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物质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贝贝[1](2021)在《超冷原子体系中的拓扑节点链》文中提出随着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成功,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的激光开始了它在科研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内的应用,大大推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将它应用于微观世界,人们也能更加精确地认识宏观世界的本质与奥妙。20世纪末,朱棣文等人因为在超冷原子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自此,超冷原子系统作为一个人为可控平台开始活跃在物理学的诸多前沿研究中,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最近提出的新型光学拉曼晶格方案可用于设计各种类型的高维自旋轨道耦合,并且表现出高可控性,所实现的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具有长寿命的特点。随着这些研究进展,构建高维自旋轨道耦合已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自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从事研究物质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理论的科学家开始,拓扑就在物理领域掀起了一股浪潮,一系列新奇的拓扑现象和拓扑物态被科研人员所发现。由于自然固体材料内部复杂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使其在新奇拓扑物态方面的探测比较受限。之后利用超冷原子体系易调控的优点与拓扑物态的结合,进而形成了超冷原子系统中人工拓扑物态的研究领域。短短几年,在该领域的研究已从拓扑绝缘体转向了半金属,而外尔半金属也于近期被实现和探测到。因此,本文将目光转向另一类特性更丰富的半金属,即拓扑节点线半金属。拓扑节点环是最简单的拓扑节点线,已在光学晶格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在超冷原子系统中如何实现复杂的节点线结构(如节点链)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挑战。本文首次在超冷原子系统中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用以实现和探测光学拉曼晶格中的拓扑节点链。具体来说,本文构建了一个三维光学拉曼晶格,该晶格可以产生次近邻的自旋轨道耦合,并在其能谱中包含拓扑节点链。特别的是,已实现的节点链受到镜像对称的保护,并且可以调整为多种形状,包括内部和外部节点链。此外,本文还证明了可以通过测量自旋极化的消除来检测节点链的形状。本文的研究为探索光学晶格中的拓扑节点链半金属相开辟了可能性。
岳虹霞[2](2020)在《非常规自旋轨道耦合玻色凝聚的拓扑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为研究多种形式的拓扑激发和新奇量子相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尤其是人工合成自旋轨道耦合的实现极大的丰富了冷原子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旋轨道耦合BEC中的新奇拓扑态成为冷原子物理和其他原子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人们发现自旋轨道耦合不仅可以稳定各种各样的拓扑激发还可以产生新奇的量子相。NIST和Rashba型自旋轨道耦合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之后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规范场耦合模型,虽然由于实验条件许多模型尚未实现,但是依然是理论和实验工作者研究的动力源泉。受这些研究结果的启发,本论文研究了在两组分BEC中耦合其他形式自旋矢量和线动量的二维拓扑激发以及在spin-1 BEC中耦合SU(3)自旋轨道耦合的一维孤子激发。揭示了不同种类的耦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新奇拓扑激发,并阐述了不同拓扑激发背后的物理机制。我们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SU(3)自旋轨道耦合模型中一维拓扑激发利用数值模拟求解含SU(3)自旋轨道耦合项的spin-1 BEC Gross-Pitaevskii方程,通过和常规SU(2)自旋轨道耦合数值结果比较,我们发现SU(3)这种新型自旋轨道耦合,可以得到一种新奇孤子激发—多节点复合孤子。我们详细的研究了这种新奇孤子激发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物理机制。这些发现有助于量子系统中新奇孤子的探索。(2)其它形式自旋矢量和线动量耦合的二维拓扑激发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两组分BEC耦合其它形式自旋矢量和线动量的自旋轨道耦合(pxσ+py+pyσy)的二维拓扑激发。发现体系呈现新奇的二维涡旋对激发(meron-pair),这不同于人们之前二维Rashba型自旋轨道耦合的理论工作,两个涡旋对由domain wall连接,而且显示不同的拓扑数和自旋纹理。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拓扑分类,揭示了背后物理机理,并讨论了拉比耦合的作用效果,这为人们实现该类拓扑结构提供了一个可行性实验方案。
