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机化检验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党媛媛[1](2020)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年慢性病群体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群体的日趋庞大,经济社会成本逐年增加,有限的医疗保健资源已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解决方案亟待更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应对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移动医疗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留存率低、遵从性差、自我汇报误差等相关挑战,将导致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所带来的健康价值和经济价值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同时,移动医疗平台良好的参与价值建立在用户主动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基础上,这一点对于慢性病管理App而言更为重要。移动医疗App对于慢性病用户是否有效,如何激励患者持续参与移动医疗App,以及如何避免患者持续参与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是热点问题。当前许多平台采取金钱激励方式吸引新用户和激励老用户,然而该方式面临着成本巨大,长期效果不明的困境。因此有效的非金钱激励亟待提出。个性化移动医疗服务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流,但隐私顾虑问题又会阻碍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选择,从而影响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的用户参与。在这一背景下,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的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亟待深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关于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因果性证据支撑;针对激励方案的研究,大多忽略了移动医疗特殊背景。鉴于此,本文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做研究对象,通过三个完全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证明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对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的因果效应,揭示了某些特定正向激励机制(金钱激励与非金钱激励)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现了慢性移动医疗App中隐私顾虑在个性化服务中的负向激励效应,构建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参与价值以及激励机制的理论解释框架。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与认识如下:1.针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的健康水平和经济价值的影响,以糖尿病为例,成功实施了大型的严格随机化的田野实验。实验设计中考虑了平台效应,设置了两个控制组;考虑了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平台非个性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对于用户参与的影响;因果证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动医疗App的参与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就诊次数和就医成本。通过实证验证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移动医疗App可以通过提高内部动机,进而提升用户使用App行为和改善用户的生活习惯,最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该结论与自我决定理论高度一致。本文意外的发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服务设计过程中效果不如非个性服务效果好。该研究为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验证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因果证据,为进一步了解人机交互价值与机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2.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金钱激励作用效果,设立了固定金钱激励和游戏化金钱激励的田野实验。以糖尿病为例,因果证明了短期内金钱激励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有显着的积极效应,且游戏化激励方式效果更佳。通过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积极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水平有积极的影响。随后,利用Heckman两步法自选择模型,发现撤销金钱激励后原本的金钱激励效果消失。该研究有助于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对金钱激励的方式做出恰当选择,考虑金钱激励的长期效果,探索更多长期有效的内部动机激励方式;同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场景的适用性。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了非金钱激励对慢性病患者移动医疗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效果。以糖尿病为例,设立了量化自我激励和社会规范激励的田野实验。因果证明了量化自我对于提高用户参与行为具有显着积极的效应,且这种效应是长期可持续的。有意思的是,社会规范在移动医疗App场景中并没有统计学上显着的激励效果,这可能是由于社会规范虽然可以提高患者关联性心理需求,然而,在健康行为改变方面主要是隐私性较强的个人行为,因而更关心自身健康的人能得到更好的激励效果。随后,本研究基于工具变量法,探究了非金钱激励不仅对患者的使用行为有影响,且对患者的健康效果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中,积极的健康行为可以带来正面的健康效果。该研究结果,对于量化自我在慢性病移动医疗App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自然实验研究了隐私顾虑对于慢性病患者个性化服务与非个性化双边转化行为的因果影响。使用隐私设置做隐私顾虑的代理变量,依据自然实验场景,对比分析了隐私顾虑对个性化服务和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不同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疾病严重程度对于个性化服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隐私保护会使得用户更多的选择个性化服务,更少的选择非个性化服务。同时疾病的严重程度会负向调节这种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隐私的顾虑会负向调节用户感知自主性,进而降低用户参与移动医疗App的动机,从而降低了健康行为。该研究结果深刻阐述了个性化服务在移动医疗参与中需要格外关注发送频次、发送时间与服务内容,以平衡隐私顾虑问题。本文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产生价值机制、正向和负向激励机制的认识。文中所完成的三个完全随机化田野实验和一个自然实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行为改变与健康效果理论框架,对于客观认识慢性病用户持续使用移动医疗App的效果与激励方案,正确认识人机交互激励机制,科学完善现行慢性病移动医疗设计理论框架,有效实施移动医疗平台用户激励机制设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师奕[2](2020)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绩效在证券市场上的作用仍备受争议。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人本管理于科学管理是悖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于资本市场来说是没道理的”的观点。