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向工程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兰晓婷[1](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张爱荣[2](2020)在《皮质骨钻削性能及可重构牙科钻削导板设计》文中指出种植义齿不仅能显着提高缺牙患者的咀嚼功能,且固位力和稳定性远优于传统义齿。因此,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种植义齿修复的第一步是在牙槽嵴上预备种植窝洞。然而,种植窝洞制备过程中的骨屑堵塞是牙科医师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骨屑堵塞会引起钻削温度、轴向力和钻削扭矩的急剧增加,甚至可能引起钻头断裂。因此,研究皮质骨钻削机理及相关技术对于提高种植义齿修复的成功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牙科医师治疗提供了指导。然而,现有的钻削力模型无法有效地将钻削参数与钻孔深度联系起来。另外,为了更加精确地植入种植体,越来越多的牙科医师采用牙科钻削导板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使用的导板存在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开展皮质骨钻削性能及可重构牙科钻削导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皮质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自动球压痕技术和一维应力波理论的简化Johnson-Cook(J-C)本构模型,利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皮质骨的钻削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关于排屑力及骨屑堵塞临界深度建模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钻模套与个性化基板相组合的可重构钻削导板。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利用自动球压痕技术和一维应力波理论,对皮质骨的简化J-C本构模型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参数和动态力学参数进行了标定。首先,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得到了皮质骨不同微观组织的面积比,分析了微观组织面积比在长骨轴向上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室温下的自动球压痕实验获得皮质骨的微观力学性能,分析了压头直径对微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压痕形貌进行了分析。其次,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和混合定律建立了皮质骨宏观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到了皮质骨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参数。最后,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获得了高应变率下皮质骨的动态力学性能,从而得到皮质骨的简化J-C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压头直径对皮质骨的强度有显着影响,压头直径越小,所得的皮质骨强度越高。两种直径压头产生的压痕表面均存在微裂纹,压痕周围存在材料沉陷的现象。研究表明,利用自动球压痕技术和一维应力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得到皮质骨的简化J-C模型参数。(2)基于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分析的结合对连续进给和分级进给条件下的皮质骨钻削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ABAQUS软件,基于简化的J-C本构方程建立了皮质骨三维钻削仿真模型。然后,对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最后,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连续进给和分级进给条件下的轴向力和钻削扭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连续进给条件下,骨钻削实验过程中的轴向力和钻削扭矩会在特定位置出现突然增大的现象,而仿真模型没有这种现象。因此,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不适用于连续进给条件下骨钻削过程的模拟。在分级进给条件下,不会形成骨屑堵塞,实验过程中测轴向力和扭矩不会出现突然增大的现象,且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反映分级进给条件下轴向力和钻削扭矩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采用高转速、低进给速度和分级进给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显着改善骨屑堵塞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骨钻削过程中的最大轴向力和最大扭矩,同时又能提高孔表面质量。(3)根据钻头几何形状建立了骨钻削排屑力模型,并对骨屑堵塞临界深度进行了预测。首先,根据骨屑堵塞形成机理,建立了具有两个待定参数的排屑力预测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力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排屑力相关参数的预测模型,阐释了力预测模型相关参数与钻削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方差分析探究了钻削参数的显着性,并通过骨钻削实验对力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基于排屑力梯度,建立了骨屑堵塞临界深度预测模型,根据标定实验数据得到临界深度预测模型的回归系数,并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借助Matlab软件分析了钻削参数对排屑力及骨屑堵塞临界深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排屑力模型在界定的钻削参数范围内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对排屑力及骨屑堵塞临界深度的预测误差均在10%以内,钻头转速和进给速度是影响排屑力及骨屑堵塞的重要因素。所建立的骨屑堵塞临界深度预测模型可以为临床医师实施分级进给提供指导,从而合理地选择钻削条件。