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

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

一、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论文文献综述)

唐工凡[1](2021)在《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膨胀型阻燃涂料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蔓延,减少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但是大部分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仍存在吸水性强,相容性、分散性差等缺点,在服役过程中受紫外线照射、湿热循环等多方面环境老化因素综合作用,不仅影响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还会使其阻燃性能显着下降,成为潜在安全隐患,限制着其使用范围和服役寿命。本文首先以聚磷酸铵、尿素、环糊精、水性聚氨酯树脂和聚丙烯酰胺作为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在此配方上依次通过硅油疏水改性、铝钛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等方法以期增强涂料的疏水性,并且引入白炭黑、加入纳米氧化锌作阻燃协效剂和紫外吸收剂,以提高涂料的抗老化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抗老化膨胀型阻燃涂料(Z-IFRC),并依据国标规定涂覆方法涂刷于木质胶合板,制备出阻燃复合材料Z-IFRC-W。其次对Z-IFRC-W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试(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最后对老化后的Z-IFRC-W分别进行了CONE测试、SEM测试、TG分析、热解动力学分析、XRD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及水接触角测试,研究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上,掺入0.5 wt%的硅油,0.8 wt%的白炭黑,2.0 wt%的纳米氧化锌以及选用型号125的铝钛复合偶联剂,由此配方制备的膨胀型阻燃涂料阻燃性能最佳。通过CONE测试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老化、氙灯老化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Z-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01%、88%和102%,未添加纳米氧化锌的复合材料(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25%、92%和112%。两种复合材料的产烟量、CO2释放量和耗氧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证实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下降。通过SEM测试观察到老化后的复合材料炭层致密程度和完整性逐渐下降,但Z-IFRC-W微观结构完整性优于IFRC-W,证明纳米氧化锌可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通过TG分析发现,紫外线老化与氙灯老化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逐渐下降,表观活化能E减少证明热分解速率加快,同时XRD图谱表明材料的无定形物质含量也有所下降。通过测试燃烧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应变力得知,在形变量为30mm时,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的复合材料的Z-IFRC-W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6%、51%和59%,IFRC-W的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3%、59%和65%。通过水接触角测试可知,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的Z-IFRC-W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1%、32%和42%,IFRC-W的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6%、38%和44%。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抗老化阻燃复合材料Z-IFRC-W比IFRC-W具有更高的火安全性,纳米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减少了老化后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上的损失。对复合材料在三种老化环境中进行相同时长的老化测试,对比三种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其影响强弱程度排序结果为:紫外线老化影响程度>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影响程度>氙灯老化影响程度,该老化规律对于后续研发耐候高效的IFRC并进一步提升阻燃材料的火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郭致蓥[2](2021)在《改性玉米芯粉强化污泥脱水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产生量与日俱增。在污水处理中,污泥的产生不可避免。一般来说,市政污泥通常含水率高达90%及以上,且其中所含的胞外聚合物是一种包裹在污泥颗粒表面的高分子聚合物,能够将污泥体系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分隔开,阻碍结合水的释放流出,导致污泥中所含水分难以高效脱除。而高含水量的污泥一方面会给运输、储存带来一定负担,另一方面则会给污泥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综上,故需寻求一种能够高效降低污泥含水率的环境友好型污泥处理技术。诸如秸秆、稻壳等生物质会被直接或改性后应用于污泥脱水处理,而废弃玉米芯也是一种来源广、热值高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其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含有大量活性基团,这些基团的存在能为改性提供反应位点,增加改性的可能性。此外,玉米芯中含有一种名叫玉米朊的蛋白质胶体,极易被降解,因此,使用玉米芯为原料制备脱水剂是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经脱水处理后所得泥饼体积庞大、运输困难,但其本身含有大量矿物性成分,能够为污泥絮体提供一定刚度。本研究针对污泥含水量高且水分难以脱除的问题,利用固体废物玉米芯和污泥泥饼为原料,分别制备改性玉米芯粉和污泥基生物炭调理污泥,一方面是对两种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则能够有效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降低泥饼的毒害性,为废物资源化及污泥脱水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废弃玉米芯粉进行碱化-醚化反应改性,制备所得改性玉米芯粉可在污泥调理过程中作为脱水剂使用。改性玉米芯粉的投加量为20%干固体量(Dry solid,简称:DS)时,可将污泥含水率从99.35%降低至61.68%,将污泥比阻从12.69×1012 m/kg降低至5.74×1012 m/kg。且通过对脱水过程的机理分析可知,玉米芯粉经改性处理后携带正电荷,可中和污泥体系中所含负电荷,扰乱并破解污泥絮体结构,释放胞外聚合物中所包裹的有机物和结合水;同时,改性玉米芯粉中所含有的长链结构能够对体系中的细小颗粒进行卷扫、吸附,形成松散的较大絮体结构,使污泥的沉降性能及脱水性能得以改善。同时,通过对脱水性能与污泥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污泥絮体粒径越大,污泥体系Zeta电位越趋向于零时,越有利于污泥结合水的释放、脱水性能的改善。(2)对改性玉米芯粉调理污泥脱水后所得泥饼进行热解处理,制备污泥基生物炭协同改性玉米芯粉对污泥进行调理。在20%DS的改性玉米芯粉协同20%DS的污泥基生物炭调理污泥时,可将污泥比阻进一步降低76%,污泥净产量从3.86 kg/m2·h升高至55.02 kg/m2·h。通过对脱水过程的机理分析可知,污泥基生物炭是具有一定刚度的骨架材料,将其投加进入污泥体系当中可在污泥絮体中构建孔道,便于有机物和内部结合水的释放排出。同时,通过对脱水性能与体系胞外聚合物中所含有机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的重聚合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3)超声作用的引入会对污泥体系产生空化效应,从而会对絮体结构和胞外聚合物进行破解。且通过实验探究可知,超声辅助脱水剂调理污泥时能够在降低脱水剂投加量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在超声辅助下,5%DS的改性玉米芯粉协同10%DS的污泥基生物炭对污泥进行调理时,污泥的含水率可降低至(49.07±0.64)%。(4)不同的污泥调理条件对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的成分类型及含量分布均有所影响。其中,改性玉米芯粉的投加对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成分分布的影响最为显着,超声作用对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污泥基生物炭则对体系中有机物存在吸附作用。通过分析体系中所含蛋白质二级结构对脱水性能、重金属固定的影响可知,蛋白质的!-折叠结构能够为体系提供众多疏水位点和吸附位点,其占比的增加有助于细胞间及絮体颗粒间的团聚,污泥脱水性能得以改善;同时,!-折叠结构对重金属存在固定作用,其占比增大有利于降低污泥毒害性。(5)对改性玉米芯粉/污泥基生物炭调理污泥的机械脱水方式进行探究,可知真空抽滤脱水所得泥饼含水率最低。同时,通过对本研究中所述污泥调理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污泥调理方法均能够获得环境效益,具有可行性。

