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发

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发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梁丹[1](2016)在《基于移动公众网话音通道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扩张,话音通道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高速数据通信也已开发利用,但是在压缩的话音通道中进行数据通信仍具有广大的吸引力。这是由于话音通道较数据通道能够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且随着当前话音业务的增多以及话音通道在网关拥挤时较数据通道所具有的优先选择权,这些都将会导致数据通道的带宽不断减少,并且还会使数据通道的传输带宽和延时产生不可预知的改变。目前,基于话音通道的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是以常规调制法、类语音合成法和数据波形映射法三种方法为主,其中数据波形映射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现有系统的不足,在如何进行码本优化、声码器的适用性方面以及同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提出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类语音调制方法,提高在接收端的解调精确度,并缩短码本优化的仿真周期。该方法以数据波形映射法为基础,将待传输的调制数据用事先设计好的符号波形代替,构成类语音信号,码本符号波形的生成采用GA并利用GA对其进行更新。本文提出的方法较现有方法,提升了系统的仿真速度和解调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所生成的符号波形较常规调制法和类语音合成法相比,其具有更好的性能且码本生成复杂度较低。提出一种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声码器传输的类语音调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类语音调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语料库进行相关的预处理后得到码本搜索空间,再利用增量搜索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最终生成最优码本。另外,对生成的最优码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抗话音激活检测(Voice Activity Detection,VAD)。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码本能够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声码器。在码本数目为16时,自适应多速率(Adaptive Multi-Rate,AMR)声码器编码速率为12.2kbps时符号错误率(Symbol Error Rate,SER)可达到0%;在全速率(Full Rate,FR)声码器和增强型全速率(Enhanced Full Rate,EFR)声码器的传输下,SER也均可达到0%。针对实际系统中的同步问题,本文利用外同步法设计了一种同步序列信号,该同步序列信号具有很好的自相关性,能够自动检测对齐标志,同时还可以通过声码器的有损压缩进行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同步序列信号可以很好地在接收端检测出来,并能够与类语音信号进行很好的拼接,不产生相互间的影响致使无法传输。

李文娟[2](2014)在《基于模拟语音的加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等通信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语音信息作为移动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最主要信息,其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的语音传输系统中,语音信息采用移动通信网中现有的安全机制进行加密以确保通话信息不被泄露,是否加密以及加密密钥都是由运营商控制的。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通信系统愈加复杂,其中一些核心的加密算法也遭到破解,原来的安全机制出现不少漏洞,用户的通信安全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因此,为了保证端到端通信安全,需要一种由用户控制是否加密并掌握密钥的加密方法对语音信号进行加密,使得语音信号在进入移动通信网之前就进行加密。本文在研究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通信系统工作流程和RPE-LTP(Regular Pulse Excitation-Long Term Prediction,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声码器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手机声码器之前的模拟语音加密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本文在分析GSM语音传输系统工作流程及RPE-LTP声码器编解码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传统语音加密技术的思想以及满足加密语音在移动话音通道中传输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加密语音满足声码器输入要求、加密语音对有损压缩编码不敏感以及加密语音可以对抗VAD(Voice Activity Detection,语音活动检测)检测,对加密算法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语音加密方案,以保证进入GSM系统前的加密语音在通过声码器后不会出现明显失真。2.设计了一种基于GSM系统的模拟语音加密算法。本算法首先在发送端对模拟语音进行采样、分帧和分组。然后,将语音信号变换到频域对其频谱进行置乱,达到频域加密的目的。最后,将语音信号变换到时域,并打乱组内帧顺序,从而得到可以在移动话音通道中传输的模拟加密语音。在发送端也可在语音信号的频谱中插入伪谱来改变原始信号的频谱以掩盖语音信号的音调特征。在接收端,对解码后的加密语音进行与加密过程相对称的解密。本算直接对模拟的语音信号进行加密,加密后的语音信号能够对抗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有损压缩,更好的保证了GSM通信系统中端到端的安全通信。3.设计并实现了端到端语音加密系统仿真平台。基于该平台,成功进行了加密语音传输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本文设计的加密算法是有效且安全的,验证了端到端语音加密系统方案的可行性。

