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下液ICAM-1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视网膜下液ICAM-1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一、视网膜下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胥静[1](2021)在《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目的探究ART对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中HIF-1α和VEGF因子mRNA的影响,以及对NF-κB和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采用CoCl2诱导ARPE-19细胞建立化学性缺氧模型,MTT法筛选造模试剂CoCl2、实验药物ART和阳性对照药TSA的浓度。2.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RT高、中、低、极低浓度组,TSA高、中、低浓度组,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的荧光表达,qRT-PCR法检测不同组别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别细胞NF-κB和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MTT细胞活性检测:同一时间内,随着CoCl2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24 h、48 h、72 h时,400 μmol/L浓度的CoCl2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同一时间内,随着ART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4 h时,ART浓度≥80 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 h、72 h时,ART浓度≥4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48h时,TSA浓度≥10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72h时,TSA浓度≥2.5μmol/L干预后,与正常培养的细胞相比显着减少(P<0.05)。因此我们选择浓度为200μmol/L的CoCl2造模,浓度40、20、10、5 μmol/L的ART作为实验药物高、中、低、极低浓度组,浓度10、5、2.5 μmol/L的TSA作为阳性对照药高、中、低浓度组,干预24 h进行后续实验研究。2.免疫荧光染色表达:从HIF-1α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显着低于正常组表达水平(P<0.05);从VEGF免疫荧光表达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3.qRT-PCR检测:从HIF-1α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且同时低于正常组(P<0.05);从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4.Western-blot检测:从NF-κB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从I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ART极低浓度组、TSA高浓度组、TSA中浓度组、TSA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CoCl2可成功建立ARPE-19细胞化学缺氧模型。2.CoCl2能促进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及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3.ART可抑制CoCl2诱导的ARPE-19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细胞荧光染色的表达,以及NF-κB和ICAM-1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目的利用光化学法532 nm激光激发RB建立Wistar大鼠BRVO模型,为BRVO的动物研究提供模型参考,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FFA、视网膜铺片和血管阻塞情况评价。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造模后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结果1.眼底照相: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血流中断,末端静脉扩张;3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7 d模型组:视网膜阻塞静脉大部分血流再通,静脉迂曲扩张,管径不均;14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末端迂曲,血管呈放射状走形;21 d模型组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走形,管径均匀。2.FFA: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血管管径粗细均匀,静脉较动脉管径粗,无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1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阻塞部血管呈低荧光,伴有荧光渗漏;3d模型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部分再通,阻塞静脉供应区可见毛细血管扩张;7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14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稍有不均,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21 d模型组视网膜充盈时间正常,视网膜静脉管径基本均匀,阻塞静脉血管通畅,末端血管走形迂曲。3.视网膜铺片:正常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清晰,未见出血点;1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3 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鲜红;7d模型组视网膜沿静脉走行散在大量出血点,色暗红,出血较前吸收;14d模型组视网膜周边部散在少量出血点,色暗红;21d模型组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血管走行清晰。4.视网膜病理组织HE染色:正常组视网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紧密;模型组视网膜层次欠清,视网膜水肿,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排列疏松,细胞间可见空隙。结论1.采用光化学法可成功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模型。2.Wistar大鼠BRVO模型在光凝后3天病情发展最甚,后血管再通率高,病情逐渐向好。3.Wistar大鼠BRVO模型成功率高,可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ART对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活性,为ART治疗BRVO提供体内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光化学法,尾静脉注射RB联合532 nm激光对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BRVO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安慰剂对照组、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眼底照相检查。2.制作Wistar大鼠BRVO眼组织病理学标本,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天行HE染色观察不同组别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3.利用qRT-PCR检测不同组别HIF-1α和VEG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1.眼底照相: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均匀,呈放射状相间分布,隐约可见脉络膜血管;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管径不均,呈腊肠样改变,部分静脉血流再通,走形迂曲;14-21天血管逐渐恢复,走行、粗细趋于正常。2.视网膜病理组织变化:空白对照组视网膜层次清晰,神经节细胞排列清晰、规整,内丛状层、内核层、外核层密度均匀,排列整齐。1-7天模型组和不同药物及浓度干预组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疏松,部分缺失,呈空洞样改变。康柏西普组和ART高中低浓度组在21天均未发生视网膜萎缩变性。