梅全雨[3](2020)在《二维激子极化激元系统的非线性时空相干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激子极化激元是半导体激子和微腔光子强耦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具有玻色子特性的准粒子。由于其小的有效质量和强的相互作用,理论上,可以在普通低温甚至室温下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近几年以来,微腔激子极化激元成为凝聚态物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对其研究已拓展到各种小量子系统,包括量子阱,薄膜,量子线和量子点等。众多基本物理问题均可依托微腔激子极化激元来研究,比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超流,KPZ效应,涡旋等。涡旋属于二维系统的拓扑缺陷,在一定条件下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涡旋会形成两两配对的束缚态,这称为Berezinskii-Kosterlitz-Thouless(BKT)相变。在本项研究研究中,我们考察了激子极化激元系统中的涡旋的动力学行为,以及由涡旋引起的BKT拓扑相变的性质。激子极化激元是半导体量子阱中的激子和微腔光子耦合后产生的一种半光半杂化态的准粒子,它构成了一种典型的带有外部驱动和内部耗散的非平衡量子流体,是一个很好的研究非平衡涡旋的平台。我们的理论研究基于Gross-Pitaevskii(GP)方程,同时考虑了外部驱动和内部耗散对系统的影响。我们用随机模拟方法对涡旋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涡旋在非平衡条件下也可以稳定存在,并且通过改变驱动泵浦的强度可以改变涡流的分布,进而实现涡旋的配对,从而引发BKT相变。本项工作阐明了开放环境对涡旋动力学性质和配对机制的影响,也揭示了非平衡凝聚发生的物理机理。我们计算了涨落的密度分布,一阶相干函数和标度函数。发现了短程关联与Bogoliubov线性理论相符。而在相互作用较弱时,长程关联的特征符合Kardar-Parisi-Zhang(KPZ)普适性。在KPZ区间,涡旋配对效应虽然比较弱,但是即使引入单个涡旋激发也可以使系统进入接近时空混沌的状态。本文安排如下:第一章中,简要介绍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激子极化激元,半导体微腔中的激子极化激元和涡旋的发展历程及研究意义。着重介绍了本论文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物理概念,包括激子,微腔,激子极化激元,BKT相变,KPZ效应和涡旋等。第二章中,着重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数值计算方法。重点介绍了GP方程和KPZ方程。第三章中,详细介绍了我们的工作,即二维非平衡量子流体的涡旋态和相变。我们考察了激子极化激元系统中的涡旋的动力学行为,以及由涡旋引起的BKT拓扑相变的性质。第四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二维弱相互作用激子极化激元的时空标度。我们基于广义随机GP方程对二维极化激元系统进行了数值研究。我们计算了涨落的密度分布,一阶相干函数和标度函数。发现短程关联与Bogoliubov线性理论相符。在相互作用较弱时,长程关联的特征KPZ普适性的。而在KPZ区间里,涡旋配对效应可能无关紧要,但是引入涡旋激发可以使系统进入接近时空混沌的状态。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对本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展望了后续的研究。
王雅婷[4](2020)在《引力量子效应下玻色气体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在量子力学中,以及研究粒子间的“合作”现象的统计力学中,因为引力的影响很小,通常不考虑引力(除了极大质量为研究对象的天体物理或自引力系统),但引力无处不在。在引力量子理论中,通常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被修正为广义不确定性原理,导致统计物理中的量子态密度被修正,进而可能对物性的理论推理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考虑广义不确定性原理后,有些理论结果是颠覆传统观念的。外势场是束缚、研究量子气体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改变外势的形状和强度,控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通常用于高温、高能的引力量子理论或广义不确定原理用于广义外势中低温玻色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与探讨。第一章主要对引力的量子效应、玻色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及将引力的量子效应结合统计力学中的量子统计方法研究玻色系统的热力学性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第二章中,主要研究了引力量子效应下D维广义外势中理想玻色气体发生凝聚的临界温度,并对影响发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温度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章研究了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解析计算了理想玻色气体内能、热容和熵等热力学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具体讨论了铷原子和钠原子在温度低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温度时,引力量子效应对三维谐振势中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函数的修正。第四章主要研究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的凝聚。在真实玻色系统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略,主要运用局域密度近似方法计算了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分析比较引力量子效应对三维谐振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凝聚温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考虑引力量子效应后,对玻色系统的热力学性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对本论文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对接下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高探彪[5](2019)在《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关于量子简并气体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为在光学晶格中模拟强关联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量子模拟将会对解决凝聚态物理学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提供帮助,例如量子磁性的起源和困扰了研究者二十多年的高温超导的本质。