张伟伟[3](2014)在《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系统提供了广泛的语音服务,语音通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为了提供更好的语音通信服务,需要对通信网络和语音编解码技术进行性能评价。评判语音通信系统性能优劣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系统输出语音的质量。由于语音质量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因此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价语音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语音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可以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是,由于其费时和费力,因此不适用于对实时通信系统的评价。客观评价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核心来判别语音的质量,它不受测试条件的限制,也不受测试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客观评价技术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QoE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对ITU-T.P.862标准的PESQ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为了更有效的评价语音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方法也就是NPESQ算法。然后,搭建了一个VoIP语音通信的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采用NPESQ算法来评价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最后,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感知语音质量评价算法(PESQ)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改进。PESQ算法是ITU提出的一种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算法,并形成ITU-T P.862标准。它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语音质量评价算法。然而,PESQ算法是在英语环境下提出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PESQ算法的评价效果是有差异的。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中文环境下PESQ评价语音编解码器性能的研究。本文研究了PESQ算法对语音编解码器的评价性能。所选择的语音编解码器,是3G通信中常用的三类变速率编解码器,包括增强型可变速率编解码器(EVRC), EVRC-B和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解码器(AMR)。经过实验测试得出在中文环境下PESQ对EVRC和EVRC-B进行评价时,存在局限性,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为了提高PESQ算法对EVRC和EVRC-B评价的准确度,对PESQ提出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其评价准确度得到了提高。改进的PESQ算法可以更好的评价语音业务。第二,为了更准确的评价通信系统的语音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NPESQ)。NPESQ模型是基于ERB频率尺度和Moore响度变换的客观评价方法。本文给出了NPESQ模型的实现过程,并通过实验测试,给出了NPESQ模型评价出的语音质量的得分。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性能指标有三个,分别为准确性、相关性和一致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数据验证了NPESQ算法的这三个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NPESQ算法可以得到比PESQ更准确的评价结果,并且NPESQ测得的结果和主观MOS结果具有更高相关性和一致性。第三,搭建了一个新的VoIP实验分析平台,并采用新提出的NPESQ算法来评价受不同因素影响时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本文搭建的VoIP实验平台和其他研究者的平台有两点不同:第一点是选择最新的网络仿真软件WANem来实现对真实的网络环境的再现。第二点为了保证实验更真实有效,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如果用手动的运行几百次乃至几万次的过程不太合适,太费时费力。所以,我们编写了脚本来实现批处理。在同样的网络参数下,用批处理来自动进行多次的实验,再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然后,采用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来评价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通过实验评价出了不同因素影响下语音质量的得分。第四,针对VoIP通信中语音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是确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变化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创建一个合理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的本质就是寻找各个影响因子和语音MOS值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通过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在VoIP系统中,传输网络性能参数对感知语音质量(QoE)起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我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网络性能参数和语音质量之间的映射模型。以网络通信中的丢包,时延和包错排序为参数,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新的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利用该多元回归模型,将给定的网络性能参数带入函数模型中,可以直接得到语音质量的得分,从而更快捷的实现语音质量评价。

金堃[4](2012)在《移动通信网中的端到端语音加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通信网的迅猛发展,公众在享受移动通信网络带来的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语音通信作为移动通信网络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其中的安全问题更值得关注然而,移动通信网络协议中现有安全机制是从运营商角度出发,加密算法由运营商控制,不能保证用户的通信安全,因此,需要在语音信号进入移动通信网之前进行语音加密,并由用户掌握密钥但是,由于声码器压缩编码机制的存在,传统的语音加密技术并不适用,所以,研究一种能够对抗移动通信有损压缩的语音加密技术很有必要在分析移动语音通信安全问题的基础上,采用一种能够对抗移动通信网络中有损压缩的加密技术进行语音加密以保证端到端通话安全的加密流程在分析话音通信工作流程和AMR编码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端到端语音加密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加密语音必须满足声码器的输入要求必须保证压缩编码不破坏加解密数据的一致性密文语音必须能够对抗VAD检测,完成了加密算法的需求分析,借鉴传统语音加密技术及类语音合成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频域置乱的语音加密算法加密算法重点从帧内分组方案和帧数选取方案两方面进行考虑,使得加密算法能够对抗AMR压缩编码的同时,确保加解密语音达到较好的效果运用Matlab等仿真工具对整体的加解密方案进行仿真和性能分析,各项测试指标显示方案的加解密效果良好,并能较好的对抗AMR压缩编码

