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 Barthel 指数的影响

冬季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 Barthel 指数的影响

一、冬季性抑郁对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赟[1](2021)在《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比较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组与单一的心理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并进行分析。方法临床随机选取7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该研究过程中1例患者因复发急性脑梗死,病情加重,脱落试验研究。最终纳入病例71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4周后,观察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组内比较: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HAMD评分、NIHSS评分三项评分均下降,BI评分均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2周、4周后,在中医证候评分、HAMD评分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IHSS评分及BI评分方面,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总有效率(97.2%)高于单一的心理治疗组(91.42%)(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能减轻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单一的心理治疗相比,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临床见效快,效果更显着,并且可通过改善患者抑郁的症状,进一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中西医联合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显着,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及运用。

杨宝秀[2](2021)在《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痰解郁方”治疗前后,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PSD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降糖的个体化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治疗上,对照组予“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予“盐酸舍曲林”加中药“化痰解郁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的变化,同时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评价“化痰解郁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4例,完成临床观察患者77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33%。2.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血压、基础疾病、病灶分布、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总疗效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为79.4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5.HAMD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NIHSS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降低程度有明显差异(P<0.05)。7.BI评分情况:(1)治疗4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8周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分析:整个观察过程中,在用药第1周,观察组有2例出现头晕,1例诉腹泻;对照组有3例出现口干,2例诉恶心,临床症状均较轻微,未做任何处理,2周后均自行消失,考虑为盐酸舍曲林已知的不良反应,以上8例观察对象均继续完成临床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较前未见有临床价值的改变。两组血脂值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解郁方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着,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方面比单用盐酸舍曲林更具优势,可较好地改善“胸胁作胀、善太息、脘痞、嗳气频作、头晕目眩”症状。2.化痰解郁方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谢晓彬[3](2021)在《培元解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培元解郁针法联合舍曲林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清IL-6水平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舍曲林用量,为针灸治疗PSD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纳入7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舍曲林,起始剂量25mg·d(早餐后),共6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培元解郁针法,每周一~六上午针刺1次,留针30min/次,6次/周,共6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6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DRS-24)评分,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血清IL-6水平以及统计疗程结束后舍曲林用量。结果:1.HDRS-24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改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的时间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治疗6周后最好,治疗4周后次之。时间点与不同治疗方法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DS比较:两组在治疗6周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I比较:两组在治疗6周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IL-6比较:两组在治疗6周后血清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试验组血清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舍曲林用量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舍曲林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元解郁针法联合舍曲林治疗PSD患者,可有效下调血清IL-6表达,同时也可以改善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舍曲林用量,对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有一定的帮助,总体临床疗效较单纯使用舍曲林佳,具体的机制推测是培元解郁针法可以下调血清IL-6介导的免疫炎症,故针刺治疗PSD值得临床推广。

俞风云[4](2021)在《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我国约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皮质兴奋性和脑损伤存在相关关系,促进皮质功能的重组是促进脑卒中后功能障碍恢复的重要途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常用于调节脑皮质兴奋性,使患者半球兴奋性再次达到平衡状态进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种康复治疗技术。Theta节律磁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TMS的一种高效应用方案,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产生更强的兴奋性作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研,然而,TBS的作用持续时间有效且TMS的治疗效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频率、强度、刺激剂量、时间、线圈类型等,TMS临床方案的制定还未得到统一并且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目前还尚未探索出治疗效应最佳的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的TMS应用方案,确定优化的治疗范式,提高TMS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效率,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定提供参考依据。