苟晓楠[3](2021)在《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是克服我国玉米全程机械粒收瓶颈的关键。研究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筛选符合我国育种目标的玉米种质材料,挖掘脱水相关的基因资源,构建其调控代谢网络对于解决我国玉米生产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及加速玉米优质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陕A群、陕B群选育的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根据材料生育期及熟性,通过合理错期播种,确保所有材料在同一天进行授粉,利用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测定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籽粒含水率,对11份玉米自交系的籽粒脱水快慢类型进行划分。利用RNA-seq技术对脱水差异明显的两份玉米自交系材料KB182和KB020授粉后第7、14、21、28、35、42、49、56天的籽粒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授粉后籽粒动态发育过程中的含水率及脱水速率变化,使用WGCNA方法探究影响这两个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烘箱法测定玉米籽粒水分含量较为准确,适用于全生育期测定籽粒含水率。电子水分测量仪法在籽粒发育后期(即授粉后35天及之后)与烘箱法测定结果显着相关(P<0.05),可替换烘箱法进行籽粒含水率测量。2.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随着籽粒的发育逐渐降低,且不同材料之间的籽粒含水率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两年所有材料籽粒含水率的BLUP进行欧式聚类,发现早熟材料KB182和KA225籽粒含水率下降较快,KB207下降较慢;中熟材料KB089下降较快,KA147和XCA-1下降相对较慢;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下降较快,2082、KA327和KB020下降较慢。3.籽粒发育过程中,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速率曲线呈单峰变化,不同材料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到达时间不相一致,基本在21-28天之内。百粒干重在不同自交系间、年际间、取样时期间以及各交互间均呈极显着差异。晚熟材料KA105和91227两年灌浆参数较为稳定,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时间短,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大,干物质能在较短时间增加到较高的积累量,进而能较快完成灌浆进程,为后期籽粒脱水留下充足的时间。4.基于烘箱法测定的不同取样时期的籽粒水分数据,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11份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划分为不同的脱水类型,其中KB182和KA225属于早熟脱水快类型,KB207属于早熟脱水慢类型,KB089、KA147和XCA-1属于中熟渐进脱水类型,KA105和91227属于晚熟脱水快类型,KA327和KB020属于晚熟脱水慢类型。5.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脱水速率与蛋白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株高、苞叶长度、苞叶含水率、穗长、穗粗、粒长、粒宽、粒厚,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即籽粒脱水较快,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的玉米材料一般表现出株高较低、苞叶长度较短、苞叶含水率较低、穗长较短、穗粗较细、粒长较短、粒宽较小、粒厚较薄、蛋白含量较高、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较低的特点。6.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玉米籽粒脱水调控网络分析。对两份脱水差异大的玉米自交系KB182和KB020的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利用WGCNA方法分别对籽粒含水率、脱水速率及AUDDC构建共表达调控网络,发现对于籽粒含水率,有6个模块与其相关,对于脱水速率和AUDDC,则有4个共有模块与其相关。这些模块中的核心基因可能是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与脱水性状达到显着相关的基因GRMZM2G137211(Zm00001d020929)已经通过基因编辑验证,证明是控制玉米籽粒水分主效QTL的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源自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11份自交系进行了籽粒脱水评价,鉴定了不同自交系的脱水类型,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索了籽粒脱水相关基因调控代谢网络,研究结果为阐明玉米籽粒脱水的关键调控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加速玉米宜机械粒收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韩丽[4](2020)在《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一种毒性较高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属于B族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及其副产物,因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品及动物饲料中。它易引起动物拒食,而表现出免疫毒性、器官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致畸性,与免疫抑制、克山病、食管癌等疾病也有密切联系,并且,DON的热稳定性较强,对其进行一般性的加工及烹调,其毒性不能被破坏。因此,DON污染不仅给动物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全球大多数国家强制性规定了DON的限量标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列为Ⅲ类致癌物。目前,检测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的理化方法,虽然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DON污染检测的一般饲料行业。而酶联免疫检测(ELISA)作为传统方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合现场并且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检测工具,近年来其开发应用迅速发展。目的:本研究以DON毒素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理化检测的繁琐及其它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对DON的高效低成本检测,探索建立灵敏、快速、方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DON小分子半抗原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筛选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DON mAb、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研制DON ELISA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实现产品的初步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开发制备DON人工抗原为基础,抗DON单克隆抗体为核心试剂,旨在研制自主组装的试剂盒及试纸条,用于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DON含量,为我国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残留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⑴根据DON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出4种人工抗原偶联方法,并分别制备出人工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筛选出最佳的人工抗原偶联方法。