尹峰[5](2012)在《基于3G网络传输加密语音信息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GSM/GPRS和CDMA等第2代和第2.5代移动通信系统(2G和2.5G)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应用日益普及和广泛。但由于在支持全球漫游、频谱利用率、宽带数据业务和流媒体业务等方面表现的不足,2G和2.5G移动通信系统正在向支持宽带多媒体通信的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3G)演进,这也是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3G虽然采用了多种安全保密技术,以解决民用移动通信对安全保密的基本需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不能满足专用通信领域和个人的特殊安全保密需求。鉴于语音业务是专用通信领域最常使用的通信方式,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向研究TD-SCDMA、WCDMA和CDMA2000等3G网络上可行的加密语音信息传输方法。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论文还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地深入研究:1)研究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种网络的体系结构,总结三种网络中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常见的网元组成及各个网元的基本功能。针对TD-SCDMA和WCDMA网络网元基本相同的情况,论述两种网络中同种网元在技术和功能上的差异。同时,从传输速率、基本功能、技术演进、部署国家、用户数等几个方面对比三种网络,归纳出三种网络各自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优缺点。2)分析3G网络的安全机制,研究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该缺陷可能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在3G网络已经开始全球商用的背景下,寻找解决这些缺陷对特殊安全保密需求带来威胁的有效方法。3)分析3G网络中普通语音信道、CS域信道和PS域信道的优缺点,研究基于三种信道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关键技术。针对技术难点分别设计基于三种信道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方案,同时从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等方面对三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4)对三种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方案组织全国性的测试,总结归纳已测试地区的测试情况。根据测试情况分析三种方案在当前3G网络中的优缺点,结合3G网络的技术演进方向,研究3G演进不同阶段传输加密语音信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盖晓东[6](2010)在《基于Tilera多核平台的AMR声码器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适应多速率(AMR,Adaptive Multi Rate)语音编码是由第三代伙伴计划制定的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系统中的语音编码标准。AMR语音编码是一种变速率语音编码,它采用代数码本激励线性预测算法,支持八种语音编码速率,可自适应地选择信道模式和编码模式,在移动通信领域应用十分广泛。AMR声码器算法复杂度很大,为了提高语音通信的实时性,就需要选择高性能的硬件器件来实现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运行效率。所以对AMR算法关键技术的改进及其硬件实现平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目前多核处理器芯片以及以多核处理器为核心的高性能应用系统迅猛发展。Tilera公司推出的Tilera多核处理器能够实现高速、并行的通信与数据处理,在数字信号处理,流处理,网络安全方面有着独特的并发处理能力,当然也能提高语音同时的实时性。本文首先对AMR编解码器的原理及其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ilera多核处理器的架构、功能以及多核开发环境MDE的使用,其次根据TilePro64多核处理器的架构特点,将AMR声码器移植到TilePro64多核平台上加以实现并简单优化。最后,应用ITU标准语音序列对优化后的AMR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数据结果表明,在TilePro64平台上实现的AMR声码器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杨于村[7](2009)在《基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端到端加密语音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已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通信手段。业界在不断发展高速空中接口技术的同时,对移动通信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如何努力弥补现有移动通信网络存在的安全缺陷,逐渐完善移动通信网的安全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体系架构下研究端到端的高保密语音通信方法,需求迫切,难度很大,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得到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的资助。本文主要在阅读掌握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公众移动通信网,从语音信号产生模型、信道传输模型及数据波形映射法三个技术层面对端到端高保密语音的传输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现有多种移动通信网结构和语音工作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抽象出移动通信语音服务的一般工作流程,建立了一个具有一般性的通用移动通信语音传输模型,依据该模型将高保密语音的传输问题归结为能有效抵抗声码器有损压缩影响的调制解调算法的设计问题。(2)结合语音信号产生模型建立了语音合成与调制、语音线性预测分析与解调之间的关联,提出了SA-SVQ (Simulated Algorithm-Split Vector Quantization)矢量量化算法及SCAMDF (Simplified Circular Average Magnitude Difference Function)基音检测算法,设计了用于GSM FR声码器的调制解调算法,能够有效地抵抗声码器波形畸变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GSM FR级联声码器黑箱信道传输模型。