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有企业与部分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披露,并且由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劳工权益纠纷等社会问题的爆发,使得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股价惨遭腰斩等现象的频出,无不暗示着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然而,在现实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对于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仍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企业间对资金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投资者的竞争,在现实投资决策过程中,作为投资主力军的个人投资者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与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考虑企业的非财务绩效指标吗?企业非财务绩效水平能够多大程度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上市公司是否需要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方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过往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验证了社会责任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有用性,为我们理解社会责任绩效与投资意向的关系及其“黑箱”有一定帮助,但还不充足,且研究结论尚不一致:首先,从个人投资者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效的文献较少,过往研究大多关注于企业社会责任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其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在个人投资者层面的中介影响机制、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心理反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第三,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微观CSR的研究刚刚开始兴起,研究分别回应了Rupp和Mallory(2015)对微观CSR(Micro-CSR)研究的诉求,以及Moser和Martin(2012)对实验研究提出的诉求;第四,相关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仍存疑。因而,该课题值得学界进一步做出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在资本市场中的实践与推行迫切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本文首次将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相结合,从微观层面出发,探究二者对投资决策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基于双加工理论与H-V道德理论框架,试图构建一个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企业财务绩效、投资者道德情感、投资者道德认知(道义性评价)、投资者道德认知(目的性评价)和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在内的总概念模型,以期更为全面综合地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企业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意向关系间的边界条件,及其过程中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问题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论证:首先,根据对文献梳理分析发现,学界目前从个人投资者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效的文献较为欠缺,且该问题在个人投资决策心理层面的相关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影响个人投资决策的过程也仍是一个“黑箱”,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态度与感受,确定本研究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清晰明确的研究理论框架,本文采用访谈研究进一步探索构建研究理论模型。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决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初探,并初步确定个人投资者主要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维度有哪些;基于此,结构化访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个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四种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维度,明晰了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并通过更广泛的调查增强了半结构化访谈结论的普适性与外部效度。作为先导性研究,访谈研究结果不仅为下一步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模型假设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情境实验设计提供了研究素材与理论支持。接着,在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探索性访谈研究结果,对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变量及变量间关系进行推导与假设提出。研究预期投资者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道义性评价与目的性评价)将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意向的直接效应,并借助心理学与行为学相关理论,对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黑箱展开深入探讨。在实验研究与实证检验部分,研究首先通过预实验开发了所有实验所需情境材料,同时对情境材料与相关测量量表进行了测试与检验,为后续正式实验的研究设计与开展做铺垫。情境实验研究一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的主效应与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期能够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意向的影响作用,并从一个更为全面整合的视角厘清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和个人投资意向关系背后的复杂中介机制。在此基础上,情境实验研究二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相结合,考察二者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共同影响,并深入探究企业财务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意向关系间的边界条件。研究采用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高水平/低水平)×2(企业财务绩效:高水平/低水平)的组间情境实验法,设计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高低水平不同的四种情境,探究二因素对投资决策更为复杂、现实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建立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即不同高低水平的财务绩效通过调节社会责任绩效和中介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调节了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意向的间接影响,从而深入探究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在财务绩效不同高低水平的边界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文献梳理、访谈研究(半结构化访谈与结构化访谈)与情境实验研究(预实验、情境实验一与情境实验二),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能够正向影响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在现实投资决策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持有积极态度与评价,企业正面/负面的社会责任表现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倾向产生积极/消极的影响,即,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可以有效提升个人投资者投资意愿,反之,公司严重的社会问题将对个人投资意向产生负向影响。