3.qRT-PCR检测:玻璃体腔注药后1天HIF-1α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3天HIF-1α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对于VEGF mRNA表达量来说,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7天HIF-1αmRNA表达量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ART低浓度组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及ART高浓度组(P<0.05);对于VEGFmRNA表达量来说,安慰剂对照组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14天VEGF mRNA表达量安慰剂对照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康柏西普组、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但ART高浓度组、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康柏西普组(P<0.05),ART中浓度组、ART低浓度组均显着高于ART高浓度组(P<0.05)。玻璃体腔注药后21天VEGF mRNA表达量康柏西普组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加(P<0.05)。结论1.光化学法建立BRVO模型后,HIF-1α/VEGF信号通路被激活,参与BRVO的形成。2.模型中HIF-1α和VEGF表达不完全同步,造模早期HIF-1α升高,后期VEGF升高。3.ART能够通过降低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活性抑制Wistar大鼠实验性BRVO。

刘林平,吴伯乐,李俊,刘青林,沈丽芳,张丽娜[2](2020)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两组,视网膜病变A级、B级的患者为研究组,视网膜病变C级、D级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并进行对比;经过治疗后再次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含量,对比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黏附分子患者低、中等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血管黏附分子患者高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治疗前,研究组患者血管黏附分子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黏附分子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血管黏附分子越高视网膜病变越严重,检测血管黏附分子的含量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张和平[3](2020)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测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短期疗效并分析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了20例未接受过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患者20只眼,接受IVC治疗,并至少随访了3个月。在基线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眼别、是否吸烟、是否饮酒、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信息;记录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DME病程、糖化血红蛋白(temoglobin A1c,Hb 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胰岛素使用等与血糖相关指标;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等血压相关指标;记录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IDL)、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 A)等血脂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blood urea acid,BUA)、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等肾功能指标[1]。根据FFA结果记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分级,治疗期间按需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在基线、1个月、3个月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在光谱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记录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CFT),在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周围1毫米宽的视网膜区域内观察以下病变:高反射灶(Hyperreflective foci,HF),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或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破坏情况。在1和3个月的随访中,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短期疗效的全身及OCT相关影响因素。结果:IVC治疗后BCVA由(0.68±0.23)提高到(0.50±0.21),视觉效果明显改善(P=0.008);CFT由(487.0±229.39)um降低到(311.80±127.29)um,水肿明显消退((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BCVA越差与1月时BCVA提高越多(p=0.016)相关;基线时BCVA越差(p=0.001)、TC越高(p=0.019)、外层网膜HF越多(p=0.005)与3月时BCVA提高幅度越高相关;基线时CFT越厚与3月时CFT越厚相关(P=0.003);基线时BCVA越差(p=0.002)、TC越高(p=0.04)、Scr越高(p=0.026)、外层网膜HF越多(p=0.004)与1个月时CFT消退量相关;外层网膜HF越多(p=0.001)、基线时BCVA越差(p=0.003)与3月时CFT消退量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BCVA越差(p=0.015)、CFT越高(p=0.033)是3个月时的BCVA越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BCVA越差(p<0.001)、CFT越高(p=0.045)是1月时BCVA越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CFT越厚是基线时BCVA越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基线时NEU越高(p=0.018)、ELM/EZ不连续(p=0.007)是3个月时是CFT越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时TG浓度越高是1月时CFT消退越明显(p=0.034)的独立影响因子;基线时TG浓度越高(p=0.005)、CFT越高(p=0.002)是3月时CFT消退越明显的独立危险因素。余因素(年龄、性别、眼别、是否吸烟、高血压病史、Hb A1c、FPG、HDL、apo A、HB、BUA、BMI、是否使用胰岛素)和眼部情况(DR分级、PRP史)对IVC治疗DME的疗效均无明显影响(p>0.05)。BCVA越差与CFT越厚相关;BCVA提高越多与CFT消退越多相关;1个月时BCVA的改善和CFT的消退可预测3个月时视力改善和水肿消退。结论:康柏西普对DME的治疗安全有效;DME病程越长、HF多、TC高、LDL高、Scr高与IVC治疗DME疗效有关;基线时CFT厚、BCVA差、ELM/EZ破坏、HF多、NEU高、TG高是IVC疗效差的危险因素。中心凹水肿消除越多,视力改善越好;通过1个月时的视觉效果和水肿情况可以大致预判3个月时患者的视觉效果和水肿情况。对于DME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在接受抗VEGF治疗时,应控好TC、TG、LDL、Scr、NEU水平,以更好的改善视觉预后,消除水肿。

