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腕踝针治疗呃逆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赵秦禹[1](2021)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
赵秦禹[2](2021)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整理呃逆中医外治法中外文献,深入挖掘其用药用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查阅和进一步使用推广提供依据。2.严格按照PICO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部分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有效性。方法:1.系统收集中华医典、全国报刊索引、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中医外治法穴方和药方,运用IBM SPSS 18和Modeler 18软件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取穴用药规律,并探析其中医理论基础。2.通过Rev Man 5.4软件对收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后合并,对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症状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首先梳理了呃逆的病名和病因病机源流,为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条文提供依据。发现先秦至两汉,医书中哕指呃逆,至唐代开始向呕吐意转变。咳逆多指咳嗽,但在宋金元时期出现指代呃逆的现象,至明清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呃在元代出现,呃和呃逆在明清时期指代呃逆,一直沿用至今。2.经过排重、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共纳入1249条条文和13篇文献,经过辨析后,共纳入穴位条文460条,药物条文144条,涉及穴位和部位69个,以乳根、期门最为常用,疗法以灸法为主;涉及药物71味,以乳香、硫磺、雄黄和酒为常用,疗法以嗅法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共纳入2818篇,其中英文文献63篇,纳入穴位条文3590条,药物条文936条。涉及穴位和部位375个,以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和膻中常见;涉及中药118种,西药37种,中药以丁香、生姜、吴茱萸为主,西药注射剂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为主。3.经过纳入、排除和PICO分组,共分成中风后呃逆针刺对照氯丙嗪和顽固性呃逆针刺对照山莨菪碱两组,共纳入10个研究,涉及患者614名。合并后在呃逆症状评分,饮食、睡眠和精神评分和有效率方面异质性小(I2=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RADE证据等级评分在Low到Moderate之间,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在分配隐藏、参与者盲法、结局评价盲法、结局数据不完整和其他偏倚方面多为未知风险。结论:1.呃逆中医外治法涉及中药以多药配合为主,以辛温药物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用温热辛味药物通经开腠,配以温中理气,补中散寒中药。但新中国成立前后侧重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活血化瘀行气药为主,而新中国成立后以温里药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疗法以嗅法为主,多针对呃逆组方。方中雄黄-酒、乳香-硫磺-艾相配。新中国成立后穴位注射也多为辨病组方,用药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单味运用为主,而外敷多辨证组方,主方为丁香-柿蒂和吴茱萸-醋,配方中槟榔-枳壳-厚朴-砂仁-半夏和生姜-陈皮与丁香-柿蒂相配,分别适用于胃寒气滞和外感寒邪之顽固性呃逆,沉香与吴茱萸-醋相配,贴涌泉可在呃逆伴肾气或肾阳虚损,纳气无根时配合使用。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以任脉穴和募穴为主,组方为理气穴位,配以胃腑相关穴位成方。新中国成立前选穴以局部选穴为主,多单用,侧重点以疏肝理气降胃气为主,兼以补气固中,多辨病,取穴以乳根、期门、关元、气海和膻中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穴方以四肢远道选穴为主,多配合组方,侧重点为胃腑相关穴位,补气固中为主,理气穴位为辅,多辨证取穴,疗法上以针刺疗法为主,主方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当胃火上逆时配合内庭;脾胃虚弱时加用胃俞-脾俞;胃中寒冷肾阳不足时加用气海-关元-三阴交;气机郁滞时选用合谷-太冲或膻中-天突穴。3.呃逆为气机上逆动膈发病,气机上逆路径与水谷输布路线和十二经起于中焦路线重合,发病与“四关”之膈关相关,为气机出入的重要地点之一。取穴用药规律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进行阐释。4.我们严格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讨论。基本确定了中风后和顽固性呃逆患者运用中医外治法针刺治疗对照氯丙嗪和山莨菪碱,在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评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文献质量偏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方面,经过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仍需进一步实施。
胡燕娇[3](2019)在《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e choledocholithotomy with exploration,LCBDE)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生理上不适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痛苦,若控制不佳可能延缓患者康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在术后24~48h内,属急性疼痛范畴。为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加速患者机体恢复,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率,我们应保证良好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有文献报道,胆石症患者所致患者肝脏病变率高达97~100%。病理状态的肝脏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状况,使药物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药物代谢产生的产物会加大对肝脏的损害。因此,如何有效对腹腔镜胆总管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镇痛管理,促进患者康复成为临床上颇为重视的一个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腕踝针疗法对腹腔镜胆总管切除术后患者疼痛进行干预,疗效评价。