实验一:探索不同刺激间隔重复iTBS对健康青年皮质兴奋性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刺激间隔重复进行3组间歇性Theta节律磁刺激(iTBS)对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后效应。方法: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成年人16名。每个受试者按照随机抽取的顺序接受3种不同iTBS干预方案,每种干预方案均由3组常规iTBS组成,每组600脉冲,共1800脉冲。三种干预方案仅采用的组间刺激间隔不同,分别为0、10和30min。故三种干预方案分别为:A)连续3组iTBS刺激(iTBS1800),B)间隔10min进行3组iTBS刺激(iTBS600×3*10),C)间隔30min进行3组iTBS刺激(iTBS600×3*30)。每两种干预方案间隔1周为洗脱期。在每次干预前、干预间歇和干预后60min内特定时间点分别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长间隔皮质内抑制(Long-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LICI)的评估。结果:所有受试者都能耐受单次1800脉冲的iTBS刺激,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三组间MEP波幅在干预后60min内“方案”和“时间”效应均存在显着差异(F2,30=3.734,p=0.036;F6,90=2.886,p=0.013)。与基线相比,干预后60min内iTBS1800组MEP波幅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并在5min时表现为显着抑制(p=0.049),之后MEP波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在45min时与基线水平相似,在50min后大于基线MEP波幅。iTBS600×3*10组MEP波幅变化主要为上升趋势,前两组iTBS干预后5min时MEP波幅水平相似,在完成第三组iTBS刺激后5min时MEP波幅大于前两组水平,但是不存在差异,10min时显着高于基线水平(p=0.015)。iTBS600×3*30组MEP波幅表现为易化趋势,并且在每组iTBS干预后MEP波幅逐步增加,易化效应长达120min,与基线相比,第一组iTBS干预后的10min(p=0.016),第二组iTBS干预后的10(p=0.012)和15min(p=0.019),第三组干预后的5、10和60min(p=0.013,p=0.018,p=0.030)时MEP波幅均显着增加。各组间LICI的变化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受试者接受不同iTBS方案刺激后的应答反应发生变化且不存在相关性。常规iTBS600脉冲后,出现易化反应的受试者比例为50%,iTBS1800应用后62.5%的受试者表现为抑制反应,iTBS600×3*10应用后56.25%的受试者表现为易化反应,iTBS600×3*30应用后75%的受试者表现出易化反应。结论:重复应用3组iTBS间隔30min能产生叠加效应,产生更强MEP波幅增加的效应,提高应答反应率;重复iTBS使用不同刺激间隔时对运动皮质兴奋性会产生不同后效应。实验二:探索重复iTBS对脑卒中后上肢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目的:TBS对脑损伤患者皮质兴奋性的调节,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为提高临床磁刺激治疗效应,实验一重复应用3组iTBS间隔30min调节皮质兴奋性效果最佳,故将效果最佳的方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探究多剂量的iTBS应用于脑卒中后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初级运动皮层对功能恢复和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招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5名,将其随机分为假刺激组、常规iTBS组和实验组。常规iTBS组每天接受单次iTBS刺激,并在刺激后接受连续60min的作业治疗训练(occupational therapy,OT);假刺激与常规组相比使用假刺激线圈(不产生磁作用);实验组每天接受3组iTBS刺激,每组刺激间隔为30min,在刺激间隔接受OT训练,共60min。共接受10天的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upper limb Fugl-Meyer,UL-FMA)、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和TMS指标评定。结果:15名受试者均完成连续10天的康复治疗,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与干预前相比,三组的UL-FMA评分均有显着差异(p=0.004,p=0.001,p=0.002),BI评分只有常规组和实验组存在明显改善(p=0.040,p=0.010),其他评分不存在差异。组间比较显示,常规组和实验组的UL-FMA改善程度优于假刺激组(p=0.029,p=0.003),然而常规组和实验组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干预前,实验组中一名受试者双侧都不能诱发MEP,其他受试者健侧均能诱发出MEP,78%患者的患侧皮层不能诱发出MEP。三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侧皮层的RMT和MEP波幅均不存在差异,干预后组间皮质兴奋性也未发现显着变化(p>0.05)。结论:iTBS刺激脑卒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患侧皮质区域可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加iTBS的刺激剂量在短期内对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和调节皮质兴奋性的效果不明显。

胡俊[5](2020)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观察针刺对患者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为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治疗提供疗效依据。方法:本课题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以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心理干预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休息2天,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进行评分。结果:(1)基线分析:两组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的HAMD、MBI、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分析:两组在治疗前后的HAMD、MBI、NIHSS评分的组内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HAMD、MBI、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性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结合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针刺结合常规治疗效果最好,临床有效率高。(2)针刺结合常规疗法是治疗卒中后阈下抑郁的有效干预措施,无特殊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潘桂恒[6](2020)在《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抑郁提供中医理论基础。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住院病人共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观察过程中因出现并发症或未按要求治疗等因素有5例病例被剔除,最终病例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规西药治疗,并给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组采用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规西药治疗,并给予氢溴酸西酞普兰和柴胡疏肝散;疗程均为4周。结束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下简称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以下简称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下简称ADL)评分和中风病中医症候量表评分。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有总效率为92.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7%,由此可见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AMD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3、NIH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4、ADL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1.单用氢溴酸西酞普兰,或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均有疗效,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中医症候。2.以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疗效最佳。