苗琦[4](2019)在《KRT8磷酸化介导自噬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质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科并发症,常继发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和眼球穿通伤等。同时,PVR也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发生的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PVR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在此过程中,RPE细胞的极性和细胞间连接消失,逐渐转变为成纤维样细胞并表达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参与视网膜表面纤维膜组织的形成。由于EMT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对于PVR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因此,探讨并阐明RPE细胞在EMT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和调控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自噬(autophagy)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经溶酶体途径降解细胞内大分子和受损细胞器的过程,对于维持RPE细胞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自噬水平的异常变化与RPE细胞多种病理性改变有关。近年来,在多个组织和器官的纤维化过程中均观察到自噬水平的变化,其在EMT中的调控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在RPE细胞中,自噬与EMT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角蛋白(keratin,KRT)8是上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中间丝蛋白,也是成熟RPE细胞的标志物。最近研究发现,KRT8不仅具有维持细胞形态等骨架蛋白的功能,而且通过多种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方式,特别是磷酸化修饰,参与细胞生长、细胞迁移和细胞应激等多种细胞活动。目前,尚无KRT8及其磷酸化对于RPE细胞EMT过程影响的研究报道,其与自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自噬与KRT8磷酸化在RPE细胞EMT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两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完善PVR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PVR奠定基础。方法:1、利用10ng/ml TGF-β2处理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western-blot检测EMT标志性蛋白α-SMA、fibronectin和collagenⅣ的表达水平。在此模型基础上,westem-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II、Atg5-12、Beclin 1和p62的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LC3和mRFP-GFP-LC3的荧光水平。同时,利用自噬抑制剂Baf-A1预处理ARPE-19细胞,TGF-β2刺激后western-blot检测LC3-Ⅱ表达水平的变化。此外,在TGF-β2刺激前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和Baf-A1)或转染特异性siRNA(si-ATG5和si-BECN1)对ARPE-19细胞预处理,细胞划痕实验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和EMT标志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2、在体外ARPE-19细胞EMT模型的基础上,westem-blot检测KRT8和p-KRT8表达水平,并在TGF-β2刺激前转染si-KRT8,western-blot检测EMT标志性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分别对ARPE-19细胞自噬(3-MA、Baf-A1和si-ATG5)和KRT8及其磷酸化(si-KRT8)水平进行干预,TGF-β2刺激后westem-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和p62)、KRT8和p-KRT8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利用细胞免疫荧光进一步检测细胞中p-KRT8的表达水平。最后,TGF-β2刺激前ARPE-19细胞分别转染KRT8表达质粒(KRT8-WT)和磷酸化失活质粒(KRT8-S74A),westem-blot检测自噬标志性蛋白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RFP-GFP-LC3荧光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LC3B和LAMP2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情况。3、收集临床上PVR患者的视网膜增殖膜样本,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中KRT8和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的表达情况。结果:1、TGF-β2可以诱导ARPE-19细胞表达EMT标志性蛋白α-SMA、fibronectin和collagenⅣ,并且细胞形态出现纤维化样改变。同时,TGF-β2促使自噬标志性蛋白LC3-Ⅱ、Atg5-12和Beclin 1表达增加,p62降解增加,细胞内GFP-LC3荧光斑点增多;Baf-A1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增加LC3-Ⅱ表达,且mRFP-GFP-LC3中黄色和红色荧光斑点增多。另外,预先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和Baf-A1)或转染特异性siRNA(si-ATG5和si-BECN1)干扰ARPE-19细胞自噬活性,明显抑制TGF-β2诱导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和EMT标志性蛋白表达增多。2、TGF-β2可以促进ARPE-19细胞中p-KRT8表达增加,而不影响KRT8表达水平。同时,转染si-KRT8可以抑制TGF-β2诱导的ARPE-19细胞EMT标志性蛋白表达增多。在TGF-β2刺激前,加入3-MA或转染si-ATG5阻断自噬起始阶段,可以使ARPE-19细胞中p-KRT8表达减少,而加入Baf-A1阻断自噬后期阶段则进一步增加p-KRT8表达水平;转染si-KRT8可以使LC3-Ⅱ表达增加,而p62降解减少。另外,相比KRT8-WT,转染KRT8-S74A的ARPE-19细胞在TGF-β2刺激后LC3-Ⅱ表达增加,而p62降解减少,并且mRFP-GFP-LC3中黄色荧光斑点增多,LC3B和LAMP2共定位减少。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视网膜增殖膜组织中KRT8和LC3B均有较高水平表达,并且两者存在明显的共定位。结论:1、TGF-β2可以同时诱导ARPE-19细胞发生EMT和自噬,调控自噬可以有效逆转其EMT过程。2、TGF-β2可以促进ARPE-19细胞中KRT8的磷酸化,且KRT8磷酸化通过影响自噬过程中自噬小体—溶酶体的融合,间接参与调控EMT过程。3、在PVR患者视网膜增殖膜组织中KRT8和LC3B高表达且存在共定位,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

张威[5](2019)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是指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填充硅油的状态下仍然存在视网膜脱离,是伴随眼内硅油应用而出现的一种常见的新的临床症状。随着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发明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再加上硅油本身的特殊属性(透明度良好、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会被组织所吸收、表面张力适宜、术后不宜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使得复杂性眼外伤、复杂视网膜脱离以及其他复杂性难治性眼病的手术成功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硅油作为玻璃体替代物和视网膜填塞的作用与应用不断扩大。虽然硅油已被证明是治疗复杂性眼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材料。但是,硅油填充状态下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其发生率在21.4%77%之间。对于从事临床工作的眼科医生而言,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处理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目的回顾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我院郑东院区眼科一病区收治的412例(412眼)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复发视网膜脱离57例(57眼)的临床特征,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原因。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对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采用χ2检验,各因素相对危险度采用优势比0R(odds ratio)表示,并计算95%可信区间(CI),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视网膜修复术前术后视力(logMA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初次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412例(412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57眼(13.83%)复发。