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ACS Viewer Based on Java Applet in B/S Architecture(论文文献综述)
袁浩[1](2020)在《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在人们的生活逐步迈向智能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高效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社会“治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因为当前较多的信肩息管理平台所具备的功能均较为单一,本文就根据泵站工程管理方面的所需将“泵站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概念提出,此系统能够使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化,能达到减员增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使用此系统,不同的泵站之间能够完成数据共享,是相关管理者的操作平台带来便捷。本篇文章经由对泵站信息管理平台的网站进行设计及分析,最终使全部信息都能够得到动态管理,其运行后台具备简洁性、高效性与安全性。用户通过此系统可以利用网络对全部业务进行处理及查询,进而将操作的繁琐度减小,同时还能够是当前资源被充分合理的利用。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泵站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根据苏北地区泵站管理现状提出了泵站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简要回顾了 web技术的发展,泵站信息管理平台所处背景、研究意义、当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方向。2.介绍研究使用的语言、结构及技术。主要包括编程开发语言C#、UML建模语言,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系统,WEB开发用到的ASP.NET技术、AJAX技术、ADO.NET技术,B/S结构等,为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基于B/S结构,进一步详细的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层及业务层,对于系统结构进行了更加有效且合理的设计。3.对于“泵站信息管理平台”展开了具体的需求剖析,按照业务流程种类的不同面临的需求,对不同功能所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简单分析了系统的安全及非功能方面的需求。4.完成泵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测试及试运行等工作。以“泵站信息管理系统”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于用户管理、智能分析、信息监控、站点基础信息管理及新闻通知管理等各模块的模型构建及具体设计。
熊壬浩[2](2020)在《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文中指出由于软件系统的复杂性,理解现有软件已成为软件生命周期所有阶段中最昂贵的任务之一。据统计,理解软件系统花费了软件工程中多达60%的工作量。从遗留系统中恢复设计信息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即使对于70K到280K源代码行的中型项目,也需要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平均花费100个小时来创建准确的架构。识别软件模式(software pattern)是理解软件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架构模式(architectural pattern)和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在内的软件模式总结了软件系统的设计或实现中特定的、重复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软件模式的识别提供了一种了解系统设计背后原理的有效途径。识别出的模式实例揭露了开发人员的意图,为维护人员提供了系统结构及其内部特征的深刻见解。软件模式本身提炼了有经验的专家从实践中获得的设计知识;而从中理解软件系统的制品(artifact),也可以理解为关于软件系统的一种知识形式。尽管如此,现有方法较少从知识角度出发探索软件模式的识别。识别软件模式涉及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现有方法往往单一的利用领域知识的某一方面作为模式存在的证据,这往往不够充分而产生误报。技术领域的上下文不明确,设计与实现之间的映射便难以自动化进行,致使识别模式需要较大的人工工作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Java语言的上下文中利用惯用实现识别设计模式:构造了一组本体,用于描述设计模式的概念以及Java语言的构造;进而提出了一种实体及关系抽取算法,用于从源代码中构建知识图谱,并构造了22种GoF(Gang of Four,四人帮)设计模式的模式模板;最终在五个开源的基准系统上展开实验,并与三种其他方法比较,评估了识别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2)在此基础上,使用动态分析方法进一步区分结构上相似的设计模式实例:提出了一种测试脚本标记语言以及一个基于该标记语言的测试用例生成算法,用于驱动模式实例运行;描述了一种程序追踪方法,无需插桩即可监视程序的运行状态;进而在知识图谱中引入基于间隔的时序关系,构建了一种运行时行为的建模和规范方法;最终使用六个开源基准系统,针对五个GoF设计模式,实验验证了五种现有方法报告的466个实例,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3)基于扎根理论整合多方面的领域知识,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进行架构模式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扎根理论的架构模式识别方法,即围绕案例分析,展开相关资料的调研,通过一种自顶向下的识别过程,构建出一个关于架构模式的“理论”;随之围绕两个开源系统,演示和分析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最终针对六个开源系统实验评估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及时间性能。(4)抽象了基于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扎根理论解决设计模式和架构模式识别问题的过程及实现方法,建立了一种知识驱动的模式识别框架:利用层次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使用描述逻辑形式化定义了模式,将模式识别问题转换为概念的可满足性问题;最终定义了模式识别的核心过程和部件,将识别过程的可变部分封装为可插拔的组件,并基于该框架实现了一个原型工具。
