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姚静[1](2021)在《文化符号对他者消费体验的影响 ——基于延吉市朝鲜族餐饮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彤[2](2021)在《文创设计中少数民族元素应用研究 ——以朝鲜族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在满足于物质条件的同时,对精神层面有了更大的追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文创产品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毋庸置疑,富于创新性和文化性的文创产品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我国的少数民族因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及发展起来所独具的地域特色,给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少数民族元素是我们在设计发展中另辟新径的灵感源泉。优秀的设计一定是扎根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的,而民族元素正是以其地域性和差异性,更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中国朝鲜族是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跨境民族,它不仅受到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又具有朝鲜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特性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因此,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民族元素将为文创产品带来更多的艺术魅力。在参加国家艺术基金——“朝鲜族民间工艺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的基础之上,本课题着重于少数民族元素对文创设计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了解并梳理朝鲜族文化溯源与进程,深掘朝鲜族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特点,汲取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提炼富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元素。结合所学专业,有效结合文化与创意,巧妙地将民族元素创新性的转化和应用到文创设计上,并通过创作实践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提升文创产品的附加值和情感溢价,更使朝鲜族的民族文化精神得到传承与发扬。
李墨文[3](2020)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J民俗村为个案,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点,聚焦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探索在对朝鲜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游客、村民、政府、商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给当地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本论文描述了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参与中各方利益相关者所扮演的角色、所持有的利益诉求及为实现利益诉求所采取的博弈策略,阐释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博弈能够促进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取得发展效益,而非合作博弈则会导致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本论文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实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博弈理论的交叉研究,梳理了利益相关者旅游参与中的利益关系,探讨了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田野文本。论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朝鲜族民俗村基本情况及文化旅游资源。阐述了 J民俗村的历史沿革、人口结构、生计方式,分析了该民俗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诠释了该民俗村文化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参与中的利益相关者。游客作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消费者追求美好体验,村民作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承载者追求幸福生活,商家作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者追求经济效益,政府作为民俗村旅游资源的调控者追求多重效益,各方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可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的策略。第四章,主要探究了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效益。尽管游客、村民、商家、政府在民俗村旅游参与中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彼此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为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各方利益相关者采取了合作博弈的策略,促使该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居环境,保护了朝鲜族文化。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利益相关者非合作博弈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困境。旅游参与中各方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共同点的同时也存在利益分歧点,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之间采取了非合作博弈策略,不仅自身利益诉求难以实现,而且引发了彼此之间的冲突事件。通过对J民俗村冲突事件的描述,挖掘了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源,分析了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归因。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旅游参与中各方利益相关者从非合作走向合作,并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是推动朝鲜族民俗村旅游产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力量源泉。为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加强政府的有效指导,推动朝鲜族村民自身能力建设,深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并利用合同制约各方力量,以此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共赢。结论,主要梳理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胡安琪[4](2020)在《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朝鲜族民俗文化作为朝鲜族人民群众创造的大众文化,能够最直观的体现朝鲜族人民在生活中所积淀的集体智慧和民俗风情。全域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业成为延边的发展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中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8年全域旅游政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肯定了全域旅游的地位。延边作为朝鲜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延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延边全域旅游的实施,提高延边经济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从而推动延边旅游业的发展。