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类染色体 19p13.3 相关的家族性热性惊厥

与人类染色体 19p13.3 相关的家族性热性惊厥

一、家族性热性惊厥与人染色体19p13.3连锁(论文文献综述)

芦庆花[1](2021)在《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热性惊厥与癫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相当数量的热性惊厥起病的患儿可能转化为癫痫,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发展为癫痫,但是复杂性热性惊厥发展为癫痫的概率更高。但癫痫与热性惊厥的预后相差很大,对家庭的精神及经济负担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和影响。基因检测是近几年研究热性惊厥与癫痫关系的热点问题,高通量基因测序为癫痫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对癫痫的发生、演变、治疗及预后提供更有力的诊治思路,为进一步明确癫痫的病因、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指导预后提供更多依据。因此我们对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的临床表型及相关致病基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这些基因在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儿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进而指导治疗及预后。研究目的 总结分析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表现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这些基因在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寻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中可能引起癫痫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儿童提供诊断依据,指导治疗和预后。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患儿的临床详细信息(性别、年龄、家族史、首次发作类型及年龄、再次发作间隔时间、发作次数、出生发育史等),根据有无热性惊厥或癫痫家族史,分为家族史阳性组(28例)和家族史阴性组(23例)。在征得患儿父母同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患儿自身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采集,血量为2-4毫升,并放置于冰箱中,在4℃环境下实现冷藏保存。送基因公司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筛查,对发现的突变位点,通过采第一代稳定性测序法(Sanger)进行验证。结果 1.51例癫痫患儿中有7例发现阳性致病基因,发作形式中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30例,复杂性部分性发作10例,单纯性部分性发作6例,强直发作5例,眼睑肌阵挛发作4例,肌阵挛发作3例,失神发作2例,肌阵挛失神发作2例,行为终止发作2例,失张力发作1例,过度运动1例。发作形式同时存在2种以上的患儿有9例,其中6例患儿检测到阳性致病基因。2.51例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中,有7例患儿共检测出8个与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其中首次发作类型为单纯性热性惊厥者6例,复杂性热性惊厥者1例。8个与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中,有5个突变来源于母亲,3个突变为自发突变。有1例在同一基因上有2个突变位点,为CACNA1H(c.2061delC,p.P689Qfs*4)、CACNA1H(c.5407C>T,p.R1803C)2个位点突变,分别为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1例为S CN1A(c.4252-4A>G),为剪切突变,该位点HGMD数据库已报道过,与Dravet综合征有关,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变异;1例为GABRB3(c.5 G>A,p.W2X),为无义突变,该位点HGMD数据库已报道过,与癫痫性脑病、早发型有关,ACMG指南判定为疑似致病变异;1例为SCN1B(c.133C>T,p.R45C),为错义突变;1 例为CHD2(c.4036G>T,p.V1346L),为错义突变;1例为SPTAN(c.3101A>G,p.N1034S),为错义突变;1例为SCN1B(c.491G>C,p.R164T),为错义突变。ACMG指南均判定为意义未明。3.发现22例患儿共有26个可疑基因变异:ATP1A2、SCN9A、CACNA1H、T SC2、BSN、KCNT1、GRIN2A、HDAC4、KCNH5、DEPDC5、TSC2、KC NQ2、ALG13、ZEB2、RYR3、KCNMA1、ARHGEF9、FLNA、NID2、AA RS、DEPDC5、TSCN9A、SCN2A、GABRD、HCN1、PRRT2,包括 31 个可疑基因变异位点,17个来自父亲,14个来自母亲,有4个位点TSC2(p.T1330M,c.3989C>T)、TSCN9A(p.V1034I,c.3100G>A)、SCN2A(p.M1128T,c.3383T>C)、PRRT2(p.P216H,c.647C>A),文献数据库中有该位点报道,其中TSCN9A、PRRT2位于突变热点区域,但文献库中报道的相同位置的突变引起的氨基酸变化却不同。4.患儿1有一个大样本数据支持易感位点ATP7A,既往研究报道与癫痫相关。5.该研究中发现无意义突变88个。6.有6例患儿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1.以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发作形式多样,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同时存在多种发作形式者,基因检测阳性率更高。2.检测到SCN1A基因剪切突变(c.4252-4A>G)、GABRB3基因无义突变(c.5G>A,p.W2X),进一步支持这两个基因位点与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的相关性。3.检测到SCN1B基因错义突变(c.133C>T,p.R45C)、(c.491G>C,p.R 164T),CACNA1H基因移码突变(c.2061delC,p.P689Qfs*4)、错义突变(c.5407C>T,p.R1803C),CHD2基因错义突变(c.4036G>T,p.V 1346L),这4个位点既往未报道过,对扩充热性惊厥起病癫痫患儿的基因谱具有一定的意义;4.