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退伍安置办法制约着高学历青年入伍(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提出退役士兵是社会就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一直深受社会各界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二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铺路搭桥、提供了重要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发布了多项实施办法,退役士兵就业难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就业状况不理想、政策执行评价欠佳等问题。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退役士兵的妥善就业,不仅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对士兵们自身和家庭具有安抚作用,令现役士兵免除对退役后就业的担忧,安心服役,对新时代的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基于地方视角,以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为研究对象,探析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文献综述表明,国外对于政策执行理论的研究开始较早,模型构建也相对完善,可以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国内学者对于政策执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以及安置现状等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可以为本文研究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提供参考路径;但不足的是,国内外学者对于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研究较为匮乏,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结合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现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在全面梳理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菏泽市退役士兵及菏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了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个维度,分析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完善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建议。通过本次研究表明,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退役士兵就业状况不理想、政策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标群体配合度较低、政策执行评价欠佳等问题;利用史密斯模型中的四个维度,分析得出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本身不够完善、执行主体执行力度不够、目标群体自身能力不足、地方环境消极因素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提高目标群体自身能力、改善政策执行环境等建议。
卢珊珊[2](2021)在《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保障士兵权利,介于退役士兵在部队所做贡献和退役后环境变化对生活的的影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提供资金保障服务。目前我国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的原则来源于《退役士兵安置条例》,然而调理内容上,针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内容较短,且在实际运用中容易出现问题。为营造国家安全、军队建设和社会稳定的环境,必须优化政策。本文从需求层次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的角度,总结学者研究结论并结合问卷的方式,分析大学生安置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角度查找原因,并提出在征兵政策、退役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意见,目的是能够优化政策,做到让大学生退役后做到有法可依,使安置工作能够有效运行,推动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减轻地方政府对学生安置的压力,摆脱目前的工作困难。
沈佳[3](2021)在《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文中认为退伍义务兵安置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退伍义务兵安置政策改革呈现出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特点。2011年《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正式规定了城乡退伍义务兵均需要自主就业。在“义务兵役制和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下,我国庞大的退伍义务兵群体需要经历从军人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并大多在自主就业过程中寻求职业发展。因此开展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探索退伍义务兵的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之间的内在张力,对于促进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优化路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为退役军人安置提供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是新时代退役军人职业流动的缩影。本文以职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角色-能力-行动”为分析框架,以杭州市暨区退伍义务兵为例,勾勒了在安置政策变革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从职业流动、职业能力堕距、职业过程磨合等维度系统探讨了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结构性约束及其行动逻辑,并从包容协同的角度,探寻了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以帮助退伍义务兵在各自的职业领域绽放社会价值。研究发现,活跃的民营经济是退伍义务兵实现自主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职业能力是退伍义务兵能否迈向高质量就业、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因素。第一,货币安置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政策前提。在岗位安置之外,退伍义务兵在活跃的民营经济领域冲浪。退伍后的就业结构、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以及城乡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立体展现了退伍义务兵职业流动的基本面向。第二,职业能力堕距是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职业过程磨合则是其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退伍义务兵的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表现为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个人能力又滞后于职业要求,这种匹配性脱节引发其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而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主动性和稳定性的表征,职业发展的这种适应性迟滞,正是其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的过程。