(2)确定了个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几种企业社会责任具体维度,依次为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与社会公益四个方面。(3)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会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个人投资者最终投资意向,一是投资者道德情感的单独中介效应,二是投资者道德认知(目的性评价)的单独中介效应,且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大小相当。即,在投资意向形成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分别通过在道德层面的情感加工与认知加工处理两条心理路径,进而影响投资者最终投资意向。(4)企业财务绩效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意向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可以有效提升投资者的投资意向,且当企业财务绩效水平较高时,社会责任绩效对投资者投资意向的促进作用更明显。(5)企业财务绩效同时强化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通过投资者道德情感与投资者道德认知(目的性评价)而对个人投资意向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6)研究进一步发现,无论财务绩效水平高低与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投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使对于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其坚持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仍然可以改善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价。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首次将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相结合,从微观层面出发,探讨上市公司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共同作用。现有文献关于社会绩效或财务绩效的经济后效都是单独展开研究的,忽视了二者对于投资决策的共同影响。本文通过情境实验方法,设计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高低水平不同的组间情境,探究二因素对投资决策更为复杂、现实的影响。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视角,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实验数据探究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心理。过往研究多利用金融指标等二手数据进行检验,这种通过间接变量(如,股票价格)来代替对投资决策的测量,不能直观观测到个体的决策行为过程,而情境实验与深度访谈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而进一步打开企业社会责任与个人投资者投资决策之间的“黑箱”,深入了解投资决策的具体过程。第三,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选择个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更能反映社会责任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适用性。但从相关研究来看,过往研究大多关注于企业社会责任对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企业社会责任对资本市场的投资主力军——个人投资者的影响。此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部信息等资源方面的优势,而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其决策更多是使用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有效降低了股民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更能反映社会责任信息与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第四,在研究机制方面,本文提供了一个多层次且更为整合的中介作用机制。基于双加工理论与H-V道德理论框架,本文首次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义性评价)与道德认知(目的性评价)引入到投资决策的前导因素研究中来,深入解释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的三种途径。与认知-情感模型相一致,本研究验证了投资者的认知和情感要素是形成其决策行为的前提。该中介作用机制在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决策相关研究中的解释尚属首次。本研究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论证了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对个人投资者投资决策具有积极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的制约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上市公司有效制定社会责任策略做出了指引,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同时,肯定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积极正面的社会责任行为能作为上市公司吸引潜在投资者与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进一步为企业社会责任在证券市场与上市公司中的推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况琨,李廉,耿直,徐雷,张坤,廖备水,黄华新,丁鹏,苗旺,蒋智超[3](2020)在《因果推理》文中研究指明因果推理是解释性分析的强大建模工具,它可使当前的机器学习变得可解释。如何将因果推理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开发可解释人工智能(XAI)算法,是迈向人工智能2.0的关键步骤之一。为了将因果推理的知识带给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学者,我们邀请从事因果推理的研究人员,从因果推理的不同方面撰写了本综述。本综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况琨博士的"平均因果效应评估——简要回顾与展望",李廉教授的"反事实推理的归因问题",耿直教授的"Yule-Simpson悖论和替代指标悖论",徐雷教授的"因果发现CPT方法",张坤教授的"从观测数据中发现因果关系",廖备水和黄华新教授的"形式论辩在因果推理和解释中的作用",丁鹏教授的"复杂实验中的因果推断",苗旺教授的"观察性研究中的工具变量和阴性对照方法",蒋智超博士的"有干扰下的因果推断"。
颜远绅[4](2019)在《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购买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而非单纯的“刺激-反应”,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周围的物理环境,如温度、光线、噪声和空间的人口密度等都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而这种交互作用会对人们的心理、态度乃至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光线、温度、噪音等因素,无处不在,它们对我们的购买行为的影响,是一个有趣的命题。而拟人化是产品与品牌定位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营销实践中,近年来也为研究者所关注。本研究基于实验法,致力于研究“人一广告一温度环境”这三者所建构的广告传播的物理情境及他们的互动关系,研究温度变化对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态度的关系。通过三个实验,本研究最终建构了关于温度环境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完整内部机制模型。其中温度环境(低温VS.高温)为自变量,产品评价为因变量,产品类型为调节变量(低拟人化VS.高拟人化),个体的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在部分产品中,伴随着温度的变化(高温VS低温),产品类型(拟人化/非拟人化)对产品态度有明显的影响,确切说,当温度降低时,消费者对拟人化产品的偏好会明显升高。本研究将环境认知心理学引入广告、营销研究,并对其做了丰富与拓展。于此同时,将对拟人化这一常用广告诉求策略的研究从品牌呈现层面上推进到用户心里研究层面上,对上诉两方面做了深化与拓展。
