酰甲胺磷的增效作用 |
2.1.5 酶抑制剂对灭多威的增效作用 |
2.2 酶抑制剂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 |
2.2.1 酶抑制剂对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
2.2.2 酶抑制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
2.2.3 酶抑制剂对氯氟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
2.2.4 酶抑制剂对甲氰菊酯的增效作用 |
2.3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酯酶利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比较 |
2.4 酶抑制剂对抗性烟粉虱成虫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体抑制 |
2.5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K_m和V_(max)值比较 |
2.6 烟粉虱不同品系(种群)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比较 |
2.7 烟粉虱各田间抗性种群雌虫个体乙酰胆碱酯酶残留活性频率分布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烟粉虱抗药性与酯酶(EST)的关系 |
3.2 烟粉虱抗药性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关系 |
3.3 烟粉虱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MFO)的关系 |
3.4 烟粉虱抗药性与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关系 |
第二节 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烟粉虱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供试药剂及药品 |
1.3 总RNA抽提方法 |
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5 反转录 |
1.6 PCR扩增 |
1.7 目的片段DNA的纯化 |
1.8 T-A连接 |
1.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1.10 CaCl_2的转化 |
1.11 重组克隆的鉴定 |
1.12 酶切鉴定 |
1.1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1.14 序列测定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钠离子通道ⅡS4-6片段的RT-PCR扩增 |
2.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2.3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2.4 序列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虫源 |
1.2 供试化学试剂及杀虫剂 |
1.3 抗性选育 |
1.4 生物测定 |
1.5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1.6 离体酶活性洲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对吡虫啉、阿维菌素抗性的室内选育 |
2.2 烟粉虱吡虫啉选育品系对其它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 |
2.3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 |
2.4 离体酶活性测定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文献综述: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生物农药BtA防治蔬菜和枸杞害虫田间药效试验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生物农药及其研究进展 |
1.1.1 生物农药的定义 |
1.1.2 生物农药的特点 |
1.1.3 生物农药研究概况及进展 |
1.1.4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概况 |
1.1.5 生物农药的发展应用前景 |
1.2 BTA研究概况与进展 |
1.2.1 B.t简介 |
1.2.2 B.t的杀虫活性及其杀虫谱 |
1.2.3 B.t的混用研究 |
1.2.4 BtA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 |
1.3 论文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昆虫 |
2.1.2 供试药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测定方法 |
2.2.2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
2.2.3 残留分析 |
2.2.4 调查BtA对天敌种群结构的影响 |
2.3 日光温室蔬菜和枸杞害虫生物农药BTA防治及综合防治方案 |
2.4 BTA生物农药及蔬菜、枸杞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3.2 田间药效试验 |
3.2.1 天霸防治甘蓝田小菜蛾药效试验结果 |
3.2.2 天霸防治番茄蚜虫药效试验结果 |
3.2.3 天霸防治枸杞蚜药效试验结果 |
3.3 残留分析: |
3.3.1 天霸在番茄、黄瓜中残留测定 |
3.3.2 天霸在枸杞中残留量分析测定结果 |
3.4 调查BTA对天敌种群结构的影响 |
3.4.1 甘蓝昆虫群落组成 |
3.4.2 生物杀虫剂BtA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5 日光温室蔬菜和枸杞害虫生物农药BTA防治及综合防治方案 |
3.5.1 枸杞蚜虫防治措施 |
3.5.2 蔬菜主要害虫防治措施 |
3.6 BTA生物农药及蔬菜、枸杞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4.1 生物农药BTA对蔬菜枸杞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示范推广前景广阔 |
4.2 生物农药BTA应用于大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4.3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1.8%爱福丁乳油防治棉花蚜虫试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7.5%啶虫脒·高效氯氟氰乳油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贾延圣.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
- [2]银杏、火炬树活性成分及其抗螨性研究[D]. 李中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 [3]印楝素对B型烟粉虱实验种群的生物活性[D]. 文吉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4]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D]. 徐荣侠. 苏州大学, 2007(04)
- [5]瑞香狼毒灭蚜活性物质的结构优化和杀虫活性研究[D]. 陈琳. 四川大学, 2007(05)
- [6]5%神农丹(Aldicrab)应用技术研究[D]. 李云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7]金链花和红花山楂扩繁技术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D]. 刘江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8]盐酸黄连素水悬剂的配制及应用技术研究[D]. 刘光华. 贵州大学, 2006(12)
- [9]烟粉虱种群抗药性及其机理研究[D]. 何玉仙.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10]生物农药BtA防治蔬菜和枸杞害虫田间药效试验与示范[D]. 曹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