⑵从免疫效果最好CDI组中,选取效价最高、敏感性最好、特异性最强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株,异源性检测模式筛选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研制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icELISA kit)和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dcELISA kit),并分别进行调试组装与性能测定,最后比较其质量性能。⑷在自制高亲和力DON mAb的基础上,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金标抗体最佳pH值和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然后组装试纸条并进行性能测定。⑸利用HPLC对研制的dcELISA kit、DON-Strip进行验证,并分别与市售试剂盒、试纸条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进行dcELISA kit与HPLC的相关性评价。结果:⑴通过对4种完全抗原进行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结果表明,合成方法中CDI法效果最好。动物免疫所产生DON pAb效价达到1:(6.4×10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7.75 ng/mL,并且特异性较强。⑵通过对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抗体效价水平很好。上清效价为1:(1.28×103)、腹水效价为1:(3.2×105),IC50为9.84 ng/mL,亲和常数(Ka)为1.51×109 L/moL,并且特异性较强。⑶通过对研制试剂盒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DON icELISA试剂盒和dcELISA试剂盒灵敏度分别为1.147 ng/mL、0.62 ng/mL,与市售的商品试剂盒相比灵敏度高(3 ng/mL)。i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6.3%113.2%、RSD为3.9%13.2%,d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107.0%、RSD为4.2%11.9%。⑷通过对胶体金的UV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结果表明,胶体金制备成功,粒径为25.0±1.0 nm。通过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为8.5,DON mAb最佳标记浓度为15μg/mL。并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5 ng/mL,与市售试纸条相比灵敏度较高(25 ng/mL),且特异性较强。⑸通过比较dcELISA kit、DON-Strip、HPLC,结果表明,DON-Strip灵敏度为5.0 ng/mL,HPLC灵敏度为20 ng/mL。通过对真实样品进行测定,HPLC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60.41049.1 ng/g,RSD为12.4%43.4%,试剂盒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80.51020.3 ng/g,RSD为13%43.8%。通过dcELISA kit与HPLC相关性评价,得出回归方程为y=0.9793x+6.82,R2=0.9848。通过与市售试剂盒比较,市售A1 DON试剂盒与A2 DON试剂盒的灵敏度分别为5 ng/mL、3 ng/mL。通过与市售试纸条比较,市售B1 DON-Strip与B2 DON-Strip的灵敏度分别是40 ng/mL、25 ng/mL。结论:⑴利用DON分子结构特点,本试验成功制备4种完全抗原。通过鉴定,筛选出CDI法是最佳的人工抗原合成方法。⑵利用CDI组效价最高小鼠,进行了细胞融合,研制出了灵敏度更好的抗DON mAb,并具有效价好、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等优点。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成功研制出icELISA kit和dcELISA kit,并且后者性能明显优于前者,且具有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高通量大等优点。⑷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成功制备胶体金,采用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及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并且该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⑸用HPLC验证了dcELISA kit和DON-Strip,并且dcELISA kit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剂盒,DON-Strip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纸条,且DON-Strip的符合率为100%。因此,本试验研制的DON试剂盒及试纸条均满足实际样品检测对灵敏度更高的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宫磊[5](2019)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玉米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其集“粮经饲”于一体的特性使其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全国最大,通过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增强玉米抗逆性,调节玉米内源激素水平,使其生理生化过程得到改善,从而起到增产增效的效果。本研究供试品种为吉龙1号和天农九,选用五谷丰素和玉黄金两种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采用浸种处理,玉黄金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以蒸馏水浸种和蒸馏水喷施为对照,探究这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对玉米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光合与衰老生理以及抗倒伏和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五谷丰素浸种可以提高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茎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发育。使用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后,吉龙1号与对照相比株高变化不显着,叶面积增加12.1%,茎粗增加32.9%;天农九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加37.2%,叶面积增加31.6%,茎粗增加21.4%;天农九浸种效果总体优于吉龙1号。2.五谷丰素浸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苗期SOD、POD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其抗逆性,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吉龙1号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4.6%,POD酶活性提高了 4.3%,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7.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4.6%,SPAD值增加了 8.2%。天农九使用五谷丰素浸种SOD酶活性提高了 12.8%,POD酶活性提高了 3.5%,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0.0%,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 6.2%,SPAD 值增加了 0.4%。3.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以提高玉米拔节期以后各个生育时期的SOD、POD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叶片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延缓叶片衰老。4.