第三,包容协同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宏观层面的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中观层面的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微观层面的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可以帮助退伍义务兵乃至全体退役军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职业成就感,实现身份转型。通过安置政策的优化以激发“自助”与“他助”相结合,是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总之,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自主就业退伍军人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带着军人的优良品质逐渐适应从部队身份到市场就业的转型。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需要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安置过程中应当更多关注退伍义务兵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引导退伍义务兵构建理性的职业目标。当然,如何观照不同职业能力、不同职业追求、不同个性特质的退伍义务兵,通过自上而下安置政策赋能以及自下而上个体职业发展的双向耦合,让这些曾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退伍义务兵形成个性化和稳定性兼具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郑松林[4](2020)在《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一重大决定,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挂牌成立,此后,从中央到村一级相继设立了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开启了新时代由专门部门集中统管退役军人事务的全新模式。退役军人的今天就是现役军人的明天,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惠及的不仅仅是退役军人,也是在激励现役军人和军属,既有利于破解现实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解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实现改革强军的战略目标。本研究以清远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和全市退役军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梳理出退役军人有就业创业、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保障、医疗保障、荣誉激励等需求,有要求身份认定、提高优抚补助标准、落实安置政策、生活特殊困难帮扶等诉求。针对退役军人的服务需求和信访诉求,清远市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信访业务高位运行、服务水平和服务效果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困境。在深入分析困境成因的基础上,笔者以服务型政府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在面对退役军人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时,应借鉴清远市引入禁毒社工的经验,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思路,在当前各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有场地、有经费的情况下,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引入到退役军人服务上来,并提出了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军人服务的具体策略和建议,旨在为从社会工作视角完善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提供借鉴,进而扩大退役军人服务的内涵和范围,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吴骏鹏[5](2020)在《广东省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士兵退役政策是指士兵在服役期满退出现役后,国家依据相关规定对其进行相应的帮扶工作,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重新步入社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加深,经济体量不断增加,原有的退役士兵安置政策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导致退役士兵就业逐渐变成情况比较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同时,对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和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较少,缺少相应的现场调研和数据资料,所以,得到的结论缺少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深入分析了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退役士兵的就业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在阐述退役士兵、就业能力、退役士兵安置的方式和体制机制等基本概念和就业能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的基础上,对H市退役士兵安置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介绍了H市退役士兵的基本情况,梳理了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基本情况,并将相应的问卷调查数据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研究H市退役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其主要问题为:退役士兵的权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促进就业政策的效果没有充分彰显;制度保障未能全部落实;就业能力培训不符合市场需要等。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退役士兵就业权益保障方式单一;退役士兵就业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制度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就业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完善等。为了扩展研究思路,本文研究了美国、俄罗斯及英国对退役士兵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措施,总结了其可借鉴之处,即设立了专司退役士兵事务的部门机构;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法律体系;健全的职业培训体系等。最后,本文提出了优化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即完善退役士兵培训及就业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培训与安置机构;完善和加强退役士兵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全社会践行实效突出的退役士兵就业支持等。本文以退役士兵为研究对象,将就业能力提升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退役士兵及就业安置等相关理论,以广东省H市为例,阐述了退役士兵的安置情况,研究了H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对国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进行接好并吸取其成功经验,提出H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优化对策,为后续退役士兵就业保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赵红豆[6](2020)在《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梦”伟大目标,实现部队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学生逐渐成为部队征集的主要群体。而在大学生士兵数量不断升高的同时,退役大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多。