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郑连强,袁先铃,罗燚[1](2021)在《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酱腌菜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经不同腌渍工艺制作而成的蔬菜制品。传统酱腌菜的加工工艺、防腐保鲜措施较为落后,为满足现代人健康饮食的需求,加工工艺、防腐保鲜措施需要提质升级。天然防腐剂取代化学防腐剂在食品防腐剂中的应用,以及复合防腐剂的研究已成为食品工业的一个热点。文章对近年来有关酱腌菜的传统加工工艺;影响酱腌菜品质的因素:成品水分含量、腌制温度、腌制时间、包装方式和杀菌条件;酱腌菜防腐保鲜的措施:盐渍法、高温灭菌法、防腐技术、包装技术和栅栏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天然防腐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杨连战,李言,钱海峰,张晖,齐希光,王立[2](2021)在《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应用及抑菌机理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源天然防腐剂是一类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抑菌物质,天然绿色,是理想的抑菌防腐资源。我国食品行业正朝着营养健康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追求,都使得天然防腐剂的需求不断提升。该文综述了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在动物性、水产、植物性和面制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抑菌机理,以期为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思路。

祝媛,吴香,李超,杨晗,李聪,范瑜,杨林伟[3](2020)在《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与肉制品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然而化学防腐剂在肉制品领域的应用,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排斥。天然防腐剂与化学防腐剂相比,拥有天然、安全、健康、高效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天然防腐剂逐步取代化学防腐剂是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重点介绍了天然防腐剂的种类、特点、作用范围和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现状,剖析了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几种天然防腐剂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卢娜[4](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侯金会[5](2020)在《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以面条为代表的面制主食,是北方人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方便面相比,鲜湿面更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其作为新一代方便食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然而,由于鲜湿面水份含量高、营养全面,极容易引起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变质,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由于鲜湿面属于方便食品,致病菌污染的问题一直被人们广泛关注。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外源性污染指示菌,以冷链条件下的鲜湿面为研究对象,基于臭氧杀菌和食品级天然抑菌剂,建立臭氧杀菌-天然抗菌剂安全控制技术,经对冷链货架期品质与微生物指标进行评估后,优化建立冷链鲜湿面有害微生物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控制条件制作鲜湿面后,分别提取鲜湿面各储存阶段,各温度下中微生物菌群基因组DNA,采用16S区间通用引物扩展,构建DNA文库,对该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以了解贮藏过程中馒头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研究臭氧水对鲜湿面中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以及天然抗菌剂对鲜湿面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控制臭氧水浓度0~20mg/mL,处理温度20-60℃,处理时间为0~20min,分析不同条件下臭氧水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后结合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范围为0%~0.03%,研究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臭氧水浓度为20mg/mL,处理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15min,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杀菌效果,该条件下预处理能降低鲜湿面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38 logCFU/g,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为0.03%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臭氧水降低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起始值,在储藏过程中添加ε-聚赖氨酸结合冷链条件能有效控制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在鲜湿面加工业中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研究复合天然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鲜湿面的保鲜效果。选取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范围为0%~0.03%;乳酸链球菌素(nisin)的添加量范围为0%~0.025%;乳酸添加量范围为0%~2%;分析不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并分析该条件对鲜湿面储藏期品质的影响。当ε-聚赖氨酸的添加量为0.03%,nisin的添加量为0.00625%,乳酸的添加量为2%,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良好的抑菌效果。该条件下预处理能降低鲜湿面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51 logCFU/g。25℃条件下储藏延长鲜湿面保质期从72h延长至144h,4℃下能从9d延长到18d。因此,ε-聚赖氨酸、乳酸和nisin复合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较强的抑菌效果,降低鲜湿面表面微生物的起始值并有效延长面条的保质期,在鲜湿面加工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3.通过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鲜湿面在25℃下贮藏至8d,在4 ℃下贮藏至22d,贮藏过程中主要的细菌种类为: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Chloroflexi(绿弯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科),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等。共得到细菌29种,其中蓝藻细菌所占的比例为38.39%,所占比例最大,是鲜湿面中的优势菌种,鲜湿面储存过程中添加抗菌剂和未添加抗菌剂的丰度有明显的差别,使用抗菌剂,会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25 ℃温度下,主要抑制Acidobacteria(酸杆菌科)、Cyanobacteria(蓝藻细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生长;4℃下主要抑制Firmicutes(厚壁菌门)的生长。