通过引入apFFT算法对信道模型进行频率响应系统识别,解决了经典DFT和FFT算法需要进行复杂频偏校正才能获得正确相位值的问题。给出了GSM FR话音业务信道的等效滤波器模型,根据辨识结果及其等效模型,提出了采用OFDM技术实现调制解调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OFDM参数实现了可靠、有效的数据传输。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4)将“建模-辨识-验证-设计”的方法推广应用到我国现有的其他移动级联声码器信道,仿真结果表明,各类声码器信道能否有效传输传统调制信号(如OFDM、QPSK、FSK等调制信号)与信道对单频余弦信号的传输特性有关。对GSM HR和CDMA2000 EVRC两种声码器业务信道难以有效传输单频余弦信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5)将OFDM符号生成过程推广为数据到波形集的映射,引入遗传算法作为波形寻优的实现手段,在综合信道对波形频率、相位和幅度畸变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波形符号生成方法,有效提高了算法效率和误码性能,并推广应用到GSM FR话音业务信道。初步的模拟实验表明文中的基本结论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以为下一步原理样机的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海雁[8](2009)在《AMR2语音编解码技术及其在媒体服务器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经任何处理的数字话音数据量很大,直接传输和存储会占用大量的信道资源和存储空间。在保证一定的编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高效率地进行压缩编码,或者在给定信息速率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编码后的语音质量,是语音编码研究的重点。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语音编码技术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实现以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全球正迅速步入移动信息时代,向个人通信的时代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全面介绍了3G移动通信中所采用的语音编码算法。尤其重点介绍了AMR和AMR2算法,并研究了AMR算法IP承载的关键技术。根据河南移动彩铃系统IP化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媒体服务器中语音编解码模块和Nb接口模块。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变速率语音编解码相关知识,剖析G.711,AMR和AMR2语音编解码算法结构,以及对其速率控制,话音激活检测(VAD)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2)对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媒体网关(MGW),媒体服务器(MS)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并实现了AMR2语音的IP承载。(3)针对河南移动彩铃业务的铃音实时转换需求以及传输速率的要求,提出了使用AMR2语音编解码格式为铃音编码格式,设计了AMR2语音编解码流程并实现了AMR2语音编码器。(4)认真分析河南移动彩铃IP化需求,研究了MGW间通信的Nb接口协议,设计并实现了NbUP处理流程,完成了Nb接口模块。

周晓海[9](2009)在《自适应低速率语音编解码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语音通信目前仍是移动通信网所承载的主要业务,数字化后的语音占用的带宽比较宽,而移动通信网受网络容量限制,对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信道带宽有所限制,因此,必须对数字化后的语音进行压缩编码后才能传输。数字化后的语音,相邻样点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实现语音压缩编码具有可行性。语音压缩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基于参数的压缩编码方式和基于波形的压缩编码方式。基于参数的编码方式具有编码速率低、合成质量好、优良的抗噪声性能等优点,成为当前大部分语音压缩编码标准广泛采用的编码方式。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加,必须对通信网络容量和用户需求做合理的折中处理,因此可变速率的语音压缩编码成为移动通信网承载的语音通信广泛采用的编码方式。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Adaptive Multi-Rate)是ITU提出的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语音编码标准,基于CELP编码方式,可提供高质量的重建语音。它可根据信源和信道的变化灵活调整语音编码模式、编码速率,使信道的利用效率和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实现最优,代表了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实现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的关键技术包括话音激活检测技术(VAD)、信源与信道的速率自适应控制技术(RDA)、差错隐藏技术(ECU)以及舒适噪声生成技术(CAN)等。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语音编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语音编码器的基础知识和基于参数编码方式的线性预测压缩编码技术,并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端点检测算法。从第三章开始,系统地介绍了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Adaptive Multi-Rate)的组成、语音编解码器算法、AMR的关键技术等,并对AMR编码器算法中的背景噪声预测部分进行了改进。第四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在TMS320VC5402 DSP芯片上实现AMR算法的相关软硬件设计,并给出硬件实验结果和软件实验结果。

