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的手术矫正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的手术矫正

一、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官玺[1](2021)在《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ritic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出生后早期就可能呈现危重状态,如不及时干预,自然病死率极高。随着先心病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低龄、低体重先心病的救治已成为当前心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等产前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分娩前即可明确诊断。然而,目前我国不同医疗单位对围产期心脏畸形的诊治水平存在差异,产科医生和新生儿科医生对先心病,尤其是复杂先心病的认识相对不足。因此,为患者家属提供明确的咨询和指导,开展适当有效的围产期转运机制和多学科临床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团队结合阜外医院自身特点,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创建危重胎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平台”,包括“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结果。本研究通过总结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120例新生儿救治经验,探索建设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危重先心病患儿救治体系,在最佳时间提供最优治疗,切实提高我国危重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方法和结果该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阜外医院以小儿心脏外科为主体,联合多家医院妇产科、新生儿科、超声科等开展多中心多学科“产前诊断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共同救治CCHD的经验,即宫内诊断、产前咨询、围产期管理、出生后急诊转诊及外科干预后有效长期随访等。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共47例CCHD在胎儿期诊断并在新生儿期获得有效救治,院内“零”死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论文第二部分,即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通过“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模式”收治的CCHD新生儿病例资料,总结两种新生儿救治方式的患儿特点及外科治疗结果,明确“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优势,可节省出生后诊断及住院等待时间,并及时进行外科干预,降低死亡风险。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患儿经过及时的外科干预,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结果。产前产后一体化救治是当前中国胎儿新生儿先心病领域的热门内容。第三部分综述分析当前胎儿超声心动图对CHD的影响,宫内介入治疗,新生儿期外科治疗,并探索未来中国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方向。可以明确的是随着未来中国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打造高水平“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平台”,提升不同区域诊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是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先心病救治能力的重点任务。结论“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和“产后诊断并绿色通道快速住院”两种模式的“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平台对于救治危重先心病患儿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前者更有提高救治率的优势,可以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整体提升我国危重先心病的治疗水平。

