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一、牛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郑育基[1](2020)在《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危害养鸡业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其中大肠杆菌病与沙门氏菌病是危害养鸡业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为此在育雏期通过适当途径给予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药物防治雏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已成为养鸡业的惯例。恩诺沙星为第一个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防控鸡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支原体等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集约化养鸡中恩诺沙星通过混饲或混饮方式给药极容易被滥用,进而导致耐药性产生。开展恩诺沙星注射液用于1日龄雏鸡耐受性和药动学研究,不仅对指导恩诺沙星注射液的临床合理用药、预测药物在雏鸡体内蓄积特性和残留消除规律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育雏早期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可替代选择药物,对减少目前喹诺酮类药物在育雏期混饮或混饲这种群体给药方式的种种弊端、防止或延缓恩诺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1、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耐受性试验120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成5组,采用多剂量水平给药进行耐受性研究,其中受试药物分别设最大推荐剂量(2mg/只)、3倍最大推荐剂量(6mg/只)、5倍最大推荐剂量(10mg/只)和10倍最大推荐剂量(20mg/只)共四个剂量组,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给药途径均为一侧颈部皮下注射,每只注射体积均为0.1mL。试验期间通过一般临床观察、增重、死亡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测定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靶动物试验期间各剂量组的所有雏鸡临床表现正常。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在7d时,与对照组相比1倍、3倍和5倍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0倍剂量组差异极显着(P<0.01),对ALB、GLO、ALP和CHO生化指标有影响,其他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参数指标无剂量相关差异。实验结果表明,20%恩诺沙星注射液在推荐剂量下皮下注射给药对1日龄雏鸡有较高的安全性,雏鸡可耐受5倍高的推荐剂量而不会对雏鸡产生明显不良反应。2、建立雏鸡血浆中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血浆样品中的药物采用乙腈提取和净化,色谱柱采用Agilent HP-C18(4.6×250mm,5μ m),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278nm,发射波长450 nm;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三乙胺-乙腈(82:18,V/V)溶液。结果表明,血浆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含量在0.05~10m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在低、中、高三个添加浓度(0.05、0.5、1Omg/L)下平均回收率在87.26%~106.36%之间,日内变异系数低于8.97%,日间变异系数在低于7.92%,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1mg/L和0.05mg/L。将处理好的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标准液在-20℃冻存条件下放置6个月可保持稳定,自动进样器样品盘可稳定保持8h,循环冻融对血浆中待测物稳定性无影响。本方法建立的血浆提取净化和检测条件可用于准确测定鸡血浆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含量。3、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药动学研究240只体重约50g的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两个剂量组,其中一组经颈部一侧皮下单次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lmg(注射体积为0.1mL,相当于20mg/kg·bw),另一组同样给药2mg(稀释后的注射体积为0.1mL,相当于40mg/kg·bw)。给药后按预定的时间点采集血样,血样中的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环丙沙星含量采用经验证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检测。实测药时数据采用WinNolin8.0软件处理非房室模型分析。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20 mg/kg·bw和40 mg/kg·bw的恩诺沙星注射液后,恩诺沙星在雏鸡体内的Tmax分别为8h和4h,Cmax分别为3.75μg/mL和4.92μg/mL,AUClast分别为 40.45 h·μg/mL 和 78.2 h·μg/mL,t1/2 分别为 7.37h 和 6.53h,MRTlast 分别为 8.6h和11.42h,CL为0.49L/h/kg。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随给药剂量增加,吸收达峰时间相应地提前,其峰浓度并没有与给药剂量成比例升高(两者之比为1:1.31),但反映药物吸收程度的AUC具有剂量相关性(两者之比为1:1.93)。结果还表明,给药剂量和鸡的日龄对恩诺沙星在1日龄雏鸡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无明显影响。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雏鸡体内的Tmax分别为8h和12h,Cmax分别为0.46μg/mL 和 0.54μg/mL,AUClast 分别为 3.97 h·μg/mL 和 6.66 h·μg/mL,t1/2 分别为 4.23h和5.29h。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单剂量皮下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后,活性代谢物环丙沙星的达峰时间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延迟。达峰浓度无剂量相关性(两者比为1:1.17),但AUC具有一定剂量相关性(两者之比为1:1.67)。结合前期临床有效性和靶动物耐受性实验结果,防治1日龄雏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建议20%恩诺沙星注射液皮下注射的推荐剂量为20 mg/kg·bw(约相当于1 mg/只)。

郑义盈[2](2020)在《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文中提出疫病是影响养羊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每年因疫病的发生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本研究应用ELISA检测方法对甘肃、内蒙、陕西和新疆四个省区的羊血清样品进行五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采集羊病变肺脏组织,利用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获得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对分离株进行生化实验和药敏实验分析,探究该分离株的生长特性。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抗原和荚膜抗原类型的数量繁多,导致不同菌株免疫原性不一。因此,本研究选取同源性较高的OmpA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初步探究该蛋白的表达条件,为后续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五种疫病的血清学调查收集甘肃、内蒙、陕西和新疆地区的450份羊血清样品,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五种抗体。