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

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

一、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论文文献综述)

AN JIYOUN(安志娟)[1](2021)在《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

冯雅松[2](2021)在《《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一书是由尤拉·康纳(Ulla Connor)撰写的学术着作。该书探讨了第一语言与文化对第二语言写作所产生的影响问题,重新界定了对比修辞的研究范围,并详细论述了其他学科领域给予对比修辞学的影响与贡献。《对比修辞》对于二语写作教学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次翻译实践能够为更多致力于发展修辞学的中国学者提供启示意义,以促进我国在修辞学研究方面的发展。本报告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出发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比修辞》一书作为信息类文本,主要是表现事实、信息和观点,这要求译文的语言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可读性和逻辑性。就词汇层面出现的英汉差异问题,译者采用了词性转换、增译、省译的方式确保词语翻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就句法层面出现的复杂长难句,则采用长句换序法、灵活转换被动语态和断句译法以保证译文通顺且具有逻辑性。另外,由于学术着作翻译具有复杂性,译者既要重视原文内容,也要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既重视源语作者,也要重视目标语读者。因此,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结合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任慈[3](2020)在《“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政策是对华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民党败退台湾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使传统的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冲击和挑战。早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府一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等精英上层人物入境权和迁移权,使之免受1882年《排华法案》的影响,将中国留学生打造成美国移民政策和对华外交政策失衡的“调节剂”——既可安抚中国不断攀升的民族主义情感,又能为中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主动减免部分庚子赔款并设立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试图教育中国学生使之“西方化”“基督教化”,继而让中国实现“美国化”。中国留学生遂成为美国收获对华贸易利益、扩大对华影响的一项重要工具。以上内容,也构成了美国长久以来具有理想色彩的国际主义对中国留学生政策基调。1949年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经历巨变,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遭遇震荡、迎来重要转型,从国际主义逐步蜕变成冷战主义和实用主义。美国政府解决中国“滞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恰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参照。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让美国无法迈出承认新中国的关键一步。不仅如此,对共产主义思想在留美中国学生间蔓延的担忧,也促成了美国对“滞留”的中国学生进行大规模援助、实施文化外交,进而渗透美国价值观和优越论。旅美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归留问题也成为冷战初期中美斗争的焦点之一。在此过程中,美国通过调整移民政策,赋予旅美中国留学生居住权、工作权、免驱逐等一系列实质性特权,方便亲美及中间派中国留学生完成从留学生到难民再到永久居民的身份转换,让人才为美国政府和社会所用。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不断强化离境管控,严防理工科领域的中国学生回国,继而从科学技术方面遏制新中国。中断与中国大陆的留学教育交流后,美国在50年代转向吸收港台地区中国学生赴美。至此,遏制共产主义和吸引人才,成为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构成了战后美国总体留学生政策的双重轨道。在中美交往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留学生曾长期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粘合剂”的重要角色,连接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语言迥异的两国。然而在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角色和影响更加复杂、多面。他们因所持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中美斗争的一个重要议题;同时因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而开展的外交对话,由于不会引发国际争议、低政治风险和低投入,而被美国政府接受,因此也直接促成了中美官方对话,为两国关于其他问题的沟通提供了契机。更为重要且少为学者探索的是,中国留学生对于美国战后整体留学生战略构建亦有重要作用。首先,历史上对华留学生教育的成功性,是支持和激励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中国留学生作为当时旅美第二大留学生群体,也因持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所具备的冷战宣传价值,成为第一批敲开美国移民大门的“有色族裔”留学生。其三,中国滞留学生和来自中国港台地区的学生,或以“战争流亡者”“难民”身份合法留美,或凭借其技术专长成为首选类移民优先入籍,对保守的、歧视性的美国移民政策传统造成了实质性冲击,让移民接收问题更看重移民的政治、经济价值。中国留学生帮助弥合了美国种族化移民限额制度和冷战外交战略之间的矛盾和张力,让美国的留学生政策兼具实用主义的人才吸引目标,以及建构美国形象的冷战宣传目标。其四,中国留学生入籍美国,从地缘范围上讲,让美国留学生人才吸引的范围从欧洲拓展到亚洲。美国解决中国留学生身份困境的种种法律政策实践,也惠及了其他在美留学生群体,诸如韩国、印度学生纷纷效仿,带动了战后亚洲国家留学生和技术交流人员曲线移民美国的浪潮,成为60年代国际社会“人才流失”争议爆发的曲序和前奏。