围绕这一主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概述,对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价值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概述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分析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存在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分析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并简要介绍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概况。根据发展情况对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分析,指出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支撑延边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讨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朝鲜族民俗文化是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其相关产业能够健康发展的核心。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提供新的产业模式,增强延边旅游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延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有利于朝鲜族民俗文化体现其实践价值,为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道路;有利于提升朝鲜族民俗文化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高朝鲜族民俗文化软实力。因此,深刻的了解朝鲜族民俗文化,认识朝鲜族民俗文化与延边旅游业的关系,研究朝鲜族民俗文化如何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对延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涂誉元[5](2020)在《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车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即更加注重休闲文化和旅游体验。在这样的旅游大环境下,风景道通过将旅游者的旅游成本转化为旅游收益,满足了旅游者休闲娱乐的旅游体验,因此风景道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线性旅游目的地。风景道作为道路系统的一员,不仅是道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顺应我国国家政策、人民需求和旅游大趋势而产生的旅游产品。本文探讨的风景道标识系统规划设计属于风景道微观规划的内容,是风景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综合运用点-轴开发理论、视觉符号学理论、旅游者知觉理论、人体工程学理论和动态视觉心理理论,结合文献分析、田野观察和访谈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探讨了延边朝鲜族民俗符号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利用符号化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使延吉-珲春风景道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最终形成个性化的风景道标识系统。本文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风景道标识系统的构建。笔者以美国相对成熟的风景道标识系统理论为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对国内外现有风景道标识系统的对比分析,进行我国风景道标识系统体系框架的构建。第二部分为朝鲜族民俗概况研究。基于延吉-珲春风景道所在地域的品牌形象定位,进行地域民俗特征的探究。第三部分为延吉-珲春风景道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风景道建设现状。第四部分为规划设计研究。基于上文中探究的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提取代表性民俗元素信息,设计延边朝鲜族民俗符号。进一步将民俗符号和风景道标识进行融合,设计延吉-珲春风景道的风景道标识系统。
张瑞桐[6](2020)在《鸭绿江流域朝鲜族居住文化特征及变迁研究》文中指出朝鲜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纵观历史,朝鲜族经历了由定居后的传统农耕生活到现代的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生活。随着整个过程的进行,居住文化也随着朝鲜族的社会发展不断变迁。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发展、文化渗透、上层指导等主观因素的促进,并呈现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规律。居住文化的研究亦是如此,不能仅停留于建筑本身,应对其影响因素、生产生活、社会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本篇文章从朝鲜族聚落形态特征和居住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两个方向对朝鲜族居住文化进行详细阐述。本篇文章将鸭绿江流域的六个朝鲜族乡、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计划学方法作为理论支撑,进行针对性调研与研究。通过对朝鲜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翻阅与当代朝鲜族聚落的实地调研,将朝鲜族分为传统朝鲜族和当代朝鲜族两个时期,针对聚落形态、生产生活、民居建筑等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朝鲜族居住文化特征。并通过归纳两个时期居住文化在建筑形态、构造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迁过程,总结出居住文化变迁的因素。当代朝鲜族居住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朝鲜族人民也渴望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聚落发展城市化和人才流动现象逐渐加剧,因此,朝鲜族居住文化未来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最后对朝鲜族居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李敏[7](2020)在《关于《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报告是以赵海龙所着的《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汉朝翻译实践的总结。该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总字数近14万字,至今尚未出现过官方翻译文本。译者选取原文第五章和第六章的3万3239字进行翻译,译文等同于5万字。该书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个案,分析朝鲜族文化及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并借鉴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中国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路径。译者选取的部分是,第五章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框架初探和第六章的中国朝鲜族文化(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个案)及其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报告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目的及意义,希望通过翻译这本着作,朝鲜族文化产业得到重视,带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系列发展;第二部分主要对作者、作品以及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之前所做的准备,包括翻译过程。正式翻译之前,译者查找并阅读了多个平行文本和参考文献,对作者及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针对翻译时可能出现的难点准备了相关参考文献及翻译工具。虽然该书是关于文化产业的着作,但涉及面广、翻译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包括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译者通过翻阅相关内容的书籍,做好译前的准备工作;第四部分是本实践报告的重点,主要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以新词、成语、古诗翻译及分译处理、合译处理为主进行了重点、难点分析。译者在翻译成语和古诗时,为了正确地反映原文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掌握着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既使用直译,又释义翻译,尽量做到简洁而统一。