以止痛有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次要评价指标,通过对治疗组疗效评价及分析,探讨腕踝针疗法减轻止痛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为腕踝针疗法治疗腹腔镜胆道结石患者术后疼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2019年1月一2019年9月确诊为胆道结石,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加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00例。通过1:1随机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分配隐藏的方法进行研究,临床研究和统计人员不知情。1.实验设计:使用NRS疼痛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当NRS评分为3<分值<7时,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片口服进行干预;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2.记录受试者基本资料(年龄、手术基本情况、留置管道数等),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部位、患者功能活动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腹胀等不良反应的例数。在术后0h、24h、48h、72h时通过基本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观察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患者睡眠时间。3.通过对受试者的一般基本资料、疼痛相关资料、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患者睡眠时间、术后是否发生腹胀、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对收集的数据分析采用Office Excel2013软件及SPSS23.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止痛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在治疗前(P=0.175>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h、治疗后2h两组NRS评分P<0.05,观察组NRS评分均较对照组小;观察组治疗后1h止痛总有效率达92%,对照组治疗后1h止痛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治疗后2h止痛总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对照组治疗后2h止痛有效率为92%。3.其他相关指标比较:术后24h及72h二组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8h恶心、呕吐评分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小,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BADL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睡眠时间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采用腕踝针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与药物发生协同作用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张容超,王瑞辉,王东,吴涛,杜旭,李娜[4](2019)在《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探析》文中提出腕踝针疗法是一种浅刺特色针灸疗法,按区域划分人体各部,施术时取腕、踝部各对应区进行沿皮平刺。较其他针法,腕踝针疗法具有安全、效快、简便、无痛的优点,临床上应用广泛、备受关注。笔者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思路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杨克,杜玉茱,石晶,王建岭,孙彦辉,邢海娇,李晓峰,徐晶,张选平,张莘,贾春生[5](2019)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所搜集的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腕踝针疗法的适宜病种,为腕踝针疗法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从197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期刊文献和《实用腕踝针疗法》和《微针系统诊疗学》中的医案资料。以搜集到的期刊、医案中报道的腕踝针治疗疾病种类为依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计算频繁项集,运用自主研制的腕踝针数据库平台,提取并归类总结相关内容信息,进行腕踝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挖掘。结果:所纳入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中,其治疗疾病范围共涉及7个疾病科属。期刊文献中临床应用疾病种类达83种,其中又以外科伤筋及漏肩风的临床应用最为多见,其应用频次分别为34次和24次;整理分析期刊文献数据所得腕踝针疗法总有效率为内科92.74%、外科91.39%、妇科91.51%、皮肤科90.88%、儿科96.20%、五官科89.05%、精神科88.78%。腕踝针疗法医案文献中涉及疾病118种,其治疗疾病以疼痛、痹症较多,蛇串疮也为常见病种,精神科疾病应用腕踝针疗法较多,疾病以焦虑症、狂躁症多见。结论:腕踝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中,并且疗效上佳,其临床应用范围以外科、内科(神经内科较为多见)、皮肤科(以带状疱疹多见)疾病最为多见,此外,五官科、妇科、儿科、精神科等疾病的治疗也涉及腕踝针疗法。
范纪安[6](2019)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疾患,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甚至工作影响较大。近几年在中医于临床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仍是以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为主。西医则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注射皮质激素、冲击波、运动疗法、激光治疗等。以上疗法行之有年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有存在如起效较慢或再发性较高等缺陷。而浮针为近来较新兴之中医疗法,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都能有一定的效果,故希望能通过研究观察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期望能比较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浮针治疗与传统针刺疗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运用浮针,观察研究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与传统针刺疗法两者的临床疗效之比较。