赵明昕[4](2020)在《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杰克·伦敦一生主要创作了六部与中国相关的小说,既往的研究常常将杰克·伦敦置于排华的脉络之下进行审视,他的作品被视作“黄祸”和“辱华”的例证。但是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呈现出变化,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便是日俄战争。过去的研究通常将杰克·伦敦中国题材的作品视为一个整体,缺少分辨、缺少对日俄战争世界史意义的认识,更缺少对杰克·伦敦相关经历与文学创作关系的体认。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对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进行了细致地梳理。第一部分主要是相关背景的介绍、杰克·伦敦种族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美国“黄祸”话语的历史建构。杰克·伦敦生活在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的时代,社会思潮、家庭教育都对他种族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杰克·伦敦见证了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这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黄祸”进行公然的鼓吹,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系列以丑化华人为目的的作品与政治“合谋”宣扬“黄祸”,使得“黄祸”思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对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第二部分将着重讲述日俄战争对杰克·伦敦“黄祸”想象和书写的重要影响。杰克·伦敦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成为了日俄战争的亲历者,受制于日本军方对新闻舆论的严格管控,杰克·伦敦在战场所作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除了少量对战争本身的描述外,他更多记录了战争以外的所思所闻、所见所想。但恰恰是这些无关战争的“题外话”,给了杰克·伦敦更多的灵感和思考空间,他将这些内容延续在他之后对“黄祸”的想象和创作当中。因此,杰克·伦敦的战地报道和此后相关的小说文本构成了互文性的写作。第三部分发掘杰克·伦敦“黄祸”书写的双重脉络。日俄战争前,杰克·伦敦中国题材的小说依旧以丑化华人为主,并未跳脱出排华运动形成的刻板书写套式。此外,作为审视伦敦早期中国题材作品的一面镜子,文本也对日俄战争前杰克·伦敦日本题材的小说进行了分析。日俄战争后,西方人“黄祸”视野的重心转向日本,此时“黄祸”的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开始直面来自明治日本的压力和威胁。与这种“黄祸”视野的转向不同,杰克·伦敦依然将中国视为首要的威胁,这是他经过日俄战争洗礼,深入思考中日两国国情得出的结论。杰克·伦敦后期中国主题的相关作品已经逐步脱离对“黄祸”的刻板叙事,而是融入了他对于亚洲和世界形势的判断。杰克·伦敦的“黄祸”书写和想象并非从始至终一成不变的,所以任何简单片面的判断都会束缚我们对杰克·伦敦的理解。本文将杰克·伦敦与中国相关的作品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其“黄祸”写作双重脉络的发掘,深化和细化我们对杰克·伦敦相关文学创作和文本的认知。

梁景熙[5](2019)在《制度与社会:近代青岛警察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解放前(1898-1949)的青岛警察制度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制度层面对近代青岛警察的历史沿革与对青岛近代法制建设的贡献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主要梳理近代青岛警察的建制及沿革,从1897年年末德国借口“巨野教案”登陆青岛开始,对不同时期青岛警察机构的建制沿革进行详尽的介绍。第二章主要探讨近代青岛警察的职权及其行使,主要从侦查破案,禁毒,禁娼,管理舞场区域,统一指挥交通,管理户籍几个方面阐述近代青岛警察在稳定青岛城市秩序的过程中所出台的具体规定及实施情况。第三章主要介绍青岛警察的任用与教育情况,由于历史资料匮乏的原因,本章节重点介绍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任用规则,以此方式从用人的角度对解放前的青岛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一个宏观上的阐述。而对于教育培训制度,主要通过对警察学校,学校培训,常年教育三种方式发展沿革的介绍,对近代青岛警察的教育培训制度进行一个总体的介绍,同时对1929-1937年之间南京国民政府对青岛市的警察教育进行的各项革新措施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青岛警察的教育培训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的状态,之所以青岛在此时期能够在经济人口社会秩序等方面达到如此繁荣的水平,与警察教育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通过完善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的警察自然能够很好的行使其职权,从而使得当时的青岛警察在维护地区稳定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第四章主要介绍青岛警察的日常待遇,主要梳理1937年之前青岛市公安局的一系列措施,诸如组建医务处,警察共济社,家属住舍区,警察公墓,从而阐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统治者对于青岛警察待遇的重视。同时结合相关档案资料介绍日占时期青岛市警察局对于警察待遇的忽视从而引发的人员流失。第五章主要围绕前几章的叙述并结合青岛地区特有的历史特点对近代青岛的警察制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传统的维安机制,诸如保甲制度与衙役制度的特点及不足之处,阐明近代青岛警察的近代性与产生的必然性,并且结合上海警察制度的发展状况对青岛警察这一区域个案发展模式的特色进行论述。