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我国商业流通业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顾元超[1](2019)在《创业板分拆上市财务绩效比较研究 ——以国民技术和佐力药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IPO审核节奏的放缓,企业融资紧张的问题再度受到重视。因此作为融资渠道之一的分拆上市——再度得到市场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不够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措施还不到位,主板市场对于分拆上市尚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国内主板上市公司为实现分拆目的,往往借道其他国家或地区。但随着近几年沪深两市发展逐渐成熟,国内分拆上市的条件越发成熟,基于主板公司国内的分拆上市能有效缓解企业目前的融资困难,因此研究国内分拆上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兴通讯分拆国民技术、康恩贝分拆佐力药业为案例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明确界定本文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关于分拆路径、分拆效果和关联交易的相关文献,并对分拆背后母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和关联交易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其次,对于两次不同的分拆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将国民技术和佐力药业的整个股权流转变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家子公司各自分拆上市之后的市场表现、企业价值变化,并通过设立模型,建立指标体系,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因子分析法研究子公司分拆之后长期的财务绩效,并与分拆之前各自的财务绩效进行比较。最终发现佐力药业分拆上市之后,在财务绩效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和长期市场表现都有明显的提升。而国民技术在分拆上市之后,其财务绩效、企业价值、市场表现等方面均出现了显着的下滑。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和动因理论视角针对佐力药业和国民技术分拆上市之后的表现差异进行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价值链视角,由于国民技术与母公司之间存在潜在的同业竞争关系,且分拆之前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而由关联交易所引起的“控股股东要现金,上市公司要业绩”现象,使得国民技术上市之后随着母公司股权的转让,业绩也呈现迅速下滑的趋势;(2)基于动因理论视角,国民技术被分拆上市主要基于市场时机假设,目的是为了通过出售获得股权溢价;佐力药业被分拆上市主要基于内部资本市场假设,目的是为了关闭内部资本市场,解决负协同效应;
王越[2](2018)在《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质的飞跃。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消费信贷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重要工具,消费信贷的出现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推动了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近些年,各大银行已将目光转向了个人消费信贷市场,并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使得消费信贷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Z银行业务种类虽然有一定增加,利润空间也得到扩大,但互联网金融推出各类产品,使得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局势,笔者对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该银行进行深入调研以及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找到好的对策,促进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更稳健的发展。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银行消费信贷的论述,并进行归纳总结,为自己研究Z银行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在此之外笔者对Z银行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相关访谈以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数据支撑。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以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从银行业务团队和风险改善、市场份额及业务结构等四个角度,对Z银行消费信贷现状进行分析,以及结合相关调研数据总结出了该银行所面临的四大主要问题,分别是消费信贷业务类型单一、消费信贷市场占有率较低、客户的业务体验感不佳以及业务人员专业性欠缺。另外在本文中对这四个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是Z银行应以消费信贷为主导,扩展更具有竞争力的信贷产品,并制定出符合业务开展的管理模式,为银行发展奠定基础。另外,Z银行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严密监控和跟踪机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同时,定期开展培训,拓展员工专业技能,并为员工建立晋升渠道,为银行未来信贷团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增强Z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葛文全[3](2017)在《基于新常态谈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文中研究指明商贸流通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是连接社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纽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到现在,商贸流通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当前,商贸流通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对于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向。基于此,本课题立足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视角探究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与改革路径。
王彦庆[4](2012)在《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同时将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非均衡的资源配置和“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发展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日益显着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中共中央在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方针。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思想,跳出了传统的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框架,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城市与农村通盘考虑,要求在制定宏观政策时,改变以往的城市倾斜政策,反过来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上,注意向农村倾斜,对农业反哺,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支持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商品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品流通连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保障商品完成“惊险一跳”的重要条件。商品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商品流通发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生产的发育程度。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出口大幅下滑、国内产出相对过剩、投资需求不旺,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何扩大国内商品的消费需求就提到了历史的舞台。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我国农村的商品消费需求低下成为扩大内需难点问题,同时城市的消费需求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实现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就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相关概念,构建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对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进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和城乡商品流通政策一体化新模式,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对我国的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水平进行定量测度,最后提出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理论体系,完善了商品流通理论;提出了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经营一体化模式和流通政策一体化模式;通过建立模型,测度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水平。
