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屋银行”与传统房地产中介(论文文献综述)
周贺[1](2021)在《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聚作为既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又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供给的重要经济变量,与房地产价格上涨存在着紧密的理论关联。同时,产业集聚作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化特征之一,代表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包括为解释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提供新视角与新证据,发现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分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不同城市结合实际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在界定人口集聚、房地产和房地产价格相关概念后,对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重视现实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分析;运用经济理论分析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机制和门限效应表现;选取合适经济变量,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应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和门限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获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是我国产业集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房地产价格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产业集聚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差异明显,除北京和海南外,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区位熵指数明显大于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除了河南、安徽、内蒙古、陕西等省份表现较好外,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其他省份制造业集聚水平均较低。与制造业不同,以开发建设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普遍具有较高的集聚水平。而金融业因其强大的中心集聚力,导致金融业集聚不仅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带内省际差异,来源于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集聚表现出与金融业相似的特点,且其与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冷热密切相关。根据各地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数据,对比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东部省份的房地产价格分化严重,35个大中城市的土地成本数据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特征。二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影响。理论上,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居民的房地产购买能力和数量,从而提升房地产的市场需求,同时产业集聚能够影响土地供给和房地产开发融资成本,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因此,产业集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影响房地产价格。以35个大中城市数据为样本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制造业和建筑业集聚对房地产集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集聚影响不显着,这反映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更能够长期影响房地产的价格水平,我国房地产价格水平的上涨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实体经济支撑的。考虑到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关系,对模型内生性进行讨论,并采用新的核心解释变量测量方法和变更样本时间跨度的方式再次进行估计,发现研究结论是稳健的。此外,工资收入、财富水平、建筑成本、土地成本均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房屋竣工面积对房地产价格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与房地产价格的供需决定理论的预期结论相一致。三是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机制变量。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是经济集聚理论成立的两大基础,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原因,产业集聚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推动了人口集聚的发生,人口的居住需求又刺激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扬。产业集聚推动政府平衡工业用地与住宅土地供给,由于新增土地出让收入具有政府财政平衡和补贴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这强化了政府提高土地价格的城市土地经营动机,进而推高了房地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能够部分的传导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人口集聚和土地成本是产业集聚作用于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机制。四是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门限效应特征,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城市在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异质性能够影响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作用大小,即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存在着异质性影响。选取产业集聚水平、人口集聚水平和土地成本等反映城市异质性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条件的变量为门限变量,实证结果证实了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异质的,研究还发现对于大多数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来说,城市总体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人口集聚水平较低和土地成本较低,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影响更大。分产业来看,制造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不高时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而金融业集聚在城市产业集聚水平高于某一门槛后对房地产价格的正向促进作用则日益增强,这与产业升级理论下的城市经济发展现实相一致,对于北京上海等产业集聚度高的城市来说,金融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城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集聚发展能够显着的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房地产市场发展实际,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促进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产业集聚差距和房地产价格差距。二是重视人口集聚对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尽可能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好大中城市流入人口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大中城市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导致的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合理解决地方政府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补贴工业用地开发成本,用住宅土地出让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的问题,彻底遏制地方政府提高土地价格、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土地经营动机。加强顶层设计和对财税制度、官员晋升评价、中央地方事权划分、土地性质变更出让等多项重要经济制度的系统性改革,将房地产回归到居住属性的普通商品,实现“房住不炒”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目标。