(4)提出了由系列化、标准化的钻模套和个性化基板组成的牙科可重构钻削导板,有利于保障种植体的植入精度,钻模套通过过渡配合安装在基板的套孔内。首先,基于患者的口腔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重构下颌骨三维模型。然后,根据牙科医师的种植规划和导板专用钻头的直径设计不同型号的钻模套,该钻模套与导板专用钻头配合使用。再次,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进行不同个性化基板的设计,再利用数控加工和3D(Three-dimensional)打印分别制作钻模套和个性化基板,将系列化、标准化的钻模套与不同的个性化基板进行组装形成可重构钻削导板。最后,利用3D打印制作下颌骨实体模型,将不同的钻削导板佩戴在相应的下颌骨模型上,并在模型上实施种植术,通过虚拟种植体和实际种植体位置、方向的对比分析可重构钻削导板的导向精度。研究表明,提出的钻模套可用于不同的个性化基板形成可重构钻削导板,节约医用材料的同时,又能满足种植体位置的精度要求。本文所开展的工作有利于皮质骨准静态力学性能参数的精确标定,骨屑堵塞临界深度模型和可重构钻削导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骨钻削过程中的骨屑堵塞,而且能满足种植体的植入精度要求,有利于提高种植义齿修复的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刘雨潇[3](2020)在《三种不同工艺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钛支架精度和适合性的体外评估》文中认为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疾患,定义是在口腔内有着不同数量的牙体缺失,但同时口内还有余留的天然牙齿。牙列缺损对咀嚼、发音和美观等均有影响,长此以往,还有可能破坏口颌系统及影响全身的健康。可摘局部义齿(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RPD)以其广泛的适应症及经济实惠等优势在临床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钛金属支架的RPD有生物相容性好,机械性能优,口感舒适等优点而受到欢迎。传统的RPD制作方法是失蜡(Lost-wax technique)铸造法,而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e,CAD/CAM)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活动义齿修复领域的应用,RPD金属支架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化技术来制作。其中,计算机数控(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CNC)切削已经在口腔活动义齿修复中广泛使用,技术成熟。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在加工金属方面,如金属的冠、固定桥、种植体导板等领域快速发展,为口腔各类修复体的加工制造提出更多的可能。目的:使用3D打印包埋蜡型+失蜡铸造技术、计算机数控切削和选择性激光熔化3种工艺制作钛支架,评估其精度和适合性,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用标准上颌肯氏Ⅲ类缺损的石膏模型作为参考模型,硅橡胶翻制后得到工作模型,设计并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钛支架,分为3组:铸造组,n=8个;CNC组,n=8个;SLM组,n=8个。以铸造组作为对照组,CNC组及SLM组为实验组。1.使用三维光学扫描仪扫描各组试件,获得点云数据保存为标准三角形语言(Standard triangle language,STL)格式,与支架CAD数据一起导入Geomagic Qualify 2013软件,设置支架CAD为Test,扫描件为Reference,最佳拟合对齐后进行3D偏差分析,比较各组试件的加工精度。2.获取带有硅橡胶薄膜的石膏模型,三维光学扫描仪扫描该石膏模型获得其点云数据,以STL格式输出。将点云数据与参考模型的扫描数据一起导入Geomagic Qualify 2013软件,最佳拟合对齐后进行3D偏差分析,统计薄膜厚度。3.通过X线无损探伤的方法获得各组试件的X线影像,扫描电镜观察形貌特征,排查各组有内部缺陷的试件。数据导入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铸造组与CNC组钛支架制作精度稳定较好,SLM组钛支架精度显着低于铸造组和CNC组。2.铸造组与CNC组钛支架适合性无显着差异,SLM组钛支架适合性显着低于铸造组和CNC组。其中,在RPD钛支架支托和大连接体部位适合性:铸造组与CNC组钛支架适合性无显着差异,SLM组钛支架适合性显着低于铸造组和CNC组;在邻面板区域差异无显着性。3.通过X线无损探伤发现,CNC组及SLM组RPD钛支架内部较均匀,未见明显内部缺陷。铸造组支架均发现数目不等的气泡,且部位不一,与CNC及SLM组有显着差异。电镜下CNC组结构均匀一致,铸造组及SLM组欠均匀。结论:从钛支架精度、适合性及内部结构来看,三种加工方式中CNC切削钛支架结果更优,临床上可优先选择。
夏新苗[4](2020)在《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类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对口腔健康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由于自然老化和外部损伤,牙齿缺失已经成为一种广泛而严重的口腔问题。为防止病变发展,应及时进行缺失牙齿修复,而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是缺失牙齿修复的关键问题。如何进行缺失牙齿三维重建,使义齿更美观,具有更理想的应力分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的效率,保证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的精度,本文以种植牙修复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方法,并对重建模型的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本文提出基于镜像建模的缺失牙齿点云建模方法,简化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流程,提高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效率。研究螺旋CT图像的获取及预处理方法,对螺旋CT图像进行中值滤波,提高图像质量;提出基于Mimics的缺失牙齿镜像模型建立方法,对CT图像中缺失牙齿的对称牙齿进行三维重建,建立缺失牙齿镜像模型;提出基于Geomagic的缺失牙齿点云模型建立方法,优化镜像模型,建立缺失牙齿点云模型。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建立出了上颌中切牙与下颌第二磨牙的点云模型,验证了基于镜像建模的缺失牙齿点云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提出基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建模方法,引入Nurbs曲线与曲面,保证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精度。