实验发现,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和巴氏杆菌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8%和94.22%。羊口疮病毒抗体和魏氏梭菌抗体阳性率中等,分别为6.44%和7.78%。副结核抗体阳性率最低,只有0.07%。将样品按照地区分类后,发现新疆、甘肃、陕西和内蒙地区的血清样品中的抗体阳性率呈现相近的趋势。对血清中同时存在的抗体种类统计后,发现存在两种抗体的血清数量占总样品的83.78%,其中存在巴氏杆菌抗体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的血清占83.33%,存在魏氏梭菌抗体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的血清占0.22%,存在羊口疮病毒抗体和魏氏梭菌抗体的血清占0.22%。预示着羊群遭受巴氏杆菌和支原体的混合感染最为严重。2.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采集病羊肺脏组织病料进行研磨处理,将过滤液涂布于血清TSA培养基。长出菌落后重复多次划线培养,获得优势菌落。对该优势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获得一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该菌株进行药敏分析后,发现四环素、阿莫西林、卡那霉素、头孢他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对其有抑制作用。依据此结果,可为巴氏杆菌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参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分析,以不同剂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腹腔注射100μL,发现注射量达102cfu/m L时,会导致小鼠在6 h内开始死亡,24 h内全部死亡,提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3.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蛋白的原核表达利用p ET-28a原核表达系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首先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OmpA,将该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蛋白,发现可以表达出约40 ku的重组OmpA蛋白。然后对该蛋白表达条件优化后发现,最佳诱导条件为1 m M IPTG、诱导6 h。最后对该蛋白的抗原性和可溶性进行分析,发现带有His标签的重组OmpA蛋白为包涵体蛋白。

王颢然[3](2020)在《2008-2018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及监测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严重危害着我国生态与经济的发展,这三种疾病的发病区域分布广泛,无法清楚的了解其流行情况并保持持续性的监测。为了减少其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保持对三种猪传染性疾病的监测。该研究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三种猪类传染病的监测系统,实现了三种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的数据填报、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应用Arc GIS10.2和Excel2016对2008年到2018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猪瘟疫情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至2018年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发生次数和发病数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其中夏季和夏秋交替季节为猪巴氏杆菌病和猪丹毒发生的主要季节,猪瘟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趋势。猪巴氏杆菌病发生的主要地区是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猪丹毒发生的主要地区是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猪瘟发生的主要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福建省。(2)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至2018年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整体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猪巴氏杆菌病和猪丹毒的发生呈显着的聚集性趋势,主要发生地区集中在我国大陆中南部。而猪瘟的发生呈随机分布模式,主要的发生地区在我国大陆南部。(3)基于网络地理信息技术(Web GIS),通过应用Silverlight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依托于Arc GIS Server服务平台,采用XAML和C#作为前后端开发语言,建立了猪传染病监测系统。系统不仅提供疫情数据查询等基本功能,同时应用Model Builder空间建模技术,实现了疫情可视化统计分析和疫情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开发的系统对三种猪传染病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按发病时间统计分析、按发病地点统计分析、按疫情种类统计与分析、疫情动态图形和疫情分级渲染功能。此外用户还可以应用系统提供的缓冲区分析、路径分析、热点分析和疫情模拟等空间分析功能对疫情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分析。综上研究结果表明,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猪瘟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夏秋季多发,猪瘟发生无季节规律性,这三个病均在中国中南部高发,前两个病具有空间聚集性,而猪瘟呈随机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开发的监测系统对这三种猪传染病的疫情发生、分布、发展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我国中南部省份需要在夏秋季加强三种病的预防控制,重点预防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的在某一区域集中发生。

高艳[4](2019)在《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效和毒理学研究》文中认为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生以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为主要致病菌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等疾病,该病原菌造成牛羊大量死亡、生产性能下降,给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且常规疫苗和化学药物防治效果不理想。本人整理了从西藏牧区基层畜牧兽医站收集到的藏药复方,开展抗Pm的藏药复方药效和毒理学筛选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藏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选取三个藏药复方,分别制备提取物,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对Pm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确定体外抑菌活性最佳藏药复方。结果表明,藏药复方一、二、三对该标准菌株均有抑菌作用;MIC值分别为15.63 mg/mL、3.9 mg/mL、15.63 mg/mL。藏药复方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活性。