本次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张力仪,使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得出疼痛评分,来说明浮针于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使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此次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的病例之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病例纳入后以随机方法之原则分作为两组,是为浮针治疗组(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对照组)2组,35例为一组。浮针组用浮针进针,后扫散。针刺组参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之《新针灸学》之穴位做单纯针刺治疗。取水泉穴、承山穴、仆参穴、昆仑穴、太溪穴。直刺或平刺,平补平泻30分钟。之后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客观指标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效果。评价之时间完,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主观以及客观的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的主观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客观指标为通过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用张力仪测量得出之数据,再给予量化来对足底筋膜炎之浮针疗法做评价。且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处理之方法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将于研究中获取之数据以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数据间无差异,P<0.05时代表资料间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结果列表并说明。结果: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5%及91.43%,在两组具有着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2.治疗第一周后的VAS评分相比之下是无明显的改变(P>0.05),当于治疗后第二周开始,两组间的VAS评分会开始出现差距(P<0.05),治疗完成后的差异更是巨大。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VA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第2周后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第一周后JOA疼痛评分出现差异(P<0.01),差异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第一周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出现差异(P<0.05),但差异不会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6.浮针组与针刺组只有于治疗第三周后JOA步行能力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但这个情况不能维持到治疗完成。故在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步行能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步行能力评分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第一周后JOA日常生活评分开始出现显着的差异(P<0.01),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日常生活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8.浮针组与针刺组于治疗第一周后的张力仪评分之比较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浮针组的得分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的得分差异亦是显着(P<0.01)。观察治疗完成后两组之间的张力仪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张力仪评分表现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浮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目前无有提及以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文献,故此次研究证明浮针对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当成临床上的治疗参考。2.浮针组与针刺组经治疗后于VAS评分、张力仪评分存在显着差异,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存在差异。表示于客观指标上,浮针在治疗足底筋膜炎都优于针刺组。此次研究中特别分析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之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这也是文献中较少出现的分析,也能从这上面进一步提供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证明。3.在治疗过程中张力仪评分于治疗第一周后则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浮针对于减轻张力的效果快且明显。相对于针刺而言,浮针具有更有效,更快捷等特性。而以此种软组织张力仪来作为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也是较为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与张力仪的评价数据也是相对的,故希望能通过此篇研究来做为浮针及软组织张力仪评价的推广之用。
杨克[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运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归纳、整理及分析腕踝针疗法的应用科属、病种、进针方式、留针时间和治疗效果,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临床运用规律及特点,为在临床上更好的使用与推广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价值。方法:1将腕踝针疗法相关文献,以计算机搜索的方式、下载并进行仔细研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下载好的腕踝针文献进行整理与筛查。2通过整理腕踝针疗法的相关文献,创建独立的腕踝针疗法数据库平台,第一步先将文献的基本信息进行逐个录入,其中包括标题、作者、关键词、文献出处、期卷,第二步输入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有效信息,其中包含科属、病名、行针手法、选穴、治疗效果和疗程等具体信息。3对文献中腕踝针疗法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逐篇录入。为确保文献数据的质量,对录入完成的文献信息进行三级审核。4设定腕踝针疗法和适宜病种、疾病科属与临床治疗效果所存在的关系,以图表的形式呈现给研究者,进行分析整合。结果:经搜索、筛查、分析,录入腕踝针相关文献328篇,在应用科属频次方面,外科相关疾病共出现165次,频次最高,在所有科属中居于首位,内科相关疾病频次为102次,其余科属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妇科15次、五官科15次、皮肤科15次、儿科9次、和精神科7次。经统计,应用腕踝针疗法治疗的疾病共有83个,最多为内科,涉及到内科病种共有30个,其余依次为外科28个、五官科9个、妇科6个、精神科4个、皮肤科3个和儿科3个。腕踝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疗效十分明显,其中妇科的治愈率最高,达到58.11%。结论:腕踝针疗法在临床各科都适用,腕踝针疗法在各科中应用最多的为外科疾病,文献数据统计显示,伤筋是运用腕踝针治疗最多的疾病;配合治疗方法最多的为药物治疗与针刺治疗;腕踝针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疗效显着,其中儿科最为突出。