提出基于Imageware的缺失牙齿曲面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处理点云模型、识别特征曲线、构建特征曲面,建立缺失牙齿曲面模型,并对曲面模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曲面模型满足光顺度要求和精度要求;提出基于SolidWorks的缺失牙齿三维模型建立方法,将满足造型要求的缺失牙齿曲面模型生成实体,建立缺失牙齿三维模型。根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建立出了上颌中切牙与下颌第二磨牙的三维模型,验证了基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建模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对缺失牙齿重建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和验证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力学性能。研究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导入三维模型、赋予材料属性和划分单元格建立缺失牙齿有限元模型;研究有限元仿真设置方法,对缺失牙齿有限元模型添加约束并加载载荷;进行缺失牙齿重建模型有限元仿真,得到其最大应力分布,并与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抗压强度进行比较。本文以上颌中切牙与下颌第二磨牙为例,进行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有限元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缺失牙齿重建模型满足力学性能要求,验证了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正确性,从而验证了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对缺失牙齿重建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研究和验证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力学性能。以二氧化锆为材料,采用齿科CAD/CAM系统加工制造缺失牙齿重建模型;设计并进行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压缩试验,得到缺失牙齿重建模型断裂载荷,并与咀嚼力和颌力进行比较。本文以下颌第二磨牙为例,进行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加工制造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缺失牙齿重建模型满足力学性能要求,验证了缺失牙齿重建模型与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验证了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刘艳梅[5](2020)在《个别托盘不同预留空间厚度对无牙颌修复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针对临床上全口义齿修复患者复诊率高的问题,研究个别托盘预留空间厚度对下颌无牙颌印模精度的影响,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为降低临床复诊率提供指导。方法:选择因下颌牙列缺失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的患者45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按无预留空间(0mm),预留空间(1.5mm),(2mm)制作个别托盘并行全口义齿修复,通过3shape数字化印模扫描仪扫描获取各患者终印模三维模型以及终义齿调磨压痛点后制取的标准印模三维模型,并应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2013)将两种印模图像数据进行配准,随后对配准图像进行3D偏差分析。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种个别托盘所取终印与标准印模的偏差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说明ABC三组间偏差值不全相等,继续做组间两两比较(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A组与B组(P=0.000)、A组与C组(P=0.000)、C组与B组(P=0.016)间均有统计学差异,三组间偏差值由低到高分别为B组(27)C组(27)A组。2.复诊次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P=0.01<0.05,说明3组复诊次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复诊次数A组>C组(29)B组,黏膜压痛部位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三组之间的压痛部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27)0.05),其中边缘封闭区压痛率最高,压痛率由高到低为A(61.7%)>C(48.5%)>B(48%)。结论:1.采用闭口式印模,终印模为硅橡胶时,个别托盘预留空间(1.5mm)时制作终义齿组织面与粘膜形态适合性较好。2.个别托盘预留空间(1.5mm)制作的义齿复诊次数及疼痛位点较少。
潘文辉[6](2019)在《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无牙颌固定修复中的应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种植固定义齿在修复效果上具有传统活动义齿无法比拟的优势,已成功应用于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的修复,尤其对无牙颌患者的种植设计方案,国内外学者各有见地。对于上颌无牙颌患者而言,由于解剖条件的限制,当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无法进行常规种植设计时,All-on-Four技术成为可选择的种植修复方法,但此技术咬合力恢复有限,且存在较大悬臂,对于颌弓较大的年轻患者而言,容易引起悬臂折断。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有学者提出翼上颌种植(TPP)技术,它和穿颧种植技术几乎是同期出现,但是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近来,有很多学者尝试将TPP技术与All-on-Four技术联合使用,但长期效果未得到确认。