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公安院校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林[1](2020)在《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修养,它倡导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在价值多元,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能给予我们最根本的精神指引。当前基层民警处在公安队伍的第一线,其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公安工作质量和警察社会评价。就民警执法活动而言,其本质上是一项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有熟练运用执法技能和业务知识等技术操作层面的能力,还需要深入挖掘“人性”上的价值,落实对执法对象的人文关怀。为此,亟需提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基层民警人文素养,培养符合新时代全面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民警察。首先,本文通过梳理文献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方面对人文素养内涵进行了剖析,结合自身思考就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概念和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和说明,并通过跨学科视角寻求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思想借鉴,在文章的理论基础部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其次,对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关现状进行了考量。当前,我国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相关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有很多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仔细评析,整体上还存在着很大可以改进、提升的空间。且就目前来看,部分基层民警人文素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表现为人文知识有待充实丰富、人文精神有待修养提升、人文行为有待锻炼塑造几个方面。为此,我们需要掌握系统思维,从警校教育、在职培养、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来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对策部分,本文还运用了比较研究法,选取了其他一些代表性国家关于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举措,并总结了有关经验。最后,在上述研究的铺垫下,提出了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即在推进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队伍优化的基础之上,加强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引导,并从基层民警人文素养评价、人文行为调控、人文行为激励和人文素养保障四方面建立相应机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落实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环境支持。
祝利东[2](2020)在《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文中提出公安特警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反恐防暴任务的中坚力量,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也不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以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特征,但仍存在诸如职业认同感较低、心理焦虑感突出、职业荣誉感不高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善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具体对策。本文正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提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述评,并简述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概述。包括公安特警概念界定、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安特警特殊性、河北省公安特警思想状况内容的范围划分及加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等内容;第三部分是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实证研究。该部分主要以河北省公安特警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基本情况进行阐述,对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积极表现、消极表现进行详细梳理。并从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及公安特警需求层次的特殊性等方面对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成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对策研究。通过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创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满足河北省公安特警不同层次需求等方面,提出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针对性对策。
林通,金韬,李婕[3](2019)在《科学知识图谱下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系统展示我国近30年来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整体态势和热点演进,在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Bibexcel和Cite Space等软件工具,绘制公安教学改革研究中的时空分布、热点领域和时序演化知识图谱,提炼和挖掘文献数据背后的内涵与规律,揭示该领域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构与知识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能为我国公安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余青[4](2019)在《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 ——以公安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在实践理论和角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尝试构建了一个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理论分析框架。生存心态是布尔迪厄社会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自身历史经历及与所处客观环境互动下形成的持久、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其一经形成便会不自觉地指挥和调动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其主要内容是塑造学生生存心态,具体表现为通过学校场域内的各要素及其作用,影响和改变学生感知、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继承学校原有生存心态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学校和社会期待的行为。公安院校是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同样表现为对学生生存心态的塑造。在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过程中存在两大影响因素,一是历史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原有生存心态和院校原有生存心态;二是现实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目前场域内的物质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成员和运作管理。两大影响因素在学生生存心态塑造过程中共有14种具体作用方式。公安院校通过运用这14种具体作用方式,对学生进行忠诚意识、警察职业意识、纪律意识、集体意识、法治意识、英雄意识及创新意识塑造,并按照明确角色期待、引导角色学习、强化角色认同、规范角色实践四个步骤,推动学生对学校的塑造完成从感知与感受到思考与理解,再到主动接受并内化,最终形成自觉的行动遵循与追求的变化,实现对学生生存心态的塑造。在对一代代公安学子的培育中,公安院校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且极具公安特色的学生生存心态塑造体系,该体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式多样、与时俱进,保证了院校原有生存心态的代代传承。但该体系并非至善至美,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生存心态塑造工作,公安院校一要注意考察原有生存心态的契合程度,二要密切关注原有生存心态的整合情况,三要不断优化场域内各要素的塑造作用,四要充分发挥新时代大数据的独特优势,五要善于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优秀经验。