从1985年以来,首次利用激光冷却技术实现了对原子的囚禁,并于1995年成功观测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超冷原子物理揭开了物理学的崭新一页,是物理学新的研究方向的风向标。随着对冷原子的不断研究,逐步实现费米气体,分子气体的量子简并,一系列的成果成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由于超冷原子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可以精确地调控,因此超冷原子被用于BEC、超流、多体系统、量子信息、量子磁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揭示量子相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的研究进展,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的性质。论文主体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冷原子系统、研究方法和重要模型做了简单阐述。其次,我们基于冷原子系统,利用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可调性,应用朗道相变理论研究了Bose-Hubbard模型中的新奇量子态。研究发现,当在位排斥相互作用不依赖于格点位置时,体系存在超流相和莫特绝缘体相;当相互作用大小依赖于子格时,体系存在(调制)的超流相,密度波相和莫特绝缘体相。最后,为进一步了解各相中准粒子激发的拓扑性质,通过波戈留波夫理论研究了弱相互作用下超流相的准粒子激发的性质,采用路径积分方法研究了强相互作用下莫特绝缘体相的准粒子激发谱。发现这些相中的准粒子激发具有非平庸的拓扑性质,并且其拓扑性质与布洛赫能带拓扑存在内在联系。该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关联玻色体系准粒子激发具有拓扑属性的认识。
孔超[6](2019)在《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混沌与规则输运》文中指出自旋轨道耦合在很多凝聚现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自旋电子器件等等。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因其实验上的可操控性,为模拟固态系统中的相关凝聚态性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自从自旋轨道耦合在87Rb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实现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研究热点转到这一领域中,并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比如量子三重临界性和相变、斯格明子、灰孤子、狄拉克单极子、旋转或无旋转的旋涡等等。本文基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平均场理论及相关研究方法,分别讨论和展示了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混沌的自旋-运动纠缠,以及自旋轨道耦合可忽略的非线性Kronig-Penney光学超晶格中物质波的透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操控方案,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历史和实验实现,以及描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平均场理论。同时,也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混沌和混沌对凝聚原子输运的影响做了简单地介绍。此外,还介绍了自旋轨道耦合超冷原子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实现。最后简单介绍了量子纠缠态,以及量子纠缠与混沌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我们研究了一个具有超冷原子源的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空间地混沌性-相关的自旋-运动纠缠,其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囚禁在一个光学超晶格中。在位相同步的情形下,我们解析上表明(a)自旋轨道耦合可以导致自旋-运动纠缠的产生:(b)高混沌参数区域的面积与自旋轨道耦合成反相关,而自旋轨道耦合强度可以重整化化学势;(c)高混沌性与较低的化学势以及更大的短格子与长格子深度之比有关。然后,我们数值上产生庞加莱截面,以准确指出混沌几率随着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降低和/或随着自旋相关的流分量的增大而增加。通过计算相应的最大李亚普洛夫指数证实了混沌的存在。对于一个适当的晶格深度比,我们还发现完全混沌性与完全停止其中一个(或两个)流分量有关。结果表明,弱自旋轨道耦合和/或小的流分量可以提高混沌性。基于混沌几率对初始条件的不敏感性,我们提出了一个来操纵混沌的自旋-运动纠缠态系综的可行方案,这可能对具有混沌的原子输运的相干原子光学有帮助。第三章,实验表明,对于一个周期撞击的冷原子系统,经典混沌的存在导致电子和核自旋之间的更大纠缠的产生[S.Chaudhury et al,Nature,2009,461:768]。在本章中,我们研究了混沌对囚禁在一个单阱势中的双频驱动的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自旋-运动纠缠的影响。利用众所周知的Melnikov混沌判据,我们直接得到了参数空间混沌区域图,在这一点上,与文献[S.Rong et al,Chaos,2009,19:033129]是一致的,二者的区别仅仅是这里没有给出混沌区域的边界线。我们发现在?E2<0的平面,增加自旋轨道耦合强度会减小混沌区域的面积。特别地,我们观察到混沌的存在可以辅助或抑制纠缠产生,这取决于初始位相的选择,而合适的相位差可以通过使用熟知的相位工程方法来控制。初始位相对纠缠产生的主要影响总结如下。