黄闻琦[7](2020)在《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应用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0例病例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患者。将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病例均进行中风的常规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治疗组主穴:神庭、本神、风府、百会、四神聪、脑户、内关、公孙、合谷、太冲;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主穴: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3周为1个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述腧穴有双侧者均取双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治疗6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的数值,对其进行评定,观察指标变化程度,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各主要观察指标(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Barthel指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测定简表)的评分结果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病例在治疗3周和治疗6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两次评分均治疗组的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着。Barthel指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测定简表评分均显着提高(P<0.01),两次评分均治疗组提高更显着(P<0.01)。3.两组病例治疗6周后的汉密尔顿抑郁评估量表评分降低比治疗3周后的评分降低更为显着(P<0.01),治疗组的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着。Barthel指数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测定简表评分比治疗3周后的评分提高更为显着(P<0.01),且治疗组的评分提高更显着(P<0.01)。4.两组病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率3.33%,显效率30.00%,好转率56.7%,无效率10.00%,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率0%,显效率16.7%,好转率56.7%,无效率26.7%,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比对照组总有效率较更高,差异显着有意义(P<0.05),说明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可有效减轻PSD的抑郁症状,且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论:1.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和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均有较好效果。2.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联合热敏灸。3.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疗法能够减轻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抑郁病情,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中风后抑郁临床治疗及研究提供了参考及新的思路。

姜伟时[8](2020)在《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poB/apoA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apoB/apoA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1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并分组,HAMD评分<8分为非卒中后抑郁(NPSD)组,HAMD评分≥8分为PSD组,且符合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其中HAMD评分820分为轻度抑郁组、HAMD评分2135分为中度抑郁组及HAMD评分>35分为重度抑郁组;测定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apoB及apoAI等相关生化指标,并计算AIP、apoB/apoAI,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作为反映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像学指标;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 PSD组与NPSD组临床基本资料相比较,卒中次数(首发/复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精神疾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PSD组中,轻度抑郁患者39例(47.6%)占很大比重,中度抑郁患者28例(34.1%),重度抑郁患者15例(18.3%)。3 PSD组LDL-C水平较NPSD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HDL-C水平较NPSD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与NPSD组间TC、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PSD组NIHSS评分高于N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ADL评分低于N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PSD组患者AIP、apoB/apoAI、CIMT水平高于NPS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PSD组中,轻、中、重度抑郁组患者的AIP、apoB/apoAI、CIM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患者抑郁程度越重,AIP、apoB/apoAI、CIMT水平越高。7 PSD患者的HAMD评分与ADL得分、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NIHSS得分、AIP、apoB/apoAI、CIMT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AIP、apoB/apoAI及CIMT与PSD患者HAMD评分的相关性高于LDL-C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apoB/apoAI水平与CIMT水平呈正相关(P<0.05)。8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为PSD的保护因素;LDL-C、AIP、apoB/apoAI及CIMT水平为PSD的危险因素。结论AIP、apoB/apoAI、CIMT水平为PSD的危险因素,且与PSD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相关,PSD患者的抑郁程度越重,AIP、apoB/apoAI、CIMT水平越高,在临床上脑卒中患者的检查过程中,应注意三项指标的水平,在早期可实施一定心理干预,避免PSD的发生。图0幅;表8个;参192篇。

王媛卓[9](2020)在《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比较调神开窍针刺法与西药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2.通过观察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系统中白细胞、血小板、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LR(血小板/淋巴细胞)等炎症指标含量变化,探讨针刺治疗PSD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8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两组患者均给与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与调神开窍针刺法结合口服安慰剂治疗,对照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与盐酸氟西汀结合肢体穴位针刺治疗。两组针刺治疗均3次/周,口服安慰剂或氟西汀20mg/d,共治疗4周。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Barthel指数(BI)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并对HAMD-17量表中的胃肠道症状以及全身症状做单独统计,以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相关兼证方面的疗效差异。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完成血常规检测,对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血小板、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PLR(血小板/淋巴细胞)的值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可能的疗效机制。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HAMD-17、BI、SDS等量表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周后,试验组显效1例,有效7例,好转31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9例,好转19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为46.0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结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结合肢体穴位针刺对PSD患者的抑郁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3.