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近代青岛警察制度的构建以德占时期构建“模范殖民地”过程中引进先进制度为起点,经过后面几个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在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并在后来的二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略显衰退。综合各时期的制度沿革,本文认为近代青岛警察制度充分吸收了西方警察制度的先进经验,并充分结合了青岛地区的特殊性,通过几代警察机构人员的共同努力构建起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警察制度,作为中国警察的发展史以及青岛地区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青岛警察制度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作为一个区域个案,其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其建设成果在青岛乃至全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罗勇[6](2019)在《1952年美国《麦卡伦-沃尔特法案》探析》文中提出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由参议员帕特里克·麦卡伦(Pat McCarran)提出的报告和众议员弗朗西斯·沃尔特(Francis Walter)草拟的议案为基础构成的,因此1952年移民法又称《麦卡伦-沃尔特法案》。该法案是在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变为冷战对手的背景下通过的,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带有冷战的鲜明特征。随着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美国统治阶级感到了恐惧和不安,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移民政策来减少共产主义威胁和国内恐惧的情绪。在移民问题上,不同利益集团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要求修改移民配额制度、增加必要的安全性条款、防止共产党人进入美国,认为他们将会威胁美国的民主制度。从法案的产生及通过的过程来看,以麦卡伦为首的保守派和以杜鲁门为首的改革派之间有较大的争议,前者主张限制移民,以保证美国社会制度和国内安全为首要原则,而后者主张放宽移民政策,使之为外交政策服务。针对两者的不同主张,国会议员制定了较多的替代法案和修正案,并就此替代法案和修正案举行了国会听证会和国会辩论。虽然杜鲁门总统否决了该法案,但最终在国会投票中,《麦卡伦-沃尔特法案》凭借国会议员多数票推翻了杜鲁门的否决。《麦卡伦-沃尔特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移民立法,它有407项条款,共计300多页。法案中的种族歧视特征明显,例如设立“亚太三角区”(Asia-Pacific Triangle),并在移民人数上做出限制,继续沿用民族来源配额制度,吸纳《国内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的内容等。但是它同样也放宽了移民的种族限制,取消了亚洲移民的入籍限制,而且它通过专业技术人才优先入境的原则,为美国引进了大批的人才。

田亚娜[7](2019)在《人物自传《我的外交笔记》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以韩国前外交部部长孔鲁明自传《我的外交笔记》翻译实践为基础,分析了笔者在翻译该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文本的总体情况。从作品内容、作者简介两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介绍。并阐明了本项目翻译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从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和译后校审三个阶段介绍总结了翻译过程。译前准备阶段阅读了书籍《传记文学理论》,明确了人物传记的概念、分类、写作特征等常识性知识。从通读到精读,反复阅读了原文文本,并查找了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准备了翻译工具。译中执行阶段分析了文本特点,简述了翻译过程,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应用。最后通过自我校对、他人校对、导师修改三个步骤完成译文校审。第三部分介绍了文本翻译中的难点,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一、专有名词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具体包括机构名翻译、人名翻译和官职名翻译三个方面。在《我的外交笔记》这一自传文本中,涉及到了很多机构、官职和人名,在翻译时,笔者查阅了相关历史书籍和历史资料,保证机构名称汉译的准确性。在处理人名的翻译时,笔者主要采用沿用已有译名和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在处理官职名称的翻译时,笔者采用加注的方法,就读者不了解的外国官职,以中国同等官职类比,帮助读者理解。第二、法律条款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法。源文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日两国为解决悬案、建立邦交进行的七次会谈为背景,因此原文中引用了很多法律条款。法律条款中使用的法律术语专业性较强,句式结构比较复杂,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与汉语存在差异等问题给笔者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了困难。词汇层面就原文中出现的法律术语,笔者查阅术语词典,仔细推敲中韩词汇差异,选取法律用词,增强译文的专业性,还用了词性转换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句子层面主要采用了拆译法,调整语序和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句式特点,语义更加清晰明了。针对标点符号使用习惯与汉语不一致的问题,笔者采用了标点符号的增加和标点符号的转换两种方法,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使译文结构更加清晰,更符合汉语的行文规范。第四部分为实践总结。此部分总结了在进行整个翻译任务及撰写实践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启示以及不足等,并简述了笔者对于此次翻译实践的感想和体会。

