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市枣树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丹[1](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贾文静[2](2021)在《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太原市作为中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将雨水再利用作为解决太原市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短缺的新思路。雨水作为替代水源,能否被太原市居民普遍接受是制约雨水利用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了解居民利用雨水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居民角度出发,结合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的特点,将雨水再利用的用途具体细分为个人洗漱、洗衣服、宠物清洁、浇花、洗车、冲厕所、小区绿植灌溉和路面喷洒等八种用途,重点讨论太原市居民对这八种用途产生行为意向的因果影响机制。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相关文献,主要提取了态度、情绪、健康风险感知、对政府的信任、环境关注和社会规范等变量作为居民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采用必要条件分析方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 QCA)综合分析了居民行为意向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结果表明:(1)在必要条件分析结果中,八种用途中除了路面喷洒用途,环境关注是居民产生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之一;对于宠物清洁、洗车、冲厕所、小区绿植灌、路面喷洒用途,社会规范是居民产生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之一;(2)在充分条件分析结果中,不同用途行为意向的组态分析结果也有所不同:居民产生个人洗漱行为意向的组态主要有社会规范主导型和非健康风险感知主导型;居民产生洗衣服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社会规范主导型、非负面情绪主导型、社会规范-非负面情绪型;居民产生宠物清洁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非健康风险感知型、环境关注-非负面情绪型、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居民产生浇花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居民产生洗车行为意向的组态有态度-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对政府的信任-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居民产生冲厕所行为意向的组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居民产生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的组态是环境关注主导型;居民产生路面喷洒行为意向的组态主要有环境关注-社会规范型、社会规范主导型。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因地适宜地采取措施,以更好的引导太原市居民雨水再利用的行为。
张欣欣[3](2021)在《《晋祠铭》在中学书法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实验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以山西实验中学的《晋祠铭》书法校本课程为例的中学书法教育论文,根据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书法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加热爱家乡文化资源,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接受更优质的书法教育。作者所在学校——山西实验中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以《晋祠铭》为例的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对作者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作者以中学《晋祠铭》书法校本课程开发为研究重点,在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原则以及成效和不足的反思等。第一、二部分中,作者分析了书法校本课程的研究背景、将《晋祠铭》书法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在总结文部分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太原市书法课程资源作了相关整理和分析,并阐述了将书法《晋祠铭》引入书法校本课程的意义。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本校的书法课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作者详细说明为什么将《晋祠铭》引入书法课程,对具体的教学原则进行详细说明。第四部分,作者以唐碑《晋祠铭》为例,对具体案例课程进行了实践,首先是《晋祠铭》的基本特征和艺术内涵,接下来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紧接着对《晋祠铭》书法校本课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最后对关于教学成效的实验结果作了一系列比较和分析。第五部分,陈述了将《晋祠铭》引入书法校本课堂的经验、不足和展望。本文阐述了通过中学书法教育来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山西实验中学《晋祠铭》书法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展和教学成效,旨在让以《晋祠铭》为例的书法校本课程成为山西实验中学的特色课程,争取让越来越多的同学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培养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青少年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王勤博[4](2021)在《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旅游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得以快速发展,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步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旅游得以收获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山西省内的一些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阻碍其自身的发展。相较于发达省份而言,山西体育旅游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建立评价体系,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对其下辖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在评价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开发路径,打造独具山西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本文首先基于RMP-SWOT矩阵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其次,结合现有学者有关体育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研究,通过指标的筛选确定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各级评价指标,然后通过熵值法确定各项体育旅游资源指标的权重,对山西省各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分,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不断优化自身的开发路径。研究结果得出:(1)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有助于山西省经济的增长,推动山西完成产业转型升级。(2)本文以体育旅游资源的相关文献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为依据,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植被景观、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非物质类体育文化7类。(3)就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类型来看,人文体育景观综合体占比为44.8%,其次是非物质类体育文化占比16.91%,体育建筑与核心设施14.35%这三种体育旅游资源比重较大,禀赋状况较好,其余的河系、湖沼、自然体育景观综合体这几类体育旅游资源四舍五入后相同占比6.96%,其中生物景观比重最低,禀赋状况较差,仅为3.03%。