(2)藏药复方对小鼠体内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效学研究通过建立死亡率为75%的Pm体内感染昆明小鼠模型,测定三个藏药复方在3个不同给药量以及感染前、后两种给药方式下的小鼠死亡率,评价藏药复方对小鼠体内感染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经病理解剖、细菌镜检、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VTEK2 COMPACT)细菌鉴定,该模型建立成功;复方一预防组和治疗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58.3%、41.7%、83.3%、66.7%、58.3%、91.7%;复方二小鼠死亡率分别为50%,41.7%,81.8%,66.7%,50%、75%;复方三小鼠死亡率分别为66.7%、66.7%、66.7%、75%、75%、50%。(3)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选用SPF级昆明小鼠,测定翼草景香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其急性毒性;选用8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低(10000 mg/kg)、中(20000 mg/kg)、高(40000mg/kg)剂量组,空白对照组(灌服超纯水40000 mg/kg),开展亚急性毒性试验,每组雌雄各10只,大鼠连续给药30 d,每天记录大鼠状态,检测分析各组大鼠体重、脏器指数、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未检测出翼草景香提取物的LD50,最大耐受量试验显示,试验组小鼠体重与空白组无差异显着性(P>0.05);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各组大鼠给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大鼠各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体重、肝脏脏器指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极显着(P<0.01),雌性大鼠的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均差异极显着(P<0.01),单核细胞差异显着(P<0.05),雄性大鼠血清中葡萄糖差异极显着(P<0.01);中剂量组大鼠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基本正常。病理学组织检查结果表明,除高剂量组肝脏有轻微肿大外,其他试验各组脏器均无明显病理学变化。(4)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中红景天苷含量测定采用HPLC测定翼草景香提取物中红景天苷含量,结果表明,红景天苷进样量在0.035093750.56150000 m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为0.17%4.35%,回收率为90.99%,提取物中红景天苷含量为2.7668 mg/g,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专属性和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综上所述,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对Pm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抑菌活性,急性毒性试验LD50远高于5000 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低、中剂量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基本正常,且病理组织无病变。因此,筛选获得的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在临床应用中安全可靠,该研究为以后临床防治巴氏杆菌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韩猛立,张星星,吴桐忠,郭强强,黄新,钟发刚[5](2018)在《兔源巴氏杆菌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引起石河子地区某养兔合作社兔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荚膜血清分型、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明确主要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引起此次疾病的主要病原为荚膜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且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伴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临床常用的30种抗菌药物中较为敏感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部分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氟沙星以及氟苯尼考等敏感,对其余20余种药物中度敏感或耐药,分离菌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结论】荚膜血清A型巴氏杆菌是引起石河子地区兔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充实了巴氏杆菌在引起该地区引起多种动物疾病的研究基础,为指导临床科学用药和防控提供依据。

赵永达[6](2018)在《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拉霉素为新型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动物专用抗生素,在猪体内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征,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较为理想的药物。但目前缺少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动药效学研究,为此本文开展了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和药动药效(PK/PD)同步模型研究。本研究测定了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及血清型为5、13的标准菌株的MIC,结果显示:94株临床分离菌株(2014~2015)的MIC9为0.5μg/mL,血清型为5型、13型的标准菌株MIC分别为4 μg/mL、0.5 μg/mL,因此,确定了血清型为13的副猪嗜血杆菌标准菌株(13R)应用于PK/PD模型研究。本研究通过豚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构建了免疫抑制的豚鼠模型,通过血液指标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清生理生化指标AST、ALT、UREA,确定了按100 mg/kg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每日一次,连续3天,可使豚鼠达到免疫抑制状态。以副猪嗜血杆菌13R为目标菌,建立了免疫抑制豚鼠的感染模型,通过豚鼠的精神状态,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指标,确定了豚鼠腹腔注射0.2mL约含109CFU/mL的猪嗜血杆菌可使豚鼠达到发病率100%,死亡率20%,满足后续的PK/PD同步模型研究。本研究进行了泰拉霉素在健康豚鼠(10 mg/kg)和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免疫抑制豚鼠(1、10、20mg/kg)体内的药动学,肌肉注射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清和肺脏样品,UPLC-MS/MS测定血清和肺脏中药物浓度,采用WinNonlin分析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表明,按10 mg/kg剂量给药后,在健康豚鼠体内,血清中,泰拉霉素的 Tmax为 0.3 ± 0.1 h,Cmax为 1.99 ± 0.56 μg/mL,T1/2β为 24.2 h,AUC168h为40.68μg·h/mL;肺脏中,泰拉霉素的Tmax为0.5±0.2 h,Cmax为5.11±2.55μg/g,T1/2β为41.3 h,AUC168h为125.94μg·h/g;在感染模型豚鼠体内,血清中,泰拉霉素的Tmax为0.6±0.2h,Cmax为3.61±0.45μg/mL,T1/2β为26.9h,AUC168h为57.18μg·h/mL;肺脏中,泰拉霉素的Tmax为0.5 ± 0.2 h,Cmax为5.98±.191μg/g,T1/2β为72.1 h,AUC168h为262.78 μg·h/g;表明感染状态和健康状态下相比,泰拉霉素的Tmax、T1/2β有所延长,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UC显着增加(P<0.05)。此外,泰拉霉素不同给药剂量(1、10、20mg/kg)肌肉注射后,在感染豚鼠血清和肺脏中的Cmax和AUC168h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血清中,Cmax和AUC168h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9,0.9829;在肺脏中,Cmax和AUC168h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0.9806。