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玉米授粉后苞叶面积、含水量及脱水速率影响较小。5.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的茎粗有所增加,株高和节间长度有所缩短,其中吉龙1号处理株高降低了 4.0%,节间长度除第1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5.4%、19.6%、29.1%、7.0%、12.2%,茎粗增加了 11.2%。天农九处理株高降低了 5.5%,节间长度除第3节不明显其余各节分别缩短了 10.5%、5.4%、22.1%、12.8%、24.5%,茎粗增加了 12.4%。增强了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弯折强度,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天农九处理效果要优于吉龙1号处理。6.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玉米授粉后的百粒干鲜重,吉龙1号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8.81%,百粒干重增加了 1.01%。天农九处理百粒鲜重增加了 4.96%,百粒干重增加了 2.68%。在收获时增加了玉米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减少了秃尖长和空秆率,提高了玉米产量。吉龙1号处理产量提高了 7.0%,天农九处理产量提高了 7.3%。

赵龙[6](2019)在《醇胺基二氧化碳储集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如何实现二氧化碳(CO2)的有效减排和捕集固定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能源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CO2导致全球气候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逼迫人类加快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发展一种CO2捕集、储存及资源化相结合的CO2化学发展路线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意义。在研究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发展了系列乙二醇类二元醇和乙二胺类二元胺体系混合溶液吸收捕集CO2系统,对11种二氧化碳储集材料(CO2SM)的结构单元和基础理化性质进行表征。CO2SM的结构类似于碳酸氢铵(NH4HCO3),前期工作表明CO2SM对西红柿的发育有良好的促进效果,继续考察CO2SM对同一科属不同植物和不同科属植物间促进效果的差异性,对确定其在果蔬增产方面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O2SM中的特征结构-NH3+·—O-C(=O)O-分子内脱水后即可形成聚氨酯的特征官能团-N(H)-C(=O)O-,这是CO2SM转化为下游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实现CO2间接资源化的新思路。CO2SM对茄科的茄子、西红柿、青椒以及葫芦科的黄瓜四种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促进效果明显:茄子植株相对于初始株高的增长比为4.00倍8.68倍,平均茎干直径为0.94 cm1.14 cm,根系干湿比为31.01%35.89%,最大叶片平均尺寸为9.5 cm×5.8 cm,平均果实数为4个8个;西红柿植株相对于初始株高的增长比为7.19倍16.50倍,平均茎干直径为1.06 cm1.22 cm,根系干湿比为26.58%39.73%,平均果实数为19个23个;青椒植株相对于初始株高的增长比为1.40倍4.04倍,平均茎干直径为0.98 cm1.16 cm,青椒植株的根系干湿比为29.84%43.79%,平均果实数为6个9个;黄瓜植株相对于初始株高的增长比为3.27倍8.60倍,平均茎干直径为0.86 cm1.04 cm,根系干湿比为25.05%38.78%,叶片的平均尺寸为9.5 cm×7.7 cm,平均果实数为2个6个。CO2SM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促进植物的发育生长。确定CO2SM脱水制备聚氨酯过程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90oC、反应时间12 h、脱水剂用量10 mL、产量为(2.132.54)g/3.0 g CO2SM。制备的聚氨酯产物数均分子量为10400 g/mol12700 g/mol,重均分子量为18400 g/mol24100 g/mol,PDI值为1.61.9;聚氨酯在142oC以内可以稳定存在,最高完全分解温度为409oC,最低完全分解温度为359oC;聚氨酯均不能溶解于水。该技术路线对于课题组所制备的11种CO2SM具有普遍适用性。

张翼飞,于崧,王玉凤,杨克军,郭庄园李,瑶孙,逸珊,贾文宝,张亚凤[7](2019)在《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作为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品类型,子粒用玉米收获时含水率是决定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质量、储藏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收获期子粒含水率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化粒收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影响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限制玉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经济与技术问题。对国内外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未来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在选用适宜子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应结合各区域不同熟期品种的精细化布局,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精准运筹方式,创新适时冠层结构调控措施,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建立生育后期子粒灌浆和脱水动力学协同关系,营造通透群体微区环境,加速子粒水分散失;收获时间调节方面,除了依据不同品种生理成熟前后的子粒脱水动力学进程、种植规模、市场供需格局和农机调度管理等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田间倒伏、落穗、穗腐、虫害及野生动物破坏导致的产量损失;此外,应加强与关键技术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将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玉米子粒机械化直收技术应用,促进我国玉米及其制品质量与安全,提升玉米生产竞争力,实现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谭俊[8](2013)在《基于多尺度创新原理的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菌种是发酵技术的源头,菌种发酵水平是决定企业产品能否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保证,因此,微生物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提升工业发酵技术的必由之路。本论文通过流体动力学模拟深孔板与普通摇瓶的液体流动速度与剪切力分布,研究微型化培养过程中的氧传递、物料混合等科学问题,解决高耗氧微生物的微型化培养的关键技术。论文先以高耗氧丝状真菌顶头孢霉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灵活通用型菌株高通量筛选模型,再以好氧菌红色糖多孢菌和红曲霉为高通量分析及微型化培养对象,验证了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准确与可行性,进一步推广了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首先以顶头孢霉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提高筛选效率防止漏筛的高通量菌种筛选方法。即将所有诱变后孢子悬液等分至深孔板,同时培养与检测,先筛选出具有高产特性的存在于孔板中某一深孔中的混合菌群,再进一步从中分离纯化获得高产菌株。所构建的高通量筛选方法提供给诱变株平等的筛选机会,有效克服了传统筛选的漏筛问题。将此高通量筛选方法成功应用于头孢菌素C (CPC)高产菌株筛选,成功获得了一株顶头孢霉高产菌株W-6,在50L发酵罐上CPC产量比出发菌株1-D1提高了近2倍。接着开展了基于多尺度创新原理的菌种筛选后技术的系统研究,分别从代谢特性、菌形变化规律、酶学分析、与CPC合成相关的重要基因转录水平及定量代谢流分析等角度对获得的高产菌株与出发菌株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初步揭示了高产菌株的高产机理。