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铝水泥烧成系统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黄青[1](2020)在《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氯氧镁水泥(Magnesium Oxychloride Cement,MOC)是由一定浓度的氯化镁溶液拌和轻烧氧化镁粉而形成的Mg O-Mg Cl2-H2O三元气硬性胶凝材料,其具有早强、高强、快硬、质轻、防火、耐磨、低碱度、装饰效果好以及抗盐卤腐蚀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MOC能否应用于海洋环境和盐湖环境中一直是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的重点。海洋和盐湖遍布世界各地,其蕴含大量的镁资源,海洋和盐湖镁资源的综合利用也一直是科研、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如果MOC能够应用于海洋和盐湖中,将极大地拓宽该材料的应用领域。利用海产和盐湖副产氯化镁制备MOC材料也能够综合利用镁资源,部分解决海产和盐湖氯化镁资源的大宗利用问题。此外,如果能用海水和盐湖卤水直接拌和制备MOC胶凝材料,能实现资源的就近利用,这将极大地节约成本,创造经济价值。因此,本文以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MOC在海水和盐湖卤水中的性能衰变规律,探索MOC的抗盐卤腐蚀机理。同时,分析了用海水拌和制备MOC的水化凝结性能、热稳定性、强度发展规律、抗盐卤腐蚀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通过将MOC试件浸泡于特定盐卤环境后的抗盐卤腐蚀系数并结合质量损失表征了净浆和砂浆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并通过分析浸泡前后试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孔结构以及浸泡前后盐卤溶液的p H值、电导率变化对抗盐卤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净浆和砂浆氯氧镁水泥在盐湖老卤和原卤浸泡180 d后,抗盐卤腐蚀系数分别都在0.80和1.00以上。而海水浸泡的MOC抗盐卤腐蚀系数同抗水性变化规律相似,浸泡180 d后的抗腐蚀系数分别都在0.30以下。净浆和砂浆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表现出不同的抗盐卤腐蚀性能主要是因为3种盐卤溶液中Mg Cl2溶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从Mg O-Mg Cl2-H2O三元相图中可以得到相关验证。2.研究了掺加3种复合外加剂对MOC的抗海水腐蚀性能的强化及机理。结果发现:30%粉煤灰+1%磷酸、30%粉煤灰+1%磷酸+1%硬脂酸钙和10%复合改性剂+1%磷酸对MOC的抗海水腐蚀性能有显着的提高。3种MOC在海水浸泡180 d后都保持高的抗压强度,分别是86.5 MPa、74.7 MPa和71.8 MPa,抗海水腐蚀系数分别为0.98、0.82和0.95。掺加3种复合外加剂的MOC具有优良的抗海水腐蚀性能是因为水化产物中生成了M-S-H、M-Cl-S-H、M-Cl-A-S-H凝胶以及5Mg(OH)2?Mg Cl2?8H2O(5·1·8)凝胶,生成的不溶于水的M-S-H、M-Cl-S-H和M-Cl-A-S-H凝胶包裹在5·1·8表面,阻止晶相5·1·8的相转化过程,起到保护主要强度相5·1·8的作用,同时降低了MOC的水化放热量,延缓了水化历程,产生更少的微裂缝,导致MOC试件更加密实,总孔隙率更低。掺加3种外加剂的MOC在海水浸泡后Cl-溶出动力学过程为不同扩散过程控制,与MOC在淡水浸泡时的反应控制过程有所不同。成功筛选出的3种复合外加剂证明有望将MOC应用于海岛建筑和岛礁建设中,这将极大的拓宽MOC的应用范围。3.研究了模拟海水和南海真实海水代替淡水拌和MOC的各项性能。对其水化凝结性能、早期强度发展规律、抗盐卤腐蚀性能、热稳定性能、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分析,发现模拟海水、真实海水拌与淡水拌和MOC的水化动力学过程相似。在反应的加速期和减速期均受自动催化反应过程控制,在稳定期均受扩散过程控制。模拟海水和真实海水拌和MOC试件和用淡水拌和MOC试件都有比较好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用模拟海水和真实海水代替淡水拌和的MOC试件只是对它的物相含量有影响而对其物相组成无影响,且其热稳定性相似。用模拟海水、南海真实海水代替淡水制备MOC时并没有明显改变其性能,说明能用海水代替淡水拌和制备MOC试件,这将一定程度上降低MOC在海岛领域和岛礁建设中的使用成本。
赵欣悦[2](2020)在《高温对髙铝水泥石结构及其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的限制,耐火材料结合剂逐渐向高质量、高性能、高施工性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耐火材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铝水泥具有经济实惠、耐热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耐用环保的耐火材料,然而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高铝水泥会因水化产物发生晶型转变而导致高铝水泥制品强度降低,同时经高温后高铝水泥石的体积也会发生变化,这两点始终制约着其发展。本文采用重烧MgO粉末和活性Al2O3粉末为掺料,测定在掺入不同比例的镁粉和铝粉的条件下,不同水灰比的高铝水泥石的宏观性能和微观性能,即试块表面形貌变化、体积变化、抗压强度变化、微观形貌和水化产物变化,采用SEM、XRD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微观测试,分析其作用机理,经分析后得出结论:在不同温度下,随着水灰比从0.15变为0.25,高铝水泥石的体积均随水灰比变大先变小后变大;在不同温度下,随着MgO掺量从0变为10%,600℃下体积先变小后变大,其余温度下体积均随MgO掺量增大而减小;在不同温度下,随着Al2O3掺量从0变为20%,水泥石的体积均随Al2O3掺量增大而减小。掺加MgO和Al2O3有利于高铝水泥石的体积稳定性改善,体积稳定性最好的配合比为水灰比0.2,MgO掺量10%,Al2O3掺量20%,在该配合比下,在温度由常温升高到1200℃过程中,高铝水泥石试块体积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体积变化在1200℃处达到最大,与常温下体积相比膨胀了4.10%,在900℃以下温度范围内体积稳定性较好。在不同温度下,随着水灰比从0.15变为0.25,高铝水泥石的强度均随水灰比变大而变小;在不同温度下,随着MgO掺量从0变为10%,常温下强度随着MgO掺量增大而增大,其余温度下强度均随MgO掺量增大而减小;在不同温度下,随着Al2O3掺量从0变为20%,常温下强度随着Al2O3掺量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其余温度下水泥石的强度均随Al2O3掺量增大而减小。掺加Al2O3对增强高铝水泥石的强度无明显作用,强度最好的配合比为水灰比0.15,MgO掺量5%,Al2O3掺量0%,在该配合比下,在温度由常温升高到1200过程中,高铝水泥石试块强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强度在600℃处达到最大,在900℃以下温度范围内强度性能较好;不同配合比的高铝水泥石试块在高温下的水化产物均有C2AS和C3AH6,其中MgO掺量为10%、Al2O3掺量为20%的试块煅烧到1200℃后有Mg Al2O4产生,从显微结构上看,高温煅烧后的试块内部由于结晶水失去而存在较多孔隙,Al2O3的加入能够促进CA和CA2生成,从结构上弥补结晶水失去造成的孔隙。