吴星儒[5](2017)在《当代中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育党和人民李诚卫士的重要使命,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有其特殊的行业职能和定位,既要遵循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要探索和践行公安院校专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法治观教育是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李于党、李于祖国、李于人民、李于法律的优秀人民警察。当前形势下,我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不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与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协调,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安院校要牢记法治观教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安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法治观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培养,着力提升公安院校乃至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更多人才支撑。本选题正是基于当前我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实际情况所开展的研究,以当代我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层面对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从我国宏观政治政策的制定运行到具体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探索,并结合国内外法治观教育过程中的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来进行法治观教育规律的总结,以促进接下来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结构上来看,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当代中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研究这一选题确定的背景、意义进行针对性阐述,并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综述,对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表述。第二章对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进行概述,从“是什么”的角度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说明,为后文问题研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其中,重点对“法治观教育”和“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这两个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和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五个方面基本内容,即“构成要素:法治观教育的静态结构”、“教材拓展:法治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法治观教育的动态模式”、“载体依托:法治观教育的手段选择”、“环境塑造:法治观教育的条件保障”,使得法治观教育的内涵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第三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对我国公安院校开展法治观教育的独特意义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分析,强化对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理念的认识和认同。首先,从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出发,提出树立公民的法治观念、树立公民的守法意识、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三个方面阐述了法治观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其次,从法治观教育范式的角度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范式”的局限性分析进行分析,总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法治观教育对传统德育范式的超越路径,强化法治观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的认同;最后,从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法治观之中、扞卫法律尊严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衡量标准、法治观教育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论证了法治观教育是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第四章侧重于论述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学理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治观教育的国家意识形态理论依据,即唯物史观辩证法原理、阶级意识理论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法治观建设思想的学理依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观教育的思想的历史演进,包括阶级斗争为主、坚持发展民主和法制、法治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实行依法治国;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范式转换原理,包括范式转换催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新发展、从“德育范式”向“法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再审视三个方面,强化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理论依据。第五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法治观教育的现实依据。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法治观教育的国情依据,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法律体系不健全、公民法治观念不健全、公民法治教育体系不完善;二是抵御西方价值观冲击是建构法治观教育的重大使命,包括当代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及其危害分析、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论述、法治观教育作为抵御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有力武器的阐明;三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法治观教育的实践依据,包括法治观教育是推进深化公安改革的精神动力、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需要树立以“法治”为核心的价值观、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需要通过法律加以实施。第六章重点探索了我国公安院校开展法治观教育的基本路径,从“怎么办”的角度回归了选题研究的初衷,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路径设想。第一,以“四个全面”为指导,推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分别从“四个全面”论述法治观教育变革的基本现实路径;第二,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完善公安院校法治观的教育路径,包括提升法律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法治观念的意识形态功能、加快法治观教育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大众化中的普及进程;第三,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指导,筑牢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基石,包括思想政治方向引领、教材知识体系、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路径、办学层次和质量提升路径。