张林[10](2008)在《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在TD-SCDMA系统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适应多速率(AMR Adaptive Multi Rate)语音编码是由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制定的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系统中的语音压缩编码。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是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通过的3G无线通信标准。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能以更加智能的方式解决信源和信道编码的速率分配问题,使得无线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加灵活和高效。将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应用到TD-SCDMA系统中,不仅可以提供更高语音质量语音服务而且可以更好的利用TD-SCDMA系统的资源。本文主要对自适应多速率的系统应用方案进行研究。我们采用测量MEL倒谱间距(MEL-Cepstral Distance)的方法对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各速率语音编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为了制定速率切换策略,我们以载干比为门限对这八种速率进行了分类。最后我们根据TD-SCDMA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在TD-SCDMA中应用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的系统结构,与WCDMA中的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结构相比较,该结构简化了移动终端的速率选择模块,降低了移动终端的计算复杂度,减小了语音的传输时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动公众网话音通道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通道
        1.2.2 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业务通道
        1.2.3 基于电路交换的话音业务通道
        1.2.3.1 常规调制法
        1.2.3.2 类语音合成法
        1.2.3.3 数据波形映射法
        1.2.4 数据传输同步问题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公众网声码器的原理与特性分析
    2.1 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2.1.1 GSM的移动通信系统
        2.1.2 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
        2.1.3 W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
        2.1.4 TD-SCDMA的移动通信系统
        2.1.5 CDMA2000的移动通信系统
    2.2 RPE-LTP声码器的原理
        2.2.1 编码的工作原理
        2.2.2 解码的工作原理
        2.2.3 话音激活检测VAD
        2.2.4 RPE-LTP声码器的特性
    2.3 GSM FR级联声码器的信道模型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实验配置
        2.4.2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类语音调制方法
    3.1 类语音调制解调算法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类语音调制方法
        3.2.1 遗传算法GA
        3.2.2 数据波形映射法
        3.2.3 码本设计
        3.2.3.1 生成初始码本
        3.2.3.2 选择最优的符号波形,并更新码本
        3.2.3.3 迭代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实验配置
        3.3.2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语料库的类语音调制方法
    4.1 数据调制器结构
    4.2 码本选择算法原理
        4.2.1 搜索空间
        4.2.2 码本选择
        4.2.3 抗VAD处理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配置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类语音解调中的同步处理
    5.1 同步常用方法
        5.1.1 载波同步
        5.1.2 码元同步
    5.2 同步信号的设置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实验配置
        5.3.2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模拟语音的加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1.2 移动通信网中的安全威胁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章节结构
第二章 GSM基础和本文方案简介
    2.1 GSM系统简介
    2.2 语音信号采样分帧
    2.3 加密技术介绍
    2.4 伪谱加密简介
    2.5 声码器介绍
        2.5.1 GSM系统中的声码器技术
        2.5.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声码器技术
    2.6 本文系统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语音加密算法设计
    3.1 原始模拟语音信号处理
    3.2 频域置乱算法
        3.2.1 置乱算法
        3.2.2 频域置乱过程
        3.2.3 频域逆置乱过程
    3.3 伪谱的插入和滤除
        3.3.1 发送端伪谱的插入
        3.3.2 伪谱加密仿真结果与分析
        3.3.3 接收端伪谱的滤除
    3.4 时域帧置乱与同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实现与仿真结果分析
    4.1 发送端加密仿真结果分析
    4.2 接收端解密仿真与分析
    4.3 AMR声码器下的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QoS的局限性以及QoE的研究意义
    1.3 语音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VoIP通信网络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QoE的语音质量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语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3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模型
        2.3.1 PESQ评价模型
        2.3.2 POLQA评价模型
        2.3.3 NPESQ评价模型
    2.4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模型的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文环境下PESQ对声码器评价的性能
    3.1 引言
    3.2 PESQ算法的实现
    3.3 语音编解码器的选择和编程实现
        3.3.1 AMR编解码器的实现
        3.3.2 EVRC和EVRC-B的实现
    3.4 PESQ对语音编解码器的性能评价实验
        3.4.1 中文语音库的建立
        3.4.2 语音质量测试实验