本研究采用13R感染免疫抑制的豚鼠模型,开展了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半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按不同给药剂量(1、10、20mg/kg)给药后,在不同采样时间点采集血清样品,并测定不同剂量下血清样品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抗菌作用效果,得到不同时间点的细菌变化量。测定了副猪嗜血杆菌在不同基质中的MIC,表明泰拉霉素在血清中存在极大的血清效应(MICCAMHB/MICserum=16)。同时,测定了 MBC,MPC和PAE,计算选择指数SI(MPC/MIC)显示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突变窗(MSW)较窄,表明泰拉霉素能较好的抑制副猪嗜血杆菌选择性突变进而产生耐药性。PAE结果表明泰拉霉素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基于半体内的PK/PD参数值及泰拉霉素在血清中的MIC值,通过SigmoidEma模型拟合,显示AUC/MIC为泰拉霉素半体内PK/PD的最佳评价指标,并推算出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达到清除效果时的给药剂量为2.1~2.4 mg/kg。开展了泰拉霉素对13R在豚鼠体内的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通过泰拉霉素的线性药动关系推算了其他给药剂量在血清和肺脏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AUC0-168h。与泰拉霉素在血清中的MIC整合,通过SigmoidEmax模型,将各给药剂量的AUC0-168h/MICserum与给药前后豚鼠体内副猪嗜血杆菌的细菌变化量进行拟合,得到在血清中,达到杀菌效果、清除效果的AUC0-168h/MICserum分别为728.47,916.90;在肺脏中,达到杀菌效果、清除效果的AUC0-168h/MICserum分别为2126.44,3462.62。达到细菌清除效果的给药剂量为4.4~5.0 mg/kg,通过剂量换算系数,求得靶动物猪的推荐给药剂量为1.3~1.5 mg/kg。本研究首次采用实验室动物为模型,通过半体内、体内PK/PD同步模型,研究了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抗菌特性,同时测定了泰拉霉素在豚鼠血清和肺脏中的药物浓度,并首次基于靶组织肺脏,进行了给药剂量的预测,并选用副猪嗜血杆菌标准菌株(13R)及MIC与13R 一致且血清型为13的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优化的给药剂量在靶动物体内进行了剂量验证,表明泰拉霉素的推荐给药剂量可以满足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本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泰拉霉素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半衰期较长或具有靶向性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模型参考。

张毅,孙雪,高娇娇,马凯琪,苏战强[7](2017)在《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文中指出2016年8月昌吉市呼图壁县某牛场所养10头45月龄小牛出现以呼吸急促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死亡6头后来我院就诊。经临床检查、病理剖检、染色镜检、PCR试验,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呋喃妥因和头孢噻肟钠高敏。剩余3头小牛使用敏感药物治疗,疫情没有得到控制,治疗5d内全部死亡。通过本病例的概述,为临床上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高家登,扎西达瓦,曲久,强巴贡桑[8](2017)在《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研究》文中认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是引起多种畜禽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病或传染性肺炎。畜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主要使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目前防制巴氏杆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强毒灭活菌苗、弱毒菌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些疫苗在一定程度上对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多,免疫效果不理想,有关巴氏杆菌病防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原、流行病学、致病性等进行综合阐述。

阿依江·卡那提拜克[9](2017)在《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木垒县某羊养殖场养殖现状及主要疾病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预防措施;其次采取病死羔羊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样品,对其进行细菌分离,挑选1株优势菌进行纯化培养,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革兰氏、瑞氏染色,再经生理生化反应鉴定;最后采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剂对羔羊进行饲喂试验,评价其在羔羊防治腹泻、促进生长发育方面的效果,旨在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腹泻情况进行预防,同时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生长性能影响,以期利用该菌在羔羊生产提供新技术。所得研究结果为:通过对该养殖场羔羊总数统计分析得出,4个羔羊圈舍的存活率分别是84.42%、87.97%、75.73%、87.73%。对疫病造成羔羊死亡量的统计发现,羔羊腹泻、肺炎、羔羊窒息以及羔羊便秘这四种症状导致羔羊的死亡率占造成羔羊总死亡率的64.26%、8.00%、4.90%、0.59%。羔羊腹泻是本养殖场羔羊圈舍的主要死亡原因。该场的疾病防控水平较一般,不及时有效的对发病死亡羔羊进行治疗处理是该场导致疾病主要原因。对该场死亡羔羊细菌分离出的1株优势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死性,革兰氏、瑞氏染色及生理生化鉴定表明致病菌为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青霉素敏感性最强。饲喂枯草芽孢杆菌羔羊防腹泻的试验结果显示,给羔羊灌喂枯草芽孢杆菌溶液能够显着降低羔羊腹泻的概率,在初生羔羊的生长中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对于羔羊的增重效果不显着。在羔羊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当枯草芽孢杆菌的用量为5×109个/只时,羔羊的摄食率提高效果最好,所有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组都比对照组的摄食率提高速度快,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羔羊的摄食具有显着的提升效果。羔羊血液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总体上枯草芽孢杆菌组的结果要优于对照组,且效果最佳的组别为试验组2,中剂量5×109个/只。

宋源富[10](2016)在《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文中认为巴氏杆菌病是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该病过去曾称为"出血性败血病"(简称"出败")。但由于该病在不少畜禽并不表现出"出败"的特征,故此认为该病还是称巴氏杆菌病为妥。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猪出血性败血症,该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病原该病的病原体为巴氏杆菌科巴斯德氏菌属中的多杀性巴斯德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稍凸的短杆

二、牛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 恩诺沙星简介