徐光伟[6](2020)在《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芹酚是一种天然的抗菌和抗氧化剂,也被《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其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普遍认为是安全的(GRAS),并被欧洲委员会列入可添加到食品的清单中。但香芹酚水溶性差、易分解和挥发性高的特点,限制了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应用。生物大分子可用于改善香芹酚的应用性能,但多为多糖类物质,而针对蛋白类的相关研究少有报道。卵清蛋白具有两亲性和自组装的特点,可以包埋疏水性物质从而提高其水溶性,主要应用于营养功能因子的包埋,而在纳米抗菌领域少有报道。本文围绕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抑菌作用开展相关研究,旨在拓展卵清蛋白和香芹酚在食品保鲜或医药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研究不同pH条件下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制备、结构表征、凝胶特性、理化特性和抑菌特性,并进一步评价其应用性能及猪肉保鲜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 pH2、5、7和9条件下制备的卵清蛋白-香芹酚凝胶的质构特性、作用力以及水包油法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理化特性和抗菌活性。在不同pH值下,通过90℃、30 min制备了卵清蛋白和卵清蛋白-香芹酚凝胶,通过对凝胶质构和扫描电镜分析,得出在pH=5时形成的卵清蛋白-香芹酚凝胶质构特性优越,其硬度、弹性和粘性分别为0.857±0.036N、13.39±0.504 mm和0.565±0.05 N,其均匀的网络空隙结构有利于纳米颗粒的包埋;进一步通过不同变性剂对复合物溶液浊度的影响分析,明确复合物分子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相互作用,其中疏水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在pH5的条件下采用水包油法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Ovalbumin carvacrol gel,OCGln-5),通过荧光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证明了香芹酚成功包埋于卵清蛋白凝胶纳米颗粒中,其包封率、粒径和PDI分别为51.37±2.43%、132.20±4.85 nm和0.36±0.05,TEM观察样品为圆形颗粒状;对Bacillus cereus和Salmonella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 OCGln-5 的 MIC 和 MBC 分别为 0.0968-0.1937 mg/mL、0.3875 mg/mL,与游离香芹酚相比,OCGln-5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降低了 2-4倍。研究表明,pH=5条件下水包油法制备出的纳米颗粒OCGln-5有效包埋了香芹酚,提高了香芹酚的抑菌效率。(2)研究了在pH2、5、7和9条件下卵清蛋白和香芹酚复合物的流变学特性及凝胶包埋法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结构表征、理化特性和抗菌性能。通过卵清蛋白溶液和卵清蛋白-香芹酚复合物流变学分析,得出在不同pH条件下,卵清蛋白凝胶(Ovalbumin gel,OG)之间弹性模量G’的关系为OG-2>OG-7>OG-9>OG-5,且香芹酚显着改变了卵清蛋白凝胶的流变特性和蛋白质结构,其中卵清蛋白-香芹酚凝胶OCG-2和OCG-9 G’呈明显上升趋势。采用凝胶包埋法制备了不同pH值(2、5、7、9)下的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OCG2n-2、OCG2n-5、OCG2n-7和OCG2n-9,通过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法证明了香芹酚成功包埋于卵清蛋白纳米颗粒中,其包封率和负载率分别为35.05-91.87%、13.49-43.33%。其中OCG2n-2具有较高包封率和负载率,其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179.10 nm、0.11和28.25 mV。抗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颗粒对Bacillus cereus和Salmonella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08-0.67 mg/mL和0.11-0.67 mg/mL,其中纳米颗粒OCG2n-2抗菌活性最为突出,相比游离香芹酚提高了 3倍,1 MIC条件下24 h内可以100%抑制Bacillus cereus和Salmonella生长,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其形态为圆形颗粒。研究表明,凝胶包埋法制备出的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成功包埋了香芹酚,并提高了香芹酚的抑菌效率,其中当制备pH=2时为凝胶包埋法的最优条件。(3)研究了凝胶包埋法所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及鲜肉的保鲜效果。包括纳米颗粒的溶解性、pH稳定性和缓释特性以及鲜肉的pH值、重量损失、表面色差、蛋白质氧化和总菌落数变化。溶解性研究表明,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OCG2n-2具有最高的溶解性,其离心沉降率仅为30%。通过改变溶液中的pH值研究了 pH对样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pH=5时对所有样品都有较大的影响,表现为浊度粒径明显上升和PDI>0.3,其中在pH=5时制备出的OCG2n-5对环境pH的敏感性最大。缓释的实验结果表明,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n≤0.45,遵循Fickian释放机制,其中pH=5和pH=2时累计缓释量和缓释速率大,累计缓释量分别为82.71%、86.65%。研究表明,当pH=2时制备出的纳米颗粒具有最好的溶解性及较好的稳定性和缓释效果。通过未经处理的空白猪肉样品、空白卵清蛋白纳米颗粒、卵清蛋白-香芹酚混合物、不同浓度的香芹酚和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OCG2n-2处理冷鲜肉之间的对比。结果表明,2 MIC OCG2n-2在3天内可以显着抑制冷鲜肉pH值的上升,使其重量损失最高降低了 70%,控制菌落总数小于7 Log CFU/g,并延缓了表面色差中a*和b*值变化趋势,表明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OCG2n-2可以在冷鲜肉中应用,并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卵清蛋白可以有效包埋香芹酚,制备出的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能显着提高香芹酚的水溶性,降低其使用浓度,提高其抑菌性能,同时存在很强的应用价值,为开发卵清蛋白和香芹酚在食品、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晶晶[7](2020)在《β-环糊精对乳酸链球菌素的保护作用及稳定剂型研究》文中提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天然抗菌肽。食品系统中的酶和脂类等因素会影响Nisin的抑菌活性,限制其工业应用。为了提高Nisin在食品应用中的稳定性及活性,本课题采用外加保护剂以及制备纳米乳剂方式改善Nisin的抑菌活性。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具有外亲水、内疏水的手性空腔结构,可以与有机物或无机物等多种小分子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包合物,而β-CD对Nisin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未有研究报道。本课题在研究β-CD对Nisin保护作用的基础上,以β-CD为原料制备Nisin稳定剂型,并对其保护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β-CD对Nisin保护作用的研究(1)采用藤黄微球菌为模型菌株探讨β-CD对Nisin的保护作用,考察了在不同p H和温度条件下,甚至在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β-CD对Nisin的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添加1/2 Nisin比例的β-CD处理的Nisin效价没有明显降低,表明β-CD对Nisin的抑菌活性具有保护作用。(2)通过肉制品储存实验,测定菌落数(TVC)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评估β-CD对Nisin的保护作用。40天存储实验结果表明,在Nisin中添加β-CD可以延迟细菌的繁殖,提高Nisin的抑菌活性。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结果与菌落数测定结果一致。即使在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添加β-CD也可明显减弱Nisin效价在酶环境中的损失。