检测到基因SPTAN1、ATP7A,既往未报道过,可能与热性惊厥起病的癫痫有关,需更多临床数据证明;5.受检者临床表型高度相关的8个基因变异位点均在家族史阴性组检出,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郭嘉诚[2](2014)在《SCN1A基因变化在家族性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 FS)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发病率为2%-5%。FS好发年龄为3个月至5岁,高峰年龄为18个月,6岁以后少见发生。FS可散发,也可呈家族聚集性发病,此为家族性FS,遗传率高达76%,提示遗传因素参与FS的发病。FS的遗传方式复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均有报道。自1996年以来已有12个家族性FS易感基因座或致病基因被相继定位或确定,表明家族性FS为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少部分典型FS患儿6岁以后仍然有FS发作,伴或不伴无热的全面性癫痫,此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而FS是GEFS+亚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型。研究表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α1-subunit gene,SCN1A)突变不仅是GEFS+最常见的遗传学病因,而且在所有已知的癫痫致病基因中,SCN1A基因最具临床相关性。然而迄今为止,SCN1A基因变化在家族性FS发病中的作用文献报道有限,且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鉴于以上考虑,本项目拟对家族性FS家系成员进行SCN1A基因测序分析,以寻找有致病意义的基因变化,这有助于明确SCN1A基因变化与家族性FS的相关性,进一步丰富家族性FS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并有望为家族性FS的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部和门诊就医的FS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FS患儿的诊断均符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和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FS的定义,发育迟缓和或智力障碍的患儿均排除在本研究之外。通过家族史询问筛选家族性FS患儿。研究方案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取知情同意后,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中可以得到的其他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所有先证者SCN1A基因全部26个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产物送检测序。对发现的碱基变化,再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相应外显子测序分析。同期纳入200名同年龄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结果:共纳入8个家族性FS家系。8例先证者中,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1-4岁,中位年龄2.5岁,8个家系中共有20例FS患者,临床表型均为简单型FS,发作类型为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通过对8个家族性FS家系SCN1A基因测序分析,我们共发现33个碱基变化,其中1个为错义突变,32个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Family4先证者(F4)第15外显子存在一杂合错义突变(c.2650G>A),突变遗传自先证者父亲(幼年时为FS患者),所有200名正常对照均无此碱基变化,该突变迄今尚未见报道。c.2650G>A导致SCN1A蛋白质第884位高度保守的甘氨酸(Gly)为丝氨酸(Ser)替换(p.Gly884Ser)。经蛋白序列分析,p.Gly884Ser位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α亚基同源结构域II第4次跨膜片段和第5次跨膜片段之间(DIIS4-S5),属于离子孔道(S5-S6)外区突变。点突变预测程序PolyPhen-2分析显示p.Gly884Ser突变对SCN1A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具有破坏性(score:0.989,敏感性0.72,特异性0.97)。PolyPhen-2预测结果为SIFT证实(score:0)。SWISS-MODEL同源建模显示,p.Gly884Ser突变型SCN1A蛋白质三级结构与野生型存在一定的的差异。在发现的32个SNPs中,65.6%(21/32)的SNPs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60%,其中16个SNPs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为100%。rs3812718多态性尤其增加白种人群癫痫伴FS和癫痫的发病风险,rs2298771多态性增加印度北部地区人群癫痫的发病风险。结论和研究意义:通过对8个家族性FS家系SCN1A基因测序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首次报道中国皖北地区汉族人群家族性FS与SCN1A基因c.2650G>A错义突变有关。(2) SCN1A基因SNPs可能增加中国皖北地区汉族人群家族性FS的发病风险。(3)家族性FS和GEFS+存在共同的分子发病机制,SCN1A基因突变是引起二者发病的共同基础。本课题为深入探讨SCN1A p.Gly884Ser突变体在家族性FS发病中的电生理学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分子遗传学基础,也为进一步分析SCN1A多态性与家族性FS发病风险是否有相关性打下了基础,这对进一步阐明家族性FS的发病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本课题对家族性FS的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疾病筛查乃至干预措施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涂林修,廖丛,张晨美,叶盛[3](2012)在《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基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是指发生在小儿发热性疾病(体温>38℃)时的惊厥,但不包括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以及脑部其他器质性疾病合并发热的惊厥[1],多见于6个月至