郝爱民[5](2010)在《我国商业低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认为发展低碳商业是我国实现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商业低碳存在的问题、原因,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从而为我国如何发展商业低碳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李亚军[6](2010)在《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航运中心建设以涉港行业为中心,通过经济系统中行业间的供需联系,传导给其它行业,从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投入产出方法反映了经济系统各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供需关系,可以有效地用于分析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因此,为更好地认识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规律,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方式和产出效果。首先,文章基于辽宁投入产出表,依据各产业与港口业务之间的相关性及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采用多目标模糊聚类方法对该表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以涉港行业和非涉港行业为大类的投入产出表,进而结合线性规划方法,对航运中心建设的投入分配方式进行优化,并对其产出效果进行分析。其次,采用模糊粗糙集就各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双层规划模型,研究环境约束下的航运中心建设投入分配和产出效果。最后,文章通过动态逆矩阵的计算,分析行业间在设定的5年规划期内具有的动态投入产出关系,进而采用动态规划模型对航运中心建设的投入分配与产出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间的投入与产出效果存在着数量的不平衡性和时间的不平衡性。对航运中心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行业间的互相联系,通过产业投入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时序上的优化安排,将外在的投入与行业内部的联动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航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实现行业间的均衡发展。另外,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说明,航运中心建设中可以通过行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生态环境与航运中心建设的协调发展。
王琰,王立勇,颜菊阳[7](2010)在《“可高杯”2009-2010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文中指出饱经市场风雨洗礼 傲立商业发展潮头 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评选到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来,一批傲立中国商业流通业改革开放潮头的领军人物,以他们年度中做出的辉煌业绩和贡献备受人们的关注、尊敬和爱戴,也正是基于此,我们为他们树碑立传、披红戴花。因为
张晓霞[8](2010)在《商业企业集团发展的六大跨越及趋向》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单一业态向多业态、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传统经营向信息化经营、松散联合体向产权联结的六大跨越。展望未来,商业企业集团将会呈现大型化与集中化、国际化、组织形态的混合化、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彭磊[9](2009)在《外资商业企业在华直接投资分析与本土商业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投资带来的相应问题:在某些区域、某些零售业态中,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已经获得绝对垄断控制力,对市场有序发展构成了前进障碍。本文概括了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华投资格局特点,并对此格局成因、影响、走势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使命,以提升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竞争力。
王云玺[10](2008)在《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回顾、理论纷争与实践反思》文中认为本文回顾了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十六年进程,对零售业开放过程中的理论纷争进行了梳理,分析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21世纪我国商业流通业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我国商业流通业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板分拆上市财务绩效比较研究 ——以国民技术和佐力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创新之处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 分拆上市的文献综述 |
2.1.1 分拆上市路径 |
2.1.2 分拆绩效评价 |
2.1.3 “隧道行为”与“支撑行为” |
2.2 文献评述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分拆上市 |
3.1.2 整体上市 |
3.1.3 财务绩效 |
3.1.4 研究主题 |
3.2 理论基础 |
3.2.1 分拆动因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4章 案例背景 |
4.1 案例公司 |
4.1.1 佐力药业 |
4.1.2 康恩贝 |
4.1.3 国民技术 |
4.1.4 中兴通讯 |
4.2 上市过程分析 |
4.2.1 佐力药业上市过程 |
4.2.2 国民技术上市过程 |
4.2.3 分拆过程比较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上市表现评价 |
5.1.1 发行首日情况 |
5.1.2 上市以来市场表现 |
5.2 配对样本T检验 |
5.3 分拆上市财务绩效 |
5.3.1 研究方法 |
5.3.2 数据来源 |
5.3.3 模型设定 |
5.3.4 绩效计算 |
5.4 案例分析总结 |
5.4.1 基于价值链视角 |
5.4.2 基于动因理论视角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佐力药业分拆结论 |
6.1.2 国民技术分拆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基于母子共同利益的分拆决策启示 |
6.2.2 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经验借鉴 |
2.1 基本概念 |
2.1.1 分期付款 |
2.1.2 消费信贷 |
2.1.3 汽车消费信贷 |
2.2 部分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借鉴 |
2.2.1 美国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 |
2.2.2 日本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 |
2.2.3 部分欧盟成员国消费信贷业务的经验 |
第3章 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
3.1 Z银行发展现状 |
3.1.1 Z银行简介 |
3.1.2 Z银行发展历程 |
3.2 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2.1 业务结构 |
3.2.2 市场份额 |
3.2.3 风险状况 |
3.2.4 业务团队 |
3.3 制约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 |
3.3.1 消费者方面的阻碍 |
3.3.2 消费信贷业务自身的阻碍 |
3.3.3 市场环境的阻碍 |
第4章 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
4.1.1 消费信贷业务类型单一 |
4.1.2 消费信贷市场占有率较低 |
4.1.3 客户的业务体验感不佳 |
4.1.4 业务人员专业性欠缺 |
4.2 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不成熟 |
4.2.2 宏观经济政策制约业务发展 |
4.2.3 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信贷风险偏高 |
4.2.4 消费信贷业务管理不科学 |
4.2.5 团队建设薄弱导致业务人员流动性大 |
第5章 Z银行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发展Z银行多样化的消费信贷体系 |
5.1.1 丰富消费信贷产品 |
5.1.2 调整消费信贷业务模式 |
5.2 加大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市场份额 |
5.2.1 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扩大客户群 |
5.2.2 引导居民消费理念 |