视网膜修复术中详细检查视网膜所见导致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主要是PVR发展,37眼(64.91%);其次是原发裂孔闭合不佳或新裂孔形成,12眼(21.05%);再其次为产生网膜下积液,8眼(14.04%)。原发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伴有PVR≥C级、高度近视、下方裂孔、黄斑裂孔伴高度近视、高龄(≥60岁)等因素之一时,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P<0.05,OR=2.506;χ2=9.72,P<0.05,OR=2.759;χ2=24.76,P<0.05,OR=5.810;χ2=7.78,P<0.05,OR=7.292;χ2=17.307,P<0.05,OR=3.486);而术前患者眼别、性别、视网膜裂孔大小、裂孔数量的差异等对手术后是否复发视网膜脱离无明显影响,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次行视网膜修复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术后视力提高者46眼(80.70%),不变化者8眼(14.04%),下降者3眼(5.26%)。视网膜修复术前、术后平均视力(BVCA,logMAR)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视力优于术前(t=3.725,P<0.05)。结论1.初次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注入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若合并PVR≥C级、高度近视、下方裂孔、黄斑裂孔伴高度近视、高龄(≥60岁)这五个因素之一,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较高。2.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首要原因是PVR进展,其次是原发裂孔闭合不佳或新裂孔形成,以及视网膜下积液产生等。3.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填充下视网膜修复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苏龙[6](2018)在《VEG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视网膜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已成为致盲的主要眼疾之一。血管新生是NPDR进展到PDR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是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的。因此,寻找理想的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药物,并调节促进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之间的平衡,已成为预防和治疗DR的关键。VEGI是一种新的血管新生拮抗剂,能够抑制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研究表明,VEGI可以促进mFlt1退化并上调sFlt1表达,从而抑制VEGF,对血管新生起负性调节。本研究将探讨VEGI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课题首先探讨VEGI在PDR、NPDR患者与非DM患者玻璃体中的表达差异;然后以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在高糖状态下过表达VEGI,检测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及细胞因子的改变;构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视网膜下腔注射VEGI慢病毒表达载体,应用OCT、IVIS等方法探讨其对视网膜血管渗漏、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将为VEGI改善DR病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分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VEGI的表达差异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和天津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中留取标本,需手术治疗的非DM患者16例、NPDR患者19例、PDR患者12例。于手术过程中留取患者玻璃体组织,置于干冰中。受试者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证明对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并知道必需的研究流程,愿意加入本研究。同时收取患者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技术检测二组间VEGF、VEGI等因子的表达。第二部分VEGI在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由于我们无法获得人视网膜标本,因此无法检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组织中VEGF和VEGI的表达变化。因此,我们以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作为1型DM小鼠模型,以高脂喂养的KK-Ay小鼠作为2型DM小鼠模型,采用OCT检测小鼠活体视网膜病变情况,并通过HE染色、WB等方法检测VEGI和VEGF的表达情况,以及VEGFR1和VEGFR2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VEGI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变化以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影响在细胞水平,高糖状态下过表达VEGI后,检测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变化以及相应细胞因子的改变。分离培养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给予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25mM,30mM,50mM),转染pcDNA3.1+/VEGI/GFP质粒和pcDNA3.1/GFP质粒后,应用CCK8、migration、mitragel等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成管变化。第四部分VEGI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构建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VEGI干预组;模型组、VEGI干预组均置于高氧环境下饲养,最后通过HE染色和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结果1.在我们随机选取的临床标本中,DM组患者和对照组大多数临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DM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2DM+NPDR组与T2DM+PDR组相比,T2DM+PDR组患者的HbA1c水平较高(P<0.05)2.与非糖尿病组相比,DM组患者玻璃体中VEGI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T2DM+NPDR组与T2DM+PDR组相比,T2DM+PDR组患者玻璃体中VEGI的水平进一步减少。而与非糖尿病组和T2DM+NPDR组相比,T2DM+PDR组患者玻璃体中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T2DM+NPDR组与非糖尿病组相比,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3.与非糖尿病组相比,DM组患者玻璃体中VEGI/VEGF的比值明显减低;T2DM+NPDR组与T2DM+PDR组相比,T2DM+PDR组患者玻璃体中VEGI/VEGF的比值减低更加明显。4.与对照组小鼠相比,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的血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KK-Ay小鼠血脂水平升高、空腹的胰岛素水平(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基础指数HOMA-β均明显升高(P<0.05)。而STZ造模鼠血脂无明显变化。5.OCT成像结果显示,在DM发病6个月,与正常组C57小鼠相比,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厚度明显减少。6.HE染色结果显示,无论是STZ造模的1型DM小鼠还是KK-Ay代表的2型DM小鼠,在DM发病6个月,与正常组C57小鼠比较,其内层视网膜层厚度均明显降低。7.同正常对照组C57小鼠比较,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I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显着减低(P<0.05),但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同正常对照组C57小鼠比较,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明显升高(P<0.05),但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同正常对照组C57小鼠比较,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组织中pAKT/tAKT比值明显升高(P<0.05)。