一方面,对于初始位相φ(0)=π/2,与初始态位于相空间的混沌海相比,位于规则岛中的初始态会导致更少纠缠的产生。另一方面,当初始位相被设置为φ(0)=π,相反的效应可能发生,即混沌抑制纠缠产生。波函数的这种有趣的位相效应推广了近年报道的混沌帮助冷原子提高量子纠缠度的重要结论。这些结果对具有多体纠缠的量子信息处理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我们研究了非线性Kronig-Penney光学超晶格中基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物质波的透射问题。应用参考文献[W.Hai et al,Phys.Rev.A,2000,61:052105]中建立的积分方程来寻求一维非线性KP模型的简单的精确解,该精确解包含了一个简单的可以将透射系数与系统参数联系起来的非线性映射。随后,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我们提出了一个方案来操纵物质波分布和透射。根据透射系数的严格表达式,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相位相干效应,这会导致非周期的物质波几率分布和不同的透射,包括近似零透射、全透射以及多次透射。基于简洁的精确解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研究一些非线性冷原子系统中的原子输运。第五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对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混沌输运以及自旋-运动纠缠产生的实际应用作了简要的研究展望。
程守华[7](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杨武庆[8](2019)在《圆盘几何下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体态性质及相变》文中指出量子霍尔效应无疑是凝聚态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曾经三度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的重大发现的重大理论,它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关注。1980年美国物理学家Klaus von Klitzing在Si的场效应管中观察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随着样品纯度和低温强磁场技术的提高,1982年Daniel Chee Tsui等人在更为干净的AlxGa1-xAs/GaAs样品中观察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也因其在量子计算机上的应用前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电子的动能被强磁场所冻结,所以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为典型的强关联系统,不能用扰动的方法处理。对于电子比较少的情况,精确对角化哈密顿量是研究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非常有用的方法,还可以用一些先进的数值方法比如DMRG或者MPS理论。理论上,数值计算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用于不同的几何上,比如可以将电子置于球面或者圆环面上,从而考虑体态的拓扑性质、基态的简并性和磁转子激发等等。本论文以快速旋转的偶极费米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不同的空间下的分数量子霍尔态。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偶极子会朝一个方向发生极化,随着外加磁场方向α的改变,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改变。我们将相互作用分解为x方向和z方向,讨论了不同角度下系统的基态性质,从赝势、能量、平均角动量、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计算。我们计算了偶极相互作用在Lz空间下的性质。当我们给系统加一个合适的束缚势,在最低朗道能级上,v=1/3的Laughlin态为系统的基态;在第一朗道能级上,v=2+1/5的Laughlin态为系统的基态。讨论了不同角度下系统的基态性质,从赝势、能量、平均角动量、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计算。我们通过平均角动量与角度的关系来找到相变点的位置,我们发现,随着角度的改变且束缚势的大小和角度的大小共同决定系统的量子霍尔态。随着倾斜磁场角度的增大,可以看到,偶极相互作用的密度会逐渐发生衍化,由分离的独立的密度岛变成融合的椭圆形密度,这表明了不同的相叠加和竞争,导致了复杂的相的出现。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纠缠谱不能定量地给出FQH液滴的边缘性质,比如边缘速度,边缘态的重组。而在真实的系统中边缘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一些常数比如背景势的强度、边缘势的强度来对系统进行调节。分数量子霍尔态也就是可以通过这些参量的变化来进行探索。边缘激发是无能隙的,压制了低能部分的体态激发。所以体态激发,如圆盘上的磁转子很少被讨论,因此伴随着体态间隙关闭的拓扑相也很难被描述出来。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圆盘几何上分数量子霍尔液体的磁转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体态的能隙决定的。我们以快速旋转的偶极相互作用为例子进行分析。改变磁场的方向实现体态间隙的变化而引起分数量子霍尔态到分子态的相变,我们观察了磁转子激发的多个分支。在质心角动量空间下,计算了偶极相互作用的磁转子、分析了相变点的密度,我们的计算表明圆盘上磁转子的能谱看起来与环面几何及球面几何上的能谱很类似。我们发现模型哈密顿量和库仑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外推极限能隙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平面上没有曲率,其受到的限尺寸效应影响会更小。当所有的偶极子平行于平面排列时,各向异性的Laughlin态出现在最高激发态的位置。