目前关于翼上颌种植技术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够充分,且TPP技术敏感性较高,需要在理论上形成更好的规律性总结,例如种植体植入角度、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力学分析等。研究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无牙颌固定修复中种植体及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变化研究方法在无牙颌的上颌骨内,自右向左设计1-6号共6颗种植体,固定种植体的植入位置,改变种植体的数目和倾斜植体植入角度,分别建立六组模型。以300N静态力垂直加载于双侧后牙的功能尖上,应用Abaqus6.13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种植体和骨组织表面的Mises应力,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保持中间四颗种植体植入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两颗翼上颌种植体,2、3、4、5号植体的应力明显减少,对称分布均匀。但在保持种植体数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远中植体的植入角度,种植体和骨组织表面的应力大小分别改变了3.25%、5.08%,种植体及骨组织表面的最大应力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上颌种植设计能够更好的分散并将牙合力传导,使得种植体和骨组织表面的应力分布更加合理,是一种上颌无牙颌患者种植修复合理有效的方法。
白小洁[7](2019)在《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研究数控铣削加工(CNC)的纯钛支架精密度,并与失蜡铸造法所制作的纯钛支架作适合性对比,为数控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指导。方法:1.采用逆向工程软件Gom inspect将10例数控铣削纯钛支架的CAD设计件与铣削加工后的支架扫描件进行对齐,得到3D偏差色彩图,并在偏差图上随机选取不同部位进行偏差标注,分析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的加工精密度。2.选取数控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和传统铸造法纯钛支架各10例,采用“硅胶薄膜”法,利用3Shape D700光学扫描仪分别获取石膏模型和带有硅橡胶薄膜的数字化模型,输入Gom inspect软件,将两组模型对齐,得到3D偏差色彩图,随机进行偏差标注后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数控铣削纯钛支架与失蜡铸造法纯钛支架的适合性。结果:1.卡环平均加工精度为-0.087±0.056mm,支托的平均加工精度为-0.091±0.131mm,基托加工精密度平均加工精度为0.016±0.019mm,10组支架平均加工精密度为-0.054±0.095mm。方差结果显示各部位之间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3D偏差分析可得,失蜡铸造法RPD支架与模型之间的间隙介于0.27—0.31mm之间,而数控铣削支架与模型之间的间隙介于0.11—0.26mm之间,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可得失蜡铸造法所获得平均偏差(0.295±0.03mm)与数控铣削法所获得的平均偏差(0.195±0.049)有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传统失蜡铸造法加工的纯钛支架,CNC铣削技术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加工精度较高,适合性良好,是制作RPD纯钛支架的理想方法,在RPD纯钛支架的制作方面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
王燕[8](2018)在《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对骨组织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上颌无牙颌患者All-on-4种植修复三维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远中植体倾斜角度不同的三维模型进行加载受力分析,研究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对远中种植体以及近中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的影响,分析植入方向角度对于All-on-4种植修复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就诊上颌无牙颌患者10例(男女各5例、平均年龄64岁)。患者临床检查:健康状况良好,无系统性疾病,未有种植牙修复史,颌面部无缺损,牙列缺失1年及以上,上颌牙槽骨无明显吸收,软组织状况良好,可适宜于All-on-4种植义齿修复。在种植前对患者进行颌面部的CBCT扫描。将上颌骨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重建,获得无牙颌上颌骨的三维模型,经三维软件Geomagic做三维实体处理;上颌义齿模型采用Siron口内扫描仪获得三维影像数据,在Geomagic中处理得到实体模型;All-on-4种植体采用Solidwork进行设计完成,基台与植体一体化设计,根据基台与种植体所成角度分别设计4种植体(0°、15°、30°、45°)。在Solidwork中将上颌骨以及种植体、义齿的三维模型进行装配,装配时2颗近中植体选择0°植体,根据远中植体(0°、15°、30°、45°)的不同分为4组,装配式保持基台为与牙合平面垂直,植体向远中倾斜,左右对称。在Ansys Workbench中将装配体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接触关系设定等。有限元分析选择在Ansys Workbench中进行咬合力加载,分别对上颌义齿施加200N的垂直于咬合平面的力量,根据咬合面积分配力值,第一前磨牙30.44N,第二前磨牙26.09N,第一恒磨牙43.47N。同时设计对照组,对照组为上颌后牙同等骨组织状况的第一磨牙的单颗种植牙修复,同样根据基台与种植体的倾斜角度分为0°、15°、30°、45°组,对照组在上颌第一磨牙施加43.47N垂直加载应力。分析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应力云图,读取每颗植体周围最大的应力值。对获得数据的应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变化与种植体倾斜角度的关系。结果:1.本实验研究通过CBCT扫描获得上颌无牙颌的Dicom格式数据,建立包含无牙颌上颌骨4颗种植体、上颌固定修复义齿等在内的完整的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2.