(4)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中部盆地高,四周较弱的趋势。经由熵值法计算各类体育旅游资源的权重,最终得到山西省11市的体育旅游资源评分。得出晋中市、太原市、朔州市排名前三,其体育旅游资源的不仅丰度高数量多,自身的美誉度也好,晋中市体育赛事和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较好;太原市的体育建筑与设施较多,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相对较好,体育旅游资源评分最高,朔州市的马术旅游资源突出,成为朔州特色。忻州市、大同市、吕梁市、晋城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一般区,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匀;长治市、运城市、阳泉市、临汾市属于体育旅游资源贫乏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山西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体育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景区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这主要由于山西在体育旅游的宣传投入较少,粗放开发,未深度挖掘体育元素,省内城市之间未曾就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造成的。针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几条对策与建议: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培育专业的体育旅游从业者;落实景区责任主体,强化监管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打造山西精品体育旅游品牌,优化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实现山西体育旅游资源的全域开发,谱写山西体育旅游的新篇章。本文通过RMP-SWOT模型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利用熵值法对山西省11市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就山西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
郭琛[5](2021)在《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现象频繁发生,多重水危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由于前期以发展煤炭资源为主,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的局面,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极大改善目前的现状,因而本文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海绵城市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从规划建设和项目建设两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现状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相关指标体系,引入DPSIR模型建立了包括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3层,共33个指标的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阐述太原市2010—2019年10年间海绵城市建设水平的变化趋势,且在同一指标体系下,分别对山西省其余10个地市和全国7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进行相应比较,本文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先对各个系统层进行KMO与Bartleet检验,验证所选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后确定指标权重、主成分特征值、累积贡献率与系数矩阵,算出各个子系统的得分并配合均决策方差法算出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态势。特别是在2016年显着提升,综合得分由负值转为正值,在此以后海绵城市建设能力也持续、加速提高,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但是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太原市仍需控制人口数量和用水压力,逐步加大对人工海绵体的建设及环境影响与响应的力度,特别是在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再生水利用率、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投入比例等关键指标上需要多下功夫;与其他城市比较而言,虽然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与试点城市相比却仍存在较大差距。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和综合评价,找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法规和标准、建设管理不到位、公众响应度不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陷入瓶颈,针对以上具体问题,分别从政策制度、监管责任、智慧海绵、资金渠道和公众参与5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李嫱[6](2020)在《社区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文庙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程设计伴随时代需求不断变革。从21世纪开始,为了补充现行教学的不足而实行的课程三级模式,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通过开设各种校本课程来补充现有教学的缺憾。当我们解读《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时,其中明确提出:广泛地拓展校外美术教学资源,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术教学活动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开展。笔者经思考发现,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增加教学途径可以将社区资源与校本课程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美术学习起补充和完善美术实践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落实素养培育。将优秀的社区资源进行开发,构建适合学校教学现状的新课程,这是多数地区进行课程变革的发展新趋势。只停留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不能全方位培育核心素养的,走到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才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鲜活的知识,锻炼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将社区资源与美术校本课进行结合,正是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的第一部分将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社区资源包含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本论文所使用的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中,对文庙社区资源现状进行说明,将笔者所在学校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问题与方向。第三部分,围绕社区资源如何与校本课程进行结合进行说明。选择资源要在以本土性、空间性、实践性为原则的基础上,以学校客观条件为出发点,选择与美术课程结合最紧密的社区资源进行设计。社区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前需进行筛选转化,以及课程设计的重点和目标。第四部分以文庙为平台的教学实践,将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录、教学评价和反思进行了说明,基于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笔者的反思,指出了运用社区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优势。在社区资源基础上诞生的美术校本课程,是具有学科生命力和充分的可行性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活动方便性是难以替代的。笔者将在此论文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挖掘不断探索。