张海洋[9](2019)在《光晶格中的超冷费米气体的轨道Feshbach共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超冷原子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被发展成为许多物理研究领重要的实验载体。原子间的散射长度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Feshbach共振来调节到所需要的任意值,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以被精确地调节和控制。由于合成规范场技术的普遍研究,对超冷原子的许多新的控制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关自旋轨道耦合和自旋相关系统的一些理论和实验工作已经在模拟的量子多体系统中进行。而这些研究工作的实现为超冷原子研究包括超流体在内的量子相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在一维光学晶格中的超冷原子气体173Yb的轨道Feshbach共振及其超流性质。在光学晶格势的局域密度近似和带内库伯对的平均场近似的假设下,我们得到一个双能带模型。得到了该体系的三个重要的性质,第一与隧穿能对应的超流相到朗道费米液体相(LFL)的过渡,动量空间中的粒子分布的额外峰值,以及与温度对应的超流-LFL的相变。然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在双通道模型中引入两个不同的核自旋态之间的拉曼耦合,我们发现拉曼耦合强度的增加可以阻碍库珀对的形成,从而降低了费米气体的超流性。然而当存在合成磁通量,拉曼激光可以通过调节库珀对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系统的超流性质,促进作用对于较大的轨道Feshbach共振失谐更为明显。此外,我们还通过引入一个合成的二维晶格来描述手性流的形成。我们发现手性流随磁通量具有周期性的变化。在开通道中,轨道Feshbach共振失谐会改变手性流的方向。对于闭通道而言,轨道Feshbach共振失谐仅促进手性流的增加而不会改变其方向。最后,我们还对由两个激光场共同驱动的BEC系统的光学腔进行了研究,其中横向的激光通过腔镜,纵向的激光通过腔轴。我们采用了双模近似,其中与凝聚模式相比,激发态的波戈留波夫模也能被大量的原子所填充。通过研究发现,超辐射相变的相变点可以通过两个泵浦激光的强度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在绝热近似和取合适的腔损耗率下,系统表现为一个有效的双模模型,其中两个原子场的模式分别通过与光场的相互作用而耦合。这导致了两种模式的都出现了频率的移动,并且能够通过原子与腔场的有效失谐来控制。在我们有效的双模模型中,相位噪声作为一个经典的随机泵浦项用来驱动凝聚态模和波戈留波夫模的正交涨落的幅值。即使在很强的光场中,也可以通过操纵腔与原子的有效失谐来降低甚至消除相位噪声对原子场的两种振动模式的耦合。
张天驰[10](2019)在《脑胶质瘤核磁共振图像分割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医疗的重要技术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脑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核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行脑胶质瘤标志物分割辨识是目前最有效的医疗诊断技术手段之一,因此,研究脑瘤MRI图像分割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脑胶质瘤MRI图像目标物形状复杂且不规则、边缘模糊、目标和背景灰度值相近等特征,基于纳什均衡、粗糙集和粗糙熵、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理论,研究脑胶质瘤MRI图像分割问题,旨在为提高脑瘤等医学图像分割质量探索新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脑胶质瘤图像分割方法。针对SVM中惩罚参数的设置影响图像分割准确性的问题,提出熵和标准差双重约束的新型纳什均衡模型,研究图像特征及其分割过程与纳什均衡理论及其推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得出新型纳什均衡模型参数计算方法,构建纳什均衡过程。提出基于新型纳什均衡模型改进SVM,采用熵和标准差双重约束的纳什均衡收益通过纳什均衡推理来设定SVM中的惩罚参数。通过对脑胶质瘤MRI图像分割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效果。研究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目标边缘区域聚类方法。针对脑胶质瘤图像目标边缘区域模糊的问题,提出两步纳什均衡聚类方法,通过类内最大相似性判断(目标区域内部节点之间的最大相似度)和类间最小相似性判断(目标和背景区域的节点之间的最小相似度)获得脑瘤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C-V模型,通过该模型得到脑瘤目标轮廓线;针对脑瘤图像目标边缘区域相似的问题,提出基于纳什均衡的纹理相似区域判断与合并方法,获得脑瘤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之后,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多纹理特征C-V模型,将图像中节点特征映射为纳什均衡的收益,通过纳什均衡推理来设定C-V模型中平均灰度参数。通过改进后的C-V模型求得脑瘤目标轮廓线。通过MRI脑瘤图像分割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效果。研究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的Petri网脑瘤图像分割方法。针对粗糙集和粗糙熵只对轮廓线上某个节点自身进行判断不对该节点相邻节点进行相关性判断而导致脑瘤图像分割轮廓线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的Petri网的脑瘤图像分割方法,提出粗分割、精分割两阶段分割方式:第一阶段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进行粗分割以获得目标对象的初步轮廓;第二阶段通过Petri网进行精分割,利用Petri网进行对多边界选择和前后向校正以得到更精确的目标轮廓。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在提高图像分割准确性方面的效果。研究基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的脑胶质瘤图像分割模型。