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辉,马啸飞,王志刚,李向荣,郭庆阳[1](2020)在《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某型自动装弹机在基层使用中存在故障率高、故障诊断困难的状况,分析了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流程和相关要素;基于软件工程的相应方法,在基层部队充分调研、明确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按照系统提出的需求对其进行总体设计和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对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设计并对字段进行定义,为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周文彬[2](2020)在《某型坦克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坦克炮控系统中各类技术、工艺在不断的更新进步,这也导致了其结构日趋复杂,故障定位日趋困难,对坦克炮控系统进行智能故障检测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对故障坦克的维修工作还存在着难以第一时间进行诊断作业,确定故障位置耗时过长,检测过程复杂,检测成本高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某型坦克为研究对象,对其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发了一套坦克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专家系统。将动态故障树引入坦克炮控系统的故障检测中,并采用T-S模型和动态故障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用于坦克炮控系统故障检测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对导致坦克炮控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系统构造和工作原理方面出发,建立多个坦克炮控系统T-S动态故障树。建立了基于T-S动态故障树的故障评估流程,求得各个时间段中各部位的故障率大小,用于确定指定时间段内故障检测的先后顺序并进行检测。归纳总结具体的故障原因,通过产生式表示方法构建坦克炮控系统故障检测专家系统知识库,并借助数据库Access2016来实现知识库的建立和存储。其次,为了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获取故障数据并发送至维修部门,使维修部门快速响应,及时、高效得进行维修作业,设计了一款应用于坦克炮控系统的在线检测装置。该装置可安装于坦克内部,体积较小不会过多占用坦克内部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故障检测的精准度。最后,采用C#编程结合数据库Access2016编写了坦克炮控系统故障检测专家系统的软件部分,设计了坦克炮控系统故障检测专家系统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各模块的功能。
罗建华,王庆树,李华[3](2020)在《自动装弹机测试性验证平台需求与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装甲装备使用过程中设备复杂、运行环境恶劣、故障检测与隔离困难、维修保障难度较大等问题,结合测试性验证要求对自动装弹机测试性验证平台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在兼顾经济与安全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基于物理的软件混合模式故障注入方法,构建了自动装弹机测试性验证平台,为改进和提高自动装弹机的测试性水平提供了技术参考。
李英顺,张银图,陈悦峰,周建军,江山青[4](2019)在《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发生率高,原因复杂,为了缩短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时间,提高诊断准确度,在分析了自动装弹机内部原理及获取相关专家经验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故障诊断方法;结合自动装弹机的具体构造建立对应的PFPN故障模型,通过模糊Petri网表示故障传播过程,利用感知机误差反向传递方法学习有限的专家经验,确定Petri网络中触发事件的弧权值;通过正向推理,实现了对自动装弹机故障的准确判断;逆向推理结合最小割级方法,缩小排查范围,提高推理效率;以旋转故障机为例建立对应的PFPN故障模型,与故障树推理法和历史统计数据对比,表明此方法与传统的故障树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度,能用于对实现自动装弹机快速高效的故障诊断。
张银图[5](2019)在《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动装弹机是坦克装甲车火力打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的自动装弹机是集机械、液压、电气与通信的一体化机器人系统,逻辑结构复杂,本身容易发生故障。加之战场上自然环境的严酷和声光电等各种打击手段的干扰,更加增加了自动装弹机发生故障的概率。因此,寻找针对自动装弹机的高效故障诊断方法帮助维修人员快速定位故障,对于提高我军坦克装甲车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结合Petri网、模糊理论和感知机算法的优点,提出了基于感知模糊 Petri 网(Perceptual Fuzzy Petri Net,PFPN)的故障诊断方法。详细阐明了感知模糊Petri网的模型参数组成、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的过程。其次,通过对自动装弹机的故障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知识,建立了自动装弹机的故障树模型,对基本故障树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得出最小割级。定量分析得出故障顶事件发生概率。再次,以旋转故障机为例建立对应的PFPN故障模型,分别进行了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正向推理与传统故障树分析法作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相对于传统故障树分析法的有效性。反向推理结合故障树最小割级,缩小排查范围,提高推理效率。最后,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进行了诊断软件的整体设计。采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ver2013、C#编程语言进行了具体的开发设计。软件分别建立基于PFPN的故障诊断知识库、推理机和相关的管理界面。软件界面简洁,交互性好,很好的实现了对自动装弹机的故障诊断。