刘璐[2](2021)在《强监管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济南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为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由于其以所购房产作为抵押,商业银行认为业务风险可控,对业务的风险管理手段也相对单一和保守。近年来,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监管部门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与此同时,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问题。2020年初,Z银行济南分行就因个人住房贷款审查不严被监管部门处以行政罚款、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罚。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近年来一系列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影响,结合强监管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现状以及强监管对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要求,以Z银行济南分行为具体案例,研究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应从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研判、加强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防控、优化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应对机制、加强合规文化建设等方面优化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本文基于强监管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点并研究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优化措施,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蕊[3](2021)在《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稳定在维护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平稳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关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对于全球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它是民生的保障、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金融危机的策源地。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愈加重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中之重。2021年初,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房地产泡沫仍然是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房地产市场显示出明显的金融化和泡沫化倾向,是金融体系最大的灰犀牛。因此,房地产价格波动势必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中国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下与其他行业形成巨大落差。我国各地政府出台了多项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但从实际执行状况来看,“控房价”、“去杠杆”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全国范围收效甚微,与此同时,伴随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系统性金融风险逐年累积,威胁宏观经济市场的平稳运行。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相对不成熟,金融体系不健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内在传导机制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厘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研究的主要背景和意义,并归纳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简要说明了采用的研究方法。随后对相关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和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现有文献综述归纳。其次,本文从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信贷效应三个层面阐明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信贷效应三种传导路径对金融稳定产生非线性影响,且经济杠杆率的不同也会影响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作用方向。为了验证这一论断,本文选取了1997-2017年的国际面板数据进行检验,一方面运用机制效应检验模型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基于三条不同路径(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信贷效应)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为深入分析其非线性作用路线,通过构建门槛自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济杠杆下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分组,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异质性分类样本中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传导机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对比中国与全球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本文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面板数据,分析三种传导路径下,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特征。结合理论和实证结果表明:(1)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影响,其中,房价上涨对银行信贷的直接影响和通过财富效应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曲线呈现倒“U”型,投资效应机制下呈现“U”型。(2)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和信贷效应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中作为中介变量效应显着,且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其一致。(3)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低杠杆下,房价上涨有利于金融稳定;中杠杆下,房价上涨促进风险累积;高杠杆下,房价上涨加速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4)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发现,房价波动通过信贷效应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与国际数据保持一致,通过财富效应、投资效应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第二阶段与国际数据保持一致,但第一阶段有所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中国采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不完善的金融体系决定的。最后,结合从国际数据分析中得出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房地产方面、金融方面和二者相结合方面给出几点政策建议,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互配合,厘清房地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对二者风险的调控,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曲一帆[4](2021)在《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20年来住房价格上涨了10倍之多,住房价格的上涨有利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具有资金占用率低、风险低和资本收益高为特点的商业个人住房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并且也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盈利和增长的主要因素。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形势严峻背景下,房地产政策在中央层面“房住不炒”主基调指引下,延续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因城施策,保障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国住房开发投资完成10.44万亿元,同比增长7.6%,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累计上涨3.46%,50个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月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约1%,住房市场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全年政策基调呈现前松后紧的局面,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环境整体表现较为宽松,多地出台房地产扶持政策,房地产市场恢复较为迅速。下半年行业融资管控升级,“三道红线”新规进一步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的增长,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部分出现市场快速反弹的区域陆续加码调控,至下半年行业整体政策基调有所收紧。