赵志朋[8](2015)在《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在1992年开始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特别是1988年韩国举办了汉城(首尔)奥运会后,促进了韩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韩国的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据调查,韩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名,保守估计到2018年韩国老龄化的比率会超过15%,由此引发青壮年劳动力的逐年缺乏,韩国本土劳动力使用成本的大大增加。这样就给了中国成本相对比较低,相应要求也少的剩余劳动力去韩国务工的机会。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三大部分,在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业务中,劳务合作的比重为96%左右。中国对韩国的劳务输出不仅转移了部分国内的剩余劳动力,使部分劳务人员增加了收入,而且也为国家增收了外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但是赴韩劳务人员中的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在韩国不能得到很好地保障,已经成为多年来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如何保障跨国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国内外人权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的权益状况的实际调查,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在韩中国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并以国际人权公约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对更好地保障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提出了有益对策。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首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研究此内容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中韩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二是有利于我国劳务输出市场的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利于维护赴韩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其次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方式。阐述了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包括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交往历史背景,并分析了中国能够成为韩国主要劳务输入国的原因,并把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段的方式分为了三个阶段。同时介绍了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方式,官方方式包括产业研修制度、雇佣许可制度和访问就业制度,民间方式主要包括留学、探亲等。第三部分叙述了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权益状况。主要通过采访牡丹江市部分赴韩劳务人员的真实生活状况来反映他们的权益状况,进而分析了在韩劳务人员的生存状况、安全状况、社交状况和发展状况。第四部分叙述了在韩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一是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同胞政策有不稳定性;二是韩国社会对中国赴韩劳工不予足够的认可;三是维护赴韩劳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四是非正规中介组织对赴韩劳工存在欺诈行为;五是赴韩劳务人员在国内留守儿童的关爱缺失。第五部分叙述了加强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合法权益保障的对策。一是合理认证在韩中国朝鲜族的同胞身份;二是在韩国设立维护赴韩劳工权利的机构;三是完善维护好赴韩劳工权益的相关法律;四是依法有效的减少非法出国者和滞留者;五是加强对赴韩劳工出国以前的技能培训;六是积极引导在韩劳务输出人员回国生活。保障好我国赴韩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不仅事关中国对外的形象和地位,而且也是维护好中国劳务输出市场秩序的基础,还是保证韩国社会和谐的有利因素,对促进两国长远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蔡艺兰[9](2014)在《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世界偷渡犯罪呈现出上升趋势,如何防治偷渡犯罪是国内和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防治偷渡犯罪关系着一国的经济、社会的安定,国与国的交流以及主权的维护。随着科技的发达,偷渡者利用各种巧妙的方式进行偷渡,故而防治偷渡犯罪时不我待,应当从立法、执法等方面跟上现今偷渡犯罪的“步伐”,这对防治偷渡犯罪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现状为研究的样本,试着对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和归纳,试图得出防治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方法,以期对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预防打击工作有所裨益。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目的及意义,并且说明了当前学术界对偷渡犯罪的研究现状。