季威,权清达[6](2018)在《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注入器的设计》文中提出针对某新型自动装弹机故障检测设备复杂,维修训练难度大的现状,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故障注入器。通过研究自动装弹机的动作机理以及需求分析,确定了总体设计思路,选取了自动装弹机的典型故障进行故障分析、建模,进行了故障注入器的原理分析,设计了故障注入器的主要功能模块。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故障注入器工作可靠,性能优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陈斌[7](2018)在《基于多电机协同的某模拟平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针对单电机的控制已日趋成熟,多电机协同控制也逐步应用于生产线、机器人等生产领域和先进设备中。这些先进设备具有高精度、高同步性、实时性强、工况复杂多变的特点。将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到多电机协同的设备中成为当今的一个具有现实研究价值的方向。针对某模拟供弹机构的协同控制需求,本文设计了基于ARM处理器和STM32F303芯片的模拟平台。该模拟平台系统采用分布式的电机控制结构,以开源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以STM32芯片加IGBT作为电机的控制驱动单元,该模拟平台可以模拟供弹机构的移动、升降和推弹过程。在软件方面,主要完成了模拟平台控制系统的上位机程序、Linux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程序、多电机协同控制程序、CAN通信程序等开发,并对模糊PID控制器进行探究并给出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在硬件方面,完成了基于STM32和IGBT的永磁同步电机的驱动电路、传感电路、通信电路等开发。为了验证该模拟平台的控制效果,本方案专门搭建了一个实验室验证平台,在该平台上展开了系统三级之间的通信实验、Linux驱动测试实验、永磁同步电机的调速实验、多电机的协同调速实验等,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设计的模拟平台控制系统的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该研究对设计模拟装填系统、实现智能化供弹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磊,王鹏,景琦,白联强,宋仲康[8](2017)在《任意角装填自动装弹机样机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现役主战坦克自动装弹机结构复杂、射速较低、故障率高。文中运用机械系统概念设计理论,通过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工程实验相结合,简化系统结构,研制新型任意装填式自动装弹机。设计了双转鼓式可变角装填自动装弹机,其特点是双转鼓弹仓结构,使弹仓容量变大,弹鼓横向水平放置在炮尾的两边,再加上整装式弹药,使得装弹时间大大减少,并且火炮的射速比现有的自动装弹机快一倍,并能实现可变角装填。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用可靠,可用于我军现装备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以及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
刘伟松[9](2013)在《基于dsPIC的装弹机协调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坦克自动装弹机协调器的控制系统为背景,要求根据打击目标的不同需要选取不同类型、不同重量、不同质心的弹种,即控制系统负载的转动惯量具有不固定的因素。控制系统如果采用经典PID控制方式,则在转动惯量出现变化后会造成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失稳。为了解决转动惯量的变化带来的控制问题,所以采用智能控制算法针对该问题进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行仿真验证。论文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硬件的具体设计与工程实现。硬件平台选用微芯公司生产的电机专用数字信号控制器dsPIC30F6010A为整个控制系统平台的核心。控制系统采用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三闭环结构,由dsPIC30F6010A主电路、IPM驱动信号增强与隔离电路、CAN通信电路、绕阻电流信号检测电路、智能功率开关精确保护电路等组成。控制系统还具备过压保护、过流保护、漏电流检测等能够增强系统可靠性的功能。系统三闭环结构中的内环(电流环、速度环)采用经典的PI控制方式,系统的外环(位置环)采用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智能控制算法。设计在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的执行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带有转动惯量因素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经典PID控制方式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转动惯量变大会导致系统的超调量增大,转动惯量变小则有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采用Matlab的M语言编写了基于改进学习规则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文件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转动惯量在允许的范围内,以至于超出允许范围30%的情况下,系统的控制效果差异很小,且无超调,说明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对系统转动惯量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虽然智能控制算法中的控制参数还需要进行现场试验而定,但其实用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完成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设计的同时也尝试利用多模型的经典PID控制方式,结果表明也可以部分达到不受系统转动惯量变化的影响,但是这样的系统必须是转动惯量十分明确的环境下才具有实用意义,如果出现了没有明确的转动惯量,同样会导致系统的控制效果不佳。