    2 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3 药动学特征
        3.1 在反刍动物的药动学特征
        3.2 在单胃动物的药动学特征
        3.3 在禽类的药动学特征
    4 恩诺沙星安全性及药效研究
        4.1 恩诺沙星制剂的安全性
        4.2 恩诺沙星体外抑菌活性
        4.3 恩诺沙星制剂在家禽临床应用
    5 喹诺酮类药物检测方法
        5.1 组织残留的检测
        5.2 血药浓度检测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
        2.2 临床病理学检测结果
        2.3 病理学变化
    3 讨论
        3.1 一般临床观察
        3.2 对血常规及生化的影响
        3.3 组织病理学变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雏鸡血浆中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和试剂
        1.2 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血浆样品处理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检测限和定量限
        2.4 回收率和精密度的测定
        2.5 色谱条件
        2.6 干扰性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实际样品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考察
        3.2 检测限与定量限
        3.3 回收率和精密度
        3.4 干扰性试验
        3.5 稳定性试验测试结果
        3.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提取条件的优化
        4.2 色谱条件的优化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皮下注射的药动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结果
        2.2 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在雏鸡体内血药浓度
        2.3 不同剂量恩诺沙星在雏鸡体内药动学参数
    3 讨论
        3.1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皮下注射后药动学特征
        3.2 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特征
        3.3 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的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羊重要传染病研究进展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1.2 布鲁氏菌病
        1.3 传染性脓疱病
        1.4 传染性胸膜肺炎
        1.5 副结核杆菌病
        1.6 魏氏梭菌病
    2 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2.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
        2.2 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
        2.3 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分型系统
        2.4 国内外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情况
        2.5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2.6 细菌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3 外膜蛋白研究进展
        3.1 外膜蛋白渗透性
        3.2 外膜蛋白的组成
        3.3 外膜蛋白OmpA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巴氏杆菌抗体检测
        1.2.2 副结核抗体检测
        1.2.3 羊口疮病毒抗体检测
        1.2.4 传染性胸膜肺炎抗体检测
        1.2.5 羊魏氏梭菌抗体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血清样品采集情况
        2.2 样品ELISA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及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病料的收集
        1.2.2 动物病料的处理
        1.2.3 革兰氏染色
        1.2.4 细菌16SrRNA鉴定
        1.2.5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鉴定
        1.2.6 菌株生化指标鉴定
        1.2.7 菌株药敏实验
        1.2.8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动物回归实验
        1.2.9 菌株传代实验
        1.2.10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存
    2 实验结果
        2.1 革兰氏染色结果
        2.2 细菌基因组鉴定
        2.3 生化指标鉴定结果
        2.4 药敏试验结果
        2.5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及动物回归实验
        2.6 菌株传代实验
        2.7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保存
    3 讨论
第三章 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原核表达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与主要材料
        1.1.2 主要试剂配制
        1.1.3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1.2.2 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基因扩增
        1.2.3 大肠杆菌DH5α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制备
        1.2.4 OmpA与克隆载体p MD19-T的酶切
        1.2.5 OmpA与克隆载体p MD19-T的连接
        1.2.6 p MD19-T-OmpA转化DH5ɑ感受态细胞
        1.2.7 p MD19-T-OmpA质粒的鉴定
        1.2.8 p MD19-T-OmpA质粒提取
        1.2.9 OmpA与表达质粒p ET-28a(+)的连接
        1.2.10 表达质粒p ET-28a(+)-OmpA的鉴定
        1.2.11 OmpA重组蛋白的表达
        1.2.12 OmpA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
        1.2.13 OmpA重组蛋白的纯化
        1.2.14 OmpA的生物学信息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PCR扩增OmpA基因
        2.2 重组质粒p ET-28a(+)-OmpA的双酶切鉴定
        2.3 重组蛋白OmpA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
        2.4 OmpA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结果
        2.5 重组蛋白OmpA的 Western blotting结果
        2.6 重组蛋白OmpA的纯化
        2.7 OmpA生物信息学信息分析
        2.7.1 理化性质
        2.7.2 OmpA二级结构预测
        2.7.3 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2.7.4 OmpA疏水性分析
        2.7.5 信号肽分析
        2.7.6 蛋白功能结构域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列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3)2008-2018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及监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