孔庆英[4](2012)在《复杂热性惊厥GABRG2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 FS或febrile convulsion, FC)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定义为发生在婴幼儿期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发病率在2%~5%之间,患儿预后一般良好,但约3%的患儿以后可发展为无热惊厥,即癫痫[1]。本病的临床经过有多样性,可分为单纯热性惊厥(simple febrile seizure, SFS)和复杂热性惊厥(complex febrile seizure, CFS)两型。其中CFS发病年龄<6个月或在6岁以上仍发病,起病时体温可不足38℃,发作形式有部分性发作表现,起病24小时内惊厥发作超过一次,惊厥时间较长,有的可达20~30分钟,发作前可能已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智力低下、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等),热退后一周脑电图仍有异常等特征[28]。CFS可由病毒感染、神经生物化学异常及脑病理改变等引起,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本病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也有报道。以不同种族和地区的家系进行基因座神经学研究得到的热性惊厥易感基因定位已经有8q13-21(FEB1)[2]、19p13.3(FEB2)[4-7]、2q23-24(FEB3)[8]、5q14-15(FEB4)[9]和6q22-24(FEB5)[10]等。本研究运用提取人类基因组DNA、PCR扩增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与CFS致病有关的基因GABRG2全部9个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区域进行突变扫描,以获得确切的基因突变类型。初步分析CFS患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CFS分子病因学研究提供数据,有助于CFS患者的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方法采集2例CFS患者和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采用经典Miller蛋白酶K-氯化钠高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GABRG2基因全部9个外显子及其周围部分内含子,应用正反向引物对PCR产物进行直接DNA序列测定。参阅国内外已有研究和报道,初步分析CFS基因型和表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检出患儿1存在GABRG2基因W390X突变,患儿1的父亲检测出该突变但未发病,母亲未检测出该突变。2本研究检出患儿2存在GABRG2基因W390X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出该突变,母亲检测出相同突变位点,未对其弟弟进行突变基因筛查。3.本研究所检出的基因变异均为点突变。结论1.本研究检测2例CFS患儿的GABRG2基因存在W390X突变,与以往报道的热点突变一致,说明W390X也是这两例CFS患者的热点突变。2. W390X突变在CFS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外显率不全。3.对于同一基因同一位点的突变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艳[5](2012)在《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性惊厥(FC)是指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没有明确颅内感染及无热惊厥史时而出现的惊厥现象,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1]。本文就与FC发生的相关因素、FC复发以及预防方法进行综述。FC发生的相关因素FC与遗传因素:遗传学和临床研究表明,FC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FC家族史或癫痫家族史的小儿易发生FC[2]。

