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标准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珊珊[1](2019)在《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既要重视硬件,也要重视软件和数据,增强利用数据的自觉性,分步实施,执行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要用技术和管理两条腿走路,软件购买或开发前要认真调研,发挥关键用户的作用,注重对普通用户的培训,管理流程及机构的改革要与时俱进,高、中、基层管理者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将高层的领导力和中、基层的执行力拧成一股绳,可以尝试用
马洁,杜康[2](2016)在《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EMIF通信模型在慕课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研究了应用Web Service及其相关技术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框架,重点围绕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异构平台互操作的实现模型的构建,该模型以教育部制定和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为信息模型,同时构建了以Web Service及其相关技术为基础利用XML报文传递信息的通信模型。通过校际精品课程共享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之前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的中心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与应用系统代理程序,从而实现了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陈琮化,黎露[3](2014)在《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在网络教育积极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区域性互操作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校企合作"这一高职院校常见办学模式之一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在原有EMIS的基础上建议建立新的校企互操作模式,并针对它的内涵和功能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旨在对现今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帮助,并实现企业在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有细致而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也可通过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实现校企双方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及时、同步、高效、准确的掌握。
郭丹[4](2012)在《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用于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信息系统日益丰富,但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周期长,缺乏统一规划等原因,往往造成各业务部门按自身需求自行建设其信息管理系统,导致了各个系统之间所谓“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各部门无法共享与使用教育基础信息数据。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在高校中的使用效率,制约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提出以整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基础数据的方式,解决数据访问一致性与有效性的问题。在充分分析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数据特点,总结其数据整合的现状后,本文提出以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数据整合标准,并简要介绍了该标准体系。然后对比分析了目前几类数据整合技术,选择使用中间件技术作为高校教育资源数据整合技术,进一步对比分析中间件技术中的几种实现手段,并选择使用Hibernate ORM框架作为具体的数据整合实现工具。本文以某高校的教育管理类信息系统作为示例数据源,详细阐述了教育资源基础数据整合的实现过程。首先选取适合本研究的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建模工具,对数据整合的目标数据库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可视化建模。接着详细研究了数据整合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针对该整合数据库,给出数据整合软件的架构设计,并详细阐述了其数据访问层、数据整合业务层、数据查询业务层的实现原理与过程。为清晰说明高校教育资源数据整合的原理,展现Hibernate框架为数据操作带来的便捷性,本文分别对整合数据库与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访问层、整合业务层的实现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郭智敏[5](2012)在《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教学、科研、管理和社区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支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信息化是教育技术学重点研究的对象。相比较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在各个高校的建设相对较晚,孤立运行的情况比较严重。在许多高校,教学系统与学生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校友系统等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割据,交互手段比较落后。即使系统之间建立了联系,大多数情况也是建立两两之间的互联。这种蜘蛛网式的接口联系方式使得交互信息的管理难度急剧增加。因此,如何将教学、管理、科研等系统纳入到校园信息化的总体发展中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目的就是将教学、管理、科研和社区信息化系统通过数据总线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整体校园信息化环境。互操作平台采用分布式系统技术,最大化利用现有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保护已有投资。通过对分布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采用消息总线技术,设计了使用消息总线方式解决分布的、彼此独立的信息系统间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JMS标准规范的Apache ActiveMQ技术,论文实现了消息总线并解决了异步通信等问题。论文设计了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型,解决了数据异构等问题。论文采用XML技术,设计了报文和对象,解决了数据载体等问题。论文设计了应用程序的代理程序,解决了报文解析与报文发送等问题。论文采用J2EE技术架构,设计了信息集成服务器,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论文采用了服务器挂起灾避、身份验证、权限控制和选择性报文死锁等设计,组成了互操作平台的安全体系结构,保障了平台的健壮性和共享数据的安全性。为了对所设计的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核心功能进行有效性验证,论文设计了两个虚拟的部门信息系统,模拟了发布与预约和请求与响应两个实验过程。