        1.2.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
        1.2.3 动物疫情监测研究现状及其发展
        1.2.4 Web GIS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成果
        1.2.5 Web GIS在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2.2.1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年流行情况分析
        2.2.2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月流行情况分析
        2.2.3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各地区疫情发生情况
        2.2.4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2.5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3 我国猪丹毒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2.3.1 我国猪丹毒年流行情况分析
        2.3.2 我国猪丹毒月流行情况分析
        2.3.3 我国猪丹毒各地区疫情发生情况
        2.3.4 我国猪丹毒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3.5 我国猪丹毒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2.4 我国猪瘟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2.4.1 我国猪瘟年流行情况分析
        2.4.2 我国猪瘟月流行情况分析
        2.4.3 我国猪瘟各地区疫情发生情况
        2.4.4 我国猪瘟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4.5 我国猪瘟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3 系统设计思路及相关技术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3.2 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3.2.1 Web GIS技术
        3.2.2 Silverlight技术
    3.3 Arc GIS Server平台
        3.3.1 Arc GIS Server服务体系
        3.3.2 Model Builder建模工具
    3.4 空间数据库技术
4 监测系统平台架构
    4.1 系统平台需求分析
        4.1.1 系统平台功能需求
        4.1.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4.2 系统结构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模型的构建与发布
        4.5.1 模型的构建
        4.5.2 服务的发布
5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5.1 疫情数据收集与分析
    5.2 系统界面的设计
    5.3 统计分析功能的应用
        5.3.1 按发病时间的统计与分析
        5.3.2 按发病地区的统计与分析
        5.3.3 按疫情种类的统计与分析
        5.3.4 动态图形功能
        5.3.5 分级渲染功能
    5.4 空间分析功能
        5.4.1 路径分析
        5.4.2 缓冲区分析
        5.4.3 热点分析功能
        5.4.4 空间插值方法的选择与对比
        5.4.5 疫情插值模拟功能
6 讨论
    6.1 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空间分布
    6.2 我国猪丹毒的流行情况及空间分布
    6.3 我国猪瘟的流行情况及空间分布
    6.4 系统的发展前景
    6.5 系统的特点与下一步改进方向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效和毒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多杀性巴氏杆菌概述
        1.1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原学研究
        1.2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1.3 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机制简述
        1.4 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4.1 猪巴氏杆菌病
        1.4.2 牛巴氏杆菌病
        1.4.3 羊巴氏杆菌病
        1.4.4 兔巴氏杆菌病
        1.4.5 禽霍乱
        1.5 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
    2 巴氏杆菌病的防控现状
        2.1 疫苗接种
        2.2 药物防治
        2.2.1 化药治疗
        2.2.2 中药治疗
        2.3 加强管理
    3 藏药复方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3.1 三个藏药复方组分
        3.2 藏药复方翼草景香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3.2.1 红景天
        3.2.2 翼首草
        3.2.3 兔耳草
        3.2.4 诃子
        3.2.5 草果
        3.2.6 铁棒锤
        3.2.7 藏木香
        3.2.8 安息香
    4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藏药复方体外抑菌试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药材与菌种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藏药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2.2 菌悬液的计数和制备
        2.2.1 菌种的活化
        2.2.2 菌悬液的计数和制备
        2.3 牛津杯法测定藏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试验
        2.4 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藏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值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菌液计数结果
        3.2 牛津杯法测定藏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试验结果
        3.3 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藏药复方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值
    4 讨论
第三章 藏药复方对小鼠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的防治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药材与菌种
        1.2 实验动物
        1.3 培养基与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藏药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2.2 菌悬液的计数
        2.3 小鼠体内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的建立
        2.4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小鼠体内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防治作用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体内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的建立结果
        3.2 藏药复方对小鼠体内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防治作用结果