张洪伟[6](2011)在《MLPA技术在发热相关惊厥患儿SCN1A基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 FS)是小儿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热性惊厥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2%-5%,发病高峰年龄为6月-3岁,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及家族遗传特征,大多数热性惊厥患儿6岁以后停止发作。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lpha 1 subunit gene, SCN1A)是目前临床上与癫痫最为相关的基因,其定位于第2条染色体长臂2q24.3。在5%-10%的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 GEFS+)家系和33%-82%的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 SMEI)患儿中检测到SCN1A基因点突变。后来的研究检测经直接测序没有发现SCN1A基因点突变的SMEI患儿的SCN1A基因,发现15%-20%有SCN1A基因的数个外显子或全部外显子缺失。在以前的研究中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和/或直接测序等方法在热性惊厥患儿中未检测到SCN1A基因点突变,本研究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检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SCN1A基因缺失或重复突变。目的探讨发热相关惊厥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基因(SCN1A)基因的关联,进一步探讨SCN1A基因与热性惊厥相关癫痫综合征的联系。方法1.对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54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收集其临床资料,抽取其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2.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对54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及正常对照的SCN1A基因进行检测。3.使用Coffalyser Version 9.4软件进行计算,与正常人SCN1A基因外显子比对,<0.7提示外显子有缺失,>1.3提示外显子有重复;逐一计算54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26个外显子的比值。结果根据患儿临床资料及脑电图检查,对发热相关惊厥患儿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发作类型、初发年龄、发作次数等)进行总结分析;54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其中热性惊厥患者34例,单纯性热性惊厥29例,复杂性热性惊厥5例;癫痫有热性惊厥史20例;所有发热相关惊厥患儿DNA均利用MLPA技术进行SCN1A基因检测,经Coffalyser Version 9.4软件进行比对计算后,其数值在0.7-1.3之间,提示54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均未发现SCN1A基因外显子缺失或重复。结论1.MLPA作为一种新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区别于传统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其可检测基因大片段的缺失或重复,给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2.在34例热性惊厥患儿和20例癫痫有热性惊厥史患儿中未发现SCN1A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SCN1A基因外显子的缺失或重复可能不是一般热性惊厥的潜在病因。结合以前的研究,提示SCN1A基因与一般热性惊厥的发病可能不相关。

周青雯[7](2011)在《小儿热性惊厥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附156例病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热性惊厥是儿科惊厥中常见的一种,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遗传倾向已得到证实,临床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促发因素。热性惊厥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随着研究进展亦发现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长可导致小儿智力降低,甚则继发癫痫。而且,热性惊厥对患儿及其家长的生活、心理均造成不良影响。故临床对热性惊厥治疗得当,普及热性惊厥预防措施及加强家庭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热性惊厥,俗称抽风,属祖国医学之“急惊风”范畴,由多种原因及多种疾病引起,现将其概括为“痰、热、惊、风”四证。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基本法则。中医常以针灸、推拿及中医三宝等中成药口服以治疗及预防急惊风的发作及复发。现代临床上针对中成药治疗急惊风研究众多,报道中取得与西药相当的疗效。并且中成药物在对于急惊风的预防方面有突出疗效,副作用小。但临床上患儿家长于急惊风急性发作期间应用中药治疗者明显少于西医治疗者本文针对热性惊厥的病因详细阐述,尤其是分子遗传方面,目前发现的与热性惊厥相关的染色体及基因有8q13-q21、19p13.3、2q23-q24、5q14-q15、6q22-q24、18p11.2及15q21.4-q23。部分热性惊厥的发病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电压控制钠离子、钾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神经递质(源于氨基酸类的介质、肽类介质等)、免疫机制异常(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低下等)、病毒感染等有关。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发病前已存在围产期及脑发育异常。临床上热性惊厥患儿表现多样,多数呈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少数可见惊厥持续状态、肢体活动障碍等不典型表现。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率较高,但多数患儿6-7岁后不再发作。多数热性惊厥患儿预后良好,临床资料显示热性惊厥与癫痫及部分癫痫综合征(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Dravet综合征)密切相关,并发现共同的基因突变位点,本文中详细列出其复发及发展为癫痫的危险因素。有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显示:多次发作热性惊厥、长程热性惊厥可导致脑损伤,致远期智力水平下降。故于惊厥发作时及时抢救,积极寻找诱发热性惊厥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可以合理地处理和预防热性惊厥的再发。临床上,针对热性惊厥病因及发病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仅在部分家族中发现,仍然需要大样本的资料研究。中医治疗及预防急惊风的临床资料逐年增加,但普遍研究样本量小,且关于中药应用过程的毒副作用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惊厥发作止痉治疗首选安定,对于有高危因素、频繁发作的患儿提倡长程连续用药治疗,但临床西药治疗副作用明显。而临床上西医、中医联合治疗热性惊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进一步提倡并发展,尤其是针对高危患儿,这为以后临床研究也提供了新的方向。