8.在30mM和50mM的高糖状态下,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均明显增加,而转染VEGI后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均明显受到抑制。9.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光滑平整,未出现异常结构,各层视网膜结构清楚,视网膜各层厚度正常,极少有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而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各层厚度明显减少,并有大量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向玻璃体腔生长,排列异常紊乱,并有新生血管形成。VEGI干预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较模型组少,内界膜完整性也较好。10.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正常小鼠可见视盘血管从视盘部放射状发出,均匀分布、自然走行,未观察到明显无灌注区和渗漏出的造影剂;模型组:观察到大片无灌注区出现在视乳头的周边,视网膜的大血管不规则扩张,迂曲走行,在无灌注区的周围出现新生血管丛,并伴有明显的荧光渗漏;VEGI干预组:在视乳头的周边没有明显的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减轻。结论1.与NDM和NPDR患者相比,PDR患者玻璃体中VEGI水平降低而VEGF水平增加,且VEGI/VEGF的比值明显减低。2.与NPDR患者相比,PDR患者玻璃体中VEGI水平降低而VEGF水平增加,且VEGI/VEGF的比值明显减低。3.同正常对照组C57小鼠比较,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组织中内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VEGI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显着减低,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明显升高,pAKT/tAKT比值明显升高,VEGFR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显着减低,而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示显着升高。4.高糖可以促进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以及增加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50mM的葡萄糖效果更明显;VEGI转染后可以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5.高氧诱导的模型组小鼠有大量内皮细胞向玻璃体腔突出,排列紊乱,并伴有新生血管形成;VEGI干预组的小鼠视网膜中向内界膜突破的内皮细胞数目较模型组少,内界膜的完整性也较好。6.高氧诱导的模型组小鼠视乳头的周边出现较大的无灌注区,在无灌注区的周围出现新生血管丛,并伴有明显的荧光渗漏;VEGI干预组的小鼠视乳头的周边没有明显的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减轻。

余丰[7](2018)在《三七防治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制作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raumatic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t PVR)模型,观察中药三七对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兔视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三七对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巩膜穿通伤联合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玻璃体腔注入的方法制成外伤性PVR兔模型,将动物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三七低剂量组及三七高剂量组,三七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三七粉混悬液进行灌胃,连续28天,阳性对照组一次性给予道诺霉素玻璃体腔注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兔视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各组眼底增生级数:给药后第1天,各组间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96);给药第7天后各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模型组与空白组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对照组及三七高剂量组的PVR分级低于模型组(P<0.01),三七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的眼底增殖膜截面积:模型组兔眼底增殖膜截面积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对照组、三七高剂量与模型组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三七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的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视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中TGF-β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三七高剂量组中TGF-β蛋白含量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七低剂量组中TGF-β蛋白含量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视网膜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兔视网膜中HGF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三七低剂量组HGF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三七高剂量组H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巩膜穿通伤联合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玻璃体腔注入的方法成功制成了兔外伤性PVR模型。研究发现中药三七可减轻外伤性PVR兔眼底的增生程度及抑制眼底增殖膜的形成,同时可降低TGF-β、HGF在视网膜上的表达,从而起到防治外伤性PVR的作用。

衡欣[8](2013)在《TGF-β1、CT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统计表明,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66亿,已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大约有9200多万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世界第一。糖尿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尤其是肾脏、眼及神经系统)给糖尿病患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及我国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疾病,尤其是病程发展到了中后期,即发生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 o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高达38%~90%,其中约有5%~8%因发生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致盲。其基本病理改变特征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化增殖。