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个人剂量检测资料对放射病诊断与治疗的困扰(论文文献综述)
岳佳佳[1](2020)在《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放射性皮炎为放射线接触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可见于接受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的患者、核泄露事件中的接触者、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技师等。放疗在运用射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对周围皮肤或黏膜造成损害,出现色泽改变、结构破坏、屏障功能受损、异常神经反应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对患者躯体及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近年来,肿瘤界医疗及护理工作者给予放射性皮炎较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丰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纷繁多样,且具有效优价廉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放射性皮炎研究概况介绍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一文献综述通过文献回顾近几年中医药及西医领域关于放射性皮炎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概况,综述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现状、内在机制研究进展及中西医治疗探索。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愈肤方(主要药物:金银花、黄连、马齿苋、丹参、紫草等)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其对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及程度的影响、对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自放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给予愈肤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京万红软膏治疗。放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用6Mv-x线或8MeV电子线,(2.00~2.64)Gy/d,每周5次,总剂量(50~66)Gy。两组患者均从入组后开始观察至放疗结束后1周停止,每周评估放射性皮炎等级、RISRAS评分、疼痛评分、瘙痒评分、红斑等级,并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均为75%(P>0.05)。两组皮炎等级均分布在Ⅰ、Ⅱ级,无Ⅲ、Ⅳ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出现Ⅰ、Ⅱ级反应的例数分别为:观察组11例(55%)、4例(20%),对照组8例(40%)、7例(35%),两组发生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平均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平均累计受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SRAS评分为2.25分/周,低于对照组的3.23分/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斑情况:观察组Ⅰ度红斑11例(55%)、Ⅱ度红斑4例(20%),对照组Ⅰ度红斑9例(45%)、Ⅱ度红斑6例(30%),两组红斑等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肤方可有效延迟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减轻其发生程度、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清华,朱晓明,张金龙[2](2018)在《1例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争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在1例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出现的争议,探讨我国放射性职业病诊断的思路。方法对该案例在诊断鉴定过程中出现不一致结论的依据进行分析论证。结果该案例最终被鉴定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结论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思路有向以疾病为中心,由其特殊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结合职业受照史进行诊断,得出结论的变化趋势。
刘艳飞[3](2016)在《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各地,人们对改变照顾自我的方式越来越感兴趣,不只是身体,还有思想、精神、社会和地球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一个范式的转变,健康模式不再是单一的疾病治疗,而是对整个健康生命周期的健康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健康管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健康管理服务业,以消费者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多元目标取代单一经济目标,是人类自身进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新发展、人本发展模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健康素质、节约医疗资源,实现产业经济效益、并带动相关健康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控制医疗成本、慢性疾病和老龄化问题、满足多样化和高质量健康服务需求,建设健康中国具有巨大潜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对于健康管理服务业而言,政府和市场关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业内涵丰富、带动性强,是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临政府和市场关系模式的选择和转型。另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双重属性,在健康服务普遍采取公共福利形式提供但效率低下的大背景下,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发展如何突破公共产品概念、发挥市场机制优势,具有样板意义。因此,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角度,探讨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发展机理,为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规范与实证、归纳和演绎、统计与比较方法,以政府和市场边界理论、发展模式动态转换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了健康管理服务业产品和产业链的特征,探讨了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发展动力。其次围绕这些影响因素,以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力量对比,形成市场主导、政府主导、混合发展三种模式,作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论文主体部分对这三种模式的成因、实现机制、国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下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选择和政策设计提出建议。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主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服务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及不足。