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朱春龙[2](2005)在《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支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城市水环境将面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源短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城市水环境系统的恶化。城市水环境系统既是复合系统,又是动态系统,也是开放系统,还是随机性系统。这就使得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复杂,需要科学的手段支持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工作,以避免决策失误带来重大损失。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对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用动态模拟的方法来支持决策行为,意图使得决策更为客观,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主要研究成果有: (1) 提出了确定经济排涝标准的方法,分析了在某一排涝标准下最优的排涝策略,通过具体实例计算确定某一城市区的经济排涝标准。 (2) 提出了基于模拟优化技术的确定截流倍数的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水量水质,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构造综合考虑水质水量过程的受纳水体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水污染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污染损失函数。 (3) 提出了基于连续动态模拟的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长系列降水过程作为系统输入,通过产流、产污计算,河道流量演算,水质演算,得到控制断面的流量过程与水质浓度过程,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到动态的、随机的水环境容量。通过对水质演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水质逆倒演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小波网络的河流水质实时预报模型。提出了城市湖泊周期性换水需水量确定的解析模型。 (4) 提出了确定线性相关方程的最小距离平方和法。在对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二次优化算法。将遗传算法与最小二乘法相结合,应用到确定考虑上月降雨影响的月降雨径流关系的参数,发挥不同优化方法的优点,提高了优化计算效率
范今朝[3](2004)在《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文中研究指明围绕“推进城市化”与“行政区划改革”这两大命题,中国近20余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是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论题,也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尽管这两个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理论问题值得加以探讨。事实上,这两个方面的论题恰恰存有密切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则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笔者选择城市化与行政区划的一些基本问题,以二者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和中外对比等角度,对此重新加以诠释和辨析,以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看法,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发展、变革的过程作一分析,进而在宏观上提出本人对未来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思考,同时在微观方面以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首先,笔者在广泛分析各种有关论述后,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城市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它是一定区域内某种(或某些)权力(主要是公共权力)的空间集聚,由此,引起区域内其他各种要素向该处的集聚。城市是一定区域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其中的人口出现分化,即职业上的分工以及随之社会中的分层,为了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而发生组织管理权力(即公共权力)在该区域内某一特定地点的集中并建立起正式的组织和机构(即国家机构),进而引起人口及其相关设施、活动和信息等人工创造物在该地点的较大规模的持续的集聚:由此又导致该地点的景观也产生集聚和分化现象而与该区域内其他地方有显着差别的聚落。城市就是公共权力集聚的空间,由于权力的集聚,引起其他要素的集聚,也由于权力的消失,引起其他要素的离散,从而导致城市出现、生长、繁盛、衰败以至消亡。 与此相应,城市化即“化为城市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城市产生而同时展开、并与城市发展相依相伴的永恒的过程。城市化在其内在含义上,与城市一样,也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即形而上的制度层面的城市化过程和形而下的实体(地域、景观)层面的城市化过程;前者是核心、关键,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实体城市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权力配置状态之下,城市化的道路也是根本不同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析。抽象地、从其形而上的制度层面,即权力集聚、配置的方式来看,笔者将之概括为两种城市化道路——以中国古代和西欧国家中古以来为代表的两条“未能归一的路”:一条是“国家权力消解城市(市民)权力”的城市化之路,一条是“城市(市民)权力与国家权力形成明确分野”的城市化之路。其后,笔者对城市发展史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法和界定,提出“三次城市革命说”及“三波城市化论”:即“第一次城市革命”——聚落分化为城市和乡村(即城市产生)的“城市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一波城市化”;“第二次城市革命”——“中世纪城市革命”(即自治城市出现),及其引发的“第二波城市化”;和目前刚刚可见端倪的“第三次城市革命”——从“国家城市”到“世界城市”,及其引发的“第三波城市化”。“第一波城市化”以君主专制国家为范围,“第二波城市化”以近代民族国家为范围,但都是与一个国家的国家权力为配置主体和对象,“第三波城市化”则是在超国家范围,以超国家的公共权力的介入而影响传统的国家公共权力的配置,从而对城市及城市化道路发生影响和作用。