张洋洋[3](2019)在《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文中指出现代海工工程将逐渐扩大开发建设规模,同时现服役工程面临日益严重的腐蚀问题。硫铝酸盐系列水泥本体的抗冻融性能、耐海水侵蚀性能以及良好的胶凝性能,保证了其应用于海洋建设工程以及修补加固工程的可行性。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该系列水泥科学理论研究尚浅,尤其是该系列水泥水化产物中很重要的凝胶相-AH3相的微观结构表征及胶凝作用机理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限制了该系列水泥基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本文利用多种先进现代测试分析技术,表征了硫铝酸盐水泥中A吐相,并通过碱度和温度调控了 AH3相的微观结构,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和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为该系列水泥性能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核心工作如下: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中AH3凝胶相的微观结构。对比了化学合成AH3相和该系列水泥最重要熟料矿物硫铝酸钙(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的微观结构,发现了水化生成最终稳定状态的AH3相具有类似于晶体的结构,呈微晶态而非无定形。熵值差异、热力学自由能的变化以及不可逆、定向聚集的生长机制可能是微晶AH3相存在的原因。其次,对比了三种硫铝酸钙系列矿物(ss-ye’elimite,Sr-ye’elimite和Ba-ye’elimite)水化生成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研究表明,三种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含量明显不同,并低于st-ye’elimite中AH3相的含量;AH3相的微观构成不同,尽管均呈聚集的薄片状,但对应的AH3相结构中存在少量的Ca、Fe或Sr元素;三种ye’elimite溶液均处于微晶AH3相的平衡态,但AH3相的最终离子积不同,ss-ye’elimite和Sr-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纳米晶态,Ba-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3相呈微晶态。此外,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体系中两种重要的水化产物系统(AFm-AH3和AFt-AH3系统)中AH3相微观结构的异同点,两种系统中AH3相均呈微晶或纳米晶态,但其微观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AFt-AH3系统中AH3相的颗粒尺寸较小,该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均高于同龄期AFm-AH3系统中AH3相的离子积,说明该系统中AH3相的晶粒尺寸较小,同时使用多种晶粒尺寸拟合方法计算得到该系统中AH3相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 nm。分析了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3相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选用不同的碱度和温度条件,调控AH3相的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联系。一方面,提高碱度可以有效激发AH3相晶体的生长。纯水或低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具有微晶或纳米晶结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至9 nm,颗粒尺寸大多分布在110nm至210nm范围。高碱环境中生成的AH3相呈良好的晶体状态,平均晶粒尺寸增加至约30-40 nm,颗粒尺寸分布约为800-1400 nm或1000-1500 nm。另一方面,改变温度并不能激发立方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均呈微晶态;但温度可以激发正交晶系硫铝酸钙水化生成AH3相的结晶状态,可以使其从微晶生长成结晶良好的晶体。此外,通过TEM技术对AH3相纳米结构进行研究,首次直接证实了 AH3相的微晶结构,提高温度可促进AH3相晶体生长,并在80℃高温下AH3相呈单晶结构。揭示了 AH3相的胶凝作用机理。选取不同比例的硫铝酸钙、石膏和石灰,设计水化后生成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反应,通过热力学和实验证明反应的可发生性。进一步对不同比例AFt与AH3相的水泥石宏观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使用XRD、TG-DTG、SEM和MIP等测试分析手段对AH3相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AH3相本体的微晶特性以及良好的填充密实作用,可以显着地贡献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增加其含量可有效提高水泥石的抗压强度。AH3相含量由16.8 wt%减少至2.3 wt%时,水泥石的抗压强度由22.6 MPa减少到9.5 MPa,孔隙率由24%增至32%,中值孔径由138.1 nm增至1439.4 nm,平均孔径由28.9 nm增至326.2 nm。结合水化程度进一步完善AH3相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硫铝酸盐水泥的强度来源。研究发现,硫铝酸钙掺加27.32 wt%石膏时,硫铝酸盐水泥新拌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最高,并且硬化水泥石的抗压强度最高,微观结构最为致密,孔结构最优,水化程度与AH3相含量呈现最佳匹配点。
赵九野[4](2018)在《硫铝酸锶钙及其水化胶凝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硫铝酸盐水泥因具有快硬早强、可调节膨胀、硬化浆体致密性高等特性,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工程。硫铝酸钙(C4A3$)是硫铝酸盐水泥中的主要成分,采用Sr2+取代C4A3$中的Ca2+可以合成硫铝酸锶钙(C4-x(?)xA3$),从而烧成性能更为优异的硫铝酸锶钙水泥。本文以硫铝酸锶钙水泥中的主要成分C4-x(?)xA3$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用XRD、Rietveld方法、TG、SEM-EDS等测试分析方法,对C4-x(?)xA3$的晶体结构、形成过程、水化特性、特征水化产物及胶凝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解决硫铝酸锶钙水泥生产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在C4-x(?)xA3$晶体结构的研究方面,采用XRD、FTIR、SEM-EDS等实验方法测试了不同Sr2+取代量的C4-x(?)xA3$,确定了基于Rietveld精修分析C4-x(?)xA3$晶体结构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大,C4-x(?)xA3$系列物相由正交晶系向立方晶系转变,锶的取代不影响C4-x(?)xA3$官能团的种类。