其中,酶学水平上,比较了两菌株在初级代谢过程中的四种关键酶酶活,分别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结果表明高产菌株的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活性明显提高,因此在补加豆油的情况下,乙醛酸循环途径活性的明显提高是导致CPC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我们还对CPC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ACV合成酶、扩环酶/羟化酶、酰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pcbAB, cefEF和cefG进行了转录水平的比较。高产菌株W-6的pcbAB、cefEF、cefG在72h的mRNA转录水平分别是出发菌株(1-D1)的5、8、1.2倍;在96h分别是1-D1的5、14、1.5倍;在120h分别是1-D1的4、50、7倍。说明进入CPC合成期后cefEF转录差异最大,扩环酶/羟化酶的限制很可能是影响CPC合成增加的重要原因,从而为进一步基因改造或优化培养条件提供了有益线索。代谢流计算结果表明,顶头孢霉菌丝体内的碳主要是在以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循环和回补途径进行代谢,高产菌株消耗的豆油总量较多,经过代谢分解成的C2底物浓度较高,导致其TCA循环通量较大。高产菌株W-6进入乙醛酸循环途径中的C2底物的通量是出发菌株的1.43倍,能够生成更多的草酰乙酸进入到回补途径当中去,供给CPC合成所需要的NADPH以及前体氨基酸。其次,以红曲霉生产菌红色糖多孢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每次检测通量可达数千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法和高通量化学分析法。高通量生物分析法最佳的检测条件为:25μl一定浓度的红霉素待测样品添加到225μ1检测培养基中,检测培养基接种5%菌悬液在37-C培养5h后,酶标仪580nm处检测。只需微升级样品,即可准确检测出低浓度产物。与管碟法、HPLC及化学显色法检测结果相比,相关系数依次为0.975,0.976,0.968。高通量化学分析法的建立需要考察样品前处理中的3个改变:反应介质的材料变化、反应体积的变化、脱水剂的变化,统计结果显示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说明样品前处理的3个改变不影响测定结果。高通量化学测定方法经可信度检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324%,证明此方法充分可信。最后,以红曲色素生产菌红曲霉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通量菌种筛选模型,获得高产菌株D39-4,摇瓶产量为206.5U/ml;为进一步提高高产菌株D39-4红曲色素的产量,结合响应面分析软件,建立了培养基的高通量筛选。与优化前的发酵培养基相比,红曲色素摇瓶发酵产量达到265.8U/ml,提高了近1.3倍,而副产物橘霉素产量变化不明显。培养基的高通量筛选解决了传统培养基优化设计时通量的限制,提高了实验准确度和精密度。论文不仅建立了高通量筛选方法,还设计了与之配套的筛选装置,包括多种类型的深孔板及与其对应的具有通气、抗孔板间交叉污染的三明治盖板等,可供不同的产品建立独特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红色糖多孢菌和红曲霉的高通量筛选技术的辐射应用,不仅验证该筛选平台的准确性与实用性,更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高通量筛选技术奠定了基础。

唐为民,呼玉山[9](2002)在《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对策》文中研究指明

唐为民,呼玉山[10](2002)在《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二、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耐候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研究现状
        1.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1.2.3 硅油疏水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1.2.4 硅系协效剂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1.2.5 金属氧化物协效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1.2.6 老化环境对IFRC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实验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
        2.1.1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组成
        2.1.2 阻燃涂料基础配方的选定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制备
        2.2.4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涂覆
    2.3 试样的表征方法
3 膨胀型阻燃涂料配方的耐候性优化
    3.1 硅油疏水改性的膨胀型阻燃涂料
        3.1.1 硅油改性IFRC的制备
        3.1.2 性能测试结果
    3.2 白炭黑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3.2.1 白炭黑改性IFRC的制备
        3.2.2 性能测试结果
    3.3 偶联剂表面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3.3.1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制备
        3.3.2 性能测试结果
    3.4 纳米氧化锌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3.4.1 纳米氧化锌改性IFRC的制备
        3.4.2 性能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紫外线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4.1 试样制备
    4.2 紫外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1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4.3.2 紫外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4.3.3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4.3.4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4.3.5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4.3.6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4.3.7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3.8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9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5.1 试样制备
    5.2 氙灯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5.3 性能测试与表征
        5.3.1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5.3.2 氙灯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5.3.3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5.3.4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5.3.5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5.3.6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5.3.7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3.8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9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6.1 试样制备
    6.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实验
    6.3 性能测试与表征
        6.3.1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6.3.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6.3.3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6.3.4 高低温湿热交变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6.3.5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6.3.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改性玉米芯粉强化污泥脱水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市政污泥研究分析