信息互操作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平台。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对于解决当前高校信息化孤岛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江松琦[6](2009)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发展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教育信息系统逐步普及,并已经在很多教育领域得到模块化的应用。但由于教育机构信息化的过程是渐进分散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应用系统,通常是运行于不同的系统平台,使用不同开发的环境、技术及标准,这使得大部分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如何高效合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和资源,实现各种地理位置分散、平台异构的教育信息系统的融合,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电子政务、教学资源共享和科教互动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平台框架,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区域性教育理念得到实质性发展的关键。通过区域性教育,能够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教育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同时也能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论文基于类元模型PassSTU软件架构,通过简化平台设计和部署,构建基于本体技术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平台框架PassSTU-REIP,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学生和家长等对象提供高质的信息化服务。PassSTU-REIP由区域汇聚层、数据汇聚层及教育系统层构成,论文分析PassSTU-REIP实施模式,基于PassSTU-REIP的虚拟层次演化和动态拓展,讨论教育本体、数据引擎和查询机制构建,完成了实验性平台的初步设计和实现。
李顺顺[7](2009)在《基于SOA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正逐步走向信息化。高校各个部门都很重视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传统的软件开发使用的平台、开发工具、操作系统在结构上的紧耦合,导致各个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因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教育部推出的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规范(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简称EMIF),规范的特点是在不需要改变现有系统基础上,采用区域集成服务器(ZIS)和客户端代理模式构建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共享和数据集成平台。本文在总结传统的解决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教育管理信息互操作框架规范,提出了基于SOA体系架构,采用WCF技术,构建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并设计并开发EMIF区域中的核心组件—区域集成服务器(ZIS),并使之能够有效的与代理(Agent)及应用程序配合使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并着重研究了ZIS的Web服务的构建、报文安全通信服务,报文队列服务,报文转发服务,初步实现了一个分布式异构环境下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平台的系统。系统实现了通过Web服务来实现互操作的报文传输,构建了通信模式从单一的访问方式到多种访问方式的高度灵活的系统。通过MSMQ消息队列所提供的稳定而灵活的异步交互机制很好的解决报文的稳定性,完成整个报文的处理和转发功能。采用了多线程机制来分别实现对消息队列的监听和转发,增强系统报文并发处理处理能力,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王艳凤,鲍新龙[8](2008)在《EMIF框架中区域集成服务器的设计》文中认为介绍了一种实现教育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的模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EMIF)的基本概念,讨论了EMIF的框架及数据交换模型,系统分析了EMIF框架中的核心部件——区域集成服务器(ZIS)的功能需求,给出了其功能模型。对于ZIS中关键功能——报文处理,给出了基于消息服务、传输、管理的实现机制及其算法流程,并给出了一种提供报文的处理流程实例。最后,简单地讨论了一个基于EMIF的校园网多系统实现区域互操作的体系结构。
乔素兰[9](2008)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行业也正逐步走向信息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但由于各自信息化进程不同,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不同,系统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互操作问题,主要解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跨系统、跨数据库的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问题。本文在深刻理解EMIF规范(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连接EMIS的重要组件——区域集成服务器(Zone Integration Server,简称ZIS)和代理(Agent)。他们严格遵守EMIF规范中的数据规范和报文规范,利用XML定义共同遵循的数据对象,通过HTTP协议进行报文的通信传输,并以XML作为报文的载体进行数据交换。
陶再平[10](2008)在《基于EMIF架构的区域集成服务器(ZIS)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EMIF)旨在解决不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问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问题。在分析EMIF框架基础上,重点对EMIF框架中的区域集成服务器(ZIS)的功能需求和结构模型做了深入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满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的区域集成服务器,从而实现了不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标准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
1. 重视“硬件”投入,轻视“需求”调研,忽略“大数据”挖掘 |
2. 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问题大量存在 |
二、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优化对策 |
1. 既要重视硬件,也要重视软件开发和数据挖掘 |
2. 增强利用数据的自觉性 |
3. 重规划、推标准 |
(3)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互操作理念 |
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分析 |
2.1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简介 |
