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录《二泉映月》情况的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特[1](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董梓成[2](2020)在《沈阳北陵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声景观是公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声景观的优化有助于提升游客对公园的整体舒适度评价。北陵公园是文化娱乐游览与名胜古迹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公园,使用者人群广泛,是沈阳对世界的标志性窗口。但是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不少使用者反映,静谧的环境开始喧闹起来,影响了休闲游憩体验,调查也发现,对于文化型旅游景区缺少了历史文化声的融入,广播声等不符合氛围的噪音严重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受。因此,对北陵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客观分析其声景观现状和使用者感知、评价,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优化该公园的声景观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文化旅游型公园的声景观构建也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沈阳北陵公园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7月?11月,采用声漫步法,总结了公园的声景观构成、声源种类、声源认知偏好。通过WS1361型声级计对公园进行声级测量,分析了公园的声景观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声级大小等总体特征。并发放调查问卷,对游客的声景观感知差异、环境认知偏好、安静度、视听环境舒适度进行分析。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形成声景舒适度地图,直观展示分析和评价声景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公园内的声景观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最后通过资料分析法,总结出文化旅游型公园声景的改进建议以及历史声的营造手段。通过分析表明,北陵公园声景观由自然声、生活声、人工声共同构成,不同位置的声景观特征与其区位条件和功能定位有关。公园的听觉舒适度和视觉舒适度以及整体环境舒适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影响。北陵公园中人们的活动声主导了声环境的多样性指数,改善公园声景观的有效措施是增加人们偏好的自然声,如鸟叫、风声、风吹树叶声等,减少生活声和人工声。广场需要限制及控制活动的类型、时间,自然式的景观节点需要注重听觉环境和活动内容的影响,具有特色的活动空间内,要将视觉景观设计的更富有文化特色,增加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性。综上所述,可以通过优化人工噪声,加强自然声营造,增加互动景观,仿生装置的设定来改善公园的声景观,最后结合对历史资料的翻阅,从中筛选出保留文化历史韵味的声音元素,运用到文化旅游型公园中,为其规划提出建议:优化原有历史文物资源;布置含历史元素的声景小品;运用高科技方法;设立历史演讲台;增添文化民俗手艺型娱乐场所。
施艺[3](2019)在《杨荫浏: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文中研究表明杨荫浏先生是我国着名的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理论家、新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先生饱谙经史、学贯中西,倾毕生心血在中国音乐史学、戏曲音乐、民族器乐、宗教音乐、曲艺音乐、音乐律学、音响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撰写我国音乐史学里程碑式的巨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以及多部音乐论着;发表《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三律考》等百余篇文论;收集、
李萌萌[4](2017)在《不同通道下积极情绪对记忆类型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绪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指主体内在心理体验和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反应,情绪和记忆之间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关注的问题,内隐记忆的发现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有关积极情绪对记忆的影响研究逐渐增多,积极情绪有扩展认知、促进身心健康、建设个人资源等作用。以往的研究中被试大都是在校大学生或特殊人群,大多使用图片和汉字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且使用单通道的实验方法。本文选择了音乐学院大一、大二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音乐材料诱发被试的情绪,因为用音乐诱发被试的情绪具有以下优势:(1)用音乐诱发被试的情绪,具有高度一致性;(2)音乐诱发的情绪持续时间长,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诱发它的有效性。