在此章节中还表明了本文以延边地区2003年-2012年这十年的偷渡犯罪为研究样本,以延边地区偷渡犯罪为范围,运用实证主义研究的方法,以大量数据为理论支撑。第二部分,简单对偷渡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延边地区偷渡犯罪活动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并引用数据,介绍了近十年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数量、涉案人数、刑事处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归纳总结初步得出,近几年延边地区偷渡犯罪与2004,2005年相比大幅下降,但近三年又开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此外,阐明了偷渡犯罪对延边地区社会、家庭以及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危害。第三部分,根据近几年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资料进行分析,阐明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种类、特点及原因,得出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是最为多发的类型;延边地区偷渡犯罪人员大多为30-50岁的朝鲜族男性,在外国人当中,韩国的偷渡犯罪人最多。第四部分,分析国内外偷渡犯罪的惩治策略和刑事政策。通过介绍我国对预防偷渡犯罪的相关立法和政策,结合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立法方面的规定,得出我国应当从防治策略和立法内容加以借鉴。第五部分,试着提出对延边地区偷渡犯罪预防工作的建议,包括总体上要加强国家关于偷渡犯罪问题的立法方面进行完善。其次根据延边地区的特殊情况,针对提出提高延边地区公安机关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制宣传制度、加强打击、预防偷渡犯罪的国际合作等完善建议。

曹景文[10](2013)在《美国退伍军人联邦优待政策研究》文中指出美国退伍军人福利政策内容非常丰富,具有相对于普通福利政策的优势;然而,探讨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和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更能说明退伍军人福利的比较优势。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的实行,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利用公民身份理论可以厘清军事服役与公民身份的关系,军事服役是政治共同体成员的最低限度的义务,履行了军事服役义务的外籍人士,理应授予政治共同体成员资格,而且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有这方面的政策实践。外籍公民能加入美军,源于美国征兵制度的规定。美国征兵制度规定的征召对象为17-35岁的美国公民或合法移居美国且有永久居留权的外籍移民,这成为了外籍人士(包括非法移民)加入美军的背景。退伍军人身份是享受退伍军人福利的依据,但不是合法在美居住的依据,也不能保证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法律保护,因此对外籍退伍军人和美籍退伍军人的外籍家属而言,尽快获得归化是其服役的首要目标,而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正好能够解决退伍军人及其家属的美国公民身份问题。相对于常规移民归化,外籍退伍军人享受归化优待和美籍退伍军人的外籍家属享受移民归化优待。无论移民事务是州权管理时代还是联邦主管时期,常规移民归化作为一个政策工具,随战时与和平时期国内人力资源需求的紧张程度,而呈现出宽松和严厉的交替变化。和平时期常规移民归化政策的排外,既体现在居住年限和语言等要求的严厉上,更反映在种族与国别的严格区分和移民限额制度上;即使战争时期的常规移民归化政策有过略微放宽,但也是短暂的,甚至是应急性的。这与退伍军人归化政策的持续优厚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首次出现退伍军人联邦归化优待立法的内战开始,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宽松化的历程,尤其是对战时服现役的退伍军人的归化,门槛极低,且延续至今。作为退伍军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殖民地时期就已有退伍军人享受归化优待的实践;退伍军人归化优待的首次明确立法,还是在内战时期的1862年。归化优待政策适用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和归化费用的免除,使归化门槛进一步降低,导致一战外籍退伍军人归化人数接连创出新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外籍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在重申既往政策的基础上,不改宽松化发展的大趋势,即使在大萧条背景下有过短暂而细微的调整;美国二战外籍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延续了二战之前的宽松化进程;适用于战时退伍军人的归化优待政策同样也适用于朝鲜战争退伍军人,即使朝鲜冲突不是战争;越战外籍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如二战一样优厚,且一直持续至今。不仅外籍退伍军人能够享受归化优待,而且二战后退伍军人的外籍家属也能享受移民归化优待,包括适用用《战争新娘法》和《外籍未婚妻(夫)法》的美籍退伍人的外籍家属,以及适用于《1989年现役军人死后公民身份法》的服役死亡的外籍退伍军人的外籍家属。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的实行,增强了军事服役的吸引力,聚合了边缘群体并使其主流化,促进了美国移民政策的放宽和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即使如此,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的实行,出现了依靠欺骗手段入伍的非法移民的归化问题,获得归化的外籍退伍军人面临被驱逐出境风险的问题,战时阵亡退伍军人的死后公民身份问题。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解决了退伍军人的美国公民身份问题,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则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退伍军人身份转换后的就业问题。