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在第二章中界定了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内涵,产品和产业链特征。指出健康管理本身不是产业,只是基于健康的一种理念和维持健康的技术手段,健康管理的产业化过程,即与高科技、服务手段相结合,与消费者健康需求对接,形成产业链条,为社会创造新价值,形成新市场、新业态的创新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以消费者的参与、高效健康信息系统、整体健康为前提,从而区别于医疗服务业。第三章第一节归纳总结了本文用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的基础理论,包括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理论、发展模式的动态转换理论,指出政府职能定位于匡正市场失灵、建立市场运行制度。产业发展模式应随着产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国家传统,以及产品公共、私人性质的转变而进行动态转换。第二节、第三节建构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探讨了健康管理服务业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发展动力,认为外部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市场”,产业发展内部驱动因素源自“有效需求、产业投资、产业组织、产业政策、产业技术”五个方面。根据政府和市场在以上五个内部驱动因素中的作用强度,形成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的三种模式,市场力量起主导性作用则为市场主导模式,政府力量起主导型作用则为政府主导模式,两者力量对比没有明显的结构倾斜则为混合发展模式。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分别对健康管理服务业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混合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实现机制、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市场主导模式。第一节指出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能够通过市场提供。随着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提升,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具有特定的市场价值,其产业化过程主要源自健康体检的产业化、健康保险的管理化、健康管理的信息化和市场融合。第二节分析了市场主导模式发挥作用的三种机制,市场供求机制、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机制。产业分工来自于传统医疗保健服务的分工细化,如健康体检,以及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内部“健康信息收集—健康风险分析评估—健康风险干预”过程的迂回分工。产业融合主要有基于服务对象需求、网络信息技术、产业间产业延伸的融合三种方式。第三节分析了美国管理式健康保险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动力机制,指出这种模式以美国自由化价值观为前提,促进了就业和收入增长,但也导致了公平和垄断性失灵。第五章政府主导模式。第一节指出政府干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发展,源自健康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政府提高健康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的需要。第二节分析了政府主导模式的三种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供给形成社会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通过经济政策改变市场有效需求、研发投入等经济变量促进产业发展,引入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治理医疗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第三节分析了英国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政府主导模式的形成过程、动力机制,指出这种发展模式源自英国福利国家传统,有利于健康社会公平和谐,但因激励不足效率不高,公私合作模式成为重要趋势。第六章混合发展模式。第一节分别分析了公共健康管理服务和私人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混合模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公共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和生产的可分离性是公私合作混合发展的前提,公共健康管理服务中的政府失灵说明了混合发展的必要性。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是战略新兴产业,混合发展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市场活力,也能通过政府作用形成国际竞争力。第二节分析了公私合作机制、需求培养机制、社会政策干预机制。公私合作必须以经济上可行、市场可行为前提;通过建立有效需求影响因素模型,证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健康保健文化对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具有正向作用。第三节、第四节分析了印度健康旅游服务、日本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混合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动力机制。混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但是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过程、所处生命周期、主要业态及模式进行分析。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起步晚、发展迅速,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对社会资本办医,鼓励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得到发展。当前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以健康体检、健康保险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处于多样化业态创新、多种模式并存的发展阶段,潜在市场需求规模巨大。但整体上发展弱、散、小,有效市场竞争环境还没有建立,面临政府支持缺位、产业链条缺环、创新环境缺失等诸多问题。第五部分包括第八章。首先从健康演变、技术演变、制度演变三个角度,探讨了健康管理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新业态。在此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理论,对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的产品性质、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类型的综合评估,参考国际发展经验,提出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选择的思路和政策设计。文章的最后指出:中国健康体检服务,以及健康旅游等健康管理服务创新业态,适合选择市场主导模式;智能健康管理服务在产业成长初期,应该选择政府主导模式;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管理式健康保险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宜选择混合发展模式。