徐郊[3](2020)在《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了国土、住建、林业、交通、水利等行业各自编制的空间规划体系。由于这些部门在行政职能、规划重点、空间划分标准、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种规划成果的标准不一致、规划周期不统一、表现形式不统一,出现了不同规划成果之间的用地空间布局相互冲突等问题,导致了“多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项目落地审批的效率,降低了城市管理决策和空间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有必要以WebGIS技术为核心支持,统一多规衔接的标准规范,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联动更新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规划空间数据信息,建立集EA、SOA、MIS、GIS一体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本文对国内先进城市的多规合一工作开展情况、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WebGIS、SOA等关键技术。在深入理解和剖析多规合一信息平台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最后以昆明市为例,实现了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设。结果表明,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了多规成果信息统一、全面共享和共用,满足了用户灵活性需求。利用WebGIS技术,结合相应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开发集SOA、EA、MIS、GIS一体化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技术路线切实可行。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可为其它城市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一帆[4](2020)在《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集成原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应用日渐扩大,处理城市三维模型是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较多,建筑内部构造与室内地图必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若在室外三维模型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室内地图的相关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更完整地实现三维表达。另一方面,随着WebGL技术不断成熟与发展,解决了传统C/S架构下应用安装过程繁琐、兼容性较差等问题,提供了在兼容性好与便捷性高的B/S架构中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在B/S架构下实现室外三维模型与室内地图服务进行集成研究,将会为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带来诸多便利。本研究以某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三维GIS模型,使用标准化、数字化的BIM技术对研究对象内部结构信息进行精细化表达,以更真实地重建客观世界并实现分析管理。基于开源三维虚拟地球引擎——Cesium平台,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如下:(1)三维模型构建深入研究三维建模技术,选用倾斜摄影测量理论与技术实现研究对象及周边场景三维模型的建立,使用BIM技术对研究对象建立更为精细的三维模型,作为室外三维模型的数据基础。(2)GIS与BIM整合分析GIS与BIM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研究二者整合的相关技术。目前,GIS与BIM数据整合多在客户端完成,过程较为繁琐,本研究选用基于WebGL技术下的3Dtiles数据格式作为中间格式,在浏览器端完成GIS与BIM数据的整合。(3)室内三维全景地图基于ArcGIS创建的研究区域内各楼层的二维平面图,实现Three.js框架下室内楼层图三维形式的渲染与显示。通过对三维全景图生成技术进行研究,选用球面投影的方式进行室内三维全景图的构建,以更加真实地描述室内信息。(4)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深入研究Cesium平台中数据的三维可视化相关理论与技术,实现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的集成。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系统,在浏览器中实现对建筑物三维模型的加载,并将室内楼层图与三维全景图相结合,实现对三维模型内部的详细显示。实现了属性查询与空间分析的相关功能,使用户不仅能对建筑物的整体信息及室外环境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更能满足其对内部构造与室内真实地图进行了解的需求,同时还实现了进行更深入得分析与管理的要求。