满炫[6](2017)在《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等院校作为文化思想传承创新的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担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同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也为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也应结合自身特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立德”作为树人的根基,切实做好公安院校育人工作,促进公安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当前,在公安队伍正规化、职业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公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相脱节,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变化和警务实战需要,满足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发展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带来新的考验,提出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背景下,从主流上看,当代公安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与警察职业要求不相适应的思想现状,这种思想现状将直接影响公安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未来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鉴于此,本文以“文化——教育”作为分析和探究视角,将警察文化与公安院校人才培育联系起来进行细致研究与探索,采取文献研究、历史分析、比较研究、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现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深入探讨在公安院校的特定环境下,警察文化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试图找出能够提高我国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公安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为了确保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将对与研究主旨相关的文化、警察文化、文化育人以及警察文化育人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廓清,同时将警察文化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进行辨析,全面考察警察文化的特征、结构、育人功能以及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文化育人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度阐释作为本文研究论证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将警察文化育人置于广阔的理论空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三个方面为警察文化育人探寻思想来源、理论基石和学科依据。在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下,理论联系实际,从当前形势背景出发,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安本科院校,对公安大学生思想现状和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工作存在的客观矛盾和影响因素,为下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最后,落实到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上,即如何切实加强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的育人工作。本文首先从宏观层面提出公安院校警察文化育人的目标,应把握的原则和遵循的规律,对此作出应然性分析,以提高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育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对公安院校警察文化育人宏观框架的设定下,详细论述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育人的内容构建和载体运行,以期从微观层面具体指明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育人的具体策略和路径。
靳琪慧[7](2015)在《艺术教育对公安院校在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并非是专长性质的技能性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性质的、注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内容,在公安院校大学生之中推行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现代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都有重要的特殊作用。对此,公安院校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要注重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养具有最优知识结构和富于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李红[8](2014)在《公安院校法律素质教育再思考——以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论:题目关键词选择之斟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发现课题中"法学素质"的提法不太合适,改为"法律素质"更为妥帖。"法学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概念若不区分适用对象,其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与泛化,如大学生法律素质、公民法律素质。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法学素质教育是指对在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学会运用法学理论、法律知识解决
尤慧,齐莹素[9](2013)在《从素质教育视角析公安院校的数学教学》文中指出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自从素质教育政策提出以来,我国数学教育进行了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公安院校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学教育既体现数学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的个性。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将有利于提高公安人才素质和公安队伍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琛[10](2013)在《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刍议》文中认为公安院校应当充分认识人文素质培养在公安院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立足于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从更新教学理念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入手,改善公安院校的学习氛围,加强在公安院校中人文精神的传播,从而为现代化法制社会培养优秀的综合型公安人才。
二、论公安院校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公安院校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概述 |
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概念厘定 |
2.1.1 人文 |
2.1.2 人文素养 |
2.1.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 |
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要素分析 |
2.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组成要素 |
2.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
2.2.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基本内容 |
2.2.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基本原则 |
2.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 |
2.3.1 微观层面:促进民警个人全面发展 |
2.3.2 中观层面:提升基层民警执法效果 |
2.3.3 宏观层面:推动公安治理能力现代化 |
3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思想借鉴 |
3.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2 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与素质冰山模型理论 |
3.3 伦理学中的德性论思想 |
3.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育思想 |
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考量 |
4.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举措及经验总结 |
4.1.1 我国关于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举措 |
4.1.2 我国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举措的经验总结 |