陈倩姝[4](2016)在《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530名放射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资料和个人剂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德州91家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水平的整体调查,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掌握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的健康现状以及各级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现状,为其制定更加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德州市530名放射医务人员2013年度健康检查资料,按照性别、工种(放射诊断:2A、放射治疗:2D、和介入治疗:2E)、工龄(0-、10-和20-工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等项目对健康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健康检查指标包括心血管系统、眼晶状体、血液系统、肝肾功能、染色体异常及微核检验等。(2)收集530名放射医务人员2013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的检测报告,按照工种(2A、2D、2E)和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市级、县级和乡镇级)等项目对个人剂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以91家医疗单位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机房场所为代表,对其放射防护水平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现场检测部分和对其机房面积、防护设施配置情况的摸底调查部分,并对调查结果按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医疗单位三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以上研究资料均由专人负责,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复查。采用SAS9.1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X2检验,采取双侧检验方法(检验水准α=0.05),认为P≤0.05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德州市男女放射医务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比较分析(1)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性别之间的关系:男性放射医务人员在血压、ALB、GLOB、ALT、STB、UREA和UA的异常率以及染色体等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女性放射医务人员,其中血压、UA等指标异常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放射医务人员在Hb、PLT、WBC、NEU%、LYMPH%和MONO%、TP的异常率以及微核阳性率等指标异常率均高于男性医务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工龄之间的关系:0-工龄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血压异常率(17.95%)明显低于10-(32.22%)和20-工龄组(35.34%)(P<0.05);20~工龄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的眼晶状体异常率为62.93%,明显高于0~工龄组(14.74%)、10-工龄组(14.44%)(P<0.05);20-工龄组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MONO%指标的异常率为37.93%,明显高于0-,10~工龄组(P<0.05);20-工龄组女性放射医务人员血液系统中LYMPH%指标异常率为26.32%,明显高于10-工龄组(5.56%)(P<0.05)。(3)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市级和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医务人员的NEU%指标异常率分别为24.14%和23.08%,显着高于乡镇医疗单位(9.09%)(P<0.05);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医务人员在MONO%=ALB、UA等指标的异常率方面明显高于乡镇级医疗单位(P<0.05):县级医疗单位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在STB等指标的异常率方面明显高于市级医疗单位(P<0.05)。(4)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工种之间的关系:从事2A和2D工种男性的血压异常率分别为39.13%和29.79%,显着高于从事2E工种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8.77%)(P<0.05);2D工种的男性放射医务人员UREA指标异常率(13.04%)明显高于2A工种(1.06%)(P<0.05);心电图、眼晶状体、血液系统、肝功、染色体异常率及微核阳性率等指标异常率与所从事工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个人剂量情况在研究530名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其所接受的个人剂量又做了进一步分析。人年均剂量水平调查结果显示,2E工种最高为1.96mSv/a,其次为2A工种(0.40 mSv/a)、2D工种为最少(0.17mSv/a),所有监测数值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医疗单位放射医务人员人年均剂量水平分别为0.74mSv/a、0.38mSv/a和0.44mSv/a,也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3、德州市各级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现状本课题还对德州市91家医疗单位(市级13家、县级27家和乡镇级51家)总共205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外辐射水平进行现场检测,初步调查其辐射防护状况。结果表明:德州市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外辐射水平平均合格率为98.53%,市级医疗单位、县级医疗单位和乡镇医疗单位的机房外辐射防护水平合格率分别为99.51%、99.25%和96.08%。对机房面积和放射防护设施配置等情况现场调查发现,各级医疗单位均存在诸如警示标志缺失、工作指示灯不亮、通风装置损失、机房面积不足、布局不合格等问题,乡镇级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研究结论1、德州市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对放射医务工作人员的某些健康指标有影响。男性与女性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其差别与工种、工龄及不同等级医疗单位有关。2、放射医务人员人年均剂量当量以2E工种为最高,但均低于国家限值的10%。3、德州市各级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乡镇医疗单位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闻充[5](2015)在《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及其管理现状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阐明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及其管理现状,为加强基层放射卫生监管,保护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的方法获取全省16个设区的市所辖全部1384家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现状,抽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2013-2014年度上报的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数据,调取全省从事X、γ射线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工作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14年度向安徽省卫生厅上报的个人剂量检测异常数据。结果:反映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工作状况的11项调查指标合格率偏低,特别是“有健全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档案”者仅占25.95%,“配备有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者和“定期进行机房防护检测和机器性能检测”者均不到50%;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总体尚好,953名乡镇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率分别为3.78%和3.36%;晶体裂隙灯检查混浊率为5.67%;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为0.63%。不同类别、诊疗设备的配置数目不同、设备工作总量不同、机房面积的不同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机房使用年限不同的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差异显着(P<0.05);不同防护管理情况的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淋巴细胞微核异常率等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乡镇卫生院的放射诊断工作放躲防护条件较差,存在诸多安全、健康隐患。放射防护管理工作越扎实越到位、管理越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损伤越低。