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士兵退伍安置政策越来越完善,尤其是针对退役大学生的复学、升学等一系列优待政策,越来越多的退役大学生选择复学和升学,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但是由于当前环境、身份、心理的巨大变化,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回到校园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内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并形成不同的思想现状,因为这一群体的独特经历,他们思想现状有其独特性,因而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政府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政策还不尽完善,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二是军队和学校缺少对退役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三是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四是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自我调适的失衡。种种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学习上的暂时落后、生活上出现不适应、适应性发生变化等问题,从而对思想状况产生影响,导致思想上出现各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当前的社会因素、军队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四个要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最终造成了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本文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出现的这些问题,尤其是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和办法。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创新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精准化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应对举措: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四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自我教育调节四个方面的对策。为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正确思想的形成,校园生活的顺利融入,以及为高校及管理部门教育与管理提供参考。
李先成[7](2020)在《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退役军人的就业权利保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社会有序发展和鼓舞军队士气的重要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起,就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革命战争时期,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谋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民军队更是冲锋在前。因为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最终也要回到人民中去。人民军队建军之初,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就注意到了军人离开队伍以后的安置保障问题,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国情相匹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不仅保证了每年众多军人顺利退出现役,并且为社会发展的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人才,有力的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目前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原先的安置政策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缺乏体系化的制度规定,目前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的法律只存在于《兵役法》、《国防法》的小部分内容,然后就只有几个行政法规进行了制度规定,仍然缺乏有效的基本法律进行调整,而且现有的制度也过于陈旧,并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原有的政府安置工作政策过于宽泛,以至于符合安置标准的退役军人较多,但是政府安置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就导致很多符合安置标准的退役军人得不到妥善安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借鉴法治先进国家的经验,取长补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路子。本文首先通过在理论方面来探讨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进行保障的正当性。主流思想认为如今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和保障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那么其具有的社会保障属性就是其正当性。另一方面保障措施主要由各级政府部门做出,其性质类似于行政补偿制度,于是笔者从公平负担学说和特别牺牲学说两个方面来讨论其正当性,并且笔者认为特别牺牲说更能体现对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正当性。接下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制度状况和现实状况,并针对问题分析其原因。目前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仍然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符合政府安置工作条件的退役军人仍有许多未得到妥善安置,行政部门作为不够,军人退出现役后不能顺利适应社会,退役军人维权困难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现有的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政府部门职能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缺乏法律救济渠道,退役军人的就业思路也比较单一。我们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一方面立足自身实践才不断提高认知,同时应当向法治先进国家学习,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分别为我们提供了诸如经济补偿,教育资助,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将国外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过来,结合我们的国情来变成我们的举措。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方面的制度建议。一是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立法,建立相应的制度基础;二是健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能,完善服务机制;三是建立系统的退役军人培训体系;四是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相关的法律救济途径。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进,才能建立起一整套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体系,让更多的退役军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高骥[8](2020)在《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是顺应世界趋势的一种表现,是贯彻兵役法规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本研究将特别是W市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以基层兵役工作人员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有利于兵役机关深入理解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的积极性,有利于征集高素质兵员,使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应征入伍。