C4-x(?)xA3$中Sr2+定向取代C4A3$中的Ca2+,Sr2+的实际取代率接近但略大于理论取代率,熟料中无定形物质含量可以被忽略。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大,C4-x(?)xA3$的晶胞参数数值呈现线性增大趋势。在对C4-x(?)xA3$形成过程的研究中,采用XRD测试了不同温度及不同保温时间烧成的C4-x(?)xA3$熟料,通过Rietveld定量相分析的结果确定了熟料中C4-x(?)xA3$物相的含量,基于动力学理论对C4-x(?)xA3$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4-x(?)xA3$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原材料的分解、中间相的形成及C4-x(?)xA3$的生成三个阶段。增大的Sr2+取代量会延长C4-x(?)xA3$形成所需的时间。形成C3SA3$及C,S2A3$的固相反应符合三维扩散模型,Jander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效果。C4-x(?)xA3$表观活化能数值大于C4A3$,且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大,表观活化能数值增大。在C4-x(?)xA3$水化特性及特征水化产物的研究方面,采用水化热实验测试了不同Sr2+取代量C4-x(?)xA3$单独水化及其与C$·H2复配后水化的放热过程,对不同龄期的水化产物进行了 XRD及TG的测试,基于Rietve]d定量相分析确定了水化产物中各物相含量,同时分析了含锶钙矾石的晶体结构特征与热稳定性,得到的主要结论有: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大,C4-x(?)xA3$单独水化的速率逐渐降低;与C4A3$相比,Sr2+的取代改变了水化产物的种类,C4-x(?)xA3$水化生成的主要晶相产物为AFt,同时伴随少量的CAH10与SrSO4,当Sr2+取代量增大时,水化产物中CAH10与SrS04的含量增多。与C4-x(?)xA3$单独水化相比,C4-x(?)xA3$-C$·H2体系具有更快的水化速率;与C4A3$相比,C4-x(?)xA3$在水化过程中可以消耗更多C$-H2,且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大,C$·H2接近完全消耗所需的时间减少;C4-x(?)xA3$-C$-H2体系水化生成的主要晶相产物为AFt与SrS04,当C$·H2接近完全消耗时,水化产物中出现AFm。W/C主要影响各龄期水化产物的含量,较大W/C条件下水化初期生成的晶相产物较少,但当反应趋于完全时会生成更多的晶相产物。C4-x(?)xA3$水化生成的AFt与C4A3$水化生成的AFt在升温及等温条件下均具有相似的分解过程,Sr2+的掺入未改变AFt的热稳定性。在对C4-x(?)xA3$胶凝机理的研究中,测试了不同Sr2+取代量C4-x(?)xA3$硬化浆体在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通过XRD、Rietveld定量相分析及TG确定了硬化浆体的组成,采用SEM及MIP分析了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相关结果表明:Sr2+的取代会降低C4-x(?)xA3$单独水化形成的硬化浆体早期强度,但随着Sr2+取代量的增加,C4-x(?)xA3$硬化浆体在28d龄期的强度先增大再减小,其中C2S2A3$的硬化浆体在28d龄期强度最大;C$·H2的掺入会提高C4-x(?)xA3$-C$·H2硬化浆体的早期强度,但会降低浆体的中后期强度。C2S2A3$单独水化形成的硬化浆体微观结构中AFt呈紧密堆积状态;与C$·H2复配水化形成的AFt晶体尺寸变大,堆积状态变得松散,从而导致浆体中出现较多的毛细孔。
姚丕强,韩辉,俞为民[5](2018)在《新型低钙水泥的煅烧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一种新型低钙水泥——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的煅烧技术,并进行了新型水泥的初步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性能优异,3d抗压强度达到3050MPa,28d抗压强度达到6070MPa,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新型水泥用于制备自流平砂浆、无收缩灌浆材料时相比其他水泥,技术优势明显,可产生很高的附加值;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可减少热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达25%以上。
闫林伟[6](2018)在《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早强快硬混凝土因其独特的性能特点,使其在混凝土路面、桥梁、机场跑道、军事、市政交通、港口等快速修建工程中备受青睐。此种混凝土的配制方法通常为采用特种水泥掺入一定的外加剂得到,但制备得到的混凝土往往后期强度不稳定,并且原材料价格不菲,被少数厂家垄断,不利于应用和推广。本课题旨在研究出一种用常见的原材料即可制备得到凝结时间便于控制、早期强度高、长期强度稳定和耐久性好的早强快硬型混凝土。本课题中的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是以硅酸盐水泥熟料为基底材料,复掺一定量的新型快硬特种水泥,然后加入适量减水剂、粗细集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合即可得到,它属于新型复合材料类范畴。本文主要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早强快硬机理、成分配比和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硅酸盐水泥熟料和新型快硬特种水泥复配后,各矿物的反应活性不同,水化顺序有差别,而且水化产物能够彼此影响其他矿物的化学反应平衡;当新型快硬特种水泥和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复掺比为0.5时,水泥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最佳。2)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是由硅酸盐水泥熟料、新型快硬特种水泥和缓凝剂组成的,比例分别为62.9%、31.4%和5.7%,然后以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为基数,细骨料占100%、粗骨料占180%、减水剂(聚羧酸减水剂)占1.0%,便组成了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其中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细度为300目。3)新型快硬特种水泥是由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石膏、粉煤灰和增强组分M组成的,比例分别为54%、10%、30%和6%。4)试验研究了不同减水组分种类及掺量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塌落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粘结强度的影响,最后得出:在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中掺入1.0%的聚羧酸减水剂制备的混凝二土性能最佳。5)本文分别用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和硫酸盐干湿循环试验研究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结果得出:当冻融次数为150次时,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最高为1.08%,相对动弹性模量最低为78.3%,抗冻融效果非常明显;当干湿循环60次时,质量损失率最高为0.8%,抗硫酸盐侵蚀系数最低为85.2%,所以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良好。最后,为了检验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效果,将其应用到了高速公路坑槽修补中,并且后期观察中发现使用效果非常好。