行业格局逐步固化,大中型房企加快抢占市场份额,年销售突破百亿的房企合计市场份额达到61.8%,行业集聚的提速效应更为明显。未来国家房地产政策将继续着力建设房地产长效机制,严控投机购房,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预计后续房地产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从紧主基调将维持不变;同时中央将继续坚持对地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监测和督导,确保地方房地产调控方向不跑偏。除了信用风险,各银行对房贷业务的合规风险和政策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各种变相创新、助长违规资金进入楼市、绕道监管政策的做法都应禁止。各银行应紧密跟紧国家房地产调控方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高度关注行业、区域调控政策变化对市场的影响,高度重视行业调整期的授信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房贷的各项政策。本文将通过结合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全流程节点、日常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并分析风险管理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具体的论文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已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根据个人住房贷款及其风险的基本理论,介绍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和分类,描述其特征和怎样能够识别风险,并通过对业务发展情况、不良和逾期情况对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风险管理和产生原因进行有效分析。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中指出贷前优选合作机构、加强首付款审核、落实贷前调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贷中关注个人征信记录、优化审查审批模式、强化放款管理;贷后加强权证管理、强化资产质量管控、落实项目贷后查访、建立风险监察名单、加强贷后管理的动态监管。
文佳宁[5](2020)在《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各城市房价的逐年走高,房价收入比增大,大城市青年人的购房需求逐步放缓并向高品质租房需求倾斜。在十九大“租售并举”的政策红利和大城市流动人口的需求推动下,长租公寓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其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市场渗透率仍较低。长租公寓企业经历了从资本风口到资本退潮的大起大落,最近三年有数十家长租公寓企业因“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破产倒闭或被兼并收购。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资金链管理成为长租公寓企业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了国内分散式长租公寓排名前列的DK长租公寓为研究对象,以资金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资金筹集、资金使用、资金回流所构成的资金链循环的角度分析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现状,发现其存在高度依赖租金贷、公寓采购端租金成本偏高、资金回流方式单一等问题。经深度分析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融资渠道狭窄、成本管控意识薄弱、资金使用缺乏风险管控、空置率和租金溢价影响等。根据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调整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加强成本控制、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探索多样化回流收入、加强收入预算管理、提高入住率和租金溢价效应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通过对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进行研究,一方面改善了该公寓资金链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对其他同类型的长租公寓企业具有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助于资金链管理理论在长租公寓行业的实践应用。
林宇菁[6](2020)在《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一方面人们对金融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网络金融如新生芦笋般长出冲击着传统银行业,让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和挑战力。如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让银行业务综合化,全能化,实现新时代传统银行转型目标,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一大重点。恰逢党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连续三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重要定位。这一定位,不仅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带来住房租赁领域的全新市场。建行在住房领域已有30多年的沉淀经验,在中央一次次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影响下,建行希望能通过积极履行国有大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其传统优势,并结合其新金融科技创新优势,创新住房租赁业务条线,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业务,完成向全能型银行的转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率先提出和制定二次房改相关政策,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伫立于政策变革的特殊时期,更有其先天的优势,现需后天的人力从多方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来实现住房租赁业务的推广。考虑到目前深圳住房租赁市场鱼目混杂,各大中介各自打造自身产品却缺乏一个统一,覆盖全流程的服务平台以满足客户从始至终的全部需求。建行深圳市分行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和市场空隙做好产品研发和推广,达到市场营销效果,同时也象征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住房租赁市场迈出强有力的一步。本论文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有的发展情况结合营销战略相关的理论综述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其优势劣势及机遇和威胁,对其业务发展进行一个精准的市场细分及定位,并制订了适合其业务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对应的保障措施。除此以外,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考虑其市场的真实情况和需要及产品的可行性,创新出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可以切实投入开发和使用的产品。同时该市场营销策略具有可参考性和通用性,值得其他地区建行分行学习和借鉴,共同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建行智慧和力量。
马云飞[7](2020)在《助贷机构房屋抵押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R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助贷”机构通过科技金融手段搭建流量场景入口并掌握主流获客渠道,为商业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提供客户面签、贷款审核、贷后监督等中介服务。“助贷”模式能有效降低市场信息非对称性的作用,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有积极的意义。“助贷”将消费场景中产生的用户导流到持牌金融机构,并由金融机构自主决策审核标准。由于绝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缺乏先进的风险定价能力及专业的贷后管理人员,助贷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逐渐向风险共担的方向发展。监管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信贷业务方面出台多项举措,要求在助贷模式下,金融机构应自主完成包括贷款授信、风控及催收回款等业务流程,不能接受无资质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的风险代理业务,预防因风险分担不合理引发的金融体系信用危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在传统助贷模式的基础上,对R公司房屋抵押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引入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构建风险隔离机制,对改善后的交易结构进行风险测试并以样本数据加以校验。交易模型在满足处置成本以及优先级资金、劣后级资金市场收益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现金流预测,找到房价波动幅度与实际抵押率之间的关系,进而印证在交易结构中增设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的可行性。基于R公司组织架构、运营流程及市场影响因素,结合现有研究中对助贷模式及房屋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分析方法,在构建合规交易结构、建立标准化风控模式层面进行研究。在现实背景与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业务流程、产品要素、交易结构等多个风险维度展开分析,找到R公司与持牌金融机构在助贷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兜底承诺风险。从符合监管导向、强化业务稳定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改善助贷模式交易结构的思路,构建从“房屋抵押贷款”资产形成到资金成功退出的创新业务链条,即通过在贷款处置环节增设不良资产处置基金完成对银行逾期债权的买断及剥离,从而实现银行不良资产真实转让并有效缓解R公司流动性风险压力。