中国,将面临“第二波城市化”和“第三波城市化”两个阶段前后相继、“制度层面”和“实体层面”的城市发展两大任务同时完成的艰难处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关注制度层面(即权力配置层面)的城市化,才范今朝: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能摆脱目前城市化的“暖昧”局面。 与城市发展直接相关的,随着公共权力在城市的集聚,国家出现并逐渐扩张。为了达成国家的治理目标,随着国家空间范围的扩大、人口和聚落的增多,又必然会发生国家公共权力的空间划分和配置。行政区划就是“权力的空间配置”,是“国家(公共)权力在其主权范围内(国土范围内)不同地域空间的划分和配置的过程和状况”,它是国家结构在地理(空间)上的反映。文中着重讨论了行政区划的概念、类型、层次以及起源、发展等问题,并归纳出当代世界各国行政区划的主要模式,即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和(前)苏联模式。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 文章认为,由于公共权力的空间配置以城市体系为载体,进而形成一个国家的政区体系,因此,国家的政区体系就是其城市体系的客观反映,城市与政区具有同源关系。不仅如此,在二者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还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的同构与异构。 所谓政区体系与城市体系的同构,是指国家内部的城市发展及其相应城市体系状况直接与国家公共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的空间配置方式有关;在高度集中的权力配置机制下,一方面,城市发展的动因受到国家权力的强烈干预和影响,由于城市自身权力匾乏,只能依赖由国家配置的公共权力作为城市集聚的引力源,使得城市发展严重依赖于国家权力,一旦缺乏国家权力(未作为政区治所或高等级治所),则
俞益桂,张林喜[4](2001)在《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昌县属丘陵山区 ,新昌江穿城而过 ,源短、坡陡、流急、短时间集中暴雨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新昌县 2 0 0 0年开始实施以“一江、两路、三线、四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防洪综合建设工作 ,新昌水利事业进入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实践阶段 ,对水环境整治的具体内容作了介绍
二、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2)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支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水环境 |
1.1.1 城市可持续发展 |
1.1.2 城市化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演变 |
1.1.3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
1.1.4 城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关系 |
1.2 城市水环境系统问题及基本特征 |
1.2.1 城市水环境系统概述 |
1.2.2 我国城市水环境概况 |
1.2.3 城市水环境系统特征 |
1.3 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概述 |
1.3.1 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原理 |
1.3.2 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措施 |
1.3.3 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的复杂性 |
1.4 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研究综述 |
1.4.1 城市水文与城市防洪排涝 |
1.4.2 城市雨洪径流污染与城市污水截流 |
1.4.3 城市河流水环境控制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排涝标准和排水策略 |
2.1 概述 |
2.2 城市地区设计暴雨过程及雨洪流量过程计算 |
2.2.1 城市地区设计暴雨过程计算 |
2.2.2 雨洪流量过程计算 |
2.3 经济排涝标准 |
2.3.1 概述 |
2.3.2 淹没深度与淹没损失强度关系分析 |
2.3.3 经济排涝标准确定 |
2.2.4 应用实例 |
2.4 最优排水策略 |
2.4.1 概述 |
2.4.2 最优排水策略的确定 |
2.4.3 实例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截流式合流制中的截流倍数 |
3.1 概述 |
3.2 截流倍数的确定模拟优化技术 |
3.2.1 截流式合流制的流量过程和浓度过程 |
3.2.2 截流倍数的确定方法 |
3.2.3 城市地区非点源污染过程模拟 |
3.3 经济计算及水质综合评价 |
3.3.1 经济计算方法 |
3.3.2 受纳水体质量综合评价指标 |
3.4 应用实例 |
3.4.1 概况 |
3.4.2 污染负荷过程计算 |
3.4.3 溢流流量及浓度过程计算 |
3.4.4 受纳河流水质污染状况计算 |
3.4.5 截流倍数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受纳水体水环境 |
4.1 概述 |
4.2 河流水环境容量及其计算 |
4.2.1 理论水环境容量及其计算 |
4.2.2 实用水环境容量及其计算 |
4.2.3 降雨径流及污染过程模拟 |
4.2.4 应用实例 |
4.3 河道水质逆演算 |
4.3.1 河道水质演算 |
4.3.2 直接倒演算法 |
4.3.2 逆倒演算法 |
4.4 基于小波网络的河流水质实时预报模型 |
4.4.1 概述 |
4.4.2 小波网络模型 |
4.4.3 学习算法 |
4.4.4 河流水质实时预报实例 |
4.5 城市湖泊周期性换水需水量确定的解析模型 |
4.5.1 引言 |
4.5.2 模型 |
4.5.3 模型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文参数识别与相关分析的新方法 |
5.1 概述 |
5.2 识别水文地质参数的二次优化算法 |
5.2.1 引言 |
5.2.2 二次优化算法 |
5.2.3 应用实例 |
5.3 建立相关插补方程的最小距离平方和法 |
5.3.1 引言 |
5.3.2 常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分析所存在的问题 |
5.3.3 最小距离平方和法 |
5.3.4 最小距离平方和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关系 |
5.3.5 应用实例 |
5.4 遗传算法在分析月降雨径流关系中的应用研究 |
5.4.1 引言 |
5.4.2 遗传算法 |
5.4.3 用遗传算法确定月降雨径流关系参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
0.1 论题的缘起 |
0.2 研究的意义 |
0.3 论证的方法 |
0.4 框架与内容 |
0.5 写法的说明 |
1 权力的空间集聚:城市的本质与城市化的道路 |
1.1 城市:权力的空间集聚与权力的集聚空间--城市与城市化的本质的再探讨 |
1.1.1 重新认识城市的本质 |