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是指退伍军人在联邦文官录用过程中,退伍军人享受文官考试额外加分、备录名单置顶或靠前、裁员时的优先留任、年龄、身高、体重要求、晋升等多方面的优待。文官制度录用非退伍军人的持续从严和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的不断加强构成了强烈的反差。美国文官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功绩制不断扩张、庇护制和分赃制不断退缩的进程,意味着进入文官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的实行,则呈现出门槛不断降低的宽松化发展趋势。在文官制度发展进程中,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政策适用对象上由残疾退伍军人扩展到退伍军人及其家属、职位覆盖范围由哥伦比亚特区联邦职位扩展到全国联邦职位、以及由联邦职位扩展到州及地方政府文官职位、由有限优待扩展到无限优待的宽松化过程。这一优待政策很好的解决了一部分退伍军人身份转换后的就业问题,为二战后退伍军人群体的兴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联邦文官录用优待退伍军人政策的宽松化发展,既离不开美国退伍军人所占人口比例不小这一政治现实,更离不开代表退伍军人群体利益的退伍军人组织对国会有关退伍军人权利立法所施加的政治影响。政策的实行,在对退伍军人身份的界定,功绩制与优待的关系,优待对女性和少数民族就业的影响,以及优待的终生享受等问题上,颇有争议。

二、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论文提纲范文)

(2)《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Source of the Task
    1.2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liminary Work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Translation Revision
Chapter3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3.1 Reading Parallel Texts
    3.2 Source Text Analysis
    3.3 Theoretical Basis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dopted at Lexical Level
        4.1.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1.2 Amplification
        4.1.3 Omission
    4.2 Translation Approaches Adopted at Syntactic Level
        4.2.1 Recasting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2 Flexible Conversion of Passive Voice
        4.2.3 Division
Chapter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3)“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旨
    二、中美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意义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中美关系视域下的赴美留学潮
    第一节 “不匹配的齿轮”:中美友好的悖论
        一、“华人问题”
        二、中国学生与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中国学生:让中国更加美国化的实验
        一、“试验田”与前后相接的留学潮
        二、中国教育自主与美国对华留学政策的博弈(1927—1943)
        三、中美战时同盟与美国援助中国学生
    第三节 中美“蜜月期”与赴美留学的高峰(1943—1948)
        一、维护同盟与《排华法案》的废除
        二、赴美留学与培训的新浪潮
        三、中国与富布莱特项目
    小结
第二章 争取人心:美国对中国“滞留”学生的政治化援助
    第一节 中国学生“滞留”问题
        一、“中美关系神话”的破碎
        二、中国学生“滞留”与“中国人难题”
        三、“救中国留学生,救中美关系”
    第二节 美国政府政治化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政府资助:中国留学生的“专属特权”
        二、“中国留学生紧急援助项目”的出台
        三、“反共第一”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大规模援助
    第三节 “争取人心”与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
        一、从“幕后”到“台前”:美国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美国对中国留学生文化外交的实践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三章 从外交到移民: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争夺
    第一节 冷战与中国留学生特权
        一、朝鲜战争前中美两国对中国留学生回国问题的策略
        二、争夺人才
        三、中国留学生身份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的离境控制与中国留学生的回国权利斗争
        一、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离境控制政策
        二、“移民扣押”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权利的抗争
        三、美国离境限制政策的松动
    第三节 移民外交:中美两国关于“滞留学生”问题的谈判
        一、中美关于“滞留”人员回国的谈判
        二、远非圆满的中美《1955年平民归国协议》
    小结
第四章 带动留学生移民——中国学生对战后美国留学生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留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一、从中国留学生到所有留学生
        二、选择留学生
        三、教育交流还是价值观输出?