裴瑶[6](2015)在《乌鲁木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辐射防护状况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介入放射学设备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选择介入放射学手段进行诊疗的患者不断增加,由此给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造成的辐射损伤也更加严重。这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介入诊疗中普遍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graphy,DSA)进行操作。DSA设备机房的屏蔽估算模式也一直是介入诊疗行业辐射防护工作的重点。鉴于目前DSA诊疗设备辐射防护计算方面尚未有统一的估算模式,以致研究人员不能掌握DSA机房及介入工作人员的辐射状况。为掌握新疆乌鲁木齐市介入放射学设备运行状况及工作人员辐射损伤状况,研究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各医院DSA设备辐射状况及研究辐射造成的影响,构建评价体系模型,衡量DSA设备运行是否符合辐射防护标准和剂量限值的要求。基本掌握各大医院DSA设备辐射状况及污染分布,对DSA设备机房的屏蔽设计和职业人员剂量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和规范DSA设备的应用,保护环境、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免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12台DSA设备辐射机房参数及介入放射学操作的相关技术参数,构建机房屏蔽计算模型和个人剂量估算模型,估算DSA正常运行时机房所需屏蔽层厚度及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评价DSA机房的屏蔽效果及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辐射损伤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12台DSA设备进行现状调查及对所需屏蔽层厚度进行建模估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12台DSA设备机房四周屏蔽层厚度均大于理论计算厚度,表明机房四周墙体的相应屏蔽层厚度设计可以满足国家防护标准[1]的防护要求及选定的剂量管理目标值。②12台DSA设备机房顶板和地板的屏蔽层厚度基本大于理论估算值。其中,地板铅当量厚度达标率为91.7%(1医院不达标),顶板铅当量厚度达标率为75%(2,5,6,7医院不达标),观察窗达标率为100%。正常工况下,上球管发射的X射线大部分被探测器接收,射向地板的射线量很少。非正常工况下,X射线直接射向地面可能给下层公众造成辐射危害。为避免非正常工况造成辐射事故,建议1医院地板至少增加0.94mmpb当量,2医院顶板至少增加4mmpb当量,5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7mmpb当量,6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6mmpb当量,7医院顶板至少增加1.3mmpb当量。③我国于2014年5月1日正式执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该标准从介入放射学设备防护性能、医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面提出具体的辐射防护要求,调查的12家医院均符合标准要求。(2)通过对12台设备的技术参数进行现状调查,建模估算操作人员受照剂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调查的12家医院中,采取有效的辐射防护措施后,各医院介入操作人员各组织的受照剂量均符合相关文献及标准的有关规定,年有效剂量低于选定的管理目标值(5msv/a)的介入操作人员达91.7%。说明乌市的介入放射学诊疗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水平良好。其中,6医院的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高于选定的目标管理限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该医院配备的从事该岗的医生人数较少有关。②在年有效剂量低于管理目标值的医院中,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为1.5msv/a;年有效剂量高于管理目标值的医院中,介入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为7.86msv/a。人体各组织的局部剂量当量值中,受照剂量大小依次为:下肢>腹部>胸部>足部>眼晶体。可见,在今后的介入操作中,不能忽视对照射量较大的局部组织进行有效的防护。(3)施行介入放射学操作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工作人员辐射剂量:①减少曝光时间,增加防护距离,附加屏蔽设施;②定期检测各种放射学设备的防护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辐射防护措施的正常运行;③加强局部组织重点防护;④做好介入科室的安全防护,保障职业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⑤尽量选择脉冲透视,减少连续透视来降低设备出线量。
汪淼[7](2015)在《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完善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评估体系提供依据,为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持。方法1.测量工具: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特质量表(EP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2.样本采集:样本来自某地区的750名放射工作人员,抽取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3.施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人员安排、监督、指导进行,要求被试者施测前要休息好,根据指导语要求当场完成问卷。要求测评环境安静、舒适,并避免外界干扰。4.统计分析: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PSQI总分及各因子、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EPQ各维度评分、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NOVA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logical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的初步探讨1.1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PSQI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情况放射工作人员PSQI总分为5.14±2.31,其中17.6%的放射工作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PSQI>7分);主要体现在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及入睡时间这三个因子方面,2分及以上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0.7%、22.1%和19.5%。