1.1.2 重新认识城市化的本质 |
1.2 未能归一的路--新的视角下的城市化道路的再探讨与城市发展史的再审视 |
1.2.1 城市化的不同道路 |
1.2.2 城市发展史的重新审视 |
本章小结 |
2 权力的空间配置:政区的本质及其形成、发展与基本模式--兼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 |
2.1 权力的空间配置--行政区划的实质及其相关概念、问题辨析 |
2.1.1 关于“行政区划”及其相近、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2 关于行政区划或政区的起源、发展问题--兼论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 |
2.2 行政区划的模式分析与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
2.2.1 行政区划模式的不同角度分类 |
2.2.2 当代世界行政区划的三大模式及其影响 |
本章小结 |
3 集权与分权:一般类型政区(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的中西方比较研究 |
3.1 一般类型政区的发展历史、演化趋势比较 |
3.1.1 中外一般类型政区的发展道路及其指导思想差别 |
3.1.2 一般类型政区的设立、形态及相应地方政府等外在特征比较 |
3.2 一般类型政区中央与地方及不同层次地方政府之间关系比较 |
3.2.1 纵向、垂直层级政区之间关系比较 |
3.2.2 横向、水平层级政区之间关系比较 |
3.3 市制比较 |
3.3.1 城市型政区的起源发展、设置模式和管理方式比较 |
3.3.2 都会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 |
本章小结 |
4 互动与创新:中国近现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发展、变革与未来走向 |
4.1 回应与互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与行政区划发展、变革的基本过程回顾 |
4.1.1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与“市”制的发展、变革 |
4.1.2 中国当代行政区划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与行政管理模式的渊源、特征和局限 |
4.2 矛盾与思考: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评述及中国当代行政区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1 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研究评述 |
4.2.2 中国当代行政区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3 调控与创新: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设想与方案 |
4.3.1 有关方案评述 |
4.3.2 笔者构想 |
5 案例分析:“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初步研究 |
5.1 缘起和回顾 |
5.1.1 相关背景的认识 |
5.1.2 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发展过程回顾和编制体系构想 |
5.2 本次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技术路线设计 |
5.2.1 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
5.2.2 规划范围、年限和深度、成果 |
5.3 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特征、作用、问题分析 |
5.3.1 浙江省行政区划的调整过程 |
5.3.2 浙江省行政区划现状设置特点 |
5.3.3 浙江省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的作用及局限 |
5.3.4 浙江省当前行政区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5.4 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初步方案 |
5.4.1 基本思路 |
5.4.2 初步方案 |
6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建立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成功尝试--评《中国政区地理》 |
附录2: 地理学应用领域的一个新的方向--评《区域管理与发展》 |
附录3: 试析区域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附录4: 特殊类型政区(民族型政区和其他特殊类型政区)比较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表格: |
附表2-1: 当代世界各国行政区划表 |
表4-1: 1993年设市标准一览表 |
表4-2: 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政区的管理幅度 |
表5-1: 浙江省1979年以来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变更代表性年份状况 |
表5-2: 浙江省1979年以来代表性年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
表5-3: 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4: 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5: 温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6: 嘉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7: 湖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8: 绍兴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9: 金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10: 衢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表5-11: 台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对照表 |
(4)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昌县城水利概况 |
2 新昌县城市防洪综合整治的实践 |
2.1 城市定位 |
2.2 工程规划范围 |
2.3 工程建设目标 |
3 几点启示 |
(1) 规划思路要创新。 |
(2) 项目建设要与环境优美相协调。 |
(3) 建设需要高投入。 |
四、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城市水环境系统控制决策支持技术研究[D]. 朱春龙. 河海大学, 2005(04)
- [3]权力的空间配置与组织的制度创新 ——从城市发展与政区演变的互动关系论中国现当代的行政区划改革[D]. 范今朝.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4]新昌县城市水环境整治的探索与实践[J]. 俞益桂,张林喜. 浙江水利科技, 2001(S1)