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贾鹏欢[1](2021)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基于CT原始数据的三维重建技术判断宫颈癌新分期中ⅢCr的准确性。2.探索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3.探讨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在体盆腔淋巴结数字化三维模型并测量相关数据,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做出准确判断的标准。方法:1.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初诊ⅠA-ⅡA2及部分ⅢCr期(2009年FIGO分期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242例,从中筛选出2009FIGO分期ⅠB1-ⅡA2期的患者214例,以CT扫描的方式获得患者Dicom原始数据,并导入Mimics10.01软件中,完成淋巴结重建,以短径值≥10mm为标准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参照2018FIGO分期标准,若提示淋巴结阳性则为ⅢCr期,以手术病理结果诊断为ⅢCp为金标准,然后将二者对此,对ⅢC期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估。2.收集纳入研究的24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FIGO分期、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脉管侵犯、间质浸润深度、宫旁侵犯、阴道切缘,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将每位患者治疗前血小板与淋巴结的计数比PLR及SCC-Ag值输入SPSS18.0软件进行ROC曲线的绘制。3.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01月初诊为ⅠA-ⅡA2及部分ⅢCr期(2009年FIGO分期ⅠB1-ⅡA2期)的宫颈癌患者74例,基于CT的原始数据构建在体盆腔淋巴结的三维模型,并完成骨盆、盆腔血管的重建。随后对淋巴结所在平面最大时的径线值进行测量,将最短径线以dmin表示,最长径线以Dmax表示,并计算获得径线比R,和术后病检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判定淋巴结转移,有65例被诊断为ⅢCr期,70例被诊断为ⅢCp期,ⅢCr与ⅢCp期存在一致性,Kappa值为0.340。2.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中,最为显着的是宫旁侵犯,(OR=35.649,95%CI为4.356-291.739,P=0.001);其次是脉管侵犯(OR=5.806,95%CI:1.373-24.557;0.017),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未累及全层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间质累及深度<1/2的3.612倍(OR=3.612,95%CI:1.442-9.049),组织分化程度越高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低。通过ROC曲线得出PLR和SCC的最佳临界值,以PLR为164.16为临界值进行分组,PLR≥164.16组淋巴结阳性的概率是阴性组的3.48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SCC≥1.95ng/m L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4%,62.9%。3.以淋巴结最短径值≥6.47mm对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可获得敏感性为0.892,特异性为0.686,相较于R及Dmax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总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29.73%(22/74)、3.61%(89/2463)。结论:1.将影像学检查纳入2018FIGO宫颈癌分期有助于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但是目前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中等,因此对其提示淋巴结阳性的ⅢCr期宫颈癌患者,其治疗方案值得商榷。2.多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脉管浸润、间质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LR对于预测淋巴结转移也有重要意义。3.治疗前以PLR≥164.16为标准预测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借助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重建盆腔淋巴结三维模型,并精确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初步得出以淋巴结最短径线值≥6.47mm、短长径比值≥0.57为诊断指标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路路,辜佳婷,罗喜平[2](2021)在《ⅠA2~ⅡB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A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ⅠA2~ⅡB期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流血(45.15%)、不规则阴道流血(27.52%)多见,避孕方式以未避孕(38.21%)多见,首次症状出现距就诊中位时间3.25个月,四分位数时间(1.23,10.72)个月。ⅠA2~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38%。单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累及阴道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4 cm(OR=1.853)、特殊病理类型宫颈癌(OR=2.921)、组织学分级(OR=0.592)、间质浸润深度>1/2全层(OR=3.674)、脉管浸润阳性(OR=4.156)、肿瘤累及阴道(OR=2.456)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2~ⅡB期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直径>4 cm、组织学分级越高、特殊病理类型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1/2、肿瘤累及阴道、脉管浸润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赵鑫洁[3](2021)在《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病情进行更好的评估,进一步为宫颈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取样)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宫颈癌IB1~ⅡA2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2例。按照术后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结合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202例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中,有32例患者术后病理提示发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5.8%。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肿瘤大小(≦4cm或>4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或≧1/2肌层)、宫旁组织浸润、累及子宫下段、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P=0.01)、淋巴脉管间质浸润(P<0.05)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IGO分期、肿瘤大小(≦4cm或>4cm)、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或≧1/2肌层)、宫旁组织浸润、累及子宫下段、淋巴脉管间质浸润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淋巴脉管间质浸润与ⅠB1~ⅡA2期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是判断ⅠB1~ⅡA2期宫颈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家琳[4](2021)在《FIGO 2018 ⅢC1p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宫颈癌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具有淋巴结转移的139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阴道是否累及、是否向宫颈管内侵犯、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否出现双侧盆腔淋巴结浸润、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所行手术方式均为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随访所有患者生存和疾病复发情况,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FIGO 2018 ⅢC1p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9例患者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71.4%。