(3)光谱学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显示,Nisin特征吸收峰强度受加入的β-CD浓度的逐渐增加的影响呈现有规律的上升趋势,表明β-CD与Nisin相互作用后形成了复合物,改变了Nisin所处的微环境和空间构象。此外,电泳实验和电镜分析结果表明β-CD可提高Nisin的稳定性,Nisin与β-CD的结合使用能更好地保持肉制品的结构。2.Nisin纳米剂型的制备及性质研究(1)以Nisin、β-CD、海藻酸钠(SA)和氯化钙(Ca Cl2)为原料制备纳米乳剂。研究结果表明,在0.5%β-CD、1%Nisin、1.5%海藻酸钠和0.75%氯化钙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缓释功能最好的Nisin纳米乳剂,此条件下的Nisin包封率可以达到61.58%。(2)光谱学分析显示,与Nisin对照组相比,Nisin-β-CD组在特征吸收峰处具有较高吸收强度。此外,含有乳剂体系的Nisin,包括Nisin乳剂和Nisin-β-CD乳剂在特征吸收峰处的吸收强度都较低,而Nisin-β-CD乳剂在Nisin特征吸收峰处的吸收强度高于Nisin乳剂。粒径分析测定了所制备剂型的纳米尺寸为268.13±56.43 nm。电位分析的结果表明,乳剂体系与Nisin之间还存在微弱的静电相互作用。本研究在探讨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制备了以β-环糊精为主要原料的Nisin稳定剂型,为拓展Nisin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吴旻[8](2020)在《ε-聚赖氨酸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抗菌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ε-聚赖氨酸(又称ε-PL)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天然生物防腐剂,其化学本质是一种活性多肽。ε-PL不仅具体优良的抗菌活性,还展示出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对于ε-PL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ε-PL高产菌株的挑选、发酵条件的改进和优化、对其合成机制的探究、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以及其在食品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报道已经较为深入,但是ε-聚赖氨酸的抗菌活性如何受食品加工条件或食品基质成分的影响却鲜有深入的研究。另外一方面,ε-聚赖氨酸能否与其他抗菌成分联合使用降低其使用量、拓展其抗菌谱和适用范围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究了在不同的食品加工条件下,ε-聚赖氨酸抑菌活性的变化,并寻找ε-聚赖氨酸的最佳作用条件、抑菌机理,并与Zn2+或纳他霉素联用开发具有抗菌活性的可食性膜,以拓宽其抗菌谱与适用范围,为更好地将纳他霉素应用在食品工业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受试菌,测得ε-聚赖氨酸对这两种受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62 mg/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651 mg/L。测定生长曲线表明,对照组在第4h开始达到对数增长期,但经抗菌处理后的各剂量组未出现明显的对数期,细菌数也无明显的增加。2、将ε-聚赖氨酸分别在4℃、20℃、40℃、60℃、80℃、100℃、121℃下处理30 min后,其抑菌活性未出现明显差异。在p H值不同时(p H=4、5、6、7、8、9),ε-聚赖氨酸对两种受试菌显示出不同的抑菌活性:ε-聚赖氨酸在酸性条件下对于受试菌的抑制率优于其在碱性条件下对于受试菌的抑制率,且在p H=5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当ε-聚赖氨酸与Zn2+、Mn2+复配时,出现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与K+、Ca2+复配时,无协同效应产生,而Mg2+可以抵消ε-聚赖氨酸的抑菌效果,具有拮抗抑菌效应。3、经ε-聚赖氨酸及其复配混合液抗菌处理后,在本课题中所使用的两种受试菌胞外均能检测到碱性磷酸酶(AKP),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增加,AKP溢出量也逐渐增加,表明细胞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且细胞壁受破坏的程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剧;细菌对结晶紫的吸收率增加,对应的细菌胞内ATP的显着降低,而胞外ATP显着增加。4、ε-聚赖氨酸与纳他霉素联合作用时,能够扩大ε-聚赖氨酸的抑菌谱及抑菌效果;硫酸锌与ε-聚赖氨酸联合使用时能够有效降低ε-聚赖氨酸使用量,但不减弱抑菌活性。相较于基础膜,硫酸锌-ε-聚赖氨酸复合抗菌膜和纳他霉素ε-聚赖氨酸复合抗菌膜表面更加光滑,厚度未发生明显改变,均在0.0976~0.0978 mm范围内。但抗菌膜的亮度减弱,颜色逐渐变黄、变绿,水蒸气透湿率降低,抗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增加,说明抗菌膜具有了更好的韧性,能够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的水分溢出,更加方便使用和利于食品的保鲜。综上结果可知,ε-聚赖氨酸的抗菌活性仍会受食品加工的p H和金属离子的影响,其中Zn2+对ε-聚赖氨酸抗菌活性有增强作用。利用两者联合制备的膜不仅物理性能有较大的改观,而且在抗菌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ε-聚赖氨酸的使用剂量,这为拓宽ε-聚赖氨酸的使用范围提供了数据支撑。

郑晓杰[9](2019)在《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CO)是几丁质经脱乙酰基和降解后得到的小分子多糖,具有丰富的来源、良好的溶解性和防腐抗菌活性等特点。然而与传统的化学防腐剂相比,壳寡糖的抗菌活性较低,并且抗菌谱较窄,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某些乳酸链球菌代谢产生的多肽,具有抑菌性能强、安全性能高等优点。然而乳酸链球菌素存在着抑菌谱较窄、容易受到食品中其他成分干扰等缺点。对天然抑菌剂的针对性改性是提高其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天然的绿色改性方式,美拉德反应被认为是一种较有前景的改性手段。本文通过湿法加热的方式制备出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CON-C),并对其结构、抑菌性、理化指标、抑菌机理和毒性进行解析。此外还研究了CON-C在梅鱼保鲜和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体系pH值为4.0、反应温度为60℃、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为5:1和壳寡糖分子量为5000 Da的条件下制备出CON-C。CON-C经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后,确认了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抑菌实验表明,CON-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016 mg/mL和0.023 mg/mL。显着高于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混合物(CON-M)(金黄色葡萄球菌:IC50=0.038 mg/mL,大肠杆菌:IC50=0.029 mg/mL)。(2)为进一步探索美拉德反应与CON-C抑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体系pH值、反应温度、质量比和壳寡糖分子量对CON-C的抑菌性能、反应程度、溶解性和表面带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从2.0提升至6.0时,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美拉德反应更倾向于产生深褐色的后期产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pH 6.0下制备的CON-C具有更深颜色的同时,其抑菌性能和溶解性并未能显着提升;温度对最终产物的影响与pH有所不同:当温度从60℃提高至80℃时,CON-C的抑菌性、溶解性和颜色均显着提升;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之间的质量比变化并未能够显着影响CON-C的抑菌性和反应程度的变化规律,这很可能是因为两者之间的整体反应程度较低;当壳寡糖分子量从5000 Da改为1760 Da时,CON-C的抑菌性提高幅度显着减缓。综上所述,最佳的反应条件应为:pH 2.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4 h、壳寡糖分子量5000 Da和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比5:1。(3)选取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ON-C,研究其抑菌机理,以更全面地了解美拉德反应对于天然抑菌剂的改性作用。