    1.3 市政污泥的性质
    1.4 市政污泥调理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方法
    1.5 有机高分子脱水剂研究进展
    1.6 污泥脱水中生物质的应用研究
    1.7 玉米芯
        1.7.1 玉米芯的基本性质
        1.7.2 玉米芯的应用研究
    1.8 污泥生物炭研究进展
    1.9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9.1 研究思路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污泥样品
        2.1.2 脱水剂制备原料
        2.1.3 实验试剂、设备及分析软件
    2.2 脱水剂的制备
        2.2.1 改性玉米芯粉的制备
        2.2.2 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
    2.3 污泥调理实验
        2.3.1 MCCP调理污泥
        2.3.2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
        2.3.3 超声辅助MCCP/SBB调理污泥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污泥脱水性能分析
        2.4.2 污泥脱水过程相关理化性能分析
        2.4.3 污泥脱水过程相关计算及模拟
        2.4.4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2.4.5 重金属的提取及分析
        2.4.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MCCP调理污泥过程及机理
    3.1 MCCP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3.1.1 MCCP的制备
        3.1.2 MCCP的表征
    3.2 污泥调理条件优化
        3.2.1 搅拌时间的选择
        3.2.2 搅拌速度的选择
        3.2.3 MCCP投加量的选择
    3.3 MCCP调理污泥脱水机理分析
        3.3.1 污泥颗粒的表面形貌分析
        3.3.2 污泥粒径分布分析
        3.3.3 Zeta电位分析
        3.3.4 污泥滤液化学特性分析
    3.4 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含量测定
        3.4.1 有机物含量测定
        3.4.2 PN/PS
    3.5 污泥理化性质与脱水性能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过程及机理
    4.1 SBB的制备及其性质分析
        4.1.1 SBB的制备
        4.1.2 SBB的性质分析
    4.2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可行性模拟
    4.3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条件优化
        4.3.1 投加顺序的选择
        4.3.2 SBB投加量的选择
    4.4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脱水机理分析
        4.4.1 污泥颗粒的表面形貌分析
        4.4.2 污泥粒径分布分析
        4.4.3 Zeta电位分析
        4.4.4 污泥滤液化学特性分析
    4.5 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含量测定
    4.6 有机物含量与脱水性能相关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辅助MCCP/SBB调理污泥过程及机理分析
    5.1 污泥调理条件优化
        5.1.1 超声辅助MCCP调理污泥
        5.1.2 超声辅助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
    5.2 污泥脱水机理分析
        5.2.1 污泥颗粒的表面形貌分析
        5.2.2 污泥粒径分布分析
        5.2.3 污泥滤液化学特性分析
    5.3 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含量测定
        5.3.1 超声辅助MCCP调理污泥中有机物含量测定
        5.3.2 超声辅助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中有机物含量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胞外聚合物中有机物成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
    6.1 胞外聚合物成分分布分析
        6.1.1 荧光强度与成分浓度的关系
        6.1.2 MCCP调理污泥EPS成分分布分析
        6.1.3 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EPS成分分布分析
        6.1.4 超声辅助下MCCP调理污泥EPS成分分布分析
        6.1.5 超声辅助下MCCP协同SBB调理污泥EPS成分分布分析
        6.1.6 四种调理条件下污泥EPS的 FRI分析
    6.2 FT-IR分析
    6.3 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
        6.3.1 二阶导数光谱分析
        6.3.2 各二级结构占比分析
        6.3.3 蛋白质二级结构与脱水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6.4 重金属分析
        6.4.1 污泥体系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6.4.2 泥饼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6.4.3 重金属毒理学风险性评估
        6.4.4 重金属毒理性与EPS的相关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脱水方式及可行性分析
    7.1 污泥机械脱水方式
        7.1.1 小试实验
        7.1.2 放大实验
    7.2 可行性分析
        7.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7.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7.2.3 环境效益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符号说明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D.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3)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玉米机械收获研究现状
        1.2.2 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因素
    1.3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研究进展
        1.3.1 玉米籽粒水分测定方法的研究
        1.3.2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脱水特性之间的差异
        1.3.3 环境因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1.3.4 玉米籽粒脱水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1.3.5 玉米籽粒脱水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1.3.6 栽培措施对玉米籽粒脱水的调节作用
        1.3.7 化学调控和植物激素对玉米籽粒脱水的影响
        1.3.8 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相关的遗传研究与功能基因挖掘
        1.3.9 玉米籽粒脱水与灌浆的关系
    1.4 基于WGCNA方法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气象数据的获取与计算
    2.4 田间试验方法
        2.4.1 试验样品材料的获取
        2.4.2 测定指标的方法及计算
    2.5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2.6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6.1 测序材料的选取及收集
        2.6.2 RNA提取检测、文库构建质检和测序、测序质量评估
        2.6.3 差异基因的鉴定
        2.6.4 WGCNA共表达网络分析
        2.6.5 基因功能注释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生育进程
    3.2 两种不同方法所测籽粒含水率的比较分析
        3.2.1 表型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3.2.2 两种方法的拟合回归校正模型