童媛媛[2](2021)在《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婴幼儿主动脉弓畸形合并心内病变的一期矫治是目前的首选手术方式,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tandard Regional Cerebral Perfusion,SRCP)或脑-心联合灌注(Cerebro-myocardial Perfusion,CMP)的体外循环灌注方式被选择性应用于这类矫治手术。研究目的在匹配良好的情况下,探讨脑-心联合灌注与传统区域性脑灌注的应用在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中,对患儿脑、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两种策略对患儿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的差异。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5月实施一期复杂主动脉畸形矫治手术的284例患儿。全部患儿按照区域性脑灌注方式分为:传统区域性脑灌注(SRCP组,n=202)组和脑-心联合灌注组(CMP组,n=82)。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匹配后两组(以CMP组为基准进行PSM匹配后,共76对匹配成功)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全部人群中,术前早产率达9.2%(26/284),发育迟缓发生率可达11.6%(33/284),匹配前后两组之间早产及发育迟缓发生率均没有差异。匹配后,两组主动脉病变诊断、伴随心内畸形、术前心脏超声(LVEF、LVEDD值)及实验室心肌损伤有关检查(CK、CK-MB、LDH)均具有可比性。CMP组中,区域性灌注期间流量、最低鼻咽温较高(中位流量和鼻咽温度分别是45.3ml/kg/min vs.33.0ml/kg/min和30.6℃ vs.26.0℃,p<0.05);复温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时间分别为42.3min vs.31.0min,p<0.05)。CMP组中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例报道,而SRCP中有两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2.6%(n=2),该并发症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苏醒时间两组具有可比性,苏醒延迟(苏醒时间>6hr)比例两组分别为4.7%(SRCP组,n=3)和8.6%(CMP组,.n=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50)。两组患儿心肌缺血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CMP及SRCP组中位缺血时间分别为29.0和58.0min,SRCP组中HTK停跳液使用率较高(68.4%,n=52,p<0.05)。两组患儿停机时心脏自动复跳率无显着性差异(93.4%vs.92.1%,p=1.00)。SRCP组中30名(39.5%)患儿发生术后早期心脏不良预后事件(CAPE),CMP组中为24名(31.6%),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40)。两组患儿术后机械辅助通气、ICU停留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早期并发症方面,两组院内死亡率、延迟关胸、延迟拔管(>24h)、二次入ICU、腹膜透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在这个合并心内畸形的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矫治手术回顾性队列研究中,传统区域性脑灌注及脑-心联合灌注两种方法对机体器官的保护作用相近,对患者的整体预后影响没有显着差异。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儿病变特点和术者习惯,可相应选择不同方式的灌注策略。研究背景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后远期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损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既往研究表明,4-HNE(4-Hydroxynonenal,4-羟壬烯醛)是DHCA后常见产物,这类醛类物质的蓄积可能会导致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参与了神经功能及学习能力的修复。激活ALDH2酶活性可以加速4-HNE的清除,可能是DHCA后脑保护的重要靶点。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首先确定深低温停循环后大鼠神经元损伤,特别是证实存在突触结构损伤,其次论证ALDH2酶活性激活对神经元受损程度的保护,及其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清洁级健康大鼠按照不同处理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6),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组n=6),ALDH2特异性激活剂(Alda-1)预处理组(Alda-1组,n=6)。取脑海马组织检测ALDH2酶活性、蛋白及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4-HNE加合物产量、HE染色技术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凋亡神经元数量、透视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核,突触结构及线粒体损伤、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研究结果DHCA海马组织内线粒体乙醛脱氢酶酶2活性显着降低,Alda-1预处理后,酶活性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较DHC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2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表达在各组中均未见差异;脑海马神经组织中4-HNE加合物在深低温停循环组明显增加,Alda-1预处理后加合物显着降低(22.92± 9.36 ug/mg vs.131.69± 58.89 ug/mg vs.62.67± 28.02 ug/mg,Sham 组 vs.DHCA 组vs.Alda-1组,p<0.05)。TUNEL凋亡细胞染色可以发现,Alda-1预处理可明显减少DHCA后神经元凋亡数量。透视电镜结果提示DHCA组中海马神经元细胞核、突触结构受损;Alda-1预处理可减轻突触结构损伤程度。突触可塑性相关的蛋白检测结果提示,DHCA组及Alda-1组中突触有关修复蛋白Gap43明显增高,且Alda-1组中Gap43升高较DHCA组明显,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CA及Alda-1预处理组中均存在p38的磷酸化激活,pp38/p38比例明显增高,与Sham组相比,DHCA组中pp38/p38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及Alda-1组相比,DHCA组中,Bax/Bcl-2比例显着增加,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Alda-1预处理可在大鼠DHCA模型中发挥脑保护作用,可减少神经元凋亡,促进突触结构损伤恢复,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ALDH2活性,增加有毒醛类物质的清除,进而在一定程度降低DHCA导致的pp38-p38通路的激活,增加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增加突触结构修复,减少DHCA导致突触损伤;与此同时,减少DHCA促进的Bax易位至线粒体,减少Bax/Bcl-2的比例进而减少神经元损伤;Alda-1预处理可以通过。该研究可为临床工作中实现更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提供了分子学依据,为降低DHCA后脑并发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朱耀斌,张雅娉,李志强,叶赞凯,刘扬,樊星[3](2020)在《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手术治疗策略》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缩窄(coarcation of the aorta, COA)患者应用不同术式治疗的疗效。方法 160例COA婴幼儿,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组。Ⅰ组39例为单纯COA或COA合并简单心内畸形患儿,切除COA狭窄段行端端吻合术;Ⅱ组64例为合并复杂心内畸形患儿,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弓部病变和心内畸形,并行端端吻合矫治术;Ⅲ组30例为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儿,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弓补片加宽术;Ⅳ组27例为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患儿,体外循环下采用扩大端侧吻合术进行主动脉弓重建。记录4组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等;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右侧上下肢脉压差;比较术前跨狭窄段压差、术后3 d跨吻合口压差;记录住院期间生存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观察患儿预后。结果Ⅱ组、Ⅲ组、Ⅳ组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入住ICU时间均较Ⅰ组长,且Ⅱ组、Ⅲ组较Ⅳ组长,Ⅱ组较Ⅲ组长(P<0.05);Ⅱ组、Ⅲ组体外循环时间较Ⅳ组长,Ⅱ组较Ⅲ组长(P<0.05);4组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术后即刻右侧上下肢脉压差[(2.78±1.24)、(2.84±1.31)、(2.81±1.28)、(3.02±1.34)mm Hg]均低于术前[(39.24±14.25)、(40.21±15.34)、(39.85±15.36)、(40.52±16.37)mm Hg](P<0.05),4组术前、术后即刻右侧上下肢脉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术后3 d跨吻合口压差[(15.32±5.21)、(15.78±5.47)、(16.02±5.19)、(15.64±5.28)mm Hg]均低于术前跨狭窄段压差[(39.78±19.75)、(40.14±20.02)、(39.92±19.27)、(41.35±21.02)mm Hg](P<0.05),4组术前跨狭窄段压差、术后3 d跨吻合口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Ⅲ组、Ⅳ组住院期间病死率(2.56%、4.69%、3.33%、3.70%)、并发症发生率(2.56%、7.81%、10.00%、7.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0(11.31±3.16)个月,患儿吻合口通畅,无再狭窄病例。结论 COA婴幼儿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均可解除主动脉弓及其合并病变,患儿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无复发。