郭金金[8](2020)在《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遏制房价过速上涨,缓解住房市场供求矛盾,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租购并举”作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旨在推动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完善住房市场调节机制。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售轻租”等诸多原因,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缓慢,发展过程中尚面临不少问题,如租赁住房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租赁住房供给渠道狭隘,供给主体动力不足;住房租赁监管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住房租赁法律法规不完善,租赁权益保障不足等,迫切需要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进行系统审视,结合当前租购并举政策环境,厘清多方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行为互动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成果,总结比较国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租购并举制度的政策内涵及其对住房租赁市场的影响,探究在租购并举制度下各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互动演化及其均衡策略,为规范我国租赁市场秩序,加快租购并举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梳理了住房租赁的有关研究基础与国际实践经验。通过总结与比较发达国家住房租赁制度改革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育不充分的根本原因:消费者“重购轻租”,承租人权益保护不足;租赁住房房源渠道狭窄,供给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错配,企业参与租赁业务的动力不足;法律法体系不完善,市场监管不足。因此,要促进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立租购并举长效机制,需要首先明确租购并举制度的政策内涵及影响,厘清住房租赁市场各主体利益诉求及其博弈关系。(2)分析了租购并举制度对我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影响。在分析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的基础上,对其政策内容及政策结构进行探究,发现:在租购并举相关政策中,环境型政策运用最多,供给型政策次之,而需求型政策最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对租赁住房供给主体来说,增加租赁住房用地供给、税费优惠政策激励、住房租赁金融产品创新、保障租赁住房多渠道供给等政策均为有利于促进供给;对于消费者来说,政策执行使得承租人权益保障逐步加强,加快租购同权落地,逐渐引导消费者改变住房消费观念;对于监管主体(政府)来说:政策实施使得市场监管逐步加强,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保障民生的目标诉求,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地方政府监管成本,提高其声誉。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激励与监管理论,提出了租购并举制度下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整体概念模型。(3)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演化博弈分析。引入市场结构影响因子、奖励力度、处罚力度等参数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形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动态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了各种约束条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及其策略演化过程,探究了结构影响因子、奖励力度、处罚力度等主要参数对央地政府行为策略演化稳定状态的影响,提出了政策执行监管的有效建议。(4)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研究。基于租购并举制度实施的激励与监管视角,构建了政府、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个主体在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实施过程中的策略互动过程及其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政府对住房租赁企业的奖励补贴、处罚力度、企业主动与被动参与住房租赁业务的净收益差额是影响企业行为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企业选择主动参与住房租赁策略有正向影响;政府对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与补贴、消费者租房和买房的净收益差额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消费者选择租赁策略有正向影响。(5)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的演化博弈研究。基于有限理性特征,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探究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房屋出租人住房出租的监管策略,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出租人来说,当其付出的违规处罚代价高于违规多得的净收益与被跨级监管发现违规概率的比值时,其最优策略选择就是合规出租;反之,出租人会选择违规出租策略。对于政府来说,当监管收益高于其监管成本时,其最优策略即为监管;当政府监管收益小于其监管成本与失职处罚的差额时,其最优策略为不监管。(6)房产中介机构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研究。基于房产中介服务监管维权纠纷问题,构建政府监管部门、房地产中介机构和房屋承租人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管维权威慑博弈模型,并进行模型求解,分析了模型威慑均衡、挑战均衡和分离均衡三种均衡状态的实现条件。研究表明:承租人维权行为对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具有重要作用,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激发承租人正当维权的关键所在。应以培育强硬型政府监管部门和承租人为目标,降低房地产中介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承租人产生冲突的感知价值,以实现维权纠纷处置的威慑均衡;以维权表象透视事件本质,重点关注房地产中介机构对侵权行为处理的态度、措施及决心,有针对性采取监管策略与处理措施;注重通过承租人反馈获得有效信息,有效发挥其维权监管约束作用。(7)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工作与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了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建议,以加快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促进租购并举制度有效实施,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秦学锋[9](2019)在《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柳州市作为全国的三线城市,近几年来其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6月的数据显示,柳州市已经成为全国房价涨幅最快的城市之一。柳州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房地产二级市场的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是柳州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快发展。自从2000年开始,柳州市二手房屋中介服务公司如春笋般遍地开花,截止2018年,已经形成了大公司,小公司,夫妻店多元化的局面。成立于2003年的HY房产公司是目前在柳州市场继百度、世华、恒基、儒房之后的第五大二手房经纪公司,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瓶颈,公司营销亟待变革。本研究从介绍HY公司营销现状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剖析了HY公司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对HY公司所处的营销环境进行扫描,总结了HY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制定了HY公司的营销策略,最后就策略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研究认为,HY房产公司在柳州市房地产二级市场这个大环境下,应保持自身优势、并解决自身问题而继续经营,结合4P和4C理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营销策略,如此才能在房地产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并最终经营成为一家百年老店。