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是否存在情绪依存性效应,加入了多通道的方法研究情绪依存性效应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差异性影响研究。研究采用任务分离范式,使用指定的任务类型测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实验一采用2(组别:情绪匹配组、情绪不匹配组)×2(测验类型:内隐偏好、外显再认)二因素设计,组别和测验类型都为被试间变量,实验分为学习和后测两个阶段,学习阶段有20首音频(全部为高积极效价、低熟悉度的材料),用指导语提示被试听赏并记住以便后测阶段使用。后测阶段同样是20首音频(10首是学习阶段学习过的,10首是未学习过的),利用指定的测验类型计算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成绩,得出结果:(1)听觉通道下外显记忆中存在情绪依存性效应,即情绪匹配组和情绪不匹配组的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2)听觉通道下内隐记忆中存在情绪依存性效应,即情绪匹配组和情绪不匹配组的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得出两种记忆类型中存在情绪依存性效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两种记忆进行研究,实验二同样采用2(学习方式:听觉、视觉)×2(测验类型:内隐偏好、外显再认)二因素混合实验,其中学习方式既是被试内变量也是被试间变量,测验类型则为被试间变量。分为两个阶段,都包含学习阶段和后测阶段,第一阶段4组之间的学习方式和测验类型都不相同——视觉内隐组、视觉外显组、听觉内隐组、听觉外显组,第二阶段把视觉组的改为听觉组,把听觉组改为视觉组。得出的结果是:(1)在情绪依存条件下,音乐学习的外显记忆成绩要高于内隐记忆成绩;(2)在情绪依存条件下,进行外显音乐记忆时,视觉组的记忆成绩优于听觉组;(3)在情绪依存条件下,进行视觉音乐学习时,外显记忆的成绩优于内隐记忆。
陈培培[5](2016)在《现代汉语表高频义副词的语义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表高频义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义韵相关理论为基础,定量提取了大规模现代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通过对“成天”、“从来”、“老是”、“历来”、“时刻”、“始终”、“往往”、“向来”、“一向”、“总是”十个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表高频义副词的具体研究,总结了该小类词语的语义韵相关特征及规律。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的第三、四章从三个方面对十个关键词进行了考察:1.对各关键词所出现的语法环境进行梳理,建立十个词的类联接并加以分析,得出表高频义副词的类联接形式并举例。2.结合所建立的类联接,根据关键词类联接的各类,具体分析其搭配对象的语义色彩并作出详细统计。3.通过对各关键词搭配对象的语义色彩的分析,得出各关键词的语义韵特征,并通过对比,总结出表高频义副词的语义韵分布。
侯阿妮[6](2013)在《返朴归真 赓续传统——“阿炳”研究之研究》文中认为阿炳及其音乐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的研究已有6部专着与200余篇文章。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试图通过"俗性态势"、"政治意识形态征兆"、"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阿炳"等三个方面加以分述,进而以悖论思考探求其形上之说。
智宇晖[7](2013)在《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历史悠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始形成可观规模。在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模式。一,以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为目标的研究;二,以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为目标的研究;三,立足于传统地域文化与文学的专题研究。第三种研究模式在实践中应用最广,且以唐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最富,拓展了十几种研究角度。本论文主要借鉴戴伟华教授提出的新角度,即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考察由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转换到文人籍贯与诗歌创作地点相结合。三晋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的研究成果稀少,论文不足十篇,尚有许多待开垦的园地。本论文主要从三个层次全面把握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第一,特定地域的风土、山川、景观成为文学创作的题材;第二,地域文化影响作家的思维模式、审美取向、文体选择;第三,地域文化分布影响作家的文学活动。在论题的展开中,主要运用交叉、比较、动态、影响等四种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梳理唐代三晋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三晋文化主要指唐代河东道地域之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历史传统方面,三晋文化历经新旧石器时代、古史传说时代、先秦时代、秦汉至隋的四个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积淀。到唐代,三晋文化在政治、军事、经济、宗教、艺术诸方面皆有突出表现,在全国占有重要之地位。