    4 讨论
        4.1 小鼠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模型讨论
        4.2 复方防治结果讨论
        4.3 复方二翼草景香提取物组方
第四章 复方二翼草景香提取物急性毒性及亚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藏药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2.2 翼草景香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
        2.2.1 翼草景香提取物急性毒性预试验
        2.2.2 翼草景香提取物最大耐受量试验
        2.3 翼草景香提取物亚急性毒性试验
        2.3.1 分组及给药
        2.3.2 临床症状
        2.3.3 体重
        2.3.4 脏器指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2.3.5 血液学指标的检测
        2.3.6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翼草景香提取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1 翼草景香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
        3.1.2 翼草景香提取物的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
        3.2 翼草景香提取物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3.2.1 临床症状
        3.2.2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3.2.3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2.4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2.5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大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复方二翼草景香提取物中红景天苷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药品
        1.2 试剂及耗材
        1.3 仪器与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翼草景香提取物的制备
        2.2 HPLC测定翼草景香提取物中红景天苷方法
        2.2.1 色谱条件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4 标准曲线
        2.2.5 精密度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重复性试验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
        3.2 精密度试验
        3.3 稳定性试验
        3.4 重复性试验
        3.5 加样回收率试验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兔源巴氏杆菌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
        1.1.2 培养基及试剂
        1.1.3 引物合成
    1.2 方法
        1.2.1 染色镜检
        1.2.2 分离培养
        1.2.3 生化鉴定
        1.2.4 动物试验
        1.2.5 药敏试验
        1.2.6 PCR鉴定及分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形态
    2.2 细菌分离培养
    2.3 生化鉴定
    2.4 动物试验
    2.5 分离菌株耐药率
    2.6 PCR鉴定及分型
3 讨论
4 结论

(6)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泰拉霉素的研究进展
        1.1.1.1 泰拉霉素的作用机理
        1.1.1.2 泰拉霉素的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1.1.1.3 泰拉霉素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1.1.1.4 泰拉霉素的药动药效学(PK/PD)研究
        1.1.2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1.1.2.1 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历史
        1.1.2.2 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和发生特点
        1.1.2.3 副猪嗜血杆菌的形态及培养特性
        1.1.2.4 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机理
        1.1.2.5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2.6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1.1.2.7 防治措施
        1.1.3 药动药效学研究
        1.1.4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应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敏感性试验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菌株
        2.2.2 药品与试剂
        2.2.3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2.4 主要试验器材
        2.2.5 引物序列
    2.3 试验方法
        2.3.1 副猪嗜血杆菌的鉴定
        2.3.1.1 副猪嗜血杆菌的复苏、纯化及鉴定模版的制备
        2.3.1.2 副猪嗜血杆菌的PCR鉴定
        2.3.2 药物敏感性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副猪嗜血杆菌鉴定结果
        2.4.2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免疫抑制豚鼠模型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动物与菌种
        3.2.2 药品与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培养基的配制
        3.2.5 细菌的培养与复壮
        3.2.6 豚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3.2.7 试验分组与感染剂量的筛选
        3.2.8 感染模型诊断
        3.2.8.1 剖检
        3.2.8.2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豚鼠免疫抑制模型
        3.3.2 免疫抑制豚鼠感染模型
        3.3.2.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3.3.2.2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量对感染率的影响
        3.3.2.3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泰拉霉素在健康及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豚鼠中的药动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试液的配制
        4.2.4 试验动物与分组
        4.2.5 泰拉霉素注射液稀释液的确定
        4.2.6 给药与采样
        4.2.7 样品测定
        4.2.7.1 样品前处理
        4.2.7.2 检测条件
        4.2.7.3 检测限和定量限
        4.2.7.4 标准曲线的制作
        4.2.7.5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4.2.7.6 数据分析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检测限和定量限
        4.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4.3.3 回收率与变异系数
        4.3.4 泰拉霉素在豚鼠体内的药动学
        4.3.4.1 泰拉霉素在血清中的血药浓度