4.2 当前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现存问题与原因剖析 |
4.2.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现存问题 |
4.2.2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
5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相关经验 |
5.1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做法 |
5.1.1 欧美地区主要发达国家 |
5.1.2 亚洲地区主要发达国家 |
5.1.3 其他一些具代表性国家 |
5.2 国外警察人文素养提升的经验总结 |
5.2.1 实行严格的警察招录考核标准 |
5.2.2 充分发挥警校人文教育的作用 |
5.2.3 加强在职期间的警察教育训练 |
5.2.4 完善警员人文素养提升的保障措施 |
6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 |
6.1 推进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队伍优化 |
6.1.1 创建高素质的政工团队 |
6.1.2 提升基层民警招录标准 |
6.2 加强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教育引导 |
6.2.1 强化基层民警人文素养的提升观念 |
6.2.2 拓宽基层民警人文知识的吸收途径 |
6.2.3 丰富基层民警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 |
6.2.4 创新基层民警人文行为的引导方式 |
6.3 完善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制度设计 |
6.3.1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评价机制的设计 |
6.3.2 基层民警人文行为调控机制的设计 |
6.3.3 基层民警人文行为激励机制的设计 |
6.3.4 基层民警人文素养保障机制的设计 |
6.4 落实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的环境支持 |
6.4.1 优化基层警营物质文化环境 |
6.4.2 提升基层警营精神文化环境 |
6.4.3 加强社会及家庭环境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域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河北省公安特警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概述 |
2.1 公安特警的概念界定 |
2.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3 公安特警职业的特殊性 |
2.3.1 急难险重任务多,危险性强 |
2.3.2 处警备勤状态紧,应急性强 |
2.3.3 职业技能要求高,专业性强 |
2.3.4 日常工作管理严,封闭性强 |
2.4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内容的范围划分 |
2.4.1 公安特警的思想政治素质 |
2.4.2 公安特警的核心价值观 |
2.4.3 公安特警的职业认同 |
2.4.4 公安特警的心理健康 |
2.5 加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2.5.1 有利于增强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稳定性 |
2.5.2 有利于提高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综合素质 |
2.5.3 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战斗力 |
3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实证调研 |
3.1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河北省地缘的特殊性 |
3.1.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发展情况 |
3.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积极表现 |
3.2.1 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较高 |
3.2.2 注重业务学习,自我提升意识较强 |
3.2.3 敢于攻坚克难,牺牲奉献精神较强 |
3.2.4 严格履职尽责,纪律作风意识较强 |
3.3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消极表现 |
3.3.1 转岗交流意愿较强,职业认同感较低 |
3.3.2 产生畏难厌战情绪,心理焦虑感突出 |
3.3.3 经济生活需求较高,职业荣誉感降低 |
3.3.4 自我要求标准较低,拼搏精神不够高 |
3.4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方面的不足 |
3.4.2 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不足 |
3.4.3 河北省公安特警需求层次的特殊性 |
4 改善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对策 |
4.1 以人为本,提升河北省公安特警自身素质 |
4.1.1 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
4.1.2 拓宽公安业务学习方式,提升专业素质 |
4.1.3 科学制定警务训练模式,提升身体素质 |
4.1.4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文化素质 |
4.2 溯本求源,创新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
4.2.1 加强特警政工队伍建设,实现管理专业化 |
4.2.2 强化思想状况预期研判,提高决策针对性 |
4.2.3 拓宽思政工作交流平台,实现载体多样性 |
4.3 因需施策,满足河北省公安特警不同层次需求 |
4.3.1 健全公安特警基础保障,满足生存需求 |
4.3.2 重视公安特警人身保障,满足安全需求 |
4.3.3 关注公安特警人际往来,满足社交需求 |
4.3.4 提高公安特警社会地位,满足尊重需求 |
4.3.5 完善公安特警成长机制,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关于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的调查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科学知识图谱下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方法 |
1.2 数据来源 |
2 时空知识图谱分析 |
2.1 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谱 |
2.2 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空间分布图谱 |
3 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态势和演化路径 |
3.1 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
3.2 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4)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 ——以公安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生存心态 |
1.2.2 学校塑造学生 |
1.2.3 实践理论在学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方面的应用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公安院校 |
2.1.2 生存心态 |
2.1.3 学校生存心态与学生生存心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实践理论 |
2.2.2 角色理论 |
2.2.3 实践理论及角色理论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3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
3.1 历史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
3.1.1 学生原有生存心态 |
3.1.2 院校原有生存心态 |
3.2 现实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 |
3.2.1 物质环境 |
3.2.2 组织结构 |
3.2.3 组织成员 |
3.2.4 运作管理 |
4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主要内容及具体过程 |
4.1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主要内容 |
4.1.1 忠诚意识 |
4.1.2 警察职业意识 |
4.1.3 纪律意识 |
4.1.4 集体意识 |
4.1.5 法治意识 |
4.1.6 英雄意识 |
4.1.7 创新意识 |
4.2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具体过程 |
4.2.1 明确角色期待:学生对学校塑造的感知与感受 |
4.2.2 引导角色学习:学生对学校塑造的思考与理解 |
4.2.3 强化角色认同:学生对学校塑造的主动接受与内化 |
4.2.4 规范角色实践:学生对学校塑造的遵循与追求 |
5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特点、现存问题及优化对策 |
5.1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特点 |
5.1.1 目标明确 |
5.1.2 重点突出 |
5.1.3 方式多样 |
5.1.4 与时俱进 |
5.2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的现存问题及优化对策 |
5.2.1 注意考察原有生存心态的契合程度 |
5.2.2 密切关注原有生存心态的整合情况 |
5.2.3 不断优化场域内各要素的塑造作用 |
5.2.4 充分发挥新时代大数据的独特优势 |