在三晋内部的四个亚区中,文化的表现又互有差异,而共同性的内涵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对文学的影响以散点式呈现。第二章考察三晋文化视野下的本土文学家和外来文学家的概况及关系、特征。在本土文学家的数量构成方面,地理、姓氏、性别等的分布均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家族化和政事与文学的兼能成为河东道本土文学家的两个基本特征。外来文学家之活动地域亦集中于文化发达之区,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言,与三晋文化发生四种程度不同的关系。第三、四章考察河东由于龙兴之地的政治地位带来的帝王文学和北都文学。河东为唐王朝首义之乡,与帝王有特殊之因缘,因之产生首都之外的帝王文学。一方面是帝王的创作,一方面是围绕帝王的文学活动。唐代太原为北都,在政治、军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之地位。一方面太原本身成为唐代文学创作的对象,其都市与军镇合一、塞外与水乡兼具的特点,在唐代文学中塑造了独特的都市形象。另一方面,军政之要地,使得太原成为唐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镇,超过五十位作家留下了他们创作的足迹。第五、六章论述河东道军事文化概况及其文化景观在文学中的表现和军事文化引申出的侠文化对唐代边塞诗和豪侠小说的影响。河东道之自然地理先天决定了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战争历史方面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唐代,可考的有近百处军事城堡、关隘遍布河东道的各个地区,形成了壮观的军事景观,由此产生了以军事文化景观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另外,三晋军事文化从两方面影响边塞文学。第一,尚武从戎的豪健地域风习,影响了河东道本土文学家对文学题材的选择。第二,代北边塞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文化,形成了与陇右、河北同中有异的边塞文学特色。三晋军事文化衍生的豪侠精神影响了河东道小说家,他们在晚唐豪侠传奇的创作中,蕴含了丰富的三晋历史与当代文化信息。第七章主要论述三晋隐逸文化与唐代文学的关系。隐逸和气节的兼重是三晋隐逸传统的主要特征,导致唐代河东道隐逸现象呈现出与主流隐逸趋向不同的风貌。三晋隐逸文化对于唐代文学的主要贡献是孕育了两位杰出的隐逸诗人王绩和司空图。王绩之隐逸更为直接地受到家族小传统和绛州隐逸风气的影响。受地域酒文化之影响,产生独特之饮酒文学。晚唐之司空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蒲州度过,在地域文化影响下,于晚唐复杂的政局中,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隐逸模式。
李媛莉[8](2012)在《阿炳学案》文中认为由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已经伴随中外听众度过了62个春秋,学术界对阿炳研究也持续了62年了。本文以阿炳这一个案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一专题研究进行初步研究和梳理总结,进而展现这六十余年中国学术史的发展概况、学术思想变迁和重要学术现象。本论文由引言、正文三章、结语三部分组成,采用了文献法、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正文第一章主要对有关阿炳学术研究的论文及专着进行分析阐释。本章分三节,从阿炳生平、音乐本体和历史评价这三方面,对阿炳及其作品进行多方面研究。第二章主要是对阿炳作品的创作改编曲目、以及以阿炳为题材而创作的文艺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述。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阿炳及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包括有关学术会议、官方与民间活动、影像CD、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国内国际演出五方面。结语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体概述与归纳,指出学术深受政治影响,以及目前学术界的一些弊端。
肖虹[9](2012)在《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众多.但足与阅读教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隔膜,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论着尚少。本文是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文阅读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笫一方面,梳理阅读心理学lff关研究结论。第二方而,选取有代衣性的优秀阅读课例,分析并揭示小学阅读教学运用阅读心理学的状况。第三方面,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己有阅读心理学研究进行比照,再结合相关课例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冇三部分:第一个部分足研究的筮础部分,共有三章:第一章导言,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论文架构。第二5是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三章足梳理阅读心理学中有关研究成果,选取心理学若十研究结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是对小学阅读课例运用阅读心理学状况的分析。本文选取的课例分两类探讨,一类是成功案例,一类是失畋案例。成功案例有20个,选自丁-《语文教育研究人系?