1.2人口变量学对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的影响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在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因子上有差异(P<0.05);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在PSQI总分及睡眠时间、应用催眠药物因子上有差异(P<0.05);放射工作人员主观睡眠质量因子与年龄呈负相关,应用催眠药物因子与年龄呈正相关,应用催眠药物因子与工龄呈正相关;不同文化程度放射工作人员在日间功能障碍因子上有差异(P<0.05);不同婚姻状况放射工作人员在PSQI总分及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因子上有差异(P<0.05);不同经济收入放射工作人员在睡眠障碍、应用催眠药物因子上有差异(P<0.05)。2、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2.1睡眠质量与各项单因素相关关系放射工作人员SCL-90总均分为1.48±0.42,PSQI总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男性、女性放射工作人员EPQ各维度评分:P维度:6.04±2.80、5.52±2.67,E维度:12.11±4.30、11.77±4.21,N维度:10.41±4.97、11.45±5.23,PSQI总分与P维度、N维度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PSQI总分与E维度评分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放射工作人员SAS标准分41.62±9.91,PSQI总分及各因子与SAS标准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放射工作人员SDS标准分为47.77±9.32,PSQI总分及各因子与SDS标准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2.2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与其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均分、EPQ-N维度评分、是否参加培训有关(χ2=445.827,P<0.01)。其中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均分、EPQ-N维度评分是危险因素,参加培训是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采用PSQI、SCL-90、EPQ、SAS、SDS对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测评,对该人群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1、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尚可,基本能适任其工作岗位。不同性别、工种、婚姻状况的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存在差异。2、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与其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均分、EPQ-N维度评分、是否参加培训有关。其中SAS标准分、SDS标准分、SCL-90总均分、EPQ-N维度评分是危险因素,参加培训是保护因素。3、可通过组织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等方法来改善放射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
戴蒙[8](2015)在《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诊疗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放射诊疗防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进一步加强医用辐射的防护管理,做好放射卫生监督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放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部门职能交叉、监督队伍力量薄弱、技术服务机构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放射卫生监督工作是摆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我国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及现状,对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用辐射监管制度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归纳出可供借鉴的特点。最后通过全面分析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现状,剖析问题以及探究原因,提出要注重“顶层设计”,形成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放射卫生监督的体制机制,并从监督机构、监督机制和技术服务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具体构想和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政策理论参考。
薛荣华[9](2014)在《放射作业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苏州某些企业从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职业健康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改善放射卫生防护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州21家放射相关工业企业与医院的进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评价苏州工业园区放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状况。通过调查放射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情况,从而探讨长期的小剂量照射条件下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放射检查结果显示,苏州的放射作业工人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45岁以下。放射性工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眼睛晶状体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工龄与年龄的增长异常率会逐年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种、不同年龄、工龄的放射作业工人在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苏州工业园区涉及放射性作业的企业、医院等在放射防护方面的重视程度较高,放射防护工作的开展卓有成效,当前所调查的所有单位均未出现放射剂量超标的问题;(2)当前来看,苏州的低剂量辐射工作环境是安全的,低剂量的辐射不会对放射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显着影响;(3)放射工作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45岁以下,不同年龄、工龄的工作人员在血常规检查的异常情况中,均无显着差异(P>0.05)。人们普遍关注的血常规问题与放射作业工人的职业因素关系不大;(4)长期在放射性环境之下工作,可能对眼晶状体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工龄以及年龄的增加,这种影响会逐步增大,虽然无法完全排除非放射性因素带来的影响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对长时间工作于放射性环境之下的工人进行换岗或者加强防护措施;(5)可能与辐射有关的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及其他的临床检查异常结果,无法完全证实是由辐射导致。有现代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引发的困扰现代人的许多慢性疾病同样存在于放射工作人员之中。