刘爽[7](2020)在《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2)以该问卷作为载体,了解太原市5家三甲医院护士关于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比较不同人口学之间的差异,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方法:(1)以知信行理论为依托,通过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定出《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2019年5月抽取太原市某三甲医院的101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利用SPSS 23.0及Amos 24.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修订条目并确立最终问卷。(2)2019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根据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太原市5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急诊科共542名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用SPSS 2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person相关分析,探讨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三者间的关联性。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程度分别为84%、86%;权威系数为0.865、0.870;Kendall’s协调系数分别为0.115、0.135(P<0.001);变异系数分别波动于0.130.29、0.090.20。(2)信效度检验结果: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28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237%,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c2/df=2.927,RMSEA=0.097,GFI=0.745;问卷总体内容效度为0.93,各条目内容效度0.781.00;整体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01,折半信度为0.683,重测信度为0.933。(3)问卷调查结果:只有7.38%的护士非常了解集束化护理、25.46%的护士完全不了解、35.98%和31.18%的护士听说过或一般了解集束化护理,不同年龄、最高学历、科室、工作年限、职称、职位的护士对集束化护理的了解程度有显着差异(P<0.05)。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分为(94.17±11.37)分,满分118分为0.55%;护士知识得分为(39.72±6.96)分,满分54分的为2.21%;护士态度得分为(42.97±6.49)分,满分50分的为28.41%;行为得分为(11.48±1.73)分,满分14分的为11.99%。不同科室、职位的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最高学历、科室、职位护士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护士气管切开术后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职位护士气管切开术后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护士职位纳入总分回归方程(F=6.225,P<0.05);护士科室及职位纳入知识得分回归方程(F=4.949,P<0.05);护士职位纳入行为得分回归方程(F=8.204,P<0.05)。护士集束化护理知识与态度、态度与行为、知识与行为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56(P<0.01)、0.293(P<0.01)、0.245(P<0.01)。结论:(1)《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编制过程科学合理、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现阶段评价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知识、态度、行为水平的测评工具。(2)太原市现阶段护士对于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的了解途径广,但知晓率较低;护士知识水平尚可、态度较积极、行为依从性较差,集束化护理达标率较低;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识、态度、行为呈现正相关关系,但知识与行为相关性最为薄弱,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
郝晓雪[8](2020)在《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体育+旅游”模式日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体育旅游业成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引发了新的消费热潮。山西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加之山西获批为省级国家全域旅游创建单位,“黄河、长城、太行山”旅游新品牌提出的契机下,借助国家对健康产业的支持以及山西省各级政府对旅游品牌的扶持,“体育+旅游”大有可为。因此本文以山西省的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以GIS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田野调查,多种定量分析模型计算,通过全面调查和分析体育旅游政策、社会环境、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和资源分布空间分布特征等的基础上,对山西省的三大板块体育旅游圈构建情况进行了SWOT分析,并在全域旅游的视域下,依据测度结果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路径。研究结果如下:(1)截至2019年4月1日,搜集、整理了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548项,其中自然类体育旅游资源262项、人文类体育旅游资源286项。(2)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结果为:构建优势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及集聚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劣势为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现有的体育旅游展示模式单一,可达性较弱;山西省整体旅游空间组织趋势的指向性和政策扶持为体育旅游圈构建提供了机遇;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是其面临的挑战。优势和机遇是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3)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城市发展水平、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因素的关系密切。(4)依据点—轴理论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体育旅游圈,其包含了10个节点、12个发展节点和9条交通轴构成的体育旅游圈。其中黄河体育旅游圈以太原、吕梁、临汾、运城为核心城市,将沿线所途经县市及其体育旅游资源点连为一体,大力发展以河流观光、快艇漂流、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水上体育活动,实现黄河体育旅游圈的全域化;长城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朔州、大同为节点,深刻挖掘长城文化内涵,依托长城沿线古堡,打造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体验区。其二是以忻州为节点,以挠羊赛、杨家拳等非物质体育文化为依托,打造具有晋北风情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旅游;太行山体育旅游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以长治和晋城为核心,王莽岭、太行大峡谷、羊头山为标杆性龙头景区,打造野外探险太行游;其二是以晋中和阳泉为中心,平遥古城、藏山、晋商大院为标杆性龙头景区,结合历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构建历史文化体育游。通过点—轴开发理论,结合体育+旅游的发展大趋势,建立“黄河、长城、太行山”三位一体的体育旅游圈发展路径,将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三大体育旅游圈互为补充,互为支撑,联动发展,推动山西省实现全域体育旅游的整合升级,统筹山西体育旅游大格局。