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对HY房产公司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主要对HY房地产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分析得出的数据,对HY公司的营销策略的改进提出具体意见;第五部分,对HY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做出选择,第六部分得出最终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对HY公司改进营销策略,做好营销策划工作,找准目标客户,最终实现销售收入提高,促进公司利润增长,并最终实现公司长久持续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好的营销策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为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志[10](2019)在《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来,在过去10多年里,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为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信贷支持。加上近年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公司客户金融脱媒趋势日渐明显,优质客户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公司批发类业务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小,零售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利润贡献的中坚力量,而其中产品可替代性低、综合收益较好且资产质量良好的个人住房贷款无疑是零售业务中的主力产品。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中国工商银行很早就认识到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代表的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制定了大零售业务战略持续推进发展转型和服务创新,总体落实下沉零售业务的基本思想,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中国工商银行四川分行作为一级分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贷款增速、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在全国系统内一直处于中上游水平,但自2016年中央“抑泡沫、去杠杆、去库存”以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出台,我国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均步入周期性调整,国内住房市场加速转型,住房金融买方市场的特征日趋明显,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方面具有越来越强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更加关注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外部经济环境的下行引导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均表现出浓烈的信贷偏好,随着住房信贷参与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加,银行同业对市场份额的分化竞争日益激烈。在上述复杂环境变化和激烈竞争影响下,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信贷市场占比虽能保持前列但呈缓慢下降态势。为顺应当下内外部形势,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健康稳定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宏观分析法、微观分析法、定性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阐明了个人住房贷款金额大、期限长、政策性强的业务特征以及渠道附属性强、递延服务空间大的营销特征,然后基于PEST、五力模型、SWOT等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对当前工行四川分行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自身内外部等重点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逐一剖析分行个人住房贷款营销策略存在的区域市场定位不清晰、产品品牌建设欠缺、渠道建设成效不明显、定价促销方式单一等策略问题,最后提出了下一步推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一是该行应结合四川省内房地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重塑区域细分市场,明确差异性市场定位;二是应了解并立足于客户需求,整合协调行内多个营销部门,通过多维度、多种产品、服务的渗透营销,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共同价值追求,形成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主、各项递延业务贯穿始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三是应在强化传统线下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线上营销渠道,探索自建渠道获取房贷客户;四是应围绕刚需客群和改善型客群特点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逐渐培育和树立该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品牌形象。工行四川分行应密切关注政策市场动向,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加大对上述策略的思考和运用,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二、“房屋银行”与传统房地产中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屋银行”与传统房地产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集聚 |
2.1.2 房地产 |
2.1.3 房地产价格 |
2.2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区理论 |
2.2.2 工业区位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
2.2.5 竞争优势理论 |
2.3 房地产价格决定的相关理论 |
2.3.1 供需理论 |
2.3.2 地租与竞租理论 |
2.3.3 城镇化理论 |
第3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
3.1 房地产市场的形成阶段 |
3.2 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 |
3.3 房地产市场的政府主导阶段 |
3.4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阶段 |
第4章 我国产业集聚测量和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 |
4.1 中国产业集聚程度现状 |
4.1.1 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
4.1.2 我国不同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表现 |
4.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
4.2.1 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
4.2.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分析 |
4.2.3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省际差异分析 |
第5章 不同产业集聚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 |
5.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
5.1.1 影响房地产的购买需求 |
5.1.2 影响房地产的供给 |
5.1.3 理论模型 |
5.2 面板数据模型及估计方法 |
5.2.1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5.2.2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城市样本选择 |
5.3.2 实证模型与指标选取 |
5.3.3 相关性分析 |
5.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 内生性讨论与稳健性检验 |
5.4.1 房地产价格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
5.4.2 内生性处理与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 |
6.1 产业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机制分析 |
6.1.1 产业集聚通过人口集聚影响房地产价格 |
6.1.2 产业集聚通过土地供给影响房地产价格 |
6.2 中介效应检验 |
6.2.1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
6.2.2 中介变量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检验 |
6.3.2 土地成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7章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的非线性影响 |
7.1 产业集聚对房地产价格非线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7.1.1 城市异质特征与外部条件差异 |
7.1.2 产业集聚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 |
7.2 非线性实证模型构建 |
7.2.1 门限面板回归模型介绍 |
7.2.2 门限变量选取 |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1 产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