案例分析中的难点是朝鲜族传统文化的翻译,虽然都有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描述,但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描写恰恰成为了译者的为难之处。通过深思考虑和三番五次的修改,终于在报告中呈现了与原文大致贴切的译文;第五部分的结语中对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及翻译体会进行了自我总结。为了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事先了解作品、分析作品,收集了大量与作品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文献,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尽可能的保留作者的本意,当遇到新词、古语和一些生疏的语句时,为了简练而生动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发挥了自身的创新性。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的翻译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翻译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深深感受到译者的知识面窄,思考问题过于死板,同时也认识到了专业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译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中,克服这些问题,提高自身能力。
裴虹,李宝龙,张寿[8](2019)在《从跨文化视角论朝鲜族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跨文化视角而言,朝鲜族文化可属于交叉文化论的范畴。在朝鲜族移居、定居、繁衍和发展这一过程中,朝鲜半岛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碰撞,交叉融合,从而形成了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文化具有变迁性、融合性和流动性,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既有形式和传承方式,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阚璐亭[9](2019)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并成为一种追求目标,在此现实基础上,就需要通过文化发展来进一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不偏离方向。我们党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显着增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更深入人心,并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提供基础的价值规范。因此,应当使延边少数民族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成熟,进而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经济带动文化,推动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入手,旨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挖掘能够解决当前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办法,探寻发展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可行性路径。本文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及其创新点。第二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及相关概述。主要从文化的内涵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出发,探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并追本溯源,纵向梳理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列宁的文化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是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正反两方面阐述了现阶段延边州文化建设的现状。第四章是对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归宿和落脚点,通过以上对延边州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分析,根据延边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路径。
袁梦颖[10](2019)在《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研究 ——以延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各民族在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与历史传统中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民族地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状况,发展民族教育必须从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朝鲜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民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关注该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必须结合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实际情况。延吉市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无论是民族教育还是传统文化教育都有着不可忽略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随着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具备多元文化素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融入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开端对于多元文化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针对民族地区的多元文化素质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针对延边地区的多元文化素质研究更是有很大的空间,而且针对于延边地区的多元文化素质研究大都集中在中小学、大学阶段,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多元文化教育,保证幼儿园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为幼儿多元文化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以延吉市5所公办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自编的《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次,选取延吉市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根据问卷调查、访谈提纲了解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并梳理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提高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以下条结论:(1)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幼儿园教师对其多元文化素质有显着的影响;(2)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幼儿园教师对其多元文化素质有显着的影响;(3)融合的社会环境导致教师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较弱;(4)入职前专门的多元文化培训缺失;(5)入职后专门的多元文化培训不足;(6)教师对待多元文化的自我成长意识较高。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建议如下:(1)加强对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职前培养;(2)加强对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职后培训。
二、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文创设计中少数民族元素应用研究 ——以朝鲜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民族性文化创意产品概述 |
(一)民族性文化创意产品的艺术特征 |
(二)民族性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价值 |