姚丽琼[5](2018)在《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企业生产经营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与碳排放信息相关的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其理论与实践已成为我国会计领域的又一重要新问题。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如何构建以及披露方式与披露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探索应对我国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中的发展难题,帮助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业务的掌控,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指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司经营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博弈论、实验研究与回归分析等手段和方法,着重研究了我国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披露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首先,基于相关文献研究,论文重点分析了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碳会计信息披露除了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外,还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等外部因素。有效的碳会计信息披露除了完善体系建设与制度建设外,还应该具备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外监管机制,从而促进配置资源效率提升。其次,论文分析了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对我国当前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建设方向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探讨。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了我国上市企业如何通过碳会计信息披露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方向。再次,论文探讨了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途径,在对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内容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对碳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与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规范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措施。此外,在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方面,本文分别执行了两个实证研究,首先运用实验方法探讨了在比较单一的情境下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如何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其次通过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中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运行效率的关键决定因素。最后,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论文提出了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良性互动的策略建议。本文创新点主要如下:第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碳会计信息披露框架体系。第二,通过博弈论工具探讨在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策略选择,从而为监管者与企业在碳信息披露中的制度选择提供依据。第三,通过实验分析与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披露质量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揭示了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质量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间的关系。在研究手段上丰富了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的该领域研究。
李林峻[6](2017)在《基于实验的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房地产业存量房市场特征愈加凸显,提高住房搜寻服务质量对于化解房地产库存和盘活市场存量具有越发重要的意义,针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研究因此显得尤为关键。受制于数据可得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关于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研究成果较少。价格信息,作为一种住房市场最重要的经济信息,对住房市场运转起着重要作用,建立价格信息与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理论联系将为促进住房市场整体效率提升提供有益参考。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3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从不同维度探究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影响,并以优化住房市场搜寻效率为目的提出建议。结合经济学领域对效率概念的不同解读,本文首先提出住房市场搜寻效率以及相关指标的定义和测算方法;基于对价格信息作用维度的总结,从价格离散程度、价格信息传递和价格趋势预期角度分析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影响,并提出假设;其次,综合真实住房市场特征和实验研究目的,在经典实验参考基础上确定基本实验假设和具体实验设置,完成3个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然后基于实验数据分析价格离散程度、价格信息传递和价格趋势预期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相关指标的影响,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最后,总结研究结论,从价格信息角度提出有益于提升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和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论文研究结论:(1)价格离散程度扩大将显着提高住房市场搜寻行为强度并降低搜寻匹配优度,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过程中搜寻行为强度和搜寻匹配优度都体现出中介效应;(2)价格信息公开传递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住房市场搜寻行为强度,在搜寻行为强度单独发挥中介效应的情形下,价格信息公开传递机制的存在能够显着提升住房市场搜寻效率;(3)价格预期上涨情形下的搜寻行为强度较低且搜寻匹配优度较高,住房市场搜寻效率显着高于价格预期下跌时的情况,搜寻行为强度和搜寻匹配优度在影响过程中均发挥显着中介作用。论文主要建议:(1)推动住房市场相关机构提升估价服务质量,发挥市场公允价值的指导作用,以把控价格离散程度的不利影响,实现住房市场搜寻效率提升;(2)完善住房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以更加快速、准确和细化地传递住房质量信息和价格信息,从而优化搜寻效率;(3)将价格趋势预期纳入住房市场调控的考虑中,密切关注市场景气不佳时期的住房市场搜寻状况。