田古[8](2008)在《家族性热性惊厥致病基因的遴选与筛查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家族性单纯性热性惊厥进行连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家族性热性惊厥(familial febrile seizures, FS或familial febrile convulsions, FC)是儿科常见的一类特殊的癫痫综合症,6个月至5岁小儿的2%~5%发生过热性惊厥。其发病机制不清,研究证实它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关于遗传方式的研究结论不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都有报道。以不同种族和地区的家系进行相关基因定位,已有8q13-21(FEB1),19p13.3(FEB2),2q23-24(FEB3),5q14-15(FEB4),6q22-q24(FEB5)和18p11.2等多个候选染色体区域被报道,说明该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但确切与FS相关的基因尚未找到。我们期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和缩小FS相关的致病区域。材料和方法:我们选取了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一单纯性热性惊厥家系,该家系符合单纯性热性惊厥临床表现,FS患者发病年龄8个月~5岁,平均年龄(1.5±1.0岁)为北方汉族家系。我们通过IBD方法将该家系的疾病相关区域定位于染色体15q21.4-q23,但是由于该区域中有100多条已知功能的基因,如果逐个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在该区域选取了3个微卫星标记D15S818、D15S1507和GATA153F11,使用GeneHunter软件和Fastlink软件进行多点连锁分析和单点连锁分析,进一步确定FS相关的致病区域;之后在由定位后的新区域中选取了若干微卫星标记(D15S1016、D15S117、D15S643、D15S155、D15S1036、D15S974、D15S987、D15S983、D15S984),使用GeneHunter软件和Linkage软件将上述12个连锁标记分别进行连锁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与疾病相关的较准确的连锁区域。同时选择50例北方汉族人作为正常对照,对照均无亲缘关系,无癫痫疾病史和癫痫家族史。年龄7.2-14岁,平均年龄(10.1±1.2岁),男女比例1.8:1,证明12个STR基因分型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统计上述前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标记在家系中的基因分型。使用GeneHunter软件进行多点连锁分析,在外显率(penetrance)为最大时,Maximal LOD score在D15S1507 GATA153F11之间,为1.29。使用Fastlink软件进行单点连锁分析,在外显率(penetrance)为最大时,GATA153F11的LOD值最高(1.54)。加入之后选取的9个微卫星标记之后,使用GeneHunter软件进行多点连锁分析,在外显率为65%时,Maximal Lod score在D15S1036~D15S1507之间,为0.77。使用Linkage软件进行单点连锁分析,在外显率为65%时,D15S1036的LOD值最高,为1.21。在微卫星标记各的基因型在FS家系和对照组人群分布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本家系通过IBD方法定位于一个新的区域15q21.4-q23。证明FS确实存在遗传异质性。根据参数法连锁分析判定标准,LOD值>3肯定连锁;>1支持连锁;<-2否定连锁。D15S1507和GATA153F11的单点LOD值均>1,多点LOD值为1. 29,表明支持FS与标记D15S1507和GATA153F11存在连锁。连锁分析表明支持FS与标记D15S1507和GATA153F11存在连锁,致病基因可能存在于D15S1507GATA153F11之间,而在D15S818D15S1507之间的可能性较小。加入后来选取的9个微卫星标记之后,在外显率为65%时,Maximal Lod score在D15S1036~D15S1507之间,为0.77 ,而D15S1036的LOD值最高,为1.21,表明不能肯定FS与标记D15S1036和D15S1507存在连锁致病基因可能存在于D15S1036~D15S1507之间,并靠近D15S1036微卫星标记。目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先天性重度耳聋的发病率为1 /1000,其中50%的患者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其余50%的发病被认为与基因突变有关,这部分患者中70%的患者归属于非综合征性先天性耳聋(表现为耳聋,不合并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缺损) ,剩下30%归属于综合征性先天性聋(除耳聋外还合并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缺损)。非综合性聋( non 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在遗传性耳聋中占77%以上,患者以听力损害为唯一症状,耳聋常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 75%~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耳聋具有发病早和病情重的特点。2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临床表型多数为学会语言后的听力下降,多数患者的言语功能发育正常。2%~5%为同X染色体有关,还有不到1%为线粒体DNA突变所致[1]。本次研究旨在进行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发生率,以探讨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中国人群中20例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患者、136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聋患者以及50例非综合征性聋家系先证者,以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部受检者无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结论中国人群中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的发生率较低,且明显低于线粒体DNA A1555G的突变发生率。通过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的主要病因。