本文主要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大学生应征入伍发展历程、现状等情况,并以W市现状为例,分析现行大学生征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吸取国外征集高素质兵员经验,研究出我国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对策。在增强兵役法规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基础上,着眼调动大学生参军热情,有效提升国防教育形式效果升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备前瞻性的激励机制,以信息化手段掌握大学生预征对象信息,加强宣传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一年两季征兵,阳光化依法征兵、廉洁征兵,严格精准化程序按需征集大学生对岗入伍。做好大学生士兵应征入伍,征集更多的高素质大学生兵员到部队中发展,改善部队兵员结构,提升我军信息化、现代化战斗力,并确保大学生在军队有发展空间,退伍有保障制度,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搭建舞台,让他们入伍安心、服役暖心、退伍放心。
李豪[9](2020)在《沿海发达地区征兵难背景下的乡镇征兵工作研究 ——以福州市长乐区为例》文中指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眼下我们国内和国外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而目前仍然是我们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挑战也是严峻的。因此,征兵工作对于达到国防建设现代化需要、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我国周边地区安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城镇化脚步持续加快,沿海地区适龄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一些改变,导致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出现“征兵难、当兵冷”的情况。沿海发达地区征兵难的问题主要是指我国经济基础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所面临的应征青年先后通过体检、政审、心理测试等应征环节层层筛选把关后被兵役机关最终定兵的人数与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得到的地区征兵任务数的差距逐渐增大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公共管理视角,基于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征兵难背景下的乡镇征兵工作现状思考,以福建省的沿海发达地区长乐区为例,从征兵政策执行者的角度,参照区征兵办近年数据,力求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沿海发达地区征兵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研究,发现主要包含宣传氛围不浓,国防意识淡化及奖惩手段单一、经济待遇以及退伍出路等方面指导扶持不到位、入伍前就业升学出国出路众多等影响入伍积极性、怕苦畏难以及违法成本比较低等影响从军坚决性等问题。目前,以上问题一般存在于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的逐步增多,该问题有可能在沿海地区出现进一步的扩大化。同时,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适龄青年真实意愿、想法进行探索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沿海地区的征兵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出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宣传力度仍然不够、沿海就业优势冲击、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征兵对象有些总体素质不高、家族企业文化不利影响等几个层面。本文结合沿海发达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探索,因地施策地建议,得到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征兵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办法,具体可归纳为:加强国防教育、规范征兵流程、调整提高待遇、激发干事热情等几个方面,可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区以及乡镇两级征兵部门在下阶段征兵工作中作为参考依据,为沿海发达地区征兵工作突破“征兵难”的瓶颈,解决“征兵难”的问题,继而全面提高入伍新兵整体素质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持续适应时代变化、进一步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实现强国强军梦想提供助力和保障。
林高松[10](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目前退伍安置办法制约着高学历青年入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退伍安置办法制约着高学历青年入伍(论文提纲范文)
(1)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界定 |
一、退役士兵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一、史密斯模型的整体框架 |
二、史密斯模型构成的四要素 |
第三节 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
一、史密斯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四要素分析 |
第二章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现状与调查 |
第一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内容 |
一、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背景 |
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内容 |
三、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情况 |
第二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访谈 |
一、对目标群体的实地访谈 |
二、对执行人员的实地访谈 |
第三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就业状况不理想 |
二、政策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
三、目标群体配合度较低 |
四、政策执行评价欠佳 |
第二节 影响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
一、政策本身不够完善 |
二、执行主体执行力度不够 |
三、目标群体自身能力不足 |
四、地方环境消极因素影响 |
第四章 完善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 |
一、明确政策执行标准 |
二、加强政策制定民意收集 |
第二节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
一、加强政策宣传 |
二、提高执行人员专业能力 |
三、完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 |
四、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
第三节 提高目标群体自身能力 |
一、提升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能力 |
二、提高目标群体认知水平 |
三、引导树立正确职业观 |
第四节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 |
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
二、优化机构内部环境 |
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容 |