陶莹[5](2020)在《某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发展迅速,深刻影响了全球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程,教育领域也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步伐。纪检监察部门作为各高校的重要部门,负责进行校园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教育机构改革的成败。本文根据高校廉政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出构建web应用软件来实现网络化实名或者匿名举报,以全新的渠道来提高校园师生反腐败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利用网络数据的实时性、统计分析能力,帮助推进学校纪检工作的开展和科学决策。本文研究的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覆盖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到测试整个软件开发流程。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开发过程使用了spring、Struts2、Hibernate等集成开发框架,开发工具为myEclipse2018,具备兼容和集成插件能力。编程语言为面向对象、具有跨平台性编程java语言,应用服务器为Tomcat7集群,数据库采用mySQL系统来存储。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纪检工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比较明确的解决方案,指出了研究给高校管理带来的重要价值,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核心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框架构成。探讨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反腐败斗争中纪检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分析了系统功能用例和构成,明确了案件、信访、廉政教育等管理对象,并从系统架构、可复用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介绍了非功能性需求。总体设计了系统的应用层次、模块结构与核心开发技术,明确了多层次之间的业务关系和数据流向,重点设计了系统数据库和网络部署架构。详细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组成和逻辑关系,并通过编码实现了系统功能,展示了界面内容和核心程序代码,描述时序图、类图等UML建模图,确定了系统处理流程和服务内容。通过设计不同类型测试的测试用例,采用测试工具完成数据、功能、性能等方面测试,验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使用需要。本课题研究和开发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依托完善、稳定的高校校内网络资源,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该平台有效提高了监管部门对案件、信访、新闻以及廉政相关工作的管理水平,构建了一套高效、廉洁、公正、透明的电子政务系统,为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闫佳佳[6](2020)在《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海上石油或其炼制品在开采、运输、装卸等过程中,导致排放和泄露进入到海洋环境中而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严重的海洋污染。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监控手段,及时且准确地获取溢油区域的监测数据,并且能对回传的数据进行快速和有效的分析处理,从而使海事人员采取合理有效的油污清除措施,提高水上反应能力,减少海洋污染,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海上特殊的监测环境,从实际项目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技术,结合浮标跟踪技术和无人机航拍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c 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可实现对海上溢油区域的动态监控和立体监控。本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以海事局溢油监管平台项目为开发背景,深入分析了当前海上溢油监管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数据实时传输效率、跟踪定位溢油扩散方向、直观化显示数据统计结果等为目标,对海上溢油监管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技术分析,提出基于Arc 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其次,根据由浮标、无人机和监测站三者组成的立体监控手段,提出了一种多种服务器共同服务的分布式建设方案来应对海量数据。开发和部署阿里云的IOT平台和视频直播服务实现无人机Pos数据、浮标采集数据和无人机航拍视频的实时传输,并转发到各个客户端显示;以Arc GIS Server为电子海图应用平台,在服务器实现集中管理海图相关功能,支持多用户的海图应用;以Tomcat为基础Web服务器,负责接收客户端发出的请求信息并将其转发给其它相应的服务器。该方案充分利用了系统资源,解决了单一服务器性能不足、不易扩展的缺点。最后,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满足系统可行性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采用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前端开发框架实现客户端相关海图功能的操作,采用Echarts前端技术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直观化显示。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后,搭建基于云服务器ECS的测试环境,对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展开全面测试。大量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Arc 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方案的不足之处,在数据传输的实时性、服务器的处理性能和数据直观化显示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赵宇[7](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影像诊断报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和HIS、LIS和PACS等业务系统,对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医学影像等医疗数据有了较为系统化的电子保存,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但是这些数据分散保存在各个不同医疗机构的不同业务系统,医生在书写影像诊断报告时,并不能调阅分别保存在HIS和LIS系统中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响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医生在书写诊断报告时,也难以获取分散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诊断。