    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3.3.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百粒干重变化
        3.3.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特征参数比较
        3.3.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阶段特征
    3.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聚类及其评价
        3.4.1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含水率动态变化
        3.4.2 基于K-means聚类的玉米籽粒脱水特性评价
    3.5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与灌浆特性联合分析
    3.6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因素
        3.6.1 株高、穗位高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3.6.2 苞叶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3.6.3 穗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3.6.4 籽粒基本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3.6.5 品质性状对不同熟性玉米籽粒脱水特性的影响
    3.7 基于RNA-seq使用WGCNA方法探究脱水相关代谢途径
        3.7.1 测序材料选取和表型差异比较
        3.7.2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3.7.3 样本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3.7.4 软阈值的确定
        3.7.5 基因聚类与模块切割
        3.7.6 模块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3.7.7 目标基因模块的GO富集与KEGG Pathway通路分析
        3.7.8 共表达网络中基因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烘箱法与电子水分测量仪法的比较
        4.1.2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
        4.1.3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灌浆与脱水的联系
        4.1.4 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性状影响因素
        4.1.5 共表达网络中的核心基因功能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4)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物毒素概述
        2.1.1 关于生物毒素
        2.1.2 关于真菌毒素
        2.1.3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2.3 DON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DON人工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抗DO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试验三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DON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的验证及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5)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的作用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相关酶的影响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1.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植株抗倒性的影响
        1.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含水量及脱水速率的影响
        1.4.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籽粒的影响
        1.4.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1.4.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及功效
        1.5.1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使用方法
        1.5.2 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功效
    1.6 本试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2 田间设计
    2.3 试验管理
    2.4 测定指标
    2.5 测定方法
    2.6 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谷丰素对玉米苗期的影响
    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3.2.1 五谷丰素对玉米三叶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3.2.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植株形态的影响
        3.2.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叶面积变化的影响
    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SOD酶活性变化
        3.3.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POD酶活性变化
        3.3.3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4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3.4.1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3.4.2 五谷丰素及其配施玉黄金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3.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3.5.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及茎粗的影响
        3.5.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节间长度的影响
        3.5.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影响
        3.5.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茎秆弯折强度的影响
    3.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变化
        3.6.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玉米苞叶面积变化
        3.6.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玉米授粉后含水量变化
        3.6.3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脱水速率变化
    3.7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3.7.1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间授粉后百粒重干鲜重变化
        3.7.2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影响
4 讨论
    4.1 五谷丰素浸种处理对玉米出苗的影响
    4.2 玉黄金喷施前五谷丰素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3 玉黄金喷施后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4.4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5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籽粒含水量和脱水速率的影响