2.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功能和原因分析 |
2.2.1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区域性共享 |
2.2.2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适度性管理 |
2.2.3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实时性管理 |
2.2.4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真实性管理 |
3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实现途径 |
(4)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
1.2.2 常用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 |
1.2.3 教育资源的标准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教育信息资源数据标准 |
2.1 教育标准简介 |
2.2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CELTS-33)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关键技术 |
3.1 三类整合技术简述 |
3.2 三类整合技术的比较 |
3.3 基于java的常见ORM技术比较 |
3.4 Hibernate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库的实现 |
4.1 整合后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 |
4.1.1 数据库设计思路 |
4.1.2 数据库基本结构 |
4.1.3 数据集的命名与编号 |
4.2 数据子集的数据表结构设计 |
4.3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数据库模型的构建 |
4.3.1 数据库系统与建模工具选择 |
4.3.2 示例数据集的数据建模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对象关系映射的数据整合的实现 |
5.1 高校教育管理资源基础数据整合方案 |
5.1.1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特征 |
5.1.2 数据整合目标 |
5.1.3 数据整合流程 |
5.2 数据整合过程中数据的处理与转换机制 |
5.2.1 数据的抽取与整合方式 |
5.2.2 数据转换映射规则 |
5.2.3 对语义冲突和空值数据的处理 |
5.2.4 整合后数据的存储方式 |
5.3 数据整合软件开发环境 |
5.4 数据整合软件设计 |
5.4.1 数据整合软件功能设计 |
5.4.2 数据整合软件系统结构 |
5.5 数据整合软件的实现 |
5.5.1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
5.5.2 建立异构数据源的数据访问层 |
5.5.3 数据整合业务层的实现 |
5.5.4 数据查询业务层的实现 |
5.6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软件的实际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
(5)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
1.1.2 高校信息互操作与高校信息化建设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论文组织 |
第2章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总体规划 |
2.1 总体原则 |
2.1.1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用户特点 |
2.1.2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建设目标 |
2.2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概念模型 |
2.3 高校信息互操作的三种建设模式 |
2.3.1 统一标准,重新建设 |
2.3.2 中央数据库模式 |
2.3.3 分布式数据共享模式 |
2.4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总体结构 |
2.5 信息集成服务器 |
2.5.1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
2.5.2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
2.6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 |
2.6.1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的主要功能 |
2.6.2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的体系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概述 |
3.1.1 传统数据共享方式 |
3.1.2 分布式数据共享模式 |
3.2 基于远程调用方式实现系统间的通信 |
3.2.1 RMI远程方法调用 |
3.2.2 Web Service技术 |
3.3 基于消息方式实现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间的通信 |
3.3.1 消息概念 |
3.3.2 基于java自身技术来实现消息方式的系统间通信 |
3.3.3 基于开源框架实现消息方式的系统间通讯 |
3.4 流程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详细设计 |
4.1 消息总线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1 JMS基本构件的研究与实现 |
4.1.2 消息传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
4.1.3 消息总线消息格式转换的实现 |
4.1.4 消息总线消息持久化的实现 |
4.1.5 消息总线主从服务器的实现 |
4.2 数据模型的设计 |
4.3 通信模式的设计 |
4.4 XML报文设计 |
4.4.1 通知报文UIP_Ack的设计 |
4.4.2 请求报文UIP_Request的设计 |
4.4.3 应答报文UIP_Response的设计 |
4.4.4 事件报文UIP_Event的设计 |
4.4.5 数据提供报文UIP_Provide的设计 |
4.4.6 数据预约报文UIP_Subscribe的设计 |
4.5 信息互操作平台的命名规范 |
4.6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设计 |
4.6.1 建立数据提供者数据库 |
4.6.2 建立数据预约者数据库 |
4.6.3 提供报文队列服务 |
4.6.4 注册应用程序代理程序 |
4.6.5 代理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 |
4.7 代理程序的设计 |
4.7.1 与信息集成服务器建立连接 |
4.7.2 向信息集成服务器传递应用程序中数据变更 |
4.7.3 对信息集成服务器请求的应答 |
4.7.4 提供报文队列服务 |
4.7.5 信息系统的必要修改 |
4.8 平台实施中的安全设计 |
4.8.1 服务器挂起灾避的设计 |
4.8.2 身份验证的设计 |
4.8.3 权限控制列表的设计 |
4.8.4 死锁处理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操作平台数据交互和共享模式的实现 |
5.1 概述 |
5.2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5.3 发布与预约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
5.3.1 实现思路与设计过程 |
5.3.2 实现过程演示 |
5.3.3 结果分析 |
5.4 请求与应答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
5.4.1 实现思路与设计过程 |
5.4.2 实现过程演示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区域性教育信息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研究 |
2.1 软件体系结构理论 |