(三)民族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现状 |
二、朝鲜族民族元素的理论研究 |
(一)朝鲜族民族元素概述 |
(二)朝鲜族民族元素文化来源 |
1.语言文化 |
2.饮食文化 |
3.服饰文化 |
4.建筑文化 |
5.宗教文化 |
6.礼仪文化 |
7.游艺文化 |
8.非遗文化 |
三、朝鲜族民族元素在文创中的应用设计策略 |
(一)朝鲜族民族元素文创的设计原则 |
1.实用性原则 |
2.地域性原则 |
3.文化性原则 |
4.创新性原则 |
(二)朝鲜族民族元素文创设计的应用策略 |
1.图案设计——具象与抽象 |
2.色彩搭配——视觉与表现 |
3.整体造型——解构与重组 |
四、朝鲜族民族元素文创设计的创作实践 |
(一)设计思路 |
1.灵感来源 |
2.设计定位 |
3.设计理念 |
(二)设计实践 |
1.元素提取 |
2.创作过程 |
3.设计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目录 |
(一)作者简介 |
(二)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目录 |
1.科研项目立项目录 |
2.知识产权目录 |
3.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展赛奖项目录 |
4.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3.2 博弈理论 |
1.3.3 民俗村旅游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朝鲜族民俗村基本情况及文化旅游资源 |
2.1 朝鲜族民俗村基本情况 |
2.1.1 历史沿革 |
2.1.2 人口结构 |
2.1.3 生计方式 |
2.2 朝鲜族民俗村文化旅游资源 |
2.2.1 朝鲜族生活文化 |
2.2.2 朝鲜族民间传承文化 |
2.2.3 朝鲜族节日文化 |
2.3 朝鲜族民俗村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
2.3.1 建构性 |
2.3.2 符号性 |
2.3.3 体验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诉求 |
3.1 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参与中的利益相关者 |
3.1.1 民俗村旅游资源的消费者 |
3.1.2 民俗村旅游资源的承载者 |
3.1.3 民俗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者 |
3.1.4 民俗村旅游资源的调控者 |
3.2 朝鲜族民俗村利益相关者旅游参与中的利益诉求 |
3.2.1 游客追求美好体验 |
3.2.2 村民追求幸福生活 |
3.2.3 商家追求经济效益 |
3.2.4 政府追求多重效益 |
3.3 朝鲜族民俗村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 |
3.3.1 合作博弈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 |
3.3.2 非合作博弈实现个体短期利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效益 |
4.1 增加经济收入 |
4.1.1 兴办旅游产业 |
4.1.2 推行产业分红 |
4.1.3 增加就业机会 |
4.2 改善人居环境 |
4.2.1 实施雨污分流 |
4.2.2 整治环境卫生 |
4.2.3 完善基础设施 |
4.3 保护朝鲜族文化 |
4.3.1 唤醒朝鲜族历史记忆 |
4.3.2 维系朝鲜族文化认同 |
4.3.3 推进朝鲜族文化传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益相关者非合作博弈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困境 |
5.1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 |
5.1.1 游客对旅游体验不满意 |
5.1.2 村民对利益分配不满足 |
5.1.3 商家难以实现利益目标 |
5.1.4 政府难以协调利益关系 |
5.2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事件 |
5.2.1 游客与村民之间的“鞭炮事件” |
5.2.2 游客与商家之间的“投诉事件” |
5.2.3 村民与商家之间的“斧头事件” |
5.2.4 商家与政府之间的“亮化事件” |
5.3 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归因 |
5.3.1 主客文化碰撞导致文化冲突 |
5.3.2 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经济冲突 |
5.3.3 多重身份共存导致角色冲突 |
5.3.4 利益满意度低导致权利冲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
6.1 加强政府的有效指导 |
6.1.1 完善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制 |
6.1.2 定位政府在旅游参与中的角色 |
6.2 推动朝鲜族村民自身能力建设 |
6.2.1 加大朝鲜族村民教育培训力度 |
6.2.2 培育朝鲜族村民组织和精英 |
6.3 深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 |
6.3.1 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
6.3.2 增强旅游产品竞争实力 |
6.4 利用合同制约各方力量 |
6.4.1 规范利益相关者行为 |
6.4.2 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4)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 |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民俗文化 |
2.2.2 朝鲜族民俗文化 |
2.3 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 |
2.3.1 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 |
2.3.2 旅游业为民俗文化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
2.3.3 推动民俗文化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 |
第三章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概况 |
3.1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开发条件 |
3.1.1 政策支持:全域旅游 |
3.1.2 内容支持:丰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资源 |
3.2 朝鲜族民俗文化与延边旅游业融合发展现状 |
3.2.1 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的历史概述 |
3.2.2 朝鲜族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
3.2.3 “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发展情况 |
3.2.4 “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取得的成就 |
3.3 朝鲜族民俗文化在支撑延边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 |
3.3.1 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不足 |
3.3.2 民俗文化开发力度不够 |
3.3.3 民俗文化体验感不佳 |
3.3.4 民俗文化品牌建设落后 |
第四章 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
4.1 保护和传承朝鲜族民俗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
4.1.1 加大对朝鲜族民族语言传承的保护力度 |
4.1.2 加强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4.2 深度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建设特色景区 |
4.2.1 深度挖掘民俗文化,丰富产业形式 |
4.2.2 开发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
4.2.3 加强朝鲜族民俗文化演艺方面的产业建设 |
4.3 进一步推进朝鲜族民俗文化“软环境”建设 |
4.3.1 设立服务型旅游设施 |
4.3.2 建立智慧景区,提升服务水平 |
4.4 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
4.4.1 打造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
4.4.2 增强民俗文化品牌影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
一、风景道标识系统 |
(一)风景道标识系统构成 |
(二)风景道标识系统功能 |
(三)风景道标识组成要素 |
(四)民俗符号与风景道标识的耦合 |
二、延边朝鲜族民俗概况 |
(一)延边旅游形象定位 |
(二)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 |
三、延吉-珲春风景道调查分析 |
(一)政策推动风景道的建设 |
(二)沿线环境现状 |
(三)基础设施现状 |
四、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设计 |
(一)设计理念 |
(二)设计原则 |