针对脑胶质瘤形状通常为囊性或环状增强的边缘轮廓而难以对其图像进行精确分割的问题,为探索新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本文尝试将BEC理论应用于脑瘤图像分割。基于BEC构建支持向量机(SVM)中的核函数,提出一种BEC核函数的SVM脑瘤图像分割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脑胶质瘤图像分割实验,对比验证本文方法与其他相近方法的分割效果。研究基于量子虫洞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脑瘤图像分割方法。针对具有“瓶颈”和“硬脑尾”等复杂形状的脑瘤图像分割问题,引入量子和虫洞理论来改进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PSO),提出一种新的量子虫洞粒子群优化算法(Quantum and Wormhole-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QWPSO),提出将图像中节点分为种子粒子节点和像素粒子节点两类,给出区分两类节点的分类公式。提出一种虫洞双曲线路径公式,给出QWPSO算法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方法和其他方法的对比效果。为复杂形状的脑瘤MRI图像分割探索一种新方法。
二、新的物质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物质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超冷原子体系中的拓扑节点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冷原子系统简介 |
1.2 光晶格的产生 |
1.3 人工自旋轨道耦合 |
1.4 拓扑物态简介 |
1.5 拓扑绝缘体物态 |
1.6 拓扑半金属物态 |
1.6.1 外尔半金属和狄拉克半金属 |
1.6.2 拓扑节点线半金属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超冷原子体系中的拓扑物态 |
2.1 一维拓扑绝缘体的实现 |
2.2 二维拓扑绝缘体的实现 |
2.3 三维外尔半金属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冷原子体系中的拓扑节点线半金属 |
3.1 引言 |
3.2 光晶格中拓扑节点链的理论实现 |
3.3 镜像对称保护的节点环和链 |
3.4 节点链的实验探测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非常规自旋轨道耦合玻色凝聚的拓扑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原子冷却与囚禁 |
1.1.3 平均场理论 |
1.2 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
1.3 自旋轨道耦合BEC |
1.3.1 BEC中的物质波孤子 |
1.3.2 涡旋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SU(3)自旋轨道耦合凝聚体中的复合孤子 |
2.1 引言 |
2.2 理论模型 |
2.3 孤子解 |
2.4 小结 |
3 其它形式自旋轨道耦合下二维BEC的涡旋对激发 |
3.1 引言 |
3.2 理论模型 |
3.3 不同自旋轨道耦合形式下的涡旋对 |
3.3.1 类型Ⅰ |
3.3.2 类型Ⅱ |
3.3.3 类型Ⅲ |
3.4 理论分析 |
3.5 拉比耦合的影响 |
3.6 总结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二维激子极化激元系统的非线性时空相干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2 激子极化激元 |
1.2.1 激子极化激元的研究现状 |
1.2.2 激子极化激元的研究意义 |
1.3 涡旋 |
1.4 BKT相变 |
1.4.1 二维的BKT相变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数值计算方法 |
2.1 Gross-Pitaevskii方程 |
2.1.1 含时GP方程 |
2.1.2 定态GP方程 |
2.1.3 基本GP方程的离散化 |
2.1.4 简化GP方程的离散化 |
2.2 含有钉扎势GP方程的离散化 |
2.2.1 基本GP方程 |
2.2.2 简化GP方程 |
2.3 Kardar-Parisi-Zhang(KPZ)方程 |
第3章 非平衡量子流体的涡旋态和相变 |
3.1 单涡旋情况 |
3.2 双涡旋情况 |
3.3 多涡旋与拓扑相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维弱相互作用激子极化激元的时空标度 |
4.1 前言 |
4.2 理论方法 |
4.3 数值结果 |
4.4 涨落密度分布 |
4.5 等时相干函数 |
4.6 涡对空间相干性的影响 |
4.7 动态标度函数 |
4.8 静态标度函数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引力量子效应下玻色气体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力量子效应 |
1.2 量子统计下玻色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概况 |
1.3 引力量子效应下研究玻色系统的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 |
2.1 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D维理想玻色气体凝聚的临界温度 |
2.2 三维空间中广义外势下理想玻色气体凝聚温度及引力量子效应对其修正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
3.1 引力量子效应下广义外势中三维理想玻色气体凝聚的临界温度 |
3.2 引力量子效应下不同外势中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力量子效应下三维广义外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凝聚 |
4.1 引力量子效应下三维广义外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凝聚温度 |
4.2 引力量子效应下三维广义外势中弱相互作用玻色气体凝聚温度的修正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冷原子物理 |
2.1 冷原子 |
2.1.1 冷原子制备 |
2.2 光晶格中的多体物理 |
2.2.1 强关联玻色体系 |
2.2.2 Feshbach共振 |