席妹景[9](2007)在《GEFS+家系的临床分析及SCN1B、SCN1A基因突变筛查》文中提出全面性癫癎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是一个以家族为整体进行诊断的癫癎综合征。它具有显着的表型异质性,常见表型是典型的热性惊厥(FS)和热性惊厥附加症(FS+);少见的表型包括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性发作、FS+伴失张力发作以及更为严重的综合征如肌阵挛站立不能型癫癎,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癎(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SMEI)。GEFS+属于离子通道病,离子进出细胞受到电压门控和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调节,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则通过各个环节调控这些离子通道。GEFS+也具有遗传异质性,多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研究表明与GEFS+相关的钠通道基因主要为SCN1B、SCN1A,分别由钠通道β1亚单位和α1亚单位编码。通道功能及调控的异常往往是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从而引起神经元异常兴奋,导致癫癎发作。在国外GEFS+家系中,已发现多个突变位点,而国内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很少。本实验对15个GEFS+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分析,总结其表型及遗传规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对SCN1B、SCN1A进行基因突变筛查,以期发现它们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对15个GEFS+家系的先证者进行详细的问诊及体格检查,尽量对患者的出生情况和既往史进行调查,并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包括EEG、头颅CT或MRI),通过家系调查建立完善的家系图谱,根据2001年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和Scheffer等命名法对患者进行分类。总结其临床表型及遗传规律。本组家系的先证者年龄5~34岁,平均年龄15.3±9.1岁,并跟踪随访3月~2年。家系中64例表型与GEFS+相一致,男性38例,女性26例。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取目的带较亮且无杂带的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我们收集的15个家系中,其临床表型包括FS、FS+、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以及FS+伴局灶性发作。男女发病机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701P>0.05),大部分患者的父母有一人或两人是患者,个别患者父母不发病,但其近亲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患者。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通过PCR对SCN1B及SCN1A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扩增,15个先证者的测序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对比,没有发现肯定的基因突变。结论1.GEFS+为儿童期常见的癫癎综合征,具有表型异质性,常见表型为FS和FS+,少见的表型为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发作、FS+伴局灶性发作等。2.GEFS+具有遗传异质性。家系中父母一方患病,男女发病机率均等,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本研究通过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在所有先证者中均未发现肯定的SCN1B及SCN1A突变。4.本文收集的15个GEFS+家系,临床资料完整,表型多样,为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马祎楠,陈志越,邹丽萍,方方,王立文,宋福英,戚豫[10](2006)在《家族性热性惊厥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家族性热性惊厥与人染色体19p13.3连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热性惊厥与人染色体19p13.3连锁(论文提纲范文)

(1)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SCN1A基因变化在家族性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图表说明
附录 C:个人简历
附录 D:发表论文
附录 E:综述
    参考文献

(3)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基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FS的基因定位
    1.1 FEB1
    1.2 FEB2
    1.3 FEB3
    1.4 FEB4
    1.5 FEB5
    1.6 FEB6
    1.7 FEB7
    1.8 FEB8
    1.9 FEB9
2 GEFS+的基因定位
    2.1 GEFS+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2.1.1 SCN1A
        2.1.2 SCN2A
        2.1.3 SCNlB
    2.2 GEFS+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2.2.1 GABRG2
        2.2.2 GABRD
3 SMEI的基因定位
4 展望