        3.4.3 实验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5 对PESQ算法的改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
    4.1 引言
    4.2 基于ERB尺度的Moore响度模型
    4.3 NPSESQ模型的实现过程
        4.3.1 电平调整
        4.3.2 时间对齐处理
        4.3.3 基于Moore模型的听觉变换
        4.3.4 感知模型
    4.4 NPSESQ模型性能的仿真实验
        4.4.1 实验的语音样本数据库
        4.4.2 语音质量测试实验
        4.4.3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评价
    5.1 引言
    5.2 VoIP网络模型
    5.3 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因素
    5.4 VoIP系统实验平台
        5.4.1 VoIP实验环境概述
        5.4.2 网络仿真软件WANemu的搭建
        5.4.3 VoIP实验平台的结构
    5.5 基于QoE的VoIP的语音质量评价实验
        5.5.1 实验参数的选取
        5.5.2 实验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语音评价模型
    6.1 引言
    6.2 回归分析的原理
    6.3 评价语音的指数回归模型
        6.3.1 指数回归模型
        6.3.2 实验仿真结果
    6.4 评价语音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6.4.1 多项式回归模型
        6.4.2 实验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移动通信网中的端到端语音加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和章节结构
2 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
    2.1 3G 移动通信系统
    2.2 AMR 自适应多码率编码
    2.3 对称密码体制
    2.4 本章小结
3 语音加密算法设计
    3.1 端到端加密通信系统工作流程
    3.2 加密算法的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
    3.3 帧数选取方案的设计及仿真
    3.4 帧内分组方案的设计和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频域置乱的加解密算法及性能分析
    4.1 加密算法参数确定
    4.2 基于频域置乱的加密算法
    4.3 基于频域置乱的解密算法
    4.4 整体方案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5.2 今后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3G网络传输加密语音信息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类语音调制技术
        1.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1.2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类语音调制技术
    1.2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
    1.3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研究现状
    1.4 工作计划安排
第二章 3G网络的体系结构
    2.1 TD-SCDMA网络的体系结构
        2.1.1 TD-SCDMA网络的核心网
        2.1.2 TD-SCDMA网络的无线接入网
        2.1.3 TD-SCDMA网络的用户设备
        2.1.4 TD-SCDMA网络的优缺点
    2.2 WCDMA网络的体系结构
        2.2.1 WCDMA网络的核心网
        2.2.2 WCDMA网络的无线接入网
        2.2.3 WCDMA网络的优缺点
    2.3 CDMA2000 网络的体系结构
        2.3.1 CDMA2000网络的核心网
        2.3.2 CDMA2000网络的无线接入网
        2.3.3 CDMA2000网络的优缺点
    2.4 3G网络中的CS域和PS域
        2.4.1 3G网络中的CS域
        2.4.2 3G网络中的PS域
    2.5 三种3G网络的对比
第三章 3G网络安全机制的缺陷
    3.1 3G网络的安全机制
        3.1.1 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机制
        3.1.2 用户接入身份认证
        3.1.3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3.2 3G网络安全机制缺陷分析
        3.2.1 3G网络安全机制缺陷
        3.2.2 缺陷造成的安全威胁
第四章 3G网络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解决方案
    4.1 三种信道的优缺点及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4.2 基于普通语音信道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解决方案
        4.2.1 类语音调制算法的工作原理
        4.2.2 方案的工作流程
        4.2.3 方案的优势
    4.3 基于CS域实时信道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解决方案
        4.3.1 语音帧的设计
        4.3.2 方案的工作流程
    4.4 基于PS域数据信道传输加密语音信息的解决方案
        4.4.1 端到端数据传输的实现方案
        4.4.2 方案的工作流程
    4.5 方案试验情况
        4.5.1 试验设备
        4.5.2 试验方法
        4.5.3 试验结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Tilera多核平台的AMR声码器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语音编码概述
    1.2 变速率语音编码发展现状
    1.3 AMR语音编码标准概述
    1.4 AMR声码器的实现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其章节安排
2 AMR语音编解码原理及其相关算法
    2.1 AMR声码器简介
    2.2 AMR声码器原理
        2.2.1 码激励线性预测(CELP)编码原理
    2.3 AMR编码器流程
    2.4 AMR解码器流程
    2.5 AMR编码帧结构
3 AMR算法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3.1 话音激活检测(VAD)技术
        3.1.1 话音激活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1.2 AMR中VAD参数的计算
    3.2 AMR编码中的速率判决(RDA)
    3.3 差错隐藏技术(ECU)技术
        3.3.1 ECU技术原理概述