刘晶晶[8](2017)在《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综合分析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对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的积分、HAMD抑郁量表相关项目评分的变化以及用药后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探讨该法在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病区及门诊收治的中风后呃逆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入选60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组(以下简称中医组)和氯丙嗪组(以下简称西药组)。其中中医组33例,西药组27例。两组疗程均为3周。研究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HAMD抑郁量表相关项目积分的变化以及患者治疗后的总效率。结果: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 88%,西药组为77.78%。两组呃逆证候治疗后评分比较,中医组为1.55±0.42,西药组为2. 08±0. 31。经过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抑郁情绪、胃肠道症状进行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养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呃逆症状和抑郁情绪表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徐美君,周庆辉[9](2015)在《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腕踝针是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速、副反应少等特点。近年来腕踝针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该文通过收集和整理重庆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中文数据库中应用腕踝针的医学文献,分析其历史,并将文献从机制与临床报道两大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指出腕踝针近几年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与研究。
潘秋霞[10](2014)在《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的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要求,根据国际循证医学中心/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采用计算机和手工相结合的方法检索,检索范围为国内普遍公认的数据库,年限为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并针对不同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确定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文献资料后进行筛选、剔除,最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文献结果为47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经Jadad评分,除1篇文献外,其余均属低质量文献,共计病例2582例,涉及耳穴疗法11种。依据治疗组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中47篇文献归纳为五组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单纯的耳穴按压组, RR[95%CI]为1.35[0.89,1.47];单纯耳针疗法组, RR[95%CI]为1.19[0.97,1.45];耳穴按压为主配合其他针刺疗法组, RR[95%CI]为2.44[1.44,4.15];耳针疗法为主配合其他针刺疗法组, RR[95%CI]为1.20[1,10,1.32];耳穴疗法为主配合其他针灸疗法组, RR[95%CI]为0.16[0.16,0.16]。结论: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有效。耳穴疗法为主配合其他疗法与药物或单纯针刺组相比具有优势,疗效确定;单纯耳穴疗法为主与药物或传统针刺相比不具有优势。本研究有待于日后纳入更多文献补充分析,以得到更为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腕踝针治疗呃逆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腕踝针治疗呃逆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呃逆释义 |
2 呃逆中医病名源流梳理 |
2.1 秦至两汉医书中哕即为呃逆 |
2.2 两晋至唐哕始兼呕吐意 |
2.3 宋至元呃出现并混用咳逆 |
2.4 明清至今呃逆定名 |
2.5 小结 |
3 呃逆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梳理 |
3.1 秦至两汉呃逆病症初成 |
3.2 两晋至唐多收集整理,理论创新较少 |
3.3 宋金元时期认识的多样与创新 |
3.4 明清时期认识逐渐充实全面 |
3.5 小结 |
4 呃逆类证鉴别 |
4.1 哕、啘中呃逆与呕吐鉴别 |
4.2 咳逆中呃逆与咳嗽鉴别 |
4.3 噫字与哕连用 |
4.4 呃逆的别称和口语化表达 |
4.5 呃字通假字 |
4.6 小结 |
5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
5.1 呃逆的生理学基础 |
5.2 呃逆产生的可能机制 |
5.3 小结 |
6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治疗 |
6.1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药物治疗 |
6.2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手术治疗 |
6.3 小结 |
7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概况 |
7.1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优势 |
7.2 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治疗 |
7.3 小结 |
第二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
1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
1.1 研究内容 |
1.2 文献来源 |