实验结果表明,在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体全口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分析中,最大应力多出现在远中种植体颈部区域。在咬合力的作用下随远中种植体的倾斜角度变大,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之间应力变化为逐渐增加趋势,在倾斜角度超过30°时,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皮质骨应力与0°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松质骨应力没有明显差异。3.实验结果表明,在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体全口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分析中,随远中种植体的倾斜角度变大,近中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之间变化为逐渐减小趋势。远中植体倾斜角度越大,近中植体所产生的应力越小,在远中植体倾斜超过15°时,近中植体周围的皮质骨骨组织应力与0°组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松质骨应力没有明显差异。4.在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体与单颗种植体修复受力比较,上颌第一磨牙单颗种植体受到43.47N的咬合力与All-on-4整体牙弓受到200N的咬合力(远中第一磨牙受到43.47N咬合力同时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受到30.44N和26.09N咬合力)相比较,All-on-4组的远中种植体周围骨皮质受到的应力大于单颗第一磨牙种植体修复组。但实验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是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稳定性与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增加,皮质骨周围应力增加,在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倾斜角度的影响而对咬合力做相应的调整。2.在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中,远中植体作为整体承受的咬合力所产生的应力力值大于施加相应的咬合力情况下单颗磨牙种植体所产生的应力值,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在临床应用时应做相应的减少负荷的处理。
初晓阳[9](2014)在《单侧上颌骨缺损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三维有限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单侧上颌骨缺损为上颌骨缺损的常见类型,常见于肿瘤切除术后、外伤等。单侧上颌骨缺损由于一侧牙列缺失,赝复体修复几乎全靠健侧基牙提供固位和支持,如果设计不当会对基牙及剩余牙槽骨造成损伤。如何优化赝复体设计是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研究的重点。有学者利用种植技术,如颧骨种植体,改善赝复体的固位,但种植体存在创伤大、费用高、对患者全身状况要求高、不适合需行放射治疗患者等问题。也有国内外学者利用附着体改善赝复体固位,但利用前牙烤瓷联冠附着体固位的相关力学分析,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及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附着体固位赝复体生物力学研究奠定基础。利用模拟正中咬合及侧向咬合的加载方法,将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的基牙及义齿受力情况与传统卡环固位赝复体做对比,确定既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存牙体组织又能够提供足够固位、支持力的附着体烤瓷联冠基牙数目,为临床设计与义齿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包含四部分:1、基于螺旋CT数据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及赝复体三维实体模型,选择牙列完整、咬合关系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一名,GE Light Speed32排螺旋CT行颈部以上扫描。Mimics10.01软件读取图像数据,三维重建。使用软件切割法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三维实体模型。用切割下的一侧上颌骨修改形成赝复体初步模型。2、建立正常颅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正中咬合力学加载。通过分析颌骨应力分布验证有效性。利用ANSA软件对赝复体初步模型进行修改,形成传统卡环固位的中空阻塞器赝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单侧上颌骨缺损模型装配后进行垂直加载及侧向加载,利用ABAQUS软件计算得出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3、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有限元模型。首先利用CATIAV5软件建立SG迷你滑行型附着体三维模型,利用ANSA软件将附着体模型与赝复体模型进行装配、修改后形成附着体固位的赝复体模型。利用Mimics10.01软件进行布尔运算对单侧上颌骨缺损模型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及第一前磨牙进行烤瓷基牙的预备,Ansa软件中做局部精细调整。最终形成含有附着体烤瓷联冠的单侧上颌骨缺损三维有限元模型。4、对不同烤瓷联冠基牙数的附着体固位赝复体模型进行垂直加载及侧向加载,得出各部位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并与传统卡环固位赝复体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建立了单侧上颌骨缺损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相似性。2.建立了传统卡环固位的传统中空阻塞器赝复体及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网格划分后分别有92331、87957个网格单元。3.经过两种阻塞器模型的垂直加载和侧向加载后的应力分析,使用附着体固位赝复体后,模型整体应力最大值明显减小,健侧基牙的受力均匀,除与附着体相连的中切牙及侧切牙受力增加外,其他基牙的受力没有明显增加。综合组织保存、基牙、牙槽骨受力等因素,三基牙联冠模型效果最好。结论:应用螺旋CT扫描数据结合Mimics10.01、ANSA逆向工程软件和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模型。此方法建模快捷、模型精确度高。就本实验结果分析,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与传统卡环固位赝复体相比,有利于基牙应力平均分布,避免局部应力过高,增加义齿固位及稳定。