在其发病过程中,视网膜的缺血、缺氧为基本病变,可引起多种血管源性生长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血小板衍生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 TGF-β)等,这些因子可以引起新生血管的形成,随着病情的进展,新生血管逐渐突破玻璃体后界膜,从而产生新生血管膜,这些血管膜收缩牵拉视网膜最终导致视网膜脱离,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TGF-β是一组新近发现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的TGF-β超家族,最初对TGF-p的生物学功能上的研究主要是在炎症、组织损伤修复和胚胎发育等方面,近年来发现TGF-β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方面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的多种细胞和组织中,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生长因子,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化增殖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TGF-βl在体细胞中所占比例最高(>90%),活性最强,一般认为,TGF-βl是促进纤维化发展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是体内促纤维化形成的主要因子之一,被视为TGF-β1激活细胞后分泌的并作为其下游介质作用于结缔组织细胞,引起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在损伤修复、组织纤维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一些纤维化疾病如肾纤维化、肝纤维化、肺纤维化等疾病中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TGF-βl、CTGF的表达,探讨其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发挥的作用,并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治疗手段上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眼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作为试验组,将其分为2组:40例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组;36例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组。其诊断符合1999年WHO修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期符合1984年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DR诊断及分期标准。散瞳后每位入选者均行裂隙灯、眼底镜或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心脑血管病变等全身慢性疾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各种眼病。同时收集36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均来自同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体检中心的体检者,选择无心、脑、肝、肾、眼底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健康者,其体检结果显示肝功、肾功、血糖等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所有研究对象在近半月内都未患有感染性疾病。本研究开始前获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定量检测76例糖尿病组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实验数据均用x±s表示。结果1.正常对照组(NC组)、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三组血清中TGF-βl浓度分别为:0.39±0.05ng/ml、0.43±0.05ng/ml、0.80±0.08ng/ml;三组间浓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较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正常对照组(NC组)血清TGF-βl浓度升高(P<0.05),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血清与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NC组)、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三组血清中CTGF浓度分别为:1.48±0.09ng/ml、1.57±0.12ng/ml、2.01±0.13ng/ml;三组间浓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较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正常对照组(NC组)血清CTGF浓度升高(P<0.05),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血清与正常对照组(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高表达TGF-βl、CTGF。2. TGF-βl、CTGF可能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3. CTGF血清浓度的增加可能是TGF-βl血清浓度增加的一种后续反应。

李东,李志敏,陈晓钟[9](2005)在《视网膜下液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收集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病例35例,其中PVR A级11例,PVR B级14例,C1级7例,C2级3例。病程≤5周24例,>5周11例。视网膜下液取之于每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放液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水平。结果:PVR C级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PVR A级和PVR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周的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病程≤5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与PVR的分级和RRD的病程有密切关系。

李林[10](2005)在《人视网膜下膜中ICAM-1及MMP-2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视网膜下膜(subretinal membranes,SRM)是视网膜外表面的增生性膜,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一部分,但它的病理过程及形成机制还不清楚。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视网膜前膜和视网膜下膜的发生率很高,而且它们的存在与视网膜脱离的术后复发有很重要的关系。近年研究结果提示,PVR与眼内细胞增生有关,有多种免疫因子参与,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它们在PV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来有作者报道在PVR患者的玻璃体腔、视网膜前膜、视网膜下液中ICAM-1、MMP-2均呈高表达,提示两者在PVR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有关视网膜前膜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但有关视网膜下膜的报道尚不多见,本试验主要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下膜中粘附分子(ICAM-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以探讨ICAM-1、MMP-2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视网膜下膜进行观察。采用常规睫状体平坦部巩膜三通道切口,先切除玻璃体,存在视网膜前膜应作视网膜前膜剥除再处理下膜,手术过程中取出的视网膜下膜组织立即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4℃冰箱冷藏备用。15份SRM标本均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常规清洁载皮片,将制成的5μm厚的切片贴附于用3-丙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ES)胶涂片的玻片上,37℃温室放置24h,在二甲苯及梯度酒精内依次脱蜡,用PBS洗3次,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切片先作HE染色,取光镜下结构完整的膜再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见辣根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试剂盒(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染色(SP法):单克隆鼠抗人ICAM-1和单抗隆羊抗人MMP-2抗体用抗体稀释液稀释至1:25和1:75滴于标本上。4℃冰箱湿房过夜,37℃恒温箱复温1h;用PBS洗3次;抗体稀释的生物素标记二抗,滴度1:150,滴于标本上。37℃恒温箱放置30min,用PBS洗3次后用1:150滴度的辣根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滴于标本上,37℃恒温箱放置30min,用PBS洗3次,用1:50的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bzidine,DAB)滴于标本上,室温下放置15min,显微镜下终止显色,充分冲洗,用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特异性第一抗体用PBS代替并平行染色作为阴性对照。