5.2.5 善于借鉴其他社会组织的优秀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实践理论下研究学校塑造学生的文献资料汇总清单 |
附录 B 全国(除港澳台)24所公安本科院校及其校训和人才培养目标汇总表 |
附录 C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半结构访谈提纲 |
附录 D 被访人的基本情况 |
附录 E 《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调研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当代中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1.4.1 论文创新 |
1.4.2 论文不足 |
第二章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概述 |
2.1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
2.1.1 法治观教育的基本概念 |
2.1.2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基本概念 |
2.2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基本框架 |
2.2.1 构成要素:法治观教育的静态结构 |
2.2.2 教材拓展:法治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
2.2.3 运行机制:法治观教育的动态模式 |
2.2.4 载体依托:法治观教育的手段选择 |
2.2.5 环境塑造:法治观教育的条件保障 |
2.3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基本特征 |
2.3.1 法治观教育的理论灌输性 |
2.3.2 法治观教育的客观强制性 |
2.3.3 法治观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
第三章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独特意义 |
3.1 法治观教育是公安院校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
3.1.1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的特殊性 |
3.1.2 公安院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树立法治观念 |
3.1.3 公安院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传播守法意识 |
3.1.4 公安院校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观教育 |
3.2 法治观教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
3.2.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范式”的局限性 |
3.2.2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
3.2.3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范式对传统德育范式的超越 |
3.3 法治观教育是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
3.3.1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在法治观之中 |
3.3.2 扞卫法律尊严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衡量标准 |
3.3.3 法治观教育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
第四章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学理依据 |
4.1 法治观教育的国家意识形态理论 |
4.1.1 唯物史观的辩证法原理 |
4.1.2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 |
4.1.3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理论 |
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法治观建设思想 |
4.2.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法治建设思维 |
4.2.2 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法治建设理念 |
4.2.3“三个代表”统领下的法治社会建设思路 |
4.2.4 科学发展观下的法治建设路径 |
4.2.5 全面依法治国的现代国家治理基础 |
4.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范式转换原理 |
4.3.1 范式转换催生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的新发展 |
4.3.2 从“德育范式”向“法治教育范式”融合统一的必然性 |
4.3.3 两个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再审视 |
第五章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现实依据 |
5.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法治观教育的国情依据 |
5.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凝练 |
5.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法治观念需进一步塑造 |
5.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法治教育体系需进一步强化 |
5.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安院校法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
5.2 抵御西方错误价值观冲击是建构法治观教育的重大使命 |
5.2.1 当代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及其危害 |
5.2.2 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
5.2.3 法治观教育是抵御西方价值观冲击的有力武器 |
5.2.4 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在西方价值观冲击下面临的挑战 |
5.3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实践依据 |
5.3.1 法治观教育是推进深化公安改革的精神动力 |
5.3.2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需要树立以“法治”为核心的价值观 |
5.3.3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需要通过法律加以实施 |
第六章 建构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的基本路径 |
6.1 新形势下推进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 |
6.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 |
6.1.2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 |
6.1.3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 |
6.1.4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变革 |
6.2 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完善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路径 |
6.2.1 提升法律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
6.2.2 加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法治观念的意识形态功能 |
6.2.3 加快法治观教育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大众化中的普及进程 |
6.3 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指导,筑牢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基石 |
6.3.1 加深思想政治方向引领 |
6.3.2 加强教材知识体系建设 |
6.3.3 加大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建设 |
6.3.4 提升公安院校办学层次和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的方法 |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 |
三、调查研究的方法 |
四、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警察文化及警察文化育人的一般概述 |
第一节 警察文化的界定 |
一、警察文化的内涵 |
二、警察文化的特征 |
三、警察文化的结构 |
第二节 警察文化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辨析 |
一、警察文化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区别 |
二、警察文化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联系 |
第三节 警察文化育人的界说 |
一、警察文化育人的内涵 |
二、警察文化的育人功能 |
三、警察文化育人功能在公安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体现 |
第二章 警察文化育人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为警察文化育人提供丰厚养料 |