张渊[9](2020)在《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可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对泉域内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采用迭置指数法。水质脆弱性评价的指数为地下水埋深D、入渗补给量R、土壤介质S、地形坡度Tg、土地利用类型L、上覆岩层O和含水层富水性A。水量脆弱性评价的指数为入渗补给量R,地下水开采系数C、含水层厚度Tk和含水层富水性A。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质及水量脆弱性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此确定水质脆弱性评价为DRSTgLOA模型,水量脆弱性评价为RCTkA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水质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06km2,占总面积的1.47%,分布于泉群出露带、巨城镇、温河渗漏区、桃河渗漏区、松溪河渗漏区、油瓮水库渗漏区和大石门水库渗漏区附近,在此区域内应该重点进行水质监督与保护。水质较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138km2,占总面积的15.77%,分布于泉域中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及其周边。水质中等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530km2,占总面积的21.20%,分布于平定县的局部、阳泉市市区的中部、昔阳县的东部、和顺县的东部、左权县的东部、盂县局部、寿阳县的中部和太原市大部。水质较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3452km2,占总面积的47.83%,分布于平定县的西部、阳泉市市区的西部、昔阳县的西部、和顺县的西部、左权县的西部、盂县的中南部、寿阳县大部、榆次市大部、太原市的东部。水质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991km2,占总面积的13.73%,分布于平定县的西南部、阳泉市市区局部、昔阳县的西部、和顺县的西部、左权县的西北部、盂县的西部、寿阳县局部和榆次市局部。水量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60km2,占总面积的2.21%,分布于平定县的西南部和东部、娘子关泉口北部、寿阳县的南部,在此区域内应重点进行水量的监督与保护。水量较高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850km2,占总面积的27.63%,分布于平定县大部、阳泉市市区的西部和北部、寿阳县的东南部和西北部、榆次区的北部、太原市全境。水量中等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3431km2,占总面积的47.55%,分布于平定县局部、阳泉市市区的东南部、盂县大部、寿阳县的中西部、榆次市的南部。水量较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1755km2,占总面积的24.31%,分布于阳泉市市区的东南部、盂县的南部和东部、昔阳县的东部、和顺县的东部、左权县的东部。水量低脆弱性分区面积约为21km2,占总面积的0.30%,分布于油瓮水库渗漏区、义井镇、昔阳县县城的东侧、和顺县县城的东侧、左权县县城的东侧。
王云才,黄俊达[10](2020)在《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太原市“城六区”为例》文中提出梳理城市的资源基底,明确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意见。以太原市"城六区"为研究区,从城市的现状生态环境、未来土地需求和气候风险出发,构建面向未来需求的土地多目标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rc GIS进行空间数据叠加,测算土地不同适宜度的规模与分布,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未来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适宜区主要集中于南部的新城区、北部汾河上游的河谷平原,能够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足量空间。
二、太原市枣树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枣树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2)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雨水利用的研究综述 |
1.2.2 雨水利用技术经济评价综述 |
1.2.3 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行为意向 |
2.1.2 健康风险感知 |
2.1.3 社会规范 |
2.1.4 环境关注 |
2.2 相关理论 |
2.2.1 计划行为理论 |
2.2.2 组态理论 |
2.2.3 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3章 问卷开发与数据分析 |
3.1 问卷开发与数据收集 |
3.1.1 问卷开发 |
3.1.2 数据收集 |
3.2 基本数据分析 |
3.2.1 样本基本信息 |
3.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2.3 信度效度检验 |
3.3 小结 |
第4章 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分析 |
4.1 不同用途居民行为意向的必要条件分析 |
4.1.1 个人洗漱行为意向 |
4.1.2 洗衣服行为意向 |
4.1.3 宠物清洁行为意向 |
4.1.4 浇花行为意向 |
4.1.5 洗车行为意向 |
4.1.6 冲厕所行为意向 |
4.1.7 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 |
4.1.8 路面喷洒行为意向 |
4.2 稳健性检验 |
4.3 小结 |
第5章 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充分条件分析 |
5.1 不同用途居民行为意向的充分条件分析 |
5.1.1 个人洗漱行为意向 |
5.1.2 洗衣服行为意向 |
5.1.3 宠物清洁行为意向 |
5.1.4 浇花行为意向 |
5.1.5 洗车行为意向 |
5.1.6 冲厕所行为意向 |
5.1.7 小区绿植灌溉行为意向 |
5.1.8 路面喷洒行为意向 |
5.2 稳健性检验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稳健性检验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晋祠铭》在中学书法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太原市地方书法课程资源现状 |
第一节 太原市地方资源概述 |
第二节 太原市地方书法资源引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
第二章 山西实验中学书法校本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 |
第二节 调查内容和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总结 |
第三章 山西实验中学将唐代《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的思路与教学原则 |
第一节 为什么要将《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 |
第二节 山西实验中学将《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的教学原则 |
第四章 将唐代行书《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以山西《晋祠铭》行书碑刻为例书写书法的世界 |
第二节 唐代《晋祠铭》课程教学的总结 |
第五章 将《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的经验、不足和展望 |
第一节 将《晋祠铭》引入书法课堂的经验 |
第二节 山西实验中学书法校本课程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书法校本课程对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建议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学校领导和老师访谈问题内容) |
附录三 (家长访谈内容) |
致谢 |
(4)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旅游 |
2.1.2 体育旅游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RMP旅游产品昂谱理论 |
2.2.2 SWOT理论 |
2.2.3 RMP-SWOT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RMP-SWOT模型分析 |
3.1 资源性优势(RS)分析 |
3.2 资源性劣势(RW)分析 |
3.3 资源性机会(RO)分析 |
3.4 资源性威胁(RT)分析 |
3.5 市场性优势(MS)分析 |
3.6 市场性劣势(MW)分析 |
3.7 市场性机会(MO)分析 |
3.8 市场性威胁(MT)分析 |
3.9 产品优势(PS)分析 |
3.10 产品劣势(PW)分析 |
3.11 产品机会(PO)分析 |
3.12 产品威胁(PT)分析 |
3.13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
4.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2 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 |