小学教学卷》这本书,失败案例冇35个,皆为教学片断,选0《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这本书.将这两类谀例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结论情况进疗呈化分析。第三部分是优秀课例与阅读心理学比照的举例,对这些课例运用阅读心理学状况进行异体分析。最后对课例中未被顾及的若干心现学结论提出运用的建议。本研究发现,成功课例屮大量运用阅读心理学相关研究,而在失畋课例中,几乎无视阅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的运用,阅读心押学相关研究适时适度的运用,足能提尚课堂效率的。组织策略的运用、对学生进行行之冇效的训练、教学时突出关键词等教学方法,是课例屮使)丨』域多的,通过课例分析,也证明这些方法对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
张博[10](2011)在《《中国钢琴曲五首》研究 ——以70年代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钢琴音乐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直至走向繁荣,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初钢琴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中国人有了自己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再到中国钢琴音乐逐步走向繁荣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钢琴家、作曲家不断地学习、借鉴、消化和融合西方的创作手法,用西方的乐器—钢琴创作出了大量的具有民族色彩、风格的作品。其中,根据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音乐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确立了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五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作为研究对象,将西洋钢琴音乐创作的基本模式跟中国钢琴音乐放在同一平台,分析其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以及中国传统钢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肯定其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地位!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从中国钢琴音乐初期传入到成熟再到初步的繁荣,来说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第二章:说明《中国钢琴曲五首》的创作背景。从原曲与钢琴改编曲简介和原曲与改编曲的曲式结构对比分析来阐述。第三章:《中国钢琴曲五首》分析。这一章是从旋律发展手法、和声的应用和织体手法三方面详细分析对五首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分析。第四章:《中国钢琴曲五首》创作的艺术特色。这一章节从两个方面总结了作曲家在创作钢琴改编曲的过程中是如何保留原曲的传统民族特色,同时又尽可能地充分发挥钢琴的优越性而形成了改编曲在创作方面的特色,其中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文学性特征和《中国钢琴曲五首》作曲技法的创新性。而在作曲技法的创新性中又包含了旋律与织体两方面。结论: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风格及创作特点(包括旋律方面、和声方面、织体方面、曲式结构方面、模仿民族乐器方面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实践,不仅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器乐音乐以及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于录《二泉映月》情况的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于录《二泉映月》情况的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研究的缘起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
3.4 问题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4.1 研究目标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舞、医、巫同源 |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
1.1.1 音乐起源思想 |
1.1.2 音乐实践活动 |
1.1.3 音乐律制 |
1.1.4 音乐与健康 |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2.1 礼乐养生观 |
2.2 美善相“和” |
2.3 仁义道德观 |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
3.1.1 游戏与自娱 |
3.1.2 长啸放情 |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3.3.1 从“非礼”到“求真” |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
2.2.1 音乐“美”的探讨 |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
3.1 阮籍的《乐论》 |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