由于部分美拉德反应产物被证实具有一定的致突变、致癌和细胞毒性效应,本研究还利用斑马鱼胚胎模型对CON-C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相比CON-M,CON-C能够更大程度上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离子通透性以及增加细菌体内ATP酶的泄露;CON-C对斑马鱼胚胎的致畸率要显着小于焦亚硫酸钠。因此,壳寡糖与乳酸链球菌素经过美拉德反应结合后的产物(CON-C)具有更强抑菌性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CON-C被应用在梅鱼冷藏保鲜中。对梅鱼冷藏期间的菌落总数(TVC)、挥发性盐基氮(TVB-N)、pH、质构、电子鼻和感官特性的监测发现,CON-C的保鲜性能要优于CON-M。在冷藏6天后,CON-M组梅鱼的TVC、TVB-N和硬度达到了6 log10(CFU/g)、28 mg/100g和15g;而CON-C组梅鱼则为5.1 log10(CFU/g)、21 mg/100g和18g。CON-C更好的保鲜性能很可能与其更强的抑菌性能相关。(5)研究CON-C对高脂肪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以高脂肪饮食(HFD)引发的肥胖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添加了CON-C的饲料对其肥胖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CON-C能够缓解HFD环境下小鼠的体重增加速度。对小鼠粪便的菌落组成分析发现,CON-C能够显着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球菌属的生长,且能显着抑制前叶杆菌和梭菌菌群的生长。利用KEGG和GO对CON-C干预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ON-C可能有助于肠道菌群的稳定,影响相应的代谢途径。

朱鸿伟[10](2019)在《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鉴于ε-聚赖氨酸抑菌时效短及溶菌酶非广谱抑菌等问题,本文以合成和复配为手段,制备了改性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对其抑菌和保鲜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Ugi反应通过两步合成了一种改性ε-聚赖氨酸(M-?-PL),因为测OD值法与浓度有关,并进行了结构表征。稀释涂布平板实验表明,20 mg/mL的M-?-P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0%和44%,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保鲜实验表明,M-?-PL使大菱鲆货架期延长了6天,比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多3天。2.将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进行复配,测试紫外吸收、Zeta电位、粒径等证明复合物可稳定存在。抑菌实验表明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10:1)抑菌效果最好。鲜度指标表明,在4 o C贮藏下,空白对照组、溶菌酶组和羧化壳聚糖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为6天,而溶菌酶/羧化壳聚糖(10:1)复合组对美国红鱼的货架期可再延长3天。3.利用三(2-羧乙基)膦处理溶菌酶进行结构改变后,测试抑菌效果表明,20 mg/mL的改性溶菌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85%,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1%。测试鲜度指标表明,溶菌酶处理的大菱鲆比对照组货架期多3天,而改性溶菌酶处理的大菱鲆比对照组货架期多6天。4.用10%的聚乙烯醇(PVA)分别与0.2-0.4%的溶菌酶和0.2-0.4%的改性ε-聚赖氨酸进行静电纺丝,通过贴片法和牛津杯法测试抑菌性能。结果表明经纺丝后,0.2-0.4%的溶菌酶无抑菌能力,而0.3-0.4%的M-?-PL的纺丝液和纳米纤维膜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二、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工工艺对酱腌菜品质的影响
    1.1 成品水分含量
    1.2 腌制温度
    1.3 腌制时间
    1.4 包装方式
    1.5 杀菌条件
2 酱腌菜防腐保鲜的措施
    2.1 盐渍法
    2.2 热杀菌法
    2.3 防腐技术
    2.4 包装技术
    2.5 栅栏技术
3 天然防腐剂的应用进展
    3.1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3.2 植物源防腐剂
    3.3 微生物源防腐剂
    3.4 复配型防腐剂
4 展望

(2)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应用及抑菌机理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的应用
    1.1 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应用
    1.2 在水产食品中的应用
    1.3 在植物性食品中的应用
    1.4 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2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抑菌机理
    2.1 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
    2.2 抑制蛋白质功能或与遗传物质结合
    2.3 抑制细胞呼吸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3)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源天然防腐剂
    1.1 壳聚糖
    1.2 鱼精蛋白
    1.3 蜂胶
    1.4 溶菌酶
2 植物源天然防腐剂
    2.1 茶多酚
    2.2 香辛料提取物和植物精油
    2.3 海藻酸钠
3 微生物源天然防腐剂
    3.1 乳链菌肽(Nisin)
    3.2 纳他霉素(Natamycin)
    3.3 聚赖氨酸
    3.4 曲酸(Kojic acid)
    3.5 生物保护菌(Bioprotective bacteria)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分布
        1.2.2 啤酒花成分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1.3.1 镇静作用
        1.3.2 消炎作用
        1.3.3 抑菌活性
        1.3.4 抗氧化活性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1.4.1 β-酸的再利用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1.5.1 环糊精简介
        1.5.2 环糊精包合物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6.1 药物中的应用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6.4 抑菌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V-Vis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形貌分析
        2.4.5 ~1HNMR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4.7 相溶解度图
        2.4.8 溶解度
        2.4.9 溶出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菌悬液的制备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7 SEM样本的制作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3.4 丙二醛的测定
        4.3.5 总糖的测定
        4.3.6 还原糖的测定
        4.3.7 总酸的测定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维生素C含量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4.4 丙二醛含量
        4.4.5 总糖含量
        4.4.6 还原糖含量
        4.4.7 总酸含量
        4.4.8 番茄红素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5.3.2 感官评价
        5.3.3 pH值的测定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3.8 酸度的测定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特性