许海伦[10](2013)在《基于电流信号分析与小波—支持向量机的火炮自动装填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最新装备或最新研究的火炮都配备了先进的弹药自动装填系统,虽然自动化程度大为提高,但是其系统也更加复杂,故障发生率也极高。本文是在电流信号的基础上,以直流伺服电动机弹药装填机构故障诊断的理论研究、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为依据,研究了故障特征在电流信号中的表现特点,从理论到应用全方位验证了电流信号应用于直流伺服电动机弹药装填机构诊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具体的方法为:以小波理论和支持向量机(SVM)理论为支撑,利用小波算法良好的时频分析能力,首先对小波函数进行选择,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小波函数选择的好坏对突变信号的分析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应用小波分析提取故障特征时,应根据实际选择出合适的小波函数,提高故障诊断的效果。本文采用sym8小波函数对弹药装填机构进行故障诊断,得出了电流信号突变的时间和位置。最后,把小波包算法与SVM算法结合,对电流故障进行分类识别,利用小波包算法对电流信号进行3层分解提取信号的能量特征值,作为SVM输入矢量,通过训练,使SVM具有诊断分类能力,试验信号分析的结果表明,SVM方法可以对火炮自动装弹机正常、故障状态进行很好的识别分类。本文的研究成果拓展了火炮自动装填系统故障诊断方法,为火炮自动装填系统的机械故障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需求分析 |
2 系统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详细设计 |
3 数据库字段定义 |
3.1 用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字段定义 |
3.2 诊断记录数据库的设计与字段定义 |
3.3 用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字段定义 |
4 结 语 |
(2)某型坦克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坦克炮控系统简介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专家系统的设计 |
2.1 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 |
2.2 T-S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 |
2.3 基于T-S动态故障树的专家系统知识获取 |
2.3.1 启动系统故障分析 |
2.3.2 液压系统故障分析 |
2.3.3 坦克高低向炮控系统故障分析 |
2.3.4 坦克水平向炮控系统故障分析 |
2.3.5 射击电路故障分析 |
2.4 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构建 |
2.5 专家系统推理机的设计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 |
3.1 在线检测装置的整体设计 |
3.2 故障检测终端的设计 |
3.3 数据采集单元的设计 |
3.3.1 单片机主芯片 |
3.3.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3.3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
3.3.4 防干扰隔离设计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专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模块设计 |
4.2 工作流程 |
4.3 系统实现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3)自动装弹机测试性验证平台需求与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自动装弹机工作原理 |
2 验证平台需求分析 |
1)自动装弹机控制信号模拟 |
2)测试性设计 |
3)测试性验证 |
3 测试性验证平台设计 |
3.1 测试性验证方法 |
3.2 测试性验证平台构建 |
3.3 工作流程 |
4 结束语 |
(4)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感知模糊Petri网的定义 |
1.1 感知模糊Petri网(PFPN)定义 |
1.2 模糊产生式规则与PFPN基本组成模型的转化 |
1.3 PFPN参数确定和变迁规则 |
2 PFPN的故障推理算法 |
2.1 正向推理算法 |
2.1.1 变迁点火判别 |
2.1.2 置信度推理 |
2.1.3 故障传播推理 |
2.2 反向推理算法 |
3 模型的构建 |
4 自动装弹机故障的分析和验证 |
4.1 初值的确定 |
4.2 正向推理与验证 |
4.3 反向推理 |
5 推理验证 |
5.1 正向推理验证 |
5.2 反向推理验证 |
6 结论 |
(5)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故障诊断研究历史 |
1.2.2 现阶段主流故障诊断方法简介 |
1.2.3 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自动装弹机系统介绍及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1 自动装弹机简介 |
1.3.2 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FPN的定义与推理 |
2.1 基础Petri网简介 |
2.2 PFPN的基本定义 |
2.3 模糊产生式与PFPN基本模型的转化 |
2.4 PFPN的推理 |
2.4.1 正向推理 |
2.4.2 反向推理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故障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分析 |
3.1 自动装弹机的常见故障分析 |
3.2 自动装弹机故障树的建立 |
3.2.1 故障树的表示 |
3.2.2 自动装弹机故障树的建立 |
3.3 故障树分析法 |
3.3.1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3.3.2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FPN模型的自动装弹机推理验证 |
4.1 自动装弹机PFPN模型的建立 |
4.2 自动装弹机PFPN参数初始化 |