孙庚辰,王战民,曹喜营[7](2015)在《磷酸盐结合剂及其结合的高铝质不定形耐火材料》文中研究说明不定形耐火材料结合剂分为水合结合、化学结合和凝聚结合。化学结合剂中,磷酸盐结合剂是该类结合剂中重要结合剂之一[1-2]。磷酸盐一般以xM2O·yP2O5组成来表示,按x与y的比值R可分为正磷酸盐(R=3)、聚磷酸盐(2>R>1)、偏磷酸盐(R=1)、超磷酸盐(1>R>0)和五氧化二磷(R=0)。在本文
陈金凤[8](2015)在《富铝煤矸石的烧结性能及其莫来石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中国积存达10亿吨以上的煤矸石被视为一种数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河南大峪沟红旗煤业集团所产煤矸石(下文简称为大峪沟煤矸石矿)为实验原料,在充分取样的前提下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分析仪(HR-F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分析仪(DTA)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测试技术对大峪沟煤矸石矿以及所制备试样进行了全面表征和分析,进而对大峪沟煤矸石矿的性能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大峪沟煤矸石矿经拣选、破碎、筛分、除杂后,经高温烧成制备了重质莫来石均化料以及多孔轻质莫来石原料,重点探讨了球磨粒度、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因素对煤矸石莫来石化的影响,并推广应用于重质/轻质莫来石原料的工业化合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本实验所用大峪沟煤矸石矿属于富铝煤矸石,其熟料化学组成为Al2O3:67.33%和SiO2:22.05%。主晶相为一水铝石(AlOOH)及少量叶蜡石与高岭石,显微形貌在扫描电镜下呈鳞片状集合体。2.煤矸石原矿的烧结实验研究表明,在1250℃时有少量莫来石微晶生成,烧成试样中莫来石相的含量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煤矸石热解活化研究表明,试样经600℃保温0.5h热解后,一水铝石全部脱去羟基水生成无定形的Al2O3变体,电子显微镜下煤矸石颗粒呈膨胀疏松状态,此时轻烧粉体比表面积大,煤矸石粉体活性最优。3.以振动球磨3h后煤矸石粉体(D50=6.4μm)为原料,经1600℃保温3h可制得压块烧成莫来石,其体积密度与显气孔率分别为2.81g·cm-3和6%。烧成试样中所含物相为莫来石固溶体(Al4.56Si1.44O9.72)以及刚玉相(Al2O3),莫来石相对含量为74%。莫来石晶体长大完好且发育呈∥C轴、横断面为四边形的柱状,长度为514μm,晶体间互相交错,构成联锁网络状结构;刚玉相发育成柱状或腰鼓状,散乱分布在莫来石晶体周围。4.以大峪沟煤矸石为原料,添加40%(w)玉米淀粉为造孔剂,聚乙烯醇溶液(PVA)为结合剂,经1500℃保温3h烧成后,可制得轻质多孔莫来石原料,其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分别为1.19g·cm-3和62%。烧成试样中所含物相为莫来石固溶体(Al4.80Si1.20O9.60)以及刚玉相(Al2O3),且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莫来石相的相对含量呈现增大趋势,1500℃时有极大值73%。莫来石晶体结晶完好且发育呈∥C轴、横断面为四边形的柱状,长度为310μm。由于淀粉粒径小,生成的气孔以微孔为主且分布较为均匀,呈狭长形,尺寸在15μm左右。
张巍[9](2014)在《蓝晶石的综合利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蓝晶石是一种高铝矿物原料,在高温下分解产生莫来石和SiO2,同时伴随明显的体积膨胀,而高温膨胀是其他高铝原料所没有的特性,故常常将蓝晶石作为原料添加到制品中,利用其膨胀效应抵消某些基体材料的收缩或者制品的烧成收缩,使制品具有高温体积相对稳定,抗热震性好和抗蠕变性能好等特点,进而提高制品的高温使用性能,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蓝晶石还具有耐酸碱、耐腐蚀、抗冲击力强、电绝缘性能好等特点。蓝晶石被广泛应用于冶金、陶瓷、耐火材料、玻璃、机械、电力和化工等领域。本文根据近年来蓝晶石在定形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材料、陶瓷、原料合成、特种材料制备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报道文献加以汇总,系统地介绍了蓝晶石材料的综合利用进展情况。
邓腾飞,刘斌,徐晓虹,吴建锋[10](2014)在《建筑卫生陶瓷轻量化的若干影响因素》文中提出从工艺改进,矿物形貌和外加添加剂三个方面综述了对建筑卫生陶瓷轻量化的若干影响因素。泥浆的温度对成型速率有明显影响,而在泥浆中引入Ca(OH)2会对成型速率有显着提高,当Ca(OH)2的浓度为0.080wt.%,60分钟内坯体厚度方向的沉积比正常的沉积速率提高了30%。微波干燥工艺可以有效减小干燥形变并加快坯体干燥速率。石英粒径分布控制在5-20μm能够使抗折强度提高20-30%。当有针棒状莫来石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簇状时,抗折强度会达到最大值。而大理石,花岗岩,Al2O3和硅线石的引入会提高陶瓷的抗折强度,而造孔剂SiC和CeO2会使陶瓷密度降低。
二、高铝水泥烧成系统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铝水泥烧成系统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1 MOC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的选题背景 |
1.2.2 盐湖和海洋地区发展抗盐卤腐蚀MOC的意义 |
1.3 MOC材料综述 |
1.3.1 MOC的原材料和组成 |
1.3.2 MOC的水化产物及水化机理 |
1.3.3 MOC的水化历程及水化动力学模拟 |
1.3.4 MOC的相平衡和溶蚀动力学过程 |
1.4 抗盐卤腐蚀水泥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4.1 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抗盐卤腐蚀的研究现状 |
1.4.2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及研究现状 |
1.5 胶凝材料孔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1.5.1 孔对性能的影响 |
1.5.2 改善孔结构的方法 |