        5.4.2 pH值
        5.4.3 酸度
        5.4.4 菌落总数
        5.4.5 乳糖含量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6.3.2 微观结构表征
        6.3.3 物理性能测试
        6.3.4 颜色分析
        6.3.5 光学性能测试
        6.3.6 机械性能测试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3.8 抑菌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观结构
        6.4.2 物理性能
        6.4.3 颜色
        6.4.4 光学性能
        6.4.5 机械性能
        6.4.6 抗氧化活性
        6.4.7 抑菌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7.3.3 TVB-N的测定
        7.3.4 pH值的测定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7.3.6 感官评价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菌落总数
        7.4.2 TVB-N
        7.4.3 pH值
        7.4.4 TBARS值
        7.4.5 感官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鲜湿面的保藏研究进展
        1.1.1 影响鲜湿面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1.1.1.1 微生物作用
    1.2 臭氧水结合低热杀菌技术
        1.2.1 臭氧水杀菌技术的原理
        1.2.2 臭氧水的应用
    1.3 的保藏技术
        1.3.1 包装技术
        1.3.2 储存环境
        1.3.3 添加天然抗菌剂
        1.3.3.1 ε-聚赖氨酸的抑制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3.3.2 乳酸链球菌的抑制机理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微生物群落分析在食品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1.4.1 微生物群落分析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4.2 高通量测序在微生物群落分析中的优点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臭氧水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及其安全控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菌液制备
        2.4.2 面条的制作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污染
        2.4.3 臭氧水处理
        2.4.4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2.4.5 黄色葡萄球菌活细胞数量测定
        2.4.6 统计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臭氧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
        2.5.2 不同温度下臭氧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
        2.5.3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在25℃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2.5.4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在4℃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配抗菌剂对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安全控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菌液制备
        3.4.2 面条的制作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污染
        3.4.3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3.4.4 金黄色葡萄球菌活细胞数量测定
        3.4.5 菌落总数的测定
        3.4.6 颜色测定
        3.4.7 酸度测定:参照GB/T5517-2010《粮油检验粮食及制品酸度测定》的方法
        3.4.8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Nisin预洗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5.2 乳酸预洗对鲜湿面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5.3 ε-聚赖氨酸对鲜湿面储藏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6 ε-聚赖氨酸与Nisin结合乳酸在25 X:和4 X:储藏条件下鲜湿面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菌落总数的抑制作用
    3.7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储藏色差的测定
    3.8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酸度的测定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鲜湿面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面条的制作
        4.4.2 天然抗菌剂的处理
        4.4.3 颜色测定
        4.4.4 酸度测定
        4.4.5 鲜湿面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4.6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贮藏色差的测定
        4.5.2 鲜湿面分别在25℃、4℃下贮酸度的测定
        4.5.3 鲜湿面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4.5.4 鲜湿面保藏过程中菌落结构的变化
        4.5.4.1 DNA完整性检测方法
        4.5.4.2 PCR扩增结果鉴定
        4.5.4.3 构建测序系列曲线图
        4.5.4.4 多样性统计图
        4.5.4.5 16s菌落比例丰度占比柱形图
        4.5.4.6 构建进化树图
        4.5.4.7 绘制主成分分析图
        4.5.4.8 绘制主成分分析箱线图
        4.5.4.9 构建NMDS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和展望
        5.2.1 创新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
第一章 绪论
    1.1 冷鲜肉保鲜的研究现状
        1.1.1 冷鲜肉的特点
        1.1.2 污染冷鲜肉的主要病原菌
    1.2 冷鲜肉保鲜的方法
        1.2.1 物理保鲜
        1.2.2 化学保鲜
        1.2.3 生物保鲜
    1.3 香芹酚在食品保鲜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香芹酚概述
        1.3.2 香芹酚抗菌性能
        1.3.3 香芹酚的应用现状
    1.4 卵清蛋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4.1 卵清蛋白概述
        1.4.2 卵清蛋白凝胶包埋机理
        1.4.3 卵清蛋白的应用现状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包油法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主要材料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试验方法
        2.4.1 卵清蛋白纳米颗粒制备
        2.4.2 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制备
        2.4.3 凝胶质构测定
        2.4.4 纳米颗粒浊度测定
        2.4.5 纳米颗粒疏水性测定
        2.4.6 纳米颗粒包封率测定
        2.4.7 纳米颗粒粒径测定
        2.4.8 纳米颗粒结构表征
        2.4.9 纳米颗粒抗菌特性测定