    第二节 “吸引人才”:美国留学生政策的移民效用
        一、冷战与大国的移民选择
        二、可利用的难民学生
        三、“两年规则”的嬗变
    第三节 中国留学生对战后留学生移民的影响
        一、中国“滞留”学生与美国吸引留学生移民的制度化
        二、战后东亚学生移民美国路径的异同比较
        三、“学成不归”与“人才流失”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和缘起
    (二) 国内外杰克·伦敦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3. 杰克·伦敦东方写作相关研究
一、 杰克·伦敦与美国“黄祸”话语的历史建构
    (一) 杰克·伦敦的种族观
        1. 观念孕育的时代土壤
        2. 种族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身份杂糅
    (二) 美国“黄祸”话语的历史建构
        1. 《排华法案》:对“黄祸”的公然鼓吹
        2. 排华浪潮中的华人文学形象塑造
二、 直面“黄祸”:杰克·伦敦对日俄战争的报道
    (一) 报道日俄战争
        1. 《旧金山观察者报》的政治定位
        2. 受挫的战地报道体验
        3. 日本军方的政治“审查”
    (二) 新闻报道中的日俄战争
        1. 杰克·伦敦战地报道概述
        2. 小说与新闻报道的互文关系
三、 杰克·伦敦“黄祸”写作的双重脉络
    (一) 排华浪潮中的“黄祸”书写
        1. 日俄战争前的《白与黄》与《黄手帕》
        2. “帝国之眼”:杰克·伦敦日本题材小说
    (二) “东亚现场”与杰克·伦敦“黄祸”想象的转变
        1. 科幻小说的文本策略
        2. 小说中的“白祸”讽刺
        3. 帝国边缘的华商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制度与社会:近代青岛警察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主旨、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青岛警察的建制及沿革
    (一)德占时期
        1.青岛巡捕局
        2.德占时期的法治状况
    (二)日本第一次占领
    (三)北洋政府时期
        1.商埠的性质
        2.胶澳商埠警察厅
        3.军警督察处
        4.警察厅的腐败
        5.日本遗留势力的侵犯
    (四)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1.社会背景
        2.机构的重组与构建
        3.马路派出所
        4.甄别委员会的设立
    (五)日本第二次占领时期
        1.青岛特别市警察局
        2.侦缉队
        3.特高科
        4.甄别委员会制度的沿用
    (六)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第二章 青岛警察的职权及其行使
    (一)侦察破案
        1.机构的演变概述
        2.指纹术的推广
    (二)禁毒
        1.毒品的盛行过程
        2.禁毒工作的发展历程
        3.对于复吸的防控
        4.1937 年后禁毒工作概况
    (三)划定舞场区域
    (四)管理娼妓
        1.暗娼的取缔
        2.花柳病的预防
        3.中俄娼妓的管理
        4.娼妓与乐户关系的规范
    (五)统一指挥交通
    (六)管理户籍
第三章 青岛警察的任用与教育培训制度沿革
    (一)警员的招募制度
        1.巡警招募
        2.北平募警
    (二)近代青岛警察的教育培训
        1.警察学校
        2.学校培训
        3.常年教育
        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革新
        5.抗战后的复原
第四章 青岛警察的日常待遇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革新
        1.添设医务处
        2.创立警察共济社
        3.筹建警察家属住舍
        4.创设警察公墓
    (二)日占时期警察待遇制度的不完善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的制度个案——近代青岛警察的历史共性与区域个性
    (一)传统治安机制与近代警察
        1.宗族
        2.保甲制度及其不足
        3.衙役
        4.从青岛看近代警察制度的社会基础
        5.近代青岛警察的二重文化属性:从殖民统治工具到近代城市管理手段
    (二)青岛警察的区域个性——与上海警察的对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1952年美国《麦卡伦-沃尔特法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麦卡伦-沃尔特法案》制定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移民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美国移民限额制度的发展
        二、美国对亚洲移民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第二节 从战后初期的特别法案到1952 年移民法的提出
        一、影响二战后美国移民政策松动的因素
        二、战后初期的特别法案
        三、1952 年《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提出
第二章:《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通过
    第一节 1951 年国会听证会
        一、关于《麦卡伦法案》《塞勒法案》《沃尔特法案》的讨论
        二、关于民族来源配额制度的讨论
        三、关于国籍和入籍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1952 年国会辩论
        一、关于移民配额制度的辩论
        二、关于替代性法案与修正案的辩论
    第三节 国会的最终决定
        一、新法律斗争中的主要人物及代表性观点
        二、参议院、众议院对《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投票情况
第三章:《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内容及影响
    第一节 1952 年移民法的主要内容
        一、《麦卡伦-沃尔特法案》中的民族配额制度
        二、殖民地配额制度及亚洲移民配额制度
        三、非移民外国访客的入境问题
    第二节 《麦卡伦-沃尔特法案》的特点
    第三节 1952 年移民法的影响
        一、对亚洲移民和亚裔集团的影响
        二、对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人物自传《我的外交笔记》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作品简介
    1.2 作者简介
    1.3 翻译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译中执行
    2.3 译后校审
第三章 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
    3.1 专有名词翻译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3.1.1 机构名翻译
        3.1.2 人名翻译
        3.1.3 官职名翻译
    3.2 法律条款翻译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3.2.1 词汇层面
        3.2.2 句子层面
        3.2.3 标点符号层面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实践的经验及收获
    4.2 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2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方式