7.3.2 不同行业集聚对房价水平的非线性影响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强监管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济南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识别的研究 |
1.3.2 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因素的研究 |
1.3.3 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控制的研究 |
1.3.4 对金融监管相关要求的研究 |
1.3.5 总体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基本内容 |
2.1.1 个人住房贷款的概念及分类 |
2.1.2 个人住房贷款的特征 |
2.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基本内容 |
2.2.1 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
2.2.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类型 |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预期收入理论 |
2.3.3 理性违约与被动违约理论 |
2.3.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我国金融监管变化趋势及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影响 |
3.1 金融监管现状与发展趋势 |
3.1.1 金融监管政策变化情况 |
3.1.2 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展望 |
3.2 强监管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影响 |
3.2.1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3.2.2 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强监管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现状分析 |
4.1 信用风险分析 |
4.1.1 借款人信用风险 |
4.1.2 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 |
4.2 操作风险分析 |
4.2.1 业务流程中的风险 |
4.2.2 人员管理中的风险 |
4.2.3 系统操作中的风险 |
4.3 市场风险分析 |
4.3.1 房价波动的风险 |
4.3.2 利率调整的风险 |
4.3.3 同业竞争的风险 |
4.4 其他风险分析 |
4.4.1 流动性风险 |
4.4.2 法律风险 |
4.5 小结 |
第5章 强监管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以Z银行济南分行为例 |
5.1 Z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现状 |
5.1.1 Z银行济南分行简介 |
5.1.2 Z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资产质量情况 |
5.2 Z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 |
5.2.1 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
5.2.2 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
5.2.3 市场风险控制措施 |
5.2.4 其他风险控制措施 |
5.3 Z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房地产项目准入参差不齐 |
5.3.2 对借款人提供的资料无法有效核实 |
5.3.3 员工尽责审查流于形式 |
5.3.4 员工出现道德风险违规放贷 |
5.3.5 不良处置进展缓慢 |
5.4 Z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 |
5.4.2 对房地产市场分析不足 |
5.4.3 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
5.4.4 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 |
5.4.5 风险应对机制不健全 |
5.4.6 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滞后 |
5.5 具体业务案例 |
5.5.1 一手住房贷款案例 |
5.5.2 二手住房贷款案例 |
5.6 小结 |
第6章 强监管下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
6.1 加强房地产市场风险研判 |
6.1.1 建立房地产行业风险预警系统 |
6.1.2 建立政府-房地产企业-银行三方信息共享平台 |
6.2 加强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防控 |
6.2.1 加强准入名单管理 |
6.2.2 加强项目全流程跟踪 |
6.3 优化风险管理手段 |
6.3.1 优化业务流程和岗位设置 |
6.3.2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
6.3.3 优化风险评价模型 |
6.3.4 加强对第三方的管理 |
6.4 健全风险应对机制 |
6.4.1 优化整合贷后监测系统 |
6.4.2 加强抵押物管理 |
6.4.3 加快清收进度 |
6.5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
6.5.1 加强监管政策的传导 |
6.5.2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6.5.3 优化客户经理考核 |
6.6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相关研究 |
2.1.1 房价波动的影响因素 |
2.1.2 房价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
2.2 金融稳定的相关研究 |
2.3 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房价偏离与金融稳定 |
2.3.2 房地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稳定 |
2.4 总体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金融稳定 |
3.1.2 房地产价格 |
3.2 理论机制分析 |
3.2.1 财富效应 |
3.2.2 投资效应 |
3.2.3 信贷效应 |
3.2.4 不同杠杆率下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路径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来源、指标测度与模型设计 |
4.1 数据来源与内生性问题 |
4.1.1 数据来源 |
4.1.2 内生性问题 |
4.2 指标测度与说明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核心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计 |
4.3.1 机制效应检验模型 |
4.3.2 门槛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检验 |
5.1 基准回归 |
5.2 机制效应检验 |
5.2.1 财富效应机制检验 |
5.2.2 投资效应机制检验 |
5.2.3 信贷效应机制检验 |
5.3 门槛检验 |
5.3.1 经济杠杆 |
5.3.2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
5.4 中国样本的分析检验 |
5.4.1 基准回归 |
5.4.2 机制效应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启示 |
6.2.1 控制宏观杠杆率建立房价预警机制 |
6.2.2 促进金融创新发挥金融业生产基础性服务职能 |
6.2.3 控制信贷扩张规模培育多元融资渠道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个人住房贷款及其风险的基本理论 |
2.1 个人住房贷款的含义 |
2.2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含义 |
2.3 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类型 |
2.3.1 利率风险 |
2.3.2 市场风险 |
2.3.3 流动性风险 |
2.3.4 抵押物风险 |
2.3.5 信用风险 |
2.3.6 法律风险 |
第三章 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成因分析 |
3.1 个人住房贷款发展现状 |
3.2 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存在的风险 |
3.2.1 开发商的风险 |
3.2.2 购房者的风险 |
3.2.3 银行自身的风险 |
3.2.4 其他方因素的风险 |
3.3 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
3.3.1 内部原因分析 |
3.3.2 外部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对策 |
4.1 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前的风险识别与预防 |
4.1.1 强化贷前业务流程 |
4.1.2 落实强化贷前调查及首付款审核 |
4.1.3 优选合作机构 |
4.1.4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
4.2 个人住房贷款操作中的风险控制 |
4.2.1 关注个人征信记录 |
4.2.2 优化审查审批模式 |
4.2.3 强化放款管理 |
4.3 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后的风险管理 |
4.3.1 加强权证管理 |
4.3.2 强化资产质量管控 |
4.3.3 合作项目贷后查访 |
4.3.4 建立风险监察名单 |
4.3.5 加强贷后管理的动态监管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理论概述 |
2.1 长租公寓 |
2.1.1 长租公寓的概念 |
2.1.2 长租公寓的分类 |
2.2 资金链管理 |
2.2.1 资金链管理的概念 |
2.2.2 资金链管理的目标 |
2.2.3 资金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 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 |
2.3.1 长租公寓资金链的概念 |
2.3.2 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的特征 |