章坚[4](2020)在《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儿童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2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的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1例,平均年龄10.3(4.3,49.9)个月,平均体重7.5(5.0,13.8)kg。根据手术时年龄将患儿分为:低龄组(≤1岁)39例和高龄组(>1岁且<18岁)29例。手术方式包括:端端吻合、扩大端端/端侧吻合、补片扩大成形、锁骨下动脉翻转。总结并分析患儿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随访其中远期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病例。35例(51.5%)患儿采用缩窄段切除端端吻合,28例(41.0%)采用扩大端端或端侧吻合,2例(3.0%)采用自体心包补片扩大成形,2例(3.0%)采用Gore-Tex人工补片扩大成形,1例(1.5%)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翻转术。平均手术时间(140.1±36.3)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25.5±8.6)min,术后ICU平均停留时间(6.2±4.6)d,术后机械通气平均时间15.5(6.0,28.3)h,术后胸腔引流平均时间(5.5±3.9)d。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测得主动脉吻合口压差(28.1±12.0)mmHg,低于术前主动脉缩窄段压差(61.5±20.0)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低龄组相比,高龄组患儿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较长(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P<0.05)。全组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其中58例随访(50.6±31.6)个月,末次随访吻合口收缩期压差(21.3±10.1)mmHg,2例因再缩窄行球囊扩张术,再干预率3.4%。结论:经左后外侧入路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特别是对于无需处理其他复杂心内畸形的单纯型主动脉缩窄患儿安全且治疗效果好,具有较理想的中远期随访结果。

徐佳俊[5](2020)在《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127例,其中男性患儿75例,女性患儿52例。所有患儿手术前均行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结果依据心脏大血管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心内畸形,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和心外畸形,分别计算CT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病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27例患儿年龄3天-24月,平均年龄6.3±6.2月,体重2.8-12.5 kg,平均体重6.6±2.8 kg。127例患儿最终经手术确认病变409处,其中心内畸形174处,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2处,心外畸形173处。CT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68处,漏/误诊6/4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60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外畸形166处,漏/误诊7/1处。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确诊心内畸形172处,漏/误诊2/0处,确诊心脏与大血管连接处畸形59处,漏/误诊3/0处,确诊心外畸形147处,漏/误诊26/0处。CT和超声在诊断所有病变类型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99.8%,98.7%,99.5%和92.4%,100%,100%,98.9%。CT总体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96.3%vs.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P<0.05)。在诊断心外畸形中,CT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95.9%vs.84.9%(χ2=15.42,P<0.05),在诊断心内畸形中,CT敏感度稍低于超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5%vs 98.8%(χ2=1.12,P>0.05)。研究结论: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尤其在心外畸形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敏感度显着高于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内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CT联合超声心动图可提高复杂先心诊断准确率。第二部分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应用个性化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1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获取患儿术前CT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和3-Matic 11.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图像后处理,以STL格式保存数据,导入3D打印机打印出个性化心脏实体模型。打印方法为光固化立体成型,打印材料为光敏树脂。医生团队根据患儿个性化心脏模型以及病史,影像学资料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对具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结果: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15例患儿的个性化心脏模型,根据病史、影像学资料、3D心脏模型等综合评估,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具备手术指征并最终实施手术治疗,1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诊断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左心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因家长放弃治疗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余2例因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暂无手术指征。所有行手术治疗的患儿手术方案与术前规划保持一致,术中探查证实患儿心脏解剖与3D打印模型一致。其中1例诊断为主动脉弓离断(A型)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患儿术后第5天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其余11例手术患儿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顺利出院。两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6月随访时打印出3D心脏模型,其中1例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稍狭窄,另1例无明显狭窄。研究结论:3D打印技术可帮助实施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规划,辅助个性化诊疗,有效提高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水平。第三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的准确性。研究方法:获取8个新鲜离体猪心,切除心房结构,保留左、右心室结构,往左、右心室塞入医用纱布以形成心室腔容积,并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固定10天,固定完成后往左、右心室灌注可固化硅胶并进行CT扫描。扫描后将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通过阈值分割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取出固化的心室硅胶铸模,硅胶铸模使用排水法测量所得体积作为心室容积的金标准,每个体积数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将CT测量结果与硅胶铸模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计算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与硅胶铸模平均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12.9±1.2 ml vs.13.2±1.3 ml(t=-1.059,P=0.325),右心室27.7±3.6 ml vs.28.2±3.2 ml(t=-1.121,P=0.299),CT测量与硅胶铸模排水法测得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左心室r=0.845,P=0.008;右心室r=0.933,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左、右心室容积具有高度准确性。第四部分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在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的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法洛四联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儿23例,所有患儿于术前和术后6月随访时行CT扫描,获取CT图像,通过阈值分割三维重建方法评估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对比分析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与术后6月左、右心室容积和心功能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CT基于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同时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左、右心功能参数。术后6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功能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23.93±7.44 ml/m2 vs.19.80±6.52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略高于术前49.67±14.82 ml/m2vs.46.59±14.46 ml/m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术后右心射血分数低于术前51.83±4.26%vs.57.50±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可准确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术前、术后左、右心功能,可以早期发现术后右心功能下降,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法洛四联症患儿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张凯,邓喜成,罗金文,阳广贤,易立文,刘剑,王敬华,黄鹏[6](2020)在《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27例一期手术矫治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手术矫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它复杂心脏畸形的病例;所有患儿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采用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共27例患儿纳入本研究,日龄范围4~28 d,平均(20. 1±6. 9) d;体重2. 7~4. 5kg,平均(3. 6±0. 5) kg。结果 27例中,术后延迟关胸11例,出血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乳糜胸1例,气胸2例,胸腔积液1例,心律失常2例,血压升高1例,再插管3例。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并早期死亡1例,其余26例均经过精细化管理治愈出院。随访3~48个月,吻合口狭窄再手术1例,其余患儿复查结果均满意。结论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一期矫治手术效果良好,若术前乳酸已出现进行性升高会影响术后结局,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非常重要。