        3.3.2 AMR中的差错检测和差错隐藏方法
    3.4 舒适背景噪声生成技术
        3.4.1 舒适噪声生成技术原理
        3.4.2 AMR算法中的CNA生成技术
4 AMR声码器的Tilera多核平台的实现
    4.1 硬件实现平台
        4.1.1 多核处理器
        4.1.2 Tilera系列处理器简介
        4.1.3 TilePro64处理器架构
    4.2 Linux操作系统
    4.3 软件开发环境MDE
        4.3.1 MDE提供的开发工具
    4.4 Tilera多核的并行机制
    4.5 AMR编解码算法移植
        4.5.1 makefile文件的编写
        4.5.2 实现前C代码的修改
        4.5.3 AMR声码器的实现与调试
        4.5.4 AMR声码器的优化
5 代码测试及实现结果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算法客观测试
    5.3 测试数据及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端到端加密语音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信道
        1.2.2 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业务信道
        1.2.3 基于电路交换的话音业务信道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安排
第二章 通用端到端加密语音传输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2.2.1 GSM系统
        2.2.2 CDMA系统
        2.2.3 WCDMA系统
        2.2.4 TD-SCDMA系统
        2.2.5 CDMA2000系统
    2.3 移动通信系统的语音编码
        2.3.1 移动语音编码的发展概况
        2.3.2 参数编码基础
        2.3.3 移动语音编码
    2.4 加密语音传输方案设计
        2.4.1 传输对策分析
        2.4.2 传输系统构成
        2.4.3 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语音产生模型的调制解调算法
    3.1 引言
    3.2 可行性分析
    3.3 矢量量化概述
    3.4 调制解调算法
        3.4.1 参数选取
        3.4.2 参数估计和码本构建
        3.4.3 调制解调算法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级联声码器信道模型的调制解调算法
    4.1 引言
    4.2 GSM FR级联声码器信道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模型辨识
        4.2.3 模型验证
    4.3 调制解调算法描述
        4.3.1 参数设计
        4.3.2 仿真分析
    4.4 在其他移动话音业务信道的应用
        4.4.1 GSM EFR级联声码器信道模型
        4.4.2 GSM HR级联声码器信道模型
        4.4.3 WCDMA/TD-SCDMAAMR级联声码器信道模型
        4.4.4 CDMA2000 EVRC话音业务信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波形映射法的调制解调算法
    5.1 引言
    5.2 遗传算法简介
    5.3 调制解调算法描述
    5.4 算法改进
        5.4.1 波形符号生成的改进
        5.4.2 交叉算法的改进
        5.4.3 改进的调制解调算法
    5.5 仿真分析
    5.6 在GSM FR话音业务信道中的应用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AMR2语音编解码技术及其在媒体服务器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编解码技术简介
        1.1.1 语音编码技术分类
        1.1.2 语音编码器的性能评价
    1.2 变速率语音编解码技术
        1.2.1 定速率语音编码向变速率语音编码的过渡
        1.2.2 变速率语音编码的发展状况
    1.3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完成的主要意义及贡献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G.711编解码技术
    2.1 G.711编解码技术及其特点
    2.2 波形编码器(PCM)
    2.3 G.711算法描述
3 自适应多速率(AMR)语音编解码
    3.1 AMR语音编解码器的系统组成
    3.2 编码器工作原理
        3.2.1 预处理
        3.2.2 线性预测(LP)分析及其参数量化
        3.2.3 开环基音周期搜索
        3.2.4 计算加权合成滤波器冲激响应
        3.2.5 计算自适应码字搜索目标信号
        3.2.6 自适应码字搜索
        3.2.7 代数码矢搜索
        3.2.8 增益量化
        3.2.9 分帧后处理(状态更新)
        3.2.10 全帧信号状态更新
    3.3 译码器工作原理简介
        3.3.1 解码和语音合成
        3.3.2 后置处理
4 IP化彩铃系统
    4.1 GSM移动通信网
        4.1.1 GSM移动通信网优点
        4.1.2 GSM系统的组成
    4.2 3G移动通信网
        4.2.1 3G网络的发展背景
        4.2.2 我国3G网络现状
        4.2.3 3G网络业务结构
    4.3 河南移动彩铃系统
        4.3.1 河南移动彩铃系统组网
        4.3.2 河南彩铃呼叫平台
    4.4 IP化彩铃系统
        4.4.1 IP承载网络下的呼叫正常处理流程
        4.4.2 媒体服务器
        4.4.3 AMR2编解码器在媒体服务器中的作用
        4.4.4 IP承载AMR语音的优势
5 AMR2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5.1 AMR2与AMR语音编解码的区别
    5.2 AMR2编码器模块
        5.2.1 AMR2语音编解码流程设计
        5.2.2 AMR2语音编码实现
    5.3 Nb接口模块
        5.3.1 IP承载的Nb接口协议栈
        5.3.2 NbUP协议
        5.3.3 NbUP处理实现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自适应低速率语音编解码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语音压缩编码的意义
    1.2 国内外语音编码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语音编码分类
    1.4 语音编码器的性能指标及质量评定标准
    1.5 变速率语音编码
        1.5.1 变速率语音概述和发展现状
        1.5.2 变速率语音编码的速率控制方式
    1.6 本论文的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2 语音压缩编码基础知识
    2.1 语音信号产生的机理与过程
    2.2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字模型
    2.3 语音信号分析常用短时参数