量表评分比较3.1 HAMD-17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17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均较基线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1);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均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3.2 HAMD量表相关兼证评分3.2.1 HAMD-胃肠道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肠道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食欲下降、排便障碍等胃肠道症状。3.2.2 HAMD-全身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身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全身症状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身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缓解PSD患者四肢项背部的疼痛,在改善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方面更具优势。3.3 BI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基线比较,两组的BI评分均有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与盐酸氟西汀联合体针治疗均能提高PSD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4 SD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SDS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SDS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试验<0.01,P对照<0.01),说明两组疗法均能显着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治疗后组间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SDS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相当。4外周血系统中相关炎症指标比较4.1白细胞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含量较治疗前基线变化不大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试验>0.05,P对照>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对白细胞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2血小板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较治疗前基线变化不大,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试验>0.05,P对照>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对PSD患者外周血系统中血小板含量均无显着影响。4.3 NLR两组患者治疗前NL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疗后NLR数值降低,且较治疗前基线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调神开窍针刺法能显着降低PSD患者的NLR数值。对照组治疗前后NLR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NL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 PLR两组患者治疗前PLR值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PLR值相较于治疗前基线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对PSD患者的PLR数值影响不大。结论1.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疗效确切,且与盐酸氟西汀相当。2.调神开窍针刺法可显着降低缺血性PSD患者的HAMD-17、SDS评分,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能提高BI指数评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调神开窍针刺法联合安慰剂相较于氟西汀联合体针针刺能够更好地改善PSD患者的食欲不振及排便障碍等胃肠道症状,并且在减轻项背部疼痛以及缓解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方面更具优势。3.调神开窍针刺法可显着降低缺血性PSD患者外周血系统中NLR的水平,而对白细胞、血小板、PLR等值无明显影响。初步推测,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可能疗效机制是通过改善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韩李莎[10](2020)在《“调神开窍”针刺法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调神开窍”针刺法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调神开窍”针刺法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语言功能、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为临床失语卒中患者抑郁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假针刺对照的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失语性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及基础疾病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明确调神作用腧穴组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6次/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卒中失语抑郁量表医院版(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Hospital,SADQ-H)、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卒中后抑郁病程、抑郁严重程度、中医证型、SADQ-H评分、WAB评分、MBI评分等各发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经统计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6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1.0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SADQ-H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较治疗前SADQ-H评分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SADQ-H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WAB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较治疗前WAB评分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WAB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MBI评分均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神开窍”针刺法可有效改善失语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2.“调神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改善失语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二、冬季性抑郁对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季性抑郁对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剔除处理
    1.6 研究方法
    1.7 疗效评价
    1.8 观察周期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数据分析
    2.2 研究结果
    2.3 疗效分析
3 讨论
    3.1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
    3.2 卒中后抑郁的西医研究
    3.3 柴胡疏肝散的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3.4 心理治疗的相关机理研究
    3.5 从肝论治的理论
    3.6 创新点及优势
    3.7 不足之处及解决措施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1.附表
    2.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病例脱落原因
        2.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中止标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样本量估算