一、退役士兵概念界定 |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 |
三、退役就业大学生 |
四、退役士兵安置 |
五、退役士兵安置政策 |
六、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的内容 |
第二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及其理想模式 |
一、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主要法律法规 |
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体系 |
三、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理想模式 |
第三节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人力资源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原因 |
第一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效果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实施 |
五、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的问题 |
一、适应性存在问题 |
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作用不明显 |
三、优惠政策利用率低 |
四、就业帮扶政策与其他相关法律存在矛盾 |
第三节 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存在问题的政策原因 |
一、政策没有考虑到大学生退役后的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
二、政策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内容规定不全面 |
三、政策内容模糊针对性不强 |
四、政策缺少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优化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调整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大学生士兵发展 |
一、优化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复学大学生学业发展 |
二、优化征兵政策以保障退役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 |
第二节 协调利益主体以完善培训体系 |
一、优化政府行为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 |
二、构建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 |
第三节 完善法律制度并提供政策支持 |
一、优化退役士兵安置法律规范 |
二、政府为退役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
第四节 完善士兵利益诉求和反馈机制 |
一、构建退役士兵利益诉求机制 |
二、强化监督考评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调查问卷 |
(3)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安置研究 |
1.2.2 退伍义务兵职业教育研究 |
1.2.3 既有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 |
1.3.1 自主就业 |
1.3.2 退伍义务兵 |
1.3.3 职业发展 |
1.4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1.4.1 理论基础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5.2 资料收集方法 |
1.5.3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群体肖像 |
2.1 退伍义务兵的自然属性 |
2.1.1 群体规模 |
2.1.2 年龄区间 |
2.2 退伍义务兵的社会属性 |
2.2.1 教育水平 |
2.2.2 服役动机 |
2.2.3 家庭结构 |
2.2.4 就业水平 |
小结 货币安置:一个自主就业的退伍义务兵群体 |
第3章 职业流动: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
3.1 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1.1 总体流向:退伍后的就业结构 |
3.1.2 职业过程:职业阶段的自我定位 |
3.1.3 职业阈限:个人特质与职业要求 |
3.1.4 外部支持:家庭助力与社会资源 |
3.1.5 城乡差异:信息趋同与隐性差异 |
3.2 退伍义务兵自主就业中的政府介入机制 |
3.2.1 安置服务的体系改革 |
3.2.2 教育培训的政府资助 |
3.2.3 岗位信息的专项对接 |
3.2.4 创业条件的政策支持 |
小结 在岗位安置之外:在民营经济冲浪的退伍义务兵 |
第4章 职业能力堕距: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 |
4.1 职业认知与角色中断:个人需求高于职业回馈 |
4.1.1 参照无依与职业目标定位失准 |
4.1.2 初次就业薪资待遇与军人落差 |
4.2 职业能力与角色转变:个人能力滞后于职业要求 |
4.2.1 角色转变与职业能力的结构单一 |
4.2.2 企业的职业要求与群体固化认知 |
4.2.3 退伍义务兵理想职业的任职资质 |
小结 匹配性脱节:角色适应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张力 |
第5章 职业过程磨合: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行动逻辑 |
5.1 职业发展主动性:职业期待与角色适应迟缓 |
5.1.1 安置补贴:家庭消费与投资短视 |
5.1.2 身份转变:军人“荣誉”与职业素质 |
5.2 职业发展稳定性:职业规划与职业教育衔接 |
5.2.1 职业规划:“重就业”“轻职业生涯管理” |
5.2.2 职业教育:职业焦虑感与职业能力再造 |
小结 适应性迟滞:角色调适与职业规划的冲突与顺应 |
第6章 包容协同: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优化策略 |
6.1 宏观层面:身份权利与安置服务保障 |
6.1.1 法律保障:退役军人的上位法适用 |
6.1.2 弹性教育:教育政策的放宽与个性化 |
6.1.3 科技赋能:依托平台的智慧治理 |
6.2 中观层面:企业关怀与社会组织引导 |
6.2.1 企业岗位供应的信任 |
6.2.2 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 |
6.3 微观层面:个体增能与职业能力建设 |
6.3.1 劳动者身份与心理建设 |
6.3.2 职业规划的分阶段介入 |
6.3.3 终身性职业教育的倡导 |
小结 “自助”与“他助”:退伍义务兵职业发展的可能路径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与讨论 |
7.1.1 结论 |
7.1.2 讨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之处 |
7.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
致谢 |
(4)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四)研究目的 |
(五)研究方法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文献研究法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创新点 |
1、研究对象代表性强 |
2、研究资料较丰富 |
3、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性 |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退役军人 |
2、退役军人服务 |
3、社会工作 |
(二)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社会支持系统理论 |
三、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一)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现状 |
1、服务机构建设情况 |
2、服务开展及其效果 |
3、当前退役军人服务的新趋势 |
(二)清远市退役军人基本情况 |
1、人员结构情况 |
2、退役军人信访群体划分 |
(三)清远市退役军人需求分析 |
1、就业创业需求 |
2、社会适应心理调适需求 |
3、生活保障需求 |
4、医疗保障需求 |
5、荣誉激励需求 |
四、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
(一)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的困境 |
1、信访业务高位运行,各级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