    2.1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历程
        2.1.1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历史背景
        2.1.2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主要成因
        2.1.3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发展阶段
    2.2 中国对韩国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
        2.2.1 以访问就业为主的官方输出方式
        2.2.2 由中介组织主导的民间输出方式
3 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权益状况
    3.1 在韩劳务人员的生存状况
    3.2 在韩劳务人员的安全状况
    3.3 在韩劳务人员的社交状况
    3.4 在韩劳务人员的发展状况
4 中国在韩劳务人员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4.1 韩国对中国朝鲜族的同胞政策有不稳定性
    4.2 韩国社会对中国赴韩劳工不予足够的认可
    4.3 维护赴韩劳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4.4 非正规中介组织对赴韩劳工存在欺诈行为
    4.5 赴韩劳务人员对国内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少
5 加强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权益保障的对策
    5.1 合理认证在韩中国朝鲜族的同胞身份
    5.2 在韩国设立维护赴韩劳工权利的机构
    5.3 维护发展好赴韩劳工权益的相关法律
    5.4 依法有效的减少非法出国者和滞留者
    5.5 加强对赴韩劳工出国以前的技能培训
    5.6 积极引导在韩劳务输出人员回国生活
6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后记

(9)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延边地区偷渡犯罪概述
    2.1 偷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2.2 延边地区偷渡活动的发展历史
    2.3 现阶段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情况
    2.4 偷渡犯罪对延边的危害
第三章 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3.1 偷渡犯罪种类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3.2 偷渡犯罪人员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偷渡犯罪的防治制度
    4.1 我国对偷渡犯罪的防治制度
    4.2 国外惩治偷渡犯罪的防治制度
    4.3 国内外惩治制度的比较评析
第五章 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防治对策建议
    5.1 完善国家法律制度建设
    5.2 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综合治理对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美国退伍军人联邦优待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为国从戎
第一篇 美国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
    绪论 有卡军人与“无卡”军人
    第一章 军事服役与公民身份
        第一节 归化:国籍与公民权
        第二节 军事服役与公民身份
    第二章 常规移民归化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州治安权下的移民归化
        第二节 联邦主管下的移民归化
    第三章 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美国外籍退伍军人与征兵体制
        第二节 美国外籍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美国退伍军人外籍家属移民归化优待政策的演变
    第四章 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评议
        第一节 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评价
        第二节 退伍军人归化优待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二篇 美国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
    绪论:费尼案与史密斯案
    第一章 庇护制、分赃制和功绩制:文官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庇护制时代:1789-1828
        第二节 分赃制时代:1829-1883
        第三节 功绩制的建立与发展:1883-1978
        第四节 第二次文官改革: 《1978年文官改革法》
    第二章 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政策
        第一节 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有限优待时期:1865-1919
        第二节 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无限优待时期:1919-1978
        第三节 1978年文官改革与退伍军人联邦文官录用优待
        第四节 文官录用优待政策的推动者: 以美国军团为例
    第三章 优待、功绩与平等:退伍军人文官录用优待政策争议
结语 停不下来的优待钟摆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白玉兰

四、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变化、认知分歧与在韩中国朝鲜族新华侨社会的形成[D]. AN JIYOUN(安志娟). 北京大学, 2021
  • [2]《对比修辞-第二语言写作的跨文化层面》(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冯雅松. 河北大学, 2021(02)
  • [3]“移民和外交”视野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及影响研究(1949-1957)[D]. 任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杰克·伦敦的“黄祸”想象和书写[D]. 赵明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制度与社会:近代青岛警察研究(1898-1949)[D]. 梁景熙. 青岛大学, 2019(02)
  • [6]1952年美国《麦卡伦-沃尔特法案》探析[D]. 罗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7]人物自传《我的外交笔记》翻译实践报告[D]. 田亚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中国在韩国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 赵志朋.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6)
  • [9]延边地区偷渡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蔡艺兰. 延边大学, 2014(02)
  • [10]美国退伍军人联邦优待政策研究[D]. 曹景文. 南京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三名韩国人被驱逐出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