        3.3 分组方法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4.4 不良反应观察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西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反应的程度分级
        6.2 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3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处理
    7 安全性评价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方法
    10 技术路线示意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合并基础疾病的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4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的比较
        2.5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分值变化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的比较
        3.5 治疗前后两组BI评分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总体疗效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1.3 中医药的治疗现状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2.1 卒中后抑郁的定义
        2.2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卒中后抑郁的现代药物治疗现状
        2.4 卒中后抑郁的非药物治疗现状
    3 本研究观察疗程设立及量表选择的依据
        3.1 观察疗程设立的依据
        3.2 量表选择的依据
    4 化痰解郁方的组方依据
        4.1 立方依据
        4.2 组方配伍分析
        4.3 关于半夏的炮制及运用
        4.4 关于豨莶草运用的思考
        4.5 其它单味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5.1 对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5.2 对HAMD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3 对NIHSS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5.4 对BI评分的临床疗效分析
    6 脱落病例分析
    7 安全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培元解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分组
    3 研究方法
        3.1 基础治疗
        3.2 分组治疗
    4 观察方法
        4.1 观察的方法及其指标
        4.2 安全性观察
        4.3 观察的时间点: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治疗前后结果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HDRS-24 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SDS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BI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 比较
        3.5 舍曲林用量比较
    4 安全性指标统计
    5 不良反应汇总
讨论与分析
    1 祖国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讨论
        1.2 病因机制研究
        1.3 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抑郁的研究
        2.1 概念及其流行病学调查
        2.2 病因机制
        2.3 治疗方法
    3 课题设计思路
        3.1 立题思路
        3.2 对卒中后抑郁病因机制及其治疗方案再认识
        3.3 选穴依据
        3.4 西药、治疗周期选择依据
        3.5 量表选择分析
    4 结果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中医理论探讨
        5.2 当代医学机理探讨
        5.3 针刺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6 脱落病例分析
    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5年中医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缩略表(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Theta节律磁刺激的概述和应用
    2.2 TBS作用机制
        2.2.1 钙离子依赖性的双向调控
        2.2.2 TBS影响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2.3 iTBS在皮层上不同刺激靶点的临床应用
        2.3.1 运动皮层iTBS的应用
        2.3.2 前额叶iTBS的应用
        2.3.3 小脑iTBS的应用
        2.3.4 后顶叶皮层iTBS的应用
        2.3.5 视觉皮层iTBS的应用
        2.3.6 运动语言中枢iTBS的应用
        2.3.7 初级听觉皮层iTBS的应用
        2.3.8 吞咽运动相关皮质iTBS的应用
    2.4 小结
3 实验一:探究不同刺激间隔重复iTBS对健康成年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图
        3.1.4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受试者基本资料
        3.2.2 三组iTBS刺激后MEP波幅变化
        3.2.3 不同方案下MEP波幅的变化
        3.2.4 LICI比值变化
        3.2.5 方案间LTP效应的相关性
        3.2.6 LICI与 MEP波幅变化的相关性
        3.2.7 不同iTBS方案对个体反应应答的影响
    3.3 研究一分析与讨论
        3.3.1 连续刺激对皮质效应的影响
        3.3.2 刺激间隔对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3.3.3 皮质内抑制
        3.3.4 个体变异性
    3.4 研究一局限性
    3.5 研究一结论
4 试验二:重复iTBS对脑卒中后上肢严重功能障碍患者疗效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实验流程图
        4.1.4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患者一般情况
        4.2.2 临床量表结果
        4.2.3 患者皮质兴奋性结果
    4.3 研究二讨论
    4.4 研究二局限性
    4.5 研究二结论
5 研究总结与分析
    5.1 结果总结
    5.2 研究讨论与分析
    5.3 研究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附件

(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脑卒中后阈下抑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2 常规治疗局限性大
        1.3 针刺治疗中风、精神类疾病疗效确切、优势显着
    2.研究目的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脑卒中后SD患者的选择
        1.3 样本量估算
        1.4 随机方法
        1.5 盲法
    2.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2.3 对照组治疗方法
    3.观察内容
        3.1 基线观察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评价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
        3.6 依从性评价
        3.7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病例完成情况
    2.基线分析
    3.疗效分析
        3.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3.2 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结果
        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西医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治疗现状
        1.3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1.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治疗现状
    2.研究方案的设计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治疗方案的选择
        2.3 疗效指标的选择
    3.试验结果分析
        3.1 基线分析
        3.2 有效性分析
        3.3 本研究与既往类似研究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3.5 依从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中西医对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件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抑郁症诊断标准