单因素分析显示,ⅢC1p期宫颈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期(3-y DFS)与宫颈间质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部位、术前NLR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2.16是影响宫颈癌ⅢC1p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进一步分析,低风险组(无危险因素)、中风险组(1个危险因素)、高风险组(2个危险因素)的3年DFS分别是90.4%、54.3%、30.3%(P<0.05)。结论FIGO 2018 ⅢC1p期宫颈癌的患者是不同质的,淋巴结数目和术前NLR是3-y 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宫颈癌分期可考虑将此因素纳入分期范围,并对于ⅢC1期的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刘晓亮[5](2021)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调强放疗的疗效与预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延伸野调强同步放化疗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目的:评价延伸野调强同步放化疗,在宫颈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当中的临床疗效与毒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接受延伸野调强放疗,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外照射放疗剂量为95%PCTV45-50.4Gy/25-28次,阳性淋巴结同步加量至95%PGTVnd 56-61.6Gy/28次。采用二维腔内放疗技术,予A点Dt30-36Gy/5-6次。同步化疗首选顺铂每周方案。结果:共入组59例患者,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2.1月(3.2-103.7月)。2年和3年的 OS、DFS 和 LC 分别为 69.0%和 52.8%,45.0%和 41.3%,83.4%和 81.0%。26 例患者(44.1%)出现远处转移,为主要失败模式。急性期G3及以上血液学、消化系和泌尿系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0.9%、1.7%和3.4%。只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G3迟发胃肠道和泌尿系毒性。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延伸野调强同步放化疗是安全有效的。第二部分 调强放疗在FIGO ⅢC1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毒性与预后研究目的:分析评价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在FIGO ⅢC1期宫颈癌中的临床疗效,并对FIGOⅢC1宫颈癌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FIGO 2018分期中的ⅢC1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强放疗技术(IMRT),予95%PCTV 50.4Gy/28次,阳性淋巴结予以同步加量至56-61.6Gy/28次,所有患者均接受每周CBCT或每日MVCT图像引导。内照射采用Ir192放射源,二维或三维近距离放疗技术。予A点或HRCTV D90%30-36Gy/5-6次。顺铂周疗(30-40mg/m2)为首选同步化疗方案。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局部控制率(LC)和局部区域控制率(LRC)采用Kaplan-Merier法进行计算,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2.1月(2.3-137.3月)。3年OS、DFS、LC 和 LRC 分别是 81.7%、71.4%、89.9%和 86.1%,预计 5 年 OS、DFS、LC和LRC分别为75.5%、68.6%、89.9%和84.3%。迟发G3及以上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毒性发生率分别为2.7%和0.8%。25例患者(5.0%)在随访期间出现盆腔淋巴结复发。较晚的局部T分期是OS和LC的不良预后因素,2枚以上阳性淋巴结与较差的OS、DFS和LC有关,化疗完成的周期数与OS、DFS和LRC显着相关。结论:对于FIGO ⅢC1期宫颈癌患者,IMRT技术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耐受性好;局部T分期和阳性淋巴结数量显着影响患者预后,说明ⅢC1期宫颈癌异质性较大;对于该组患者,应尽可能保证足量的同步化疗周期(≥ 4周期)。第三部分 FIGO ⅢC期宫颈癌淋巴结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单个淋巴结特征分析目的:针对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FIGO ⅢC期宫颈癌患者,探讨与淋巴结治疗失败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2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关注淋巴结相关基本特征及治疗相关因素。所有淋巴结均接受56-61.6Gy/28次的同步加量放疗。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淋巴结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确定连续变量的最佳Cut-off值。以双侧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67例患者,380枚阳性淋巴结,34枚淋巴结治疗失败,复发率为8.9%。其中,盆腔淋巴结315枚,24枚复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枚,10枚复发;盆腔淋巴结失败率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失败率分别为7.6%vs 15.4%(P=0.046)。对于全组淋巴结,20次外照射后的短径(R20F)、体积缩小比(ΔV20F)以及同步化疗周期数均与淋巴结复发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对盆腔淋巴结,△V20F<0.435及同步化疗周期<4程与淋巴结不良预后相关;在腹膜后淋巴结中,仅ΔV20F<0.435是淋巴结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与盆腔淋巴结相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复发率更高;淋巴结对治疗的早期反应与淋巴结复发密切相关,ΔV20F<0.435预示淋巴结的不良预后;充足的同步化疗疗程(≥4周期)是降低淋巴结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巨宇叶[6](2021)在《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宫颈癌淋巴转移阳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联合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淋巴是否增大及新辅助治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变化值对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进行评估。建立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为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设计:收集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预测模型;2.研究对象:2017-3至2020-3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进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原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3.资料收集:从患者的病历资料中提取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理信息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FIGO分期、新辅助化疗次数、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宫体下段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Ki-67表达情况、D2-40表达情况、盆腔MRI分期、盆腔MRI淋巴结增大情况、首次诊断且尚未行肿瘤治疗时血清scc-Ag、HE4、CA125、术前1周内的血清scc-Ag,新辅助治疗后患者scc-Ag值(未行新辅助治疗患者与首次诊断时scc-Ag相同)等;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MRI分期、盆腔MRI淋巴转移情况、盆腔MRI淋巴结增大情况、肿瘤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Ki67、D2-40、治疗前后血清scc-Ag变化值及术前一周内血清scc-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治疗前后血清scc-Ag变化值、盆腔MRI淋巴结增大情况、D2-40、Ki67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建立为:L=治疗前后血清scc-Ag变化值+7.127×盆腔MRI显示淋巴结增大+5.386×D2-40+5.135×间质浸润深度+19.457×Ki67;最佳临界值为20.8261;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x2=31.904,P<0.