鉴于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影像诊断报告系统。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放射科医生在书写诊断报告时,无法获取患者散落在基层医院的多源医疗数据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调用C/S架构的影像上传软件实现患者影像的获取,并采取改进后的基于公共XML的数据交换模型对结构化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医疗数据进行迁移,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采用“触发器+影子表”的方式对变更数据进行抽取,提供了变更数据的获取方案。2.针对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基层医院高端影像设备不足和放射科医生相对短缺问题,分别设计出预约检查和预约诊断两种方式,通过调用区域内的设备资源以及患者影像,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源医疗数据的方式实现针对患者自身情况的个性化影像诊断,结合Redis解决报告书写冲突问题并通过关键词划分和文本框实时监控实现了文本智能感知。3.整个系统使用Spring Boot进行独立的开发,根据业务逻辑不同,将系统划分为用户登录微服务,预约微服务,影像诊断微服务,统计微服务以及数据迁移微服务,使用“Cookie+Redis”的方法实现各个微服务之间用户信息共享,并通过Spring Cloud框架对系统服务进行治理,使用Zuul网关作为外部访问统一接口,将Nginx作为静态资源服务器并对Zuul网关做反向代理,各个服务以搭建集群的方式提升系统并发量。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诊断医生能够远程便利地书写,编辑诊断报告并可以方便的调阅患者影像、临床症状信息和检验化验信息,对提升基层医院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旭[8](2020)在《基于WebGIS的无人机数据传输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方式的革新,无人机遥感测绘作为一种新兴的低成本、高精度、操作简便的遥感影像获取手段开始普及。其采集数据量大且成果数据极为丰富,对数据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都有着新的需求,因此其相关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难度较大。目前主流软件均为桌面端的无人机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软件,缺乏在线B/S架构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Web GL技术的发展,正逐渐三维Web化,但又无法直接复用逐渐成熟的二维Web GIS方案。而无人机数据处理后产生正射影像拼接图、倾斜模型、点云、DEM等数据,满足了三维Web GIS平台的基础地理数据需求。因此随着云服务和云计算的发展,将无人机数据处理划分微服务融合集成在三维Web GIS平前后端并进行良好的可视化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无人机数据处理相关系统研究现状、无人机数据处理相关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总结。其次通过研究总结现有的三维Web GIS技术和无人机数据处理方案;再结合现有技术和方案,选择确定适用于三维Web GIS平台下无人机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模块的需求并进行设计。最后基于Java Spring为主框架开发了一款在线无人机数据传输系统,满足三维Web GIS前后端的需求。其中前端基于Vue框架和Cesium库实现三维地图渲染和交互操作;基于Nginx做静态服务和代理;后端基于Java Spring MVC规范服务并将Geo Server作为基础二维地图服务器,共同管理数据和发布地图服务;以Post GIS作为基础及空间数据库;采用Docker封装开源ODM(Open Drone Map)工具包提供为无人机影像数据处理功能,并基于Java-Docker进行系统集成;采用ND4J、GDAL和Geo Tools做其余数据处理和部分算法开发;本系统整体以Java Spring-boot作为后端主框架进行数据库操作、算法整合、权限认证、三维数据发布接口等开发,通过切分微服务方便部署与扩展开发,可视化和部分业务逻辑及数据处理在前端中实现。系统脱离了原始桌面端系统处理无人机数据,人工导入GIS数据库的传统模式,为后续涉及无人机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应用的三维Web GIS平台开发方案提供借鉴。
王勇[9](2020)在《基于B/S构架的网络结构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类型各异的网络数据。作为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关系型数据,网络数据往往隐藏了复杂的信息。然而随着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节点连接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文字或表格的呈现方式已难以满足实际的分析需求。为了揭示网络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规律,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网络,将其可视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网络结构可视化使用点和线构成的图形图像来清晰呈现网络的拓扑结构,帮助用户把握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而辅助用户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用户对网络的理解难度也不断增加。如何清晰呈现网络的拓扑结构,帮助用户理解和分析网络,发现网络中潜在的信息和规律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设计了一种多层网络的可视化方法。当前复杂网络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单层网络。然而真实网络中节点的属性或功能往往具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些节点虽然相互连接,但无法简单叠加,从而形成了多层网络。