杨学勇,景小勇,陈哲,李论,范详明,苏俊武,刘迎龙[7](2019)在《新法矫治主动脉缩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主动脉弓缩窄的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矫治主动脉缩窄15例。在非体外循环下阻断主动脉进行矫治手术期间,将监测上、下肢动脉血压的通路通过侧支管路连通,使缩窄段近端高压的血流可以通过侧支管路分流到低压的缩窄段远端,增加主动脉阻断期间缩窄段远端的血供,使手术安全时限延长。关闭侧支通路时可以检验缩窄矫形效果。取同期未采用此方法,但诊断、年龄和缩窄程度等特征匹配的18例患儿做对比。结果:分别采用新旧两种方法的两组患儿术后均没有残余压差,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上下肢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吻合期间缩窄远端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新法使手术操作更加从容,虽然与前期方法相比,矫治效果无显着的差异,这可能是病例数较少的缘故。但此法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彭乐,周晓东,郑丰楠,王元祥,孟保英,张青,丁以群[8](2019)在《新生儿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由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9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例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儿行一期矫治术,男童7例,女童5例,年龄(20. 5±7. 9) d,体重(3. 08±0. 81) kg;对照组为7例分期接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新生儿,其中男童4例,女童3例,年龄(15. 7±9. 4) d,体重(3. 28±0. 45) kg。比较两组患儿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弓Z值和主动脉弓术后残余压差。结果 12例一期手术组均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一期矫治术,对照组7例行分期矫治术。一期手术组体外循环时间(93. 3±16. 3) min,明显高于对照组(56. 6±9. 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081,P <0. 01);一期手术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7. 3±15. 1) min,对照组为(29. 3±8. 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68,P=0. 01);术后常规随访1~12个月,一期手术组主动脉弓残余压差为(9. 84±17. 2) 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27. 3±37. 1)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 499,P <0. 01);术后两组患儿上下肢收缩压压差及主动脉弓直径Z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年内随访残余梗阻情况一期手术组(9. 83±9. 69) mm Hg低于对照组(34. 8±17. 03)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516,P=0. 04)。两组均无临床死亡病例。结论新生儿期胸骨正中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具有满意的手术疗效。