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79.2%,约登指数=0.57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8,95%置信区间为(0.765,0.912)。结论:1.对于首次诊断时盆腔MRI提示有淋巴结转移、盆腔MRI显示淋巴结增大、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低、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D2-40阳性及治疗前后血清scc-Ag变化值≥-0.05的宫颈癌患者应提高警惕,给予个体化治疗,并保证足够的手术范围;2.上述淋巴预测模型可用于临床,对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梁磊磊,曾嘉,姚洪文,安菊生,黄曼妮,李晓光,张蓉,吴令英[7](2020)在《ⅠB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ⅠB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宫颈癌根治手术±术后治疗的305例ⅠB1~ⅠB2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伴淋巴结转移31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转移的因素。结果 3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例复发转移,3年无瘤生存率为94%(29/31);1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97%(30/31)。ⅠB1期(肿瘤≤4 cm)、ⅠB2期(肿瘤>4 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8.2%(22/267)、24%(9/38)(P<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P<0.01)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P<0.01)与ⅠB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LVSI阳性(P=0.016)为ⅠB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B期宫颈癌患者中肿瘤>4 cm、伴有LVSI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LVSI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ⅠB期宫颈癌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经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闫文星[8](2020)在《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IB-IIA期宫颈癌的预后意义和新辅助化疗在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2.寻找可能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差异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耐药的宫颈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1.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0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IB-IIA期宫颈癌和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IB2和IIA2期)患者进行分析。IB-IIA期宫颈癌患者均行C型根治术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苏木精-伊红(H&E)染色鉴定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评价其对IB-II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针对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紫杉醇联合铂类)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Kaplan-Meier曲线用于计算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对数秩检验比较生存率,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出与肿瘤放化疗抵抗性有关的信号通路,对差异变化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将筛选的目的基因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相同分期但预后差异的患者中进行验证。将筛选的目的基因利用慢病毒进行敲除,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及联合顺铂对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Hela细胞后P21、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P=0.009)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0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患者OS(P=0.009)和PFS(P=0.006)的独立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2.144例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中60例(41.7%)接受新辅助化疗,84例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毒性反应,但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3级以上不良反应。新辅助化疗对两组无进展生存率(P=0.453)和总生存率(P=0.933)无明显影响。3.利用基因芯片最终筛选出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HDAC6,p21(CDKN1A)进行验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预后好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降低,P21表达增高,细胞增殖受抑制;预后差的宫颈癌患者,HDAC6表达增高,P21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相比于对照组,CCK-8检测发现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的Hela细胞P21的表达提高,降低了Bcl-2的表达,但增加了Bax的表达。相比于对照慢病毒+顺铂组,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联合顺铂对Hela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对Hela细胞诱导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率与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是影响IB-IIA期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对于那些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及术后序贯治疗的狭义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紫杉醇联合铂类新辅助化疗对她们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改善。3.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显着降低Hela宫颈癌细胞株HDAC6蛋白的表达,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发生凋亡。转染敲减HDAC6慢病毒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联合使用可以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这可能与敲减HDAC6后影响p21增殖和凋亡信号通路相关。
阿孜古力·衣马木(Arzigul·imam)[9](2020)在《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一般情况及临床因素、病理因素及与术前SCC-A水平与其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临床运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术前SCC-Ag水平等6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有意义的再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选取的76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年龄段在2772岁(平均年龄49.5岁),以40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术前SCC-Ag水平、肿瘤直径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分期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P=0.036)、肌层浸润深度(P=0.037)SCC-Ag水平(0.019)是影响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IA—IIB期)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4.47%(11/72),危险因素中脉管癌栓、肌层浸润深度、术前SCC-Ag水平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SCC-Ag水平对预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意义,可在临床上参考运用。