1.6 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本文研究内容 |
1.7.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设计及方法 |
2.2.4 分析表征手段 |
2.3 MOC的抗盐卤腐蚀性能 |
2.3.1 强度发展规律 |
2.3.2 抗盐卤腐蚀变化规律 |
2.3.3 质量变化规律 |
2.3.4 试件浸泡后内部和外表面离子含量变化规律 |
2.4 MOC微观结构及抗腐蚀机理分析 |
2.4.1 水化产物 |
2.4.2 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变化 |
2.4.3 孔结构 |
2.4.4 浸泡液分析 |
2.4.5 抗盐卤腐蚀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OC抗海水腐蚀性能的强化及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及仪器 |
3.2.2 实验设计及方法 |
3.2.3 分析表征手段 |
3.3 改性 MOC 浸泡 3 种盐卤溶液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3 磷酸+复合改性剂改性MOC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变化规律 |
3.3.4 3种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强度和抗腐蚀系数对比分析 |
3.4 质量变化规律 |
3.4.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3 磷酸+复合改性剂改性MOC质量变化 |
3.4.4 3种MOC在3种盐卤溶液中质量变化对比分析 |
3.5 MOC试样海水浸泡不同龄期内部和外表面离子含量变化 |
3.5.1 粉煤灰+磷酸改性 MOC 的离子含量变化 |
3.5.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 MOC 的离子含量变化 |
3.5.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的离子含量变化 |
3.6 物相组成分析 |
3.6.1 IR图谱 |
3.6.2 TG-DTG分析 |
3.6.3 XRD图谱分析 |
3.7 微观形貌分析 |
3.7.1 粉煤灰+磷酸改性MOC的微观形貌 |
3.7.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观形貌 |
3.7.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观形貌变化 |
3.7.4 3种MOC在海水中微观形貌变化对比分析 |
3.8 孔结构分析 |
3.8.1 掺加粉煤灰+磷酸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2 掺加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3 掺加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MOC的孔结构 |
3.8.4 添加3种抗海水腐蚀外加剂MOC的孔结构对比 |
3.9 3种复掺外加剂对MOC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
3.9.1 粉煤灰+磷酸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9.2 粉煤灰+磷酸+硬脂酸钙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9.3 复合改性剂+磷酸改性对MOC水化放热过程的影响 |
3.10 3种复掺外加剂对MOC海水浸泡后溶液变化 |
3.10.1 pH值变化 |
3.10.2 电导率变化 |
3.10.3 改性 MOC 在海水中的 Mg~(2+)和 Cl~-浓度变化 |
3.11 添加3种抗海水腐蚀外加剂MOC的抗海水腐蚀机理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水制备MOC试件的性能研究及应用预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 |
4.2.2 试件制备 |
4.2.3 测试方法 |
4.3 海水拌和对MOC早期水化过程的影响 |
4.3.1 海水拌和对MOC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 |
4.3.2 海水对MOC水化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
4.4 海水拌和对MOC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海水拌和对MOC热稳定性的影响 |
4.6 海水拌和对MOC抗盐卤腐蚀性能的影响 |
4.7 海水拌和对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4.8 结果与讨论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高温对髙铝水泥石结构及其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铝水泥 |
1.1.2 高铝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性能的不同 |
1.1.3 高铝水泥的分类 |
1.1.4 高铝水泥中的物相组成 |
1.1.5 高铝水泥的品质指标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高铝水泥在生产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内容 |
2.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MgO粉末 |
2.1.3 Al_2O_3粉末 |
2.1.4 减水剂 |
2.1.5 试验用水 |
2.2 试验方法 |
2.2.1 配合比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分析方法 |
2.2.3.1 表面形貌测试 |
2.2.3.2 体积稳定性测试 |
2.2.3.3 抗压强度测试 |
2.2.3.4 微观分析 |
2.3 技术路线图 |
3.温度对高铝水泥石表面形貌和体积的影响 |
3.1 不同降温速率对高铝水泥石表面形貌的影响 |
3.1.1 6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的表面形貌变化 |
3.1.2 9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的表面形貌变化 |
3.1.3 12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的表面形貌变化 |
3.2 不同温度煅烧后高铝水泥石的体积变化 |
3.2.1 6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试块体积的变化 |
3.2.2 9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试块体积的变化 |
3.2.3 1200℃煅烧后高铝水泥石试块体积的变化 |
3.3 正交试验优化组体积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温度对高铝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 常温下高铝水泥石的抗压强度 |
4.2 600℃下高铝水泥试块的抗压强度 |
4.3 900℃高铝水泥试块的抗压强度 |
4.4 1200℃下对高铝水泥试块的抗压强度 |