吴雨昊,周悦航,金鑫,况虹宇,李勇刚,吴春[9](2019)在《86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婴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总结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7年8月86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婴的术前诊断、手术及术后情况。86例主动脉缩窄伴发心内畸形患婴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95.1±78.0)天,新生儿10例,占11.6%。体质量(4.6±1.2)kg。导管前型57例,导管旁型23例,导管后型6例。合并室间隔缺损73例,房间隔缺损59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心内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结果 所有患婴均接受了扩大端端吻合术、扩大端侧吻合术和主动脉弓补片成形术等一期手术纠治,同期矫治心内畸形。手术历时(279.0±56.4)min,体外循环(162.3±51.0)min,主动脉阻断(74.7±25.2)min。术后监护室停留(7.4±4.7)天,机械通气(101.1±75.4)h。出院前吻合口压差低于术前缩窄处压差,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17.7)mmHg对(22.1±9.4)mmHg,P<0.001],早期死亡7例。79例随访(31.0±27.4)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末次随访吻合口收缩期压差(21.2±11.0)mmHg,29例吻合口压差大于20 mmHg,4例建议行球囊扩张。2年累积无再缩窄生存率69.2%。结论 一期经胸骨正中入路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手术安全且术后效果好,可避免早期二次手术,近-中期随访效果佳。

周景昕,张石江,邵永丰,吴延虎,秦建伟,魏磊,倪布清,陆小虎[10](2019)在《一期手术矫治复杂型主动脉缩窄15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经超声心动图及CT血管造影确诊、采用一期手术矫治的15例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先行心内畸形矫治,然后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或者深低温停循环,切除缩窄段后端端吻合术矫治主动脉缩窄,本组患者弓部-降主动脉直接吻合7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5例,升主动脉-腹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例,缩窄段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形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心力衰竭;因术野渗血多延迟关胸1例;术后二次开胸手术止血1例;透析1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49个月。患者上、下肢血压差均小于20 mm Hg(1 mm Hg=0.133 kPa),2例成人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吻合口无假性动脉瘤形成。结论根据复杂型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一期手术安全、有效。

二、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论文提纲范文)

(1)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一: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建立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部分二: 两种新生儿危重先心病救治方式的对比研究
    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进展:从胎儿到新生儿
    1.精细产前诊断降低危重先心病出生率,提高治疗效果良好先心病出生率
    2.产前诊断促进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
    3.新生儿先心病外科的治疗水平的提高
    4.宫内介入治疗
        4.1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伴有进展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2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伴有进展的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4.3 房间隔完整或限制型房间隔缺损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简历
致谢

(2)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总体思路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两种区域性脑灌注策略对婴幼儿复杂主动脉弓部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深低温停循环中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及ALDH2活化的调节作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研究讨论
    研究局限性
    研究结论
综述 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脑损伤及保护策略进展
    1. 背景
    2. 婴幼儿CPB相关脑保护策略
    3.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手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手术方法
        1.2.3 术后处理
    1.3 随访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4组手术及住院情况比较
    2.2 4组术前、术后即刻右侧上下肢脉压差比较
    2.3 4组术前跨狭窄段压差、术后3d跨吻合口压差比较
    2.4 4组住院期间生存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5 随访结果
3 讨 论

(4)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在诊断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技术在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离体猪心心室容积准确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CT阈值分割法三维重建评估法洛四联症患儿心功能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27例一期手术矫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一)手术方法
        (二)围手术期精细化管理
        1.术前监护治疗:
        2.术中治疗策略:
        3.术后监护:
结果
讨论

(7)新法矫治主动脉缩窄(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麻醉方法
    3.手术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手术情况
    2.随访结果
讨论

(8)新生儿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0)一期手术矫治复杂型主动脉缩窄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矫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立多中心多学科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提高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治疗效果的研究[D]. 王官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基于不同灌注方式的婴幼儿主动脉弓部手术脑保护研究[D]. 童媛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婴幼儿主动脉弓缩窄手术治疗策略[J]. 朱耀斌,张雅娉,李志强,叶赞凯,刘扬,樊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06)
  • [4]儿童非体外循环主动脉缩窄的手术治疗[D]. 章坚.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基于CT的三维重建与3D打印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研究[D]. 徐佳俊. 浙江大学, 2020(01)
  • [6]新生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27例一期手术矫治效果分析[J]. 张凯,邓喜成,罗金文,阳广贤,易立文,刘剑,王敬华,黄鹏.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0(01)
  • [7]新法矫治主动脉缩窄[J]. 杨学勇,景小勇,陈哲,李论,范详明,苏俊武,刘迎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11)
  • [8]新生儿一期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疗效分析[J]. 彭乐,周晓东,郑丰楠,王元祥,孟保英,张青,丁以群.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9(10)
  • [9]86例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患婴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J]. 吴雨昊,周悦航,金鑫,况虹宇,李勇刚,吴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9(09)
  • [10]一期手术矫治复杂型主动脉缩窄15例临床分析[J]. 周景昕,张石江,邵永丰,吴延虎,秦建伟,魏磊,倪布清,陆小虎. 中国临床研究, 2019(09)

标签:;  ;  ;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的手术矫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