        4.3.4.2 泰拉霉素在肺脏中的血药浓度
        4.3.4.3 泰拉霉素在血清中的药动学参数
        4.3.4.4 泰拉霉素在肺脏中的药动学参数
    4.4 讨论
        4.4.1 样品前处理方法
        4.4.2 泰拉霉素在豚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菌种
        5.2.2 药品与试剂
        5.2.3 药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5.2.4 菌液准备
        5.2.5 菌落计数
        5.2.6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5.2.7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5.2.8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5.2.9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5.2.10 体外杀菌曲线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曲线
        5.3.2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MIC、MBC及MPC值
        5.3.3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PAE值
        5.3.4 体外杀菌曲线
    5.4 讨论
        5.4.1 生长曲线
        5.4.2 最小抑菌浓度
        5.4.3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5.4.4 抗菌后效应(PAE)
        5.4.5 体外杀菌曲线
    5.5 小结
第六章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半体内PK/PD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动物及菌种
        6.2.2 药品、试剂及仪器与设备
        6.2.3 药液与培养基的准备
        6.2.4 半体内杀菌曲线的制作
        6.2.5 PK/PD整合
        6.2.6 PK/PD分析
        6.2.7 推荐给药剂量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泰拉霉素的药动学结果
        6.3.2 豚鼠肌注泰拉霉素后采集血清的抗菌效果
        6.3.3 PK/PD分析
        6.3.4 推荐给药剂量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内PK/PD模型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菌株、试剂和仪器
        7.2.2 泰拉霉素在副猪嗜血杆菌感染豚鼠中的药动学研究
        7.2.3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药效学的研究
        7.2.4 样品处理方法
        7.2.5 PK/PD分析
        7.2.6 推荐给药剂量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药效学的研究
        7.3.2 体内PK/PD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推荐给药剂量在靶动物猪体内的验证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菌种及试验动物
        8.2.2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8.2.3 药液、菌液与培养基的准备
        8.2.4 感染模型的复制
        8.2.5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载菌量的测定
        8.2.6 推荐给药剂量的验证实验
        8.2.7 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感染模型的建立
        8.3.2 推荐给药剂量的验证实验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全文结论
    9.2 本研究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相关学术会议

(7)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临床检查
3 病理剖检
4 实验室诊断
    4.1 微生物学诊断
        4.1.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4.1.1. 1 病原菌分离纯化
        4.1.1. 2 染色镜检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
        4.2.1 PCR诊断
        4.2.2 模板制备
        4.2.3 反应体系
        4.2.3 温度循环参数
        4.2.4 结果观察
    4.3 动物实验
    4.4 药敏试验
5 治疗
6 结果
7 讨论

(8)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概述
2 病原
3 流行病学
4 致病性

(9)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养羊业现状
    1.2 巴氏杆菌
    1.3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4 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昌吉地区木垒县某羊场养殖现状与主要疾病调查研究
    2.1 调研地点与方法
    2.2 调研结果
    2.3 预防措施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昌吉地区木垒县某羊场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羔羊的生长性能与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3.1 最急性型
    3.2 急性型
    3.3 慢性型
4 诊断
    4.1 鉴别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料的采集:
        4.2.2 试验方法:
5 治疗
    5.1 高免血清
    5.2 抗菌药物治疗
6 预防

四、牛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恩诺沙星注射液在1日龄雏鸡耐受性及药动学研究[D]. 郑育基. 扬州大学, 2020
  • [2]肉羊五种重要疫病的血清学调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OmpA的原核表达[D]. 郑义盈. 海南大学, 2020(03)
  • [3]2008-2018年我国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和猪瘟的流行情况与空间聚集性分析及监测系统的研制[D]. 王颢然.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藏药复方翼草景香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药效和毒理学研究[D]. 高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兔源巴氏杆菌分离与鉴定[J]. 韩猛立,张星星,吴桐忠,郭强强,黄新,钟发刚. 新疆农业科学, 2018(07)
  • [6]泰拉霉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动药效学同步模型研究[D]. 赵永达.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 张毅,孙雪,高娇娇,马凯琪,苏战强. 新疆畜牧业, 2017(10)
  • [8]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研究[J]. 高家登,扎西达瓦,曲久,强巴贡桑. 中国畜禽种业, 2017(09)
  • [9]木垒县某羊场羔羊疾病调查及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羔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阿依江·卡那提拜克.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J]. 宋源富.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11)

标签:;  ;  ;  ;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