2.3.3 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的方法 |
第三章 DK长租公寓经营及资金链管理现状 |
3.1 行业现状及DK长租公寓经营概述 |
3.1.1 长租公寓行业发展现状 |
3.1.2 DK长租公寓经营概述 |
3.2 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现状 |
3.2.1 资金筹集管理现状 |
3.2.2 资金使用管理现状 |
3.2.3 资金回流管理现状 |
3.3 DK长租公寓资金链状况分析 |
3.3.1 资金筹集状况分析 |
3.3.2 资金使用状况分析 |
3.3.3 资金回流状况分析 |
3.3.4 资金链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资金筹集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1 融资渠道狭窄导致高度依赖租金贷 |
4.1.2 偿债风险高影响再融资能力 |
4.2 资金使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公寓采购端租金成本偏高 |
4.2.2 成本管控意识薄弱 |
4.2.3 资金使用缺乏风险管控 |
4.3 资金回流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资金回流方式单一 |
4.3.2 资金收入预算与实际偏差大 |
4.3.3 空置率和租金溢价影响资金回流 |
第五章 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优化建议 |
5.1 资金筹集管理优化建议 |
5.1.1 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
5.1.2 调整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 |
5.2 资金使用管理优化建议 |
5.2.1 加强成本管控 |
5.2.2 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
5.3 资金回流管理优化建议 |
5.3.1 拓展多样化回流收入 |
5.3.2 加强资金收入预算管理 |
5.3.3 提高入住率和租金溢价效应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业务 |
2.1.2 住房租赁市场的概念 |
2.1.3 营销相关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
2.2.2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 |
2.2.3 商业银行转型 |
2.2.4 大数据平台下商业银行的平台搭建或业务发展 |
2.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概述 |
3.1 建行深圳分行情况介绍 |
3.2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情况分析 |
3.2.1 业务现状 |
3.2.2 业务目标 |
3.2.3 业务定位 |
3.2.4 业务问题 |
第4章 住房租赁业务营销环境与SWOT分析 |
4.1 业务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业务环境微观分析 |
4.3 建行深圳市分行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分析 |
4.2.2 内部劣势分析 |
4.2.3 外部机会分析 |
4.2.4 外部威胁分析 |
4.2.5 SWOT分析总结 |
第5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营销战略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1.1 按时间分类 |
5.1.2 按性质分类 |
5.1.3 按房型分类 |
5.1.4 按租金分类 |
5.1.5 按区域分类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2.1 目标市场选择标准 |
5.2.2 目标市场选择总结 |
5.3 市场定位 |
5.3.1 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
5.3.2 建行深分自身条件分析 |
5.3.3 定位结论 |
第6章 建行深分住房租赁业务营销策略方案 |
6.1 产品策略 |
6.1.1 根据市场定位进行客户群体业务需求分析 |
6.1.2 根据客户业务需求设计产品 |
6.1.3 结合市场定位和平台设计提供房源产品 |
6.2 定价策略 |
6.2.1 定价目标 |
6.2.2 根据市场定位确定需求 |
6.2.3 估计成本 |
6.2.4 定价方法及最终定价 |
6.3 渠道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4.1 促销手段 |
6.4.2 品牌宣传 |
6.5 人员策略 |
6.5.1 做好服务人员管理 |
6.5.2 做好顾客等待管理 |
6.5.3 做好顾客保留工作 |
6.6 有形展示策略 |
6.6.1 优化网点环境 |
6.6.2 加强信息沟通 |
6.6.3 打好价格标签 |
6.7 过程策略 |
6.7.1 总体产品服务流程 |
6.7.2 单个产品服务过程控制 |
6.7.3 效率控制 |
6.7.4 战略计划流程控制 |
6.7.5 制定统一的发展节奏和执行策略 |
第7章 建行深分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7.1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
7.2 实现人员科学配置管理 |
7.3 跟紧政策引导 |
7.4 确保上下游资源配备齐全 |
第8章 结语和展望 |
8.1 结语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助贷机构房屋抵押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R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民间金融的研究 |
1.2.2 助贷机构的研究 |
1.2.3 房地产风险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助贷与住房抵押贷款 |
2.1.1 助贷的概念 |
2.1.2 房屋抵押贷款的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助贷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R公司房抵贷业务现状及市场影响因素 |
3.1 R公司简介 |
3.1.1 组织架构 |
3.1.2 产品简要 |
3.1.3 竞争分析 |
3.1.4 交易结构 |
3.1.5 运营流程 |
3.2 R公司业务市场影响因素 |
3.2.1 监管政策趋严 |
3.2.2 违约风险增高 |
3.2.3 资金来源受限 |
第四章 R公司房抵贷业务风险分析 |
4.1 业务流程风险分析 |
4.1.1 运营管理风险 |
4.1.2 风控结构风险 |
4.1.3 无效处置风险 |
4.2 产品要素风险分析 |
4.2.1 房产本身风险 |
4.2.2 借款人风险 |
4.2.3 抵押权无效风险 |
4.3 交易结构风险分析 |
4.3.1 R公司无抗风险能力 |
4.3.2 R公司无放款资质 |
4.3.3 R公司受限资管新规 |
第五章 R公司房抵贷业务风险管控 |
5.1 业务流程风险管控 |
5.1.1 运营流程精细化 |
5.1.2 风控流程标准化 |
5.1.3 贷后处置模式化 |
5.2 产品要素风险管控 |
5.2.1 房屋价值的风险控制 |
5.2.2 大数据的合理应用 |
5.2.3 抵押成数的精准控制 |
5.3 交易结构的重新设计 |
5.3.1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基金 |
5.3.2 不良资产处置基金风险压力测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理论基础 |
2.1.1 政策执行理论 |
2.1.2 市场监管理论 |
2.1.3 演化博弈理论 |
2.1.4 供求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住房的属性 |
2.2.2 住房租赁市场的界定 |
2.2.3 住房租赁的交易模式及特点 |
2.2.4 住房租赁市场核心利益主体的界定 |
2.3 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的相关研究 |
2.3.1 租购并举制度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2 央地政府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3 住房租赁激励的相关研究 |
2.3.4 住房租赁监管的相关研究 |
2.3.5 住房租赁市场主体行为博弈的相关研究 |
2.4 国际住房租赁制度改革与实践经验 |
2.4.1 美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2 德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3 新加坡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4 日本与英国住房租赁制度与实践 |
2.4.5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现状及成因 |
2.5 研究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租购并举制度对住房租赁市场主体的影响研究 |
3.1 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及主要政策内容 |
3.1.1 租购并举制度的实施背景 |
3.1.2 租购并举制度下的住房租赁政策体系 |
3.2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供给主体的影响 |
3.2.1 增加租赁用地供给助力企业新建租赁住房 |
3.2.2 税费优惠政策激励租赁住房供给 |
3.2.3 金融产品创新解决住房租赁企业融资困境 |
3.2.4 多项政策举措保障租赁住房多渠道供给 |
3.3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租赁住房需求主体的影响 |
3.3.1 实证研究 |
3.3.2 承租人权益保障逐步加强 |
3.3.3 “租购同权”逐步落地 |
3.3.4 引导消费者逐步改变住房消费观念 |
3.4 租购并举政策体系对住房租赁监管主体的影响 |
3.4.1 住房租赁市场监管逐步加强 |
3.4.2 有利于实现中央政府保障民生的目标诉求 |
3.4.3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
3.4.4 地方政府监管成本增加,声誉提升 |
3.5 租购并举制度下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的概念模型 |