        2.4.10 纳米颗粒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4.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凝胶特性分析
        2.5.2 凝胶作用力分析
        2.5.3 纳米颗粒结构表征分析
        2.5.4 纳米颗粒的包封率和粒径分析
        2.5.5 纳米颗粒抑菌特性分析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胶包埋法制备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材料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试验方法
        3.4.1 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制备
        3.4.2 凝胶流变学测定
        3.4.3 纳米颗粒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3.4.4 纳米颗粒包封率和负载率测定
        3.4.5 纳米颗粒结构表征
        3.4.6 纳米颗粒抗菌特性测定
        3.4.7 纳米颗粒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3.4.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凝胶流变分析
        3.5.2 纳米颗粒结构表征分析
        3.5.3 纳米颗粒理化分析
        3.5.4 纳米颗粒抗菌性能分析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应用性能及猪肉保鲜效果评价
    4.1 前言
    4.2 主要材料
    4.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4 试验方法
        4.4.1 蛋白凝胶样品制备
        4.4.2 蛋白冻干粉样品制备
        4.4.3 纳米颗粒浊度测定
        4.4.4 纳米颗粒粒径测定
        4.4.5 纳米颗粒离心沉降率测定
        4.4.6 纳米颗粒中蛋白质浓度测定
        4.4.7 纳米颗粒中香芹酚含量测定
        4.4.8 纳米颗粒pH稳定性测定
        4.4.9 纳米颗粒体外释放测定
        4.4.10 纳米颗粒在冷鲜肉中的应用
        4.4.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pH下卵清蛋白凝胶状态分析
        4.5.2 纳米颗粒液体形态分析
        4.5.3 纳米颗粒固体形态分析
        4.5.4 纳米颗粒溶解性分析
        4.5.5 纳米颗粒pH稳定性分析
        4.5.6 纳米颗粒缓释分析
        4.5.7 纳米颗粒溶出和释放分析
        4.5.8 纳米颗粒在冷鲜肉中的应用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β-环糊精对乳酸链球菌素的保护作用及稳定剂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乳酸链球菌素(Nisin)
        1.1.1 Nisin的来源与结构分类
        1.1.2 Nisin的性质
        1.1.2.1 Nisin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1.1.2.2 Nisin的抑菌性及抑菌机制
    1.2 Nisin的应用
        1.2.1 Nisin的安全性与应用
        1.2.2 Nisin的稳定性改善研究
    1.3 Nisin活性改善的有效手段-纳米技术
        1.3.1 纳米颗粒
        1.3.2 纳米脂质体
        1.3.3 纳米纤维
        1.3.4 纳米乳剂
    1.4 环糊精
        1.4.1 环糊精的的结构及性质
        1.4.2 环糊精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1.4.3 β-环糊精与酶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4.3.1 紫外光谱法
        1.4.3.2 荧光光谱法
        1.4.3.3 圆二色光谱法
        1.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5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探讨
    2.1 引言
    2.2 主要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 常用微生物菌株及培养基配方
        2.2.5 常用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步骤
        2.3.1 在不同条件下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
        2.3.1.1 Nisin标准曲线的绘制
        2.3.1.2 不同温度下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的探讨
        2.3.1.3 不同p H条件下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的探讨
        2.3.1.4 胰蛋白酶存在条件下β-环糊精对Nisin保护作用的探讨
        2.3.2 肉制品验证实验
        2.3.2.1 保鲜实验
        2.3.2.2 模型实验
        2.3.2.3 菌落数测定
        2.3.2.4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2.3.3 β-环糊精与Nisin相互作用研究
        2.3.3.1 β-环糊精与Nisin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分析
        2.3.3.2 β-环糊精与Nisin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2.3.3.3 电泳实验
        2.3.3.4 扫描电镜观察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isin的标准曲线
        2.4.2 在不同条件下β-环糊精对Nisin效价的影响
        2.4.3 肉制品验证研究
        2.4.3.1 保鲜实验与模型实验中菌落数的测定
        2.4.3.2 保鲜实验与模型实验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2.4.4 β-环糊精与Nisin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2.4.4.1 紫外光谱
        2.4.4.2 荧光光谱
        2.4.4.3 电泳分析
        2.4.4.4 扫描电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isin稳定剂型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材料、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2.4 常用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Nisin纳米乳剂材料比例的确定与制备
        3.3.1.1 Nisin纳米乳剂材料比例的确定
        3.3.1.2 Nisin纳米乳剂的制备
        3.3.2 Nisin乳剂剂型温控释放研究
        3.3.3 乳剂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特性研究
        3.3.3.1 紫外光谱
        3.3.3.2 荧光光谱
        3.3.3.3 圆二色光谱
        3.3.3.4 红外光谱
        3.3.3.5 微生物抑菌效果测定
        3.3.3.6 粒度和电位分析
        3.3.4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Nisin纳米乳剂的材料比例的确定
        3.4.1.1 乳剂制备中Nisin与 β-CD比例的确定
        3.4.1.2 Nisin-β-CD与海藻酸钠比例的确定
        3.4.1.3 氯化钙浓度的确定
        3.4.2 Nisin乳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温控释放研究
        3.4.3 光谱分析
        3.4.3.1 紫外光谱
        3.4.3.2 荧光光谱
        3.4.3.3 圆二色光谱
        3.4.3.4 红外光谱
        3.4.4 粒度和电位分析
        3.4.5 抑菌效果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论与课题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致谢