2.2.3 拓扑相和拓扑相变 |
2.2.4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2.3 冷原子量子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3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相 |
3.1 引言 |
3.1.1 超流-Mott绝缘体相变 |
3.1.2 相变的定性解释 |
3.2 扩展的Haldane Bose-Hubbard模型 |
3.3 扩展的Haldane Bose-Hubbard模型的量子相 |
3.3.1 平均场方法处理Bose-Hubbard模型 |
3.3.2 基态相图 |
3.4 本章小结 |
4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不同量子相的准粒子激发 |
4.1 引言 |
4.2 Bogoliubov理论 |
4.3 Gross-Pitaevskii方程 |
4.4 扩展的Bose-Hubbard模型量子相的准粒子激发谱 |
4.4.1 自由粒子能谱 |
4.4.2 超流相的准粒子激发 |
4.4.3 超流相的准粒子边界态激发 |
4.4.4 Mott绝缘体相的准粒子激发 |
4.4.5 Mott绝缘体相的准粒子边界态激发 |
4.5 本章小结 |
5 展望和总结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混沌与规则输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1.1 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
1.1.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实现 |
1.1.3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平均场理论和Gross-Pitaevsk方程 |
1.1.4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的混沌 |
1.2 自旋轨道耦合的超冷原子系统 |
1.2.1 不同类型的自旋轨道耦合 |
1.2.2 人造规范势和自旋轨道耦合的实验实现 |
1.3 量子纠缠与混沌 |
1.3.1 量子纠缠态及纠缠度量 |
1.3.2 量子纠缠与混沌之间的关系 |
1.4 本文选题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通过自旋轨道耦合控制超冷原子的混沌自旋-运动纠缠 |
2.1 引言 |
2.2 位相同步情形下的宏观自旋-运动纠缠态 |
2.3 强自旋轨道耦合减小高混沌区域的面积 |
2.4 控制不同混沌性的自旋-运动纠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位相操控的与混沌辅助或抑制量子纠缠 |
3.1 引言 |
3.2 与初始条件相关的混沌参数区域 |
3.3 混沌对自旋-运动纠缠的不同影响 |
3.3.1 初始相位φ(0)=π/2,混沌辅助自旋-运动纠缠产生 |
3.3.2 初始相位φ(0)=π,混沌抑制自旋-运动纠缠产生 |
3.4 结论 |
第四章 非线性Kronig-Penny光学超晶格中物质波透射问题的精确解 |
4.1 引言 |
4.2 非线性Kronig-Penner模型的精确解 |
4.3 操纵基于BEC的物质波的分布和透射 |
4.4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学位论文创新点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目录 |
(7)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3.国外研究现状 |
4.论文思路 |
5.应用价值 |
6.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
1.1.4 结语 |
1.2 三种数学形式 |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
1.3.1 “场粒二象性” |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
1.3.3 重整化 |
1.3.4 真空或基态 |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
1.4.1 实体实在论 |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
1.4.5 结语 |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
2.2.5 小结 |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
2.3.5 小结 |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
3.2.3 联合概率解释 |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
3.3.4 小结 |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
4.2.1 语境模型 |
4.2.2 模态逻辑 |
4.2.3 总结 |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
5.2.1 余代数 |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
6.2.2 大脑和意识 |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圆盘几何下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体态性质及相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
1.3 超冷原子的发展 |
1.4 偶极子 |
1.5 偶极相互作用 |
1.6 两体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 |
1.7 偶极相互作用矩阵元 |
1.8 论文框架 |
2 各向异性的偶极相互作用在L~Z空间下的性质 |
2.1 引言 |
2.2 偶极相互作用的赝势分析 |
2.3 相图 |
2.4 各向同性的偶极相互作用 |
2.5 各向异性的偶极相互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3 各向异性的偶极相互作用在质心空间下的性质 |
3.1 引言 |
3.2 旋转动量和密度算符 |
3.3 质心对角化 |
3.4 各向同性的偶极相互作用 |
3.5 质心角动量中的相变 |