5.2.3 提高Z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
5.3 建立健全Z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
5.3.1 健全消费信贷贷前审核制度 |
5.3.2 建立科学有效的贷后管理制度 |
5.3.3 健全消费信贷担保或保险机制 |
5.4 加强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体验感 |
5.4.1 优化消费信贷业务流程提高效率 |
5.4.2 提供差异化服务增加客户满意度 |
5.5 加强Z银行团队建设提高业务人员业务水平 |
5.5.1 完善员工职业规划降低人员流动性 |
5.5.2 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
5.5.3 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员工业务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新常态谈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
(一) 国内市场环境分析 |
(二) 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
(三) 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情况 |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业转型方向 |
新常态下商贸流通业转型实证分析 |
新常态背景下国内商贸流通转型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 新常态背景下国内商贸流通发展困境 |
(二) 政策建议 |
(4)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3.3 国内研究情况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逻辑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
2.1 经济一体化与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2.1.1 一体化 |
2.1.2 经济一体化 |
2.1.3 城乡经济一体化 |
2.1.4 商品流通 |
2.1.5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2.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2.2.1 关税同盟理论 |
2.2.2 大市场理论 |
2.2.3 协议分工理论 |
2.2.4 共生经济理论 |
2.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动因 |
2.3.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现实基础 |
2.3.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动力基础 |
2.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科技基础 |
2.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基础 |
2.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意义 |
2.4.1 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
2.4.2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2.4.3 实现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途径 |
2.4.4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与影响因素 |
3.1 中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历史演进 |
3.1.1 明清时期前的城乡商品流通 |
3.1.2 明清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发展 |
3.1.3 民国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 |
3.1.4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城乡商品流通 |
3.1.5 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商品流通 |
3.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
3.2.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社会背景分析 |
3.2.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经济背景分析 |
3.2.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治背景分析 |
3.2.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文化背景分析 |
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
3.3.1 流通观念的约束 |
3.3.2 流通主体的约束 |
3.3.3 流通组织的约束 |
3.3.4 流通效率的约束 |
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体制障碍 |
3.4.1 城乡金融体制障碍 |
3.4.2 城乡财税体制障碍 |
3.4.3 城乡教育体制障碍 |
3.4.4 城乡医疗社会保障体制障碍 |
3.5 本章小结 |
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4.1 发达国家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1.1 法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1.2 英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1.3 日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1.4 美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1.5 韩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1.6 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2 发展中国家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2.1 印度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2.2 巴西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化 |
4.2.3 拉丁美洲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2.4 泰国的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4.2.5 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内容体系 |
5.1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 |
5.1.1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2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动因及优化目标 |
5.1.3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5.1.4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 |
5.1.5 城乡商品流通组织一体化模式的适用范围 |
5.2 构建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模式 |
5.2.1 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的内涵 |
5.2.2 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
5.2.3 城乡商品流通经营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
5.3 构建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体系 |
5.3.1 城乡商品流通政策体系现状 |
5.3.2 城乡商品流通发展的政策建立基础 |
5.3.3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的分析框架 |
5.3.4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政策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
6.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理论模型 |
6.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测度方法 |
6.2.1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测度问题的提出 |
6.2.2 指标信息描述的必要性 |
6.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6.2.4 指标选取 |
6.2.5 评价方法 |
6.2.6 实证研究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实现对策 |
7.1 指导原则 |
7.1.1 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
7.1.2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 |
7.1.3 坚持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7.1.4 坚持均衡发展与重点突出的原则 |
7.2 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传导机制 |
7.2.1 商品流通组织渠道 |
7.2.2 商品流通经营渠道 |
7.2.3 劳动力流动渠道 |
7.2.4 技术信息传播扩散渠道 |
7.2.5 经济制度比较、借鉴和移植渠道 |