二、视网膜下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网膜下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3 中医治疗进展
        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青蒿琥酯在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1 基础研究
        2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对CoCl_2诱导的ARPE-19细胞缺氧模型中HIF-1α和VEGF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光化学法诱导Wistar大鼠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模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Wistar大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个人简历
致谢
附: 查新报告

(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血管黏附分子低中高占比比较
    2.3 两组冶疗前后血管黏附分子含量比较
3 讨论

(3)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DME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治疗方案
    1.6 随访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分布情况
    2.2 IVC前后的疗效对比
    2.3 基线参数对IVC疗效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3.1 一般情况对IVC疗效的影响
        2.3.2 糖尿病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2.3.3 血压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2.3.4 血脂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2.3.5 肾功能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2.3.6 眼部情况及对IVC疗效的影响
        2.3.7 OCT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2.3.8 1 月时与3 月时BCVA、CFT及其变化的关系
3 讨论
    3.1 IVC治疗对于DME的效果
    3.2 一般情况对IVC疗效的影响因素
    3.3 糖尿病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3.4 血压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3.5 血脂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3.6 肾功能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3.7 眼部情况对IVC疗效的影响
    3.8 OCT相关指标对IVC疗效的影响
        3.8.1 ELM/EZ连续性对IVC疗效的影响
        3.8.2 基线时CFT对 IVC疗效的影响
        3.8.3 基线时HF对IVC疗效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
    1、前言
    2、DME的病因发病机制
    3、使用OCT对 DME进行分类和表征
    4、基于OCT分类的不同类型DME的治疗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KRT8磷酸化介导自噬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质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自噬在RPE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KRT8在RPE细胞自噬和EMT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KRT8和LC3B在PVR患者视网膜增殖膜样本中的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VEG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视网膜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VEGI的表达差异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试剂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3 病例筛选
        1.1.4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5 实验方法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VEGI和VEGF蛋白的表达
    1.3 讨论
        1.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
        1.3.2 DR的流行病学特点
        1.3.3 DR的症状
        1.3.4 新生血管与PDR的关系
        1.3.5 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1.3.6 与DR相关的其它因子
    1.4 小结
二、VEGI在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中的表达变化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实验仪器
        2.1.5 小鼠糖尿病模型构建
        2.1.6 小鼠血糖监测
        2.1.7 小鼠眼底OCT检测
        2.1.8 小鼠视网膜取材固定
        2.1.9 小鼠视网膜组织脱水步骤
        2.1.10 切片和染色
        2.1.11 WB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VEGI、VEGF、VEGFR、AKT等蛋白表达水平
        2.1.12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实验小鼠体征观察
        2.2.2 糖尿病小鼠成模率
        2.2.3 实验小鼠成模后血糖水平
        2.2.4 实验组小鼠成模后IPGTT血糖水平检测
        2.2.5 OCT结果显示,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内层视网膜层厚度降低
        2.2.6 HE染色结果显示,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内层视网膜层厚度降低
        2.2.7 WesternBlotting法检测STZ造模鼠和KK-Ay小鼠视网膜组织中VEGI、VEGF、VEGFR、AKT、ERK蛋白的表达
    2.3 讨论
        2.3.1 VEGF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3.2 VEGF在正常视网膜中的作用
        2.3.3 VEGF介导的DR作用
        2.3.4 VEGF作为治疗靶点
        2.3.5 抗VEGF治疗:视网膜疾病的金标准
        2.3.6 OCT成像技术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2.4 结论
三、VEGI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变化以及相应细胞因子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主要试剂配制
        3.1.3 原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3.1.4 细胞转染
        3.1.5 细胞增殖功能实验
        3.1.6 细胞迁移功能实验
        3.1.7 细胞成管功能实验
        3.1.8 细胞蛋白质的提取
        3.1.9 WesternBlot(免疫蛋白印迹)实验
        3.1.10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高糖促进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3.2.2 高糖促进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
        3.2.3 高糖促进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管
        3.2.4 高糖刺激增加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并抑制VEGI的表达
        3.2.5 过表达质粒有效性验证
        3.2.6 VEGI抑制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3.2.7 VEGI抑制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
        3.2.8 VEGI抑制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成管