4.2.1 PFPN的参数初始化 |
4.2.2 自动装弹机相关参数初始化 |
4.3 PFPN的正向推理与验证 |
4.4 PFPN的反向推理与验证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1 软件需求分析 |
5.1.2 软件总体设计 |
5.2 规则知识库的设计 |
5.3 推理机制的设计 |
5.3.1 正向推理方法 |
5.3.2 反向推理方法 |
5.4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4.1 用户登录及管理界面 |
5.4.2 故障诊断界面 |
5.4.3 规则管理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6)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注入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设计思路 |
1.1 设计思路 |
1.2 实现方案 |
2 故障注入器原理分析 |
2.1 自动装弹机典型故障分析 |
2.2 典型故障建模 |
2.3 原理分析 |
3 主要模块设计 |
3.1 主控模块 (MPU) 选型 |
3.2 输入模块 |
3.3 输出模块 |
3.4 辅助模块 |
4 结语 |
(7)基于多电机协同的某模拟平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自动装填平台的研究现状 |
1.3 多电机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弹丸模拟装填平台伺服控制总体方案 |
2.1 系统组成 |
2.2 系统工作流程 |
2.3 多节点通讯 |
2.4 本章小结 |
3 模拟供弹装填平台的电机矢量控制及多电机协同控制 |
3.1 永磁同步电机 |
3.1.1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和分类 |
3.1.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3.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3.2.1 坐标变换 |
3.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
3.2.3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控制策略 |
3.3 多电机环形耦合协同控制技术 |
3.3.1 多电机协同控制技术 |
3.3.2 环形耦合控制技术 |
3.4 智能控制 |
3.4.1 多电机协同智能控制 |
3.4.2 模糊PID控制 |
3.4.3 神经网络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4 模拟装填平台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电路 |
4.1 控制级芯片选型 |
4.2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电路 |
4.2.1 电源电路 |
4.2.2 最小系统电路 |
4.2.3 CAN收发器接口电路 |
4.2.4 位置/转速检测电路 |
4.2.5 电流检测电路 |
4.3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电路 |
4.3.1 总线收发驱动电路 |
4.3.2 场效应管全桥驱动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5 模拟装填平台的通讯及控制程序 |
5.1 模拟平台上位机TCP通讯程序 |
5.2 三轴伺服控制器CAN通讯 |
5.3 核心控制器与CAN转接器之间的IIC驱动程序 |
5.3.1 Linux的IIC设备驱动 |
5.3.2 STM32从模式IIC编程 |
5.4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控制算法 |
5.4.1 转子位置检测 |
5.4.2 电流检测 |
5.4.3 SVPWM |
5.4.4 电机闭环控制 |
5.4.5 故障检测 |
5.5 模拟供弹机构的三轴多电机协同控制算法 |
5.6 多电机协同智能控制器的设计 |
5.6.1 神经网络模糊自组织的控制结构 |
5.6.2 神经网络模糊自组织在协同控制器的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6 仿真与实验 |
6.1 电机闭环调速仿真 |
6.2 多电机的神经网络模糊自组织智能控制器仿真 |
6.3 实验平台搭建 |
6.4 上位机到伺服控制器之间的多级通信实验 |
6.4.1 TCP通信实验 |
6.4.2 IIC通信实验 |
6.4.3 CAN通信实验 |
6.5 单永磁同步电机调速实验 |
6.6 模拟装填平台多电机协同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任意角装填自动装弹机样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体结构设计 |
1.1 原理方案设计 |
1.2 运动规律设计 |
1.3 工作原理 |
2 开仓结构设计 |
3 结论 |
(9)基于dsPIC的装弹机协调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景、目的及意义 |
1.1.1 前景 |
1.1.2 研制坦克自动装弹机的目的及意义 |
1.2 自动装弹机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背景 |
1.2.2 自动装弹机发展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智能控制 |
1.4 关键技术解析 |
1.4.1 装弹机协调器的特点 |
1.4.2 装弹机协调器的技术难点分析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结构 |
2 自动装弹机协调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1 协调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2 协调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2.3 DSC 控制器设计 |
2.3.1 dsPIC30F6010A 结构和功能 |
2.3.2 时钟和复位监控电路设计 |
2.3.3 接口电路设计 |
2.4 电机编码器脉冲信号采集电路 |
2.5 PWM 信号增强电路 |
2.6 电机驱动功率变换电路 |
2.7 电流检测及其 AD 转换电路设计 |
2.8 位置检测与速度计算 |
2.9 小结 |
3 控制系统控制器算法 |
3.1 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 |
3.2 经典 PID 控制 |
3.3 惯量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