(8)ε-聚赖氨酸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抗菌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防腐保鲜现状
    1.2 生物防腐剂
        1.2.2 微生物源生物防腐剂
        1.2.3 植物源生物防腐剂
    1.3 ε-聚赖氨酸
        1.3.2 ε-聚赖氨酸的生物特性
        1.3.3 ε-聚赖氨酸的安全性
    1.4 ε-聚赖氨酸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食品加工条件对ε-聚赖氨酸抑菌活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ε-聚赖氨酸的最小抑菌浓度
        2.3.2 ε-聚赖氨酸的最小杀菌浓度
        2.3.3 生长曲线
        2.3.4 温度与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
        2.3.5 pH与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
        2.3.6 金属阳离子与ε-聚赖氨酸的抑菌活性
        2.3.7 Zn~(2+)对ε-聚赖氨酸协同抗菌的验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ε-聚赖氨酸的MIC与 MBC
        2.4.2 生长曲线
        2.4.3 温度对ε-聚赖氨酸抑菌活性的影响
        2.4.4 pH对ε-聚赖氨酸抑菌活性的影响
        2.4.5 不同金属离子对ε-聚赖氨酸抗菌活性的影响
        2.4.6 Zn~(2+)对ε-聚赖氨酸协同抗菌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ε-聚赖氨酸与Zn~(2+)联合抑菌机制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壁完整性的改变
        3.3.2 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
        3.3.3 胞内ATP含量的变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胞壁完整性
        3.4.2 细胞膜渗透性
        3.4.3 胞内外ATP含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ε-聚赖氨酸可食性抗菌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最佳复配浓度的确定
        4.3.2 抗菌膜的制备
        4.3.3 抗菌膜的表面形态表征
        4.3.4 抗菌膜厚度的测定
        4.3.5 抗菌膜的水蒸气透湿量
        4.3.6 抗菌膜色度的测定
        4.3.7 抗菌膜的抗拉伸强调与断裂伸长度
        4.3.8 抗菌膜的抑菌圈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最佳复配浓度的确定
        4.4.2 抗菌膜的表面形态表征
        4.4.3 抗菌膜的厚度和水蒸气透过量
        4.4.4 抗菌膜色度的测定
        4.4.5 抗菌膜的抗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度
        4.4.6 抗菌膜的抑菌圈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1章 引言
    1.1 壳寡糖
        1.1.1 壳寡糖概述
        1.1.2 壳寡糖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1.1.3 壳寡糖抑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1.4 壳寡糖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1.2 乳酸链球菌素
        1.2.1 乳酸链球菌素概述
        1.2.2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
        1.2.3 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1.2.4 乳酸链球菌素作为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1.3 美拉德反应
        1.3.1 美拉德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3.2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1.3.3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研究进展
        1.3.4 美拉德反应在天然防腐剂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背景
        1.4.2 主要研究目的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测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2.2.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测定
        2.2.5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2.2.6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性能
        2.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测定
        2.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结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反应规律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制备
        3.2.4 抑菌性能测定
        3.2.5 反应程度的测定
        3.2.6 溶解性测定
        3.2.7 Zeta电位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活性
        3.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反应程度
        3.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溶解性
        3.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Zeta电位
        3.3.5 抑菌性与美拉德反应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的抑菌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4.2.4 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
        4.2.5 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2.6 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4.2.7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4.3.2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组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3.4 不同处理组对细菌菌体内ATP酶的影响
        4.3.5 斑马鱼胚胎急性毒理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在梅鱼保鲜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梅鱼处理
        5.2.4 菌落总数
        5.2.5 挥发性盐基总氮
        5.2.6 pH
        5.2.7 质构
        5.2.8 电子鼻
        5.2.9 感官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菌落总数
        5.3.2 挥发性盐基氮
        5.3.3 pH
        5.3.4 质构
        5.3.5 电子鼻
        5.3.6 感官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试验设计
        6.2.4 组织病理学评价
        6.2.5 荧光原位杂交细菌计数
        6.2.6 肠道宏基因组参考体系的建立
        6.2.7 分类和功能分类
    6.3 实验结果
        6.3.1 小鼠体重变化