相较于单层网络,多层网络的拓扑结构更加复杂。传统的单层网络可视化方法已无法有效呈现多层网络的拓扑结构。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多层网络的可视化方法。该方法会依据节点的属性,将节点划分到不同的网络层中。分层后的网络在缓解有限的可视化空间与数据过载矛盾的同时,还能清晰呈现多层网络中节点的连接关系。第二,设计了一套灵活高效的交互式探索策略。首先,依据网络节点的属性差异对多层网络进行可视化。然后,当点击多层网络中的节点时,视图切换至以圆环+节点连接图表示成分的层级网络。接着,当点击圆环时,会依据成分的结构特征,自动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若为树结构,则采用树形布局,否则采用力导向布局。最后,提供了多种灵活有效的交互方式,以满足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分析需求。这种自顶向下的探索式交互策略,实现了从高层次宏观结构到低层次局部区域逐渐深入的分析过程。第三,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网络结构可视化系统。当前的网络结构可视化工具在表现方式、可扩展性、自主可控、依赖特殊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特别是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软件自主可控的价值越发明显。基于此,本文依据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功能丰富、跨平台、易部署的可视化系统,并通过测试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何朝阳[10](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二、PACS Viewer Based on Java Applet in B/S Architectu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CS Viewer Based on Java Applet in B/S Architectur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大中型泵站工程管理现状 |
1.2.2 国外大中型泵站工程管理现状 |
1.3 发展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主要技术简介 |
2.1 开发语言 |
2.2 SQL Server 2008 |
2.3 WEB程序开发技术 |
2.3.1 ASPNET技术 |
2.3.2 AJAX技术 |
2.3.3 ADONET技术 |
2.4 B/S结构简介 |
2.5 开发及运行环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2 业务需求分析 |
3.2.1 业务描述 |
3.2.2 角色分析 |
3.2.3 业务流程 |
3.3 功能需求分析 |
3.3.1 新闻或通知的管理 |
3.3.2 泵站站点信息管理 |
3.3.3 信息监控 |
3.3.4 智能分析 |
3.3.5 用户管理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性需求分析 |
3.4.2 系统安全需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设计目标 |
4.2.2 系统结构 |
4.2.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1 新闻通知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2 站点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4.3.3 信息监控模块的设计 |
4.3.4 智能分析模块的设计 |
4.3.5 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实体关系设计 |
4.4.2 数据库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
5.1 登陆系统 |
5.2 系统主页面 |
5.3 基本信息模块 |
5.4 实时监测模块 |
5.5 泵站实时控制模块 |
5.6 泵站最新运行信息模块 |
5.7 数据查询模块 |
5.8 水情数据分析模块 |
5.9 数据报表模块 |
5.10 退出系统模块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泵站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用例设计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
1.2.1 设计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2 架构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
1.2.3 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软件模式 |
2.1.1 架构模式 |
2.1.2 设计模式 |
2.1.3 惯用法 |
2.2 知识处理和应用 |
2.2.1 知识获取 |
2.2.2 知识表示和知识图谱 |
2.2.3 知识推理 |
2.2.4 知识系统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惯用实现的设计模式识别 |
3.1 引言 |
3.2 设计模式的描述与识别 |
3.2.1 设计模式的描述 |
3.2.2 层次化知识图谱 |
3.2.3 实体和关系抽取 |
3.2.4 结构关系推理 |
3.2.5 模式模板匹配 |
3.3 实验评估设置 |
3.3.1 上下文选择 |
3.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3.3.3 实验设置 |
3.4 评估结果分析 |
3.4.1 识别模式实例的准确性 |
3.4.2 与其他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3.4.3 时间性能 |
3.5 讨论 |
3.5.1 命名约定 |
3.5.2 语言学和动态扩展 |
3.5.3 有效性威胁 |
3.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3.6.1 相关技术 |
3.6.2 相关工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似结构设计模式实例的区分 |
4.1 引言 |
4.2 基于ETA的相似结构模式实例区分 |
4.2.1 测试用例生成 |
4.2.2 运行时行为追踪 |
4.2.3 时序关系推理 |
4.2.4 相似结构模式实例的区分 |
4.3 实验评估设置 |
4.3.1 上下文选择 |
4.3.2 研究问题与度量指标 |
4.3.3 实验设置 |
4.4 评估结果分析 |