3.6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光晶格中的超冷费米气体的轨道Feshbach共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
1.2 费米气体的凝聚 |
2 理论基础 |
2.1 Feshbach共振物理基础 |
2.2 磁Feshbach共振 |
2.3 轨道Feshbach共振 |
2.4 从BCS到 BEC的过渡 |
2.5 NSR方案下的转变温度 |
2.6 光学晶格中的超冷原子 |
3 光学晶格中的费米气体的轨道共振 |
3.1 光晶格中的轨道共振模型 |
3.2 从超流态到正常态的过渡 |
3.3 双通道中的超流相变 |
3.4 章节总结 |
4 合成维度光学晶格中的费米气体 |
4.1 合成二维晶格中费米气体的哈密顿量 |
4.2 费米气体的超流性质 |
4.3 合成维度中的手性流 |
4.4 章节总结 |
5 光腔中的双模BEC原子的超辐射相变与相位噪声效应 |
5.1 含相位噪声的光腔中的双模BEC模型 |
5.2 光腔中BEC的超辐射相变 |
5.3 相位噪声的引入及影响 |
5.4 章节总结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1.1 附录A |
1.2 附录B |
1.3 附录C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脑胶质瘤核磁共振图像分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的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量子理论的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基于其它理论的医学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SVM图像分割方法 |
2.1 引言 |
2.2 纳什均衡模型和纳什均衡过程 |
2.2.1 纳什均衡理论及其在图像分割中应用简述 |
2.2.2 具有双重约束的纳什均衡模型 |
2.2.3 双重约束纳什均衡模型参数计算方法 |
2.2.4 纳什均衡过程 |
2.2.5 双重约束纳什均衡模型算法及算例 |
2.3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SVM图像分割方法 |
2.4 实验验证 |
2.4.1 新型纳什均衡方法的基本性能实验 |
2.4.2 新型纳什均衡方法的脑瘤图像分割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纳什均衡的目标边缘区域聚类方法 |
3.1 两步纳什均衡分类方法 |
3.1.1 引言 |
3.1.2 两步纳什均衡分类方法 |
3.1.3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C-V模型 |
3.1.4 实验验证 |
3.2 基于纳什均衡的纹理相似区域判断方法 |
3.2.1 引言 |
3.2.2 基于纳什均衡的纹理相似区域判断方法 |
3.2.3 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改进多纹理特征C-V模型 |
3.2.4 实验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的Petri网图像分割方法 |
4.1 引言 |
4.2 粗糙集和粗糙熵 |
4.3 基于粗糙集和粗糙熵的粗分割方法 |
4.4 基于Petri网的精确分割方法 |
4.4.1 构建图像精确分割的Petri网框架 |
4.4.2 基于Petri网的图像精确分割方法 |
4.5 实验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的脑图像分割模型 |
5.1 引言 |
5.2 BEC和胶质瘤的相似性分析 |
5.3 BEC核函数 |
5.4 对BEC核函数的理论分析 |
5.5 实验验证 |
5.5.1 单节点集合的分割实验 |
5.5.2 双节点集合的分割实验 |
5.5.3 脑胶质瘤图像分割实验 |
5.5.4 本文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实验 |
5.5.5 基于BEC改进SVM与基于纳什均衡改进SVM方法的对比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量子虫洞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脑瘤图像分割方法 |
6.1 引言 |
6.2 基于QWPSO的脑肿瘤图像分割方法 |
6.2.1 QPSO算法 |
6.2.2 本文提出的量子虫洞粒子群优化算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脑肿瘤MRI图像分割结果及分析 |
6.3.2 脑肿瘤CT图像分割结果及分析 |
6.3.3 实验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新的物质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冷原子体系中的拓扑节点链[D]. 王贝贝. 山西大学, 2021(12)
- [2]非常规自旋轨道耦合玻色凝聚的拓扑激发[D]. 岳虹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二维激子极化激元系统的非线性时空相干性研究[D]. 梅全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4]引力量子效应下玻色气体热力学性质的研究[D]. 王雅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5]关联玻色系统中准粒子激发性质的研究[D]. 高探彪.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6]光晶格中自旋轨道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混沌与规则输运[D]. 孔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8]圆盘几何下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体态性质及相变[D]. 杨武庆. 重庆大学, 2019(01)
- [9]光晶格中的超冷费米气体的轨道Feshbach共振[D]. 张海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脑胶质瘤核磁共振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 张天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