田伟[10](2019)在《IB1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切除淋巴结的状态和数量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明确与IB1期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因素;2、研究淋巴结的转移对IB1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3、比较不同的淋巴结切除数量对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LNM组)和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非PLNM组)预后的影响;4、探索术前预测IB1期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模型。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自2013年01月至2018年08月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2009FIGO IB1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483人。比较不同淋巴结状态组之间的病理差异,并分析其预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病理因素,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来确定是否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组的生存曲线。结果:1、在本研究对象中,盆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为13%,单因素分析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病理学因素有:肿瘤大小、LVSI(+)、DSI、PI、生长方式、分化程度等,而与病理类型、年龄等关系不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SI(+)(OR=5.242,95%CI:1.969-13.952,0.001),PI(OR:4.814,95%CI:1.651-14.032,P=0.004),DSI(OR=4.628,95%CI:2.342-9.144,P<0.0001),肿瘤直径>2cm(OR=2.937,95%CI:1.341-6.430,P=0.007)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平均随访时间为34.4个月,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73%)和5年总体生存(OS)率(74.6%)都远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5年RFS及5年OS分别为96.2%、96.4%(P<0.0001)。研究还发现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单个淋巴结转移与两个及以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3%、66.7%(P<0.0001)。3、无论是否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切除数量对患者的预后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对于PLNM组,淋巴结切除个数<23和≥23枚者,其5年RFS分别为69.2%、72%,(P=0.878);其5年OS分别为69.2%、74.0%(P=0.889)。而非PLNM组,淋巴结切除个数<23和≥23枚者,其5年RFS分别为97.9%、96.0%(P=0.255);其5年OS分别为97.9%、96.4%(P=0.293)。结论:1、IB1期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病理因素是LVSI(+)、PI、DSI、肿瘤直径>2cm。2、与淋巴结无转移患者相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并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预后愈来愈差。3、淋巴结切除数量的差异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显着影响,尚待大样本多中心进一步研究。4、肿瘤直径>2cm且有深肌层侵犯的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近40%,出现LVSI(+)的几率超过75%。因此为降低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造成的双重损害,同时从经济学角度建议肿瘤直径>2cm且合并DSI的患者首选同步放化疗。
二、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T三维重建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三维重建技术在宫颈癌ⅢCr期中的应用及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三维重建技术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FIGO 2018宫颈癌分期中的研究进展 |
引言 |
1.FIGO 2018宫颈癌分期 |
2.FIGO 2018宫颈癌分期的影像学表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ⅠA2~ⅡB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资料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病理特征 |
2.3 盆腔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
2.4 盆腔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3.2 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
(3)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的收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分组情况 |
2.1.4 临床资料 |
2.1.5 评价标准 |
2.2 数据处理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
3.2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 |
4.2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 |
4.3 淋巴结转移与宫颈间质浸润深度 |
4.4 淋巴结转移与宫旁组织浸润 |
4.5 淋巴结转移与累及子宫下段 |
4.6 淋巴结转移与LVSI |
第5章 展望与不足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宫颈癌2018年FIGO分期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早期宫颈癌术后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4)FIGO 2018 ⅢC1p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C 综述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宫颈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调强放疗的疗效与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延伸野调强同步放化疗在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强放疗在FIGO ⅢC1期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毒性与预后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FIGO ⅢC期宫颈癌淋巴结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一基于单个淋巴结特征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宫颈癌区域淋巴结转移(FIGO 2018 ⅢC期)的放射治疗与预后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宫颈癌FIGO分期(2009版) |
附录Ⅱ: 宫颈癌FIGO分期(2018版) |
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 |
1.2 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治疗 |
1.3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
1.4 病理因素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
1.5 宫颈癌淋巴转移的术前诊断 |
1.6 肿瘤标记物对宫颈癌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 |
1.7 影像学检查对宫颈癌淋巴转移诊断的价值 |