李恺[10](2014)在《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无牙牙合患者逐渐增加,而传统全口义齿仅依靠基托吸附的固位方式已不能满足大量下颌牙槽嵴低平患者的固位要求。种植覆盖义齿是利用颌骨内种植体提供支持与固位,来修复缺失牙齿以及缺损组织的形态和功能,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修复体。种植覆盖义齿因其具有良好的固位、稳定性,以及患者承担的手术风险和费用较低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下颌牙槽嵴低平患者最佳的修复方式。采用种植覆盖义齿进行修复的目标是既要解决义齿固位和支持问题,同时又要防止种植体周围和牙槽嵴后段出现明显骨吸收。为了达到上述修复目的,近年来对种植覆盖义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附着体系统以及种植体数目选择和位置分布以及在其长期行使咬合功能后,下颌牙槽骨改建等方面。牙槽骨在咬合力的作用下通过改变骨密度与形态来适应外力的刺激并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称之为骨改建。对于骨改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经历了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等几个阶段。依据动物实验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尝试把骨改建过程量化,建立骨改建本构方程,并通过与有限元法的结合,实现了对临床骨组织改建过程的数值模拟。目前对于牙槽骨改建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正畸以及种植固定义齿周围骨改建的研究,但对于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采集临床病例资料,建立了下颌牙槽嵴低平患者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有限元模型,结合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骨改建理论,分析在相同咬合力作用下,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的影响。并将临床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校正。为临床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种植体数目和分布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实验:1.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的建立临床采集拟行下颌4植体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患者术前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UG逆向工程软件分别建立下颌骨、粘膜、义齿、种植体实体模型,装配形成种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实体模型。将模型及其相关力学参数导入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形成下颌种植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骨改建理论(SED)与Fortran语言结合,生成Abaqus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建立起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建立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能较好的模拟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在咬合力作用下的下颌骨应力及骨密度的变化。为后续研究做好了模型准备。2.种植体数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的影响利用实验一技术路线,分别建立2、3、4枚种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在相同咬合力作用下,计算不同数目种植体支持的种植覆盖义齿下颌牙槽骨的应力变化及骨改建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时,2植体修复方式不会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但远端牙槽嵴所分担应力较多,骨吸收风险较大。4植体义齿所承受的咬合力主要由植体承担,远中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出现下降,下颌后端牙槽嵴所受应力较小,修复时应注意咬合力在义齿上的合理分布。3植体修复方式易出现种植体周围大范围骨吸收,因此不建议使用该方式进行修复治疗。3.种植体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的影响在实验二种植体数目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种植体分布不同的2植体、4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通过对下颌骨改建的评估,优化选择最佳种植体植入位点。研究结果表明:下颌两枚种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时种植体位于下颌双侧侧切牙和尖牙时未见明显骨吸收。下颌4枚种植体支持的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时种植体位于下颌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时种植体周围未见骨吸收;种植体位于下颌尖牙与第一前磨牙时,远中种植体周围出现少量骨吸收。4.临床病例骨改建情况的研究及其对数值模拟的校正临床回访2植体与4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患者复诊资料,并将其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用临床资料检验和校正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临床复诊资料显示,4植体修复患者下颌远端种植体周围远中出现骨吸收;2植体修复患者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水平下降。