        6.3.2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肥胖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3.3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6.3.4 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对人源化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ε-聚赖氨酸的制备及其保鲜中应用进展
    1.3 溶菌酶在抑菌和保鲜的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内容及意义
2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合成
        2.2.4 菱鲆试样处理
        2.2.5 p H值的测定
        2.2.6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2.2.7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2.2.8 细菌总数的测定
        2.2.9 K值测定
        2.2.10 质构测定方法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 ε-聚赖氨酸的表征
        2.3.2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
        2.3.3 改性 ε-聚赖氨酸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2.3.4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2.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2.3.7 细菌总数的变化
        2.3.8 质构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性能及保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配制
        3.2.4 抑菌实验的溶液的配制
        3.2.5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透光率
        3.2.6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2.7 检测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粒径
        3.2.8 检测在不同p H环境时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2.9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2.10 抑菌实验
        3.2.11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抑菌实验
        3.2.12 溶菌酶/羧化壳聚糖为 10:1 时对美国红鱼试样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透光率
        3.3.2 不同配比下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荧光强度
        3.3.3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Zeta电位
        3.3.4 不同配比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粒径
        3.3.5 p H对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的影响
        3.3.6 显微镜下的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
        3.3.7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
        3.3.8 溶菌酶与羧化壳聚糖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
        3.3.9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3.3.10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3.3.11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3.3.12 细菌菌落总数的变化
        3.3.13 质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抑菌性能及其在大菱鲆保鲜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2.3 改性溶菌酶的制备
        4.2.4 改性溶菌酶的表征
        4.2.5 抑菌率的测定
        4.2.6 大菱鲆试样处理
        4.2.7 p H值的测定
        4.2.8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测定
        4.2.9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4.2.10 细菌总数的测定
        4.2.11 K值的测定
        4.2.1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溶菌酶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理
        4.3.2 保鲜实验中p H值变化
        4.3.3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变化
        4.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变化
        4.3.5 细菌总数的变化
        4.3.6 K值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溶菌酶和改性 ε-聚赖氨酸静电纺丝膜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5.1 引言
        5.1.1 静电纺丝应用于制备抗菌膜
        5.1.2 静电纺丝应用于食品包装材料
        5.1.3 静电纺丝法的技术改进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2.3 不同浓度溶菌酶纺丝液的制备
        5.2.4 不同浓度类聚赖氨酸物纺丝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3.2 扫描电镜(SEM)观察及表征
        5.3.3“贴片法”抑菌效果
        5.3.4 纺丝液的牛津杯法抑菌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四、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酱腌菜天然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前景展望[J]. 郑连强,袁先铃,罗燚. 中国调味品, 2021(04)
  • [2]植物源天然防腐剂应用及抑菌机理研究现状[J]. 杨连战,李言,钱海峰,张晖,齐希光,王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01)
  • [3]天然防腐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J]. 祝媛,吴香,李超,杨晗,李聪,范瑜,杨林伟. 肉类工业, 2020(07)
  • [4]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 [5]鲜湿面臭氧杀菌及天然抗菌剂冷链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侯金会.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6]卵清蛋白-香芹酚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D]. 徐光伟. 扬州大学, 2020(04)
  • [7]β-环糊精对乳酸链球菌素的保护作用及稳定剂型研究[D]. 李晶晶. 郑州大学, 2020(02)
  • [8]ε-聚赖氨酸抗菌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抗菌膜的研究[D]. 吴旻.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9]壳寡糖-乳酸链球菌素美拉德产物抑菌活性及其应用研究[D]. 郑晓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1)
  • [10]基于ε-聚赖氨酸及溶菌酶抑菌剂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D]. 朱鸿伟. 渤海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微生物天然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