4.5 正交试验优化组强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温度对高铝水泥石水化产物的影响 |
5.1 组成成分分析 |
5.1.1 体积优化组的组成分析 |
5.1.2 强度优化组的组成分析 |
5.2 微观结构特征 |
5.2.1 常温下对高铝水泥石的微观分析 |
5.2.2 600℃下对高铝水泥石的微观分析 |
5.2.3 900℃下对高铝水泥石的微观分析 |
5.2.4 1200℃下对高铝水泥石的微观分析 |
5.3 热重分析 |
5.3.1 体积优化组的热重分析 |
5.3.2 强度优化组的热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代表的意义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海工混凝土发展及其受损情况 |
1.1.2 硫铝酸盐水泥与海工工程 |
1.1.3 研究意义 |
1.2 硫铝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与制备 |
1.3 硫铝酸钙研究现状 |
1.3.1 硫铝酸钙烧成制度研究 |
1.3.2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研究 |
1.4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研究现状 |
1.4.1 硫铝酸钙单矿物水化研究 |
1.4.2 C_4A_3S-C_2S-CSH_2-CH-H_2O体系水化研究 |
1.4.3 外部因素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的影响 |
1.5 AH_3相研究现状 |
1.5.1 化工中AH_3相研究 |
1.5.2 水泥中AH_3相研究 |
1.6 研究现状分析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硫铝酸钙水化生成的AH_3相微观结构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
2.2.1 AH_3-C相的合成 |
2.2.2 AH_3-H相的制备 |
2.2.3 表征方法 |
2.3 不同pH的AH_3-C相 |
2.3.1 XRD分析 |
2.3.2 TGA-DTG分析 |
2.3.3 SEM/TEM分析 |
2.4 st-ye'elimite水化生成的AH_3-H相 |
2.4.1 XRD和TGA-DTG分析 |
2.4.2 SEM分析 |
2.5 AH_3-H相的纳米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硫铝酸钙晶体结构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
3.2.1 不同晶体结构ye'elimite矿物的烧成 |
3.2.2 不同AH_3相的制备 |
3.2.3 表征方法 |
3.3 不同晶体结构的ye'elimite矿物 |
3.4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水化的影响 |
3.5 ye'elimite晶体结构对AH_3相的影响 |
3.5.1 AH_3相微观结构相似点 |
3.5.2 AH_3相微观结构相异点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AFt/AFm-AH_3水化产物系统中AH_3相微观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
4.2.1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设计及AH_3相的制备 |
4.2.2 表征方法 |
4.3 AFm-AH_3和AFt-AH_3系统的建立 |
4.4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结晶状态 |
4.5 AH_3-H相晶粒尺寸计算 |
4.6 两种系统中AH_3相的相异点 |
4.7 本章小结 |
5 碱度和温度调控下AH_3相的微观结构演变 |
5.1 引言 |
5.2 碱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
5.2.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5.2.2 不同碱环境中的物相演变 |
5.2.3 Rietveld分析和AH_3相晶粒尺寸计算 |
5.2.4 液相及AH_3相离子积分析 |
5.2.5 形貌分析 |
5.3 温度对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
5.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5.3.2 温度对ss-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
5.3.3 温度对st-ye'elimite水化生成AH_3相微观结构的调控 |
5.4 本章小结 |
6 AH_3相对CSA水泥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胶凝作用机理 |
6.1 引言 |
6.2 C_4A_3S-CSH_2-CH-H_2O水化系统的热力学计算及实验验证 |
6.2.1 热力学计算证明 |
6.2.2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6.2.3 Rietveld定量分析 |
6.2.4 TGA-DTG定量分析 |
6.3 AH_3相胶凝作用 |
6.3.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6.3.2 水泥石抗压强度规律 |
6.3.3 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
6.3.4 AH_3相对水泥石的贡献 |
6.4 AH_3相及水化程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6.4.2 流变-抗压强度规律及其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硫铝酸锶钙及其水化胶凝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TRACT |
主要符号代表的意义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硫铝酸盐水泥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2 硫铝酸钙研究现状 |
1.2.3 C_(4-x)((?)/B)_xA_3$及硫铝酸锶(钡)钙水泥研究现状 |
1.2.4 Rietveld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C_(4-x)(?)_xA_3$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分析 |
2.1 C_(4-x)(?)_xA_3$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
2.1.1 C_(4-x)(?)_xA_3$的合成 |
2.1.2 X射线衍射(XRD) |
2.1.3 Rietveld精修 |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EM-ED(?)) |
2.1.5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2.2 锶取代量对C_(4-x)(?)_xA_3$的影响 |
2.3 基于Rietveld精修分析C_(4-x)(?)_xA_3$晶体结构的方法 |
2.3.1 C_(4-x)(?)_xA_3$中(?)r~(2+)的取代位置确定 |
2.3.2 C_(4-x)(?)_xA_3$中(?)r~(2+)的取代率确定 |
2.4 C_(4-x)(?)_xA_3$晶体参数及其熟料成分分析 |