3.4 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器 |
3.4.1 控制原理及其算法 |
3.4.2 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 |
3.4.3 改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 |
3.5 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仿真 |
3.5.1 无监督的 Hebb 学习规则算法仿真 |
3.5.2 有监督的 Delta 学习规则算法仿真 |
3.5.3 有监督的 Hebb 学习规则算法仿真 |
3.5.4 学习规则改进后的仿真 |
3.6 其它实现途径 |
3.7 本章小结 |
4 自动装弹机协调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步骤 |
4.2 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4.2.1 系统初始化程序 |
4.2.2 电机控制模块 |
4.2.3 控制部分程序 |
4.2.4 中断处理程序 |
4.2.5 电流控制模块 |
4.2.6 速度控制模块 |
4.2.7 位置控制模块 |
4.3 软件实时性设计 |
4.4 伺服控制系统的死区时间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A 单神经元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 |
附录B 课题实物展示 |
(10)基于电流信号分析与小波—支持向量机的火炮自动装填系统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电流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电流信号分析法中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 |
1.2.2 电流信号分析法的发展 |
1.3 火炮自动装弹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机械故障诊断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火炮自动装弹机的工作原理 |
2.1 火炮自动装弹机结构简介 |
2.2 自动装弹机的优势 |
2.3 典型的自动装弹机 |
2.3.1 紧凑型自动装弹机 |
2.3.2 转盘式自动装弹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装填机构的故障模式与诊断信号分析 |
3.1 电流信号分析 |
3.1.1 直流电流与交流电流 |
3.1.2 直流电的主要优点 |
3.2 直流伺服电动机及其用途 |
3.3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3.4 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工作特性 |
3.5 电动机的负载电流 |
3.6 自动装填系统故障分析 |
3.7 小波分析 |
3.7.1 连续小波 |
3.7.2 离散小波变换 |
3.7.3 小波包分析 |
3.8 小波模极大值突变点检测 |
3.8.1 第一类间断点检测 |
3.8.2 第二类间断点检测 |
3.9 小波基的形式 |
3.10 多分辨率分析 |
3.11 尺度函数与尺度空间 |
3.12 选取小波基的准则 |
3.12.1 小波函数的主要性质 |
3.12.2 小波基的选择 |
3.1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装填机构电流曲线分析 |
4.1 自动装弹机简介 |
4.2 弹仓分析 |
4.2.1 油源电机电流分析 |
4.2.2 推弹电机电流分析 |
4.3 药仓分析 |
4.3.1 药仓翻转电机电流分析 |
4.3.2 推药电机电流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火炮自动装弹机实验分析 |
5.1 自动装弹机的故障现象 |
5.2 四台直流伺服电动机的布置 |
5.3 实验设备 |
5.3.1 霍尔电流传感器 |
5.3.2 DASP 数据采集系统 |
5.4 弹仓故障诊断 |
5.5 小波对自动装弹机的暂态分析 |
5.5.1 间断点的类型检测 |
5.5.2 小波基尺度选择 |
5.5.3 突变点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VM 故障识别 |
6.1 支持向量机 |
6.1.1 最优分类超平面 |
6.1.2 核函数 |
6.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原理 |
6.3 特征值提取 |
6.3.1 小波包分解的特征表示 |
6.3.2 特征提取实验 |
6.4 SVM 故障识别 |
6.5 BP 网络故障识别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坦克自动装弹机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J]. 王国辉,马啸飞,王志刚,李向荣,郭庆阳. 测试技术学报, 2020(06)
- [2]某型坦克炮控系统故障在线检测研究[D]. 周文彬.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3]自动装弹机测试性验证平台需求与方案设计[J]. 罗建华,王庆树,李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0(08)
- [4]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分析方法[J]. 李英顺,张银图,陈悦峰,周建军,江山青.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9(10)
- [5]基于感知模糊Petri网的自动装弹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张银图.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一种自动装弹机故障注入器的设计[J]. 季威,权清达. 机械工程师, 2018(07)
- [7]基于多电机协同的某模拟平台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 陈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8]任意角装填自动装弹机样机设计[J]. 刘磊,王鹏,景琦,白联强,宋仲康. 机械工程师, 2017(06)
- [9]基于dsPIC的装弹机协调器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伟松.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3(05)
- [10]基于电流信号分析与小波—支持向量机的火炮自动装填系统故障诊断研究[D]. 许海伦. 中北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