4.4.1 ETA改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表现 |
4.4.2 ETA与基于动态分析的现有方法准确性的比较 |
4.4.3 时间性能 |
4.5 讨论 |
4.5.1 增量的理解遗留系统 |
4.5.2 实践中的SparT |
4.5.3 有效性威胁 |
4.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parGT的架构模式识别 |
5.1 引言 |
5.2 SparGT:一种自顶向下的方法 |
5.2.1 扎根理论与REM方法 |
5.2.2 SparGT方法 |
5.3 案例研究——MVC模式的识别 |
5.3.1 MVC模式的描述 |
5.3.2 质性资料分析 |
5.3.3 设计规则抽取 |
5.4 实验评估 |
5.4.1 评估设置 |
5.4.2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5.5.1 识别上下文的选择 |
5.5.2 动态分析的运用 |
5.5.3 有效性威胁 |
5.6 相关工作的比较 |
5.6.1 架构模式描述 |
5.6.2 模式驱动的架构恢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KparF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KparF框架的总体设计 |
6.2.1 KparF框架的组件 |
6.2.2 KparF框架的过程 |
6.2.3 KparF框架的冰点和热点 |
6.3 SparT原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6.3.1 模式识别子系统 |
6.3.2 辅助分析子系统 |
6.3.3 追踪管理子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背景 |
1.1.2 昆明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必要性 |
1.2.2 论文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目标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多规合一”的概念 |
2.1.1 “多规合一”的定义 |
2.1.2 “多规合一”的内涵理解 |
2.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
2.2.1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 |
2.2.2 常用的空间分析 |
2.3 WebGIS技术 |
2.3.1 WebGIS概念 |
2.3.2 WebGIS的特点 |
2.3.3 WebGIS的原理 |
2.3.4 WebGIS的功能 |
2.3.5 WebGIS的实现 |
2.4 企业总体架构(EA) |
2.4.1 EA概念 |
2.4.2 EA架构 |
2.4.3 基于EA的平台构架 |
2.5 面向服务架构 |
2.5.1 SOA的组成 |
2.5.2 SOA架构的优势 |
2.6 Web Service |
2.6.1 Web Service定义 |
2.6.2 Web Service架构 |
2.7 基于SOA的 WebGIS系统开发框架 |
2.7.1 工作原理 |
2.7.2 基于SOA的 WebGIS开发框架 |
第三章 平台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分析 |
3.1.1 数据共享 |
3.1.2 规划协查 |
3.1.3 项目生成 |
3.1.4 联动更新 |
3.2 数据现状及需求分析 |
3.2.1 数据现状 |
3.2.2 统一数据标准 |
3.2.3 数据成果更新 |
3.3 平台性能需求 |
第四章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概要设计 |
4.1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4.2 标准规范 |
4.2.1 多规汇集数据提交标准 |
4.2.2 多规合一成果库数据标准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体系设计 |
4.3.2 数据库软件设计 |
4.3.3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3.4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4.3.5 数据库物理设计 |
4.3.6 数据更新业务流程设计 |
第五章 平台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配置环境 |
5.1.1 网络部署架构 |
5.1.2 硬件配置 |
5.1.3 软件环境 |
5.1.4 开发环境 |
5.2 平台主界面实现 |
5.3 平台应用系统实现 |
5.3.1 程序设计 |
5.3.2 界面设计与实现 |
5.3.2.1 一张蓝图 |
5.3.2.2 综合台账 |
5.3.2.3 项目审查 |
5.3.2.6 联动更新 |
5.4 规划矛盾识别与协调模块实现 |
5.4.1 程序设计 |
5.4.2 界面设计及实现 |
5.4.2.1 冲突规则管理 |
5.4.2.2 规划冲突检测 |
5.4.2.3 差异图斑协调 |
5.5 数据资源服务接口实现 |
5.5.1 切片地图服务 |
5.5.2 动态地图服务 |
5.6 平台测试 |
5.6.1 测试环境及辅助工具 |
5.6.2 测试范围及方法 |
5.6.3 测试结果 |
5.6.4 测试结论与分析 |
5.7 项目成果运行情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集成原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
2.1.1 二维数据重构三维模型 |
2.1.2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 |
2.1.3 DEM构建三维模型 |
2.1.4 CGA语言构建三维模型 |
2.1.5 倾斜摄影测量构建三维模型 |
2.2 三维模型可视化平台 |
2.2.1 Skyline Globe三维平台 |
2.2.2 Arc GIS三维平台 |
2.2.3 GooleEarth三维平台 |
2.2.4 Super Map三维平台 |
2.2.5 Cesium三维平台 |
2.2.6 其他三维平台 |
2.3 室内地图 |
2.3.1 室内楼层图 |
2.3.2 室内全景图 |
3 GIS与BIM数据整合研究 |
3.1 GIS与WebGIS |
3.1.1 GIS与WebGIS简介 |
3.1.2 GIS数据特征 |
3.1.3 GityGML标准 |
3.2 BIM |
3.2.1 BIM模型 |
3.2.2 IFC数据标准 |
3.3 GIS与BIM整合研究 |
3.3.1 GIS与BIM对比 |
3.3.2 倾斜摄影测量与BIM整合 |
3.3.3 基于WebGL的GIS与BIM整合 |
4 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构建 |
4.1 室外三维模型 |
4.1.1 倾斜摄影测量建模 |
4.1.2 BIM构建 |
4.2 GIS与BIM三维数据整合 |