(三)朝鲜族民俗符号提取和提炼 |
(四)风景道标识设计 |
(五)空间布局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鸭绿江流域朝鲜族居住文化特征及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相关理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小结 |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7.1 研究方法 |
1.7.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朝鲜族居住文化探源 |
2.1 朝鲜族基本情况 |
2.1.1 民族源流 |
2.1.2 地域分布 |
2.2 朝鲜族居住文化形成的基础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气候条件 |
2.2.3 自然资源 |
2.3 朝鲜族居住文化的外延 |
2.3.1 神话传说 |
2.3.2 婚俗葬俗 |
2.3.3 传统节日 |
2.3.4 工艺美术 |
2.3.5 饮食文化 |
2.3.6 特色服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鸭绿江流域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征 |
3.1 朝鲜族传统聚落形态及特征 |
3.1.1 聚落地点的选择 |
3.1.2 聚落形态及特征 |
3.2 朝鲜族传统居住文化的特征 |
3.2.1 物质层面 |
3.2.2 行为层面 |
3.3 朝鲜族当代聚落实态及特征 |
3.3.1 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 |
3.3.2 太王镇果树村 |
3.3.3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梨田村 |
3.3.4 集安市上活龙阳岔村 |
3.3.5 太王镇大荒沟村 |
3.3.6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朝鲜族乡 |
3.3.7 小结 |
3.4 朝鲜族当代居住文化的特征 |
3.4.1 物质层面 |
3.4.2 行为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鸭绿江流域朝鲜族居住文化的变迁 |
4.1 居住文化变迁影响因素 |
4.1.1 自然环境的限制 |
4.1.2 政府政策的主导 |
4.1.3 多元文化的互动 |
4.1.4 现代科技的引入 |
4.1.5 朝族人口的流动 |
4.1.6 小结 |
4.2 朝鲜族居住文化的变迁 |
4.2.1 建造技术的变迁 |
4.2.2 建筑单体的变迁 |
4.2.3 建筑平面的变迁 |
4.2.4 行为方式的变迁 |
4.3 朝鲜族居住文化的展望 |
4.3.1 乡村聚落的发展问题 |
4.3.2 居住文化的传承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专着 |
中文译着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表格目录 |
附录二 :图片目录 |
附录三 :测绘调研表格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关于《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8)从跨文化视角论朝鲜族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对朝鲜族文化的不同观点 |
二、经典理论的交叉与新理论的诞生 |
三、朝鲜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
四、朝鲜族文化的特点 |
五、朝鲜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六、结论 |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及相关概述 |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内涵 |
2.1.1 文化的内涵 |
2.1.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
2.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观的阐述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历程 |
第三章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
3.1.1 地区文化发展理念有较大转变 |
3.1.2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3.1.3 朝鲜族特色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
3.2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建设中缺乏先进的理念 |
3.2.2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不够 |
3.2.3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较弱 |
第四章 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
4.1 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
4.1.1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4.1.2 利用新时代文化观振兴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
4.1.3 坚持“扶贫先扶志”的文化扶贫理念 |
4.2 在优化营商环境中推动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
4.2.1 利用旅游业带动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
4.2.2 利用饮食文化打造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品牌 |
4.2.3 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推广地区文化产品 |
4.3 发挥高校对地方文化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
4.3.1 加大高校对地方人才培养力度 |
4.3.2 提高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 |
4.3.3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研究 ——以延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 |
2.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 |
2.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 |
第三章 延吉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现状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现状水平 |
3.3 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现状的群体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延吉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各维度存在的不足 |
4.2 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四、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符号对他者消费体验的影响 ——基于延吉市朝鲜族餐饮业的研究[D]. 姚静. 延边大学, 2021
- [2]文创设计中少数民族元素应用研究 ——以朝鲜族为例[D]. 刘彤. 长春师范大学, 2021(12)
- [3]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朝鲜族民俗村旅游发展研究[D]. 李墨文. 延边大学, 2020(05)
- [4]以朝鲜族民俗文化推动延边旅游业发展研究[D]. 胡安琪. 延边大学, 2020(05)
- [5]朝鲜族民俗与延吉-珲春风景道标识系统的融合设计研究[D]. 涂誉元.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鸭绿江流域朝鲜族居住文化特征及变迁研究[D]. 张瑞桐.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7]关于《朝鲜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李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8]从跨文化视角论朝鲜族文化[J]. 裴虹,李宝龙,张寿. 东疆学刊, 2019(03)
- [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延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路径思考[D]. 阚璐亭. 延边大学, 2019(01)
- [10]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多元文化素质研究 ——以延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D]. 袁梦颖.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