李丽娇[7](2014)在《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再投资决策的实验研究 ——基于凝聚力不同维度的视角》文中提出凝聚力作为团队的重要特性,对企业的团队决策结果尤其是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国外学者多将凝聚力应用于军事和体育研究来探讨凝聚力与团队绩效的影响,但凝聚力和文化差异联系密切,基于国外文化背景的研究,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未知。虽然我国学者率先将凝聚力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投资决策中,但仅仅将团队凝聚力视为单维变量,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基于此,本文采用团队凝聚力典型的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凝聚力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同时在文中加入了项目反馈性质因素,试图发现在不同情境下,团队凝聚力对投资决策新的影响力。本文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的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研究了团队凝聚力的不同维度对再投资决策的影响,并探讨了项目反馈性质在团队凝聚力与再投资决策间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任务凝聚力能使团队成员保持决策时的理性,更有助于团队做出正确决策,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支持了传统的“期望理论”;但在不同的项目反馈性质下,关系凝聚力和任务凝聚力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不一:正反馈情况下,任务凝聚力和关系凝聚力对团队在投资意愿和投资金额上的影响相同,均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且没有明显差异;但负反馈时,任务凝聚力更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而关系凝聚力却阻碍了决策质量,表现出在亏损时的风险偏好,验证了“前景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并不完全适用,仅与项目负反馈时的结论相符。这是由于国外学者设置的情境与本实验的负反馈都属于消极信息,而项目正反馈则系积极信息。此外,文中排除了上限效应对实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基于我国特有文化背景对团队凝聚力进行探讨,推动了凝聚力在学术界的本土化发展,并与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检验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的适用性,从而丰富和深化了有关理论。(2)将团队凝聚力应用于有别国外的研究领域,扩宽了团队凝聚力的科研边缘,从而将凝聚力引入投资决策的领域。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从更微观层面探究团队凝聚力的典型维度对再投资决策的作用效果,打破了我国将凝聚力视为单维变量的现状。(3)基于国内的研究现状,本文首次在投资决策中明确地将项目反馈性质纳入框架体系中,研究团队凝聚力在不同的项目反馈性质下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制,规避了以往投资决策中反馈性质模糊不清或者只研究负反馈的弊端。
唐洋,王平,刘志远[8](2012)在《决策责任、决策程序理性、问责机制与恶性增资——一项实验证据》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投资陷阱,恶性增资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日益频现,给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然而,关于恶性增资的影响因素、形成动因以及治理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给出全面而明确的结论。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国内某大学的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决策责任和决策程序理性以及问责机制对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决策责任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倾向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与低责任的管理者相比,高责任的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强的恶性增资倾向;没有发现决策程序理性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决策高责任和决策程序理性的前提下,问责机制与管理者的恶性增资倾向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即与没有问责机制的管理者相比,有问责机制的管理者会表现出更弱的恶性增资倾向。该研究为解释我国目前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频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决策实践中控制管理者恶性增资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治理策略。
胡文平[9](2011)在《经验与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的影响》文中指出审计判断中的肯定性倾向是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一种重要心理效应,减轻这种效应对减少由此带来的审计判断偏误,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以往作者大多研究的是肯定性倾向在审计人员中的总体存在性,并没有分层次具体探讨,也没有考虑外界影响因素,且研究结论不一。基于此,我们利用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及博弈论等学科知识,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审计判断中经验、激励因素与肯定性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SBS反应模式下,我国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判断中总体上存在肯定性倾向,对肯定性证据比较敏感;(2)不同经验层次的审计人员,其倾向方向与程度均有差异,低经验者和经验偏高者都存在明显的肯定性倾向,而经验丰富者则具有明显的否定性倾向;(3)当存在不同的外界激励刺激时,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反应,即使是同一经验层次的审计人员也有不同的反应,而偏高经验者的信念调整尤甚;(4)在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阶段,较低经验的审计人员来说,高经验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意见类型时同样表现得更加谨慎,但外界的激励因素会影响到同一层次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意见类型。这一结论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存在性研究有着不同的结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相关因素对审计师职业判断和审计程序的影响。最后,文章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以便有效减轻审计人员在审计判断中的肯定性倾向,提高审计质量。
郭雁[10](2010)在《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文中指出2002年Smith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行列。实验经济学研究,将实验方法和实验室手段作为筛选并剔除不合理或不理想的理论与观点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在简单的实验室条件中受利益和货币激励的个人的决策行为,来深入地洞察一些行为原则与经济规律。在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的专业特色,本文提出了实验经济地理学这一讨论论题。在第二章,我们由实验经济学引出了实验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实验经济地理学就是在受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地理行为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再从经济地理实验的实验基本要素、实验设计原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实验经济地理学的特点,接下来讨论了GIS技术在实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具体表达方式,最后根据实验经济地理学各方面的理论总结出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的基本设计步骤。在接下来的两章里,论文在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经济地理实验,展开了实验平台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内容探讨,详细介绍了平台开发所需要使用到的相关开发技术、服务器以及开发环境。在第五章,论文对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实现。系统设计主要介绍了功能模块、系统架构、数据库的具体设计,系统实现则介绍了系统界面实现、数据库开发与数据存取实现、功能模块实现。在第六章,论文介绍了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经济实验的运行情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出了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对社区交通、社区教育、社区设施的重视程度。最后一章对本研究的方法和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二、随机化检验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机化检验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