4.3 室内地图 |
4.3.1 室内楼层图 |
4.3.2 室内全景图 |
5 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集成 |
5.1 总体设计 |
5.1.1 系统架构 |
5.1.2 功能模块 |
5.2 功能实现 |
5.2.1 地图浏览 |
5.2.2 属性查询 |
5.2.3 空间分析 |
5.2.4 其他功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某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J2EE技术 |
2.2 Spring框架技术 |
2.3 Struts2 技术 |
2.4 Hibernate框架技术 |
2.5 MySQL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建设条件分析 |
3.1.1 系统必要性分析 |
3.1.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
3.2.1 系统核心业务 |
3.2.2 系统角色分析 |
3.2.3 系统用例分析 |
3.3 业务流程分析 |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
4.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5 系统网络拓扑设计 |
4.6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纪检新闻管理模块 |
5.2.3 案件监察管理模块 |
5.2.4 信访管理模块 |
5.2.5 廉政教育支撑模块 |
5.2.6 查询统计模块 |
5.2.7 系统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2 数据完整性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eb电子海图的研究现状 |
1.2.2 海上溢油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ArcGIS Server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ArcGIS Server平台 |
2.1.1 ArcGIS Server概述 |
2.1.2 ArcGIS Server架构 |
2.1.3 ArcGIS Server服务访问方式 |
2.2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 |
2.2.1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介绍 |
2.2.2 Dojo开发框架 |
2.3 云平台 |
2.3.1 云平台概述 |
2.3.2 云平台的接入 |
2.3.3 云平台的通信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1.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2.1 传统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结构设计 |
3.2.2 本系统结构设计 |
3.2.3 系统层次架构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1 任务管理功能设计 |
3.3.2 实时监测功能设计 |
3.3.3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溢油监管系统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服务器结构 |
4.2 Node JS服务 |
4.2.1 Node JS的原理 |
4.2.2 Socket.io模块 |
4.3 基于云平台的数据传输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基于IOT平台的数据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2 基于视频直播服务的视频传输功能设计与实现 |
4.4 基于ArcGIS Server的电子海图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4.1 海图服务功能的整体设计 |
4.4.2 海图数据处理 |
4.4.3 海图服务的发布 |
4.5 系统数据库搭建 |
4.5.1 空间数据库搭建 |
4.5.2 非空间数据库搭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ArcGIS Server海上溢油监管系统客户端实现 |
5.1 用户登录及管理模块实现 |
5.1.1 登录认证模块 |
5.1.2 用户管理模块 |
5.2 海图相关功能模块实现 |
5.2.1 加载海图初始图层 |
5.2.2 海图基本功能实现 |
5.3 实时监测模块实现 |
5.3.1 实时监测功能模块 |
5.3.2 实时视频播放 |
5.3.3 实时任务监管 |
5.4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模块 |
5.4.1 历史数据显示 |
5.4.2 数据统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ArcGIS Server海上溢油监管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6.2.1 用户登录及管理功能测试 |
6.2.2 任务管理功能测试 |
6.2.3 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
6.2.4 历史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6.3 系统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基于多源数据的影像诊断报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
2 相关技术 |
2.1 微服务概述 |
2.2 开发框架 |
2.2.1 SpringMVC框架 |
2.2.2 SpringBoot框架 |
2.2.3 MyBatis框架 |
2.3 SpringCloud治理框架 |
2.4 Nginx服务器 |
2.5 Redis数据库 |
2.6 XML及相关技术 |
2.6.1 XML概述 |
2.6.2 XML解析技术 |
2.6.3 XML映射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分析 |
3.1.1 用户登录功能 |
3.1.2 预约功能 |
3.1.3 影像诊断功能 |
3.1.4 统计功能 |
3.1.5 数据迁移功能 |
3.2 非功能性分析 |
3.2.1 稳定性 |
3.2.2 可维护性 |
3.2.3 易使用性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的概要设计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微服务功能划分 |