2、工作力量薄弱,制约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
3、社会力量参与度不足 |
4、退役军人社会支持不足 |
(二)清远市退役军人服务困境的成因分析 |
1、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原因 |
2、管理体制的原因 |
3、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原因 |
4、退役军人自身的原因 |
五、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军人服务的策略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
1、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是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载体 |
2、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退役军人 |
3、社会工作服务退役军人的理念和方法科学有效 |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策略 |
1、根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
2、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
3、开发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
4、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参与 |
5、构建退役军人社会支持网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广东省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调查研究法 |
4.研究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退役士兵 |
2.就业能力 |
3.退役士兵安置的方式和体制机制 |
(二)相关理论 |
1.就业能力理论 |
2.公共产品理论 |
二、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现状 |
(一)H市退役士兵基本情况 |
1.性别比例 |
2.入伍前学历情况 |
3.入伍前户籍情况 |
(二)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基本情况 |
1.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基本保障 |
2.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的职业教育工作 |
3.积极拓宽退役士兵的就业渠道 |
4.就业安置工作逐渐法治化 |
三、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 |
(一)退役士兵的权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
(二)促进就业政策的效果没有充分彰显 |
(三)制度保障未能全部落实 |
(四)就业能力培训不符合市场需要 |
四、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退役士兵就业权益保障方式单一 |
(二)退役士兵就业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三)制度落实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
(四)就业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创新完善 |
五、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经验及借鉴 |
(一)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相关做法 |
1.美国:法律法规的全面保障 |
2.俄罗斯:突出的接续性培训 |
3.英国:就业援助与协助性安置 |
(二)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成功经验借鉴 |
1.建立专司退役士兵事务的政府机构 |
2.建立完善的退役士兵培训法律体系 |
3.建立实效突出的就业支持机制 |
六、优化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退役士兵培训及就业法律体系 |
(二)建立和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培训与安置机构 |
(三)完善和加强退役士兵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
1.丰富培训内容 |
2.创新培训方式 |
3.推进退役士兵继续教育进程 |
(四)推动全社会践行对退役士兵的就业支持 |
1.积极扭转退役士兵就业认识 |
2.提升退役士兵的自主创业能力 |
3.提高创业资金帮扶力度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相关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的含义 |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含义 |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
二、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知识借鉴 |
第二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实践考察 |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样本介绍 |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及优势不足 |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 |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优势与不足 |
第三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 |
一、退役大学生安置政策的不足 |
二、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 |
三、军队学校缺少心理疏导教育 |
四、教育管理落后,针对性不足 |
五、退伍复学大学生个人调适失衡 |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
二、军队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
三、家庭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
四、自身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对策 |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创新性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精准性原则 |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
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
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 |
四、促进个体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调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正当性 |
(一) 社会保障属性 |
(二) 行政补偿属性 |
1. 公平负担说 |
2. 特别牺牲说 |
二、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现状与问题 |
(一) 我国退役军人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
(二) 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现实问题 |
1. 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得不到妥善解决 |
2. 行政部门作为不够 |
3. 军人退出现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
4. 退役军人维权难 |
(三) 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现状的成因分析 |
1. 现有制度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 |
2. 政府部门职能不明确 |
3. 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 |
4. 缺乏法律救济渠道 |
5. 退役军人就业思路较为单一 |
三、域外立法实践与经验借鉴 |