2.5 C_(4-x)(?)_xA_3$与C_(4-x)B_xA_3$晶体结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3 C_(4-x)(?)_xA_3$$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分析 |
3.1 动力学理论及实验方法 |
3.1.1 动力学理论 |
3.1.2 C_(4-x)(?)_xA_3$熟料的烧成 |
3.1.3 C_(4-x)(?)_xA_3$熟料的表征 |
3.2 C_(4-x)(?)_xA_3$的形成过程 |
3.3 C_(4-x)(?)_xA_3$的形成动力学分析 |
3.4 温度对C_(4-x)(?)_xA_3$细观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C_(4-x)(?)_xA_3$及其相关体系的水化特性 |
4.1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
4.1.1 水化产物样品的制备 |
4.1.2 水化热测试 |
4.1.3 XRD测试及Rietveld定量相分析 |
4.1.4 TG测试 |
4.2 C_(4-x)(?)_xA_3$$物相的水化进程及其水化产物 |
4.3 C_(4-x)(?)_xA_3$-C$·H_2体系的水化进程及其水化产物 |
4.4 W/C对C_(4-x)(?)_xA_3$水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含锶钙矾石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与热稳定性研究 |
5.1 含锶钙矾石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
5.1.1 含锶钙矾石的合成 |
5.1.2 含锶钙矾石的表征方法 |
5.2 含锶钙矾石的晶体结构分析 |
5.3 含锶钙矾石的热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6 C_(4-x)(?)_xA_3$硬化浆体的胶凝特性及其微观结构 |
6.1 实验方法 |
6.1.1 C_(4-x)(?)_xA_3$净浆试件的制备及抗压强度测试 |
6.1.2 水化产物组成的表征方法 |
6.1.3 硬化浆体微观结构的表征 |
6.2 C_(4-x)(?)_xA_3$硬化浆体的抗压强度规律 |
6.3 C_(4-x)(?)_xA_3$硬化浆体的组成 |
6.3.1 C_(4-x)(?)_xA_3$单独水化形成硬化浆体的组成 |
6.3.2 C_(4-x)(?)_xA_3$-C$·H_2二元体系水化形成的硬化浆体组成 |
6.4 C_(4-x)(?)_xA_3$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 |
6.4.1 C_(4-x)(?)_xA_3$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
6.4.2 硬化浆体的孔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型低钙水泥的煅烧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配料和煅烧 |
2.1 原材料 |
2.2 生料配料及方案设计 |
2.3 熟料的最佳煅烧参数 |
3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
3.1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基本物理性能 |
3.2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长龄期强度发展 |
3.3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水化热 |
4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微观结构 |
4.1 熟料的SEM分析 |
4.2 熟料的TEM分析 |
5 新型低钙水泥熟料的工业化生产试验 |
5.1 工业化生产试验的窑系统和规模 |
5.2 工业化生产试验过程控制 |
5.3 工业化生产试验的热工标定 |
6 新型低钙水泥的初步应用 |
6.1 新型低钙水泥在自流平砂浆中的应用研究 |
6.2 新型低钙水泥在无收缩灌浆料中的应用研究 |
7 结语 |
(6)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简介 |
1.2 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研究方案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胶凝材料 |
2.1.2 外掺剂 |
2.1.3 集料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件的制备 |
2.3.2 凝结时间测定 |
2.3.3 力学性能测定 |
2.3.4 流动度测定 |
2.3.5 体积稳定性测定 |
2.3.6 耐久性试验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分析 |
3.1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水化机理分析 |
3.1.1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生产流程 |
3.1.2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水化性质 |
3.1.3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凝结、硬化过程 |
3.2 新型快硬特种水泥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分析 |
3.2.1 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
3.2.2 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生产流程 |
3.2.3 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凝结、硬化过程 |
3.3 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机理分析 |
3.3.1 复合水泥的水化机理分析 |
3.3.2 粉煤灰作用机理 |
3.3.3 增强组分M作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的配合比研究 |
4.1 新型快硬特种水泥的配合比研究 |
4.1.1 试验方法 |
4.1.2 新型快硬特种水泥胶凝材料的选择 |
4.1.3 各组分掺量对新型快硬特种水泥性能的影响 |
4.1.4 增强组分M掺量对新型快硬特种水泥性能的影响 |
4.2 硅酸盐水泥熟料细度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4.2.1 PC细度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4.2.2 PC细度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X/G复配比值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4.3.1 X/G复配比值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4.3.2 X/G复配比值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缓凝剂掺量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