1.2.1 移动医疗App研究现状 |
1.2.2 医疗信息技术的影响 |
1.2.3 移动医疗使用和用户行为改变 |
1.2.4 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
1.2.5 非金钱激励对用户使用的影响 |
1.2.6 游戏化与用户行为改变 |
1.2.7 个性化服务与隐私顾虑 |
1.2.8 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3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安排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自我决定理论框架 |
2.1 动机、激励与行为理论 |
2.1.1 动机 |
2.1.2 激励 |
2.1.3 行为理论 |
2.1.4 动机、激励与行为的关系 |
2.2 自我决定理论 |
2.2.1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
2.2.2 自我决定理论在健康行为改变中的应用 |
2.3 动机激励策略 |
2.3.1 正向激励策略 |
2.3.2 隐私顾虑负向激励 |
2.4 研究理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3.1 问题描述 |
3.2 研究假设 |
3.2.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有效性 |
3.2.2 慢性病移动健康App个性化服务有效性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平台介绍 |
3.3.2 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 |
3.4 实验数据和分析 |
3.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3.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3.5 作用机制分析 |
3.5.1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 |
3.5.2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对患者使用行为的影响 |
3.6 分析结果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金钱激励 |
4.1 问题描述 |
4.2 研究假设 |
4.2.1 游戏化激励对用户行为影响 |
4.2.2 金钱激励对用户参与的影响 |
4.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
4.4 实验数据与分析 |
4.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4.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4.4.3 作用机制分析 |
4.5 分析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正向激励研究-非金钱激励 |
5.1 问题描述 |
5.2 研究假设 |
5.2.1 量化自我激励对用户参与有提升作用 |
5.2.2 社会规范激励对用户行为有正向影响 |
5.3 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
5.4 实验数据与分析 |
5.4.1 随机化检验及描述性统计 |
5.4.2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5.4.3 作用机制分析 |
5.5 分析结果讨论 |
5.6 正向激励结果对比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负向激励研究-隐私顾虑 |
6.1 问题描述 |
6.2 研究假设提出 |
6.2.1 隐私保护机制对移动医疗App患者个性化服务选择的促进作用 |
6.2.2 隐私保护机制与移动医疗App非个性化服务选择的冲突 |
6.2.3 疾病严重程度对移动医疗App个性化服务选择的调节作用 |
6.3 自然实验研究设计 |
6.4 研究数据与分析 |
6.4.1 数据和变量 |
6.4.2 实证模型 |
6.4.3 实证分析结果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分析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一实验截图 |
附录B 研究一实验对象招募公告 |
附录C 研究一问卷调查内容 |
附录D 研究二实验截图 |
附录E 研究三实验截图 |
附录F 研究二、三样本分布平衡检验 |
附录G 关于个性化服务访谈提纲以及代表性观点 |
附录H 关于个性化服务问卷调查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动因 |
1.1.3 研究意义 |
1.1.4 创新之处 |
1.2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发展与界定 |
2.1.3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结构与测量 |
2.1.4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结果 |
2.1.5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财务绩效 |
2.1.6 总结与简评 |
2.2 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 |
2.2.1 个人投资者的界定 |
2.2.2 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概念 |
2.2.3 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因素 |
2.2.4 总结与简评 |
2.3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 |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3.2 研究主体 |
2.3.3 作用机制 |
2.3.4 边界条件 |
2.3.5 研究结论 |
2.3.6 主要研究方法 |
2.3.7 总结与简评 |
2.4 双加工理论 |
2.4.1 理论概述 |
2.4.2 理论发展 |
2.4.3 认知—情感信息处理理论 |
2.4.4 理论的相关研究 |
2.4.5 总结与简评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探索性访谈研究 |
3.1 访谈目的 |
3.2 半结构化访谈研究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实施 |
3.2.3 访谈问题提纲 |
3.2.4 访谈对象 |
3.2.5 访谈内容分析 |
3.2.6 结果与讨论 |
3.3 结构化访谈研究 |
3.3.1 访谈目的 |
3.3.2 访谈设计与程序 |
3.3.3 访谈对象 |
3.3.4 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2 理论模型构建与模型因素阐释 |
4.2.1 理论模型构建 |
4.2.2 模型因素阐释 |
4.3 研究假设 |
4.3.1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 |
4.3.2 投资者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中介作用机制 |
4.3.3 财务绩效的调节作用 |
4.3.4 投资者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义性评价与目的性评价)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
4.3.5 研究假设汇总 |
第5章 情境实验研究 |
5.1 研究方法的选用 |
5.1.1 情境实验法的介绍 |
5.1.2 情境实验法在本研究问题中的优势 |
5.2 预实验 |
5.2.1 预实验的目的 |
5.2.2 预实验的过程 |
5.2.3 预实验的结果 |
5.3 情境实验研究一:主效应与中介机制检验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模型 |
5.3.3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5.3.4 实验结果 |
5.3.5 讨论 |
5.4 情境实验研究二:调节效应与有调节的中介机制检验 |
5.4.1 研究目的 |
5.4.2 研究模型 |
5.4.3 实验设计与实验过程 |
5.4.4 实验结果 |
5.4.5 讨论 |
第6章 结论、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问题提纲 |
附录2 :结构化访谈调查 |
附录3 :实验研究设计 |
一、实验研究的操控材料 |
(一)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操控材料 |
(二)企业财务绩效的操控材料 |
二、实验研究的案例设计 |
(一)情境实验一案例设计 |
(二)情境实验二案例设计 |
三、实验研究所用量表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环境对人的认知的作用 |
2.2 温度对孤独感的作用 |
2.3 孤独感越高的人基于补偿心理偏好“热”的事物 |
2.4 拟人化产品的亲社会性 |