4.1.3 评价指标体系解释 |
4.2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
4.2.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
4.2.2 山西省11 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 |
4.3 小结 |
第5章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
5.1 打造全域模式,统筹区域发展 |
5.2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游客满意 |
5.3 落实责任主体,保障游客安全 |
5.4 塑造品牌形象,优化产品开发 |
5.5 推动融合发展,创新文体旅模式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市场(M)性分析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绵城市 |
2.1.2 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环境状况 |
3.1.2 社会经济状况 |
3.2 区域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
3.2.1 规划建设 |
3.2.2 项目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
4.1 评价指标构建 |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取 |
4.3 建立评价模型 |
4.3.1 三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
4.3.2 二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3.3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 |
5.1 数据来源 |
5.2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2.1 驱动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2 压力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3 状态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4 影响系统标准化数值 |
5.2.5 响应系统标准化数值 |
5.3 主成分提取及系数计算 |
5.3.1 驱动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2 压力系统分析评价 |
5.3.3 状态系统分析评价 |
5.3.4 影响系统分析评价 |
5.3.5 响应系统分析评价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太原市与山西省10 个地市级城市对比分析 |
5.6 太原市与我国7 个代表性试点海绵城市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6.1 缺乏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法规和标准 |
6.2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不到位 |
6.3 海绵城市建设中公众响应度不高 |
6.4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
6.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陷入瓶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推进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度 |
7.1.1 优化水资源结构,控制地下水开采 |
7.1.2 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
7.2 重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管责任 |
7.2.1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
7.2.2 多部门齐“发力”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
7.3 打造新型“智慧海绵”城市 |
7.3.1 吸纳海绵城市建设的优秀人才 |
7.3.2 强化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 |
7.4 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 |
7.4.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税收投入 |
7.4.2 拓展海绵城市建设其他融资方式 |
7.5 提高群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 |
7.5.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力度 |
7.5.2 丰富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6)社区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文庙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庙社区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调查 |
2.1 文庙社区资源概述 |
2.2 学校对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 |
第3章 社区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策略 |
3.1 社区资源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结合的原则 |
3.2 社区资源的筛选和转化 |
3.3 课程设计的重点和流程 |
第4章 以文庙(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为平台的教学实践探索 |
4.1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4.2 教学实践案例 |
4.3 教学评价模式 |
4.4 教学成效与反思 |
4.5 社区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理论依据 |
1.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专家咨询结果 |
2.2 预调查结果 |
2.3 问卷的最终形成 |
3 讨论 |
3.1 问卷编制的质量保证 |
3.2 问卷的效度评价 |
3.3 问卷的信度评价 |
第二部分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伦理原则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
2.2 护士集束化护理了解情况 |
2.3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总分的正态性检验 |
2.4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得分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2.5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得分的线性回归分析 |
2.6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 |
3 讨论 |
3.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分析 |
3.2 护士集束化护理了解情况分析 |
3.3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识情况分析 |
3.4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态度情况分析 |
3.5 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行为情况分析 |
3.6 护士集束化护理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 |
3.7 提高护士集束化护理知信行能力的建议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型 |
4.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响应体育旅游的时代需求 |
1.1.2 “三大板块”是实现山西省转型的谋篇布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1.2.1 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 |
1.2.2 关于旅游圈的研究 |
1.2.3 GIS空间分析法在旅游领域的应用研究 |
1.2.4 山西省体育旅游研究现状 |
1.2.5 文献综述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应用价值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GIS空间分析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区域划分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3.3 依据核密度空间分布划分板块区域 |