4.4.1 缓凝剂掺量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
4.4.2 缓凝剂掺量对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
5.1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5.2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研究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5.3.1 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5.3.2 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
5.3.3 粘结强度试验研究 |
5.4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试验研究 |
5.4.1 试验方法 |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早强快硬硅酸盐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研究 |
5.5.1 抗冻性试验研究 |
5.5.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6.1 引言 |
6.2 沈大高速坑槽修补应用案例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坑槽形成原因 |
6.2.3 施工工艺 |
6.2.4 修补后效果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
致谢 |
(8)富铝煤矸石的烧结性能及其莫来石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煤矸石简介 |
2.1.1 煤矸石的产生 |
2.1.2 煤矸石的危害 |
2.1.3 煤矸石的理化性质及分类 |
2.2 莫来石概述 |
2.2.1 莫来石的工业应用 |
2.2.2 莫来石的合成原料 |
2.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及研究现状 |
2.3.1 煤矸石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2.3.2 煤矸石制备高性能复相陶瓷 |
2.3.3 煤矸石提取含铝含硅产品 |
2.3.4 煤矸石的其它应用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课题的提出 |
2.6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6.1 课题研究内容 |
2.6.2 研究技术路线 |
2.6.3 性能测试及表征方法 |
2.6.4 实验用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3章 煤矸石物理特性及烧结性能研究 |
3.1 煤矸石物理特性分析 |
3.1.1 化学成分分析 |
3.1.2 颗粒密度分析 |
3.1.3 X-衍射分析 |
3.1.4 显微结构分析 |
3.1.5 综合热分析 |
3.2 煤矸石生矿烧结实验研究 |
3.3 煤矸石粉体烧结实验研究 |
3.3.1 烧成温度对试样致密度的影响 |
3.3.2 烧成温度对试样物相组成的影响 |
3.3.3 烧成温度对试样显微结构的影响 |
3.4 热解温度对煤矸石粉体活性的影响 |
3.4.1 XRD 物相分析 |
3.4.2 比表面积分析 |
3.4.3 显微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矸石合成重质莫来石均化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试样致密度分析 |
4.3.2 试样物相组成及含量分析 |
4.3.3 试样显微结构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矸石合成轻质多孔莫来石原料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实验原料 |
5.2.2 试样制备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造孔剂加入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5.3.2 烧成温度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5.3.3 保温时间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蓝晶石的综合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蓝晶石在定形耐火材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
1.1 粘土砖 |
1.2 高铝砖 |
1.3 刚玉砖 |
1.4 蓝晶石砖 |
1.5 其他 |
2 蓝晶石在不定形耐火材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
2.1 浇注料 |
2.2 喷涂料 |
2.3 可塑料 |
2.4 耐火泥 |
3 蓝晶石在陶瓷领域的应用进展 |
4 蓝晶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展 |
5 结语 |
(10)建筑卫生陶瓷轻量化的若干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工艺上的改进对陶瓷坯体的影响 |
2 石英和莫来石对陶瓷坯体的影响 |
3 外加添加剂对陶瓷坯体的影响 |
4 结论 |
四、高铝水泥烧成系统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氯氧镁水泥的抗盐卤腐蚀性能研究[D]. 黄青.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2]高温对髙铝水泥石结构及其性能影响的研究[D]. 赵欣悦.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硫铝酸盐水泥中AH3相表征、调控及胶凝机理[D]. 张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硫铝酸锶钙及其水化胶凝机理研究[D]. 赵九野.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5]新型低钙水泥的煅烧及初步应用研究[J]. 姚丕强,韩辉,俞为民. 水泥技术, 2018(02)
- [6]早强快硬硅酸盐水泥基混凝土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 闫林伟.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7]磷酸盐结合剂及其结合的高铝质不定形耐火材料[A]. 孙庚辰,王战民,曹喜营. 2015耐火材料综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和2015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 2015(总第332期)
- [8]富铝煤矸石的烧结性能及其莫来石化研究[D]. 陈金凤.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9]蓝晶石的综合利用进展[J]. 张巍. 矿物岩石, 2014(03)
- [10]建筑卫生陶瓷轻量化的若干影响因素[J]. 邓腾飞,刘斌,徐晓虹,吴建锋. 中国陶瓷工业,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