3.5.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3.5.2 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激励与监管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3 政府、企业与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4 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的演化博弈概念模型 |
3.5.5 房产中介租赁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概念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央地政府间租购并举政策执行的激励与监管演化博弈 |
4.1 博弈机理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支付矩阵 |
4.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4.3.1 系统局部均衡点 |
4.3.2 演化稳定策略及仿真 |
4.4 主要参数对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1 市场结构影响因子对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2 奖励力度对央地政府策略演化的影响 |
4.4.3 处罚力度对央地政府策略演化的影响 |
4.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府、租赁企业和消费者间住房租赁激励监管演化博弈 |
5.1 博弈机理分析 |
5.1.1 政府与住房租赁企业间的博弈关系 |
5.1.2 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5.1.3 住房租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支付矩阵 |
5.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5.3.1 复制动态方程 |
5.3.2 均衡点的稳定性及其仿真 |
5.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出租人住房出租行为监管演化博弈 |
6.1 博弈机理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支付矩阵 |
6.3 模型求解及仿真 |
6.3.1 系统局部均衡点 |
6.3.2 演化稳定策略ESS |
6.3.3 模型演化仿真 |
6.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房产中介租赁服务监管维权威慑博弈 |
7.1 模型构建 |
7.1.1 模型假设 |
7.1.2 模型构建 |
7.2 模型求解 |
7.2.1 政府监管部门行为分析 |
7.2.2 房屋承租人行为分析 |
7.2.3 房产中介机构行为分析 |
7.2.4 均衡求解 |
7.3 模型分析 |
7.3.1 培育强硬型房屋承租人的策略 |
7.3.2 针对强硬型房产中介机构的策略 |
7.3.3 针对软弱型房产中介机构的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建议及措施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9)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相关文献综述 |
1.5.1 关于营销策略的理论 |
1.5.2 关于房地产营销的相关研究 |
1.5.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二章 HY房产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2.1 HY房产公司企业概况 |
2.2 HY房地产公司近五年营销现状 |
2.2.1 HY地公司的主要业务和服务 |
2.2.2 HY房地产公司近五年营销状况 |
2.2.3 HY房地产公司现行营销策略 |
2.3 HY房产公司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
2.3.1 公司业务和服务上存在的不足 |
2.3.2 营销组织和人员上存在的不足 |
2.3.3 营销理念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
2.3.4 公司内外沟通能力弱,互动性不强 |
第三章 HY房产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HY房产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HY房产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3.3 HY房产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
3.3.2 公司营销理念分析 |
3.3.3 产品组合和市场细分不清晰 |
3.4 HY房产公司SWOT分析 |
3.4.1 机会分析 |
3.4.2 威胁分析 |
3.4.3 优势分析 |
3.4.4 劣势分析 |
第四章 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
4.1 HY房产公司市场定位和目标消费者群体分析 |
4.1.1 HY房产公司市场定位 |
4.1.2 HY房产公司目标消费者群体分析 |
4.2 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改进的具体措施 |
4.2.1 服务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沟通策略 |
4.2.5 促销策略 |
第五章 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 |
5.1 HY房产公司营销系统的建立 |
5.1.1 内部营销系统 |
5.1.2 外部营销系统 |
5.2 HY房产公司营销团队的组建 |
5.2.1 多渠道招聘营销人员 |
5.2.2 实施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战斗力 |
5.3 HY房产公司营销人员的培训 |
5.4 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2.1.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贷款产品的营销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个人住房信贷相关业务理论 |
2.2.1 个人住房信贷概念及业务类型 |
2.2.2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特征 |
2.2.3 个人住房信贷营销特征 |
2.2.4 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流程 |
2.3 市场营销理论 |
2.3.1 市场选择理论 |
2.3.2 市场组合理论 |
2.3.3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 |
本章小结 |
3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营销环境分析 |
3.1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营销环境概述 |
3.2 宏观经营环境分析 |
3.2.1 政策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新进入者威胁 |
3.3.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3 买方议价能力 |
3.3.4 替代品威胁 |
3.3.5 现有竞争者威胁 |
3.4 分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
3.4.1 发展优势 |
3.4.2 发展劣势 |
3.4.3 发展机会 |
3.4.4 发展挑战 |
3.4.5 SWOT组合分析 |
本章小结 |
4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贷款营销现状及问题剖析 |
4.1 分行个人住房贷款营销现状 |
4.2 分行个人住房贷款营销问题剖析 |
4.2.1 区域市场定位不清晰 |
4.2.2 产品品牌建设较欠缺 |
4.2.3 渠道建设成效不明显 |
4.2.4 定价促销方式较单一 |
本章小结 |
5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营销对策研讨 |
5.1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STP战略 |
5.1.1 区域目标市场分析 |
5.1.2 市场定位策略 |
5.2 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4P’S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房屋银行”与传统房地产中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产业集聚对区域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周贺. 吉林大学, 2021(01)
- [2]强监管背景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Z银行济南分行为例[D]. 刘璐.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房地产价格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研究[D]. 高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交通银行长春XCS支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曲一帆. 吉林大学, 2021(01)
- [5]DK长租公寓资金链管理研究[D]. 文佳宁.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6]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住房租赁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林宇菁. 山东大学, 2020(05)
- [7]助贷机构房屋抵押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以R公司为例[D]. 马云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8]租购并举制度下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激励与监管策略研究[D]. 郭金金.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HY房产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秦学锋. 广西大学, 2019(01)
- [10]工行四川分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志.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