7.3 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实现途径 |
7.3.1 以城市化加快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3.2 以市场化带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3.3 以现代化助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3.4 以制度化确保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3.5 以网络化支撑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3.6 以国际化促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 |
7.4 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的变革途径 |
7.4.1 统一户籍管理制度 |
7.4.2 城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
7.4.3 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7.4.4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
7.4.5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7.4.6 城乡产权制度改革 |
7.4.7 城乡流通体制改革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问题难点 |
1.2 研究现状 |
1.2.1 港口发展对地区以下各方面的影响研究 |
1.2.2 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总体思路 |
1.5 主要内容框架 |
第2章 航运中心发展影响地区产业范围的界定 |
2.1 涉港产业的概念界定 |
2.2 研究方法 |
2.3 计算过程 |
2.3.1 各产业与港口相关指标的相关系数计算 |
2.3.2 单目标的模糊聚类方法计算 |
2.3.3 多目标的模糊聚类方法计算 |
2.4 计算结果分析 |
2.4.1 模糊聚类结果分析 |
2.4.2 涉港行业与非涉港行业需求对比 |
2.4.3 涉港行业与非涉港行业投入对比 |
2.5 小结 |
第3章 航运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分配与产出效果分析 |
3.1 投入分配与产出效果分析的目的 |
3.2 投入产出线性优化方法的应用研究 |
3.3 研究方法 |
3.4 线性优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1 涉港行业投资优化分配结果 |
3.4.2 对各行业产出水平影响 |
3.4.3 对最终需求的影响 |
3.4.4 对初始投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
3.4.5 投入效率分析评价 |
3.4.6 产量结构和出口结构变化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的航运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分配与效果分析 |
4.1 行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4.1.1 行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目的 |
4.1.2 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 |
4.1.3 研究方法 |
4.1.4 数据整理及计算过程 |
4.1.5 综合评价 |
4.1.6 小结 |
4.2 生态环境影响下的航运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分配与效果分析 |
4.2.1 考虑生态环境影响的投入优化和产出效果分析的目的 |
4.2.2 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现状 |
4.2.3 研究方法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4.2.5 小结 |
第5章 航运中心建设中行业间投入产出动态关系分析 |
5.1 行业间投入产出动态关系研究的意义 |
5.2 研究方法 |
5.3 计算过程 |
5.3.1 资本系数矩阵计算 |
5.3.2 动态逆矩阵计算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5.4.1 从需求增长角度进行的分析 |
5.4.2 从投入程度角度进行的分析 |
5.4.3 分析总结 |
5.5 小结 |
第6章 航运中心建设资金投入分配与效果的动态分析 |
6.1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现状 |
6.2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设立 |
6.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6.3.1 涉港行业投资优化分配结果 |
6.3.2 对各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 |
6.3.3 对最终需求的影响 |
6.3.4 对初始投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
6.3.5 投入效率分析评价 |
6.3.6 产量结构和出口结构变化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商业企业集团发展的六大跨越及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企业集团的六大跨越 |
(一) 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的跨越 |
(二) 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跨越 |
(三) 单一业态向多业态的跨越 |
(四) 商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跨越 |
(五) 传统经营向信息化经营的跨越 |
(六) 松散联合体向产权联结的跨越 |
二、商业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
(一) 商业企业集团的大型化与集中化 |
(二) 商业企业集团的国际化 |
(三) 商业企业集团组织形态的混合化 |
(四) 商业企业集团文化的多元化 |
(9)外资商业企业在华直接投资分析与本土商业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历程回顾 |
二、外商在中国商业领域投资策略 |
三、外商投资商业领域对中国商业市场结构影响 |
(一)中国商业市场竞争状况 |
(二)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对中国零售市场结构及行为的影响分析 |
四、商业流通业的战略性地位及竞争优势来源 |
五、应对外商投资商业领域——政府的职责与企业的使命 |
(一)政府的职责——建设全面、有序、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
(二)企业的使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
(10)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回顾、理论纷争与实践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零售业开放进程回顾 |
二、零售业开放理论纷争 |
(一)过度论 |
(二)两超论 |
(三)垮台论 |
(四)控制论 |
(五)威胁论 |
三、零售业开放实践反思 |
(一)零售业开放的正面效应 |
1.资金效应 |
2.示范效应 |
3.鲇鱼效应 |
4.出口效应 |
5.人才效应 |
6.结构效应 |
(二)零售业开放的负面影响 |
1.本土零售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
2.本土制造商的竞争力受到严重制约 |
3.外资零售商购并引发市场垄断 |
(三)关于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几点思考 |
1.制定零售业对外开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
2.构筑零售业外资进入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
3.建立流通领域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 |
4.发挥国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主导作用 |
四、21世纪我国商业流通业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板分拆上市财务绩效比较研究 ——以国民技术和佐力药业为例[D]. 顾元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5)
- [2]Z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 王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3]基于新常态谈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J]. 葛文全.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6)
- [4]中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研究[D]. 王彦庆.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2(11)
- [5]我国商业低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A]. 郝爱民. 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 2010
- [6]航运中心建设中涉港行业资金投入分配及其效果分析[D]. 李亚军.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6)
- [7]“可高杯”2009-2010中国零售业年度人物[N]. 王琰,王立勇,颜菊阳. 中国商报, 2010
- [8]商业企业集团发展的六大跨越及趋向[J]. 张晓霞. 商业研究, 2010(06)
- [9]外资商业企业在华直接投资分析与本土商业企业竞争力研究[J]. 彭磊. 财贸经济, 2009(01)
- [10]零售业对外开放:进程回顾、理论纷争与实践反思[J]. 王云玺.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