4 构建"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资源优势是先决条件 |
4.1.2 集聚状的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开发优势 |
4.2 劣势分析 |
4.2.1 体育旅游整体规划和方向指引的缺乏 |
4.2.2 项目展示模式较单一,可达性较弱 |
4.3 机遇分析 |
4.3.1 旅游空间组织趋势提供了体育旅游圈的建设指向 |
4.3.2 建设“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提供政策助力 |
4.4 挑战分析 |
4.4.1 山西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
4.4.2 全国体育旅游热带来的冲击 |
5 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省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
5.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城市发展水平 |
5.1.2 自然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河流水系) |
5.1.3 交通因素驱动 |
5.2 体育旅游圈发展节点和发展轴线的确定 |
5.3 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的构建 |
5.3.1 黄河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
5.3.2 长城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
5.3.3 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9)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发展历程 |
1.2.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
1.2.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娘子关泉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泉域范围以及重点保护区 |
2.1.3 地形地貌 |
2.1.4 土壤及土地利用类型 |
2.2 气象水文 |
2.2.1 气象 |
2.2.2 水文 |
2.3 地质概况 |
2.3.1 地层岩性 |
2.3.2 地质构造 |
2.4 水文地质概况 |
2.4.1 含水岩组特征 |
2.4.2 岩溶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5.1 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
2.5.2 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5.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 |
3.1 评价方法的选取及介绍 |
3.2 水质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地下水埋深D(Depth of water table) |
3.2.2 入渗补给量R(Recharge of infiltration) |
3.2.3 土壤介质S(Soil media) |
3.2.4 地形坡度T_g(Topography) |
3.2.5 土地利用类型L(Land use type) |
3.2.6 上覆岩层O(Overlying layer) |
3.2.7 含水层富水性A(Abundance of aquifer)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组合权重 |
3.4 水质脆弱性评价 |
3.4.1 地下水埋深脆弱性评价 |
3.4.2 入渗补给量脆弱性评价 |
3.4.3 土壤介质脆弱性评价 |
3.4.4 地形坡度脆弱性评价 |
3.4.5 土地利用类型脆弱性评价 |
3.4.6 上覆岩层脆弱性评价 |
3.4.7 含水层富水性脆弱性评价 |
3.4.8 水质脆弱性综合评价 |
3.5 评价结果分析 |
3.5.1 评价结果验证 |
3.5.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水量脆弱性评价 |
4.1 评价方法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4.1.1 入渗补给量R(Recharge of infiltration) |
4.1.2 地下水开采系数C(Coefficient of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
4.1.3 含水层厚度T_k(Thickness of aquifer) |
4.1.4 含水层富水性A(Abundance of aquifer)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水量脆弱性评价 |
4.3.1 入渗补给脆弱性评价 |
4.3.2 地下水开采系数脆弱性评价 |
4.3.3 含水层厚度脆弱性评价 |
4.3.4 含水层富水性脆弱性评价 |
4.3.5 水量脆弱性综合评价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
5.1 水质保护 |
5.1.1 水质保护分区 |
5.1.2 水质保护措施 |
5.2 水量保护 |
5.2.1 水量保护分区 |
5.2.2 水量保护措施 |
5.3 娘子关泉域综合保护措施 |
5.3.1 水质与水量综合保护措施 |
5.3.2 管理保护措施 |
5.3.3 技术保护措施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太原市“城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1.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评价思路分析 |
1.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应对未来发展需求 |
2 面向未来需求的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框架 |
2.1 未来需求与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 适应发展需求和风险的土地多目标适宜性评价框架 |
3 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对土地影响评价 |
3.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处理 |
3.2 城市国土生态综合指数评价 |
3.3 城市用地的开发需求评价 |
3.4 城市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价 |
3.4.1 城市热岛的风险影响 |
3.4.2 城市内涝的风险影响 |
4 适应发展需求的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 |
4.1 土地适宜性分布呈现“东西分散、南北部集中”的特征 |
4.2 土地规划布局的优化调整 |
4.3 适宜性评价方法的优化 |
5 结语 |
四、太原市枣树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太原市居民雨水利用行为意向的因果机制研究 ——基于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分析[D]. 贾文静.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晋祠铭》在中学书法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实验中学为例[D]. 张欣欣.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基于RMP-SWOT模型的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D]. 王勤博.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太原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及对策研究[D]. 郭琛.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社区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文庙社区为例[D]. 李嫱. 西南大学, 2020(05)
- [7]护士气管切开术后集束化护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刘爽.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8]基于GIS的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山体育旅游圈构建研究[D]. 郝晓雪. 山西大学, 2020(01)
- [9]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D]. 张渊.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10]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与风险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太原市“城六区”为例[J]. 王云才,黄俊达. 上海城市规划,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