临床资料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说明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准确的预测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趋势。结论:1.实验所建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生物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修复前后义齿与组织的几何相似性和功能状态,反映出牙槽嵴在改建过程中的应力分布、骨密度变化情况。2.种植体数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有明显影响。2植体与4植体支持的义齿比3植体支持的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面积小。考虑到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风险,不建议临床使用3植体修复方案。3.在行2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时,可选择双侧侧切牙与尖牙作为种植位点;在行4植体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时,可选择双侧侧切牙与第一前磨牙作为最佳种植位点;当种植体位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时,应注意后端种植体周围的骨吸收,及时调改咬合。4.本课题所建数值模拟模型通过与临床病例资料对比验证,与临床病例有相同的改建趋势,能证明数值模拟实验的可靠性,其结果能为临床修复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二、逆向工程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向工程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
前言 |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
前言 |
1.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
前言 |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皮质骨钻削性能及可重构牙科钻削导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与单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骨组织性能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机械测试方法 |
1.2.2 影像技术和有限元法在骨组织力学性能方面的应用 |
1.2.3 压痕法 |
1.3 皮质骨钻削性能研究现状 |
1.3.1 钻削温度、轴向力和扭矩的研究 |
1.3.2 骨孔表面质量的研究 |
1.4 种植牙外科导板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皮质骨的简化J-C本构模型参数标定 |
2.1 皮质骨的简化J-C本构模型 |
2.2 准静态材料参数的标定 |
2.2.1 自动球压痕技术 |
2.2.2 自动球压痕实验方案 |
2.2.3 准静态力学性能 |
2.3 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标定 |
2.3.1 一维应力波理论 |
2.3.2 皮质骨动态力学性能参数 |
2.4 皮质骨的简化J-C本构模型参数标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皮质骨钻削性能 |
3.1 皮质骨钻削有限元模型 |
3.1.1 本构模型和分离准则的选取 |
3.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3 钻削参数设计 |
3.2 验证实验设计 |
3.2.1 骨试样准备 |
3.2.2 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3.3 轴向力和钻削扭矩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3.3.2 进给速度对轴向力和扭矩的影响 |
3.3.3 转速对轴向力和扭矩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屑力模型及骨屑堵塞临界深度 |
4.1 骨屑堵塞形成机理及排屑力模型 |
4.2 排屑力模型相关参数的标定 |
4.2.1 标定过程 |
4.2.2 排屑力预测模型相关参数的标定 |
4.2.3 排屑力预测模型的验证 |
4.3 骨屑堵塞临界深度预测 |
4.3.1 临界深度预测模型 |
4.3.2 dF_z~*/dz模型回归系数的确定 |
4.3.3 临界深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牙槽骨钻削可重构导板设计及制作 |
5.1 下颌骨三维模型重构 |
5.1.1 CBCT数据获取 |
5.1.2 下颌骨初始三维模型 |
5.1.3 下颌骨初始模型与石膏模型的图像配准 |
5.2 可重构钻削导板的设计及制作 |
5.2.1 系列化、标准化钻模套的几何参数 |
5.2.2 基于下颌骨三维模型的个性化基板 |
5.2.3 系列化、标准化钻模套与个性化基板的制作 |
5.3 可重构钻削导板的导向精度分析 |
5.3.1 实验设计 |
5.3.2 基于图像配准的可重构钻削导板导向精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三种不同工艺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钛支架精度和适合性的体外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制取数字化模型 |
2.2.2 支架的设计与制作 |
2.2.3 精度比较 |
2.2.4 适合性比较 |
2.2.5 内部形貌表征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钛支架的精度 |
3.2 钛支架的适合性 |
3.3 钛支架的形貌表征 |
第4章 讨论 |
4.1 精度测试 |
4.2 适合性测试 |
4.3 内部形貌表征 |
第5章 结论 |
5.1 实验结论 |
5.2 意义及展望 |
5.3 实验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缺失牙齿修复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牙齿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缺失牙齿三维重建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镜像建模的缺失牙齿点云建模 |
2.1 镜像建模方法 |
2.2 螺旋CT图像获取及预处理 |
2.2.1 螺旋CT图像获取 |
2.2.2 螺旋CT图像预处理 |
2.3 基于Mimics的缺失牙齿镜像模型建立 |
2.4 基于Geomagic的缺失牙齿点云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建模 |
3.1 逆向工程方法 |