(4)复杂热性惊厥GABRG2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对象、试剂及仪器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MLPA技术在发热相关惊厥患儿SCN1A基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及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小儿热性惊厥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附156例病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小儿热性惊厥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前言
热性惊厥的中医相关研究
    1.急惊风的病因病机研究
        1.1 痰
        1.2 风、热
        1.3 惊
    2.急惊风的中医治则治法
        2.1 前人关于急惊风的治则治法
        2.2 后人对急惊风的治则治法
        2.3 现代中药治疗急惊风临床研究
    3.急惊风的针灸推拿治疗
        3.1 针灸疗法
        3.2 推拿疗法
热性惊厥的西医相关研究
    1.热性惊厥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 遗传因素
        1.1.1 遗传性
        1.1.2 分子遗传学研究
        1.1.3 其他
        1.2 神经生物化学异常
        1.2.1 源于氨基酸类的介质
        1.2.2 肽类介质
        1.2.2.1 精氨酸一血管升压素
        1.2.2.2 生长抑素
        1.2.2.3 细胞激肽
        1.3 免疫机制异常
        1.3.1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1.3.2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3.3 细胞因子的水平异常
        1.3.4 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1.4 病毒感染
        1.5 胚胎及围产期异常、脑发育异常
    2.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
        2.1 单纯热性惊厥(SFS)与复杂热性惊厥(CFS)
        2.2 热性惊厥的不典型表现
    3.热性惊厥的治疗
        3.1 止痉药的选择
        3.2 查找原发病及时控制高热
        3.3 间歇用药及长期连续药物的应用
    4. 热性惊厥的复发及预后研究
        4.1 热性惊厥的复发
        4.2 热性惊厥预后
        4.2.1 热性惊厥与癫痫
        4.3 热性惊厥远期后果
结语
参考文献
临床资料 156例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病例分析
    1.临床资料
    2.辅助检查
    3.治疗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家族性热性惊厥致病基因的遴选与筛查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家族性单纯性热性惊厥进行连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论文一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家族性单纯性热性惊厥进行连锁分析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论文正文
        目的
        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附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 中国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线粒体基因组C1494T 突变筛查
    中文摘要
    引言
    论文正文
        目的
        研究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附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GEFS+家系的临床分析及SCN1B、SCN1A基因突变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GEFS+家系的临床分析及 SCN1B、SCN1A基因突变筛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10)家族性热性惊厥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二、结果
    1.序列测定:
    2.以SNP为标记的相关分析:
    3.相关分析:
三、讨论

四、家族性热性惊厥与人染色体19p13.3连锁(论文参考文献)

  • [1]51例以热性惊厥起病的儿童癫痫临床与基因分析[D]. 芦庆花. 山东大学, 2021(09)
  • [2]SCN1A基因变化在家族性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D]. 郭嘉诚. 蚌埠医学院, 2014(08)
  • [3]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基因研究进展[J]. 涂林修,廖丛,张晨美,叶盛. 现代实用医学, 2012(07)
  • [4]复杂热性惊厥GABRG2基因突变分析[D]. 孔庆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1)
  • [5]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J]. 刘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4)
  • [6]MLPA技术在发热相关惊厥患儿SCN1A基因研究中的应用[D]. 张洪伟. 山东大学, 2011(04)
  • [7]小儿热性惊厥的中西医研究进展(附156例病历分析)[D]. 周青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8]家族性热性惊厥致病基因的遴选与筛查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家族性单纯性热性惊厥进行连锁分析研究[D]. 田古. 北京大学, 2008(09)
  • [9]GEFS+家系的临床分析及SCN1B、SCN1A基因突变筛查[D]. 席妹景. 郑州大学, 2007(05)
  • [10]家族性热性惊厥相关基因的研究[J]. 马祎楠,陈志越,邹丽萍,方方,王立文,宋福英,戚豫. 中华医学杂志, 2006(13)

标签:;  ;  ;  ;  ;  

与人类染色体 19p13.3 相关的家族性热性惊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