3.2 阮籍的《酒狂》 |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
3.2.3 调式的统一 |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
2.1 以乐养气 |
2.2 以乐养德 |
2.3 以乐养形 |
2.4 以乐养神 |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
4.1.1 声波治疗 |
4.1.2 诱发“α波” |
4.1.3 音乐引导想象 |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1.1 起源与神话 |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
2.1 起源与神话 |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
3.2.1 音乐和谐观 |
3.2.2 调式与健康 |
3.3 3-19世纪的比较 |
3.3.1 人的觉醒 |
3.3.2 类同相召 |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
4.2.1 可通约性 |
4.2.2 难以通约性 |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沈阳北陵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声景观及其属性 |
2.1.1 声景观的概念 |
2.1.2 声景观与声环境区别 |
2.2 声景观构成与分类 |
2.2.1 声景观的构成 |
2.2.2 声景观分类 |
2.3 声景观感知与评价 |
2.3.1 客观评价 |
2.3.2 主观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基于声漫步法的北陵公园声景观调查与分析 |
3.1 研究地点与调查路线 |
3.1.1 研究地位置与属性 |
3.1.2 声景观构成 |
3.1.3 调查路线设计 |
3.2 滨水路线声漫步数据分析 |
3.2.1 观测点选取 |
3.2.2 声源分析 |
3.2.3 声源认知偏好分析 |
3.2.4 环境舒适度综合分析 |
3.3 中心主轴路线声漫步数据分析 |
3.3.1 观测点选取 |
3.3.2 声源分析 |
3.3.3 声源认知偏好分析 |
3.3.4 环境舒适度综合分析 |
3.4 林间路线声漫步数据分析 |
3.4.1 观测点选取 |
3.4.2 声源分析 |
3.4.3 声源认知偏好分析 |
3.4.4 环境舒适度综合分析 |
3.5 声音元素特点分析 |
3.6 声景舒适度地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沈阳北陵公园声景观游客评价分析 |
4.1 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1.1 声景观时间分布 |
4.1.2 声级分析 |
4.1.3 空间分布特征 |
4.2 游客的声景观感知差异 |
4.2.1 性别差异 |
4.2.2 年龄差异 |
4.2.3 客源地差异 |
4.3 游客声环境认知偏好分析 |
4.3.1 声音偏好分析 |
4.3.2 声音烦恼性分析 |
4.4 游客对安静度评价 |
4.4.1 安静度评价 |
4.4.2 游客安静度评价与声漫步数据对比 |
4.4.3 游客安静度评价与声级测量数据对比 |
4.5 游客视听环境舒适度评价分析 |
4.6 游客对公园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4.6.1 均值和标准差分析 |
4.6.2 影响因子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改进建议 |
5.2.1 基于调查研究的改进 |
5.2.2 基于资料分析法的建议 |
5.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声漫步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北陵公园使用者评价问卷 |
致谢 |
(3)杨荫浏: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论文提纲范文)
学古今文化知识习中外音乐技能 |
爱国之士立研究民族音乐之志 |
身处时局动荡之时坚守民乐研究之志 |
锲而不舍踏上民族音乐研究征程 |
建功立业开创民族音乐研究新局面 |
倾一生所学成一代宗师 |
结语 |
(4)不同通道下积极情绪对记忆类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1 积极情绪的涵义、功能及影响因素 |
1.1.1 涵义 |
1.1.2 功能 |
1.1.3 影响因素 |
1.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1.2.1 涵义界定 |
1.2.2 两者的区别 |
1.2.3 相关理论 |
1.2.4 研究方法 |
1.3 情绪依存性 |
1.4 情绪与记忆关系的研究方法 |
1.5 情绪及多通道对记忆类型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1 情绪对内隐、外显记忆影响的研究现状 |
1.5.2 多通道对内隐、外显记忆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总体设想 |
2.1 研究目的 |
2.2 创新和意义 |
2.3 材料选取 |
2.4 被试选取 |
2.5 筛选材料 |
2.6 筛选程序 |
2.7 筛选结果 |
2.8 研究假设 |
第3章 实验 1:听觉通道下情绪依存性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研究 |
3.1 实验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实验设计 |
3.4 实验程序 |
3.5 实验结果 |
3.6 讨论 |
3.7 结论 |
第4章 实验 2:不同通道下情绪依存性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假设 |
4.2 研究对象 |
4.3 实验设计 |
4.4 实验程序 |
4.5 实验结果 |
4.6 讨论 |
4.6.1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分析 |