一、注重道德教育的思想 |
二、注重个人修养的思想 |
三、强调情感欲望与理性精神统一的思想 |
第二节 党的科学理论为警察文化育人奠定理论基石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相关理论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育人思想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警察文化育人提供学理依据 |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
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为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提供方法论指导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 |
第三章 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的现实剖析 |
第一节 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概况 |
三、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公安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实证分析 |
一、政治思想素质总体良好,消极思想仍然局部存在 |
二、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倾向 |
三、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社会责任感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
四、心态积极,富有创新精神,但自我调适能力相对薄弱 |
第三节 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公安院校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四章 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的目标、原则及规律 |
第一节 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 |
一、育人目标的价值取向 |
二、育人目标的科学设定 |
第二节 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育人应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筑牢公安大学生忠诚警魂的原则 |
二、坚持促进公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
三、坚持强化公安大学生警察意识的原则 |
四、坚持培育公安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则 |
五、坚持培养公安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原则 |
第三节 警察文化在公安院校育人应把握的规律 |
一、尊重人格培育多种要素协同的规律 |
二、尊重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规律 |
三、尊重文化育人外在环境制约的规律 |
第五章 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的内容构建及载体选择与运行 |
第一节 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的内容构建 |
一、强化精神支柱,铸造忠诚警魂 |
二、传承文化传统,发扬时代精神 |
三、贴近公安实战,突出警察特色 |
四、激发内在活力,形成文化自觉 |
第二节 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的载体选择 |
一、载体选择的价值标准 |
二、载体选择的基本要求 |
三、载体选择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 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的载体运行 |
一、虚实结合,加强公安院校警察物质文化建设 |
二、政治建警,加强公安院校警察精神文化建设 |
三、制度创新,加强公安院校警察制度文化建设 |
四、以人为本,加强公安院校警察行为文化建设 |
结语 |
附录 |
一、公安院校文化育人现状调查问卷 |
二、公安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文献类 |
二、期刊文献类 |
三、英文文献类 |
四、报纸文献类 |
读博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一、论文 |
二、科研课题 |
三、科研获奖及社会评价 |
致谢 |
(7)艺术教育对公安院校在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剖析 |
(一) 警察人文素质教育 |
(二) 警务技能素质教育 |
二、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及作用阐述 |
(一)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公安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
(二) 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公安院校大学生开发智能, 创新思维 |
(三) 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
(四) 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明辨是非、辨识美丑的能力 |
(五)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
(9)从素质教育视角析公安院校的数学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素质教育与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
(一) 素质教育的提出 |
(二) 数学教育与数学素质 |
(三) 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
二、公安院校数学教育与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
(一) 公安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
(二) 公安院校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
1. 公安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 |
2. 公安实际工作的需要 |
三、公安院校数学教育发展过程及学生数学素质教育 |
(一) 公安院校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 |
(二) 公安院校学生的数学素质教育 |
1. 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
2. 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
(10)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
(一)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自身日后 |
(二) 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具有理科背景, 人文知识较为 |
(三) 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未来的职业 |
二、加强公安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
(一) 帮助学生更为客观地认知社会 |
(二) 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能力, 创新公安工作思维 |
(三) 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端正职业操守 |
三、加强公安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
四、论公安院校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民警人文素养提升对策研究[D]. 刘松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河北省公安特警队伍思想状况研究[D]. 祝利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0)
- [3]科学知识图谱下公安教学改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林通,金韬,李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4]公安院校塑造学生生存心态研究 ——以公安大学为例[D]. 余青.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5]当代中国公安院校法治观教育研究[D]. 吴星儒. 吉林大学, 2017(11)
- [6]公安院校中警察文化育人研究[D]. 满炫.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7]艺术教育对公安院校在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 靳琪慧. 北方音乐, 2015(24)
- [8]公安院校法律素质教育再思考——以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为视角[J]. 李红.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4(04)
- [9]从素质教育视角析公安院校的数学教学[J]. 尤慧,齐莹素.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3(05)
- [10]公安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刍议[J]. 陈琛.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