1.3 检索策略 |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排除标准 |
1.6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数据库建立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1.8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1.9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
2.1 研究内容 |
2.2 文献来源 |
2.3 检索策略 |
2.4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纳入标准 |
2.5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排除标准 |
2.6 新中国成立后数据库的建立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继发性呃逆原发病与外治法关系结果与讨论 |
2.9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2.10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
3 新中国成立前后取穴用药对比 |
3.1 中医外治法取穴规律对比 |
3.2 中医外治法用药规律对比 |
第三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 |
1 方法和文献来源 |
1.1 文献来源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数据提取 |
1.6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
1.7 统计分析策略 |
1.8 证据等级评价 |
2 结果 |
2.1 研究选择 |
2.2 文献特征 |
2.3 文献及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
2.4 文献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总结 |
3.2 现有证据的适用性 |
3.3 对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
讨论 |
1 呃逆病因病机认识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
2 西方医学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
3 主气穴位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中的运用 |
4 呃逆中医外治药物以辛温为主及辅助药物特点 |
5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对外治法取穴用药的影响 |
6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理论 |
6.1 “膈关”为气机出入重要之处 |
6.2 “一气周流”理论浅析 |
6.3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 |
7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的思考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3)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 |
二、胆石症手术治疗进展 |
第二节 中西医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疼痛的管理现状 |
一、西医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疼痛的管理现状 |
二、中医治疗胆道结石患者疼痛的现状 |
第三节 腕踝针概述 |
一、腕踝针作用机制 |
二、腕踝针疗效常见表现方式 |
三、腕踝针疗法在治疗不同类型疼痛中的应用 |
四、腕踝针治疗术后疼痛的现状 |
第四节 文献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样本量选择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
五、随机方法 |
六、盲法实施 |
七、分组方法 |
八、治疗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研究流程图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二节 镇痛效果比较 |
一、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2h的NRS评分指标 |
二、两组术后FAS指标比较 |
三、两组术后NRS评分指标比较 |
第三节 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
一、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症状比较 |
二、两组术后睡眠时间比较 |
三、两组术后BADL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三节 本研究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腕踝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
1.1 从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探讨 |
1.2 从现代医学进行机制探讨 |
2 腕踝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
2.1 腕踝针的定位 |
2.2 腕踝针的选穴 |
2.3 腕踝针的针法 |
3 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3.1 骨伤科病症 |
3.2 神经精神病症 |
3.3 内科病证 |
4 讨 论 |
(5)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筛选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腕踝针期刊文献挖掘结果 |
2.2 腕踝针医案资料挖掘结果 |
3 讨论 |
(6)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
1.1.1 概述 |
1.1.2 经络、脏腑与足底的关系 |
1.1.3 足底筋膜损伤的病因病机 |
1.1.4 传统中药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1.1.5 针灸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1.1.6 推拿手法 |
1.2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
1.2.1 解剖基础与病理关系 |
1.2.2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
1.2.3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1.2.4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进展 |
1.3 浮针的研究进展 |
1.3.1 浮针之由来 |
1.3.2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的关系与区别 |
1.3.3 浮针之优势与现代运用 |
1.4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 |
1.4.1 MTrP之概念 |
1.4.2 MTrP产生机制 |
1.4.3 MTrP于治疗上的运用 |