4.2 微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用户登录微服务 |
4.2.2 预约微服务 |
4.2.3 影像诊断微服务 |
4.2.4 统计微服务 |
4.2.5 数据迁移微服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用户登录微服务 |
4.3.2 预约微服务 |
4.3.3 影像诊断微服务 |
4.3.4 统计微服务 |
4.3.5 数据迁移微服务 |
4.4 非功能性的实现 |
4.4.1 Eureka服务注册 |
4.4.2 Nginx反向代理 |
4.4.3 Zuul路由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关键技术 |
5.1 变更数据获取 |
5.2 诊断报告关键技术 |
5.2.1 报告书写冲突解决方案 |
5.2.2 文本智能感知 |
5.3 第三方应用调用方案 |
5.3.1 Web看图应用 |
5.3.2 本地版影像上传软件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与测试目标 |
6.1.1 测试环境 |
6.1.2 测试目标 |
6.2 组件功能测试 |
6.2.1 Eureka组件测试 |
6.2.2 Zuul组件测试 |
6.3 微服务功能测试 |
6.3.1 用户登录微服务测试 |
6.3.2 预约微服务测试 |
6.3.3 影像诊断微服务 |
6.3.4 统计微服务测试 |
6.3.5 数据迁移微服务测试 |
6.4 性能测试 |
6.4.1 系统高并发测试 |
6.4.2 接口响应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基于WebGIS的无人机数据传输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数据处理相关研究现状 |
1.2.2 三维Web GIS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总结 |
2.1 Web GIS技术 |
2.2 无人机数据传输与可视化 |
2.2.1 数据处理 |
2.2.2 数据存储 |
2.2.3 数据传输与发布 |
2.2.4 数据可视化 |
2.3 Web GIS系统框架与架构研究 |
2.3.1 前后端分离 |
2.3.2 前端框架 |
2.3.3 后端框架 |
2.3.4 系统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功能分析 |
3.1.2 系统用例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总体框架 |
3.2.2 总体业务功能设计 |
3.2.3 无人机数据处理设计 |
3.2.4 数据存储设计 |
3.2.5 系统服务设计与拆分 |
3.3 三维实景数据预处理和加载优化 |
3.3.1 三维实景数据生成 |
3.3.2 数据分块与LOD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2 系统开发实现 |
4.2.1 无人机数据处理服务实现 |
4.2.2 权限认证服务实现 |
4.2.3 数据传输服务实现 |
4.2.4 服务器监测服务实现 |
4.2.5 WebGL数据可视化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9)基于B/S构架的网络结构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可视化发展史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图理论 |
2.2 网络可视化 |
2.3 B/S构架和C/S构架 |
2.4 前端相关技术 |
2.4.1 Vue |
2.4.2 D3 |
2.4.3 Three.js |
2.4.4 热力图 |
2.4.5 ElementUI |
2.5 后端技术 |
2.5.1 Flask |
2.5.2 igraph |
2.5.3 NetworkX |
2.5.4 MongoDB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图理论的可视化设计 |
3.1 多层网络可视化 |
3.2 交互式探索设计 |
3.2.1 多层网络 |
3.2.2 层级网络 |
3.2.3 自动选择布局方式 |
3.2.4 缓解边交叉 |
3.2.5 概览+细节 |
3.2.6 过滤 |
3.2.7 浏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功能流程设计 |
4.1.2 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4.1.3 系统技术选择 |
4.2 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网络模型构建模块 |
4.2.2 网络布局与属性映射模块 |
4.2.3 网络交互分析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功能比较与案例分析 |
5.1 与Gephi的功能比较 |
5.2 案例分析与验证 |
5.2.1 中外电影交流分析 |
5.2.2 网络基本性质分析 |
5.2.3 交互式探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四、PACS Viewer Based on Java Applet in B/S Architectur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技术的泵站管理信息系统[D]. 袁浩. 扬州大学, 2020(04)
- [2]知识驱动的软件模式识别[D]. 熊壬浩. 东南大学, 2020
- [3]基于WebGIS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研究和应用[D]. 徐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室内外三维实景地图集成原型系统研究[D]. 张一帆.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某高校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陶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上溢油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闫佳佳.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多源数据的影像诊断报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宇. 郑州大学, 2020(03)
- [8]基于WebGIS的无人机数据传输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王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基于B/S构架的网络结构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