附件3:中风的中医诊断
附件4:郁病的中医诊断
附件5:知情同意书
附件6:临床量表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1.7 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8.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分、临床疗效判定
        1.8.2 中医症候积分
        1.9 疗效评定标准
        1.10 数据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HAMD评分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得分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2.7 用药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讨论部分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抑郁的认识
        3.1.1 脑梗死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
        3.1.2 脑梗死后抑郁的病因学研究
        3.1.3 脑梗死后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3.1.4 脑梗死后抑郁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郁证的认识
        3.2.1 中风后郁证的研究沿革
        3.2.2 对中风后郁证病位的认识
        3.2.3 对中风后郁证分型的认识及治疗
    4 柴胡疏肝散的研究
        4.1 组方分析
        4.2 柴胡疏肝散现代药理研究
    5 临床疗效分析和观察指标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HAMD评分分析
        5.3 NIHSS评分分析
        5.4 Barthel指数得分分析
        5.5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6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附录3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附录4 :中风病中医症候量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
    3 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本数估算
    2.3 随机分组方法
    2.4 分组对照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标准
    2.8 注意事项及不良事件的相关处理
    2.9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对比
    3.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3.3 临床研究的完成情况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及病因病机探讨
    4.3 开窍解郁法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机理探讨
    4.4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4.5 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poB/apoA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临床基本资料
        1.2.2 PSD组抑郁情况分布
        1.2.3 PSD组与NPSD组间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1.2.4 PSD组与NPSD组的NIHSS及ADL得分情况比较
        1.2.5 PSD组和NPSD组AIP、apoB/apoAI、CIMT水平比较
        1.2.6 不同抑郁程度PSD患者AIP、apoB/apoAI、CIMT水平比较
        1.2.7 HAM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1.2.8 PSD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PSD与AIP、apoB/apoAI及CIMT的关系
        1.3.2 PSD与NIHSS评分的关系
        1.3.3 PSD与ADL评分的关系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1.1 神经解剖机制
        2.1.2 遗传学机制
        2.1.3 神经内分泌机制
        2.1.4 神经递质机制
        2.1.5 炎症机制
    2.2 影响因素
        2.2.1 性别
        2.2.2 年龄
        2.2.3 性格
        2.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2.6 文化程度
        2.2.7 社会与家庭支持
        2.2.8 脑血管危险因素
    2.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一般个人情况调查表
附录B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附录C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D Barthel 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针具及材料
    2.3 干预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2.7 试验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分析
    3.3 不良事件
4 小结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PSD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PSD的认识
    3 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理论基础
    4 评定量表选用依据
    5 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PSD的临床疗效分析
    6 相关炎症指标比较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调神开窍”针刺法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2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
    3. “调神开窍”针刺法及其选穴依据
    4 假针刺设置
    5 失语性PSD量表选择与评价
    6. “调神开窍”针刺法治疗失语性 PSD 的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失语性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进展
    1 西药治疗
    2 中医治疗
    3 康复训练
    4 经颅磁刺激疗法
    5 心理疗法
    6 联合疗法
    7 其他疗法
    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冬季性抑郁对脑卒中患者Barthel指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证的临床研究[D]. 郭建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化痰解郁方治疗肝郁痰阻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宝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培元解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D]. 谢晓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重复Theta节律磁刺激对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D]. 俞风云.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阈下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柴胡疏肝散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潘桂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开窍解郁法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疗效观察[D]. 黄闻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poB/apoAI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姜伟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调神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D]. 王媛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调神开窍”针刺法对失语性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D]. 韩李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冬季抑郁症对脑卒中患者 Barthel 指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