第三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3.1 实验一:现场实验 |
3.1.1 实验材料的选择 |
3.1.2 数据收集 |
3.1.3 数据分析 |
3.1.4 结论与讨论 |
3.2 实验二:探索性实验 |
3.2.1 实验物设计及前测 |
3.2.2 实验被试与随机分配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因变量设置和测量 |
3.2.5 数据分析 |
3.2.6 结论与讨论 |
3.3 实验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
3.3.1 实验物设计 |
3.3.2 实验被试与随机分配 |
3.3.3 实验程序与变量测量 |
3.3.4 数据分析 |
3.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意义 |
4.2.1 理论意义 |
4.2.2 实践意义 |
4.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
1.2.2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
1.2.4 关于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
1.2.5 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会计信息披露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理论 |
2.1 碳会计信息披露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
2.1.1 碳会计的内涵与特征 |
2.1.2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法与衡量标准 |
2.1.3 资源配置效率的内涵及特征 |
2.2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产权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交互影响分析 |
2.3.1 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相关理论 |
2.3.2 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 |
2.3.3 资源配置效率对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
3.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3 原因与应对 |
3.2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2.1 碳会计信息披露的范畴及特征 |
3.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3 构建碳会计体系的必要性 |
3.2.4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趋势 |
3.3 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
3.3.1 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 |
3.3.2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
4.1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涵义与框架 |
4.1.1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涵义 |
4.1.2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 |
4.2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表内披露与表外披露相结合 |
4.2.2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 |
4.2.3 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 |
4.3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措施 |
4.3.1 企业碳足迹披露结合产品碳足迹披露 |
4.3.2 确定碳核算依据 |
4.3.3 成立碳会计信息鉴证机构 |
4.4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内容 |
4.4.1 碳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
4.4.2 碳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内容 |
4.4.3 碳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框架内容 |
4.5 构建碳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假设 |
4.5.1 假设的提出 |
4.5.2 抽样样本与数据 |
4.5.3 因变量选择 |
4.5.4 解释变量 |
4.5.5 模型的建立 |
4.5.6 数据结果分析 |
4.6 碳会计信息披露中利益博弈 |
4.6.1 博弈的内涵 |
4.6.2 信息披露者与需求者的博弈 |
4.6.3 企业间的博弈 |
4.6.4 监管者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
4.6.5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
5.1 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假设演绎 |
5.1.1 强制性披露的碳会计信息质量 |
5.1.2 自愿性披露的碳会计信息质量 |
5.1.3 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
5.2 模型设计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过程 |
5.2.3 样本来源 |
5.2.4 因变量与自变量 |
5.3 数据分析与实验结论 |
5.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
5.3.2 方差分析结论 |
5.3.3 实验的随机化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
6.1 样本和数据来源 |
6.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6.2.1 模型设计 |
6.2.2 变量选择 |
6.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碳会计信息披露与资源配置效率良性互动的促进策略 |
7.1 良性互动的内因 |
7.2 良性互动的方式 |
7.3 良性互动的策略 |
7.3.1 基于政府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互动策略 |
7.3.2 基于企业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互动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实验的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一般商品市场搜寻相关文献综述 |
1.2.2 住房市场搜寻相关文献综述 |
1.2.3 住房市场价格信息相关文献综述 |
1.2.4 实验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
1.2.5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及相关指标的定义与测算 |
2.1.1 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定义 |
2.1.2 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测算 |
2.1.3 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相关指标测算 |
2.2 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分析理论基础 |
2.2.1 价格离散程度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影响 |
2.2.2 价格信息传递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影响 |
2.2.3 价格趋势预期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的影响 |
2.3 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分析方法基础 |
2.3.1 实验经济学的内涵及发展 |
2.3.2 实验经济学方法选择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实验设计 |
3.1 经典实验参考 |
3.2 基本实验假设 |
3.3 具体实验设置 |
3.3.1 统一性实验设置 |
3.3.2 差异性实验设置 |
3.4 实验实施步骤 |
3.4.1 基本实验步骤 |
3.4.2 具体实施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实验结果分析 |
4.1 价格离散程度对比实验数据分析 |
4.2 价格信息传递对比实验数据分析 |
4.3 价格趋势预期对比实验数据分析 |
4.4 中介效应检验 |
4.4.1 价格离散程度对比实验中介效应检验 |