2.1.1 软件体系结构定义 |
2.1.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2.2 语义本体 |
2.2.1 本体的定义和描述语言 |
2.2.2 领域本体的构建 |
2.2.3 构建领域本体的工程方法 |
2.2.4 本体构建工具 |
2.3 Web服务 |
2.3.1 Web Service介绍 |
2.3.2 基于本体的Web Service |
2.4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 |
2.5 教育领域角色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assSTU-REIP框架模型 |
3.1 教育层汇聚领域 |
3.2 教育层汇聚领域需求 |
3.3 PassSTU-REIP模型概念定义 |
3.4 PassSTU-REIP模型视图表示 |
3.4.1 设计原则 |
3.4.2 区域汇聚层 |
3.4.3 数据汇聚层 |
3.4.4 教育系统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assSTU-REIP框架分析 |
4.1 信息共享 |
4.2 分布式存储平台 |
4.3 高效汇聚性 |
4.4 信息私隐性 |
4.5 主题和区域聚集 |
4.6 虚拟层次演化 |
4.7 基于PassSTU-REIP应用拓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教育本体和查询框架构建 |
5.1 教育本体库构建 |
5.1.1 教育领域本体分析 |
5.1.2 教育本体的建立 |
5.2 数据引擎构建 |
5.2.1 元数据模型构建 |
5.2.2 信息抽取和转换 |
5.3 查询推理机制 |
5.3.1 查询系统框架 |
5.3.2 语义规则语言SWRL |
5.3.3 客户端 |
5.3.4 服务器端 |
5.3.5 信息封装 |
5.3.6 查询过程分析 |
5.3.7 查询系统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SOA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 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教育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机制 |
2.1 软件的互操作 |
2.2 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介绍 |
2.2.1 EMIF 架构 |
2.2.2 EMIF 数据交换模式 |
2.2.3 EMIF 要求 |
2.2.4 EMIF 报文规范 |
第3章 SOA 与WCF 相关知识介绍 |
3.1 SOA 介绍 |
3.1.1 SOA 的基本概念 |
3.1.2 SOA 的优点 |
3.1.3 SOA 的编程模型 |
3.1.4 SOA 的实现技术 |
3.2 WCF 技术 |
3.2.1 WCF 概述 |
3.2.2 WCF 层次结构 |
3.2.3 WCF 通信模型 |
3.2.4 端点 |
3.2.5 WCF 宿主 |
3.2.6 WCF 特点和优势 |
第4章 基于SOA 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 |
4.1 基于SOA 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体系结构 |
4.2 信息互操作的流程 |
第5章 基于SOA 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框架设计 |
5.1 ZIS 总体结构 |
5.2 ZIS 功能模块 |
5.2.1 ZIS 的Web 服务模块 |
5.2.2 安全管理模块 |
5.2.3 队列管理模块 |
5.2.4 报文转发模块 |
5.2.5 日志管理模块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5.3 代理的设计 |
5.4 代理功能模块 |
第6章 基于SOA 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实现 |
6.1 系统开发平台和技术概述 |
6.2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6.3 ZIS 和代理关键技术的实现 |
6.3.1 ZIS 的Web 服务的实现 |
6.3.1.1 Web 服务中的服务契约的实现 |
6.3.1.2 Web 服务中的服务的实现 |
6.3.1.3 ZIS 的请求服务的实现 |
6.3.1.4 Web 服务宿主的选择与实现 |
6.3.1.5 Web 服务宿主的配置 |
6.3.2 报文的安全解决方法 |
6.3.3 报文队列的实现 |
6.3.4 报文的多线程处理 |
6.3.5 Web 服务的调用 |
第7章 应用实验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条件 |
7.3 实验结果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EMIF框架中区域集成服务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MIF的数据交换模型 |
2 EMIF中ZIS需求分析 |
3 ZIS的报文处理机制 |
3.1 消息服务机制 |
3.2 报文处理流程实例——提供报文的处理 |
3.3 消息传输机制 |
4 EMIF在学校教育信息系统中应用 |
5 结束语 |
(9)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机制 |
§2.1 软件互操作的概念 |
§2.2 软件互操作的分类 |
§2.3 软件互操作的架构 |
§2.4 三种互操作架构模型的比较 |
§2.5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简介 |
第3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3.1 XML技术基础 |
§3.2.NET Framework |
§3.3 C#语言 |
第4章 演示模型主要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演示模型总体功能设计 |
§4.2 ZIS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4.3 Agent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4.4 ZIS的详细实现 |
§4.5 Agent的详细实现 |
§4.6 演示模型数据报文样本示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标准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J]. 刘珊珊. 电子世界, 2019(23)
- [2]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EMIF通信模型在慕课系统中的应用[J]. 马洁,杜康. 信息通信, 2016(04)
- [3]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J]. 陈琮化,黎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7)
- [4]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D]. 郭丹.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5]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郭智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6]区域性教育信息平台框架研究与设计[D]. 江松琦. 汕头大学, 2009(S2)
- [7]基于SOA的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模型的研究和实现[D]. 李顺顺.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EMIF框架中区域集成服务器的设计[J]. 王艳凤,鲍新龙.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8(20)
- [9]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D]. 乔素兰.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2)
- [10]基于EMIF架构的区域集成服务器(ZIS)的设计与实现[J]. 陶再平. 电子技术应用,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