4.6.2 不同学习方式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分析 |
4.7 结论 |
第5章 总讨论与结论 |
5.1 总讨论 |
5.2 结论 |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乐谱材料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5)现代汉语表高频义副词的语义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 |
1.6 关键词搭配对象的语义色彩分类及语义韵分类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语义韵的理论研究 |
2.2 频率副词的类别研究 |
2.3 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频率副词研究 |
2.4 频率副词的个案研究 |
2.5 现代汉语语义韵研究 |
第三章 表高频义副词的语义韵分析 |
3.1“成天”的语义韵分析 |
3.2“从来”的语义韵分析 |
3.3“老是”的语义韵分析 |
3.4“历来”的语义韵分析 |
3.5“时刻”的语义韵分析 |
3.6“始终”的语义韵分析 |
3.7“往往”的语义韵分析 |
3.8“向来”的语义韵分析 |
3.9“一向”的语义韵分析 |
3.10“总是”的语义韵分析 |
第四章 表高频义副词的类联接及其语义韵的对比分析 |
4.1 表高频义副词类联接的对比分析 |
4.2 表高频义副词语义韵的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5.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
5.2 本文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键词“成天”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二 关键词“从来”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三 关键词“老是”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四 关键词“历来”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五 关键词“时刻”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六 关键词“始终”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七 关键词“往往”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八 关键词“向来”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九 关键词“一向”所选语料及分类 |
附录十 关键词“总是”所选语料及分类 |
致谢 |
(6)返朴归真 赓续传统——“阿炳”研究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炳”研究呈现的俗性态势 |
二、“阿炳”研究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征兆 |
三、西方音乐文化语境中的“阿炳”之研究 |
(7)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回顾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一章 三晋文化概说 |
第一节 唐前三晋文化源流 |
第二节 唐代河东道的文化风貌 |
第三节 三晋文化基本内涵 |
第二章 三晋文化视野下的唐代文学家 |
第一节 河东道本土文学家的分布统计 |
第二节 河东道文学家之特征 |
第三节 薛、王文学家族与初唐文学 |
第四节 外来文学家与三晋文化关系概说 |
第三章 龙兴之地与唐代文学(上) |
第一节 帝王创作中的两大主题 |
第二节 帝王巡幸中的文学唱和活动 |
第三节 上党祥瑞颂与开元谀颂文学的第一个高潮 |
第四章 龙兴之地与唐代文学(下) |
第一节 唐代北都之地理与人文 |
第二节 北都军镇塞外江南——唐诗中独特的都市形象 |
第三节 “富吴体”之变及其与北都文化渊源 |
第四节 北都幕府军国应制文创作的繁荣——以令狐楚为中心 |
第五章 三晋军事文化与唐代文学(上) |
第一节 三晋军事文化略论 |
第二节 河东道军事文化景观的文学抒写 |
第六章 三晋军事文化与唐代文学(下) |
第一节 河东道军事文化与唐代边塞文学创作 |
第二节 三晋侠文化与晚唐豪侠传奇 |
第七章 三晋隐逸文化与唐代文学 |
第一节 河东道隐逸文化精神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王绩隐逸的地域文化分析 |
第三节 王绩饮酒文学与河东道酒文化传统 |
第四节 晚唐政局之变与司空图隐逸心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阿炳学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学术研究 |
第一节 阿炳生平研究 |
一 国内对阿炳的研究 |
二 国际上对阿炳的研究 |
第二节 音乐本体研究——以《二泉映月》为代表 |
一 采访与推广 |
二 标题与内容 |
三 音调来源与音乐结构研究 |
四 演奏风格、技法、乐器形制与谱本的研究 |
五 与《二泉映月》相关的律制、测音研究 |
六 其他曲目研究 |
第三节 历史评价 |
一 持继性的研究史 |
二 史观变迁 |
三 横向比较法对阿炳的研究 |
第二章 创作改编 |
第一节 弦乐合奏 |
第二节 钢琴改编曲 |
第三节 歌舞剧 |
第三章 社会影响 |
第一节 学术会议 |
第二节 官方与民间活动 |
第三节 影像CD |
第四节 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 |
第五节 国内国际演出 |
结语 |
附录一:学术研究 |
表1:阿炳生平研究文章统计表 |
表2:音乐本体研究文章统计表 |
表3:历史评价研究文章统计表 |
表4:研究专着与文学统计表 |
附录二:创作改编 |
表5:创作改编研究文章统计表(弦乐合奏与钢琴改编曲) |