    4.6 五谷丰素配施玉黄金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4.7 试验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醇胺基二氧化碳储集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CO_2捕集技术
    1.2 CO_2资源化利用
        1.2.1 CO_2合成植物生长促进剂技术现状
        1.2.2 CO_2合成聚氨酯技术现状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CO_2SM的制备及性质的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CO_2SM的制备
    2.3 CO_2SM表征
    2.4 CO_2SM的热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SM激活植物生长的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CO_2SM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3.3.1 CO_2SM对株高的影响
        3.3.2 CO_2SM对根部的影响
        3.3.3 CO_2SM对平均茎干直径的影响
        3.3.4 CO_2SM对叶片的影响
    3.4 CO_2SM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3.5 CO_2SM对土壤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SM制备聚氨酯的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4.3 分离与提纯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脱水剂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4.4 脱水剂用量的影响
    4.5 普遍适用性的研究
    4.6 反应机理
    4.7 聚氨酯的基本性质
        4.7.1 热稳定性质
        4.7.2 分子量
        4.7.3 溶解性质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附表
    附录 B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
作者与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布局和播期选择
2 耕作栽培模式和种植密度
3 养分管理
4 水分管理
5 收获前处理
    5.1 化学调控
    5.2 物理调控
6 收获时间调节
7 展望

(8)基于多尺度创新原理的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菌株选育与筛选技术
        1.1.1 育种技术
        1.1.2 筛选技术的重要性
        1.1.3 育种常用的筛选技术
    1.2 高通量菌种筛选技术
        1.2.1 概述
        1.2.2 高通量筛选的目标与基本原理
        1.2.3 菌种高通量筛选的技术与装备
        1.2.4 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
        1.2.5 高通量筛选技术展望
    1.3 头孢菌素C
        1.3.1 头孢菌素C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1.3.2 头孢菌素C合成中的代谢调控
        1.3.3 头孢菌素生产菌育种与高通量筛选方法
    1.4 红霉素简介
    1.5 红曲色素简介
    1.6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
        1.6.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器材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方法
        2.2.2 检测方法
第3章 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
        3.2.1 板型与性能考察
        3.2.2 48深孔板与500ml摇瓶动力学参数比较
        3.2.3 48深孔板与500ml摇瓶发酵参数比较
        3.2.4 高通量筛选平台的建立
        3.2.5 非接触式DO传感器的初步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头孢菌素C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及菌种筛选后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酶活测定
        4.2.4 总RNA提取
        4.2.5 RNA纯度与完整性检测
        4.2.6 RNA反转录
        4.2.7 real-time PCR反应
        4.2.8 定量PCR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培养基不稳定成分的研究
        4.3.2 高通量培养条件的确定
        4.3.3 顶头孢霉菌高产菌株的高通量筛选
        4.3.4 高产菌株的50L发酵罐验证
        4.3.5 高产菌株W-6高产机理初步探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通量分析法快速准确测定红霉素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菌株
        5.2.2 培养基
        5.2.3 培养条件
        5.2.4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高通量生物法测定红霉素产量
        5.3.2 高通量化学法测定红霉素产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曲霉发酵培养基的高通量筛选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菌株
        6.2.2 培养基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高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6.3.2 高通量培养方法的建立
        6.3.3 响应面优化发酵培养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高水分粮处理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1 加强降水于农村的宣传, 提高农民交安全粮的自觉性
    1.2 田间降水
    1.3 庭院降水
    1.4 脱水剂的应用
    1.5 自然低温冷冻储藏法
    1.6 食盐处理
    1.7 农用烘干机的应用
2 国库中高水分粮的处理方法和治理措施
    2.1 机械干燥法
    2.2 机械通风法
    2.3 低温冷藏法
    2.4 气调储藏法
    2.5 化学保藏法
        2.5.1 氨保藏法
        2.5.2 有机酸保藏法
        2.5.3 SO2和NH3间歇复合处理
        2.5.4 正丁醇处理法
3 建议

四、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D]. 唐工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改性玉米芯粉强化污泥脱水及机理研究[D]. 郭致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不同熟性玉米自交系籽粒脱水特性的研究[D]. 苟晓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D]. 韩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五谷丰素和玉黄金配施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宫磊.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1)
  • [6]醇胺基二氧化碳储集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赵龙.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7]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 张翼飞,于崧,王玉凤,杨克军,郭庄园李,瑶孙,逸珊,贾文宝,张亚凤. 作物杂志, 2019(01)
  • [8]基于多尺度创新原理的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D]. 谭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9]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对策[J]. 唐为民,呼玉山.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2(11)
  • [10]我国高水分粮综合治理措施[J]. 唐为民,呼玉山. 四川粮油科技, 2002(02)

标签:;  ;  ;  ;  ;  

黑龙江研制出高效玉米脱水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