    3.3 讨论
    3.4 小结
四、VEGI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作用的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设备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实验动物分组
        4.1.6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4.1.7 视网膜组织切片及HE染色
        4.1.8 分析方法
        4.1.9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
        4.2.2 小鼠视网膜血管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造影结果
    4.3 讨论
        4.3.1 当前的抗VEGF治疗
        4.3.2 与抗VEGF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
        4.3.3 PGF的作用
        4.3.4 PGF的临床应用
        4.3.5 PGF抑制剂治疗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未来方向
    4.4 结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OS、VEGF、炎症、PU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七防治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1.外伤性PVR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1.1.4 主要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制备
        1.2.3 造模方法
        1.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4.1 一般情况
        1.4.2 眼底观察情况
        1.4.3 兔眼球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1.4.4 兔眼底增殖膜截面积检测结果
第二部分
    2.三七对外伤性PVR兔视网膜中TGF-β及HGF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药品及相关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方法
        2.2.2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制备方法
        2.2.3 兔外伤性PVR模型制作
        2.2.4 给药方式
        2.2.5 标本的采集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6.1 眼底观察
        2.2.6.2 兔视网膜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
        2.2.6.3 兔视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表达的观察检测
        2.2.6.4 兔视网膜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观察检测
        2.3 统计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一般情况
        2.4.2 眼底观察情况
        2.4.3 兔眼视网膜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2.4.4 兔眼底增殖膜截面积检测结果
        2.4.5 TGF-β的观察测定结果
        2.4.6 HGF的观察测定结果
    3.讨论
        3.1 PVR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3.1.1 玻璃体腔内注入细胞成分诱发PVR的动物模型
        3.1.2 外伤制成的PVR模型
        3.1.3 眼内植入铁质异物建立外伤性PVR动物模型
        3.1.4 利用眼外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血液成分建立PVR动物模型
        3.2 阳性药物对照组的选择
        3.3 阳性指标的选择
        3.4 PVR的发病机制研究
        3.4.1 PVR相关细胞学研究
        3.4.2 PVR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3.4.3 PVR与细胞外基质(ECM)
        3.4.4 PVR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研究
        3.4.5 PVR的蛋白组学研究
        3.5 中医学对PVR及其治疗的认识
        3.6 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及实验用药选择依据
        3.6.1 止血作用
        3.6.2 活血化瘀作用
        3.6.3 抗炎作用
        3.6.4 抗纤维化作用
        3.7 三七对兔外伤性PVR的防治作用及机理
        3.7.1 减轻外伤性PVR兔眼底增生情况
        3.7.2 抑制外伤性PVR兔眼底增殖膜的形成
        3.7.3 抑制外伤性PVR兔视网膜中TGF-β的表达水平
        3.7.4 抑制外伤性PVR兔视网膜中HGF的表达水平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TGF-β1、CT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综述 VEGF、CTGF及PED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视网膜下液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按不同PVR分级RRD患者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表达 见图1。
    2.2 不同病程的RRD患者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表达
3 讨论

(10)人视网膜下膜中ICAM-1及MMP-2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引言
四、正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五、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四、视网膜下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HIF-1α/VEGF通路探讨青蒿琥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分子机制[D]. 胥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探讨[J]. 刘林平,吴伯乐,李俊,刘青林,沈丽芳,张丽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7)
  • [3]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D]. 张和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KRT8磷酸化介导自噬调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间质化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机制研究[D]. 苗琦. 浙江大学, 2019(03)
  • [5]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及处理[D]. 张威. 郑州大学, 2019(07)
  • [6]VEG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对视网膜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 苏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7]三七防治兔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实验研究[D]. 余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TGF-β1、CTG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D]. 衡欣. 郑州大学, 2013(11)
  • [9]视网膜下液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 李东,李志敏,陈晓钟.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5(05)
  • [10]人视网膜下膜中ICAM-1及MMP-2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 李林. 武汉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视网膜下液ICAM-1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