3.2 基于Imageware的缺失牙齿曲面模型建立 |
3.2.1 点云模型的处理 |
3.2.2 特征曲线的识别 |
3.2.3 特征曲面的构建 |
3.2.4 曲面模型的评价 |
3.3 基于SolidWorks的缺失牙齿三维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有限元仿真 |
4.1 有限元方法 |
4.2 缺失牙齿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导入三维模型 |
4.2.2 赋予材料属性 |
4.2.3 划分单元格 |
4.3 缺失牙齿有限元仿真设置 |
4.3.1 添加约束 |
4.3.2 加载载荷 |
4.4 缺失牙齿有限元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实验验证 |
5.1 缺失牙齿重建模型的加工制造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器材 |
5.2.3 实验步骤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个别托盘不同预留空间厚度对无牙颌修复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步骤 |
1.3 实验材料及设备 |
1.4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三种个别托盘所取终印与调磨后标准印模的偏差组间比较 |
2.2 复诊次数及疼痛部位 |
3 讨论 |
3.1 正确的印模方式 |
3.2 修复效果分析 |
3.3 疼痛部位及原因分析 |
3.4 终印模材料流动性 |
3.5 本实验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无牙颌固定修复中的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有限元在口腔种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常用的RPD支架材料及纯钛支架铸造缺陷的影响因素 |
1.2 CNC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
1.3 逆向工程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实验一 CNC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精密度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实验二 CNC铣削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适合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3.结论 |
4.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英文缩略图表 |
附录二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对骨组织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建立上颌无牙颌All-on-4 种植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上颌无牙颌All-on-4 种植义齿远中植体倾斜角度不同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三维有限元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病例汇报 |
(9)单侧上颌骨缺损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三维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一 基于螺旋 CT 建立单侧上颌骨缺损及赝复体三维实体模型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单侧上颌骨缺损及卡环固位赝复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单侧上颌骨缺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摘要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数目基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有限元力学分析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实验一 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种植体数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三 种植体位置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骨改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四 临床病例回访对数值模拟实验的验证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逆向工程在义齿修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皮质骨钻削性能及可重构牙科钻削导板设计[D]. 张爱荣. 山东大学, 2020(08)
- [3]三种不同工艺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钛支架精度和适合性的体外评估[D]. 刘雨潇. 南昌大学, 2020(08)
- [4]基于镜像建模与逆向工程的缺失牙齿三维重建研究[D]. 夏新苗. 山东大学, 2020(12)
- [5]个别托盘不同预留空间厚度对无牙颌修复效果的影响[D]. 刘艳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6]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无牙颌固定修复中的应力分析[D]. 潘文辉.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7)
- [7]基于逆向工程的CNC铣削纯钛RPD支架精密度及适合性研究[D]. 白小洁. 暨南大学, 2019(04)
- [8]上颌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对骨组织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 王燕. 青岛大学, 2018(03)
- [9]单侧上颌骨缺损前牙附着体固位赝复体三维有限元研究[D]. 初晓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03)
- [10]种植体数目与分布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牙槽骨改建的影响[D]. 李恺.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