4.4.2 价格信息传递对比实验中介效应检验 |
4.4.3 价格趋势预期对比实验中介效应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实验条件设定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再投资决策的实验研究 ——基于凝聚力不同维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凝聚力文献综述 |
2.2 再投资决策的项目反馈性质文献综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相关理论分析 |
3.1.1 期望理论 |
3.1.2 前景理论 |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2.1 团队凝聚力与投资决策 |
3.2.2 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投资决策 |
第四章 实验设计 |
4.1 实验总体设计及被试 |
4.2 实验任务及过程 |
4.3 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测量 |
第五章 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投资决策的研究结果分析 |
5.1 随机化检验与操控检验 |
5.2 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投资决策的研究结果分析 |
5.2.1 团队凝聚力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5.2.2 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共同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
5.3 附加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9)经验与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三个约定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信念调整模型及其应用 |
2.1.1 信念调整模型 |
2.1.2 信念调整模型中的肯定性倾向 |
2.1.3 信念调整模型在审计判断中的应用 |
2.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
2.2.1 判断中的有限理性论 |
2.2.2 修正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2.2.3 审计判断中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2.3 行为风险决策理论 |
2.3.1 期望效用理论 |
2.3.2 “被发现的偏好”假说及偏好逆转论 |
第3章 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研究的实验设计 |
3.1 自变量选取的问卷调查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4 实验设计 |
3.4.1 实验任务 |
3.4.2 变量 |
3.4.3 实验对象及实验过程 |
3.5 实验效度 |
3.5.1 实验设计的内容效度 |
3.5.2 随机化检验 |
3.5.3 操作性检验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SBS反应模式下审计人员总体的肯定性倾向检验 |
4.2 SBS反应模式下经验对肯定性倾向的影响 |
4.3 SBS反应模式下激励因素对肯定性倾向的影响 |
4.4 SBS反应模式下经验与激励对肯定性倾向的交互影响 |
4.5 SBS模式下各层次审计人员在不同激励下出具的意见类型 |
第5章 实验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实验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并提高其经验水平 |
5.2.2 任务委派合理并对经验偏高的审计人员要特别管控 |
5.2.3 加强审计复核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
5.2.4 实行事务所强制轮换机制以避免客户的正向激励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实验设计 |
附录C 实验数据统计表 |
(10)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1.1 实验经济学的起源 |
1.2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 |
1.3 实验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
1.3.1 学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实验经济地理学探讨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设计理论 |
2.1 实验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地理学 |
2.2 实验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地理学特点 |
2.2.1 实验三要素及其地理表述 |
2.2.2 实验设计原则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分析 |
2.3 实验经济地理学与GIS |
2.4 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设计步骤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经济地理实验设计与系统需求分析 |
3.1 实验背景与实验目标 |
3.2 实验三要素设计 |
3.2.1 实验环境设计 |
3.2.2 实验制度设计 |
3.2.3 实验参与者行为设计 |
3.3 实验其他因素设计 |
3.4 实验平台开发系统需求分析 |
3.4.1 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
3.4.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平台开发的技术支持 |
4.1 J2EE技术概述 |
4.2 Ajax技术 |
4.2.1 Ajax定义 |
4.2.2 Ajax工作原理 |
4.3 Hibernate框架 |
4.3.1 Hibernate概念以及使用方法 |
4.3.2 Hibernate核·心接口 |
4.4 数据库以及服务器技术 |
4.4.1 数据库配置 |
4.4.2 服务器配置 |
4.5 平台开发环境 |
4.6 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平台的系统设计以及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功能模块设计 |
5.1.2 系统架构设计 |
5.1.3 数据库设计 |
5.2 系统实现 |
5.2.1 系统界面实现 |
5.2.2 数据库开发与数据存取实现 |
5.2.3 模块功能实现 |
5.3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运行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
6.1 实验运行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2.1 30岁阶段结果分析 |
6.2.2 40岁阶段结果分析 |
6.2.3 50岁阶段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随机化检验在实验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病移动医疗APP用户参与价值及激励机制研究[D]. 党媛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个人投资者投资意向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师奕.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3]因果推理[J]. 况琨,李廉,耿直,徐雷,张坤,廖备水,黄华新,丁鹏,苗旺,蒋智超. Engineering, 2020(03)
- [4]温度环境对拟人化产品偏好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 颜远绅. 厦门大学, 2019(08)
- [5]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策略研究[D]. 姚丽琼.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6]基于实验的价格信息对住房市场搜寻效率影响研究[D]. 李林峻. 清华大学, 2017(02)
- [7]团队凝聚力、项目反馈性质与再投资决策的实验研究 ——基于凝聚力不同维度的视角[D]. 李丽娇.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2)
- [8]决策责任、决策程序理性、问责机制与恶性增资——一项实验证据[A]. 唐洋,王平,刘志远.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9]经验与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中肯定性倾向的影响[D]. 胡文平. 湖南大学, 2011(05)
- [10]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D]. 郭雁.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