牛昊巍,孙全富,李小娟,傅颖华,毛玲[10](2014)在《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核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医用放射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国放射工作人员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因而,保障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提高职业病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职业病诊断工作,针对放射工作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加强其职业病诊断的监督管理,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标准规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病种范围、诊断和报告制度,并在逐次修订
二、无个人剂量检测资料对放射病诊断与治疗的困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个人剂量检测资料对放射病诊断与治疗的困扰(论文提纲范文)
(1)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现状 |
2 急性放射性皮炎评估方法研究 |
3 急性放射性皮炎机制研究现状 |
4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防治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
2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2)1例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争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介绍 |
2 分析与讨论 |
2.1 诊断为无慢性放射性职业病依据 |
2.2 鉴定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依据 |
2.3 争议点分析 |
2.3.1 职业受照史 |
2.3.2 病史及临床表现 |
2.3.3 劳动者个人剂量 |
2.3.4 劳动者健康监护资料 |
2.3.5 标准理解 |
2.4 讨论 |
(3)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健康管理研究综述 |
二、健康管理服务业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思路和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及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健康管理服务业:内涵特质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内涵 |
一、健康管理内涵 |
二、健康管理服务业内涵 |
第二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特征 |
一、健康管理服务的产品特征 |
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特征 |
三、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区别 |
第三节 理论基础: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演变 |
二、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政府和市场边界 |
三、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政府和市场边界 |
四、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政府与市场边界 |
五、小结: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职能边界模型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 |
一、产业生命周期与发展模式 |
二、产业类型与发展模式 |
三、国家性质与发展模式 |
四、产品属性变化与发展模式 |
第三章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
一、健康管理服务业运行机制 |
二、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 |
三、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动力机制 |
第二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 |
一、产业发展模式与类型 |
二、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特点 |
第三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框架 |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框架的确定 |
二、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类型及判断 |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框架的应用 |
第四章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一):市场主导 |
第一节 市场主导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化前提 |
二、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化途径 |
第二节 市场主导模式的实现机制 |
一、市场供求机制 |
二、产业分工机制 |
三、产业融合机制 |
第三节 市场主导模式典型案例:美国管理式健康保险组织 |
一、形成过程 |
二、动力机制 |
三、模式评价 |
第五章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二):政府主导 |
第一节 政府主导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健康管理服务公共产品的社会价值取向 |
二、健康管理服务对健康资源配置的正外部性 |
三、健康管理服务是一种消费不足的价值品 |
第二节 政府主导模式的实现机制 |
一、政府直接供给机制 |
二、经济政策干预机制 |
三、健康信息治理机制 |
第三节 政府主导模式典型案例:英国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
一、形成过程 |
二、动力机制 |
三、模式评价 |
第六章 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三):混合发展 |
第一节 混合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公共健康管理服务混合发展的依据 |
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混合发展的依据 |
第二节 混合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
一、政府市场合作机制 |
二、市场需求培育机制 |
三、社会政策规范机制 |
第三节 混合模式典型案例:印度健康旅游服务 |
一、形成过程 |
二、动力机制 |
三、模式评价 |
第四节 混合模式典型案例:日本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
一、形成过程 |
二、动力机制 |
三、模式评价 |
第七章 中国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形成过程及发展动力 |
一、形成过程 |
二、动力机制 |
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 |
一、组织密度模型 |
二、模型数据 |
三、模型结果 |
第三节 主要业态及发展模式 |
一、健康体检服务业发展模式 |
二、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模式 |
三、管理式健康保险服务发展模式 |
第四节 中国发展基础和瓶颈 |
一、发展基础 |
二、发展瓶颈 |
第八章 未来发展趋势与中国发展模式选择 |
第一节 未来发展趋势 |
一、健康演变:从健康医疗、健康管理到健康社会 |
二、技术演变:移动化、智能化、社会化 |
三、制度演变:新的责任概念,重塑健康服务交付模式 |
第二节 健康管理服务业新业态 |
一、新技术创造新市场 |
二、基于产业链的分工整合 |
三、产业融合下的跨界创新 |
第二节 中国选择:模式转型与政策设计 |
一、产业发展总体思考 |
二、发展模式转型选择 |
三、具体产业政策设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4)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二、结果与分析 |
2.1 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监护结果 |
2.2 个人剂量监测 |
2.3 医用诊断X射线机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防护措施调查 |