表6:创作改编研究文章统计表(其他形式) |
附录三:社会影响 |
表7:学术会议研究文章统计表 |
表8:学术会议统计表 |
表9:社会活动报道文章统计表(民间与官方) |
表10:影像CD研究文章统计表 |
表11:影像CD统计表 |
表12:普及介绍与随笔类文章统计表 |
表13:国内国际演出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 |
(一) 概念界定 |
(二) 论文提纲 |
第二章 阅读心理学研究概览 |
一、 西方篇章阅读的研究 |
二、 我国篇章阅读理解的研究 |
(一) 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 |
(二) 篇章阅读的眼动研究 |
(三) 篇章阅读的策略研究 |
(四) 篇章阅读推理的研究 |
(五) 篇章阅读信息保持与迁移的研究 |
(六) 篇章阅读记忆与理解的研究 |
第三章 本文所选取的心理学若干研究结论 |
一、 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择取 |
二、 所选取的研究结论汇总表 |
第四章 小学阅读课例运用心理学结论的状况 |
一、 本文所选取的小学阅读课例 |
二、 成功课例大量运用心理学结论 |
三、 失败课例几乎无视心理学结论 |
四、 从阅读心理学观照小学阅读教学的意义27 |
第五章 成功课例中运用心理学结论个案分析30 |
一、 李吉林《海底世界》课例介绍30 |
二、 《海底世界》运用心理学结论概况35 |
三、 《海底世界》课例分析37 |
第六章 依据心理学结论对失败课例的分析45 |
一、 《落花生》课例分析45 |
二、 《花钟》课例分析47 |
第七章 被忽视的若干心理学结论及其教学意义 |
一、 在小学阅读课例中未被顾及的若干心理学结论 |
二、 运用上述心理学结论的建议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的结论 |
二、 小学阅读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课例中使用到的课文 |
附录二:选取失败课例名称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10)《中国钢琴曲五首》研究 ——以70年代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中国钢琴音乐概述 |
1.2.1 初期的传入 |
1.2.2 建国初期的成熟期 |
1.2.3 当代的初步繁荣 |
第二章 《中国钢琴曲五首》创作背景 |
2.1 原曲与钢琴改编曲简介 |
2.1.1 《二泉映月》 |
2.1.2 《百鸟朝凤》 |
2.1.3 《梅花三弄》 |
2.1.4 《夕阳箫鼓》 |
2.1.5 《平湖秋月》 |
2.2 原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
2.2.1 《二泉映月》 |
2.2.2 《百鸟朝凤》 |
2.2.3 《梅花三弄》 |
2.2.4 《夕阳箫鼓》 |
2.2.5 《平湖秋月》 |
第三章 《中国钢琴曲五首》分析 |
3.1 钢琴曲《二泉映月》音乐分析 |
3.1.1 曲式结构分析 |
3.1.2 旋律发展手法 |
3.1.3 和声的应用 |
3.1.4 织体写法 |
3.2 钢琴曲《百鸟朝凤》音乐分析 |
3.2.1 曲式结构分析 |
3.2.2 旋律发展手法 |
3.2.3 和声的应用 |
3.2.4 织体写法 |
3.3 钢琴曲《梅花三弄》音乐分析 |
3.3.1 曲式结构分析 |
3.3.2 旋律发展手法 |
3.3.3 和声的应用 |
3.3.4 织体写法 |
3.4 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 |
3.4.1 曲式结构分析 |
3.4.2 旋律发展手法 |
3.4.3 和声的应用 |
3.4.4 织体写法 |
3.5 钢琴曲《平湖秋月》音乐分析 |
3.5.1 曲式结构分析 |
3.5.2 旋律发展手法 |
3.5.3 和声的应用 |
3.5.4 织体写法 |
第四章 《钢琴曲五首》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 |
4.1 中国调式中体现的民族风格 |
4.2 西方音乐曲式规范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 |
4.3 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文学性特征 |
4.4 中国音乐作曲技法的创新性特征 |
4.4.1 旋律方面 |
4.4.2 和声方面 |
4.4.3 织体方面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于录《二泉映月》情况的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沈阳北陵公园声景观调查研究[D]. 董梓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 [3]杨荫浏:中国音乐学一代宗师[J]. 施艺. 传记文学, 2019(10)
- [4]不同通道下积极情绪对记忆类型的影响研究[D]. 李萌萌. 西南大学, 2017(01)
- [5]现代汉语表高频义副词的语义韵研究[D]. 陈培培. 暨南大学, 2016(04)
- [6]返朴归真 赓续传统——“阿炳”研究之研究[J]. 侯阿妮.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 [7]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D]. 智宇晖. 南开大学, 2013(07)
- [8]阿炳学案[D]. 李媛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8)
- [9]以阅读心理学考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D]. 肖虹.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10]《中国钢琴曲五首》研究 ——以70年代传统器乐曲改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D]. 张博. 延边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