1.5 足底筋膜炎评价方法进展 |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临床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分组 |
2.2.3 治疗方案 |
2.2.4 疗效观察 |
2.2.5 疗效标准 |
2.2.6 统计方法 |
2.2.7 技术路线 |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3.1.2 两组患者年龄结构情况比较 |
3.1.3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3.2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比较 |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疼痛评分比较 |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比较 |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
3.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
3.3.7 两组患者治疗张力仪评分比较 |
第4部分 讨论 |
4.1 足底筋膜炎的发生与高张力的形成机理 |
4.2 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探讨 |
4.3 治疗结果讨论 |
4.4 此次临床研究之优越性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中常用缩写 |
附录二: 基本数据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附录四: 样本量估算 |
附录五: 随机入组的方法 |
附录六: 随机分组的方法 |
附录七: 视觉模拟量表(VAS)尺 |
附录八: 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表 |
附录九: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基于数据挖掘的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来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柴胡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六字诀功法的临床治疗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 |
2.2.2 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 |
2.2.3 中医肝胃不和型的证候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剔除标准 |
2.3.4 脱落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4.1 分组方法 |
2.4.2 治疗方法 |
2.4.3 疗效判定 |
2.4.4 观察指标 |
2.4.5 质量控制措施 |
2.4.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数据 |
3.3 结论 |
4 讨论 |
4.1 关于呃逆病名的历史演变 |
4.2 中风后呃逆的病机探讨 |
4.2.1 心脑受病神不导气 |
4.2.2 肝克脾土胃气上逆 |
4.2.3 痰浊中阻胃失和降 |
4.2.4 阴虚燥热胃火上扰 |
4.2.5 气虚血瘀胃失和降 |
4.2.6 脾肾阳虚胃气上逆 |
4.3 中风后呃逆肝胃不和病机分析 |
4.4 柴胡桂枝汤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的理论探讨 |
4.4.1 调枢机以利升降 |
4.4.2 调营卫以平冲逆 |
4.5 方药分析 |
4.6 病证分析 |
4.7 六字诀养生法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的理论探讨 |
4.7.1 六字诀发展渊源 |
4.7.2 六字诀练功顺序 |
4.7.3 六字诀的辩证施治 |
4.8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腕踝针的作用机制 |
1.1从中医经络学说进行机制探讨 |
1.2从现代医学进行机制探讨 |
2临床报道 |
2.1痛症 |
2.2其他疾病 |
3问题与展望 |
(10)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探讨 |
1 中医研究概况 |
1.1 病名由来 |
1.2 病机与证候 |
1.3 耳穴疗法治疗呃逆的理论基础 |
1.4 治疗 |
2. 西医研究概况 |
2.1 发病机制 |
2.2 西医诊断依据 |
2.3 西医治疗现状 |
3.系统评价 |
3.1 循证针灸学概念及意义 |
3.2 系统评价概念及意义 |
3.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针刺疗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系统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一项者均予以排除) |
1.4 试验观察指标 |
1.5 文献选择方法 |
1.6 资料提取 |
1.7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8 统计分析 |
1.9 分析结果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2.3 纳入文献质量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分析 |
2.6 敏感性分析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的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分析 |
1.2 安全性评价 |
2. 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 纳入研究质量较低 |
2.2 临床异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腕踝针治疗呃逆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D]. 赵秦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D]. 赵秦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D]. 胡燕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探析[J]. 张容超,王瑞辉,王东,吴涛,杜旭,李娜. 四川中医, 2019(08)
- [5]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腕踝针疗法的优势病种及临床应用特点[J]. 杨克,杜玉茱,石晶,王建岭,孙彦辉,邢海娇,李晓峰,徐晶,张选平,张莘,贾春生. 中国针灸, 2019(06)
- [6]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范纪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基于数据挖掘的腕踝针疗法的临床应用特点研究[D]. 杨克.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8]柴胡桂枝汤配合六字诀治疗肝胃不和型中风后呃逆疗效观察[D]. 刘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9]腕踝针创立以来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 徐美君,周庆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03)
- [10]耳穴疗法为主治疗呃逆的Meta分析[D]. 潘秋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