1.8 肿瘤新辅助化疗对淋巴转移的影响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的筛选 |
2.3 研究资料的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淋巴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
3.2 一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
3.3 计量资料对比分析 |
3.4 计数资料对比分析 |
3.5 多因素分析 |
3.6 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四章 讨论 |
4.1 淋巴转移情况分析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
4.2 scc-Ag对宫颈癌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 |
4.3 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4.4 宫颈癌淋巴转移影像学检查 |
4.5 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意义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早期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1.1.1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定义和分类 |
1.1.2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1.1.3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
1.1.4 小结 |
1.2 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进展 |
1.2.1 新辅助化疗的理论基础和起源 |
1.2.2 新辅助化疗序贯放疗与单纯放疗的比较 |
1.2.3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放疗的比较 |
1.2.4 新辅助化疗序贯手术与单纯手术的比较 |
1.2.5 化疗方案的选择 |
1.2.6 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的给药途径 |
1.2.7 小结 |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
1.3.1 HDACi的分类及治疗特点 |
1.3.2 HDACi抗肿瘤机制 |
1.3.3 HDACi在宫颈癌中的机制研究 |
1.3.4 小结 |
第二章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在IB-IIA期宫颈癌治疗中的意义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
2.2.2 随访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2.3.2 生存情况 |
2.3.3 患者接受治疗情况 |
2.4 讨论 |
第三章 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的价值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设计与患者资料 |
3.2.2 新辅助化疗 |
3.2.3 手术治疗 |
3.2.4 术后辅助治疗 |
3.2.5 随访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患者的基线特征 |
3.3.2 生存情况 |
3.3.3 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多变量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HDAC6 通过p21 信号通路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组织样本来源的选择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Dateset数据库中宫颈癌放化疗抵抗基因的筛选 |
4.3.2 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蛋白表达 |
4.3.3 细胞培养 |
4.3.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
4.3.5 慢病毒设计及合成 |
4.3.6 慢病病毒感染细胞 |
4.3.7 使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检测HDCA6在Hela细胞中mRNA的表达丰度及目的基因的转染率 |
4.3.8 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
4.3.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4.3.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4.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4.5 实验结果 |
4.5.1 基因筛选 |
4.5.2 免疫组化结果 |
4.5.3 目的基因的转染及效果确认 |
4.5.4 顺铂药物浓度筛选 |
4.5.6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和(或)顺铂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5.7 转染敲减HDAC6 慢病毒对相关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及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内容与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IB1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切除淋巴结的状态和数量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病理资料的一般分析 |
2 单因素分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 |
3 多因素分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 |
4 SCCAg与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5 盆腔核磁在预测DSI中的价值 |
6 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
7 不同转移淋巴结数目对预后的影响 |
8 淋巴结的切除数量对无PLNM组患者预后的影响 |
9 淋巴结的切除数量对PLNM组患者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淋巴结转移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2 淋巴结切除的标准及并发症 |
3 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4 淋巴结切除的数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5 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
5.1 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结的评估 |
5.2 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
5.3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和病理超分期检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Ⅰ、Ⅱ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T三维重建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贾鹏欢.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ⅠA2~ⅡB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J]. 何路路,辜佳婷,罗喜平. 广东医学, 2021
- [3]ⅠB1~ⅡA2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赵鑫洁. 南昌大学, 2021(01)
- [4]FIGO 2018 ⅢC1p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分析[D]. 胡家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宫颈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调强放疗的疗效与预后研究[D]. 刘晓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模型的建立[D]. 巨宇叶. 兰州大学, 2021(12)
- [7]ⅠB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分析[J]. 梁磊磊,曾嘉,姚洪文,安菊生,黄曼妮,李晓光,张蓉,吴令英.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0(04)
- [8]探讨影响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其机制[D]. 闫文星. 吉林大学, 2020(08)
- [9]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D]. 阿孜古力·衣马木(Arzigul·imam).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IB1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切除淋巴结的状态和数量对预后的影响[D]. 田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