(一) 美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二) 俄罗斯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三) 德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考察 |
(四) 国外经验的借鉴 |
四、保障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相关立法,建立退役军人保障的制度基础 |
(二) 健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职能 |
(三) 建立退役军人职业培训体系 |
(四) 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的法律救济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概述 |
2.1 地方大学生入伍定义 |
2.2 地方大学生入伍发展历程 |
2.2.1 暂缓征集阶段(2000 年之前) |
2.2.2 试点征集阶段(2001-2004 年) |
2.2.3 逐渐展开阶段(2005-2015 年) |
2.2.4 重点征集阶段(2016 年至今) |
2.3 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意义 |
2.3.1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贯彻兵役法规的具体体现 |
2.3.2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
2.3.3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顺应世界趋势的一种表现 |
2.3.4 地方大学生入伍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 |
3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 |
3.1 W市基本情况简介 |
3.2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基本情况 |
3.2.1 W市网上应征报名情况 |
3.2.2 W市入伍大学生情况 |
3.2.3 W市大学生入伍动机调查 |
3.3 近年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做法及成效 |
3.3.1 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军营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
3.3.2 征集主体逐步转变,兵员素质结构进一步改善 |
3.4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的问题 |
3.4.1 参军顾虑较多,入伍积极性难提升 |
3.4.2 内容形式略陈旧,征兵宣传难奏效 |
3.4.3 兵役意识淡薄,拒服兵役现象难禁止 |
3.4.4 人岗未匹配影响留队发展,政策激励难持续 |
4 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大学生缺乏相应国防观念,忧患意识淡薄 |
4.2 征兵宣传缺乏感召力,强效合力未形成 |
4.3 现行兵役法规制度缺乏刚性约束,兵役执法不严 |
4.4 优抚安置政策缺乏长效吸引,激励措施易滞后 |
4.5 征集模式缺乏精准,程序有待完善 |
5 优化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对策建议 |
5.1 借鉴吸收军事强国经验 |
5.1.1 各国征集高素质人才入伍经验概况一览 |
5.1.2 借鉴和启示 |
5.2 深入开展国防宣传、教育 |
5.2.1 以强化国防意识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提高教育重视度 |
5.2.2 以针对性、有效性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入伍感召力 |
5.3 科学完善征兵运行机制 |
5.3.1 着眼平时征兵准备,常态化征兵工作开展机制 |
5.3.2 着眼强化法律依据,规范化修改完善兵役法规 |
5.3.3 着眼兵员主体变化,精准化转变征集方式机制 |
5.3.4 着眼提高兵役意识,严细化兵役执法惩处机制 |
5.3.5 着眼保证兵员质量,阳光化征集标准程序制度 |
5.4 全面营造良好成长与发展环境 |
5.5 多措并举解决退伍就业发展问题 |
5.5.1 前瞻性制定优抚政策 |
5.5.2 市场化定向对口就业培训 |
6 展望、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沿海发达地区征兵难背景下的乡镇征兵工作研究 ——以福州市长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兵役制 |
2.1.2 征兵 |
2.1.3 沿海发达地区 |
2.2 沿海发达地区乡镇征兵工作的重要性 |
2.2.1 维护国家和地区安定稳定 |
2.2.2 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发展 |
2.2.3 促进双拥共建与军民融合 |
2.3 夯实沿海发达地区乡镇征兵工作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公平理论 |
3 沿海发达地区乡镇征兵工作现状及征兵难问题分析 |
3.1 福州市长乐区乡镇征兵工作现状 |
3.1.1 征兵工作的基本情况 |
3.1.2 征兵工作的主要措施 |
3.1.3 征兵工作的完成情况 |
3.2 福州市长乐区乡镇征兵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宣传氛围不够浓国防意识淡化以及奖惩手段单一 |
3.2.2 经济待遇退伍出路等优待政策指导扶持不够到位 |
3.2.3 入伍前就业升学出国出路众多等影响入伍积极性 |
3.2.4 怕苦畏难以及违法成本比较低等影响从军坚决性 |
3.3 征兵工作问题存在的成因 |
3.3.1 宣传力度仍然不够 |
3.3.2 沿海就业优势冲击 |
3.3.3 管理方面有待提高 |
3.3.4 部分应征对象素质不够高 |
3.3.5 家族企业文化不利影响 |
4 加强沿海发达地区乡镇征兵工作的对策 |
4.1 加强国防教育 |
4.1.1 深化国防教育,提升青年参军热情 |
4.1.2 事前思想教育,杜绝事后思想退兵 |
4.2 规范征兵流程 |
4.2.1 部门形成合力,严惩拒服兵役行为 |
4.2.2 坚持优胜劣汰,加强役前训练强度 |
4.2.3 严肃体检政考,做到保质保量保廉 |
4.3 调整提高待遇 |
4.3.1 提高经济待遇,加大优抚优待力度 |
4.3.2 拓宽安置途径,消除青年后顾之忧 |
4.4 激发干事热情 |
4.4.1 夯实业务基础,征兵政策解读到位 |
4.4.2 加大奖惩力度,挂钩镇村干部绩效 |
4.4.3 逐人逐户动员,干部包片包区摸排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沿海发达地区征兵工作适龄青年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
一、相关概念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
一、经济实力 |
二、法治环境 |
三、军事改革 |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
一、国家统一困境 |
二、周边事态纷争 |
三、西方大国遏制 |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
一、尊重军人共识 |
二、优待军人传统 |
三、军人权益维护 |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目前退伍安置办法制约着高学历青年入伍(论文参考文献)
- [1]菏泽市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策执行研究[D]. 王丹.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退役大学生士兵安置政策优化探究[D]. 卢珊珊.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自主就业退伍义务兵的职业发展研究 ——以杭州市暨区为例[D]. 沈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退役军人服务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以清远市为例[D]. 郑松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广东省H市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吴骏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D]. 赵红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7]我国退役军人就业权利保障研究[D]. 李先成. 山东大学, 2020(02)
- [8]W市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高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沿海发达地区征兵难背景下的乡镇征兵工作研究 ——以福州市长乐区为例[D]. 李豪.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