        2.3.1 语音信号预处理
        2.3.2 短时平均能量
        2.3.3 短时自相关函数
    2.4 语音信号端点检测
        2.4.1 端点检测方法介绍
        2.4.2 基于LPC倒谱距离判决的端点检测方法
        2.4.3 仿真结果
    2.5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LPC)
        2.5.1 功率谱估计
        2.5.2 语音信号线性预测分析基本原理
        2.5.3 线性预测方程组的解法
        2.5.4 Levinson-Durbin递推法
        2.5.5 线谱对分析法
    2.6 几种典型的低速率语音编码方式
        2.6.1 线性预测编码(LPC)
        2.6.2 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MPE-LPC)
        2.6.3 子带编码(SBC)
        2.6.4 正弦变化编码(STC)
    2.7 IUT G.729建议
        2.7.1 CS-ACELP的基本原理
        2.7.2 感觉加权滤波器
        2.7.3 编码器
        2.7.4 解码器
    2.8 本章小结
3 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
    3.1 AMR声码器基本简介
    3.2 AMR声码器组成
    3.3 CELP码本搜索算法
    3.4 编码器算法
        3.4.1 预处理
        3.4.2 LSP参数插值
        3.4.3 基音搜索
        3.4.4 自适应码本搜索
        3.4.5 固定码本搜索
    3.5 解码器算法
    3.6 AMR关键技术
        3.6.1 话音激活检测技术(VAD)
        3.6.2 速率判决技术(RAD)
        3.6.3 差错隐藏机制(ECU)
    3.7 本章小结
4 DSP芯片介绍
    4.1 DSP芯片基础知识介绍
        4.1.1 DSP芯片基础知识
        4.1.2 DSP芯片发展历史和现状
    4.2 DSP芯片主要特点
        4.2.1 哈佛结构
        4.2.2 流水线操作
        4.2.3 多总线结构
        4.2.4 特殊寄存器单元和指令
        4.2.5 外设接口
    4.3 DSP芯片发展趋势
    4.4 TI C54X平台的DSP结构
    4.5 TI CCS集成开发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硬件设计
    5.1 硬件结构
    5.2 TMS320VC5402介绍
        5.2.1 TMS320VC5402特点
        5.2.2 TMS320VC5402的存储器空间分配
    5.3 音频编解码单元
        5.3.1 TLV320AIC23B介绍
        5.3.2 TLV320AIC23B数字输入/输出接口
    5.4 BOOT方式设计
        5.4.1 Bootload程序
        5.4.2 TMS320VC5402 Bootloader
    5.5 电源设计
    5.6 接地设计
    5.7 PCB布局、布线安排
    5.8 硬件调试
    5.9 本章小结
6 编码器软件设计
    6.1 编码器软件总体设计
    6.2 CMD文件编写
    6.3 C语言开发简介
    6.4 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在TD-SCDMA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语音编码概述
    1.1 概述
    1.2 变速率语音编码的发展现状
    1.3 变速率语音编码的速率控制方式
    1.4 语音编码的性能评价方法
    1.5 变速率语音编码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AMR编解码算法原理
    2.1 概述
    2.2 AMR语音编码
        2.2.1 预处理
        2.2.2 线性预测(LP)分析及量化
        2.2.3 开环基音分析
    2.3 解码器
        2.3.1 参数解码和语音信号的重建
        2.3.2 后处理过程
第三章 AMR速率判决机制
    3.1 信源控制速率机制
        3.1.1 发送端
        3.1.2 接收端
    3.2 信道控制速率机制
        3.2.1 AMR语音编码的三种模式
        3.2.2 信道质量估计器
        3.2.3 AMR的CCR操作
第四章 WCDMA系统中采用AMR的实际系统模型
第五章 TD-SCDMA简介
    5.1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
    5.2 3G工作频段规划
    5.3 TD-SCDMA多址方式
    5.4 TD-SCDMA网络架构
    5.5 TD-SCDMA物理层
        5.5.1 多址接入方案
        5.5.2 信道编码方案
        5.5.3 调制和扩频方案
        5.5.4 物理层过程
第六章 在TD-SCDMA系统中应用AMR语音编码
    6.1 TD-SCDMA系统中各编码速率性能分析
    6.2 AMR声码器的速率选择
    6.3 TD-SCDMA系统与WCDMA系统比较
    6.4 TD-SCDMA中应用AMR语音编码实际系统设计
    6.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致谢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动公众网话音通道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 梁丹.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6(05)
  • [2]基于模拟语音的加密技术研究[D]. 李文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3]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D]. 张伟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4]移动通信网中的端到端语音加密技术研究[D]. 金堃.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5]基于3G网络传输加密语音信息方法的研究[D]. 尹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6]基于Tilera多核平台的AMR声码器实现[D]. 盖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7]基于公众移动通信网的端到端加密语音传输技术研究[D]. 杨于村. 华南理工大学, 2009(05)
  • [8]AMR2语音编解码技术及其在媒体服务器中的应用与研究[D]. 李海雁.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9]自适应低速率语音编解码研究与实现[D]. 周晓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3)
  • [10]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在TD-SCDMA系统中应用的研究[D]. 张林.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第三代移动通信AMR声码器的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