三、讨论 |
3.1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工作者健康的影响 |
3.2 放射医务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情况分析 |
3.3 放射性工作人员的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防护现状分析 |
四、结论 |
五、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及其管理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基本情况 |
2 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
3 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X、Y射线个人剂量检测状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指标与文献报道者相比较 |
2 全省乡镇卫生院3种放射诊断类型月平均工作量的比较 |
3 乡镇卫生院放射诊疗卫生技术人员配备现状分析 |
4 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分析 |
5 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管理现状分析 |
6 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
7 乡镇卫生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状况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调查表 |
(6)乌鲁木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辐射防护状况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简介 |
第二节 DSA组成及工作原理 |
1.2.1 DSA系统组成 |
1.2.2 工作原理 |
1.2.3 DSA系统的应用 |
第三节 介入诊疗设备辐射防护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四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六节 研究内容 |
第七节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2.1 DSA设备现状调查 |
2.2.2 模型构建 |
第三章 介入诊疗设备调查概况 |
第一节 DSA机房防护设施调查概况 |
3.1.1 各医院辐射性工作场所概况 |
3.1.2 DSA机房屏蔽设计参数 |
第二节 DSA设备参数及介入工作人员操作参数 |
3.2.1 介入机房射线装置参数 |
3.2.2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受照时间 |
第四章 介入诊疗设备屏蔽效果分析 |
第一节 介入诊疗机房辐射屏蔽分析 |
4.1.1 剂量当量控制水平 |
4.1.2 介入机房屏蔽厚度计算 |
4.1.3 屏蔽计算结果 |
第二节 介入操作人员受照剂量评价与分析 |
4.2.1 操作人员不同部位受照剂量计算 |
4.2.2 受照剂量计算结果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5.1.1 DSA机房辐射防护评价 |
5.1.2 介入操作人员受照剂量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清单 |
致谢 |
(7)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的初步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绪论 |
(一) 放射卫生监督概念 |
(二) 放射卫生监督体系 |
(三)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二、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现状分析 |
(一) 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历史沿革 |
(二) 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现状 |
(三) 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问题 |
三、国内外行政监管体系情况介绍 |
(一) 国外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介绍 |
(二) 我国其他行政监管体系情况--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例 |
(三) 可供借鉴的监管体系特点 |
四、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现状分析 |
(一) 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工作概况 |
(二) 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现状 |
(三) 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现状特点 |
(四) 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存在问题 |
五、完善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 |
(一) 放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问题的成因 |
(二) 完善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 |
六、结论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放射作业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评价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苏州园区企业放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状况 |
2、影响放射作业工人相关因素 |
3、长期小剂量照射条件下的剂量-效应关系 |
分析 |
1、苏州园区企业放射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状况的分析 |
2、影响放射作业工人相关因素的分析 |
3、长期小剂量照射条件下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期小剂量辐射对放射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健康体检调查问卷 |
附录2 GBZ98-2002《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
附录3 苏州园区企业放射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无个人剂量检测资料对放射病诊断与治疗的困扰(论文参考文献)
- [1]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岳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1例放射性职业病诊断鉴定争议分析[J]. 李清华,朱晓明,张金龙. 中国辐射卫生, 2018(02)
- [3]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 刘艳飞.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09)
- [4]德州市放射医务工作人员健康及放射防护现状调查[D]. 陈倩姝. 山东大学, 2016(02)
- [5]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及其管理现状调查[D]. 闻充.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6]乌鲁木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辐射防护状况调查与评价[D]. 裴瑶. 新疆大学, 2015(03)
- [7]某地区放射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D]. 汪淼. 苏州大学, 2015(02)
- [8]广州市放射卫生监督体系研究[D]. 戴蒙. 兰州大学, 2015(01)
- [9]放射作业工人作业环境卫生及职业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D]. 薛荣华. 苏州大学, 2014(04)
- [10]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 牛昊巍,孙全富,李小娟,傅颖华,毛玲.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